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青少年心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各方的诱惑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实行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论文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

摘 要:围绕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结构组成及测量评价方式、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整合方法三大方面展开讨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整合

一、对于整合研究理论依据的分析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该研究的理论基础

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是我国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概念,因此,我们在对这两者的整合进行研究之前必须先明确他们的基本定义及其相互关系。针对过度悲观及消极的心理状态,研究上面仍然存在诊断不确定等缺陷,因此,西方的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以心理健康完全状态为核心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将主导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主观幸福感及主导心理健康消极指标的心理疾病共同列入了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中,因此,彌补了之前在心理疾病方面的单方面视角。但是对个体的完全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只适用于普通的心理健康诊断,很难从根本上对人类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对近年来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直接存在的相互关系。如果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成一套模型,该模型由心理素质及心理状态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内在机制,另外一个是外在行为。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来说,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交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繁杂的教育体系,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互相影响。所以我们基于海量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交互作用理论。青少年在心理上面的变化是非常快速且毫无预兆的,社会现实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两者同时出现并交融在一起,这是当代青少年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最本质原因。因此,在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应该抓住他们在主观及客观方面产生变化的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并采取强化内部心理素质和外部良好行为的战略,通过主观及客观相互作用的视角去实现两者之间的整合研究。除此之外,还应从现实社会环境适应与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出发,精确把握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频率及发生特征,并对青少年的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冲突等行为进行交互性研究,从多个层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我们基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何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效地进行整合,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质处理好。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结构组成及测量评价方式

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测量与评价,在国内外均已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手段,而心理素质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概念,其测量评价方式还未形成标准体系,目前仍然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有关心理素质的基本定义,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并充分结合近年来相关实践经验,拟定出了以下定义:心理素质是建立在生理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并将外界环境所给予的刺激转化为稳定的、隐性的内在心理品质,并具有衍生及发展等功能。简单地说,心理素质就是人类内在一种保持稳定性质的心理品质,它的形成是一个由外在刺激转化为内在品质的稳定过程,并通过人类的日常行为习惯所体现出来。心理素质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认知品质指的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体现的心理品质;个性品质指的是青少年各种心理特征的结合,由动力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等部分构成;适应能力指的是青少年对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适应情况。我们根据所总结的青少年心理素质结构,编制了一份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测量评价表,这份表格很好地满足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可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中展开评价。

三、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整合研究的主题之一便是探讨当代青少年群体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它是合理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窗口。经过笔者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了以下主要问题。

(一)心理压力问题

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问题便是心理压力,且心理压力的来源通常是来自于学业及交际方面。笔者使用综合取向,并针对青少年群体中所存在的各种压力源,编写了一份详细的青少年压力应对措施问卷调查表,通过这种方式收集了一些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时主要采取的措施,除此之外,还分析了压力源与应对措施直接形成的关系,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压力应对模式。

(二)学习适应问题

除了心理压力问题之外,学习适应问题也是青少年群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生活在班级群体之中,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与其他学生之间产生无形的比较,这种心理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压力,不能适应。笔者通过多方面调查总结出了青少年在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结构框架及主要构成因素,并得出了几种最常见的青少年适应性问题类型、考试心理问题等等,并探讨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其中,人际关系问题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于同伴之间的竞争、异性之间的交往、亲子之间的沟通,等等,在这些过程中稍有不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笔者根据青少年在日常交往中所交往频繁的人群,例如同学、异性、父母等等,分析了在这些不同的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研究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四)情绪情感问题

笔者通过对青少年一些常见的情绪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了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其中,应围绕从生理唤醒的恐惧、对心理活动的恐惧、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探讨主要覆盖青少年焦虑及敏感等情绪的发展特点极其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对青少年产生抑郁症状的原因及抑郁特点等方面因素进行了探索,分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五)恋爱心理问题

恋爱心理方面所产生的變化是代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笔者对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构建,并编制了相应的问卷调查表对青少年进行测试,通过调查去探索青少年对于婚恋观的态度及发展特征,并从恋爱心理与压力来源等角度进行结合,编制了一套测试青少年恋爱心理问题的测试表格,探索了当代我国青少年对于恋爱压力的处理方式及调节策略。

(六)职业健康心理问题

笔者针对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健康方面较为薄弱的现状,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青少年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深入探索,并建立了一套本土化的青少年职业成熟程度的结构模式,开发了相应的测量与评价工具,由此来分析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特点,同时研究影响青少年职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及作用原理。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整合方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研究是为了适应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诞生的一种新型探索内容,目前为止并没有现成的研究方式及研究标准。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一)坚持以“人在环境”这一理念进行研究

“人在环境”这一理念是在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而提出的,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人的高级心理和社会化关系角度来看,人所具有的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活动都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思维、人格、情绪等等,因此想要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方式,必须结合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共同研究,从环境的角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进行全面分析,有效促进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人类是生理及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结合体,生理因素和非生理因素是互相影响的,除了先天性遗传缺陷之外,任何心理问题都是由外部环境所影响的,例如人际关系、就职压力、学业压力、经济条件,等等。因此,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时,必须要将心理问题及非心理问题进行共同研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

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基础理论及方式,对目前青少年群体中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解决,这种研究是具有选择性的。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所采取方法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摒弃该范围内以往研究中所发现的单因素研究多、理性辨别多、经验总结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管控不严谨、单个问题研究时间过多、与当代背景相结合研究较少等问题。应正确使用现代化心理科学研究的有效方式,以此保证研究的科学合理性。其次,在研究过程中应结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从社会环境等大背景方面切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整合,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整合方法。

(三)使用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方式

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方面的整合性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仅仅会牵涉到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科学方式,还会涉及一些其他的学科,例如,生命科学、行为科学等等。为了实现研究目的,并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在研究过程中应将这些学科进行综合。例如,在理论探讨过程中,不仅仅使用了文献分析及理论构建等科学研究方式,在对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问题的整合培养研究过程中也使用了调查、咨询、测量、分析等多方科学探索方式。在实际研究中,除了使用以上研究方式,还应加入模式构建、文献分析、过程控制等特殊研究方法。通过多数实践证明,利用多种学科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可以有效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还能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大均,王金良,郭成.关于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2]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3]张大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论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4]张大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张驰界

第二篇:关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各方的诱惑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实行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 特殊家庭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整体环境的变革,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竞争与压力越来越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当代青少年心理普遍存在以下特点:缺乏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上进心,却不能专心学习;独立意识强,不愿受约束,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有对抗心理;心理早熟,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但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重,不接受压制和说教,渴望向他人倾诉,但很难得到心理上的帮助等。此外,来自离异、单亲、特困家庭的孩子以及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关注与帮助。

一 特殊家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

1.离异家庭

据调查,73.5%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不够健康,具体表现为:自卑、敏感、抑郁、憎恨。

2.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敌对情绪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敏感,往往不愿跟其他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喜欢独来独往;厌学情绪普遍,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厌学心理。

3.特困家庭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受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增多。特困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自卑和无望感加剧,自卑与自尊的双重性格,身心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才能改变自身的处境,但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使他们长时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二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墙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校只是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仅是刚开始上一段时间,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了数理化等科目。

2.“讲座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有部分学校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但他们更看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如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谈应试心理,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有的学校给学生讲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然后搞个竞赛就结束了。

3.“班会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生不清楚班会课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认为教师在班会上讲的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或进行一些谈话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做心理教育工作的大多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

4.“医务室”的心理咨询

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是在一个房间,并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一方面,校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否专业是个问题;另一方面,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设在一个房间,会让学生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是“有病”,使得学生在心理状况出现问题时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产生困扰。

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有:缺乏专业性,缺乏长期性,缺乏针对性,缺乏全面性。

三 有效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和老师特别是相关教育部门都应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必须聘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相关教育部门还必须立足现实制定政策,同时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无空隙可钻。只有在政策上得到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长期进行下去。

2.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生应该学习心理知识。从长远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其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力求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帮扶。最后,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设立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够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进行倾诉、得到帮助。

3.针对特殊家庭背景予以特别关注

首先,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帮助他们搭建能够畅通交流的桥梁,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培养良好的亲情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次,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再次,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特殊家庭的学生更多的关爱,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最后,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的大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特殊家庭学生健康发展,必须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让学校、家庭、社会联手,共同关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刘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责任编辑:李锦雯〕

作者:白小林

第三篇:青少年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教育实践上,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都基本沿袭了以往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的各类心理问题上,其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各种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心理的积极层面,促进青少年真正的成人成才。要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必须打破消极心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心理学自1879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研究视野专注于抑郁、焦虑、偏执、离婚、死亡、自杀等负性情绪与负性行为,忽视了对人们积极心理品质的挖掘与研究而成为“消极心理学”。正是基于心理学的这种不正常的发展状况,塞利格曼(Seligman)于1997年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人的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次的积极的主观体验的研究,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人层次的积极的个人特质的研究,包括对美的感受、宽容、创造性、才能与智慧等,它强调的是必须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三是群体层次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以培养公民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职业道德等。

积极心理学展示了一种新的理念,即积极心理理念,这种理念将心理学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这无疑是心理学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积极心理学更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强调全体性原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样不仅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而且常常导致大多数没有问题的学生也开始注意自己的消极方面,形成关注自身的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积极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势,最终使得全体性原则形同虚设。而积极心理学强调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更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预防矫正。从这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2.积极心理学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师生,从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客体关系。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多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鼓励学生。

3.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干预的作用,尤其是帮助教师发展和运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学知识,使教师在课堂中能有效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积极心理。这样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融合到各学科教育中,同时通过学校的整体氛围,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结构、目标和练习以及同伴和家长的支持等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形成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

三种模式

1.学校模式增强积极观念

学校教育工作者应依据青少年心理变化规律,运用心理学原理,采取更加贴近他们思想实际的教育引导方式,优化思想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要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挫折,切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开展情绪辅导活动,让学生保持乐观情绪,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生活。为此,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育。

一是引导认知,形成正确的判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努力研究学生心理过程,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具有倾向性的问题,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校园讨论,明确正确的判断标准,统一认识,纠正大家认识上的偏差,科学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

二是倾注爱心,培养积极情感。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教育工作者应对学生倾注爱心,培养并强化积极情感:少训斥惩罚,多激励表扬;少理性说教,多情感投入。要进入到学生的精神天地,因势利导,用自身的亲和力引导学生的情感方向,帮助他们抛弃消极情感,激发他们用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对待学习、生活和人生。

三是激活动机,提升追求目标。教师应积极保护学生“渴望伟大”的本能,多了解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善于激发需要动机,提升学生的追求目标。另外,中学生处在特定时期,经常会有一些“成长的烦恼”,有“宣泄”的需要,对此,教师绝不能表现出厌烦、冷漠的态度,应通过关爱、交流、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满足其合理需要,并注意把它转化为内在动力,进而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

四是砥砺意志,打造完美个性。学生在生活上出现麻烦、学习上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时,常会产生困惑、迷惘、孤独、自卑等心理,有的人甚至有出走、自杀等极端表现。为此,学校教育工作应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加强学生意志品质培养。让学生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立目标,同时教会学生积极热情地对待事物、他人,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家庭模式创设快乐氛围

专家们认为,激发出人性中那些美好的品质,人就会感受到快乐。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懂得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让他们在帮助别人、履行职责的同时体验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快乐。此外,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教会他们如何用心灵感受生活中的善与美,激发孩子对一切充满爱,让他们在优良品格的形成中体会到快乐!

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首先,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地认识挫折,明白在成长中遇到点困难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另外,要注重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教育他们正确看待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从而促使他们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能以强者的姿态迎接各种挑战。

营造家庭的乐观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影响到青少年以后的社会关系,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父母自身的乐观态度随时都可以带动和影响孩子。

3.个体模式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到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境。积极心理学认为,无论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化存在多么大的差异,所有的人都同样有建构心理健康的能力。因此,当青少年个体遭遇不良外界因素的干扰时,要学会运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用积极的方式来面对困境。

青少年自身要掌握快乐的法则。第一,接受自己,无论优点还是缺点。第二,快乐需要意义。青少年参与的活动最好既愉快又有意义。第三,头脑说了算。快乐与否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主观意识。态度不同,心情自然不同。第四,越简单越好。人们往往希望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完成越来越多的事务,却忽视了“数量会影响质量”,人们可能会因参与过多活动而牺牲快乐。第五、身体也重要。身心需要和谐发展,因而坚持锻炼、充足睡眠、健康饮食习惯都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大有裨益。第六,感激要说出来。学会欣赏和感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相当重要。

青少年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模式,既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相互对应,同时又构成了从外到内、从大到小的层次组合,对于促进21世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电化教育馆

(责任编辑 田欣欣)

作者:卜雪梅

上一篇:电气节能设计论文下一篇:机械设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