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思考

2024-05-06

古诗教学思考(精选8篇)

篇1:古诗教学思考

让学生学诗 ——诗歌教学模式思考 开封金明小学

拜然

回顾校中心教研组关于诗歌教学的观摩课,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长征》《秋思》《轻叩诗歌的大门之儿童诗赏析》我们都能有这样的感受:

1、诗歌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课前充分有效的预习。

2、诗歌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朗朗的诵读声。

3、诗歌的教学一定要有对诗意重难点的突破理解。

4、古诗的教学一定要有意境美。

5、诗歌的教学要有一定的扩展,进而能使学生感悟中华诗海的博大精深。

6、诗歌的教学如果能配上美图、美乐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演绎就更加锦上添花了。结合观课、上课的思考,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新课标要求最大的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要求,我觉得诗歌教学应该经历这样几个过程:

一、博览群诗,初步感知诗的特点,进入诗的情景

小学十二册语文课本,不同年级不同时期,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安排的诗的内容选材是密切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我们在教学不同年级时都可以结合现有的语文教材,在学习诗歌单元以前,就提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布置学生收集与语文书相关诗歌内容的诗歌,进行提前阅读,先初步感知此类诗歌或诗人的特点,积累一些诗歌的知识,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诗歌。比如:六年级十一册语文课本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单元安排在第六单元,之前

在备课时了解到:此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中华浩瀚诗海的魅力,了解古诗、唐诗、宋词、元曲,古今中外诗歌的不同,感知儿童诗特点,自编儿童诗等要求。我就提前一个月安排学生初读此单元,从不同渠道收集学习要求相关的诗歌,并结合字典、注释理解诵读积累语言。办“走进诗歌”的手抄报,全班相互交流。

二、熟读百遍,诗意自现,大声朗读,读懂诗歌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读”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特别是诗歌的教学更应该重视朗读。诗歌是美妙语言的高度概括,他赋予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充分表达着作者的情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可能读懂它。读诗要求读出五个层次:

1、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

3、读出情感变化。

4、读出画面想象。

5、读出自己喜欢的味道。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一定要给孩子留大声朗读的预习作业,这时的读诗关键是“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疑问。”在课堂教学时,要先让孩子读通全诗,之后要读出诗特有的韵律美。比如:在赵欣执教的《长征》这首七言律诗时先引领学生画出诗的节奏,标出诗的韵脚,然后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在课中时要围绕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确定情感主线,然后再指导学生读诗。比如:曹作人老师执教的《秋思》围绕诗人那

浓浓的思乡情,抓住“意万重”“又开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在理解时启发学生结合图画、文字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张继此刻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在诗歌教学的尾声指导孩子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可以启发学生配上动作、加上表情,自由表达自己的理解。再配上一段音乐让学生饶有兴致地读,更加趣味横生。比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村居》,她让学生和着节拍,踏着步点,结合宋词的特点让学生唱读的一幕至今在我眼前还历历在目,学生学诗的快乐之情感染着每个听课老师爱诗的情绪。

三、激发情趣,突破诗歌学习重难点,让学生问,让学生答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诗歌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会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如,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在教《长相思》一诗,以淡淡的雪山寒风为底图,配以“琵琶曲”,看图想“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梦是什么梦?现实又是怎样的情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想象进一步体会这首词的思乡忧伤之情,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总会十分认真的研究教材,细致的备课,用心琢磨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于是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一幕:老师在课堂上准备了很多的相关诗歌的资料、视频、课件、音乐等进而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古诗。但是,总是给人一种“牵引”的感觉,很难找到课堂上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那么怎么样启发学生自己主动地理解诗歌呢?我们觉得应该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图画了解诗歌大意后,能在读诗时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究重点,让学生在小组内先结合资料自问自答进行资源共享。这样把古诗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主动阅读,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也是诗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节。

比如教《泊船瓜洲》这首诗,我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质疑:

1、“泊船瓜洲”什么意思?“京口”和“钟山”分别在哪儿?“春风又绿江南岸”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让学生先在小组内结合资料去理解,围绕“绿”字反复咀嚼品味。之后可以让学生全班交流关于诗歌中“推敲”的故事和此类的诗歌,并拓展思乡的诗歌。这样不仅有效的扩展了课堂教学,还加深了对课文中诗歌的认识和理解。这种通过自己读诗句提问题,之后由小组研讨来弄明白诗句含义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展开想象赏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诗歌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因此,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意境是关键。

如《牧童》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韵味无穷。那“笛弄晚风三四声”的趣味,是不可能仅仅通过对古诗原句的译文了解的,需要加入孩子特有的充满童趣的想象。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草铺横野六七里’是怎样的画面?‘笛弄晚风三四声’仿佛让你看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听到什么?你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生动描述,并让学生当堂拿出画笔画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扩展诗的意境。之后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想象到的这个美丽故事,用心去感悟诗中描述的妙趣横生的画面。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 其“意”,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

实践证明,“早预习——多诵读——研诗意——悟诗情——赏意境”的诗歌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读好诗歌,读懂诗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悟到读诗的方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2:古诗教学思考

旺苍县七一中学

陈瑞

关键词:古诗文;学生对古诗文学习思考;古诗文教学策略思考 摘要:古诗文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很多,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优化教学,遵循古诗文教学的规律,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才能使中学生走近古诗文,亲近古诗词,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才能大幅度提高。

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古诗文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教好这部分从浩瀚的古诗中精选出来的艺术瑰宝,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审美观;有利于学生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增强文化素养。但由于农村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单凭教师语言描述,学生很难领会诗歌本身的含义和韵味。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一、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对古诗文学习思考 学生对古诗词普遍存在兴趣不浓的现象,错误认为古诗词单调枯燥、难理解、没有用,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记不熟,记混,错别字现象严重。教学中缺乏师生合作互动,学生知识迁移拓展不够。学生对古诗词掌握量很少,迫于升学的压力,学生只是夜以继日地背诵一些考试范围之内的名言名句,对古诗词名句名篇都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导致很多学生读不懂古诗词、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缺乏读写技能、缺乏独立自主的分析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思考

1、加强教师古诗文鉴赏学习,提高自身古诗文文学素养。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的意境,充分张扬学生个性(1)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用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从心灵自由感受诗词,去想象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逐步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愉悦的情感。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初中学生处于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设置情境,巧妙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及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研究,敢于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习,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理解诗词的内涵,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让他们自行把握、模仿,通过自主研习学会鉴赏诗歌的过程。

(2)由于我国古诗词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它们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非常大。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不仅在欣赏诗人创作的作品,其实也在进行着创造。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探究,敢于质疑。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作仅四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学生是这样描写的:在去黄四娘家的小路两旁,绿肥红艳,姹紫嫣红,我一路走,一路观赏,浮在花的海洋中,到处是奇花异卉,到处是花香扑鼻。我沉浸在美好的春光中,不时驻足凝望。微风吹来,枝条在微微颤动,似乎不胜花重。看,戏蕊的彩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流连忘返,忽上忽下,时左时右,乍停乍飞。听,黄莺也在其中自由自在地卖弄它清脆的嗓子,唱出婉转的乐曲。鸟语花香春意闹,我的心也醉了,这就充分张扬学生个性。

3、加强对古诗课外阅读的指导。中学阶段的古代诗词教学,如果单纯依靠课本所选录的作品进行讲解,自然对诗人及其作品了解得不够深、不够透,同时也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无法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要改变这一不利的状况,老师的课外阅读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精心筛选,精心指导,有布置,有落实,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4、联系生活,古为今用。

生活教育是语文教学高效之路。早在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语文是日用交际工具,生活中人们用它来学习文化知识、交流思想感情、传播信息经验。语文的这一实用工具性决定着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使用语文。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之中。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学习的时间多得很,语文学习的空间也大得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如此,语文教学之效焉能不高?

5、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手段,最大限度挖掘古诗意境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图、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静止的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变枯燥为有趣,为学生创设出需要的学习情境,从而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照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料,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更好地学习掌握古诗,使古代文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总之,古诗文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很多,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优化教学,遵循古诗文教学的规律,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才能使中学生走近古诗文,亲近古诗词,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才能大幅度提高。参考文章:

篇3:古诗教学思考

多年来, 中学语文古诗教学, 为了应战中考许多学生仅停留于背诵和默写的层次。教师教学侧重于字斟句酌、条分缕析, 因而忽略了古诗文的诵读美感, 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要实现终极教学目标, 诵读是基础, 是前提。

教学案例与分析:

这堂课在学生诵读李白诗歌, 朗朗书声中拉开了序幕。 (接着检查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字词音义预习情况)

师:在我朗诵时, 请大家想想古诗诵读要注意哪些要求? (配乐朗诵, 师有感情的范读后, 学生抱以热烈的掌声)

师:谁来说说读这首古诗要注意哪些要求?

生:我听出了老师朗读节奏, 七言的诗句四三之间停顿。因为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 古诗朗诵要把握好节奏、语速、语调等, 节奏要注意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读出诗的音乐美。我们的女生尝试着读出这些要求好吗?

女生酝酿感情, 模仿教师朗读的语速、语调。基本读出了老师的要求。

分析1:教学由教师的范读开始, 顿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让课堂气氛达到高点。这是教学前奏, 朗读预热, 还没深入分析诗歌, 允许学生朗读水平通过多读多品, 逐渐提高。通过反复诵读, 唤醒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触发他们诵读古诗的激情。通过声音传达出来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 为学生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铺平道路。

整体感知后, 疏通诗意, 整理诗意。

学习活动一:品读诗中的美句

师:下面思考一个问题:哪句诗最美呢?

生:“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仕途受阻了, 表现出一种豪放率真的性情。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生:“停、投、拔、四顾”这些词语。

师:读的时候这些动词该怎么处理?

生齐:重音。 (生读, 没有读出感情)

师:想象李白面对美食, 却难以下咽的感受, 想象扔杯子, 丢筷子的情景。注意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谁来试试?

生:读 (字正腔圆, 语速、感情得当, 表情由气愤转而迷茫, 配以动作, 生动形象)

师:你读得非常棒, 能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吗?

生:“停杯”轻点读, “投箸”想象自己生气的时候气愤读, “不能食”难过读, 用压抑地语调吧。“拔剑”读出亮剑出鞘的感觉, 铿锵读。剩下的用混浊拖音读出茫然的心情。

分析:从节奏、重音、语速、情感等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把自己融入诗的意境之中。如能把一个不懂朗读的学生通过指导让他从诵读中体验到学习的到成功, 进而喜欢语文课, 这就是最大的教学意义。

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它说出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内心的凄苦。

师:那请你尝试着读出这种心情好吗? (生读)

师:大家觉得这句式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感情?

生:行路难!行路难!这两句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从语气和感情上强调行路难, 并且要读出很气愤的情感。下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有强烈的质问和诘责的意味。

师:分析得很精彩, 那么请你来读一读好吗? (生读, 声音刚落掌声响起。) 听出来哪里读的特别出色吗?

生:读第二个行路难的时候语音坚实有力、凝重, 音调悲愤激越, 好像诗人在呐喊。“今”字读的更有味道, 在颤音、表情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迷惘, 无助。感觉他就是李白, 李白就在我们的面前。

师:读得好, 评得漂亮!颤音、表情, 再适当加上动作, 活脱脱的李白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都是李白, 大家一起读出李白的心声! (师生生情并茂地诵读这两句诗歌)

(组内成员相互读———品———评, 推出这四句读得好的代表小组赛读。学生积极, 气氛浓烈。)

分析3: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 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 是接近作者主观世界的过程。学生对“行路难”“今”字的把握, 使我喜出望外。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 领悟诗情, 他们走进了李白的内心, 演绎了李白当时的心情, 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在此教学流程上, 指导学生根据诗人心情的一波三折的变化背诵, 在朗朗的书声中结束了此课教学。

分析4:背诵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启发和运用。背诵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 比如个人自由背诵、分组竞赛背诵、师生打擂背读等等鲜活的形式。

反思与启示

1.要发挥范读榜样效应

范读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范读具有很强的榜样效应。教师范读, 是任何现代化的工具都不能代替的, 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教师本人的朗读魅力。只要教师能以饱满的感情来朗读, 沉浸到文本中去, 就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古诗文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古诗课上要敢于范读;经由范读, 把自己对文本情感的感悟传达给学生。学生范读, 在古诗课堂教学中也是极其重要的, 它是专家范读、教师范读的一种延伸, 而且具有更强的平行影响作用, 学生范读, 在班集体中树立起一个小老师的形象, 更利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2.要指导掌握朗读技巧

让学生明确诵读的基本要求:朗读时口齿清晰, 发音准确, 声音洪亮, 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诗歌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关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 如在古诗朗读过程中应考虑平仄关系在诗中的呈现、节拍的划分、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来表达诗的意境、形象和情感。注意重音, 重音处理得好, 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 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出幽沉, 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 或为某种表达效果, 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 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 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指导学生运用声音形象, 辅以表情语言、肢体动作、演绎他对文本的解读经验, 完成审美的再创造。

3.要将诵读与品析结合

诵读, 应该紧紧结合语言的品味、分析过程。怎样读, 才能准确、生动、细致、真实地演绎出文本的情感内蕴?这就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品读、品味。分析文本语言的章法、句法, 乃至用字、用韵, 等等, 是提高诵读效果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点拨学生披文入情, 理清脉理, 分析句读, 揣摩炼字的技巧, 体会作品的风格, 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才会提高, 学生会自主地品析、欣赏诗歌, 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总之, 学习古诗文, 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泳, 课堂诵读贯穿始终,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学生养成习惯, 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摘要: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诗歌语言节奏鲜明、富有韵律, 通过反复的诵读能真正地体会到诗歌语言丰富内涵。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可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

篇4: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思考

摘要:新大纲对古诗教学明确诗歌教学的目标是通过诵读诗歌,感受形象和语言的生动优美,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境。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古诗教学 小学语文 朗读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在古诗的教学中,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归宿到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在教古诗课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一是朗读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三是诗的欣赏能力。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它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熟读成诵,再练说诗意

古诗都是韵文,句式简单整齐,音韵优美和谐,语言精练,琅琅上口,易于诵读,学生也十分喜欢读背。因此,学习古诗时,不必急于强迫学生知道作者,理解学习诗意,应先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甚至背诵。要知道感知诗文的语言符号--文字,是阅读感悟,理解体会的前提。"熟读了,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的求知欲十分的旺盛,记忆力处于黄金阶段,记忆力比理解力要强得多。"自十五岁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让学生先熟读成诵再学习诗意,这也是顺应学生学习的心理,它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感性直观的语言积累后再进行知识的消化、吸收、再积累,学生读得越熟理解和体会才越深刻、真实。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背得出了,老师才教得下。"学生背得出,才能学得下去。

二、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情感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人说王维“诗中有画”。确实,有些古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如果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兴趣,事半功倍。记得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边吟边画,在黑板上依次画出稀疏的竹篱、悠远的小路、如伞的绿树、翩翩的蝴蝶、金黄的菜花,而学生无形中将自己构想成了画中的主角——奔跑着的、活泼天真的儿童。诗成、画毕,学生目不斜视,向往不已,仿佛进入了诗中恬静安逸的田园境界。而学习《寻隐者不遇》,以绿粉笔于黑板中央勾勒出一株苍劲松树,然后叫学生在“树下”分别扮演诗人贾岛和诗中“童子”,一问一答,兴趣盎然,极易深入情景,其乐无穷。如《暮江吟》,是诗人抒写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字里行间透露诗人赞美之情。教者启发学生抓装铺”、“瑟瑟”、“红”等关键词,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悄然东升,脚边小草清露滴滴,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审美情趣油然而生,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显示小学古诗教学中学生对古诗的欣赏。

三、把握词句理解:要领会诗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懂诗句

在一首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就要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为此,一是要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如陆游《示儿》一诗“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句中,“悲”字和“同”字,课本既没有注释,学生按已有知识也难以确切理解。这时老师补充注释如下:“悲”当“可悲:引申为“遗憾”讲;“同”当“大同”,即“统一”来讲。学生就明白了这句诗的意思是:“只遗憾没有见到祖国的统一”。

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 小学古诗教学新谈.[J].2005.5.

2. 刘金火.小学古诗教学新研究.[J].2008-4

3.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浅析.[J].2007-7

篇5: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论文摘要: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导致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重视古诗词教学,在不断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许多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导致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而且内容高度凝练,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我们经常发现以下几个教学误区: ①一来一去式的问答。有些教师忽略了古诗词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的特征,在教学中泛泛问答,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支离破碎②面面俱到式的介绍,使学生不得要领,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③不求甚解式的翻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通过注释把古诗词用现在的话把它说明白,将鲜活的古诗词教得沉闷而无趣,④侃侃而谈式的分析。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对古诗词作所谓的全面深刻分析,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非常费劲而产生厌恶心理⑤一路到底式的背默。有些教师教学古诗词只以考试为目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笔记,之后就是单调的背诵、默写等,学生的灵动、想象就在死记硬背中逐渐被消磨。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古诗词的教学也是茫然的,虽然很想有所突破和创新,却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学之余,不禁哀叹“山重水复疑无路”。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当茫然困惑之际,我翻阅《小学语文名师古诗词课堂实录》,发现里面收录着许多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实录、教学心得等。拜读后,仿佛有“胜读十年书”的豁然开朗之感。参考本书中介绍的课堂案例、《枫桥夜泊》教法,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深人地解读这些经典的古诗词教学实录,名师们高超的教学设计给我们以启迪,他们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着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①创设诗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古诗词言简意丰,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②整合资源,在对比欣赏中品味。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相关的诗词组合在一起探讨,可达到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③咬文嚼字,在研词磨句中升华。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故而,学习古诗也切勿浮光掠影。而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名师们先进的古诗词教学理念、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设计,让笔者在探究古诗词教学的道路上犹如春风拂面,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篇6: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精)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中心小学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古诗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学习古诗,对于传承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作为一种文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时常出现,占有一定的比重。

【关键词】激趣 现代技术 熟读 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206—0184-02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炼,意境十分优美,寓意更是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不够宽,对表象的储备还较为贫乏,对古诗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也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下面将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古诗词教学提出几点新的思考。

一、激趣导入,渲染气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诗词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例如,我在教学《春晓》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美丽的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议论纷纷,各自描绘出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又问道:“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孟浩然,他也非常喜欢春天,他眼中的春天也非常美丽,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是怎样描写和赞美春天的?” 在得到孩子们的一致肯定后,我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在这么一种氛围感染下,学生学习古诗兴趣得到激发,诗句学习自然有序通畅。

二、运用现代技术,重现古诗意境

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多媒体教学应用开始普遍,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运用好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更能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佳句,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句诗的意境?不管教师用多少语言,在这里都显得多余。这时,教师可以不用语言,只出示一段FLASH动画:开始是星星点点的嫩绿出现,逐渐布满大江两岸,接着或远或近,或墨绿,或深绿……充满生机的绿意呈现眼前。这种动态的绿,这种鲜活的绿,才是诗人真正要表达的,而教师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轻易地突破此句难点,让学生真正体会了此佳句的意境。

三、熟读成诵,体会想象

小学生学习古诗文最主要的方式是“读”,要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对诗文内容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再在教师的意境陈述中发挥想像,逐步形成诗歌

东西,一件事情,一种心情等等。所以语言的学习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把它与它所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如,铅笔、橡皮、书包等随身携带的用品。如果能够将这些实实在在物品和英语单词建立起联系,每当学生看到这些东西,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它们的英语说法,不自觉的说出:“用一下你的book”。如果能这样的话,英语学习将不再只局限于英语课堂,而将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形成以学生自己为中心,周围事物为对象的英语自我学习情境。为达到这个目标,我要求并鼓励他们通过查英语字典,在他们的学习用品和卧室的物品上贴上这种英文标签;我发现,学生越是自觉的去查找周围事物的英文名称,他们就会有一种知之甚少的感觉,这反过来激励着他们继续去寻找,去学习。这样,学生最终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自己亲手创造的、贴满标签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中。

三、从简到难,让学生开口读英语

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但是学生最大的弱点却是怕出错,而且这种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总是强于表现欲。为了能够消除学生的这种胆怯的心理,在课堂大胆的发言,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做法。起先,从领读单词开始。我会提前将领读单词的任务安排给一部分学生,要求在第二天上课前,自己多多练习,能够非常流利朗读。当学生正式领读时,可能会有一些胆怯,但是由于提前做了准备,所以效果还是不错的。这样几天下来,几乎全班的同学都有了领读的体验。接下来就是增加难度,提前安排领读课文。经过一段时间的领读后,学生在课堂发言时的胆怯心理就会逐渐减少。最后是不再提前安排,而是当堂点名让其领读。这样不仅对学生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锻炼。如果能够顺利的进行领读,就给予表扬,如果不能,应给予鼓励,使其再接再厉。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练习,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将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的调动起来。另外,不但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还锻炼了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为以后开展情境对话铺平道路。

四、多开展情景对话,让学生脱离哑巴英语的窠臼

英语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能够运用这门语言工具去和别人交流和沟通,从而促进不同种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就过去的英语教学模式,可以认为是全堂翻译。这种模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情景对话的机会很少。因为没有针对性的情景对话的训练,多年后,学生的英语依然是哑巴英语。因此,从开始学习英语,就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句型和单词来组织情景对话,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万事开头难,如果想一蹴而就,一下子就能让学生面对面的口语交流,这是不切实际的。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对情景对话的恐惧心理。所以,制定一套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情景对话练习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五、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让学生习得“硬功夫”

学英语的目的在于能够听得懂、说的出、写的清楚。这就需要学生们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每天按照计划,在家长的监督下,让学生在课外安排一定的时间进

行听、说、读、写练习,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练好“硬功夫”,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这门语言。

总之,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将学生领进英语的殿堂,在教学过程中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加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培养出学生能够自觉的听、说、读、写的英语学习习惯。

论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黄妙贞

(广东省东莞市万江中心小学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本人通过积极的教学实践,探寻出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206—0185-02 当前数学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质阶段,作为数学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次课程改革的绝佳机会,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全面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教学建议和看法。

一、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

以“数学分数”教学为例,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有4个月饼,将其平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个月饼?请学生们伸出手指来表示小朋友分到月饼的数量,结果同学们很快伸出两个手指;如果有两个月饼,将其平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得到几个?结果同学们很快伸出一个手指;如果只有一个月饼,要将其平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到多少月饼?结果学生们就不知道该怎样表示了,有一

位学生甚至只伸出一个弯曲的手指来表示半个月饼,然后我们再进一步提出问题:谁能够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呢?学生们都被问住了,激发起了他们内在的求知欲,纷纷打起精神投入新课程的学习。

二、利用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心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通过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个土豆,让学生在动手切土豆的过程中认识长方体的性质特点,如:顶点、面等,当学生将切好的长方体放在手中观察时,学生成功的心情溢于言表。这种操作方式,不但可以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需求,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同样如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尽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从生活中找到概念或定理的原型,并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其中的乐趣与奥妙,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先让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预习,然后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然后将实物带到课堂上,或者将其记录下来拿到课堂上进行举例,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折纸,折出小船、纸鹤等轴对称图形;再让学生找出这些实物的轴,并与自己在生活中找到的实物加以对比,加深学生对“轴对称”这一概念的认知程度。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使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之情,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主,注重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活动,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独立解疑的学习方式,以完成知识、技能、创新的相互交融。作为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与拓展。同时,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课堂活动, 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诵读方法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

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便于身临其境般的诵读跃然其中。

四、抛砖引玉,拓展延伸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多积累一点古诗文呢?除每节课尽可能适当安排多一点教学容量,还要讲一点“多多益善”的策略。例如,在教学高适的《别董大》一文时,可引导阅读同类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等。其次,以人为线,扩充诗人的其他作品,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诗风等等。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可组织学生把学过的大量的李白的诗归类、整理,体会其豪迈的诗风和浪漫主义情怀。

在教学古诗时,还可以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获得较完整的诗词形象和思想内容。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赞美柳树或春天的名诗。贺知章《咏柳》中的柳是用春风的巧手剪出来的,要多美有多美,原来诗人是借柳写春;高鼎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

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的是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韩愈诗“天街小雨润如稣,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写出了京城早春景色的特点。将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篇7:古诗教学思考

(云南师范大学职教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 要 在语文教学领域,古诗文的教学一直都存在困惑。而“以读为本”能够有效地缓解古诗词教学的困惑。那么什么是以读为本?为什么要以读为本?以及怎样切实的在古诗词教学中做到以读为本是我们在教学中急需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以读为本 古诗词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文长期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上的重点兼难点,因为难学、难教,所以困惑也一直都在。一方面古诗词离孩子的生活较远,语言表达方式也不一样,古诗词中饱含的丰富情感,由于孩子的生活阅历浅无法达到深刻体会,加之孩子入学之前已经学过或背过相关的古诗,那么如何在孩子的已知处挖掘未知,做到古诗词的迁移也一直都是教学中的困惑。本人认为,古诗词教学中做到“以读为本”能有效地缓解古诗词教学的困惑。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古诗文教学的目标重新作了更明确的界定,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学古诗文还应以此为方向,还古诗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本来面目。

1为什么要以读为本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诵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它是一种历史流传,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同时古人还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也说明只有多读书才能理解其义。所以古人学语文的基本方法就是“熟读精思”,熟就是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读思结合,其义自现。

其次,《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古诗时,单纯靠教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一定要更多地借助读,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诗词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从学习语言的共同特性来看,诗歌诵读也有其重要意义。语言习得的过程告诉我们,感性认识先于理性认识而存在并且更重于理性认识。诵读就是一种感性认识,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读的方法,反复诵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可以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所以,语言学习的过程需要感性经验的积累,从古诗词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反复诵读,在读中反复与文字接触才能更深刻的领会诗词的语言韵律,受到更直接更强烈的感染。

从诗歌本身的特性来看,诗歌具有凝练性、抒情性和音乐性,凝练性是说诗歌是短小精悍的,字字有力的;抒情性是说它是感性的,需要入情入境的体会;音乐性是说它是有节奏有韵律的。

所以说,不管是从时间的跨度、《课程标准》、语言的共性还是诗歌本身的特点来看,以读为本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2什么是以读为本

既然以读为本的地位十分显著,那么什么是以读为本?学界的观点众说纷纭,综述主要有两点:

读本身就是目的。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有这样的语言表达:通过读怎么样?感受诗情、诗意、诗境。其实,诗本身就是诵读,没有诵读就没有诗,诗活在诵读的当下,正是读本身保护了诗,拯救了诗,复活了诗。所以读首先是目的,不是手段。

既然是以读为本,它作为一种教学目的,同时接着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目的与手段的两位一体,既然是以读为本,读显然要作为古诗文教学的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只有把读贯穿始终才能够做到以读为本。所以说,读不仅要有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有数量上的要求,不达到一定数量的读,就不是以读为本,所以古人学语文的基本方法是“熟读经肆”,熟就是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读的量上去了,问题就来了,一遍两遍的可以,再多读,学生没有兴趣,则需要教师的经验、智慧、机智。

3如何做到以读为本

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古诗文的以读为本很容易流于形式,如何切实有效的将读落实到实处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3.1让“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读有层次,有目的

让“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需要做到数量上的累积,古诗词的朗读一定要积累到一定的量才能通晓其义,所以要做到初读、熟读、精读、研读、品读。同时在读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列出一定的具体的目标:初读古诗,感受画面美;熟读古诗,感悟形象美;精读古诗,体会节奏美;研读古诗,理解哲理美;品读古诗,欣赏意境美。要求的具体化可以让读更好的落实到实处。

3.2落实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指导、诱导,使读的目的性更明确,更实效。首先要发挥教师的引读功能:可以直接明了点明目的要求的引读;也可带着问题思考的引读;还可以激发学生想象的引读。其次,课堂中教师评价式语言的恰当使用也能有效地落实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切忌空洞,应该用“在哪个地方停顿”等具体性的指导语言。夯实学生“这样读”的基础才能为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朗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篇8: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思考

一、教授学生作品的哲理

古诗作品不仅诗情画意,而且较多的作品还含有理趣性。例如,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前两句描述的是庐山千姿百态的形象,接着往下看,苏大学士要如何才能将庐山的秀美描述出来呢?难道是他词穷了?非也,原来是大学士悟出了真谛,才有了下面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中所蕴含的理趣,想必学生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针对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能领悟到,若不对复杂的事物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就容易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很难对事物有正确全面的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哲理,是熏陶学生具备高标准思想品德的典范。

二、注重作者的时代背景

想要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或者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必须对作者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反之,即便是名著也没有在文学界立足的资本。例如,现代文学、思想和革命家鲁迅的作品,若不去联想他所处时代的愚昧和封建,就不会体会其文章的深刻思想,挖掘其艺术魅力。若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背景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体会其作品的含义。例如,唐朝诗圣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对“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后的情景有感而发作的一首诗。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诗圣的感情,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搜集有关诗圣杜甫和“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其写作背景的同时充分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三、将古诗情景与实际近似情景进行有效结合

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想使学生领悟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可以将诗中场景同现实生活中见到的类似场景联系在一起,通过熟悉的场景对照使学生尽快领悟陌生的诗境。例如,在教授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作品时,老师可以选择与其相似的一处场景带领学生进行观赏,并引导他们理解诗中的情境,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对诗句加强理解的同时更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上一篇:瓦斯超限报警记录下一篇:煤矿测量工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