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品牌

2024-05-05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品牌(共6篇)

篇1: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品牌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大辛小学“农村生活教育”特色创建方案

鹤山乡大辛小学

2013年2月

依托乡土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大辛小学“农村生活教育”特色

创建方案

特色学校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发挥优势、开拓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学校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办学品位与办学水平,切实做好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将农村生活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方向,其意义在于让学生体验现代祖国的飞速发展,从社会大课堂中受到教育。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质量促发展,以特色铸品牌”的办学宗旨和“为生活服务,为未来服务”的办学理念,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力争从特色学校建设中求突破,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具有长期性、独特性、稳定性、先进性的特点,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状况,学校进行了农村生活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此举旨在教育学生学会生存,了解过去的生活,珍惜现在的生活,把握未来的生活,为孩子的终生幸福奠基。做到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活动有成效,素质有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有特长的“四有”人才。

三、特色项目

1、学校举行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展,将祖辈过去生产、生活的器具进行展示(分石器、木器两部分)。通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生产、生活工具的历史与演变,教育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学会分享与合作,注重创新与发展,培养勤劳的品质,增强自豪感。

2、学校以“可爱的农村—我的家”为主题,布置整理农副产品一条街,将家乡主要物产,分农作物、蔬菜、手工艺品、地方特产四部分,进行展览。通过给学生集中讲解、参观。谈体会、写观后感,开展“家乡在我心中”“我为家乡喝彩”等活动,树立强烈的家乡荣誉意识。

3、开辟农村劳动基地。学校所在驻地的小辛村,是土地成功流转的先进村,有药材和蔬菜两个种植基地,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与他们签订了合作协议,从整地、种植、生长管理(浇水、施肥、除草)、采收,每一个过程学生均积极参与,然后再由种植户讲解其市场价值、经济效益,学生获益匪浅。

4、定期开展农村超市活动。该活动分三个阶段:首先让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包括资源种类、市场价格等;然后分出买卖双方;最后模仿农村市场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交易。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信息。

5、开展农村社会调查活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引导学生学校时刻关注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发动学生对广大农村的方方面面进行社会调查,时间跨度60年,对爷爷、爸爸、我三代人进行纵向对比,分三个层次:一是生活水平调查。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展开;二是生产劳动调查。通过生产工具、劳动方式、种植类型、亩产数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展开;三是环境调查。通过植被、土地面积、野生动物种类、大汶河水文变化等方面展开。

6、挖掘整理民间文化,继承家乡优良传统。农村文化是当地百姓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群众凝聚力和进取心的不竭动力!对其有效的保护即是积极的延承。既要继承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农村文化内容众多,可涉及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等诸多方面。学校有责任帮助他们挖掘其精神内涵,有取舍的对孩子们进行教育,这是对农村文化最好的保护与延承。(目前学校已完成了对鹤山岁时习俗的整理,岁时习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由于其区域性特别强,故有“十里路不同俗,一里路改规矩”之说。除国家法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外,鹤山还沿袭有一些地方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如正月十六“走百病”、二月二“龙抬头”、五月十三“关公磨大刀”、六月一 “ 喝面叶”、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腊月初八“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等)

7、组建民俗娃美术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对流传于当地农村的民间手工技艺,进行整理、挖掘和培训。如条编、剪纸。兴趣小组吸纳部分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参加,每周活动两次,可邀请部分民间有技术的人兼任辅导员。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对劳动的爱好与兴趣。

8、拓宽教育渠道,营造教育氛围。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渠道进行教育,如旗下讲话、黑板报、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低、中、高三个年级,分别以《我爱我家》、《我爱我校》、《鹤山,我可爱的家乡》为主题,定期出版手抄报,精选20多条广泛流传于农村的生产生活类谚语张贴悬挂,这些语言通俗易懂,发人深省。

9、开发整理鹤山文化校本课程。主要包括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发挥课堂主阵地,通过校本课程能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四、工作要求

1、明确目标,统一思想。要提高对建设特色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建设特色学校的良好氛围。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集体智慧和作用,扎实开展建设特色学校活动。

领导小组成员

长:窦海峰

副组长:柳宝 张恩华 王培侨

成员:王有玉 桑苦胜 刘树龙 王成阳

3、突出特色,细化方案。要结合本校实际,确定特色项目,制订特色学校建设规划和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要发掘本校内在教师资源,加大培养有独特风格的特长教师的力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苦练内功,培养有一定专业特长且满足特色学校建设需要的一大批教师。同时,从社会上聘请兼职教师,确保特色学校建设的顺利实施。

5、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完善必要的硬件设施,以满足开展特色项目活动的需要。学校必须拨出特色项目建设的专项经费,确保特色项目的正常开展。

五、工作措施

1、落实工作责任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把特色项目建设按计划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层层抓落实,确保特色项目建设工作长期有序高效地开展。

2、建立检查指导机制。要建立特色项目检查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特色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不断完善和丰富活动内容,使特色项目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3、建立考评机制。要制定特色项目建设考评方案,对参与特色项目活动的教师,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考评,并把考评结果和评先评优、职务晋升挂钩。

4、建立激励机制。要对积极参与特色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先进教职员工评选活动,对特色学校建设成绩突出的教职员工给予表彰奖励。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是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践过程,也是对学校自我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所以立足农村,围绕“农”字做学问,通过开展农村生活教育进校园活动,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挖掘与传承,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生存,为孩子的终生幸福奠基。

大辛小学 2013.2

篇2: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品牌

“品牌文化”之由来

一九五八年,勤劳勇敢的××人民以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

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英雄气概,在全国率先以县为单位消灭了血吸虫病,伟大领袖毛主席得知此喜讯后,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了光辉诗篇《送瘟神二首》。从此,一个江南小县,因这首诗而扬名全国。这首诗描绘了××新旧社会两重天,赞扬了××人民的“送瘟神”精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句就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翻开××的近代史,“春风品牌万千条”这是多少代××人民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可在旧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满目疮痍,满目悲凉。血吸虫病的肆虐,加上反动统治者横征暴敛,造成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企盼摆脱痛苦,可漫漫寒冬,何时春会到?霹雳一声春雷响,驱走阴霾见青天。在新中国的春光沐浴下,××人民如枯木逢春,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作了主人的××人民,他们的力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样的人民可以让高山“低头”,可以令河水“让路”。他们是真正的“神”,真正的“舜尧”。所以,毛主席的诗句“春风品牌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写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喜人景象,写出了××人民消灭了血吸虫病后的精神面貌。这种精神面貌一直是××人民巩固××成果,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动力。经过近50年的积淀,它已经形成了××人民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个文化遗产如果要给予命名的话,把它命名为“品牌文化”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因为“品牌”这个词,经过毛主席的《送瘟神二首》这首诗的传播,使它与××人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已经成为××××文化的代名词。

“品牌文化”的内涵

“品牌文化”实质上是××的××文化,它是××人民在××过程中创造和培育的群众文化。它的核心就是“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它的重要内涵可概括为:“充满生机、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和谐幸福”。

充满生机。这是由“品牌文化”的价值观决定的。××××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摆到至高无上地位”。为了消灭血吸虫病,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医务工作者,身先士卒,参加灭螺大战,有很多人不幸染上了血吸虫病,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使得了血吸虫病的老百姓能得到及时治疗,不会因病至贫,党和政府根据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状况,实行减免医药费等政策,并且把病房设在老百姓家里,病床由群众自己调剂解决,因陋就简,节省开支。同时对长期住院的病人还实行记一定的“工分”和贴息贷款。这可以说是我县实行得最早的对贫困群众的生活保障措施。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品牌文化”的重要理念,由于这种理念以尊重群众生命财产为本,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能吸引广大群众参与,能汇聚创造历史的滚滚洪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品牌文化”是充满生机的文化。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它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先,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大。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的最高标准。

积极向上。这是“品牌文化”的重要特征。××××文化最具震憾力的是××人民决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状态。据统计,××县在解放前30年间,因血吸虫病而死亡的人数达29000多人,有42个村庄被毁灭,还出现了很多“寡妇村”、“小组村”。“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确实是××当时现状的真实写照。面对如此惨状,××人民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们依靠团结协作,发扬战天斗地的愚公移山精神,用最原始的手段(土埋灭螺、肩挑手挖)彻底消灭了华佗也难医的血吸虫病,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他们的壮举再一次证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人民这种积极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吸纳时代的精华,充实和完善其科学内涵,如今发展成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等精神内核,它已经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崛起中争先的重要精神支柱。可见“品牌文化”是积极向上的文化。

篇3:农村文化产品的品牌策略研究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品,品牌形象,品牌策略

1 打造农村文化产品品牌的意义

1.1 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发展也一改往日面貌, 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一部分农民由以前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中解放了出来, 虽然正在朝着工业、服务业方向发展, 但是质朴的农村文化滋润和哺育了中华大地的儿女, 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因为有了空闲时间, 人们开始寻求更多的精神和文化的需求。

1.2 农村文化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农村市场化的文化消费贫乏, 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相比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愿望、意识日益加深, 文化消费已成为生活开支不可或缺的部分。

现代城市加速扩张的危机日益明显, “城市病”日趋严重, 向自然回归、远离都市、重返乡村, 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 加速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解决城乡矛盾的路径之一, 而且是保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至泯灭的战略举措。进行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产业链和集约化发展等措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势在必行。

1.3 发展农村文化产品招商引资效益可观

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 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在农村, 有些乡镇 (街道) 、行政村由于交通、资源等限制, 招商引资的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农村文化产业却很少受上述因素影响, 它以其独特性能避开与大工业的竞争, 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 进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甚至是不离土的情况下, 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生活条件。

2 农村文化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2.1 文化产品数量偏少

经济发展加快、生活条件改善, 但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在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首先是公共资源不足, 大多数公共文化设施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的状态, 有些地方即便勉强维持了乡镇文化站所机构, 乡镇文化干部主要从事诸如“税费征收、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招商引资”等“中心”工作。其次是登记在册的农村文化行业少。仅限于书店、音像、文印社、网吧等。电影院、民间演出队更是凤毛麟角。再者在一些地方民间工艺品制作、传统的民间文艺已是明日黄花, 更有甚者有些已经失传。

2.2 文化产品品位较低

注册行业少, 产品种类就少, 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和消费者, 相应产品的档次与品位就较低。文化经营单位大都零零落落散布在集镇各处, 大多提供最基础的文化服务, 只有简单的供给关系, 如提供文化产品的音像销售、出租业, 出版物经营业, 承担简单印刷的文印社、印刷厂。

2.3 经营管理水平不足

缺乏先进的文化产业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 市场运作与营销策略上经验不足。由于思想意识不强, 在产品上, 农村市场的文化产品有些缺乏健康内容, 具有时代气息的产品少之又少, 而且那些廉价劣质的文化产品不但不能给农民带来精神的享受, 反而使更多的人深受其害;在宣传上, 经营管理者一是不注重宣传, 二是不懂得宣传。做宣传的话只是在破旧的墙上、电线杆上留下姓名、电话, 让亲戚朋友介绍生意是最常用的“广告”形式。

3 精心打造农村文化产品品牌

3.1 基于消费者利益的定位

农村文化产品有其独特的地域与历史属性, 它能给消费者一种回归自然、质朴、纯真的感觉。农村文化产品主要是以民间特色文化资源为根基的文化产业, 具有鲜明的特色。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文化产业市场已经由原来的“大众”市场变为“小众”市场, 依据这种感觉寻求在市场和消费者心目中的最佳位置, 以满足农村消费者渴望得到精神需求的要求, 满足城镇消费者寻求返璞归真的精神享受的定位准则, 来定位农村文化产品。

3.2 建立个性化的识别系统

在众多数量的文化产品中, 农村文化产品最显著的市场特征就是其独有的地域民间文化, 这种民间文化把其文化产品从众多的文化产品中区分出来, 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风格, 这就是农村文化产品的理念识别。

理念只是我们的思想, 要想让思想付诸行动, 那么作为文化产品, 主要是将其产品的内容, 打造成精品才是最好的行为识别。只有精品才能把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传播给日益渴望的人们, 形成良好的口碑, 永远继承发扬下去。

由于文化市场上的商品非常丰富, 形象鲜明, 个性突出的视觉识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的取舍。农村文化产品不但要有自己的品牌, 更要有自己的品牌标识, 要有代表个性特征的标准字、标准颜色、宣传画册、包装等。这样一个立体文化产品形象就会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给消费者一个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

3.3 基于消费成本的定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需求的层次性, 决定了大众文化消费应该成为市场的主体, 由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不同于日常消费品的消费者, 人们处于一种可消费与不可消费者之间, 因此提供大量方便消费者欣赏文化作品的条件, 价格要定位于大众文化消费者, 如果价格不能满足大多消费者的消费水平, 那就达不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品牌的打造就无从谈起。

3.4 建立整合营销传播体系

第一, 整合媒体, 广泛宣传。农村文化产品这一特定的符号需要通过适合它的媒体传播出去, 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针对消费者的特点, 最开始应在当地电视、广播、报纸上做广告与软文宣传。利用当地的户外广告墙、路标、灯箱等做户外广告。可采取逐渐扩散的原则, 在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后, 向外辐射到周边地区, 再通过口碑传播向外扩散, 随后在国内及国外的各种媒体上做宣传。第二, 公关宣传, 树立形象。良好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公共关系是分不开的。农村文化产品的公共活动, 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展销会、研讨会、交易会、文化节等, 有效传播本地形象。定期组织有影响力的公益活动, 可以加速品牌传播。并在活动期间邀请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和名人参观、访问, 进一步树立整体形象。第三, 网络传播, 互联世界。利用互联网, 建立专门的特色网站, 通过这一平台把农村文化产品传播出去, 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还可以加入国内外各大搜索网站, 让世界各地的人通过特色搜索找到它。还可以进行个性化服务, 如一些手工艺术品, 可以采取网上定制、网上交流、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可以进行网上点播, 如一些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曲艺节目等, 加大宣传面。

3.5 建立健全品牌管理制度

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政府管理队伍, 并制定强有力的政策给予支持。针对农村文化产品的特点, 在品牌管理上我们要采取法律武器对品牌进行商标注册;制订严密的品牌运营计划, 在品牌的发展过程中, 要对市场变化、市场占有率、等做实时调查, 及时调整策略, 维护品牌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三九, 王虎.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篇4:农村文化礼堂品牌建设的路径

摘 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已迈向培育礼堂文化的高阶段,这一高阶段就是品牌建设。而品牌化的外显是特色,品牌化的内涵是品质,品牌化关键是品位,因而,农村文化礼堂品牌建设路径来自三方面的打造:挖掘地方文化特色,重点打造特色文化;不断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以保证礼堂文化建设的质量;努力提升村民的审美趣向和文化修养,以提高文化礼堂品位。

关键词:农村文化礼堂;品牌建设;路径

目前,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正处于更新换代时期,即从标

准化升级为品牌化。标准化指政府对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统一要求。

自2013年来,随着浙江多数农村文化礼堂的先后建成,标准化建设相应告一段落。品牌化则指礼堂文化的建设,要求突出、创造差异,使之与众不同,避免千遍一律。而农村文化礼堂品牌化建设通过特色、品质、品位三路径来完成。

1 打造特色 ,凸显礼堂文化品相

品牌化的外显是特色。特色是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只有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礼堂品牌,才能落实“一村一色”、“一堂一品”的模式。而农村民俗民风各具特色,这些地域特色成了农村文化礼堂的品牌建设的源泉。例如开化县华埠镇的金星村,充分利用农村的乡土文脉,制定了“重点突出”、“凸显特色”的策略。突出开发三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凸显三种文化特色。

1.1 传承婚俗文化

将民俗婚礼办进文化礼堂,保护、发扬民俗文化。千年古村金星村始建于唐朝末年,地处马金溪、地摊港、龙山港三溪汇流之地。其特有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形成了风情独特、别具一格,堪称“水上漂”的特殊风俗:水上婚礼。而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浓缩和精髓,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流传下来的婚俗更具文化魅力。因而传承礼仪习俗,凸显婚俗文化成为金星村礼堂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

文化礼堂办水上婚礼是一种传承、扬弃和创新的过程,保留了传统的坐房、并彩、送妆奁、哭嫁、催身贴、浴身、吃上桥饭、训婿等民俗环节,舍弃了一些陋俗,并创新的与文化礼堂建设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即发扬婚俗风情,也使婚礼别有味道,文化礼堂成为展示传统文化魅力的一个平台。

1.2 挖掘茶文化

茶文化走进文化礼堂,弘扬传统文化。金星村在上世纪90年代种植龙顶名茶,目前全村茶面积800多亩,户户有茶。村里有龙顶茶加工企业11家。尽管茶已经成了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但茶叶依旧还是茶叶,若能把茶和文化结合起来,挖掘出小茶背后的大文化,并在礼堂文化建设中得到拓展,更能提高茶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凸显茶文化特色,是金星村礼堂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

金星村文化礼堂除了规定的“二堂五廊”即礼堂、讲堂、村史、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文化廊等标配外,特别开设了茶文化廊、茶艺表演区和茶室,举办各类饮茶讲座,普及茶知识;举办茶赛,发掘茶文化宝藏;举办茶艺茶道表演,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学习礼法、陶冶情操,建立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上演茶剧,宣扬传统茶文化。

1.3 发掘银杏文化

把古树文化搬入文化礼堂,发掘银杏文化。金星村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现今依然枝繁叶茂的一颗千年银杏古树。相传夏姓族祖夏史烈原籍河南,一千多年前为避黄河水患,南迁至此,将山上的一棵野生银杏移栽于此,视其死活定去向。结果银杏成活,夏史烈便定居了下来。从此,金星村民认自己是古树后裔。这棵千年银杏既见证了历史也记录了文化。顾发掘银杏文化金星村礼堂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为了丰富银杏文化,金星村文化礼堂设置银杏文化展陈馆,出版古树神话故事,揭示千年古杏所蕴含的不轻易认输精神和村民艰苦奋斗作风;开设“银杏讲坛”,打造宣传阵地;举办以献艺为主题的银杏文化节,并设计文化节logo和吉祥物银杏娃,使之定期化,在交流创作经验同时,也可带动银杏产业发展;举办银杏药膳周,在分享美食中推广银杏文化。

2 保证品质,提升礼堂文化内涵

品牌化的内涵是品质,即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要保证质量。质量的保证取决于服务和管理水平。

2.1 坚持服务至上

在农村礼堂文化的建设中,服务至上原则的体现,是以三个坚持作为基础。

①坚持思想性。

坚守思想性是源自于农村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理念。此理念决定了文化礼堂的文化活动不应仅仅是娱乐层面的,而应上升到价值层面,即引导村民价值观的转变。因此,农村文化礼堂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将思想性融入到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中。如金星村利用文化墙、文化窗,宣扬尊老爱幼、家庭和谐、邻里团结、勤劳致富等价值观;举办道德讲堂,定期邀请老干部、老党员进行形势政策、思想道德等教育和培训;评选道德模范、“五好家庭”,传播正能量,以此引导村民价值观的转变。

②坚持实用性。

实用性指惠民服务。文化礼堂应成为惠民礼堂。惠民要求及时提供和满足村民的各种需求。如金星村的文化礼堂设立了姐妹谈心站,不定期开设法律讲座,建立了妇女维权投诉点和家庭暴力投诉站;邀请专家和技术能手进行形式多样的致富技能教育培训,如月嫂培训、淘宝创业培训等,使村民掌握现代生存技能。

③坚持创新性。

脱离了创新,文化礼堂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活动再多,也会让村民疲乏。创新来源下面三方面:

一是培育特色文化,如金星村的婚俗文化、茶文化、银杏文化等。

二是文艺团队的建设。如金星村将退休教师、文艺专长人员吸引到文化礼堂品牌建设中来,保持活力。

三是打造特色活动。在文化礼堂建设中,探索出有成效的经验和做法,并据此打造一些列特色鲜明的活动。如金星村的银杏树下百家讲坛等。

2.2 专业化管理

文化礼堂是否用得好、能否活起来,取决于文化礼堂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提高管理水平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①完善管理机构、明确职责。

目前农村文化礼堂实施理事会负责制。一些村由村长担任理事长,而另一些村则由村民选举产生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各一名。理事长的职责是组织管理团队、制定规章制度、副理事长职责负责组织活动、财务管理、对外联络等事务。保证文化礼堂自己建、自己管。

②健全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农村文化礼堂日常管理制度,包括场地使用制度、资金使用制度等,并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如建立督查、日常巡查、工作考核等考评机制,确保农村文化礼堂正常运行。

③配备专业管理人员。

农村文化礼堂发挥作用,需要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落实具体工作,做到事有人管。因此,应重视文化礼堂管理员的挑选,有的村是直接让大学生村官担任管理员,而金星村则选择了一名有文化、有热情的村民担任文化礼堂专职管理员,负责文化礼堂的日常管理和文体设施的维护管理。同时,也要不定期安排管理员进行培训,以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发挥文化管理人的作用。

3 提高素养,彰显礼堂文化品位

品牌化的关键是品位,什么样的品味决定什么样的品牌。品味指的是村民的审美趣向和文化修养。而提升村民品位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3.1 立品

立品要求树立村民的品行;培养村民的品德,并在村民日常待人处事中加以体现的,它反映了文化礼堂品牌建设的成效。引导礼节礼仪是立品的主要方式。文化礼堂推动礼节礼仪活动就是人格熏陶的活动,培育村民文化素养。如金星村文化礼堂开设公民素质讲习所;举办启蒙礼、重阳节、睦邻节等活动,将礼仪活动同村民的生活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礼仪活动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

3.2 扬新风

新风指村风、民风和家风。家风是家族的传统风尚,好的家风才能形成好的民风和村风,而民风和村风则是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建设的基石。金星村弘扬新风的方式:

一是活动。推出嗮家风活动,形成家训文化,引导村民传承美德;通过嗮家训比家风活动,并将选出的好家训写入村规民约。

二是媒体传播,在文化礼堂的村史、民风廊上以传统图文并茂的照片展、画展等形式宣村风和民风,也采用新媒体来宣扬,如拍摄微电影、制作H5等形式来传播传移风易俗、科学文明的村风,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民风。

3.3 丰富活动内涵

举办各种有文化蕴含的活动,展现礼堂魅力、丰富文化内涵。文化活动的形式通常有三种:

一是按需配置的送文化活动,如民俗活动等。

二是种文化,打造自创活动系列。如金星村举办唱村歌比赛,村民以质朴村歌展自信、晒幸福;成立村舞蹈队,排演自创的舞蹈。正是这些泥土气息的舞蹈使舞蹈队多次被各大电台采访,还上了中央电视台1套的《新闻联播》,并在地区荣获了不少奖项。这些成绩既是对活动内涵的肯定,也是对村礼堂文化建设的肯定。

三是联文化,开展文化结对活动。如金星村,一方面与浙江农林大学结对子,开展文化共享活动。大学利用人才、专业和资源优势,为金星村挖掘民俗文化、开展茶艺培训、策划银杏节等活动;另一方面,与其他村开展文化走亲活动。如村舞蹈队在其他村多次登台演出,这种流动的文化服务让村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佚名.金星村文化礼堂[EB/OL].南湖新闻网,2015-8-25.

[2]应再泉.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几点思考[N].台州日报,2014-8-20(5).

[3]程建金.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EB/OL].中国金华政府门户网站,2013-5-13.

[4]张连生.品相、品质、品位:学校品牌建设三部曲[J].教育与职业,2008(32).

篇5: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品牌

方 案

——以重庆市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为例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农村县镇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县,是我国行政区划中的行政单位。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镇,是由县管辖的基层行政单位。××县是典型的西部农村县镇,地处乌江下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县政府所在地为巷口镇。

(二)新建学校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1998-2007年,全国通过撤并建转,学校数目减少了47.5%,同时,在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县镇新建了一批学校。××县为了加快城乡建设统筹协调发展,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缓解县镇学校大班额压力,减轻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负担,新建了××学校。该校承载着县政府提出的“品牌打造、管理示范、质量领先、校风一流”的高要求;肩负着全县人民构建和谐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任与期望。

该校由于是一所新建学校,师生结构复杂,学校核心价值观、师生共同愿景等尚未形成,学校文化缺失,“硬件硬、软件软”。而当今,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就是文化的发展,办教育实则就是办文化。一所学校拥有真正的文化特色,才是一所有个性的学校,这也是所有学校的追求[1]。鉴于此,本课题才提出尽快引领打造学校文化,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品牌。

(三)学校文化品牌

文化,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 的意思。在古汉语中,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使人“发乎情,止于礼” [2]。《辞海》中对“文化”界定: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3]。英国文化人类 1 学家爱德华•B•泰勒(Edward C•B•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阐述道:“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体”。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早在1932年《教育社会学》(The Sociologe Teaching)一书中就曾使用“学校文化”一词,他将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4]。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全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校园环境、学校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总和[5]。

品牌是市场的衍生物,指一种产品的属性、包装、声誉、印象、标记等的总和。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是一种情感经历的过程,是文化企业、产品、服务在视觉、情感、理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形象,是通过文化企业或产品、服务与顾客的互动、沟通来实现的,是消费者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全部体验[6]。

学校文化品牌是文化品牌的重要分支,是学校生存、发展、竞争的不竭动力。学校面对竞争环境,必须采取的生存、发展战略是学校品牌建设。学校品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无论采取如何的策略、运用如何的方法,学校品牌的建设最终都要以学校文化为根本的依据;或者说,衡量一所学校是否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最核心的标志是看它是否有自己的优秀的特色学校文化。所以说,学校文化应是学校活动的全部,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魂,是学校品牌之魂[7]。

鉴于此,本课题特以××学校为例进行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旨在尽快增强西部农村县镇新建学校的生存力,提高该类学校核心竞争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皮特森(Kent D.Peterson)提出:“学校文化是一组规范、价值和信念、典礼和仪式、象征和事迹,这些因素构成了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正是这些不成文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促使教师、管理者、家长和学生一起工作,一起解决问题,共同迎接挑战和面对失败”[8]。瓦格纳(Wagner)把学校文化定义为校内外共享的经验、集体感、归属感和团队意识 [9]。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全面,几乎涵盖了学校师生的各个层面。但他们都着眼于把学校文化作为一个集体,而较少关注物质层面的东西。

顾明远指出,学校文化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 2 形态。石鸥指出,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人员通过共同努力所达到的学校总体文明状态,它既包括学校的物质财富和环境资源条件,更包括学校成员群体的学校意识、学校精神以及学校的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科学文化、教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10]。与外国学者专注于学校文化的精神层面有所不同,国内学者更注重于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予以关注。

在学校文化研究与探索中,也许任何时候都不像今天这样如此凸显“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2005-2006年,教育部相继下发了《关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的通知》、《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这一方面昭示着学校文化建设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学校文化建设进入了深入的理性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但是,当今学校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瓶颈与误区。如郑志生认为,“学校往往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学校文化建设,忽略了学校文化建设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追求表面形式的、物质的学校文化,忽略了深层的、有内涵的精神层面的学校文化建设。”高丽娟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存在四种误区,“一是把学校品牌的创建与学校文化的创建割裂开来,二是学校文化建设缺乏个性,三是学校办学理念没有转化为行动,四是学校工作缺乏连续性。”

综上所述,目前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是学校管理者、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在思维方式上,我们要从原有的自上而下建构学校文化转向自下而上建设学校文化,着眼于“学校人”主体,突出人人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并与之共同成长;要从片面地追求建设外显的物态文化转为更加注重内隐的精神层面的学校文化;要在思辨性的、解析性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性的行动研究。

三、研究意义及价值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之魂,是统领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学校文化建设的好坏对促进学校师生发展,塑造学校形象、提升学校品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新建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往往表面化、形式化,体现“领导意志”,把学校文化作为“花瓶点缀”。为了避免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穿新鞋走老路”,本课题通过研究,将探索出一条如何建设文化厚重、品牌突出的优质学校之路,从而为该类学校开展学校文化品牌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理性思考。

四、研究目标及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增强学校文化底蕴,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增加文化厚度,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铸成文化品牌。

1.通过对学生、家长、专家及社会贤达等调查、研究该类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需求;

2.通过对新建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分析研究,归纳出该类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优势与劣势;

3.通过对新建学校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师生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内容,进行新建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行动研究。

五、研究假设及创新点

如果新建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卓有成效,就会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和熏陶每位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学校办学效益,进而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与品牌,增强学校竞争力,从而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感,激发其参与办学与管理的热情。

本课题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创新,在过去偏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采取行动研究,让学校文化品牌建设走到前台,在行动中建设学校文化品牌;其次在研究范围和对象上创新,即研究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的西部县镇新建学校。

六、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课题通过调查了解全校师生、家长及社会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广泛征求专家及社会贤达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当今教育发展形势、学校自身特点,分析提炼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在学校文化理念指导下践行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

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大量的学校文化品牌建设文献资料,丰富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通过调查,分析总结新建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需要,为课题的实际操作提供研究依据。

3.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校的调查、规划、践行、生成文化品牌这一过程的不断研究,提炼出该类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

4.经验总结法:通过借鉴其它学校的经验,边思考边实践,并总结出该类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经验。

技术路线:

本课题沿着考察、计划、行动、反思等步骤实施研究,在不断的反思与行动研究过程中,生成学校文化特色,形成学校文化品牌。

七、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11年9月~2014年6月)。

(一)准备阶段(2011.9~2012.1)

1.收集资料,学习相关理论,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申报; 2.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3.考察调研市内外学校文化建设现状;

4.召开课题论证会,邀请专家作培训指导,初步提炼出学校文化理念。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2.2~2014.1)1.组织课题开题,实施课题研究;

2.定期召开课题会,交流反馈信息,研究切磋方法,强化目标落实; 3.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考察,指导学校文化建设和课题研究; 4.完成多篇论文,并公开发表。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4.2~2014.6)1.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形成研究报告;

2.编著出版研究成果; 3.申请结题。

八、预期成果

1.《文化品牌建设蓝图规划》;论文集《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与实践》;《西部农村县镇新建学校文化品牌建设资料汇编》;校本课程《走向雅·正》;影像资料《学校文化品牌建设专题片》等;专著《雅·正教育——××学校的选择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校园环境。

2.师生精神风貌得到实质性改观;学校影响力及声誉得到提升;学校文化品牌逐步形成。

九、研究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中学高级教师,学校教学副校长,县教育督导兼职督学,县小学生综合素质监测评委;2003年参加儿基会项目“学校发展与规划”培训,2008年秋在重庆市人民小学挂职学习半年,2010年在西南大学参加校长高级研修培训;主持和参与“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等多项市县级课题研究并结题;撰写论文《注重学生的爱心教育》等2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及市级刊物发表。

本课题组核心成员共10人,平均年龄35岁,其中2名中学高级教师,1名县级学科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8人。学校校长、副校长、支部书记及科室负责人均参与该课题研究,并由副校长具体负责。

本课题其余成员课题研究与管理经验如下:

主研国家级规划课题“新时期城镇小学劳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国家级子课题 “学校文明礼仪普及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研究”,已结题;主研市级课题“山区小学生个性特长的形成与评价研究”、“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结题结论均为“优秀”;

论文《尊重教师的校长必将赢得教师的尊重》在《今日教育》发表;《和谐社会的学校管理》、《小学生不良同伴关系的分析与矫正》、《党支部书记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浅谈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利用〈品德与社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等在市级刊物《科学咨询》上发表。

课题研究成员培训经历:校长相继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为期1个月的全国第六 6 期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培训、重庆市第三期小学骨干校长学习培训、重庆市中英合作小学骨干校长学习培训,并赴英国培训学习一个月。

××学校占地面积66亩,建筑面积14200平方米,多功能教室20间,藏书2万余册,总投资7000余万元。现有教职员工114人,班级36个,学生2000余人,其中,农村学生占40.2%,农民工子女占57.8%,城镇学生仅占2%。全校留守儿童占7.8%。该校建校之初就开始思考学校文化建设问题,通过课题组检索文献资料,参考数十篇与课题相关的高质量文献,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学习研讨与专家培训指导。

经费保障:学校自行筹措该课题研究专项经费50万元,申请县政府、教委支助20万元,分期分批投入该课题研究,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参考文献:

篇6: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关于打造特色学校的思考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的特征,并且以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终极目标。校园文化从总体上看属于隐蔽课程,作为隐蔽课程的校园文化,具有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将有利于学校德育的顺

利开展并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根据当前农村学校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建设农村小学校园文化:

(一)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

1.明确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在学校的具体化,是结合学校现实状况对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做出的个性化的表述和创造性的实现。个性化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教育定位的依据和发展的前提。要办好一所学校,围绕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去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办学理念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

2.打造有自己学校独特个性的校风。通过创作校旗、校徽、校歌,编辑校报、校刊和制作校风宣传牌等形式将校风表现出来,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

3.营造敬业、爱生、博识、善导的教风。“教师无小节,人人是楷模”,教师的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

4.培养全面、主动、乐学、创新的学风。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学好本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举止文明、尊重师长、勤奋刻苦、博学善思的优良学风。

5.构建团结协作、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我们要通过设置校长信箱、心理话信箱,举办工会活动、专题讲座等,让老师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让学生有机会诉说自己的苦恼。让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让老师之间在相互的合作中取长补短,增进彼此的感情,努力创造出团结协作、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二)以校园环境建设为着力点,搭建校园文化的育人平台

1.以净化为基础,让校园“净”下来。

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师生员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不乱丢乱扔乱吐的良好行为习惯,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清爽、文明和谐有序,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努力营造“洁净校园”。

2.以绿化为辅助,让校园“绿”起来。

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花坛为辅,适当设置景点,做到点面结合、布局合理、搭配协调,营造花草葱荣、绿树成荫、清爽优美、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在校园绿化方面提倡立体性和园艺化,提高绿化的文化品位,体现田园风格,努力使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努力创建“绿色校园”。

3.以美化为衬托,让校园“亮”起来。

要充分发挥每一角落的作用,充分挖掘学校的各种资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做好“墙壁文化”,每一面墙壁,设一个主题,形式内容既要和谐统一,又要各具特色,图文并茂,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着飞扬的理想与激情,形成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校园“亮”起来。让学生在多彩多姿的文化板块中穿行,在幼小的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和思想感染。

4.以阵地文化建设为个性窗口,让校园“活”起来。

一是教室文化个性化,学校可整体规划,年级集中设计,班级个性展示。教室前黑板上方,正中张挂国旗,两侧为班训。墙壁上一方面设张贴栏,统一张贴课表、作息时间表、学生一日常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另一方面张贴由各班级讨论、征集制作的各类名言警句、诗文佳作或师生自创读书等方面的话语,以画配文,既美化教室,身处其中,又时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室后方各班级根据各自特点由师生动手布置内容,是富有班级个性的一个展示区。同时班级书柜也必不可少,要成为教室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二是办公室及功能室文化个性化。办公室的文化建设以教风、作风、办学理念等内容为基调,辅之以教师员工自己创作的书画、手工等艺术作品,让艺术精神、人文精神能处处体现。各功能(活动)室文化建设强调功能特点,基本设备设施齐全,除悬挂相关的制度职责外,还分别设计布置各类标语、提示语、图片等,彰显本室理念,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活泼生动,寓教于乐。

三是校园广播台文化个性化。校园广播台要定期播出,及时传递信息,丰富教育手段,活跃学生文化生活,逐步形成学校现代信息化特色。

(三)以校园活动文化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1.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在绘画、书法、文学、体育、诵读、演唱、舞蹈、手工、器乐等方面成立校级兴趣小组,定期举办文艺表演、校园演唱会、小制作比赛、运动会和才艺大赛等,给师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通过学校搭建的各种展示平台,让师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又让师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形成自己学校特色的活动文化成果。

2.以养成教育为主线,积极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校园行为,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努力培养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和情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行为习惯基础。

3.把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集中主题教育与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突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上一篇:每天学一句英语:last结构下一篇:五星班组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