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20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小学文化建设很容易受到忽视,如何在农村小学教育中通过师生手工制作,创新文化传播机制,推动小学文化的有效传承,对于现代小学教育体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创新师生手中制作模式,提升农村小学文化建设传播机制的路径,是实现小学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小学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论文 篇1:

改进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几点思考

摘 要 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对农村小学教学发展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结合多年在一线农村小学从教经验,分析在我國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实践性不强、形式单一、参与度低等问题,探讨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家庭

1 引言

校园文化对一个学校的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它代表了校园精神,是校园整体环境以及文化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也是根植于校园中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的结合,对校园内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1]。自“九五计划”以来,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成为我国顶层战略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之一,近年来,虽然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城乡差异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我国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之间在各个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农村的小学教育是必须要关注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步加大,使得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在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尚未能做到同步发展,存在一些不足。笔者结合多年在一线农村小学执教的经验,就如何加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2 我国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性不强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建设关乎是否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近些年,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始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使很多农村小学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但是,很多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都过于纸面化、形式化,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部分农村小学虽然也开展一些与校园文化相关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还无法与校园、学生、教师很好地融合,使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活动成为与农村小学校园格格不入的舶来品,不仅没有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以及成长环境,还浪费了公共资源,所以,我国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联系农村小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持续性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单一 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形式比较单一,只看重物质文化层面,忽略了人文精神层面,一味地追求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忽略内涵[2]。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通常会采取文化墙、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文化墙的设置大都是悬挂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等,但这些内容中有很多并不符合小学生成长的实际;主题班会会选在重大节日时开展,而主题班会的开展过于形式化。这些形式单一的活动无法让学生真正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除此之外,似乎也找不到其他更为丰富有内涵的有关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形式单一是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参与度不高 在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多为教师骨干,或者是学生班干部等,而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多处于旁观者位置。这样就使得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无法真正融入、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显然,这样的校园文化无法让全体师生认同,也难以促进形成具有共同价值观意义的校园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师生参与度不高是我国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又一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只有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获得应有的效果。

3 改进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思考

我国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分别为政府方面、社会方面、校园方面以及家庭方面。

教育行政部门需加强规划和指导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政策或者制度来规范和推进。相关部门应通过实际调研对校园文化建设制订出适应当地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形成具体方案和指导意见,将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程;要建立监管体系,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落到实处。

学校方面 在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是主体。我国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学校的主体责任没有完全兑现。农村小学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首先应从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好本校规划和实施方案,这一过程应最大限度引导、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将这一过程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过程要注重引导师生广泛深入参与,同时对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发现,联系实际及时修正,要突出校本特色;鼓动、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提升农村小学师生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才能使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真正的作用和效果[3];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形成自我评价机制,有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动员社会方面参与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与政府和学校相关,社会广泛参与对推动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同样具有积极意义。首先,要加强社会沟通,争取重视和支持,包括社会公益组织或社团组织,在很多情况下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缺乏资金的,这就需要动用社会公益的力量,给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帮助;其次,社会上的一些公益组织也可以加入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可以和农村小学的学生、教师一起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拧成一股绳,会给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更多的力量;最后,社会方面应当在各个方面都配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并通过我国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调动家庭积极性 在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家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全方位健康发展,部分家长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认识,不支持、不鼓励,学校要积极通过组织家校共建活动方式,打消家长顾虑,引导积极参与,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会丰富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促进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如此,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不仅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然.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现代教育科学,1995(6):35-37.

[2]杨爱华.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思与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09(11):24-26.

[3]郭婵英.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33):16-17.

[4]李乃仁.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7(3):59-61.

[5]黎平.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好家长,2015(3):110-111.

[6]王晔.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2(6):122-123.

作者:曹丽荣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论文 篇2: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手工制作的意义、缺失及有效策略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小学文化建设很容易受到忽视,如何在农村小学教育中通过师生手工制作,创新文化传播机制,推动小学文化的有效传承,对于现代小学教育体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创新师生手中制作模式,提升农村小学文化建设传播机制的路径,是实现小学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农村  小学  文化建设  师生手工制作

在开展农村小学教育中,要进行体系性的革新,保障小学文化的传承,通过师生手工制作,引导当代农村小学生深入到小学文化体系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实现教育创新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①。

一、师生手工制作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创新探索,师生手工制作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有着广泛的传承空间。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很多农村小学教师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整个手工活动开展缺乏文化性。通过在农村小学教育中进行机制创新,有效传承师生手工制作,可以强化传统文化导入效果,让知识更好的渗透到农村小学体系中,同时也能提升现代小学教育的代入感和参与度,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与文化理念②。

二、当代农村小学文化建设在手工制作方面的缺失

1.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在农村小学文化教育实践中,理念最为重要,同时也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很多教师在进行教育与设计和教育引导过程中,固守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注重手工制作实践创新,仍将教育进度和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教育效果的关键,导致了文化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在开展农村小学教育中,要想实现小学文化文教育改革目标,教师不仅仅要注重自身教育能力和掌控能力的提升,更要从源头入手,开展师生手工制作与互动,构建现代小学文化教育体系,用科学方法引领学生参与到小学文化传承中来。

2.手工制作教育体系不够完备

小学文化在整个农村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但是很多教师忽视了文化教育传承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师生手工制作结合起来,造成了教育上的诸多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农村小学教师要从文化体系构建入手,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将小学文化教育知识都纳入到完整体系中,实现教育体系的优化,引领小学文化教育向前发展。

3.师生缺乏手工制作参与度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农村小学教育正在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导,这是小学文化教育传承面临的本质性变革。但是在开展农村小学教育过程中,由于很多教师理念不够创新,手工制作方法较为落后,学生缺乏参与手工制作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文化能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文化渗透效果也不够理想,制约了现代高效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学生的手工实践应用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③。

三、通过开展师生手工互动提升小学文化建设效果的策略

1.提高师生手工互动组织的严密性

農村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强的严密性与组织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达到师生手工互动的基本目标,并进行有效的提升,让文化知识能够与手工制作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促进文化育人向前进一步的发展。虽然我们常说学生是文化教育的主体,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忽视教师在教育过程当中的指导与实践作用,因此我们需要为教师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小学文化教育程序模式,提高师生手工制作组织的严密性。

2.增强学生传承校园文化的自主性

在常规农村小学教育当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常常以教师的标准、教师的讲授来衡量手工制作的质量和达成的高度,这对于文化教育现实的衡量,是一种有失偏颇的表现④。激发学生文化认知自主性,能够让学生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致力于对学生手工能力的提升,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3.利用手工促进学生系统文化思维形成

在杂芜的农村小学文化知识体系当中,我们很难有效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尤其在较短时间内需要向学生灌输大量文化知识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为了便于学生对于不同阶段与层次知识的掌握,我们可以在师生手工制作改革过程当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文化总结与反思能力,帮助学生有效的梳理所学的文化知识,并能将思维按照导图的形式进行排布,让某一个知识点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文化分支。

4.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手工制作中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新技术已经走入农村小学教育当中,成为提高小学手工制作生动性与新颖性的辅助工具,为了更好的达成教育目标,促进教育重难点的突破,我们应在农村小学常规文化教育中有意识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必然要将师生手工制作的重难点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

【注释】

① 张惠欣. 传统手工制作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融合[J]. 戏剧之家,2018(3):145.

② 王梦媛、李川. 浅谈草木染手工技艺的当代传承与发展[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5):111-112.

③ 朱钰琦. 挖掘教材竹元素,打造校园竹文化[J]. 收藏与投资,2017(10):147.

④ 王曼曼. 小学生创意手工的实践与研究[J]. 新课程·小学,2016(6):42-42.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平凉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师生手工制作特色化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2018]PLG09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万泉镇高川小学)

作者:万晓明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论文 篇3:

新形势下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身心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小学校园物质建设得到改善,但是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关注较少。所以,在新形势下,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刻不容缓,本文针对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要得到转变,需要从农村小学的学校全体职工以及农村社会人员的观念态度上开始改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建设校园文化付诸于实践。

1 领导层做好带头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领导层应该以身作则,带着学校全体职工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校领导层可以观摩市区以上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借鉴和吸收这些学校校园文化的优点之处,不断改善自身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态度,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校园可以深入推进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在农村小学中建设良好的德育文化。首先,营造一个充满德育的氛气氛和环境;其次,在每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要抓住德育这两个字;再此,加强全体教职工德育教育。

2 政府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加以重视

政府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更加重视,推进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政府引导农村小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给予农村小学教职工建议和指导。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教职工和学生在相对良好的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首先,加强对于教职工的管理,教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亦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在教师专业性和职业性等方面有一定的管理,但是仍然有一些违背师风师德的问题出现,这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等各方面,这极大的损害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政府应该针对此类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对有师风师德的教师加以奖励和表彰,对有违师风师德的教师加以监督和惩罚。长期以往,这不仅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有益,而且也在各个方面上加强的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性。

3 良好的教职工团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氛围良好的团队可以促进全体的发展。一所学校如果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那么其教学水平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是如虎添翼。校领导要重视对于教职工的管理,积极引导教职工建成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教师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把自己当做团队中的一份子,与其他教师互帮互助,共同合作,和谐共赢。第一,农村小学有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年轻的一批教师与年长的一批教师之间可以形成传帮带的模式,年长的教师传授年轻的教师得力的教学经验,年轻的教师可以将现下先进的教学技术方法与年长的教师交流。两者共同分享、共同成长,每个人为了校园文化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价值。第二,运用现代技术,组成教学小组。新课标下要求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那么农村小学在精神文化这方面更应该加以重视。面对要求全面发展的社会情况下,不同学科教师和不同教育经历者可以组成小组,围绕着如何建设农村小学校园文化这一目标共同探究。

4 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和引导学生相结合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的关键。所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精心设计,良好的校园环境能让学生精神抖擞,进入学校就有学习的状态,不知不觉中学生会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帮助了求学道路上的学生,而且也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上打下良好基础。第一,学校在装饰校园时,可以重视软文化的植入。在重视传统文化的情况下,在校园中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或者是图画挂在校园的走廊和班级橱窗内,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可以观看这些传统文化。值得教师重视的一点是,虽然学校在校园环境中装饰了关于传统文化的故事和图画,但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能够完全理解这些意思,所以教师可以简单的在课堂中融入这些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双重的校园文化中学习。第二,农村小学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生活设施较少。在这方面,学校应该不断完善生活设施。考虑到农村小学学生上学路途较远,小学高年级学生一般骑自行车上学,学校可以設置固定合适的自行车安置场所。针对校园内卫生难题,学校可以撤掉多余的垃圾桶设施,让多余的垃圾桶放在离学生较远的地方,同时教育学生少量产生垃圾,学生通过此类教育会减少脏乱差的现象。通过完善农村小学校园设施并辅之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学校的设备,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的走向社会。

5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在这方面上学校在加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校园文化建设。第一,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要按时强调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意识层面上明白拥有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设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规则上,要考虑学生处于小学阶段,所设规则要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可以在年级和班级之间设立校园好习惯优秀者和班级好习惯优秀者,让学生向良好的榜样学习和靠近,从而大家都拥有了一个具有良好习惯文化的校园。第二,学校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对于活动的主体可以根据学生群体的需要开展,例如开展传统节日活动,让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民族的自信感自豪感;例如开展学生主题周,根据学生群体所出现的现象制定活动主题,良好习惯的培养、争做最美小少年、做友善诚信的好少年等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中成长,久而久之学校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建设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应从多个主体来进行探索。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学校进行建设以及对于教师的奖惩和监督,学校应该重视将德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应该形成一个高效团结的团队为校园文化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总而言之,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促成的,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爱芳. 有关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路[J]. 散文百家,2020(34):190.

[2]唐艳婕.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问题与优化策略[J]. 读与写,2020,17(27):298.

[3]路永俊.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特色发展[J]. 新智慧,2019(29):21.

作者:罗春华

上一篇:化疗患者口腔护理论文下一篇:棉花选用良种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