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古诗中的美,提高古诗教学实效性

2022-09-11

中国古代文学, 以它独特的魅力, 在世界文学史甚至文化史占据特殊的地位。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 大幅度增加了古代文学的内容, 而古诗占有绝对比例。中华古诗源远流长, 内涵丰富, 名篇佳作, 美不胜收。其间包含着丰富的美的素养, 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 启发学生的心智, 引导学生由感知美入手, 到欣赏美、热爱美, 最后创造美。所以深入挖掘古诗中的美, 是提高古诗教学实效性必要的前提和途径。

古诗中的美有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古诗能使审美者获取直观自身的情感愉悦, 古诗所体现的美, 可以从知、意、情不同的心理机制全面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 古诗的审美教学具有它的特殊意义, 通过审美教学, 既能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 又能使他们具有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力, 接受祖国灿烂文化的熏陶, 学习使用美的语言文字和美的艺术形式。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理结构, 那么, 在教学古诗时,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挖掘古诗的美, 从而提高古诗教学实效性呢?

1 深入挖掘语言美

古诗语言凝炼有韵律, 读来上口, 听来和谐, 特别是一些名家之作, 更是处处闪耀着流动的色彩, 多情的形状, 悦耳的声音, 深邃的思想……如柳宗元的《江雪》这样写道:“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诗人把自己的情趣, 人生意义倾注于所描写的雪景之中了。短短四句话所描写的现实的雪景, 经过诗人的心灵再创造, 赋予了自然以再生的灵魂, 从中透露出人的理想, 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如诗中“孤”、“独”二字, 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 更显得雪野空旷、寒冷和凄清。在教学中, 如果我们老师能够深情地吟诵, 让学生模仿、感悟, 对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大有裨益。

古诗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因为探讨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寻求最佳最美境界的过程, 即用最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最美好的思想感情。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之精彩, 脍炙人口, 教师可指导学生体味:“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什么字?这样换好不好?通过敲字琢句, 联系作者的经历, 使学生领悟到不管是“过”、意境美韵律美

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满”、“到”等都不如“绿”字有声色, 一个“绿”字, 几经修改得来, 活化了春的特点, 一字见功底, 给人一种非常鲜明的形象, 读着“绿”, 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纷纷从泥土中钻出来, 江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说明诗人对每个字都进行了精心的选择, 一个“绿”字, 使诗句神韵俱生。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 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 这样在教学中, 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 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 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2 深入体会意境美

意境往往最能体现诗人此时想要表达的情感、愿望。古诗的意境往往是“言有尽而意不尽, 意有尽而情不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教师不能忽略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理解了诗句字面上的意思, 就认为把古诗教好了, 殊不知, 一首好诗, 就是一幅优美的画。但是对缺乏历史文化知识的小学生来说, 要领会诗的意境, 确是件不容易的事。现在小学语文课本在古诗中都配有插图, 图画不仅是语言 (诗文) 的说明, 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 培养儿童的美感。所以, 借助插图教学古诗, 图文结合, 驰骋想象, 能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 “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 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教学时, 借助插图, 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 想象诗的画面, 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 与诗相互印证, 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 进而欣赏画面美。用“美”的意境即所谓的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 西汉刘向所谓“目悦”、“耳悦”、“心悦”, 鲁迅谓之, “意美的感心;音美的感耳;形美的感目。”为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意境, 还可以采用音乐烘托, 播放视频动画等激发情感共鸣的情境。

另外,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也是体会意境美的有效方式。要使学生的审美感受与作者的审美感受发生共鸣, 离不开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美感与想象有着“天然的联系”,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 启发学生想象, 必然会使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象”, 它能让诗的内容像放电影一样, 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现, 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王维的《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诗中描绘了一个山雨初晴, 天气秋凉, 万物一新的乡村夜晚, 明月的清光在松林里照耀着, 清澈的泉水“叮叮咚咚”地在石头上流淌, 竹林里传来了洗衣女子归来时的喧笑声, 河塘里的莲花在小渔船穿过时轻轻晃动。这里, 自然景色与生活情趣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像一首优美的抒情小夜曲, 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风景画, 给人一种恬静、新鲜的审美感受。学生鉴赏时, 则要通过诗人描绘的语言, 运用联想、想象、思维, 把它还原成一幅画, 仔细品味, 才能获得醉人的美感。

3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由于对仗工整, 平仄押韵, 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师让学生根据读诗时的一般停顿, 即五言诗2、2、1, 七言诗2、2、3的一般规律, 找准重音, 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 又让学生模仿古人读诗时摇头晃脑, 摆袖摸须的神态, 各自读古诗, 学生倍感新鲜, 在模仿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就能背古诗了。古诗的对仗工整, 平仄押韵又使它具有了音乐美、韵律美。《乐记》说:“凡声之起, 由人心生世,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一首优美的乐曲, 能感染人, 愉悦人, 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在古诗教学中自然融洽地引入音乐的手段, 并使二者完美的结合。那么, 它们就会用美来滋润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的心灵也就因此而美化。在教学中, 配以优美的音乐进行诵读, 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唤起学生的灵感。当然, 在选取乐曲时, 必须使音乐的色彩, 节奏等同课文的审美意象相谐合, 有时还可以抚琴弹唱, 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 附合着、想象着, 把古诗深深地印于脑海之中。

古诗中的“美”随处可见, 俯拾即是。教学中从语言美到情感美, 从悦目到悦耳再到悦心, 从而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意境。这样, 教师教得愉快, 学生学得高兴。

总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果从形式到内容把美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古诗教学必然会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古诗中蕴含着多种美,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从语言、意境、韵律等方面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 古诗教学实效性就会得到增强。

关键词:古诗教学,实效性,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

上一篇:国企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机制的构建及完善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