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与心理-随笔作文

2024-05-18

青少年与心理-随笔作文(通用10篇)

篇1:青少年与心理-随笔作文

青少年与心理-随笔作文

青少年是一个群体,同时也是最为被动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产生了困境,也是无人知道的一个群体。因为青少年一旦产生了心中矛盾便开始自暴自弃,因为他们不被理想。心中有太多的人生梦想而未实现而烦恼,因为他们只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便可以安然渡过了。

青年少因为爱动,所以给它们带来心理负担。担心自己的理想未能实现而苦恼,因为自己的人生将在何处开花结果等一系列问题困绕着他们内心。其实只要我们心中不断地去追寻美好理想而努力,这样只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时候。这便是自我的出路,这便是自解开内心矛盾。 青少年人或许一直存在于矛盾中,同时他们也不会理解的一个群体。为什么说他们不被理解呢?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往往因为心中或内心中的想法或人生目标而不被理解反而被自我的内心成长所约束,因为他们存于生活中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因为他们是我们对人对事的重新认识。我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帮助他们, 同时也要在人生路上指导他们走向人中美好幸福。因为青少年是一个走面青年的过渡,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以自我中心,以自我们内心中想而努力。有时候他们调皮,有时候他们很沉闷。因为他们是我们体会生活一种生活调节,我们帮助了他们同时也帮助我们调整好心情一种方法。

青少年与心理主要因为青少心中爱动, 同时也喜欢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思考自已的未来。所以我们要极量的帮助他们过好青少年与青年人的过渡,所以我们帮助了他们同时也帮助我们自己的心态。

篇2:青少年与心理-随笔作文

石家庄市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医师 李素水

说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首先要说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给人类的健康下了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处于完好的状态”,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健康。身体健康标准大家比较了解,它可以用数据加以量化,心理健康无法用数来表示,那么如何来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标准是:(1)智力正常;

(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适应和改善环境的能力;(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冲突,是指两种互相对立的情感或欲望同时并存于一个人的心里,当事人既不能放弃其中之一,又不能将二者协调统一起来,从而体验着紧张、不安或其他不快甚至痛苦。心理冲突人皆有之,它的产生主要原因是需要得不到满足。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生理需要、爱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产生的心理冲突也就越强。

心理冲突有两种,正常的和病态的。病态的心理冲突具有以下的特点:(1)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大脑病理学形态学的改变为基础。(2)心理冲突持久存在,通常持续1年以上。(3)心理冲突的痛苦令人难以忍受,病人力图从这种痛苦中摆脱出来,却反复失败,不能自拔。

(4)心理冲突妨碍了正常的心理功能或导致社会功能受损。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安全感、性格品质、互联网、急性应激事件等等。以下主要介绍三个方面。

一,应该之暴虐。每天日常生活中应该与不应该做的或想的事情太多,满脑子都是应该与不应该。其主要因素是禁忌意识太多,过多考虑面子、自尊心以及耻感。强烈的“应该感”来源于父母、长辈的教训、惩罚、强求甚至苛求;来源于父母、长辈对儿童的不理解、不宽容和不尊重。惩罚的内化便产生“我应该与不应该”,一旦出现“不应该”的念头,便产生有受惩罚的危险。为此孩子就苛求自己总是做应该做的事情。学校老师不合理不恰当的批评、惩罚及苛求,也会使学生产生应该与不应该的念头。“应该感”强的人心理冲突多。解决“应该感”的方法就是把应该做的事变成喜欢做的事。

二,缺乏爱或者渴望被爱。爱别人和被人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冲突。爱和被爱的主要在家庭中体现。良好的家庭环境融洽和睦,积极乐观,理解尊重,同甘共苦、荣辱与共。而较差的家庭环境则存在爱的缺乏与爱的不合理。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于家庭爱的环境有决定性的作用。解决心理冲突的出路是培养社交兴趣,提高社交技巧,逐渐学会理解和关心别人。一旦主动爱别人的能力提高了,发展了,一个人就会感到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

三,自卑情绪,即自我评价过低。心理冲突者几乎都是自卑的。自卑者是争强好胜又怕输的人,也是要求完美的人。自卑者过分追求优越感,自卑源于自尊的缺乏和强烈的个人耻感。自卑者一般是勤奋的,为了超越他人,对自己要求很高,甚至自我苛求,这样便带来了两种不良的影响:(1)在努力的过程中很难体验到快乐,甚至感到紧张;(2)由于所定的标准的太高,往往导致挫败感和失败感,使痛苦更甚。解决自卑的方法是培养尊重别人的能力与认识,有与人忧乐与共、休戚相关的情感。

心理冲突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导致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抑郁、恐惧和强迫。焦虑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患者表现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至搓手顿

足似有大难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抑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恐惧是指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表现为紧张、害怕、提心吊胆,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强迫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不合理的,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的一种心理障碍。

篇3:青少年与心理-随笔作文

心理学专家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够合群等现象) 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的问题。

1 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为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

1.1 外部原因

在没有完全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下,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

(1) 大多数学校及老师、家长仍然主要以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的优劣, 这会使这部分青少年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 使他们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 甚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另外, 学校教育方式、方法的失误, 也会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比如, 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喜怒无常;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有的则对学生管理不严, 无原则地迁就纵容;更有甚者不考虑学生的人格和自尊, 随意批评、责怪、讽刺、挖苦学生, 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凡此种种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力。

(2) 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也是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重要因素。对孩子采取错误的教养态度、方式, 导致了孩子认同困难, 偏差行为增加;在一些单亲、隔代抚养或经常出现矛盾的家庭中, 缺乏温暖和良好的教育, 会使孩子易发生情绪低沉, 不能适应现实生活, 人际关系紧张, 甚至品德滑坡、人格异常。有关研究显示, 儿童孤僻症患者大多数来自离异家庭。

(3) 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1.2 自身原因

青少年期是所谓的“危机期”, 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互交错, 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 这是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时期, 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 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 这又是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育的青春期;逻辑思维尽管发展很快, 但思维的批判性尚待成熟, 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 自控性差, 容易出现逆反、对抗心理。具体表现在:

(1) 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 是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巨大变化阶段, 这一时期正是半成熟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的时期。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 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阅历浅, 缺乏社会经验, 在处理问题时容易顾此失彼, 不计后果, 尤其是目前青少年较普遍存在着身体发育提前而心理发育滞后的情况, 各种心理矛盾困惑就容易产生。

(2) 挫折承受力差, 也是产生心理障碍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13、14岁和17、18岁为青少年的两次“心理断乳期”, 而两次心理断乳的结果是孩子愈加走向“独立”。可他们初涉人世, 对挫折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 这常使他们碰到不顺心时手足无措, 表现得悲观、失望, 甚至退缩。同时, 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期待较之以往更高了, 而他们战胜挫折的能力又较差, 这就给这些“断乳期”的孩子们造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冲突。

(3) 学习负担过重。

目前, 学习负担过重的状况, 仍是产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的学习负担过重, 必然会使大脑过度疲劳, 注意力不易集中, 记忆力下降, 思维迟钝, 成绩下降, 而家长、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又很高, 这就必然会导致青少年青春期心理障碍的形成[1]。

2 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应加强以下四种教育

2.1 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定形式, 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这里就个别心理辅导谈谈个人看法。个别心理辅导主要针对个体的具体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心理辅导可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已得到大家公认, 研究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对中学生实施系统心理自我保健教育、干预措施, 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降低或减少不良心理因素的发生。

2.2 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为增强自信心寻求条件。

(1) 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自己, 了解自己,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人的心理往往具有两面性, 有的虽然抑郁、胆怯, 但是认真、细致;有的虽然其貌不扬, 谈吐木讷, 但是勤奋好学, 成绩优异;有的虽然学习成绩不好, 但是能歌善舞会运动;有的虽然情绪容易波动, 但是热心为人。教师不妨与学生一道为学生开一张心理透视单。不仅列出缺点, 还列出优点。

(2) 扬其长。

用人所长更容易使其获取成功, 教师在安排学生工作方面, 用其长处, 使学生经常感到成功乐趣, 同时, 也提高工作效果。

(3) 补其短。

只有补其短, 才能为成功打下良好基础。所以, 要通过各种补短教育, 使学生整体能力协同发展。

通过成功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断经历着从不会到会, 从未知到已知。从失败到成功, 使其心理得到满足, 逐步养成自信、自强的心理。

2.3 乐观教育

乐观、豁达的心境不但能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而且有助于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因为, 一个乐观、自信的人会对人生充满希望, 会有勇气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

(1) 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社会, 科学地分析人生, 使自己的思想能够适应社会发展, 正确地对待人生。

(2) 从学习、工作、生活中发现乐趣。如, 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使我们在知识的大海中乘风破浪;书本能告诉我们许多未知的东西;千辛万苦之后, 会使我们感受到胜利的喜悦等。

(3) 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这是学习、生活的精神支柱。

(4) 学会微笑。微笑是面对生活自我放松的最有效的方法, 微笑可以密切人与人间的感情, 可以使紧张的气氛改观, 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困境中的微笑可以增强力量和信心, 也是给人以力量、信心、感动的方法。唐沁, 5.12四川地震中被埋在一片废墟中, 输液管悬在头顶, 她的脸上露出的却是甜甜的微笑[2]。这个微笑, 岂不是对大家最好的希望和力量吗?病痛时的微笑可以减缓心理压力。当心情不畅时常常想想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 想想自己取得成绩时的情景, 逐渐养成微笑面对生活的心态。

2.4 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指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创设一定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挫折, 以磨炼其意志, 增强其能力;二是教会对待挫折的办法。这里讲的重点放在第二方面。

(1) 自慰。

为挫折寻找理由来冲淡自己内心的不愉快。用“失败是暂时, 未来是美好的, 前程是远大”的想法来解脱自己。这可以暂时减轻因挫折带来的压力。

(2) 宣泄。

遇到挫折时, 不要把不愉快的情绪压抑在心里, 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合适的途径去宣泄郁闷的心情。如, 对父母、老师、好友倾诉心中的苦闷、委屈或不幸、不满, 也可以记日记、运动、听音乐缓解紧张压力, 通过宣泄恢复理智, 达到心理平衡。

(3) 自勉。

自勉是一种最为积极对待挫折的方法。当学生遇到挫折、经历失败时, 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 想到困难是短暂的, 坚持就是胜利。

经历了5.12四川地震后, 灾民经常说的一句鼓舞人心的话是:“我们把死都经历了, 还怕什么, 我们有信心重建家园。”

通过挫折教育, 使学生意志得到磨炼, 变得更加坚韧。遇到挫折时, 懂得调整自己, 自我消除负面影响, 满怀信心, 面对现实, 勇敢地接受人生的挑战[3]。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暴露问题, 而是要处理好幼稚向成熟、童年向青年过渡时期的各种矛盾, 积极地引导学生, 使之成为具有健全人格、优良品德、智力与心理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目标是青少年在经历了多次成长的蜕变之后, 心灵会更加成熟、健康。

参考文献

[1]陆小林.当前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分析与教育对策[J].教育导刊, 2002, (10) :15-16.

[2]抗震救灾少年英雄.时政频道[Z].新华网, 2008, (6) :28.

篇4:青少年与心理-随笔作文

【关键词】整体状态 危机 发展趋势 干预 引导 心理危机

一、近几年青少年的心理现状与特征

1.1整体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社会处在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渡时期。青少年在心理素质,心理特征,群体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青少年的理性精神、独立意识增强。强调个性、自主、自强文化,对前途充满自信心态。然而,转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盲目的追求个性,过度自信,人生前进途中一旦遭遇挫折,就会措手不及,一蹶不振,甚而至于沉沦,对生活失去希望,从而产生轻生念头。

1.2出现的危机

部分青少年易受社会转型时期不良文化、风气等的影响,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错误,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是独在异乡,自谋发展的青少年,一旦遇上挫折,很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厌世。2010年5月11日浙江台州三个90后打工者网络相约自杀两人身亡,这只是一个例子。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青少年因为情感受挫,工作不顺,一时冲动就产生轻生的念头,缺乏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1.3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容易分化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大部分人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对生活积极乐观,对社会及个人发展充满信心;然而也有少部分人极度悲观厌世,沉沦,迷茫,觉得生活于他们已毫无意义。但是,只要社会各界能够给予这类人群以密切关注,积极采取措施,对他们加以引导和教育,极端情况理论上是可以避免的。

二、相关部门如何做好干预青年少年心理危机的工作

当前,青少年主要集中在学校,也有不少辍学在家或者已外出独自谋生。在校学生应努力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参加活动,拓展视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于已辍学外出谋生的青少年,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措施,给予他们照顾,对于青少年犯罪从严管教。适时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素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1做好在校学生的心理引导和心理干预工作

在校學生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生理、心理都正处在发育成长阶段,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的干扰。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薄弱,容易成为对社会产生积怨的人的发泄情绪的对象。例如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发生重大凶杀案。郑民生手持砍刀,连续砍死砍伤13名等待入校的小学生,受审讯时称其作案动机是报复社会。其杀人动机是认为周边的人看不起他,恋爱不顺,女友迟迟不与其结婚;辞职之后,另谋新职不成,觉得活着没意思。其后杀害学生的惨剧时有发生,这才引起公安部高度重视,采取了相关措施,学校也才加强了安保措施。无论怎么样,这类事件都会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给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学校的监管措施,完善学校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系统。给在校青少年一个良好的、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增加社会工作岗位,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缓解这类人群的就业压力。

2.2切实做好社会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工作

对于已立身社会的青少年,相关部门也应该给予应有的保护政策。适当鼓励,引导青少年向好的方向健康发展。坚决打击怂恿利用青少年犯罪的不法分子,对于这些人的惩罚应起到威慑其他蠢蠢欲动的相关人员。对于青少年犯罪应给予重新改过自新的机会,积极疏通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重新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

青少年的身心都极其脆弱,波动起伏大,易走向极端。因此,青少年不宜承受过大的压力。前面提到的90后相约自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社会各界都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切实做好青少年的工作,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旧的衡量标准还没有完全失效,而新的标准又还没有建立好。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存在多元特征。新旧标准导致青少年产生某中不确定性,极易产生困惑。因此,尽快减少和消除青年的这种困惑感,增加确定性,是我们社会的文化建设和价值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社会工作。

2.3制定并完善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社会政策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继续完善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政策,鼓励,监督,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德智教育同等重要。德是做人之本,智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只有二者结合才可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向前发展。

第二 社会各界同心协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坚决抵制,打击不良信息对青少年身心的入侵,完善青少年发展相关政策。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这项工作刻不容缓。

第三 加强留守青少年儿童的监管保护措施,坚决打击侵害留守青少年权益的犯罪行为。

第四 增加社会青少年培训机构,完善培训机制,争取让每个青少年都有一技之长,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减少社会闲杂人员的流窜,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加强对青少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动态掌握当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心态。以此为根据,找出其中的症结所在,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照海(1988—),男,汉族,重庆籍,本科,土木工程专业

第二作者:张勇(1990—),男,汉族,安徽籍,本科,土木工程专业

篇5:屠龙少年与龙杂文随笔

“可是师傅,龙,他是我最重要的朋友啊”

屠龙少年有一把大剑,没有开锋,不知材质,浑然天成,是老屠龙在他出门历练前给他的,屠龙先辈们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剑。虽笨重愚钝,却能在少年手上变得栩栩生辉,仿佛刚刚被锻造出来那样。老屠龙很惊讶,因为那把剑在他眼里就是把一无是处的破剑,从未在他面前展现出像在少年手上那样的光辉。老屠龙想,这个少年大概已经被剑选中了罢。不过谁也说不出这到底是一把怎样的剑器,既不锋利也不便捷。可即便如此,这把剑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剑器,经历漫长岁月,没有破口也没有生锈,是这世上任何一把剑器都比不上的。就像老屠龙所想的,少年之所以能灵活运用这把剑,是被剑选中,不过准确来说,是剑灵。这把剑里有一位在锻造之时就寄身于剑中的剑灵,是屠龙先辈化身而成。这位老者千百年以来一直都在寻找着能够真正继承屠龙意识的屠龙者。只有真正的屠龙者,才能让这把剑重新发出它真正的力量,而少年也没有让剑灵失望,因为他真的杀了一条真正的龙。而这条龙的灭亡,让他开始重新思考起屠龙者的真正使命。

尸体是不能长久保存的,就算是龙也一样。但是少年并不知道龙的故乡在哪,直到这个时候,屠龙少年才发现,自己对龙一无所知。仔细回忆一下,好像一直都是如此,他沉默寡言,龙虽然活泼善于交谈,却鲜少提起关于自己的事情,包括他的父母他的故乡。“那么,就让他到我这里来吧”剑灵突然说道“把他的血肉锻造进剑里,只要他的魂魄没散,就能变成这把剑的剑灵,只不过他原有的记忆都会消失,一切都会重新开始。小主人,决定权在你的手里。”“但是,一把剑不是只能有一个剑灵吗,如果我把他锻造进去,你怎么办”屠龙少年脸色犹豫的望着剑和尸体,剑陪伴了他多年,剑灵更是以他深厚的经验与独到的见解在许多危机的时刻救了他。在少年心中,剑灵早已成为他不可失去的家人。而龙,是他这一生最重要的人,他已经杀了他,不能再在他死后亏待他,无论如何抉择,都会让自己内心痛苦,干脆...“我已经存在了上千年,消失了也无妨,只是担心你还年幼,有很多事情都不能很好的判断,这样的事情也有可能还会再一次发生,这一次你能把这位少年铸进剑里,下一次又该怎么办。而且,我活了这么久,在离开的最后还能见到最后一任主人屠龙,已经很满足了。”“我要怎么做”少年抿紧嘴唇“他是龙,普通的火是伤不了他的,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再不抓紧,他就会...”剑灵笑了笑,他知道,他的小主人已经做出了选择。将龙的魂魄燃烧进剑里,让其作为剑灵继续生存下去,这可是历代都没做过的事呢。剑灵哑然失笑“他虽然是龙,但我可是剑灵,我的魂火能燃尽世间万物,即便是龙”说完,剑灵的身体就变成了一团蓝火,如黑暗中绽放的幽蓝莲花,将白衣少年的身体包裹住。火焰跳跃着,就如生命一般,像是一种责任的交替。“小主人,可能我们一直以来都错了,或者作为屠龙者,使命并不是单单的屠龙那么简单,不过,这些我在刚才才真正意识到,会不会太晚了?”剑灵苦笑着“这么多年来,一代代屠龙者将屠龙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穷尽一生,到头来却一场空。我们作为屠龙者,保护平民,屠清邪恶。但是这位龙少年,既不是邪恶之人,也不曾作恶。他的纯朴是这世间难能可贵的宝物,而你我却将他错杀于此。我们,是不是错了?”“剑灵先生,或许真如你所说,可他已经,不在了”剑灵的魂火愈燃愈烈“哈哈哈,老夫这一生,从未如此痛快。小主人,新的剑灵即将诞生,他记忆全无,不过一定会忠心于你,永远不会离开你。老夫,就此别过!”“剑灵先生!”少年握紧双手,似在压抑着什么,他低下头,深深地对魂火消失的地方鞠了个躬,轻声说着谢谢。

黑暗中,只剩少年与剑,剑灵还需静养一些时日才能真正现身在少年面前。

很安静,却很是悲伤。不知过了多久,却好像过了几个世纪,但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当黑暗被一点点照亮,当一切寂静被打破。一切,又将重新开始。他与龙,又将重新踏上未知的旅程。这次,他不再是屠龙者。

篇6:青少年与心理-随笔作文

(1)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就是说,心理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意识是第二性的。

(2)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心理,是通过脑的活动实现的。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3)心理的反映不是像镜子般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人的反映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在人的言语参与下进行的,因此,人的心理、意识具有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

(4)心理、意识虽是第二性的东西,是一种反映,但它不是毫无作用的副现象。它一旦形成之后,就能在人的活动中起调节作用、定向作用。这就是说,人的心理在实践中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

其次,关于心理发展的问题,在心理科学中,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的。

(1)心理的种系发展。所谓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相联系的。

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它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受刺激性)向高级形态(思维的萌芽)发展的。

人类心理发展史则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人类的心理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准备起来的,是跟动物心理有联系的,但同时又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心理、意识是人类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在言语的参与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人的心理、意识不但能适应现实,而且能变革现实。

(2)心理的个体发展。所谓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否具有心理?他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在人的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中,心理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它是按着什么规律发展变化的?这些发展变化在人的生活和教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史必须阐明的问题。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人的儿童时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是被研究得较多的部分,这个部分,就组成儿童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主要内容。

篇7: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发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

1.青少年

2.身体意向: 3.认知发展: 4.假想观众: 5.情感素质: 6.自律道德 :

7.同伴关系: 8.教养方式 :

9.学习方式:

10.同一性延缓:

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

1.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

A.减少 B.增多 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

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 B.胆固醇 C.五羟色胺 D.激素

3.进入()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4.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阶段。

A.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B.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C.相互的观点采择 D.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

5.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

A.幼儿期 B.青春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

三、填空(每空1分,共计10分)

1.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____ ____和____ _____三个方面

2.初二时期是___ _____向____ ___过渡的转折时期。

3.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_ __和__ _ ___。

4.进入青少年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增强,开始能够理解__ _______和_______等词语的含义,友谊的质量发生变化。

5.埃里克森认为,_____是青少年期所要解决的主要心理社会任务。

6.__ __是满足青少年社会交往需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

四、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计5分)

1.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

2.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

3.青少年时期,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下降,与同伴的亲密关系提高。()

4.道德教育应该依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序而展开。()

5.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得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得以发展。()

五、简答(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

2.简述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

3.为什么说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其人格发展的核心?

4.如何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

提交小论文一篇(50分)

篇8:论青少年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天赋和才能, 使之充分展现并获得完善发展的过程。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马斯洛曾明确指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 他就必须成为什么”, “是一个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 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这种倾向使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 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1]。因此, 自我实现不仅代表的是一个人个性及潜能的充分发挥, 更重要的是, 它代表的是一种个体更高层面的心理健康的和谐状态。

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的普遍需要之一。机体论心理学的主要创始者戈尔德斯坦 (Kurt Goldstein) 将自我实现看做为人的一种最重要的社会性需求, 强调自我实现在本质上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他看来, 自我实现是机体潜能发挥的一种内驱力, 是人类本性中的一种发展性、成就性倾向, 也是人的主要动机和生活目标追求的最高级表现形式。马斯洛也认为自我实现属于成长性需求, 人人都有使自己趋向更健康、更道德、更智慧、更美好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他看来, 自我实现的实质就是个体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所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人的本性所规范的东西, 它是人性中必然的取向与追求, 不是外在力量所强加给人的;随着低级需求的不断满足, 个体由最初对生理、安全、自尊、爱等的需要逐渐过渡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层面上来。由此可见, 自我实现是人类最普遍的客观需要之一, 正是它所蕴涵的巨大驱动力, 推动个体不断进步与成长, 从而将个体人生的目标引领到一个又一个更新的高度。

当今时代是充满着无穷变革与创新的时代, 这一时代特点要求青少年不断追求自我实现, 通过大大小小的不同层面的自我实现, 去提升自我成长的空间, 不断地去加速自我完善和获得更大的发展。但是, 由于我国教育历来偏重应试教育, 轻视发展性、成就性方面的素质培育, 各级各类学校忽视对学生进行自我实现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学生自我实现意识淡薄, 缺乏达成自我实现的一些最基本的技巧及方法, 自我实现受阻必然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应付学习、盲目学习, 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全面成长。据王栢根、王强等人对851名高中生关于心理困扰问题的问卷调查, 统计结果显示:851名高中生中, 有77名学生存在着各种中度以上的与个人发展困扰相关的心理问题, 占9.05%;有392名学生存在着各种轻度的与个人发展困扰相关的心理问题, 占46.40%;其余382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占44.89%。从这一调查结果可看出, 有55%以上的学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与个人发展困扰相关的心理问题, 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发现, 产生上述困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青少年对现阶段自我实现的认识有偏差, 以及缺乏达成自我实现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2]

青少年对自我实现的认识偏差, 是造成青少年自我实现误区的原因之一。青少年的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到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 思想认识上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在缺乏科学的价值引导和未形成正确判断力的情况下, 青少年很容易将自我实现导向极端。由于片面强调“自我”的发展, 青少年常容易将自我实现盲目地与“理想主义”“唯我主义”“自我中心”“个性至上”等不正确理念混同起来, 从而造成青少年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 常常出现许多心理困扰甚至心理障碍等诸多不良心理现象, 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发展。

青少年自身所拥有的生活条件、物质条件以及身心素质条件有局限, 也容易导致青少年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出现困扰和偏差。许多青少年由于生活空间有限制, 又不善于充分利用和发挥物质环境以及人际环境中的积极要素, 这往往造成他们在通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基本资源缺乏, 使得他们自我实现的选择面窄, 自我实现的途径少, 自我实现成功的几率少、失败的几率多。凡此种种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动摇青少年自我实现的意志, 阻碍青少年主动追求自我实现的信念与勇气。因此, 高度重视自我实现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全面成长中的重大作用, 并努力在生活条件、客观环境、学习条件以及如何达成自我实现的途径、方法等方面为青少年提供积极指导和创设有利条件, 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二、青少年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 自我实现可陶冶青少年生活情趣, 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源泉

生活情趣,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志趣和爱好。良好的生活情趣不仅能开拓青少年的视野, 修养性情, 提高其思想境界, 更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自我实现者一般都具有专属的生活情趣, 而且, 自我实现的过程往往能带给人很多的精神快感和情趣激发, 这将有助于青少年调动周身潜能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对真理的求索和对美的追求。许多实例表明, 自我实现需求不同的青少年, 往往生活情趣各异, 即有什么样的自我实现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青少年就会具备什么样的生活情趣、生活格调和生活品味。所以, 积极、正确的自我实现观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陶冶青少年良好的生活志趣, 激发青少年的青春活力与进取精神, 从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源泉, 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二) 自我实现能激发青少年坚定的信念, 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青少年自我实现同样也离不开青少年对自我明晰的透视、对自我的反复盘点和对自我前途的把握及对自身能力的肯定。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者的本质就是一种勇气与自信, 他们很少自我批判并能完全接受自己, 他们不怕被他人嘲笑, 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没有任何顾虑。青少年阶段, 由于对自我和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青少年心理上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很难对自己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妄下结论。几次偶然的成功, 就可以使其产生自傲心理;同样, 几次偶然的失利, 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自我实现过程的熏陶和锻炼, 不仅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 激发青少年积极的创新品格, 使其富有进取心, 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和方法, 迎难而上, 逆水而行, 去实现人生目标, 而且能帮助青少年在自我观察、评价、体验、监督、控制等心理能力方面获得更有效度的锻炼和发展, 从而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三) 自我实现鼓励自我超越, 有利于发挥青少年的身心潜能, 提升发展空间

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敦促人们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也是激励人们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超越自我既是一种能力和智慧, 又是一种德性及高远的人格境界;渴望超越自我是一个人走向自我实现的起点和发挥潜质、成就自我的前提条件。自我超越意味着青少年要相对独立于环境, 更多地受自己内在本性、潜质及成就冲动的支配, 并超越自我身心缺陷及生命的有限性, 去扛负更多的挑战与重任。比如, 英语诗人约翰·弥尔顿双眼失明, 即使被捕入狱, 还是超越自我, 战胜困境, 为世人创作了一篇篇壮丽优美的诗篇;俄国著名音乐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更是超越自我, 战胜了心灵的悲恸, 谱写了不朽佳作——《悲怆交响曲》。有关研究表明, 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和素质提升的快速时期, 每一个青少年身上都蕴藏着一股巨大的自我超越的潜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拓经大量的实例研究, 在其发表的《人类潜在能力的新启示》一文中指出:“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 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3]也就是说, 青少年身上96%的身心潜能尚处于未开发状态。自我实现正是要求青少年积极调用自身所蕴藏的这股巨大潜能, 鞭策自己超脱身心困境, 突破思维与行为定势, 从而“加速度”地提升自我发展空间。

(四) 自我实现追求奉献, 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精神境界, 促进其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人生最大的价值, 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人只有献身于社会, 才能实践超越世俗、虚幻、功利性追求的永恒的生命价值。青少年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应与他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过程同步。在自我实现者的价值观里,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把自己的力量和精神奉献给他人。从古至今, 人类历史上涌现出了功勋卓著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等, 这些人在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同时, 也不同程度地在某一个领域内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 在许多自私者的眼里, 看到的只有金钱、权力、美色和名利, 他们最终成为了金钱的奴隶、私欲的囚徒和道德的沦丧者。然而, 自我实现者一般都具有较广阔的视野, 他们追求的是付出与奉献, 较少考虑个人得失。青少年的自我实现也正是在改造世界的同时, 也改造和塑造着自我;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 也铸就着自我价值。引导青少年坚守自我实现者的奉献观, 不仅可以让其自身思想更高尚, 视野更开阔, 内在素养更完美, 而且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整个精神境界, 促进其身心素质更全面地发展。

三、重视和加强自我实现教育,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 重视自我实现意识的引导和培育, 促使青少年形成科学的自我实现观

自我实现的过程, 从本质上讲, 就是个体不断地与外界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 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与外界情境相互作用的历程。这就意味着, 青少年要自我实现, 就必须在各种价值观念充斥、是非标准并存的多元社会文化中, 勇于发现自我, 积极显现自我, “要倾听内在冲动的呼唤”, 去自觉展开这种交换和相互作用过程。[4]由此, 青少年自我实现意识的激发和唤醒就显得格外重要。自我实现意识是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内在原动力, 也是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导航仪。学校和教师要指导青少年善于发现自我实现的需求, 尊重青少年合理的自我实现的愿望, 帮助青少年将身上蕴涵的、可能的“内在冲动的倾向”唤醒, 以促进青少年在与外界环境进行广泛的、良性的交换和相互作用过程中, 不断地实践自己的自我实现。学校和教师还要特别注重帮助青少年端正自我实现的认识, 克服和摒弃各种狭隘的如“唯我主义”“自我中心”“金钱至上”等不正确的自我实现观, 引导青少年走上正确的自我实现之路。

(二) 广泛开展激励教育, 推动青少年以自我实现促健康发展

青少年尚处于未成年阶段, 他们的智慧、情趣以及能量, 有许多尚处于初始、萌芽和潜在状态, 需要一定的外力去激励和引发, 这是加速他们自我实现的必要措施。激励是鞭策青少年自我实现、发挥身心潜能的“催化剂”与“兴奋剂”, 是抑制青少年在自我实现道路上可能半途而废的有效的动力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言:“教育的一切艺术, 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5]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在对员工激励的研究中发现:“缺乏激励, 一个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到20%~30%;正确而充分地运用激烈, 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潜力的80%~90%。”[6]为此, 学校应高度重视激励教育在推动青少年以自我实现促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 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开展激励教育, 以激发青少年志趣为先导, 以挖掘青少年潜能为宗旨, 在向青少年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更要着眼于学生自我实现动机的培养和内在人格动力系统的完善, 立足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要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从而激发他们不断求知与不断发展自我的热切期待和强烈需要。其次, 学校不仅要重视针对学生主体进行激励教育, 更要重视强化家长在青少年自我实现中的激发和引导作用, 重视与青少年家长的沟通与反馈, “二位一体”做好对青少年自我实现的积极引导和正确指导。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等曾在《西方自我实现研究现状》一文中引用Yewchuk和Schlosser的观点, 指出有4种因素对自我实现能力的发展特别重要: (1) 父母对儿童需要的满足; (2) 父母对儿童的接受和支持; (3) 对儿童发展的鼓励; (4) 为儿童创造成功和发展的机会。[7]这表明家长、家庭的激励对促进青少年自我实现有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 多维、多元构建自我实现的舞台, 为青少年的才能展示与健康发展创设积极有利条件

青少年的自我实现离不开学校、社会等诸多环境的支持。学校要为青少年个性施展及才能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文艺汇演、书法展示、学生讲坛、智力竞赛等扩大青少年的活动范围, 促进青少年在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充分展示与发展。健全的智力情感、坚毅仁爱的个性品格都是自我实现者不可缺少的内在条件。此外, 青少年自我实现与健康成长是一项涉及学校、家庭及社会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学校、家长及社会要鼓励青少年勇于走出课堂, 激励他们亲近自然, 积极支持青少年参与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通过观摩、座谈、夏令营、素质拓展等活动, 帮助青少年在体验自我、挑战自我的同时达到发展自我的效果。因此, 多角度、多渠道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整合各方面的力量, 开创更多的培育和锻炼的途径, 可以更好地让青少年在对真善美探讨、实践的过程中, 完成自我天性及才能的释放, 从而获得自我个性的更充分发展及心灵的更健康成长。

(四) 加强自我实现策略与方法指导, 为青少年练就健康人格和达成完美人生奠定基础

学校面对个体的自我实现教育, 必须正视每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独特性, 着眼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实际, 密切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动态, 加强自我实现的策略与方法指导。首先, 重视指导和培养青少年形成对自我正确认识的能力。青少年只有对自我形成了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完善劣势, 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 走向成功。其次, 重视指导和培养青少年尽量围绕自我实现而展开素质学习与培育活动。马斯洛指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 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是人所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发展。说得浅显一些, 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8]为此, 学校和教师要重视指导青少年学会引发符合本人实际的自我实现的意向与需求, 指导青少年掌握达成自我实现的一般策略与方法, 比如如何设计自我实现的目标与方案, 如何规划自我实现的过程及途径, 如何采取最优策略与方法开展自我实现活动, 等等。再次, 指导青少年重视主观能动性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成就是人格的伴随物, 是个人品质的附属品, 无数实例表明, 许多青少年最终能发挥潜质、实现自我, 最根本的要素就在于他们具备了与众不同的能动品格与进取精神。为此, 学校要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 要指导学生懂得自我能动性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及价值, 注重帮助青少年形成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自我进取方法, 鼓励青少年合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改造自我品格中的消极要素, 如懈怠、懒散、自卑、怯懦、沮丧等有碍进取的人格品质, 青少年一旦养成了稳定的能动品格与进取精神, 其自我实现就有了永不枯竭的源泉与能量。

总之,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 也是决定一个人身体发育是否良好、心理成长是否健康、未来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自我实现有关国家发展、民族兴旺, 21世纪的学校教育不仅仍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之大任, 更应该把每个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开发、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从而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出大批体格健壮、智慧情感健全、勇于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美)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53.

[2]王栢根,王强,芦菁菁.影响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个性特征的方差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4) .

[3]安东尼·罗宾, 等.引爆潜能[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4:5.

[4] (美) 马斯洛.人本主义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3:300.

[5]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387.

[6]易法建, 冯正直, 倪泰一.心理医生[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7.

[7]郑剑虹, 黄希庭.西方自我实现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 2004 (2) .

篇9:青少年的心理矛盾与对策

独立性与依赖性

进入青春期后,一方面,青少年“成人感”迅速膨胀,使他们在思想、言行等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反对权威,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甚至与家长“战火”频繁。有时还没听清父母说什么话,只看到家长怀疑的表情就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另一方面,他们对父母、老师等长辈又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因为青少年阅历还不够丰富,面对陌生或者复杂的环境时,往往缺乏信心,难做抉择;同时,在经济上,大多数青少年还得依靠父母,对家庭的习惯性依赖仍然存在。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一位母亲的心里话:

我发现儿子上初中之后变得很古怪。开始,我还像他上小学时一样过问他的学习,每天吃完饭问问他学到哪儿了,想帮他背背、默默。可是他说:“我都上初中了,你别管我了不行吗?”总把我往外推。有三四天时间,我看我的电视没理他,他却说:“你就知道看电视,也不关心关心我,这道数学题我不会,你快来看看啊!”倒成了我不关心他了!我有时候周末要加班,连着一个月没歇,没想到儿子打来电话问我:“你今天又不歇啊?”我好像都看到了他脸上的遗憾,就推掉了手头的工作赶回家。本想和他好好聊聊,可他倒好,高高兴兴把我迎进门后就又把门一关,回他自己屋去了。简直莫名其妙!

这是个很典型的事例。一方面青少年朋友非常想有自己的空间,证明自己的能力,可遇到困难后又不愿意自己承担,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与帮助。而且,他们还很怀念小时候在父母身边的生活,感觉那样有安全感。青少年朋友,请仔细想一想,这位朋友的身上有没有你自己的影子?

我们青少年朋友要想真正独立,就要尽量尝试自己处理一些事情,在独立处理事情中增长才干。在有困难的时候,大家不妨虚心地向父母、同学请教,与父母、同学进行心平气和地沟通,把自己的愿望、要求告诉他们。

闭锁性与强烈交往的需要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秘密,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中更会有许多小秘密。青少年朋友,你是不是这样?珍藏心中的秘密,是青少年珍视自我、保护自我的一种表现,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他们愿意呆在自己的小屋里,给抽屉加上一把锁,抱着自己的日记本写啊写。原来开朗的性格变得沉默了。这一时期自尊心的增强,使青少年更希望别人看到他们存在的价值,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为此,有的青少年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愿意暴露自己心中的“秘密”“缺点”,对人、对事有一定的戒备心理。行动上则具有文饰和内隐的特点,经常有意地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愿意把内心的秘密和真实的思想感情轻易地向他人吐露。这表明了我们青少年心理的闭锁性。

这种闭锁性会导致青少年朋友与父母、师长及熟悉的人之间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由于感到缺乏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心人,他们容易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造成自卑、苦闷等心理感受,这也会给他们处理人际关系增加困难。

青少年这种心理的闭锁性与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大而产生的强烈交往需要之间,构成了一对难以排解的矛盾。

16岁的虹是一位文静内向的女孩儿,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小时候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经常把她一个人反锁在家里,使她很少与人交往。久而久之,虹变得害怕与人交往,敏感多疑,处处设防,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虹的自尊心特别强,无论对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习的成绩、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还是自己的仪表长相、言谈举止,都十分关注,甚至达到了“斤斤计较”“求全责备”的地步。

一次体育课上练习背跃式跳高,本来就不擅长运动的她,一紧张还没到横杆儿前就起跳了,结果摔了个仰面朝天。连体育老师都给逗笑了,他幽默地说:“佩服!动作完成得不错,就是没碰着横杆儿。”老师的玩笑话逗得同学们更是哄堂大笑,也不知道哪个男同学给她起了个“鲤鱼”的绰号,这绰号立刻在全班叫响。虹的脸羞得通红,“这下可出丑了!”她好几个星期都低着头走路,生怕同学们嘲笑。后来发展到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她也表现得非常局促、尴尬,常常说不出话来。这时,她是多么需要同学的帮助啊,但因为她的孤傲,大家什么都不敢说,生怕伤了她的自尊心。她看着别的同学之间有说有笑,自己却如此孤独,十分痛苦,甚至想到以死了却一生。

过度的自我保护,让她放弃了与外界的接触,拒绝与他人沟通,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个人空间里,却又常常无法抑制自己对人际温暖、友情的渴求,总是幻想别人能不计较她的冷漠和傲慢,主动地接近关心她。

有位自杀身亡的年轻人在遗书中这样写道:“我感到人情冷漠,特别孤独。如果此时有人哪怕跟我说上一句话,我也不会自寻短见。可是,我与人没有交往,我没有朋友,没有知己。无奈,我只好诀别人间。”

有许多青少年朋友与虹、自杀的年轻人一样,只要求别人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却不愿意主动地走出自我,积极与他人沟通。其实,与人沟通并不难,只要能迈出小小的一步,哪怕只向别人点一点头、给一个微笑、打一声招呼,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回应。请青少年朋友相信,放弃自我防卫,主动地与人沟通,你就一定会获得温暖和友谊。

情感与理智

青少年情感异常丰富,但情绪不够稳定,往往容易感情用事。他们虽然也懂得一些世故道理,但不善于處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不能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动而感情用事,常常伤了和气,误了事,事后又为此追悔莫及、苦恼不已。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小文,一天放学刚出校门,就被迎面骑过来的一辆自行车撞倒,那人反说是小文的责任。幸好同班同学小刚过来,一个健步上去揪住了对方的领口,与他理论了两句,对方一看来者不善,也就没有再纠缠。小刚是班上出了名的“打手”,就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

事后,小刚告诉小文:“就得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还邀请他一起去见见世面。小文出于感激,又一时好奇,就跟他到了另一所学校的门外。他们刚一到,就看见两队人马,一副剑拔弩张的气势。话不投机,小刚就与他们打起来了。开始,小文只是在旁边观战,眼看着自己的朋友小刚就要吃亏了,小文马上奋不顾身地参加了战斗。事后,小刚“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队伍。小文一方面觉得自己没有理由去伤害一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一方面又认为小刚对自己有恩在先,拒绝了人家不够朋友,左右为难,心里非常焦虑。

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小文终于理智地拒绝了小刚。感激归感激,但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道德的底线,更要做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不久后,一位被打的学生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小刚等人被分别处以2 000元罚款,并被学校给予记过处分。想起这件事,小文就后怕,但同时也非常庆幸在妈妈的帮助下,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青少年的情感往往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与诱惑。重“义气”,崇尚“为哥们儿两肋插刀”,使他们遇事不能冷静思考,让所谓的“正义感”“同情心”“报恩”等想法支配自己,头脑一发热,就“挺身而出”。往往只要一人提议,大伙就不分是非,不计后果,共同响应,甚至违法、犯罪。青少年朋友们,在感情冲动时,我们不妨冷静地思考片刻,向小文学习,用理智战胜感情。

理想与现实

青少年多朝气蓬勃,富于幻想,胸怀远大的理想与信念,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然而,他们往往又是急躁的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以致在考试、升学等问题上遭受挫折,或困惑于现实生活中某些不正之风,容易引起激烈的情绪波动,出现沉重的挫折感,有的甚至悲观失望,陷入绝望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笔者在心理咨询中有这样一个事例:

小睿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在做教师的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他积极向上、勤奋好学、诚实正直、嫉恶如仇。他读了许多中外政治、历史书籍,追求理想主义的社会,对现实有自己的看法,对社会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但是他看问题往往缺乏辩证的、全面的观点,过于偏激,对挫折、困难估计不足,常常陷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内心十分痛苦。

像小睿这样的青少年在现实中不乏其人。成熟的青少年应该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社会的进步、光明和不足,认识到一些不够公正、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在任何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是不可避免的。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立足学习知识、本领,立志用自己的智慧、才能贡献社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实事改变某些不合理的现象。在不能改变时,要能够接受它。

篇10: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讲

1.最近发展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等形式,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种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图式:皮亚杰用图式这一概念来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3.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

4.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变化。

5.客体永久性:又叫“客体永恒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6.自我中心: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7.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8.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9.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人类个体的认知在婴儿至青少年时期中的发展。

10. 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就像婴儿学习走路,父母总是要给与一定的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车,但走路还是婴儿自己学会的)。

11.私语:指儿童早期发展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发展现象,皮亚杰最早发现了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中心的语言”,即当幼儿遇到有困难的任务时,会不断地对自己说话,这是在重述他人以前提供给他们的帮助和建议,随着个体的发展,自言自语会变成无声的,但它仍很重要。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___C____阶段能完成守恒任务。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涉及的概念有___C____。

A.关键期 B.观察学习C.最近发展区 D.图式

3.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是___B____.

A.初中一年级 B.初中二年级 C.高中一年级 D.高中二年级

4.进入___C___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三、填空题

1.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被称作是____同化_____。

2.在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中,在教育与发展方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是___“最近发展区”思想______、____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_____ 和 ____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_______。

3.发散性思维的的特点是___流畅、变通、独特。

4.初二是___机械识记______向____理解识记___过渡的转折时期。

四、判断正误

1.皮亚杰认为,客体永久性形成于前运算阶段。答:错。形成于感知运动阶段。

2.在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他提出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答:对。

3.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答:错。到了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虽已占绝对优势,但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它为理解抽象材料提供必要的感性支持,是抽象记忆发展的基础。

4.“此矛锋利,无坚不摧”,“此盾坚固,任刺不入”。违反了逻辑法则中的矛盾律的原理。

答:错。“此矛锋利,无坚不摧”,“此盾坚固,任刺不入”是违反了排中律的原理。

5.创造性思维过程有五个阶段:定向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答:错。只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五、简答题

1.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量的积累过程。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发展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的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又有质的飞跃。个体的认知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2.认知发展的条件都有哪些。

答: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个体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答:认知发展就是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果。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必须经历四个独特的本质完全不同的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4.比较皮亚杰的“自我中心的语言”和维果斯基的“私语”概念。

答: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的语言”是儿童不能进行观点采择的结果。而维果斯基认为自言自语有助于个体将共享的知识变成个人的知识,是复杂认知能力形成的基础。当幼儿遇到有困难的任务时,会不断地对自己说话,这是在重述他人以前提供给他们的帮助和建议。随着个体的发展,自言自语会变成无声的,但它仍很重要。事实上,近来的研究表明,使用自言自语的儿童在学习复杂任务时要比其他儿童更有效。维果斯基指出,儿童是通过结合他人与自己的言语,利用自身的言语来解决问题。因而,对话和讨论是儿童用来学习的重要方式。

5.简述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答: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再到辩证思维的过渡。其主要特点是逐步的符号化。与小学儿童相比,青少年思维发展了抽象的、科学的思维能力,概括力增强,自我意识成分增多,思维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明显提高,辩证思维增强,思维创造性得到发展。

6.简述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1.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2.理解识记逐渐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阐述青少年认知发展对教学的意义。

答:

一、认知发展与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的选择要符合并促进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尤其是认知发展的水平。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摘得到”。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教师的适时适当的指导也很重要。其次,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特点,因此,在选择教学目标时不能跨越认知发展的年龄阶段或者忽视认知发展的顺序性与系统性。再次,要能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选择适时促进相应认知能力的发展的目标。

(二)认知发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教育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其中,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由于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所以将科学知识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相结合,显示出抽象知识的现实实用性,这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创新性培养方面,就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真理性一面,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但也要又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实和事例中,精心选择一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

(三)认知发展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青少年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观察的持续性也有了很大发展,他们有较高的自觉性,能主动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监控。根据这些认知发展的特点,在对青少年的教学中,可以大量使用言语符号、视觉符号等方式来传递知识。想象、动作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又能帮助青少年完成相应的实验,如初、高中的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的实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演化为实物操作。

二、根据青少年认知过程发展的特点组织教学。认知发展水平限制教学。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能有可能实现,而主动的同化则须以适当的运算结构的存在为前提,教学应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抽象水平占优势的特点进行。教学要促进认知发展,教学虽然要适应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水平,但不能一味地被动适应,要主动地促进青少年认知的发展,促使他们向更高阶的阶段发展。所以,了解青少年认知发展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有重要意义,根据青少年注意、记忆、思维等的发展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就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

2.论述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答:维果斯基认为,人类认知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会受到文化传递给个体的信仰、价值观和智力适应工具等的影响,社会文化、社会互动与言语在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施工组织设计含钢结构下一篇:最高额抵押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