片段教学 小学语文

2024-05-05

片段教学 小学语文(通用6篇)

篇1:片段教学 小学语文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人们不仅欢迎春天的到来,也喜欢描写春天。

2、阅读诗句:①“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③“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2、生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3、交流: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4、小结:①这段描写的是燕子的外形特点。

②羽毛、翅膀、尾巴都是燕子外形的一部分。

(板书:外形、部分)

5、比较阅读1

①出示句子: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原文)

②讨论你觉得谁写得好?为什么?

③小结写法:作者写出了小燕子羽毛的颜色,翅膀的形态,尾

巴的形状,还用上了比喻,写得很形象,写出了燕子的整体特

点,让人感觉到燕子十分活泼可爱。(板书:整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6、比较阅读2

①出示句子:

燕子的羽毛是乌黑光亮的,它有俊俏轻快的翅膀,尾巴像剪刀。小燕子十分活泼机灵。

(原文)

②同桌对读,讨论:哪一种写法好?

③全班交流

④小结:作者的写法别具一格。

7、指导背诵本段。

①填空式背诵。

②完整背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6、仿写:

①一顶()的鸡冠,一个()的头,一身()的羽毛,组成了骄傲的大公鸡。

②一对()耳朵,一双()眼睛,一身()毛,加上()就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③一对()的耳朵,一身()的毛,加上(),这就是我家的大花猫。

7、总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燕子的外形特点,还学习了作者独特的写法。

8、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篇2:片段教学 小学语文

话题二:关于模拟课堂教学(片段)

模拟(虚拟)课堂与真实课堂最大的不同时它没有学生。教师必须在没有学生的前提下,既做老师又当学生,用模拟的形式把课堂上师生双边的活动状况展示出来。

真实课堂的教学设计,虽然有时也预设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但主要是考虑教师如何提问,如何引导即“怎么教”。模拟课堂不仅要通过语言表达教师怎么教,同时,还要详尽地表述学生是怎么答,怎么学的,学生的活动,大问要通过教师的预想来完成,往往教师的一个提问,有多少学生不同思路,不同层次的多种理解与答案。学生的应答往往比教师的提问占去更大的分量。而这些“怎么学”全都是依赖教师精心的预设,艺术的预设。

片段的选定又两种情况:一是指定片段,即就规定段落内容进行模拟课堂教学。一是自选片段。即只指定课题,可就根据课文内容,凭自己的理解与把握,自选教学段落内容,自选角度,自主设计教学片段。

所谓片段教学,一般时间比较短,只有十几二十分钟。因为时间短,若是自选片段,一般内容不宜过多,只选取部分内容来教学。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未必要求完整。即教学片段不一定要求涉及全文内容,不一定要有课时分配要求,不一定要求完整的教学环节。

模拟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有——

一、直接对话

直接对话,就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直接回答的形式来展示课堂教学状况。举一例来诠释。

人教版《从现在开始》一课,猫头鹰当大王一节有这么几句——猫头鹰想直接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模拟教学“神气极了”一词可这样进行——

师:这段话中,猫头鹰的神情怎样?

生:老师,猫头鹰“神气极了”

师:看看文中插图,从哪看出神气?

生:老师,从“挥着翅,瞪大眼”看出猫头鹰神气极了。

生:老师,从“昂着头,拍着胸”看出猫头鹰神气极了。

生:老师,从“眉飞色舞,目空一切”看出猫头鹰神气极了。

师:同学们,“神气极了”能否换个词“()极了”,意思基本不变?

生:老师,我换成了“得意极了”。

生:老师,我换成“狂妄极了”。

生:老师,我换成“搞笑极了”“恐怖极了”“威风极了”„„

师:猫头鹰这么神气说了什么,谁能读出那种神气?

生:老师,我来读。

师:同学们,谁能表演“神气极了”的样子?

生:老师,我来表演。

师:日常生活你见过神气极了的情况吗?请用“神气极了”来说话。

生:老师,邻居小弟弟新买了一把玩具手枪,别在腰间,大摇大摆,走来走去,神气极了„„

在这一师生的直接对话中,学生的活动,发言,通过举手,通过“老师,„„”的开头话,与教师引导清楚地区分开来,清晰地反映了师生双方的活动情况。

二 重复评价

重复评价,就是通过教师重复学生的发言,评价学生的发言来展示课堂教学状况。同样举一例来诠释。

如引导学生用“树”字组词——

师:同学们,谁能用“树”来组词?

师:哎呀,真不错,你组“松树”,你组“柏树”,你组“杨树”,你组“榕树”„„

师:同学们,能不能不说两个字的树?

师:很有创新,你组“冬青树”,你组“梧桐树”,你组“落叶树”,你组“常青树”„„

师:同学们,下面再组,能不能不说整颗的树?

师:嗯,你说“树干”,这只是树的一部分了,你组“树枝”,你组“树茎”,你想到了“树根”,你想到了“树皮”,你还想到了“树心”„„

师:同学们,下面再组,能否不含树木的意思?

师:呵,真了不起,你说“树立”,树立就是直立,没有树木的意思了,你说“树人”,有一句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懂得真多!你说“树敌”,树敌太多,不利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提倡和为贵;你说“建树”,你长大以后一定会很有建树的„„

通过这样重复学生的问答,并相机地引导和评析,也能很好地展示师生的活动过程。

三 转述阐明

在需要的情况下,也可少量适当地采用一些转述阐明的方式。如上例,用“树”组词,可作为补充:学生可能还会组“树龄、树种、树荫、树影、树形、树碑立传、树倒猢狲散”等。这样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省时高效,能更多地展示你的教学所能。

一般的,前种形式,尤其是第一种形式较为好用,第三种形式可在某种环节辅助运用。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习惯,以用的顺手为最佳。就一次教学而言,可单一使用一种形式,也可融合起来运用几种形式。

小学语文专业应试者面试心得

(一)备课和讲课时间都是20分钟,面试前需要准备一套正装和一双中跟皮鞋,颜色以素净为主,款式大方。我去面试时发现很多同学都是很随便地穿着牛仔裤和凉鞋就去了,这在面试教师这一职业时是非常吃亏的,穿着正装是对于这一职业的尊重,也容易争得评委的高分。备课时可以和工作人员要草稿纸,因为自己的纸是不允许带进试讲室的,你可以把自己的教案提纲写在草稿纸上,在试讲忘词的时候可以看一看,自己也可以不那么紧张。以下是几点注意事项:

1.进门和出门都要鞠躬,向评委老师问好,进门要敲门,出门前要把黑板擦了,出门时把门轻轻带上。这些都是基本礼仪,会给评委留个好印象。

2.由于是试讲,没有学生,还要模拟课堂,我们就要自问自答,对于很多人来说觉得挺尴尬,但是我要说:不要觉得难为情。你一定要把学生的回答用某种方式表达给评委,然后对学生的回答还要评价!新课程改革中非常注重“评价”!评价最好不要重复,所以大家可以去网上搜一些教师评价语,背几个,会有很大的帮助!

3.将微笑从头坚持到尾!因为仪态分数占挺大的比例,要做一名亲切的老师,特别对于小学老师来说更重要。声音要洪亮清脆,作为教师,声音洪亮清晰是最基本的!

4.在教案中多设计朗读和感悟部分!(只适用于语文科目)可以轮读、赛读、分角色读等等,新课程中很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还可多设计活动和讨论部分,也就是新课程中所说的:合作、探究。

篇3:片段教学 小学语文

师 : 同学们课文里的小女孩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 她借助神笔完成了哪几个心愿 ?

生 : 小作者用神笔给窗前瑟瑟发抖的小树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 , 让小树快活地成长。

生 : 小作者还用神笔给树上的小鸟画了好吃的谷粒。

生 : 小作者还给残疾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

师:是啊, 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的人、许多的事值得我们去帮助, 去关心。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你想实现什么心愿?

生:我想为灾区的小朋友画一座永远不倒的学校, 好让他们每天都能和我们一样快乐地学习。

生:我想给街上流浪的小狗、小猫画一个温暖的家, 让它们不用再到处流浪。

生:我要给地球画许多的绿树, 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有更新鲜的空气。

这时, 我观察到有一个小朋友的小手放下又举起, 举起又放下, 她似乎想说些什么, 可又有些胆怯。于是我主动邀请她回答。

师:来, 王莉 (化名) 你能说说你想用这支马良的神笔画些什么?

生犹豫着, 鼓起勇气: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自己画!

生:什么!哈!哈!她怎么给自己画东西?

……一时间教室里炸开了锅。我一下子明白了小王莉的想法。于是我就走到她身边, 帮她解围:同学们, 你能关心别人, 这说明你有一颗大大的爱心, 但是关心自己也没有错, 这是一颗小小的爱心呀!王莉你说说看, 你想给自己画什么?”

生:我如果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自己画一个健康的爸爸和妈妈。

……全班一片讶然, 孩子们疑惑地看着王莉。我的心也为之一颤, 这个傻孩子, 为了隐瞒她可怜的身世, 我和班主任从来没有对班上的孩子说起过, 而就在今天, 她竟然自己主动地说了出来, 看来她是太想用神笔给自己画出健康的爸爸妈妈了, 对于这样的愿望实在是太迫切, 太渴望了。于是, 我征得孩子们的同意后, 向大家介绍了她的情况:“王莉的爸爸是和我们课文中西西朋友一样双腿残疾, 靠一块滑动的板行动。妈妈因为从小有病, 仅仅只能认识王莉, 而不能带给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现在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你还想画些什么?”

生: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王莉画一幢漂亮的房子, 送给她一个温暖的家。

生:我想给王莉画很多儿童公园的游戏券, 我要陪她一起玩儿。

生:我要给王莉画很多的书, 让她能够畅游在书海里。

生:我要画一个快乐的生日会, 因为王莉一定没有过过这样快乐的生日。

生:我要给王莉画一个快乐的童年。

生:我要给王莉画一个保镖, 谁欺负王莉, 他就出马。

……同学们你一言, 我一语, 让课堂变得生动, 变得精彩, 变得温情融融。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事件”, 它突如其来、懵懂闯入, 常常令我措手不及。我曾因为面对许多意外没有把握, 或者没有好好利用而遗憾, 更因为常与意外相遇, 创造的火花在意外中汇成的精彩而欣喜。我们的教学存在“意外”, 而且就是因为“意外”才能称为一门艺术。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稍纵即逝, 如果我们不及时把握, 那么他就会在平淡中失去, 学生就不会有更大的思维空间, 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闪光的情感火花。

今天的这节课, 大大超乎了我原先的课堂预设, 远远高出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 这个课堂教学的意外, 不但让孩子们有了更加深刻的亲情教育, 懂得了关心别人的同时, 还应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生活, 更让我有了深层次的思考。

一、倾听学生—小意外中萌生大收获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体验的交流场, 倾听是师生间内心的相互呼应。教师一定要学会倾听, 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 意味着接纳、期待。他的意义远不止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 更多的是对他们人格的尊严。通过临时变换教学方式, 让这个不幸的孩子说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 虽然没有保留住孩子的秘密, 但却真正保护了小王莉的自尊, 更提升了孩子们心中的地位, 让所有同学学会了关心与珍惜。倾听小王莉的心声, 让她的真情如涓涓流水般流淌, 倾听孩子们的一个个替王莉所设想的主意, 他们的发言犹如夜空中那闪烁璀璨的星星灿烂夺目。倾听他们的发言, 我才发现他们制造的“意外”打乱了原本的教学节奏, 但正是这个“意外”, 让这堂课洋溢着最贴近、最感人、最温暖的爱, 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倾听孩子们精彩的发言, 我欣喜地发现, 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里对王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他们更渴望对她有所关心, 有所帮助。这样的发言不仅让孩子们有了更真切地体会, 更让小王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畅快与欣然。这样的课堂让我们感受到了彼此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

二、交流畅想—小温情中孕育大爱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都认识到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狭义上的学习, 而是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 熏陶人的感情、性格、人格, 培养人的同情心和正义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假如》这篇课文要达到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有一颗爱心, 学会关爱他人。在我的预先设计中, 我根本没有考虑到王莉会这样有勇气地坦言, 这样迫切的心愿。出乎意料之外的环节, 让我从束手无策中豁然开朗。我担心小王莉因为自己的身世曝光而自卑, 我更害怕同学们因为以后知道了王莉的家庭情况而瞧不起她。可是在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 王莉主动地袒露心声, 同学们由衷地交流祝福, 让这个课堂充盈着暖暖的爱意, 让这个教学更加的真实有效。如果在课堂上没有这样的意外环节, 学生可能也只会人云亦云地说说对流浪的小狗、乞讨的人们的帮助, 这样的爱远远的、高高的, 有些飘渺, 有些空泛。但是当我引导学生说说对小王莉的帮助时, 孩子们却有了更多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心意和想法, 让说者为之动容, 听着为之安慰, 一时间这枝神笔似乎有用不完的魔力, 孩子们为能帮助身边的小伙伴而欢喜雀跃。你一言, 我一语, 在交流的过程中课堂萌生出浓浓的温情, 折射出暖暖的大爱。

三、关注同伴——小集体中催生大关注

当今的社会, 孩子们被暖暖的爱、甜甜的情所包围, 即使在课文里学到的, 从电视里看到的, 毕竟还是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 要转化成实际的行动, 毕竟也有一定的实际上的操作难度。当孩子们意外地发现原来自己身边就有这样需要我们关心的人, 孩子们希望能够帮助她的激情瞬时被点燃了。孩子们开始去关心小王莉, 从《假如》的设想中延伸到了生活中切切实实的问候与帮助。在语文课后, 同学们会时不时地围在小王莉的身边和她聊天, 会带来一个玩具, 会送上一本书籍, 会邀请小王莉参加生日会……这是上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因为孩子们懂得了关心身边真正需要关心的同龄人, 再也没有假如, 有的只是那一双双充满温暖的友谊之手, 那一颗颗真正付出的诚挚之心。

篇4:片段教学 小学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虚境型片段教学设计 四巧

虚境型片段教学,是指教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着教学同行、专家、评委等展开的模拟课堂教学活动,时间大致限定在10~15分钟。也可以说,片段教学是浓缩常态课堂精华的微型课,因其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检测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当下开展教学研讨的主要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师招聘、职称晋升、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中。

片段教学虽然用时不长,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教材、学情的分析、处理,到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的选择,以及课堂语言与教态的把握,这些课堂教学所包含的因素,片段教学都缺一不可。教师要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展示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就要对片段教学进行严密合理的设计。片段教学的设计,可以在四个“巧”字上做文章。

一、巧设一种导入

课堂导入是片段教学的前奏,亦是关系到片段教学成败的因素之一。精彩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成为唱响片段教学主旋律的第一个音符。好的导入语要准确、精练,富有概括性和启发性。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讲故事,设悬念,听音乐,猜谜语,做游戏……概括地讲,最常用的就是讲和看。

(一)讲要有声有色

导入环节的讲述或与课文内容相关,或与作者本人相关,或与写作背景相关,所以展示教师要声情并茂、情感饱满地讲,以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导学生进入积极学习的状态。

如《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的导入设计,教师可以这样深情地讲述:“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教者凝重的神态、哀婉的语调,再现了“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的场景,让学生入情入境。

(二)看要激发情感

在片段教学中,教师的导入部分可“看”的内容很多,可以看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精美有趣的图片、震撼感人的视频、直观生动的图表,也可以看真实的实物。例如,五年级下册《桥》一课的片段教学就可以从“看”中导入:“请同学们看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刚才同学们看完视频说看到了大雨倾盆、山洪暴发的情景,听到了洪水的咆哮声和人们的惊叫声。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抗洪救灾的课文。”

片段教学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应巧设导入,追求课堂导入的艺术化。

二、巧创一个虚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为学生创设主动、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围,便可唤起學生的想象和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听音乐,背诵古诗,讲笑话等方式,也可以利用引人入胜的幻灯片、录音、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在片段教学中虽然没有学生,但无疑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正常的教学情境,如表演单口相声。也就是说,片段教学者既要当教师,又要扮演学生。

(一)通过评价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通过评价学生朗读的优缺点来创设虚拟的朗读指导情境;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评价学生的回答来创设虚拟的答题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学生不同观点的评论来创设虚拟的讨论情境……总之,通过各种课堂虚拟情境的创设,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通过口述创设情境

在片段教学中无法运用真实的设施设备创设情境,但却有更大的虚拟空间。如“请看屏幕上的句子”“听,多么美妙的乐曲”,教师可以随意使用口述模拟创设一定的情境,往往也能让听众身临其境。

三、巧抓几处亮点

(一)选择切入点

切入点的教学策略汲取了古代战事策略“擒贼先擒王”的思想精华,切入点是组织和突破教学的关键环节,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 教学中只有准确选择切入点,才能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第4~8自然段,这五个自然段全是对话,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把鹿弟弟说的两句话当作切入点来进行教学设计。

先找到鹿弟弟说的两句话:“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然后切入:“这两句话都是鹿弟弟说的,你认为哪句话说的是对的?”教师找到看似矛盾的两句话,让学生通过找重点语句,想象“微风会遇到哪些小伙伴,他们会怎么说,除了黄莺和微风,还有谁也可能看到了小鹿种的玫瑰”,再通过表演朗读等方法,让学生既品味了语言,又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品词析句点

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关键在词句里,在品词析句后的理解里。”可见,品词析句是语文课堂永恒的主题。语文教师就应当着眼于语言的学习,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音、形、意、境、情。

《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在片段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品析这段话时可以这样表述:

“这的确是一处最让我们感动的句子。听老师读,找找这段话中描写海鸥动作的哪个字重复出现两次?是‘扑字。现在,请你把‘扑换成别的字,谁来试一试?可以换成‘飞字……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飞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飞得那样近……‘飞和‘扑哪一个好,好在哪里?‘扑字用得好,感觉很迅猛,有力量。‘扑比‘飞的速度更快,可以感觉到海鸥的心情更急切。‘扑字用在这里更加说明海鸥伤心欲绝的程度深。这一扑,扑得非常急切,那是不忍。这一扑,扑得非常迅猛,那是难舍之情。让我们再来读这段话。”

从课例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紧紧抓住关键词“扑”这个语言训练点,通过换词语“飞”,在关键字词的比照和辨析中,让学生深切体会海鸥的内心,同时也体会出作者用词表达之准确。

(三)朗读指导点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最佳方法之一就是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因为时间关系,虚境型片段教学中不可能对全文进行深入的朗读指导,这就要求教师研读教材,精选其中的句段进行朗读指导的设计——或是刻画细致的描写,或是能表达文章中心、情感的段落,或是较难掌握停顿的长句……抓住这些朗读点精心设计,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再加上教师适时评价,能更好地彰显片段教学中的语文味。

(四)适度拓展点

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给教师和学生留有许多再创造的空间。课文的简略处、省略处、延伸处,都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拓展点。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点,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去补充,在简略处求展开,在省略处求补充,在延伸处求续编,丰富文本的内涵,厚实语言的功底。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负荆请罪”这部分内容时,书上有这样一个要求:引导学生看插图,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教师可以这样要求学生:“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再如教学《自然之道》,文章结尾是向導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和同伴听了向导的话会怎么说?怎么做?”教师教学中可以挖掘此处空白,让学生想象、写话。

这样的拓展点在语文教材中并不少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想象、补白、练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且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节外生枝点

虚境型片段教学是教师的独角戏,一切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无法像常态课那样给教师提供展示自己课堂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的机智的机会。因此,在设计虚境型片段时,教师要精心谋划,创造一些“节外生枝”的环节,展示自己发现、调控、处理生成资源的能力。如可利用学生的“意外想法”或“错误认识”为节点,然后巧妙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思考、交流;还可大胆设计一些超越教材、超出教师预设但又是教学内容的延伸、学生疑惑所在的生成,及时鼓励、引导学生,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化解学生疑惑。

四、巧拟一副板书

崔峦老师在论述阅读教学的板书时指出:寥寥数行,包容全篇,以简驭繁,鲜明直观。好的板书像一溪活水,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一点一滴汇聚而成;又在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由局部到整体,由内容到思想,向前流淌。板书是片段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它是一种教学技能,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根据教材的“编路”、课文的“文路”、自己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来全面考虑,力求做到既实用,又美观。

所以,进行虚境型片段教学时,执教者如能紧紧围绕导入、情境、训练点、板书四个方面精心思考,优化教学设计,就一定能打造优质的片段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草》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

生:老师的“塘”字写错了。

师:哟,怎么错了?

生:您的那个“塘”字,右边“唐朝”的“唐”字中间,您右边和下边都没有出头儿。

(教师在学生指出的地方修改)

师:他说得很对。汉字中有许多字都有这个结构(教师写“肀”)如严肃的肃、君子的君、建设的建、纪律的律等等。大家记住,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书写规律:凡是有一竖穿过这样结构中的许多横,那这个结构中间的一横,往往在右边出头,一竖下面也要出头。要没有一竖穿过,中间这一横就不出头,如“雪”字的下面、“录”字的上面等。

(教师又在课题中“草塘”二字下面画圈)

师:这个“草塘”是什么东西?(笑声)

生:草塘就是草原。

师:啊,就我所知,这草塘可不是草原。草原是在我国的内蒙古等一些地方。广阔的原野上长满了牛马羊爱吃的草,牧民们骑着马在草原上放牧,搭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可这草塘,按课文里说的,可

不像是这样。

生:草塘大概就是长满了草的池塘。

师:池塘我知道。人们挖一个塘,灌满水,用它养鱼或是种荷采藕。但你这个塘,一不养鱼,二不种荷,就让它长草,还要长满,这个主人是不是有点傻?(众笑)不过,多亏你发言中用了一个“大概”,可见你也不十分肯定。对吗?

生:是的。

生:我想草塘就是有一片草地,里面好像有不少水塘吧?

师:你这个发言很聪明。第一,你用问话的形式发言,最后答案等着我表态(笑声);第二,你避开了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池塘”二字——池塘好像是人开的,“水塘”就不一定了,不会再跑出来一个傻子;(笑声)第三,从你的答话中可以听出来,你是读过课文后吸收了课文里的一些知识。我说得对吗?

生:(笑了)对。

师:这草塘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沼泽地。我去过东北,从西边的齐齐哈尔坐火车一直往东走,到哈尔滨再往东走,过牡丹江还往东,这么大片的土地中,除了城镇,有许多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也叫湿地。上面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蒲草,有的地方这些草就长在水中。这些地方还开辟了丹顶鹤的养殖保护区,真的很美。你们想,这和内蒙古的草原是一回事吗?

生:不是。

师:东北的这大片沼泽地,过去叫什么?(生无言)课文中有一个词,在北方,面积挺大的……

生:(齐)北大荒。

师:对,北大荒。解放以后,有许多有志青年到北大荒去开垦、播种。北大荒黑土地非常肥沃,所以人们说,北大荒现在已经变成了什么,知道吗?

生:听说是北大仓。

师:对,我们今天学的“可爱的草塘”就是发生在北大荒那里的事。大家读过课文没有?

生:读过了。

师:读了几次?

生:一次。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读。

师:想读我们就读,自己先读一次,怎么读都可以。可以默读,可以朗读,可以同桌一块读,也可以小组读。但不管怎么读,你读完以后要有话说。说什么,我也不管。我想你不会站起来说你放学回家想吃什么饭吧?(笑声)好了,大家开始读吧。(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师:看样子差不多都读完了,有话要说吗?

生:我读了课文后觉得草塘真是个好地方,有那么清的水,草也很绿,还有好多鱼。

生:作者去草塘作客,他爱上了这个地方。

生:我不知道棒打狍子是什么意思,那些狍子干什么去了,为什么用棒子打它?能打住它吗?

师:你提了一个问题。好,你先记住你的这个问题,看上完课能不能解决。如果快下课了,你还不明白,你再举手说,“老师我提的问题您还没解决呢!”行吗?(生答:可以)

生:野鸡为什么往饭锅里飞?(笑声)

师:哈哈,这些鸡可能要舍已为人吧!(众笑)不用着急,这个问题你一会就知道了。

生:我有一点看不懂,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想写什么?是写草塘美丽呢?还是写他喜爱这个草塘?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水平很高。我们呆会儿要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生:我还想说一点,这个草塘物产很丰富,有鱼、有狍子,刚才王文问的狍子干什么要用棒子打它?我认为是猎人不用枪,用棒子去打狍子,说明这里的狍子很多,很善良。(笑声,师插话:“啊,善良就打它,这不是欺负老好人吗?”众笑)这是物产丰富。

生:老师,我看了书上的插图,那草那么高,那么密,密密麻麻的,人还能进去吗?那不迷失方向吗?

师:你真是个可爱的孩子,能替别人着想。(笑声)别担心,当地人总会有办法的。原始大森林人都敢进,这一丛丛的芦苇能把人吓住吗?好了,大家说了一些,说得还可以,特别是那位女同学提的问题,提得特别好。她说这篇文章究竟是要写什么,写草塘还是写作者喜爱草塘。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是写草塘的美丽富饶。以前我们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都是这样写的。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见解?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又写草塘的美丽富饶,又写作者爱草塘。因为草塘美丽富饶,他才爱草塘。

师:你说的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不过我觉得有点别扭,照你这样说,那些不美也不富的地方怎么办?还爱不爱?不过这是另外一回事,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我也认为这篇文章讲草塘景也美物产也丰富。

师:看来大家意见比较一致。多数同学都认为课文是写草塘景美物富的。我呢,有些不同的看法,但我先不说,我一说你们可能就都跟着我走了。我们先按大家的看法来试一试。如果能讲得通,那就说明大家的看法是对的。大家打开书,这篇课文虽然不太长,但自然段很多,很碎。只有几个比较大的自然段。但这几个主干性的自然段,基本上包容了课文的内容。那小而零碎的段落实际上只起一个连接作用,或是简短的对话。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把几个较大的、主干性的段落找出来,看它们各写了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寻找大的段落)

生:我一共找了六个段,它们都是三行以上的。(笑声)

师:啊,你还有个标准——三行以上。(笑声)好吧,你先说第一个大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课文第一段就是。

师:这一段中心意思是讲什么的?

生:讲作者,不,讲“我”初到北大荒,一切都不习惯,带去的几本书……

师:(打断)这样说太复杂了,简单地概括一下,他在北大荒呆得怎么了?

生:(看书,找,突然醒悟)他呆腻了!

师:对,这不就概括出来了吗?我把它记录下来。(教师在黑板靠边处写“呆腻”)知道什么叫“腻”吗?

生:腻就是不想再呆下去了。

师:为什么不想再呆了?

生:他觉得没意思。

师:大家看这个“腻”字是什么偏旁?

生:月字旁。

师:月字旁的字一般都跟什么有关系?

生:和肉、人体有关系。

师:对。你们吃过肥肉没有?就是那种这么厚的(用手做式)白膘子的肉,吃过吗?什么味道?

生:太肥太油腻,吃不了几块就饱了。(众笑)

师:那就叫“吃腻”了,不想再吃了。“我”在北大荒呆腻了,当然也就是……

生:不想呆了。

师:对,没意思,没趣味、无聊、对吧?再说,还有哪些大的段落?

生:第5自然段也挺大。

师:这一段讲什么?概括。

生:这一段讲他看到了草塘,说草塘真美。

师:我们概括为“景美”两个字。(板书“景美”)下面还有哪段?这次既要说是哪一段,还要直接把内容概括出来。

生:还有第7段,写草塘富饶,什么都有。

师:那就是“物富”了。(板书“物富”)

生:第9自然段,也是讲物富。(教师板书“物富”)

生:第14自然段,讲的还是物富。(教师板书“物富”)

生:还有倒数第二自然段,也就是18自然段,这一段又讲景美。(教师板书“景美”)

(此时板书出现如下字样:呆腻、景美、物富、物富、物富、景美)

师:非常好,大家找到了六个主干段落,它们包容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正像你们说的,主要写了草塘的美丽富饶。可是你们仔细琢磨一下作者的思路,他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呢?先写一个呆腻了,第二写景美,下面一下子连续写了三个物富,最后却又写到景美。这样安排材料,弄得我们给课文分段都不好分。不信你们试着分分段!

生:可以这样分段:第一,呆腻了算一段,然后景美算一段,三个物富算一段,最后一个景美是一段。

师:你这样分段,从每段看,内容似乎很单一,各是各的内容。但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把景美写到一处,搞得前一个景美,说了半天物富,又跑出一个景美,头绪是不是太乱了?

生:呆腻是一段,它不能和别的段合并,下面景美和一个物富算一段,讲这里景美物也富,再后面两个物富和最后的景美是一段。也是写这里景也美、物也富。

师:好像也有道理,但你的第二段为什么只包含了一个物富,再把第9自然段的物富也包含进去行吗?

生:可以。

师:这就是说,分段分到哪里都一样,怎么分都行,但分到哪里也都说不出什么根据,可见也有问题,或者是说不清楚道理。

生:第一个呆腻单独算一段,以后的再分两段,一个景美和三个物富分一段,最后一个景美算一段。

师:啊,更随意了,显得这个作者写文章真有点颠三倒四,写了半天,又想起一个景美,往哪放呢?就放在最后吧!(笑声)

(还有学生要发言)

师:好了,先不说了,其实,按照景美、物富这样的思路来分段,不管怎样也分不好,说不清,是不是作者真的出了毛病了?当然不是,是我们对文章的认识发生了错误。大家看课题,“可爱的草塘”,它是说草塘美丽富饶吗?

生:不是。

师:那么是说草塘怎样?

生:说草塘可爱。

师:这说对了。说草塘可爱,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表达他对草塘的喜爱之情,你们觉得是吗?

生:是。

师:看,怎么样?我刚才说我一表态,你们就要跟着我跑。现在就跟随上跑了吧?(众笑)不过,这样跑过来就对了,(笑声)但是有同学可能会想,文章中确实写了那么多草塘的景美物富。是啊,但作者只是把这景美物富当做抒情的凭借。他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着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告诉读者,这片草塘太好了,我非常喜爱它!因此说,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单纯写景写物的文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既然这样,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不能用“美丽、富饶”这样的思路去研究课文,应该去研究作者的情感,这是学习抒情散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要记住,要学会运用它。现在我们就研究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大家再读一下课文,想一想,作者一开始,初到北大荒时,他爱这草塘吗?(学生读书)

师:好了,有见解可以说。

生:他开始不爱草塘。因为第一段课文说得很清楚:不习惯、没意思。小丽也说他呆腻了,这都是说他不爱草塘。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板书:“不爱草塘“)你能读一下第一段,把人物的情绪读出来吗?

(生读课文)

师:听我读一下(师范读),这段的第一句很重要。他不爱草塘就是这一句说出来的。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这回好多了。大家再读一读。他说“没意思“,你就得读得没意思。(众笑)

(生齐读,读得不错)

师:很好,我想问一下,他为什么不爱这个草塘呢?

生:他不习惯。

师:好像不是,为什么不习惯呢?

生:他不知道草塘那么美,所以他不爱。

师:有点道理。(板书“不知草塘“)他根本不知道草塘是什么样子的,当然不会爱这个草塘了。可是他又为什么不知道草塘的样子呢?

生:他没去过草塘。

师:你怎么知道他没去过呢?生:因为课文后面说他是第一次看到。

师:不用去后面找,第一段就有答案。

生:他到草塘以后,一直在家里看书,根本哪儿也没去,一下子看完了好几本书。

师:对啊,他只呆在家里看书,当然知不知道草塘的实际情况?

生:不知道。

师:他离开实际情况远远的,这叫远离实际,可以这样说吗?

生:可以。(教师板书“远离实际“)

(此时黑板上板书为“不知草塘不爱草塘远离实际”)

师:挺有意思,课题是《可爱的草塘》,可他一开始先说他不爱,作者想干什么?

生:想让读者大吃一惊。

生:想吊一吊读者的胃口。(众笑)让读者接着往下看,看他的感情是怎样变过来的。

师:有道理,有道理!作者要写出他的情感的发展变化过程,是吗?

生:是。

师:我们再来看板书,看这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能用上关联词语说这三个词语吗?

生:因为他不知草塘,所以他不爱草塘。

师:对,再说。

生:因为他没去草塘,所以他不知草塘。

师:意思对,但我要求说黑板上的这三个词语。

生:(重说)因为他远离实际,所以他不知草塘。

师:能把三个词语都说上吗?

生:因为不爱草塘……因为远离实际,所以不爱草塘……

师:再想想,谁是谁的原因,谁是谁的结果?

生:因为远离实际所以不知草塘,因为不知草塘,所以不爱草塘。

师:说对了,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他之所以不爱草塘,是因为不知草塘。

师:接着往下说。

生:(接)之所以不知草塘,是因为他远离实际。

师:很好,能不能不说因果关系的句子?

生:作者不但不知草塘,而且不爱草塘。

师:听起来好像能说通,但是细一琢磨,有点不合理。对于不认识的,不知道的事物,一般不会产生什么情感。我问你,你爱王大强不爱?(教师随口杜撰了一个人名)

生:王大强是谁?(众笑)

师:你不认识他吧,爱他不爱?

生:不知道,这个人要是讨厌,我就不爱他。(众笑)

师:说得很好,你不认识他,就是不知道他,是吗?

生:是。

师:所以你也说不上爱他不爱他。你又说他要是很讨厌,你就不爱他。当你知道他很讨厌时,说明你认识他了,知道他了,才可能产生情感,对不对?

生:对。

师:所以你只能说“我不知道或不认识王大强,所以不爱他。”能说“我不但不知道王大强,而且不爱他。”能这样说吗?

生:(思索后)我觉得也能这样说。(众笑)

师:那么后来你知道王大强是一个很可爱的人,那怎么办?

生:我再爱他。(众大笑)

师:你不是已经提前说了“我不但不认识王大强,而且不爱他”吗?说得那么肯定。(生无言)

师:不能用刚才他说的递进关系的连词,能不能用别的?

生:(齐)不能。

师:别那么快表态,好好想想。(生议论)

生:如果作者知道草塘,他就会爱草塘。

师:能说得通,但这样假设可能有两种结果,如果知道草塘而且草塘很美,那当然能爱草塘了;但如果知道草塘了,但草塘都被白色垃圾污染了,你还能爱这样的草塘吗?

生:不爱了。

师:关于第一段,作者刚去北大荒,他还不爱草塘的情况,我们先说到这里。下面大家往后看课文,你有什么感觉了?(学生读课文)

生:“我”这次走出去了,他在草塘中看到了草塘的美景。于是就说这草塘真美啊!

生:课文写草塘美那一段写得非常好,还由近到远地写了草的颜色。

师:你说的不错,能把这一段读得很美吗?

生:(读)“说走就走……跟蓝天相接。”

师:第一次看到,激动不激动?

生:激动。

师:你激动了吗?(众笑,教师示范)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一样。”大家把这句读一下。(生齐读)后面的句子,从近到远,听我怎么表现。(范读)“仔细瞧那浪花……跟蓝天相接。”大家一起读这一段。注意看我的手,咱们打上拍子读课文,把草塘的美读出来。(学生在教师手势指导下齐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了,你们推荐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读一下。(学生推荐一人)

(被推荐的学生读课文,读得很好)

师:名不虚传!谁敢跟她比?(一学生自荐起来读)

师:比得过去吗?(学生众说纷纭)啊!男同学说男同学读得好,女同学说女同学读得好,还都有点“地方保护主义”!(众笑)

确实他们读得都不错,很难分出高下。好,并列第一。先别坐,你们现在是站在第一名的领奖台上,谁比他们读得好,就站在领奖台上,他们就坐下。谁能把他们读坐下?

(众笑,一学生起来读课文)

师:你们自己衡量一下,谁觉得自己该坐下,就自己坐下。(后读的学生自己坐下,众笑)

师:(对这个学生)其实你读得也不错,就是这几句,(范读)“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你听我这么读,有什么感觉?

生:您读得比较快,好像在跳跃。

师:你非常会感觉,说得一点也不错。你看,浪花在欢笑,在翻滚,这是动态还是静态?

生:动态。

: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得最好的?(有两三个学生举手)我最欣赏这样有自信的同学。人要没有自信,就干不好事情,自信可不是骄傲,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办好,就会努力去办。好,你来读。你还可以选一个伴儿和你一起读。(学生指一人)

(两个学生齐读课文,读后老师又让他们每人一句轮读一次)

师:真好,你们都坐下——啊!都是第一名!(众笑)大家也像他这样再读一次,还要看我的手。(学生再次齐读,老师指挥)

师:我们再来看课文。刚才我们读的内容是“我”亲眼看见的,可以叫目……

生:(接)目睹。(教师板书“目睹”)

师:这次随小丽出来,他只是看到了草塘吗?

生:小丽给他讲了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事情。

篇6:小学语文《再见了亲人》片段教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娘的无私付出,从而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叫亲人吗?对,对有血缘关系的人,我们习惯上称他们为亲人,比如妈妈、叔叔、姨姨等。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他们也会互称亲人,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是的,可能他们是患难之交,可能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要回国了,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我们要把每一个字都写得端端正正。(板书)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两遍。

2、大家读得很认真!会读书的同学一读完课文就会想说点什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读书的第一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3、你说,你读出了震撼;你说,你读出了感动;你再来,你觉得难以置信。只要是真实的感受就行,大家说得都很好!

4、这部分课文里有许多句子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不知你们注意到了没有?现在请大家选几个感受最深的句子自己多读几遍。

5、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

6、大家才练了几遍,就能读得这么好,真不赖!老师也想读一遍课文了,行吗?不过给大家一个任务,听完老师的朗读之后,你们要告诉老师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些事情?可以吗?

7、范读。(由于时间关系,只要范读三分之一左右的内容就行了。)

8、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吧。是的,讲了大娘的三件事情,分别是洗补衣服,送打糕和救伤员。(板书)

三、精读,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体会其中的情感。

1、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课文时,有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关键词来提问,来学习。现在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从每一件事情中找出一个你印象最深的词语,来说说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

2、谁来说第一件事?

你抓住的关键词是“几天几夜”。(板书)真好!说说你的体会吧。是啊,一天不睡觉已经很累了,而大娘那么大的年纪,却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你从中读出了大娘的艰辛和劳累。请坐,还有吗?

3、现在来看第二件事。你来,你认为“雪中送炭”很关键。(板书)你要提问: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爱提问是会读书的表现,谁来帮助他?

一个本义,一个比喻义。你明白了吗?哦,你还要问:从哪儿可以看出大娘是“雪中送炭”?

这个问题太棒了!思考一下,谁再来帮助他?

回答得不错!形象一点儿来说,“雪中”具体指什么?对了,三天三夜饿着肚子打仗,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啊!对,所以说是“雪中”;那么“炭”又是指什么?是的,而且还是在枪林弹雨中来送,多么危险啊!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大娘她们对志愿军巨大的帮助和无私的奉献。

那么,我们该怎样用自己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呢?请男同学们来试一试。

4、第三件事。你第一个举手,你来说。“唯一”,非常好!(板书)说说你的理解。

是的,所有的亲人都不在了,只剩下小孙孙一个人,这就叫作“唯一”。可是现在,为了救伤员,连这唯一的亲人都失去了,这是多么大的代价啊 因为在大娘的眼里,谁比谁更重要?是啊,志愿军伤员比自己的小孙孙更重要。

5、大娘对志愿军这么深厚的情谊,志愿军永远也不会忘怀,书上是怎么写的?来,齐读一遍。再来读一次,好好体会体会。

四、练习,角色置换运用语言,丰富积累。

1、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付出了这么多,令人感动,其实,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也做出了同样多的牺牲,请大家想象一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

是啊,大家说得很好。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战士们吃不饱,穿不暖,受累受伤只是小事,流血牺牲都是家常便饭。但是,为了朝鲜人民,战士们无怨无悔。可见,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无比深厚,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3、在这依依惜别的时刻,难道只有志愿军战士在倾诉吗?没错,大娘她也要表达自己的心声。现在就以这三件事为例,请大家选一件事情,以大娘的口吻向志愿军进行离别的诉说,先与同桌练一练,待会请几位大娘来试一试。

小结:大家说得多么感人啊!现在我们终于明白,这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真是比山高比海深啊!让我们以感激、感动的心情,再一起读一遍课文吧。

五、作业。

请同学们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回去以后好好自学后面的内容,明天再来向老师汇报。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洗补衣服

几天几夜

送打糕

雪中送炭

胜似亲人

救伤员

唯 一

上一篇:普通员工工作总结的下一篇:公司会计辞职报告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