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2024-05-06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共6篇)

篇1: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练习题

134343慕明媛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3.发展: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指心理发展由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8.生物性过渡:指青少年经过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0.社会性过渡:指青少年随着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逐渐实现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过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B)。

A.高峰期B.过渡时期C.迷茫时期D.黄金期

2. 心理发展具有(C)与顺序性。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方向性D.差异性

3.(A)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能保证感觉冲动的顺利传导。

A.髓鞘化B.突出修剪C.神经系统D.生物成熟

4.大脑最晚发育成熟的是(D)。

A.枕叶B.顶叶C.颞叶D.额叶

5.(C)思维保证了青少年能够运用科学的假设检验来解决问题。

A. 逻辑性B.抽象性C.可能性D.具体性

三、填空题

1.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即_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即大学阶段。

2.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__生理成长和_心理发展__两个方面。

3.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也具有__阶段性_。

4. 布朗芬布伦纳归纳出了五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

5. 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社会性过渡和认知过渡_三个方面。

四、判断正误

1.一般而言,男生的青春期要比女生早。(错)

2.心理发展具有平衡性。(对)

3.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错)

4.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对)

5.青少年体内激素变化对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对)

6.社会对青少年的定义会对青少年的社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对)

五、简答题

1.青少年与青春期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心理发展及其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它具有一定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3.遗传与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主要分为认知过渡、社会性过渡和生物性过渡。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对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

答: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对教师重要吗?教学需要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发展特征吗?如果认为教师仅是自然科学、数学、语言、艺术、社会研究等领域的知识专家,他们有充分的知识贮备就足够了,那么也许这些有关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知识就不重要。

但有效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教学活动就非常被动。教师应该既是专门领域的专家,又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的专家。

教育教学要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作好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等等。教育教学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敏感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教学既要看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此外,依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作为教师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发展是连续的,但又有不同的速度,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发展是有序的,具有方向性;个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具有个体差异。发展受成熟的影响和制约,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大脑的发育成熟是儿童认知与言语发展的基础。学习、经验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环境与教育的适当性能够为儿童的最佳发展创造条件。

2.分析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影响的辩证关系。

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由环境决定的心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如遗传基础、成熟水平等)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此外,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环境教育条件则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这其中,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环境与教育条件。一般情况下,正常健康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相当广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条件的有利与否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篇2: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2.青少年

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3.发展

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4.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

5.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

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7.心理发展特征

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8.生物性过渡

个体一生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是从受精卵开始到一岁左右;二是在10-20岁的青少年期。

9.认知过渡

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10.社会性过渡

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二、单项选择题 BCADC

三、填空题

1.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即初中阶段、青少年中期即高中阶段、青少年晚期即大学阶段。

2.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成长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3.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也具有阶段性。

4.布朗芬布伦纳归纳出了五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

5.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认知过渡和社会性过渡三个方面

四、判断正误 ×××√√√

五、简答题 1.青少年与青春期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心理发展及其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一般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二)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三)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3.遗传与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对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

在我们的教学当中,要能做到有效教学,那么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教学活动就非常被动。教师应该既是专门领域的专家,又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的专家。

教育教学要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作好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等等。教育教学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敏感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教学既要看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此外,依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作为教师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发展是连续的,但又有不同的速度,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发展是有序的,具有方向性;个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具有个体差异。发展受成熟的影响和制约,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大脑的发育成熟是儿童认知与言语发展的基础。学习、经验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环境与教育的适当性能够为儿童的最佳发展创造条件。

2.分析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影响的辩证关系。

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由环境决定的心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如遗传基础、成熟水平等)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此外,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篇3:网络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网络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及其特点

网络教育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和手段来进行的远程学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总称。网络教育除学习学科课程以外,利用网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手段和艺术,已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强烈关注。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更是一项富有挑战的长期的研究课题。

网络教育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这不仅使教育终身化成为可能,而且为教育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网络技术和网络教育的出现与发展将提高教师更新教学内容的速度,提高教学水平和改进传授知识的方法;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网络技术和网络教育使学习个体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网络技术还使得学校的科研、教学和成果转化结合得更紧密。利用电脑网络来开展学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有以下特点:

1双向性与异地性

网络具有实时双向传递的特点,教师和学生尽管不在同一个地方,却可以像在课堂上一样进行对话交流,如有条件进行视频传输的话,学生和教师完全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看到对方。

2灵活性与异时性

网络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时间,都可以接通网络来学习他感兴趣的内容。不像电视教学,你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打开电视接收老师的讲解。

3广泛性与挑战性

当教师在网上通过网络与“网员”进行各种同步信息交流时,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自己教学班的几十、上百名的学生,而是社会上更多未曾谋面的学生以及家长和各方面的人士。这种远程教育所形成的评价氛围,要求教师对上网信息的设计、分析和研究要有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并有更准确的把握。网络教育突出了教育现代化与科技现代化的结合,使教师能在更加开放、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更新教育观念,增强竞争意识。

4主体性与主动性

网络教育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育人模式,利用电脑和其他信息传播手段传送文体、图像、声音和视频信息,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和动手操作、演示的机会。《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我们将远程教育与学校面对面的教育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从属地位,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有效的媒体,自己动手,自由地选择教师和学习内容,并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之间建立起多向互动的学习网络。

网络教育有教无类。我们把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培养、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性教育手段和措施称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网上心理培养、网上心理训练、网上心理辅导、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心理测验、网上心理诊断、网上心理治疗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除具有上述教育的特点外,还有其独特或具体的特点:

1信息快捷,即时性强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递快,具有迅速扩张性和强力渗透性的优势。教育的即时性好,可以为心理困惑者、心理障碍者,甚至是有自杀意图的人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帮助。

2信息量大,准确全面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量大,联系广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准确全面,可以对不同地点、不同学派的心理专家的意见进行反复比较,避免因单方面专家自身知识或经验的局限性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选择自由,隐密性强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操作方便、简洁,节省人力资源,能有效地发挥心理专业教育工作者的作用,造福更多的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隐密性强,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不受限制。

4生动活泼,互动性强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比信函、电话、报刊宣传、广播电视等心理健康教育更有优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人机互动性强,可以突出青少年为主体的特点,有助于调动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也可进行同辈辅导、网友互助,加强人际沟通,充分体现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教育”、“自我帮助”的特征。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种高质量、高效率、超传统、高信息、高科技的崭新手段,它将是21世纪发展速度最快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二、电脑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网络、网络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唤醒这种“生命感”和“价值导向”。

1网络对青少年学习方式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以代表先进科技的电脑作为工具来传授知识,并由教育部门(如网校)来组织实施教学,层次较高,较规范,也较科学。

②利用电脑通过自学获得知识。

(2)消极影响

①电脑不能代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交流。

②电脑不能代替学生实践行为。

③电脑不能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帮助改正错误。

2网络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①观看影碟,欣赏音乐,进行游戏,使得青少年的交流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扩展了个人生活。

②网络生活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激发青少年的想像力、求知欲和创造性,不断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2)消极影响

①电脑游戏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和消极的诱导性。

②互联网是不易控制的传播不良文化的渠道。

3网络对青少年思维方式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①能强化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能培养青少年的某些非智力因素中的优良品质,如耐心、细心、专心和恒心等。

③能培养青少年养成利用现代工具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消极影响

①电脑单向度的工作方式不利于培养青少年多层次的逆向思维能力和随机思维能力。

②电脑程式化的工作模式有时会扼制青少年丰富的想像力和灵活的创造力。

③从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的开发来看,电脑主要开发了人脑左半球逻辑思维能力,而对右半球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影响较小。

4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青少年由对“人的崇拜”转向对“知识的崇拜”,自主性增强,依赖性减少。换句话说,“教师”不再是“圣人”和“知识的拥有者”,青少年不再盲目崇拜“教师的权威”。

(2)消极影响

互联网对教师的社会权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这本不是坏事,却助长了部分较幼稚的青少年对“教师”的不恭和狂妄自大,助长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歧视,错误地认为“教师职业”即将消亡。

5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交往使得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大,人际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

②为青少年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互联网的匿名性特点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青少年之间的情感互助、朋辈心理咨询、 同辈教育、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

③互联网上的心理健康站点为青少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心理援助。心理网站所提供的心理知识模块、心理测量模块、心理治疗模块、咨客一专家问答互动模块、求医问药模块、娱乐性模块、广告宣传模块等结构性内容,对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开展网络方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并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医院和心理医生的介绍以及求医预约和了解心理健康研究动态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消极影响

①网络会引发青少年人际关系的障碍。如青少年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人际信任危机和各种交际冲突。

②网络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如失恋、多角恋爱、婚外恋等),导致各种情感问题。

③网络会引发青少年的安全焦虑。如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暴力、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网上性爱、网络病毒等都给不少青少年带来不小的不安和无所适从感。

④网络还会诱发青少年的人格障碍,如攻击型人格障碍、退缩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网络对自制力弱、性格孤僻的青少年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较大。网上不少内容不适合青少年,网上有吸引力的陷阱太多,如性游戏、色情网站、无聊聊天室等等,青少年一旦被“网住”,往往会“误入歧途”——玩电脑游戏或聊天甚至“网恋”,上瘾后必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课业。性格孤僻的青少年容易在网上找到“知己”,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伙伴,变得更加孤僻。

三、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让人们感受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体验新的信息交流形式,实践新的生活互动过程,促进人的心理成长和个性发展。对于网络引起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因为它有负面因素而拒绝或禁止。

1应利用其特点,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其负面影响。通过“心育网”、“德育网”之类媒体来扶正祛邪,正所谓“以线制线,以网制网”。

2要通过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心理品质”,依靠青少年内心的力量来消解网络的负面影响。

3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活动形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效益彰,有目共睹,但我们不能过于夸大其教育功能,更不能忽略甚至放弃传统的教育活动形式。

4利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广博便捷、虚实结合的特点,我们要开辟健康的网络空间,指导青少年学生运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电脑进行无纸化作业;设计电脑网页,制作电脑课件;还可建立校园网上聊天室,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师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谈心、交流思想和讨论问题。

5我们要因势利导,既要保护青少年上网的热情,更要正确指导和积极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使青少年形成上网学习求知、怡心健心的良好习惯。

6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随意夸大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用简单的知识传输的方式来代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灵互动,思想碰撞和体验分享,我们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性和发展性,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决不会像诸多“教育现象”那样如过眼烟云,因为网络无处不在,信息随手可得。全社会应该一起来协调行动,共同创造健康的网络空间。

在网络环境下,引导和教育青少年遵循身心发展规律,按社会所要求的方向进行网络心理社会化。

愿“心育在线”一路走好!

(本文获首届“健康杯”征文一等奖)

篇4: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就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教育者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说白了就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我多一年的工作中,观察到学生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为矫正这些不良习惯,我注意从思想入手,”对症下药“,加强学生自主教育,让学生在自我认识、自制自律中不断提高。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目前,导致中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是多方面的,现就中学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粗浅的分析一下其成因及采取的教育措施。

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

1.心理因素的影响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受社会的影响风气以及一些影视书籍的影响,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2)某些合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一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有的教师惟我至上,不关心、不尊重学生。导致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3)消极的情绪体验。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放纵,犯了错误,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些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品德不良行为。

(4)不良习惯。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时间一长,成为习惯,加之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些不良习惯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5)人际关系的不正常。有的孩子家庭缺损,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2.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基本单元,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其言行教诲、品行榜样都对子女产生直接持久的影响。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如何从小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意识,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课题。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少数家长文化层次低,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坑蒙拐骗偷,违法乱纪,吃喝嫖赌抽,行为放纵,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个别家长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有的购买、观看、阅读黄色录像书刊,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有些家庭婚姻破裂,孩子失去家庭温暖,沐浴不到父爱、母爱;有的家庭父母长期“内战”,特别是一些家庭由于第三者插足,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3.社会的影响。

目前,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和各种腐败现象正侵蚀我们的青年一代。当然,有的中学生也未能幸免。极端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以及社会上的黄、赌、毒象瘟疫一样,侵蚀着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产生极为严重的“反面导向”。例如找我做心理咨询的一个学生,因为在假期到录像厅看了一部黄色录相,就是这部录相,严重地危害了他的身心健康,心理诱惑差点使他酿成大错。

二、学校、家庭要相与配合,综合矫正青少年的不良品德行为

明确了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后,我们就应对症丁药,纠正学生的不良品德。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和表现,很自然地给社会提出了要求,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1.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1)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

一个有着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关心他人,尊重老师、同学,好学上进、勤俭节约,这诸多的优良品质一旦形成并得以落实,就会对学生的言行起到监督导向作用。那么,即使是那些有着不良行为的学生,在这样的集体生活中,潜移默化,也会逐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2)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虽然心理辅导在中学开展并不是很普遍,但却十分必要的。事实上,中学生的内心困惑很多,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辅导。由于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原因很多,学生个体的生活背景千差万别,开展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直接矫正手段。心理老师可通过学生的倾诉深入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要,收集信息进行诊断,提出参考建议,帮助他们自己判断选择有价值的行为目标,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健康人格和良好的个性,防止学生不良行为和不良群伴的产生,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效果。在辅导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值得推广的办法,比如环境调整法、活动矫正法、行为强化法、榜样引导法、行为考验法、代币制疗法等实用有效的方法。

2.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

(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邪代沟”。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总之,中学生的不良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且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十分复杂,因此,矫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教师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引用:

篇5: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摘 要: 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着教育的发展日益突出。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小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丰富小学生的心理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结合一个发生在小学生中的典型案例,来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再现

今年三月份开学之初,我的班上转进来一名男同学,个子中等,面目清秀,文静,不太爱说话。报名的时候我问他一些问题,他不太愿意回答,家长说可能是认生,因为是属于我校的施教范围,加上开学事情多,我也没有过多的与他交谈。正式开学之后,我才慢慢察觉到他的心理问题。第一次上语文课,大家都表现得很积极,但是就他趴在桌子上,不参与同学们的学习,开始做作业了,他却无动于衷。这时候,我走过去询问他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还能不能写作业,这时,他好像发疯了似的把笔折成了几段,还在书上乱画。当时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得任由他折腾,没过多久他就平静了下来。当天中午午餐时,班上的生活委员告诉我说他没有来吃午饭,我随即到教室去了解情况,询问他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但他一句话也不说,我当时拿他真的没办法,一天发生了两件难事,只得联系其家长,把缘由与家长说清楚了之后,家长也没抱怨什么,只说不要管他,他时常有这种情况,饿了的话他会吃饭的,放学后来接他时再细细问他。

后来经过详细了解,这个学生在原学校时老师对他的教育存在偏见,家长又过于溺爱,每天都会接送他,现在转到我校,原则上是要住校的,但家长要求只在学校就餐,住宿回家,因为是个案,学校也就没有过多的在意这个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觉这个学生还是缺少了太多学校给予的关爱,加上成绩差就逐渐被老师沦为边缘人物,以致于到新学校后产生极端行为。了解原因后,我试着去与他沟通,先与他交谈开始,其他没有要求。渐渐地,他开始接受了老师及同学,开学时的“发疯”情况及不吃午饭的情况有所改变,也逐渐开始和同学们交流,能完成一定的作业了。

二、案列分析

从这个学生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这名学生还是存在很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对新环境的自卑及封闭自我。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情绪上容易波动,从而出现极端行为。另一方面,过于依赖父母,没有他们在身边会感觉很害怕,缺乏独立生活和学习的勇气,就如案例中讲述的,对于融入集体吃饭都很害怕。

三、原因分析

当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多,就这个案例而言,造成这名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1、家长过于溺爱,没有给他提供或创造独立生活的空间及机会,过于包办孩子的一切。同时对于孩子身上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没有及时采取正常的方式方法给予解决,使得孩子的心理问题愈来愈严重。

2、学校及教师只看重学生的成绩,把分数看成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全面的唯一指标,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对其健康成长的重要程度远大于分数,导致学生渐渐被边缘化,久而久之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

四、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还有很大差异,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时刻。怎样有效地发觉小学生中出现的种种心理不良现象,从而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地解决办法,是当前农村小学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提供的只是一个个案,不能代表众多小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但能给我们以警示。小学生产生和形成不良心理的诱因十分复杂,有先天的,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有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主观因素。因此,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加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努力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解决当前农村小学生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既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2)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舒心、愉悦的成长环境,外部环境对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有很大帮助的。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虽然国家有规定每所学校必须配备一名心理健康教师,但对于广大的农村学校而言只能是可想不可求,但我们不能因为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就放弃这方面的 教育。农村学校可有针对性的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把他们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学识、教育专业技能及人格等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此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

3、学科课程教学要紧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发挥课堂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作用。

目前,我们许多农村小学很缺乏有关心理辅导课,这方面的教育只能是靠极少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来完成,这样的效果及普及率是非常有限的。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广大教师要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教育内容,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对各学科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知识培训,使之更新教育观念。同时,还可以在现有的一些课程中。设计有关的心理辅导活动,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挫折,正确对待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加以调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应给予适时、有效的指导。

4、充分发挥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作用,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学校及教师无可比拟的作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缺少学生家长的参与。学校应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形式,尽可能地让广大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比如,创办家长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家长学校授课的重要内容。

5、切实搞好“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学生与家长很久都不见面,大多数学生一年和自己的家长见一面。长期的留守,得不到父爱、母爱,对这些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校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农村小学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每一天的日常教学中。学校教育还要多研究、多探索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上家庭的配合,社会各界帮助等多方努力,给农村小学生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让学生快乐美好的生活,使每位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结语 总之,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关系到祖国未来的重要工作,我们要认真分析其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并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来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把这么一项长期、复杂且动态的系统工程做好,真正培养出具有较强心理素养的接班人。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 晖,杨会芹.山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晌因素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2].林伟兰.当前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对策.时代教育.2013年第4期 [3].李莉.农村小掌生心理毽康现状爱时策.百花园地.2013第5期

[4].王强.论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育心理研究.2013第18期

篇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2、是学生明白高师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

3、使学生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2.如何让学生真实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为这门课程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3.认识这门课程的学习意义,了解这门课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手段与方法:

讲授法、CAI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开场白

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彭志耘。在此,我衷心祝愿大家新的学期“学有所得,活有所乐”!我的联系方式:pzy6466@163.com。欢迎大家通过我的邮箱和我沟通,随时接受大家对这门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我的追求:因为我活着,所以大家活得更好。其实,教师就是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要服务,就得了解同学,现做问卷调查。

(二)问卷调查(课件展示)

注意:不写姓名,只求回答真实,你的回答不会对你产生任何不良后果;不抄题目只写序号。谢谢你的真诚合作!

1、你现在对自己选择中文系后悔吗?(不后悔,有点后悔,后悔,非常后悔)为什么?

2、你毕业后准备干什么?

3、你知道当前学校招聘教师的程序和要求吗?

4、三年来,(大多数、参半、少数、很少)课堂自己的思维处于积极思考状态。

5、你认为通过某一门大学课程的学习,主要应该获得什么?

6、你认为教师怎样授课,你才能有所收获呢?(希望写多一点)

7、你认为中小学语文课的开设目的应该是什么?

8、你认为这种目的对于中学时候的你来说基本实现了吗?

(三)学生思考:

1、语文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它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

2、你觉得怎样学习这门课效果会更好?

3、你知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吗?

二、新课传授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性的。如语文教学计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材料、语文补充资料、视听语文教学材料、电子语文教学材料等。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规划,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评价,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研制活动等。三是关系性的。如语文内容选择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内容组织与文化结构以及学生发展的关系,语文课程研制与语文课程产品之间的关系等。

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语文教学现象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性的。如教室及其结构,教学设备及其结构,校园各部分及其结构等。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堂教学及其结构,实践活动及其结构,校内外教学见习和实习及其结构,个别教学及其结构等。三是关系性的。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与文化结构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之间的关系等。

我国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目的取向,具有性质的规定性和范围的局限性,比较单纯。“怎样教学”的问题占据主要地位,并以此而包含“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等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种现象与教学现象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并以教学现象表现出来。即古代是以教学论研究为主的。近代以后,社会和文化飞速发展,信息量剧增,教育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这一切推动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人们从研究“怎样教学”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等问题。研究的问题涉及到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代性和创新性,语文教育新理念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纷繁复杂起来。

2、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当我们认识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后,要深入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联系和内在结构中去,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规律,并以之对人们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和指导作用。

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包括语文课程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联系,语文形式和内容的演变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本质联系,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语文课程研制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文化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社会与学校、规划与实施、实施与评价、评价与规划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渐进性和飞跃式变化趋势等。

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包括教学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教学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教师、学生、语文内容、环境、方法、组织形式、语文教学目的与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本质联系等。

3、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来源于语文教育实践,但理论一旦形成之后,就要反过来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实践活动,没有理论的时期都是蒙昧时期;而理论一旦脱离实际,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和价值。

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和应用三种类型。(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行政对语文课程和教学过程的计划、实施和监督的组织行为,包括语文课程研制、教学应用、评估总结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行政组织领导,二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的行政管理,三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是指教育行政官员、课程与教学专家和语文教师,有组织地编制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组织语文课程和教学实施,开展语文课程和教学评价活动等。集中表现为编制、使用和修订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语文课程和教学计划,使用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开展语文教育 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三种实践之间是密切相关和紧密联系的。

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组织教育管理者、语文课程和教学论专家和语文教师联合开展研究和实践,是实现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与语文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使教育管理者和语文教师学习掌握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把理论直接应用于自己的实践之中,同时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升华为教育教学理论,使自己成为语文课程和教学论专家。通过这一机制,也可以使语文课程和教学论专家与教育管理者和语文教师沟通,及时传播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随着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师生将逐步成为语文课程的研制者、应用者和评价者,实现管理、研制和应用的一体化。

(二)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什么课程?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在各门公共课、专业课教学基础上,为培养学生语文教学的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他为未来语文教师提供语文教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他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他们具有从事语文教学的兴趣、信念和不断改革教学的意识。

这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学好这门课,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应当运用该课程理论去分析实际的教学活动。

其次,本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它利用诸多学科的成果,来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推动着语文教学的进步。因此学习这门课应当充分利用它广泛而深厚的学科科学基础,学会准确而灵活的利用多方的资源来学好这门课。

理论与实际结合,整合多种知识,是学好本学科的两大法宝。切记:死记死背现成条文,是没有用处的。

对于同学们来说,思想上要重视,行动上自觉。在此提几点具体要求:

(1)要经常联系你的体验或者实践去思考教师传授的基本道理,要寻找机会去验证(或质疑)这些道理(家教,代课,听课)。

(2)努力使自己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大胆质疑,真诚交流。(3)认真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作业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4)考勤6次以上,迟到1次从期末总成绩中扣1分,缺席1次扣3分。

(5)上交个人基本资料:用一张A4大小的纸写上你的:学号、姓名、籍贯、性格、爱好、最欣赏的话、最欣赏的人;提供一张1寸照片;三天之内把材料一并交给学习委员;学习委员按要求统一粘贴好,于下周上课时交给我。

(6)建立讨论小组。我的课堂要充分让每个同学成为课堂上思维的主人。每4-5人一个组,每组设立组长1个,书记员(记)1个。每个组的资料放在一张纸上。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演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也就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但许多教育论著中包含着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精湛论述,如《论语》、《礼记》、《学记》、《读书作文谱》等。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设立师范馆(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开设的《教育学》中有“各科教授法”一章,其中也有“国文教授法”。这说明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最初是孕育于教育学之中的,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语文(当时称“国文”)教学研究之始,多称“教授法”。如1918年由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出版的夏宇众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等。其历史意义在于,这种研究逐步使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从教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称“教授法”是因为当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而很少涉及学生的“学”。

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1919年,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的陶行知倡导把“各科教授法”改变为“各科教学法”,以便把研究的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他当时草拟的方案曾遭校方拒绝,但逐步被有识之士所接受。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学及师范学校教育检定暂行规定》中,规定师范学校设“国文教学法”。1938年《师范学院规程》中也规定开设“国文教学法”或“国语教学法”,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学科。陆续出版的专著教材有: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袁哲《国语读法教学原论》,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等。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中,规定各系都要开设“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于是语文教材研究和语文教法研究并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小学的“国语”和“国文”统一称为“语文”,师范院校就相应地开设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继续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课程名称。直至1984年国家教委颁发、1990年修订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仍然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名称。这个名称同“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等名称长期并存,显示出对语文教材研究的重视。其历史意义在于:首先,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而语文教材研究是语文课程理论的重要内容,这就使语文教育研究由侧重于教学研究而逐步重视了课程研究,并进一步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发展;其次,重视语文教材研究,能够抵制和排斥“非语文杂质”的入侵和存在,使语文学科自身得到充实和发展。这个时期的语文教育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开拓。重要著作有:《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吕叔湘论语文教学》,辛安亭《论语文教学及其他》,•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初探》,《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等。

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1978年国家教育部委托12院校编写统一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科语文教学法教材。根据编写组的建议,定名为《中学语文教学法》,并于1981年召开的“全国师范院校专科专业会议”上得到了肯定。这个时期所研究的“法”,其内涵已不再限于基本上属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原理、原则、法则等,是在研究具体教材教法的基础上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所以进入80年代,就有《语文教学原理》、《语文教学论》等著作问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其基本特点,是在完善操作性研究的基础上增强了理论性研究。这种发展趋势大大提高了这门学科的科学性,使语文学科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出现了空前活跃和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主要表现有:(1)广大教师参与,各级语文教学研究会遍布全国各地,实践者也同时成为研究者;(2)语文教学研究社会化,刊物林立,方方面面的人都来参加语文教学的研究;(3)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课程逐步得到重视,•研究力量增强,课程分量加重,行政设置逐步完善(教研室、研究室、研究所等),教育质量逐步得到提高;(4)改革意识增强,•改革实验增多,可以说各种研究、各种刊物和各种著作都带有某种革新的特色;(5)国内外教育思想交流频繁,碰撞激烈,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这个时期出版的专著,数量之多是空前的。大致分类有:优秀教师的经验总结,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研究,国外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师范院校教材等。其中,各级师范院校教材最多,据有关方面统计,1978—1991年出版的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学原理等不同名称的教材达60部之多。

关于教学法和教学论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学法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前苏联教育改革家赞科夫说:“教学论的原则来源于教学法,而教学法是在实际的教学与教育工作中产生的。”[10]关于二者作用的不同,他说:“教学论的原则和原理是一种抽象的水平,并不是由此水平就可直接转向教师的日常工作,而只有教学法才会把教学论的内容传递给教师和儿童。”他认为教学法有以下4个特征:(1)多面性,即教学法的多功能性。教学法不仅有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功能,而且有促进 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法应成为把学生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引导到学习中来的有效手段。(2)过程性。因为学生所学的每一个课题都是与其前后的课题紧密联系的,所以“真正认知每个部分,随着对相应的整体部分(直至整个课程以及后面各年级的课程)的理解,而在不断进行之中”。(3)冲突性。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中新旧知识相互冲突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4)变式性,即运用的灵活性。就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传统来说,从来就没有把教学论和教学法分割开来,而只是各个研究者及其著作有不同的侧重点。就这门学科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在职教师的实际运用来说,应该是二者的完美结合。

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重视学科教育研究。前苏联自70年代以后,各高等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各科学科教育学。美国1986年制订的关于师范教育改革规划的文件《明天的教师》中说:“第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专门学科的教育学。”我国教育界也响亮提出:我们不但要有自己的普通教育学,还要有自己的学科教育学。并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学科教育学研讨会,1990年在大连召开了第二次研讨会,1991年在厦门召开了第三次研讨会。以后几乎年年召开,规模和内容也不断发展和深入。《语文教育学》著作也陆续出版。这门学科的建立,是与语文教学领域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联系在一起的,是强调语文教育要具有人文性、要把培养人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的教育思想的及时反映。与“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相比较,研究的对象由侧重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的内容由侧重具体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这种转变对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深刻的革新意义,是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是普通教育学的丰富和繁衍。

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三者的研究对象(语文教育现象)、研究内容(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和研究任务(指导语文教育实践),是基本相同的,但又是不断拓展的。“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有人称之为应用技术。“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是运用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特定的侧面用特定的方法,来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育人任务。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建设,是与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与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相适应的。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传入的教育学中,教学论包含课程论——大教学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西方传入的教育学中,课程论包含教学论——大课程论。而在国内外的教育学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模式。20世纪末,我国许多教育家们主张课程论与教学论经过整合,达到统一。课程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是什么”和“怎么教学”,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目标与过程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任何目的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实现,任何目标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过程才能达到;任何方法都达不到的目的和任何过程都达不到的目标,肯定是虚假的。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课程实践与教学实践,课程规划者与教师学生,都必须是紧密结合的,协调统一的。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确定教育类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时,把各学科的课程论、教学论(或称学科教育学),都纳入到“课程与教学论”中,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数学、英语等)都作为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定名肯定了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理论,“课程与教学论”就是课程与教学整合论。这种定名也为各学科的课程、教学、教育研究类学科的定名提供了依据,各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类课程都可以据此定名,例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语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两个不同的逻辑顺序显示:“语文教育学”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课程与教 学论”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从强调终极目标到强调实践过程,是自身本质的回归。

回顾本世纪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轨迹,其基本趋势就是: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要直接反映和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并不断接受语文教学实践的检验。它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哲学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语文教学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查材料进行科学分析,从而揭示语文教学实践的客观规律,使之上升为科学的理论,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它要不断吸收教学实践中新的经验,新的理论和新的实验材料,不断发现新的规律,不断改造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技能。它不但要解决理论知识问题,而且要解决实践技能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旦脱离了实际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的目标有:(1)能够总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成果;(2)能够满足高等师范院校开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的需要;(3)能够指导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实验研究。为达到这些目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内容和结构体系要做到“四个基本”:(1)基本事实—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提供确实可靠的实际材料。(2)基本概念—是从基本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基本观点,揭示有关事物的本质。(3)基本原理—由一系列基本概念组建而成的理论体系,概括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4)基本原则—依据基本原理所制订的行为准则,原则规定语文教育实践的实施方式和操作方法。目前,这门学科还处于草创时期。虽已有几部著作出版,但有许多问题,都还在研究和讨论之中。

三、课堂小结

这次课的内容要点: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三大基本任务:(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2)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3)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七个演变阶段:(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2)国文教授法时期;(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6)语文教育学时期;(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

四、作业布置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哪七个发展阶段?

3、按时把个人基本情况材料上交给学习委员;建立好讨论小组。

主要参考资料

上一篇:宿舍管理员礼仪规范下一篇:2023年江苏小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