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性心理教育

2024-04-19

青少年性心理教育(精选8篇)

篇1:青少年性心理教育

青少年性心理教育

泉州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接触各类性信息的机会增加,比如前几年没有的性用品商店和网络、各类宣传如今比比皆是。青少年性犯罪率在几年内出现大面积的提高。面对这种情况的变化,开展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从目前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泉州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开放与保守并存。在QQ上,一些社会青年都认为,婚前同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家长和成人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各种性宣传、避孕套漫天飞的开放时代,有些教师和家长却采取保守的态度或者视而不见或个别号称性教育家夸大其词的宣传,导致青少年性犯罪率不断上升,是教育的失职。

关于青少年性知识的学习,当前有不少的争议。比如美国,当前盛行禁欲教育,目前全美有35%的学区提供“完全禁欲教育”课程,这种课程的倡导者认为,讨论性行为可能会诱使孩子们进行“试验”,还会引发同性恋行为,因此除了号召“禁欲”外,对其他性知识“绝口不提”。这跟中国传统的教育有点类似。一份调查显示,只有15%的家长支持“禁欲教育”。至少有75%的父母希望学校教授包括节欲、避孕、堕胎、性倾向、如何使用避孕套等综合性知识。美国的青少年性教育对我们的工作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无论是哪种性教育的方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家庭内进行性教育是最好的途径。每个孩子的心理成长和生理成熟的时间存在个别差异,学校的教育只能面对学生群体和普及性知识,如性道德、性心理和性法律方面的指导,而家长则能根据自己的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每个阶段的发展需要,及时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比如,有的孩子比较早就会问“我是从哪儿来的”而有的则不问;每个女孩的初次例假,时间有迟早的问题等等。“父母和孩子最好从一开始就开诚布公地探讨性知识,”斯帕罗说:“父母应该做孩子最重要、最可信的知识来源。”在性教育方面,学校一方面应该传授普及性生理知识、性道德和性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个别咨询服务。泉州有不少学校已经有专门的心理老师为本校的师生提供服务。

性教育不单纯是学校的工作,家庭、社会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共同学习和探讨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任何对性教育的片面夸大、推卸责任或视而不见都是成人对青少年性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

篇2:青少年性心理教育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青少年身体发育的日益提前,如何对他们的性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又一崭新的课题。

我们课题组于2009年5月开始着手研究这一课题。我们首先在五、六年级(11—13岁)随机抽取了8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结果的真实性,我们要求每个受调查的学生,将调查表带回家和家长一起完成。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您认为我国目前的性教育情况如何?()

A很完善了 B有待完善 C急需完善 D没有必要

在受访的81名学生中,有8人选择了A,占受访总人数的10%;65%的人选择了B;还有15%的人选择了C;10%的人选择了D。从这一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家长与孩子普遍认为我国的性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家长和孩子都希望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很有必要。2.你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对待性问题的态度有哪些不同()

A西方国家十分开放,我国非常保守 B西方国家貌似开放,实际与我国大致相同 C我国比西方国家还要开放 D性问题上是否开放取决于个人,于所生长的社会国家没有太大的关系 E不了解

针对这一问卷,有42个孩子占总数42%选择了A;选择B的只有5个孩子;选择C的为0;选择D的有23个孩子,占总数的29%;还有23%的人选择了E。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家长与孩子能够较为理智地看待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的观点较为赞同D。我们同样认为,性问题上是否开放取决于个人,于所生长的社会国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认为每个青少年如果接受了较好的性教育,就能正确对待这一问题。3.你认为应该从几岁起接受性教育:()

A.6岁以下 B.6-12岁 C.12-18岁 D.18岁以上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有20%的人选择了B;50%的人选择了C;还有25%的人选择了应从18岁以后开始进行这方面教育。只有5%的人选择了A。从这一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家长和孩子已认识到12岁左右就应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性教育。4.父母经常与你讨论两性话题吗?()A.经常 B.一般 C.偶尔 D.从不

这一问题有些敏感,在受访人群中,只有4%的人选择了A经常;6%的人选择了一般;60%的人选择的是C偶尔;30%的人选择的是D从不。对这一调查结果,我们深感遗憾,家庭应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性教育的最好场所。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父母都不好意思对这一问题对孩子进行教育。让我们课题组认为很有必要对家长进行一次这方面的培训,让年轻的父母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情况告诉孩子相关的性知识,比在学校由教师进行会更有针对性。5.你对性教育的态度()

A.迫在眉睫十分需要 B.无所谓 C.对这方面没什么概念 D.不需要

有19个孩子占总数的23.75%的人选择的是A;31.25%的人选择的是B;还有32.5选择的是C;12.5选择的是D。,由于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中,我们对这方面问题涉及得较少,所以许多被调查的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比较模糊。是否在今后的教育中渗透一下这方面知识这是我们对这一调查结果的思考。

6.如果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出现性教育方面的节目你和家人会怎么样?()A.转台,避而不谈 B.继续看,但是不做任何评论 C.继续看,并讨论这类问题

让我们深感遗憾的是这一问卷的调查结果,有60%(48人)选择了A;26.25人选择了B;只有13.75%的人选择了C.。为什么不能利用现成的内容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呢?看来我们很有必要对任教班级的孩子进行一定的性教育。

7.通常和同龄人谈到性的问题,你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A 严肃客观 B玩笑的态度 C害羞 D根本不谈

对这一问卷结果的统计,让我们课题组甚为吃惊,居然有37.5%的人B选择了玩笑的态度。有14人占受访人数的17.5%的人选择的是A;有10个孩子选择了C,占总数的12.5%;还有26人占总数的32.5%。从这一调查结果来看,网络甚至电视对孩子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我们的猜想。如果青少年受到不良媒体的影响过多,势必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严重后果。

8、.对于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你认为()

A.支持并有可能去做 B.理解但自己不会去做 C.不支持也不反对 D.坚决反对

在我们这代人看来,这几乎不应该成为调查问卷的内容。但结果却让我们大跌眼镜。只有50%的人选择的是D;有1个孩子选择的是A支持并有可能去做;有23人选择的是B;占总数的20%的人选择了C,不支持也不反对。或许是他们对性行为的后果里了解甚少的原因吧。9.生理知识的主要来源:()

A.学校生物课 B.家长 C.网络 D.书刊 E.碟片 F.同学间讨论 G.其他

81个调查人群中,有20个孩子选择的是A;有14个孩子选择了B;还有20个孩子选择的是C;8个孩子选择的是D;选择E、F、G的分别有2人、7人和10人。这一调查结果也令人堪忧。毕竟家长与学校能为孩子提供教育的机会并没能去实现。10.有关性方面的困惑你更愿意与谁交流()

A老师 B同龄好友 C父母 D哥哥姐姐 E相关专栏编辑 F医生 G通过网络与陌生人 H其他

这一问卷的调查结果也不容乐观,只有7人占总数的8.75%选择了A老师;占总数的31.25%的人(25)选择的是B;有26人选择了C父母。D、E、F、G、H其余选择的分别占总数的6.25%、2.5%、5%、6.25%、7.5%。看来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发育方面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困惑。

11、你从什么时间开始来例假或第一次出现遗精的,你当时有什么想法?

在受访人群中,有65人写到还没有出现第二性征占总数的81.25%。有12名女生将自己最早于8岁,11岁、12岁的都有出现月经的,有1个孩子写自己当时特别害怕,出现以后,心里很是烦恼。其他因事先母亲有过此类问题的讲解,比较高兴地认为自己长大了。有3名孩子没有作答。

12、你和同学或好友讨论过有关早恋或对某个同学有好感的问题吗?

对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人对异性同学有过好感。有26人占总数的32.5的人回答是与同学或好友谈论过这方面问题。47人(占总数的58.75%)回答从未谈论过。

13、你希望你的老师或班主任对你们进行性教育吗?如果希望,你希望他给介绍方面问题? 54人回答不希望,或许他们认为还没有必要或不好意思在学校进行这方面教育。有18人占总数的22.5%的孩子回答希望在如何针对男女友情、怎样保护自己的身体、有关身体发育方面的问题、怎样理解健康的性教育,关于成长期生理保健等问题进行讲座。看来无论是家长或是孩子已有一部分人对这一问题已引起重视了。有9个人回答初中以后再进行这方面教育。

青少年时期性心理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成人往往认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无师自通。从本次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生理心理等诸多的困惑、他们也会对异性充满好奇、难以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等性心理问题。这些困惑并不像成人想象的那么简单,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课题组将根据这一调查问卷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性心理方面的讲座。

篇3:青少年性心理教育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得最多,期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自身心理素质低,如自卑、依赖、孤独、抗挫折力弱、缺乏创造性等等;能力培养的缺乏:生活自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以及自学能力均发展不足。

据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到了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得快。

在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消除和改变这些心理状况,引导青少年走向正确的道路。

一、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自信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是呈常态分布的,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是正常的,但为什么许多人成绩平平,一生无所建树呢?问题就在于个性心理品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力量,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可以成才的人,使其具有正确的心态,这样青少年学生会在肯定当中不断发现自己的力量,对自己的看法会慢慢地改变,使自己能够接纳自己,战胜自我,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例如:某校有个初二的学生,成绩一直较好,在一次期中考试中由于身体患病,成绩一落千丈,过后他觉得同学都用歧视的目光看自己,从而不愿意学习,其实他心理产生了障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与他促膝谈心,充分肯定他的优点,树立他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使他走向成功的殿堂。

二、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学会自我调整心理的方法,增加文饰效应

人成功的秘诀在于乐观主义者同悲观主义者采取了不同的“解释风格”。事情搞糟了,悲观主义者总是责备自己,在这自我检讨而不见行动,而乐观主义者则去寻找漏洞,及时“亡羊补牢”。成功了乐观主义者获得荣誉,欣喜若狂,而悲观主义者总是在责备自己,所以,应该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心理调整方法。在失败时可以采用“酸葡萄”效应的心理调整;在成功时也要戒骄戒躁,更上一层楼。这两种方法对难以克服的困难是一种安慰,但却是有价值的安慰,总之,使学生在失败或受挫折时,学会安慰和鼓励自己,学会心理调整,能够走出情绪的低谷。

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为自己创造机会,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加成功机会

特别是针对自身素质低的青少年,要使其尽快从萎靡中振作起来,教师通过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地位,对学生增加特殊的影响。古人云:“骏马能无限,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增加创造机遇,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自主地让学生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自学的能力。在生活中,尽量让其自理,使其拥有健康的人生。

篇4:青少年性心理教育

关键词:性心理教育

在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心理、人格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伟大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者与先驱者弗洛伊德先生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本我代表着人的欲望与原始的攻击性,超我则代表社会观与道德观,自我是前两者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而人格发展的能量——力比多是存在于本我之中的。简答来说,人格发展是离不开的原始欲望的,而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最大最主要的原始欲望便是“性欲望”。只不过对于他来说,“性欲望”不仅仅是指来源于两性之间的欲望而是来源于全身,因此他将人格发展的过程分成了5个阶段。青少年所处的潜伏期与生殖期便是现代教育的重点。

之所以在开篇之处说道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为了证明人格发展往往就是在制约“三我”之间的关系,心理教育也不过就是起到引导青少年的作用。虽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直存在争议,我个人也保持着怀疑态度,但是这起码证明了性心理教育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所说的性心理教育,在我看来与传统意义上的性教育有些许不同。我认为性教育与性心理教育既是递进关系,也是从属关系。性教育更加强调了生理知识,相对浅薄。而性心理教育则增加了心理辅导的成分。没有性教育性心理系教育也会难以进行,所以二者是必须要共同进行的。

一、国际性心理教育情况与我国的性心理教育现状

在写本文的同时,我查阅了一些相对权威的统计资料。就世界未成年人生育情况的统

计情况来看,欧洲各国的数值相对较低,并且远低于其他地区。其中以挪威、瑞典为首的欧洲国家为世界最低,相反的我们的国家相对较高并有上涨趋势,经济发达的美国也与我国相差无几。那么这些差异代表着什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差异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未成年人生育是一个异常现象。尽管未成年的界限是由人为所定下的,但是这个界定是根据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所规定的,未成年人生育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毫无益处的,这与经济发展状况无关。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他地区,欧洲未成年的生育数目更少,排除意外与非自愿状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欧洲对青少年的性心理教育是合理且成功的。我之所以说是性心理教育的成功而不仅仅是性教育的成功。因为,我国与美国的人口素质也不是十分之低的,对于生理知识可以说多多少少也是有所积累的,那么造成差异的原因就在于性心理教育的完善程度了。

我们先不谈欧洲的性教育方式,从美国开始说起。可以说美国的教育也是十分完善的,生理知识的摄入相对较早,较温和利于青少年的接受。但是在中学至大学后相对于性教育的程度便开始下降,这就是典型的只提到了欲望的疏解,而没有提到责任。再加之美国社会文化向往自由的关系,导致未成年人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别的情况下较早的接触性,这是美国未成年人生育数据较高的主要原因。

再来说说我国的性教育现状。1988年8月24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该《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性教育被正式纳入我国中学教育的内容。从此,我国青少年性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由此不难看出,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有意识的对青少年进行了性教育。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我国性教育课程在完善,在普及,可是相反的我国青少年生育数值却在上涨。这不由得引发了疑问,我们的社会风气相对于美国来说是保守的,我们的性教育起步也并没有比美国晚多少,体系也已经相对完善了,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对于我国的性教育,我是有我自己的见解的。在我看来,我国的性教育存在着太多的不

足。首先,我国的性教育过于刻板化、不灵活。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样。文案下达下来,下面响应,印刷教材,设立为数不多的课程,无端端的增加青少年的学业负担,这无疑增加了青少年对性教育的反感与抵触心理。甚至有的学校不予响应,只发放教材,不设置课程,而且即便设置了课程也未必是专业老师来教授,课程内容也很难不变的枯燥、难以接受。就这样的性教育是无法真正普及的,更不必说普及性心理教育。再加上我国社会的含蓄,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对待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可以说就是“谈性色变”,甚至将其贴上色情、污秽等的标签,这无疑也在增加青少年的心理负担。不得不说,在类似的事情上欧洲国家做得更好。

相比我国与美国,欧洲国家的性启蒙更早,如今已有面向六岁左右儿童的性教育绘本在普及,这是我国没有做好的。对于欧洲的青少年来说,在家庭学到的性知识,可能要比学校更多。据调查,有许多的欧洲父母愿意坐下来把关于两性之间的知识教授给自己的孩子,并乐于做孩子的导师,更有半数以上的家长认为这是一种责任。由家长作为孩子的性启蒙老师,以一种轻松的氛围化解尴尬。而更可贵的是,以家长为榜样教给孩子更多的是爱情观与对于家庭的责任感。那么欧洲的老师们呢?同样的,在教导给学生更加专业的生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的是正确的爱情观以及关于怀孕与避孕的知识。

对于中国的老师与家长来说,欧洲式的性心理教育方法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又不得不说,欧洲式的教育方式是更先进的。对于两性知识,大人们没有选择回避,而是将传授视为一种义务、一种任务。更有一些北欧国家对此立法,来保障未成年人对性知识的知情权,这更将性心理教育上升到一个社会的层面。

当然,欧洲性教育的发达,其原因绝对不是欧洲生理健康知识的先进,而是源于对性教育的认真的态度,以及“传道更教心”的模式。在我国家长、老师对性教育的重要性视而不见的同时,欧洲的监护人们已经在与儿童进行“爱的教育”。当我们还在羞于论性,还在指责孩子的早恋苗头,还在对孩子身体发育视而不见,还在以恐吓的方式抑制儿童的性冲动的时候。欧洲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如何缓解内心的冲动,如何在交往中保护自己。我国未成年人仿佛还在迷途中独自摸索,被网络一些错误的教导引上歧途。于是我们看到了“男童因在同学面前支起‘小帐篷被耻笑而自断阴茎”、“12岁妈妈二度怀胎”、“8岁男童观看黄色影片后路劫女大学生”这样的新闻,我们一笑而过,从未想过儿童这样的行为映射着心理教育的缺失。

二、性心理教育与社会、个人的关系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青少年性教育?我们为什么要重视青少年性心理教育?原因显而易见,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自从原始社会开始繁殖就是温饱之后的第一大任务,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的理论来说,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处理不好是无法奢望爱与认同的,又如前文所说的佛洛依德的学说,性心理问题是人格发展上的一大重要障碍。

可以说性心理教育就是关乎个人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叛逆心理,很明显的,这是一种心理现象,这证明了青少年在身体发育的过程中,心理也在产生变化。我们开始注意到异性的一些生理特征,并对此感到好奇,我们开始不知为何的被异性吸引,甚至陷入迷恋。这时青少年的内心是迷惘的,如无良好的指导,很容易陷入困境。有的人自我发泄,被指责之后陷入了自责、羞愧的境地,使其产生功能上的障碍,自卑甚至抑郁的心理。有的人选择放纵欲望,迷惑于视觉刺激,爱情观逐渐扭曲,甚至造成犯罪行为、病态心理。还有的人把一切窝在心里,不与人交谈、孤僻,最终乏于社交或者产生恐惧的心理。

由此看来,青少年是站在一条有无限选择的分岔路上,稍有不慎可能要走上歧途,影响终生。而这时,他们唯一的向导就是一个完善的性心理教育机制。在正确的教导下,他们可以形成对于自己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更加了解异性,以避免交往上的尴尬,并更好的保护自己。而在心理上,良好的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交流等方式,解答青少年心理上的疑惑,更好的排解情绪,学会交往、树立自信,这对人格发展与爱情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从社会来看,一个国家性犯罪的多寡,往往也要取决于性教育程度。一个性犯罪的罪犯,往往代表着一个扭曲的性心理和失败的性教育。强奸犯罪率最高的印度国,封建思想下女性对身体的遮挡却还是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的遮挡行为也在反映着社会层面的性心理的不成熟。

再以我国为例。随着未成年人怀孕显现的激增,大多数人得出的结论是社会风气的败坏,认为这与青少年早恋的行为,甚至与未成年人的装束有莫大联系,我认为是这不然。先说早恋行为,随着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异性之间相互的吸引是十分正常的,至于哪些行为该做,哪些行为不该,又该如何做,这便是教育的范畴。再说装束的问题,不得不说未成年人装束不得体的情况也是必然的,因为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未成年人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审美观。所以,说到底还是教育的问题。我们忽略了性心理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大多数人在强调古代社会的社会风气是如何的良好,却忽视了社会在进步,思想也该作出相应的改变。古代社会对人本性欲望的过度的压抑,使得封闭的交往方式营造了一个看似良好的社会风气。但是,古代也存在三妻四妾、合法卖淫的行为,可见欲望并不是被疏解了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在释放。而如今,女子已经从家庭琐碎中解放出来,不再有三从四德,那么我们对于社会风气的看法也应该有所改变。我们取缔了古代的陋习,却没有完美的弥补它,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弥补的方式就是使本该有的欲望得到合理地疏解,这正是性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发展性心理教育的方式

经过以上的论述,可见性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对发展性心理教育的方式的问题有我自己的建议。

首先,需要从小学开始开设性心理健康课程,并需要专业的心理学老师进行教导。教导方式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所处的不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变通,也要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性格进行特殊教育。教导需要轻松、愉快的氛围。其次,在生理知识上添加更多内容,消除儿童的疑惑与自卑心理。对孕育与家庭观念进行详细的教导,提升儿童的责任感。对青年普及生理卫生知识与性冲动的释放、排解方法,压抑往往比合理的释放更具破坏性。大力鼓励家庭性教育,让家长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重要引导者。最后,要大力普及避孕设施的使用方式,如果改变不了孩子的选择,起码教会青少年如何保护自己。

篇5: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①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

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②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③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

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性。“咨询心理学始终要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模式。咨询对象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适当的应变能力。”④可见,心理咨询者被认为是正常的人而不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里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倒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4)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有一个特点是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实行连贯性的跟踪教育。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状况作为档案保存下来,方便我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还可以作为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可靠指标。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尽可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有利于系统、连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

篇6: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钟怡萍

(湛江师范学院信息学院09电本2班·湛江·52404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质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市场经济不断的取代了计划经济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质选择的目标模式,多元化国际关系的形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然而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社会环境也随之改变,很多诱惑也随着而来,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发生了变化,危机无处不在·······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跟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这是我们所面对的亟待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意义、方法

当代青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生活,受到了各方的诱惑。我们更应该关注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稳定。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信息技术涌袭而来的今天,为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为宽广和开放的空间。信息化的今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好的,而且也有坏的一方面,很多时候,在影响着我们青少年的身心的发展,甚至导致社会问题的恶化。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更应该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实行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

经过长期观察,我们发现当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方面的问题学习方面的问题这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表现为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求知欲下降,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部分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主要在于学生未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表现为与教师的关系紧张,相互不理

解、不信任;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学生孤僻、专横性格;

同学间在寻求被接纳的归属感、理解和信任方面常常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孤独

感,出现早恋。

(三)青春期闭锁心理。

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

体。青少年期的青少年自尊心强,思想情感、个人秘密不愿轻易向他人吐露,如

果长辈不能正确对待,他们极易造成心理上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导致了他们与

父母、师长及交往熟悉的人之间产生距离,由于感到缺乏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心人,于是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交往需要,二者构成了一对难以排解的矛盾。

(四)四是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弱。青少年情感丰富,情绪不够稳定,往往

容易感情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世故道理,但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常常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俘虏,事后往往为此

追悔莫及、苦恼不已。另外,由于青少年自尊心强,心理较敏感、情绪波动较大,表现为“说不得”“碰不得”,与他人相处困难。

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原

因以及学生自身的某些因素是造成现在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的根本原因。要改变

现在青少年学生心理状况偏低的现实,必须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着手做工作。

(一)加强家庭教育,打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

魏书生在他的《家教漫谈》一书的自序中写到:“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

育是人类的希望。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

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

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转变只

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尊重孩子,并鼓励其树立自立自强的思想,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战胜挫折的意

志和坚强的品质,同时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出

现的心理问题,家长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二)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心理指导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

内是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

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

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

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

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

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这对学生高

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我认为

学校都应把这些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现在社会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人的发展也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这可能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难度比较

大。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勇于探索,一定能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

台阶,努力培养四有新人.(三)营造和谐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身心完整、人格健全的学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

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

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

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强化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杜绝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

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

大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

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1. 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社会文化的创新和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社区、单位等各种社会组织营造能够全体社会成员感受到理想的精神家

园,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体系,能让社会成员在其中抚慰心理、调适行为、表达情绪、释放压力。

2.宣传部门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

宣传部门要通过大众媒体全面广泛地提高社会成员保持自身良好心理状态的自觉意识,宣传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其适应能力和技能。发挥我区现有关专家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培植具有生命力的公益心理健康热线电话、心理网站等,建立起一个面向全区青少年及其家长的心理服务系统。

(四)加强学生的修养是关键。

要让学生有着健康的心理,必须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适应各个年龄阶段的过渡,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行动上要善于自我激励和反省,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克服,克服盲目的冲动,把自卑感、虚荣心、厌学症成人化导向自强、自尊、自爱、自控的境界。其次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关心和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与大家建立真诚的友谊,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假、善恶,懂得坚持真理,抵制不良影响,完善自我的同时也完善班集体。再次告诉学生每当遇到烦恼、苦闷、失意时,要坦诚向老师、长者、朋友倾吐,求得理解和帮助。遇到表扬批评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诱惑要自控,要使自己保持开朗和愉快。总而言之,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优化学校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加强学生自身修养是矫正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重要措施,能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做到把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国家。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给自己,成为一代新人。要使青少年成为一代新人,这是学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各界也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社会、学校、家庭大家都来关心、支持孩子。使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青春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期,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和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无止境的、无定法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甚至是在曲折中提高的过程。

而今,我国的青少年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现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青少年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青少年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青少年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才竞争越演越烈,家庭、学校、社会都应有针对性地及时给青少年补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篇7: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考试

3.3.1 心理需求不被理解

在认知心理过程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动机而采取行动的,而需要、动机和愿望首先反应在人的情感中。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利用快乐、依恋、傲慢、自豪、痛苦、悲伤、羞怯、恐惧、焦虑、情绪敌意等多种表现来反映自己的心理需求。当这些情绪信号不能被父母接收理解和支持保护时,他们便采取了各种比较极端的不成熟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行为造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和对立,这就是青春期逆反产生的原因之一。

3.3.2 自我意识的觉醒

叛逆萌生于个体意识的觉醒。反抗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确认自己的存在。他们努力地采用各种方式来挣脱成人、社会对他们的束缚和限制,在迷茫中笃定地寻求真实的自我。他们不是与外界对抗,而是与自我对抗,而孩子们的这些“离经叛道”的行为,在成人眼中便演绎为反叛。

3.3.3 教育者不科学的教育方式

另一方面,青少年“叛逆心理”的产生,也和家庭、学校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3.3.1 僵化的教育思想,压抑的成长环境

有的家长或教师不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缺乏必要的心理学修养,不研究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不了解受教育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教育规律,不会使用科学的方法育人。

有的学校过于注重“面子”工程,为追求整齐一致,将学生的行为规定地过细过死,也是违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

3.3.3.2 不能令学生信服的教师,单一强硬的教育方式

有的教师由于管理经验缺乏或学科知识功力不够,缺乏人格魅力,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而导致学生不信服其管教,对其教育产生抵抗。

有的教师为维持教学秩序和师道尊严,置青少年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单方面地给青少年灌输道理,甚至简单粗暴地施压,迫使青少年就范。这种看管式、注入式的思想教育,其结果是一部分青少年俯首听令,而另一部分主张独立自主的青少年则与教育者关系紧张、情绪抵触、行为对立、逆反严重。

3.3.3.3 应试教育,忽略对话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已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各中学的应试教育仍进行地火热朝天。

3.3.3.4 家庭教育缺陷

有的家长放任自流,不负责任,与孩子毫无沟通和交流,这样家庭的孩子因长期缺乏温情和安全感,容易早恋及伙同不良少年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一些父母关系不甚和睦,或单亲、重组的家庭里,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外表故作坚强而内心极度敏感脆弱,对于外界的关心有强烈地抵触心理,对于他们不信任的人,无论教育对错,他们都会条件发射般地做出反抗。

怎样处理:

一、尊重

父母在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时,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

因此父母的策略是:在决定某件事情的时候,提前问一问孩子有什么想法。当孩子表现出不满的情绪,父母要以孩子的意愿为先,凡事不要强人所难、大包大揽,为日后叛逆情绪的爆发埋下隐患。适当放手,满足孩子的某些无关原则的要求,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通情达理。

(一)开明

父母对孩子的照顾,青春期以前以生活照顾为主,而青春期以后则应转为心理关爱、情感支持等精神照顾为主,若父母不能适应,控制他们的一举一动,则必然引起孩子反感。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多陪伴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不懂的问题能虚心向孩子请教,做开明、可爱的父母。

(二)宽容

宽容有时比惩罚更有力量。孩子涉世未深,难免犯错,与成人犯错不同,孩子们不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的犯错有时并非有意,这需要父母从心底宽容孩子的过错。

因此父母的策略是:少一些挑剔、多一些鼓励。多关注他做对的地方。对于孩子的过错不要动辄便发火,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当获得孩子的内疚和心理认同后,教育自然也就少了反感和抵抗。

(三)安全感

温馨的家庭亲情给孩子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一个可以信赖的亲情坏境,孩子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述说成长的收获或困惑,才能让父母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实现亲子间的坦诚交流和成功对接。

因此父母的策略是: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安全感有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及时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情绪波动、行为方式等,耐心疏导孩子的困惑、迷茫、焦虑、矛盾,使消极情绪适时宣泄,从而避免更大的心理问题。

(四)引导

提醒孩子规范言行举止,必须遵守社会规则、法律法规。清楚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家校沟通良好顺畅。原则问题绝不姑息。

(五)学会聆听

积极聆听是亲子之间有效的沟通技巧。不加评判、表示理解的聆听在孩子心目中可能是父母送给他的最好的礼物。父母不仅要仔细聆听孩子的感受,还要对孩子的情感作出适当反应。而聆听的结果是,父母能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客观的判断,并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孩子的情绪。

(六)有效地批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批评恰到好处,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

(一)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在批评孩子的不足时,应采取“赞赏——批评——激励”的方式来进行批评。首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最后进行激励,这详,孩子不但容易接受,而且会增添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二)把握批评的分寸

批评孩子时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不应从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出发,上纲上线。注意避免一些负气、情绪化的语言。只有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才能督促孩子改正错误。

其次,避免重复批评。批评孩子时,要抓住孩子所犯错误的症结所在,切中要害,以免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三)注意场合

批评的场合不同,收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古人有“爱子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非常值得父母们借鉴。莫忘批评的初衷是爱护,而不是伤害。

在目前中学教育环境下,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举例说明,并给出建议。

一、心理压抑

很多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

而青少年抑郁症是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解决建议:

1、面对抑郁要处之泰然。

2、找些自己干兴趣的事情来做,转移注意力。

3、从记忆中寻找快乐。4:找朋友倾诉,加以发泄。5:大哭一场,发泄情绪。6:冷静的分析情况。7:凡事只求尽力。8:运动有助于克服抑郁症。9:涂鸦,以写字或画画来抒发感受。10:坚持正常的工作和家务,逐渐增强自信心。11:正确估计自己,生活上要知足常乐,量人为己,不盲目攀比、追求虚荣。12:正确面对挫折。13:学会忙里偷闲。

二、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

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

比如与异性的交往问题:青春期的孩子在身体发育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想了解异性,想接近异性的欲望,这种需要是正常的,有的老师总认为这样不好,甚至乱戴早恋的帽子,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身心发育。对策:家长和老师应注意培育青少年与同性、异性交往能力,帮助其在与异性交往中把握自己,提醒他们以友谊、学习为重。

三、学习压力

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些情况在临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一些中学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

比如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学生都是担心自己考试失败。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失败来到以前,潜意识里就开始体验失败的结果。如果她们想自己能考试成功,考试焦虑就不会那么强烈。但过度的期望自己考试成功,怕失败而有较高的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缓解可用合理情绪疗法。首先让学生明白他的考试焦虑是在无意识的担心自己考试的失败,在失败以前,已经开始体验失败的结果,这是一种不合理、不实际的认识,引导学生能认识到这一点,明白了自己错误的想法后,他们开始放松下来。第二步是准备学生临场镇静的应试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几种不同的放松的方式,最后掌握一种他们自己觉得最有效地放松方式。

四、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

比如一些青少年在与同学之间会产生嫉妒心理。学生的嫉妒心则常常使他们不能融洽地同别人相处,常常与别人冲突。解决的对策可以采取坦白与诚实的态度处理。有时嫉妒是出于本能,如果过分抑制它,也许只能使它埋得更深而毒害孩子的心灵,所以要让它显露出来加以引导纠正。例如,老师或家长可以让该学生尽情诉说,把一直深藏于内心的说不出口的话统统说出来,以了解其嫉妒的真实原因。利用当事人的亲身体验,说明嫉妒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使自己心灵受到折磨。鼓励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来换取别人的赞扬,引导学生虚心看待别人的优点与进步,把别人的长处当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去发现自己的不足。

亲社会行为有哪些影响因素?家庭教育会起到多少作用?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

(一)旁观者在场

在紧急事件中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多,作为一个旁观者的个人更少可能注意身边这样的小事情,不太可能将这样的事情看成是问题,更不会认为这是紧急事件。从而更少可能认为自己应该采取行动,更不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二)榜样的存在

助人的榜样可以引发助人行为,如果有人起到率先助人为乐的榜样作用,可能会引发周围人纷纷效仿。

(三)时间压力

一些人在遇上时间紧迫或事关重大的情况时,停下来帮助他人的情况可能很小。

二、被助人的特点

(一)性别

如果说被他人看成比较软弱,缺乏能力而依赖的人容易得到帮助,那么,相对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得到帮助。并且女性得到更多的帮助也可能与她们更善于寻求帮助有关。

(二)相似性

由于相似性产生喜欢,而喜欢又产生帮助。人们更愿意帮助与自己相似的人,那些来自同一群体、种族、国家,尤其是政治态度一致的人。人们对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地位、处境,甚至穿着外表相似的人都容易更多地寄予同情,而给予帮助。

(三)不被责备者

目前所遇到的困境不是由于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的,如老弱病残幼及疾病突发和在意外灾害中遇难的人容易引起他人的帮助行为,而因酗酒、犯罪等行为造成的困境则较少引发助人行为。另外,研究还表明有吸引力的人,聪明、善良的人和未伤害过自己的人容易得到帮助。

(四)外部特征与人格特征

看起来友好善良的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帮助,他们往往是由于外在不可控原因造成自己处于无助状态,而非自身懒惰、过失等。一些自身有魅力的人也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

二、助人者个人的影响因素

除了外部因素,如旁观者的人数、榜样、匆忙和需要帮助的人的特点以外,助人者的内部因素,如情绪、态度和个人特质也是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A、年龄与性别:随年龄增长,一般道德标准会增长,道德标准内化水平高的个体在助人更积极;男性对陌生人而且又比较危险环境更愿意帮助,安全点的环境女性帮助多,女性在从长期照顾和亲密关系上更愿意帮助。B、人格特征:有强烈社会动机;相信自己有影响力;有适合情境特殊能力的人;同情理解他人与责任感和利他行为正相关;

C、认知特点:对当前情景的认知(情境是否严重,自己能力是否够,对象是否需要帮助);自我认知(自我认知,自我角色认知)

D、心境,好心境——帮助,坏心境——儿童会降低,成人会增加(亲社会行为有自我奖励作用)注意力转移;比较自我状态和受助人状态,自己比他是否更不幸。

家庭这个小社会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为人的性格、习惯大都是在一生的最初几年里形成的。在家庭这个课堂里,我们要教孩子做人,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做人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

一、利用榜样示范的作用进行教育

父母的言行举止一定程度上仍是青少年模仿的榜样,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当首先加强自身的修养,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加强与青少年的亲子交流

开放和真诚的交流给了个体更大的空间不表达/解释清楚,这样能够使个体更易于被理解,而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家庭交流能够使家庭成员之间史倾向于相信彼此,做出承诺,信守承诺。

三、抓住时机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青少年心理上感到愉快,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动力。

四、学校与家庭配合

家长可以常和老师联系与交流,了解青少年在校情况,配合老师的教育。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将如何规划自己的青春期?

有计划的学习,考上更好的大学

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与父母、同学见的矛盾

篇8:足球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有关心理健康的含义目前尚无定论, 但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 心理健康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 并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 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 是无心理疾病;其二, 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 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情形。“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 消除一切不良的心理倾向, 在适应的同时, 努力改进环境, 不断完善自我, 以促进心理健康, 使心理处于一种最佳状态。

二、运动可促进智力的发展

足球运动是一项技能, 必然与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有密切联系。运动技能主要是借助于神经系统和骨骼肌骨肉系统实现的。而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所进行的认识活动 (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 的心智操作, 主要是思维操作。有研究表明, 人进行运动时各种动作, 基本都是在短时间, 甚至是一瞬间完成的, 并有一定的治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肌肉活动产生的神经细胞越多, 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刺激越强, 动员工作台的神经细胞越多。这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 有利于增强灵活性、均衡性及分析、综合能力, 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功能得到加强, 为智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足球竞赛过程中, 运动员解决每一个战术任务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是以直接与运动操作密切联系为特征的。在足球场上快速, 多变极不稳定。其任务是在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只是不断迅速地解决这些任务, 准确地预测即将发生的变化。在一个操作刚开始, 就马上做下一步的决定才能适应场上的变化。足球动作的快速转化, 首先来自正确的观察和判断, 观察不断提高, 思维会变得越来越敏捷, 越来越发达。

三、足球运动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品质意志

足球运动具有强烈的对抗性, 运动员经常地在强烈的对抗中运用各种战术进行强烈对抗, 在这种需要具有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中, 非常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机智、勇猛、灵活果断的意志和精神。足球教学、训练过程因长期面对竞争、面对失败, 因总是为追逐各种不同的目标而挑战各种艰难困苦, 因遵守竞赛规则而受到约束和限制, 为了最终获胜利而需意志坚定、坚忍不拔的努力奋斗等, 十分有助于培养人的精神与人的全面的和谐发展, 为人生的奋斗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也是一个美育的过程。

人类的生活如同竞赛场, 不断地寻找完善自我的生活, 依据于迁移原理, 人们在运动场上所养成的良好品行和行为变化, 迁移到日常行为模式之中而成为受社会认共同接纳的因素。同足球运动一样, 在社会生活中有得意之时, 也有失意之处, 胜不骄败不馁, 奋发向上, 顽强拼搏是每个人应备的品质。从公平竞争的角度而论, 竞赛场是培养人们具有合理意识的最佳场所。足球是一项双方都遵守着共同的规则, 合理地运用各种技战术以争取胜利的一项竞争性运动, 其最大的特点体现了公平性。青少年在足球运动中有了竞争的意识, 使竞争意识不断地迁移到他们的生活、学习中, 有利于青少年正确竞争意识的培养, 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足球运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在集体凝聚力和团体合作的概念上发展起来的新概念, 其表现是球队的全体成员为了使本队在比赛中获胜, 有意识地在球队的训练、比赛等活动中, 把球队的整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通过球队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 使球队整体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就实质而言, 团队精神是由奋斗目标而诱发的主动性的群众思想。

现代足球的显著特点就是攻守双方各11人在足球场上进行争夺, 以射门得分为中心, 按得分多少来决定胜负的一项集体性项目, 为了取得胜利, 它要球队每个队员必须同心协力, 密切配合。只有个人为集体, 才能为个人技术发挥创造机会。青少年时期好胜心非常强, 常常为胜利激动, 自豪。为失败惋惜、懊悔, 为了争取胜利, 他们会相互鼓励, 相互学习, 争取让技战术发挥之最大限度, 以争取竞技场上的胜利。青少年处于这种动静结合环境, 通过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下纪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可以加强组织纪律性, 非常利于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道德意识。

五、足球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

体育运动具有竞赛性, 竞赛具有对抗性。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显示结果的及时性等特点, 使观看比赛或参加比赛的人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和期望。当期望得到实现或满足时, 会使人产生欢快、自豪、敬佩等情感, 已达到调节失衡的效果。这种情感往往移情于学习、工作、生活中, 使人精神振奋, 奋发向上, 勇往直前, 产生积极的情感变化。足球运动技术优美, 战术配合丰富多彩, 比赛竞争激烈, 长出现强队负于实力稍逊的对手的“爆冷”情况, 悬念不断, 紧张刺激, 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特别随着足球运动职业化和商业化不断深化, 青少年可以经常看到精彩的高水平足球赛, 可以与高水平的运动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在五人足球比赛中, 经常可以与高水平职业运动员同场竞技等, 这极大丰富了青少年的业余生活, 成功地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之,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时期, 经济体制、文化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呼唤着人们更加健全的心理素质, 也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心理障碍, 甚至心理疾患。因此,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主要运用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法解读足球运动的教育理念, 对足球精神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作者认为, 足球精神蕴涵着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通过足球精神可以鼓励青少年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鼓励青少年追求真善美。笔者还提出了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多种途径渗透足球精神的建议。

关键词:足球运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刘莉, 朱丽萍.足球运动的大众文化品性[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3) .

[2]陈艳武, 薛锋.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程教学优化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一) [C].2004.

[3]黄竹杭.足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构建过程及训练策略设计[D].北京体育大学, 2004.

上一篇:影视广告设计教案下一篇:预算经验心得体会「蓝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