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教学比赛反思

2022-07-11

第一篇:片段教学比赛反思

《麻雀》教学片段反思

内容摘要: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抓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麻雀的孤单无助。再通过句式的对比,感悟具体描写的好处。之后,出示例句,为学生提供练笔机会,鼓励学生把以前积累到的课外知识和好词佳句恰当的运用起来,使句子中的形象更加丰满。这样读写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实录:

师:课文的哪些内容让你感受深?为什么?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中知道了小麻雀有危险,我很替它担心。

师:你是怎么感受到小麻雀有危险的?

生:我从“无可奈何”这个词知道了小麻雀面对猎狗一点办法也没有,它只能等死。

教师出示第三段内容

师:你抓住了“无可奈何”这个重点词来理解,方法真好。请其他同学也读一读这段文字,你还能抓住哪些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文思考。

生:我从“呆呆”知道了小麻雀已经被猎狗吓傻了,吓呆了。

师:“呆呆”是什么样子?做出来告诉我。

学生做“呆呆”的样子。

师:谁在这还有体会?

生:我从“嘴角嫩黄”中的“嫩”知道这只小麻雀还很小。因为我在老家看到过小麻雀,它的嘴角就是嫩黄的。

生:我也认为这只小麻雀很小。我是从“头上长着绒毛”知道的。因为麻雀长大了后,头上就长着羽毛了,只有小时候才长绒毛呢。

生:我从“分明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出来的”也知道了这只小麻雀太小了。

师:我们把刚才几位同学的看法综合起来考虑,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呀?

生:孤单的。

生:需要帮助的。

生:弱小的。

生:可怜的。

生:快要没命的。

师:对这只小麻雀你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生:它很可怜。

生:我很同情它。

生:我为它着急。

师:请把你们的情感融入你们的朗读吧。

学生再读文字。

师:老师这也有一只“小麻雀”,请同学们看一看,和文中的小麻雀有什么不同。

教师出示对比句式: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站在地上,拍打着翅膀。它嘴角发黄,头上长着毛。

学生自由读。

生:后面的小麻雀看不出有危险。

生:这只小麻雀也可能在地上玩呢。

生:这也看不出是一只小麻雀,也行是长大了的。

师:看来我的描写——

生抢着嚷:不具体。

师:现在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位朋友,但是它的形象不突出,想请你们帮帮忙,使它更引人注目。

教师出示句子:

袋鼠身上长毛,头上面竖着一对耳朵。耳朵下是一对眼睛。雌袋鼠前面挂着育儿袋。它有两条前腿,还有两条后腿。它的尾巴和后腿组成了“三角板凳”,支撑着身体。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这段话,然后试着运用以前积累到的词句把这段话中的袋鼠描写更形象。

学生自己练习读文、说话,并在小组交流。

师:谁为袋鼠画好相了,快为大家展示一下。

生:袋鼠身上长着褐色的毛。头上面竖着一对三角形的耳朵。耳朵下是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雌袋鼠前面挂着育儿袋。它有两条细前腿,还有两条粗后腿。它的长尾巴和后腿组成了“三角板凳”,支撑着身体。

生:袋鼠全身长满褐色的毛,小脑袋上面竖着一对耳朵,和小兔子的一个样。耳朵下是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像两个黑葡萄。雌袋鼠前面挂着一个大大的育儿袋。它有两条又细又短的前腿,还有两条又粗又长的后腿。它的硬尾巴和后腿组成了“三角板凳”,稳稳地支撑着胖胖的身体。

反思:

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途径,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文字把认识的、感知的内容进行表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本段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把学生的阅读体验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悟写法,在“写”的过程中进行语感训练。

一、让学生经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感悟语言。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阐述。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自由阐述读文感受。之后组织学生抓重点词来理解语言,品读语言。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后,再出示另一段文字让学生对比读,谈感受。这样鲜明的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了欣赏、评价,悟得了写作方法。

二、为学生提供练笔素材,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进行语感训练。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而,日常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每篇文章存在的空白点,抓住契机,给学生提供练笔机会。

《麻雀》一文中介绍小麻雀处境的这段文字是帮助学生掌握具体描述方法的良好契机,也是展示学生日常语言积累的舞台。基于以上原因,我出示了“袋鼠……”这一小段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练笔机会。这样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积累语言的益处,调动他们的兴趣,更加强了语感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反思《抓准契机,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猫》教学片段及反思

教学片段: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复读文,勾出感兴趣的句段,圈出关键词,还要看这部分是不是引起了你的共鸣,勾起了你的点滴回忆,是否与你心目中的小猫形象一致,把你的感受简单写一写。

学生稍作准备后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师:谁愿意先把自己有感而发的句段读给大家听,把你的感受讲给大家听。

生: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侯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情事也不过问。从这儿我体会到猫很老实。读到这我联想到了我姥姥家的猫,它也特别爱睡大觉。

师:出示课件(学生读的这两句话)

生:我想到我奶奶家的猫,它喜欢在房顶上睡大觉 生:我大姥姥家的小猫喜欢在被垛上睡觉 师:出示课件:两幅猫的睡觉图插在两句话的下面 看图你想说写什么? 生:猫真会享受 生:猫真可爱 生:猫真老实

师:谁愿意把你对猫的印象融入朗读中表达出来 生:读文 (几名学生读——同桌齐读) 师:猫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与作者有同感?

生: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一声也不出。 从这我体会出猫也会耍小性子 师:你耍过小性字吗?和谁耍小性子? 生:和爸爸妈妈耍过 师:什么时候? 生:我生气的时候

师:生气的时候就耍小性子,那猫要是高兴的时候呢? 出示课件: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生齐读 生:猫很可爱 生:猫真会讨好人 生:猫对自己很娇 生:猫对作者很亲近。

师:老师也有一点体会,你注意到这句话中的“蹭”了吗?什么是“蹭”?

生: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摩擦 师:把蹭换成摩擦读读这句话。 生:读这句话。 师:换成摩擦行吗? 生:不好。 师:用蹭好在哪?

生:让我体会出猫的动作轻,很温柔。 生:猫在表达对作者的喜欢。 生:猫在向作者撒娇。 生:猫很尊重作者。

师:看来,作者这一个“蹭”字,不仅蹭出了温柔,而且蹭出了感情。这就叫“一字千斤”啊!

„„ 反思: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师生平等,民主的对话,使课堂呈现出自然,平实,朴实的崭新面貌,郭老师饱含激情,倾情投入,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无穷魅力。

一、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上课欢完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又有效地指导了学生们的学法:“勾,圈,回忆,写一写”,简单,朴实,明确,可以使“学习什么”与“怎样学习”有机的统一起来,在老师机智、敏锐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在“不露痕迹”的自然氛围中进行,学生们在轻松愉快中与师对话,与文本对话,而且学会了有创意的表达。

二、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课堂上,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引导、点拨,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学生自由过多,教师指导不足的现象,或是一味鼓励学生自己体验而忽视了文本的思想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案例中,当学生说猫也会耍小性子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交流后,郭老师引导:生气的时候就耍小性子,那猫要是高兴的时候呢?又如学生在交流中一直没能体会出“蹭”字的精妙,此时教师引导:老师也有一点体会,你注意到这句话中的“蹭”了吗?什么是“蹭”?这样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使学生不仅体会到猫的可爱,而且也通过作者的用词精妙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生活!然而,很多时间,课堂被我们异化了,课堂没有了生活的情趣,课堂死气沉沉。郭老师的《猫》却让我们耳目一新。案例中学生交流“猫老实”这一点时,学生们把头脑中的记忆反馈到课堂上,说奶奶家的猫喜欢在房顶上睡大觉,大姥姥家的小猫喜欢在被垛上睡觉,又如让学生想象猫捉老鼠的情景,描述你曾经看到过的类似的场面。这样的环节设计,把语文课堂演绎成富有情趣的生活而不是说教的舞台,这是郭老师的过人之处,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的地方。

第三篇:《青蛙搬家》片段教学反思

师:为什么青蛙会遭遇这样的下场?生1:因为青蛙太不谦虚了。

生2:青蛙开始肯动脑筋想办法,但是后来却不动脑筋,没有考虑张嘴的后果,所以遭遇这样的下场。

师:是的,我们帮青蛙出出主意,它应该怎么避免悲剧的发生?

生1:青蛙可以坐在大雁的背上,这样它就可以张嘴说话,不会掉下去了。

引导:哦,真会想办法,如果你就是站在下面的人们,你听到青蛙大声地说是自己想到的办法,你会怎么评价青蛙。

生1:青蛙太骄傲,太自以为是了!

生2:青蛙太没有礼貌了!

引导:看来这个办法还是不能解决问题,那怎么办呢?

(生思考,终于一个孩子举手)

生1:青蛙其实应该这样想,表扬大雁就是表扬自己,因为办法是自己想到的,它就不会委屈,也不会张口,就不会掉下去了。

引导:这真是一只谦虚的青蛙,大度的青蛙,有团队精神的青蛙!令人佩服!

教学反思:

教学《青蛙搬家》,故事浅显易懂,但要让孩子真正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以此指引自己的做法,这对于只有六七岁的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很重要。

1、提问要有层次。

第一层次,提问“为什么青蛙会遭遇这样的下场?”,这是分析原因。第二层次,

提问“我们帮青蛙出出主意,它应该怎么避免悲剧的发生?”这是思考怎么办。第三层次,当学生想到了办法,但办法有漏洞时,应引导修正。提问:“如果你就是站在下面的人们,你听到青蛙大声地说是自己想到的办法,你会怎么评价青蛙?”以此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去接近青蛙失败的本质。

2、评价要以积极评价为主。

学生经过思考后对问题的回答,也许有偏颇之处,但答案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教

师应该给予孩子理解、肯定、赞赏,给予积极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思考的*望,将思考向纵深生发。如案例中的积极评价语:“是的!”,“哦,真会想办法!”“这真是一只谦虚的青蛙,大度的青蛙,有团队精神的青蛙!令人佩服!”

3、引导在关键处。

案例中学生说如果青蛙坐在大雁的背上,这样它就可以张嘴说话,不会掉下去。这个学生是开动了脑筋想了一个避免掉下去的好办法,却不是青蛙掉下去的实质原因,如果老师把课上到这儿就结束的话,那孩子们无法深入本质去考虑问题。因此这就需要考验老师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后追根溯源,追问:“哦,真会想办法,如果你就是站在下面的人们,你听到青蛙大声地说是自己想到的办法,你会怎么评价青蛙。”孩子们自会豁然开朗,认识到如果这样青蛙也会被人们批评骄傲,批评不礼貌。

第四篇:《小括号》教学片段及反思

问题解决是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学的三大趋势之一。联合国教课文组织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应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一个良好的问题解决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探究、发现、实现“再创造”数学的过程。在教学“小括号”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符号——小括号“再创造”的过程,体会使用小括号的实际意义和合理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摘录“小括号”教学片断:(角色扮演,一学生扮演售货员,另一学生扮演顾客)

售货员:你好,欢迎光临“佳佳书店”,请问你要买什么书?

顾客:买一本《学生词典》和一本《少儿画册》。

售货员:一本《学生词典》28元,一本《少儿画册》17元,他付50元,应该找他多少元?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帮售货员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1:我先算用去多少元?算式是28+17=45(元),再用50-45=5(元),所以应找回5元钱。

教师:能不能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

(学生1板演:50-28+17)

=50-4

5=5(元)

学生2:我有问题,算式里有加有减,应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算减法再算加法,你为什么先算加法?

学生1:因为我要先算用去的钱,算式是28+17,再用50元减去用去的钱。

教师:从算式里你们看得出是先算28+17吗?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在算式里加符号。

教师:你可以用什么符号来标明先算28+17?

(学生自主练习,组内交流)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1:我在28+17下面画一横线。

学生2:我在28+17下面画一波浪线。

学生3:我用圆圈把28+17圈起来。

学生4:我用小括号把28+17括起来。

学生5:我在加法下面画一小人,算式50-28+17象一辆汽车,加法正好停在小人前面,小人先进加法里,再进减法里。

学生6:我在加法下面画一扇门,加法象小孩,减法象大人,大人让小孩先出门。

学生7:我在加法下面画一只兔子,减法下面画一只乌龟,兔子比乌龟跑得快,所以我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教师: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在实际的计算时我们用哪个符号呢?

学生:老师,我知道,实际计算时我们使用的是小括号,书上都是这样写的。

教师:你说得对,在实际计算时我们总不能你画横线,我画圈,你画兔子,我画门,我们规定了一个统一的符号——小括号,我们一起来学习使用小括号。

反思:

在进行“小括号”的教学时,我设计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买图书,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找钱的问题时,引发了矛盾冲突:50-17+28必须先算17+28,可是怎么才能看出先算17+28?这时我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没有马上出示小括号来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一个符号来表明先算17+28。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们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与体验设计出各种符号来解决问题,有横线、波浪线、圆圈、小括号、小人、兔子、门等等,显示出自我才能,体现自我个性。教师对学生创造的符号给与充分的尊重,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差异资源,让学生引出了小括号,把握了小括号出现的时机,突出了小括号的作用,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把“白开水”酿成香醇的“茅台酒”。

第五篇:《上学了》教学片段及反思

【片段1】(教室里,桌椅围成大圈,讲台暂被“弃置”在教室一角。黑板上贴着大幅教学挂图,上方用彩色粉笔写道:“欢迎你!”黑板左右分别贴有丁丁、冬冬的头像。墙上崭新的专栏,分别以金丝猴、苹果树等为“主角”)

师:一大早,丁丁背着崭新的书包出门啦。路上,他遇到了一位白胡子老爷爷,老爷爷摸着长胡须,笑眯眯地说:“小丁丁,我要带你去一个神奇的乐园。在那里,有亮闪闪的金钥匙,快乐的小伙伴,有各种各样的知识树和香甜的知识果……”丁丁刚想说:“快带我去吧!”可老爷爷不见了……咦,这神奇的乐园到底在哪呢?”

生1:我知道,在童话书里面!

师:你一定读过许多童话故事吧!能不能告诉伙伴们,你还没上小学,是怎么读童话的呢?

生1:(自豪得很)我妈妈天天给我讲故事。我看着书上的图,自己也可以编故事!

师:真棒!将来你认识更多字,可以把故事写给全世界小朋友看呢!

生2:(小声对生3)神奇乐园是不是在小学?

生3:(小声)我也觉得是。

师:(微笑着俯身)说说看,为什么?

生2:我爸爸妈妈说在小学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知识,很有用!

生4:学校里有很多小伙伴!

师:这么说,现在我们就在这个神奇乐园里啦!那么,小朋友们想在这里学到什么知识呢?

生5:(手指着挂图)做小飞机!

生6:我想认很多很多字,这样就可以看很多很多书啦。

生1:我想学写童话故事!

师:好孩子们,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今后,我们要和丁丁、冬冬一起,做很多有趣的事情,学会听、说、读、写……瞧图上这些伙伴们,已经学到不少本领呢!

【反思一】

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挖掘其学习潜能的。教师深谙初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动听的故事将学习伙伴丁丁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习情境,使之意识到:学校是神奇乐园,学习是快乐有趣的事。这对于满怀憧憬踏入小学门槛的一年级新生尤为重要。

上一篇:苹果营销策略分析下一篇:屏风的作用及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