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洗手

2024-05-03

卫生洗手(精选十篇)

卫生洗手 篇1

手是人体的“外交器官”, 人们的一切“外事活动”, 它都一马当先, 比如从事各种劳动、到垃圾、刷痰盂、洗脚、穿鞋等, 都要用手来完成。因此, 手就容易粘染上许多病原微生物。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调查, 一只没有洗过的手至少含有 (4~40万) 个细菌。指甲缝里更是细菌藏身的好地方, 一个指甲缝里可藏细菌达38亿之多。另外有人作过一个试验, 急性痢疾病人用5~8层卫生纸, 痢疾杆菌还能渗透到手上, 并在手上存活3 d。流感病毒可在潮湿温暖的手上存活7 d。因此, 手是很脏的。而且外出旅游、参观学习、执行任务时, 手经常接触一些物品, 都会把手弄脏。特别是传染病患者和一些表面健康但实际身体内带有病毒者, 常常把致病微生物传播到各种用品用具上, 当健康人的手接触后, 致病微生物便来到手上。如果饭前便后不洗手, 就可以把细菌带入口中, 吃到肚里,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菌从手来, 病从口入”。所以要养成勤剪指甲, 饭前、便后、劳动后洗手的习惯。

洗手可去除粘附在手上的细菌和虫卵, 用流水洗手, 可洗去手上80%的细菌;如果用肥皂洗, 再用流水冲, 可洗去手上99%的细菌。洗手中应注意:不能几人同用一盆水, 以免交叉感染, 互相传播疾病;时间应超过15 s。

讲卫生勤洗手 教案 篇2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经常剪指甲,了解到生水是不卫生的,并培养学生喝开水的习惯。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的习惯。培养学生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教学准备:显微镜、载玻片 多媒体课件 白板

教学过程:

一、板书:手的清洁。

提问:你觉得你的手干净吗?

(我们用手写字、画画、拍皮球……手上沾了很多细菌,所以我们要注意手的清洁。)

二、怎样清洁双手呢?

1、饭前便后要洗手。洗手时使用肥皂。

2、要及时修剪指甲。

3、保护手帕清洁,做到每天洗,随身带。

三、请一位用左手的同学,从手指上取下脏东西。

放在显微镜下让同学们观察,教育学生保持手的清洁。

四、取河水样化验,让同学们看看,明白喝生水是不卫生的。

五、看图。

图上的小朋友为什么要看医生?

教育同学们要养成喝开水或纯净水的习惯。

六、讨论:

1、怎样保护手的清洁?

卫生洗手 篇3

美国教育文化和生活水平较高,卫生文化修养较好。人们当要打喷嚏时,都会手拿纸巾或手帕掩盖口鼻,就像饭桌上手挡牙签剔牙一样,避免不雅。喷嚏一完还赶紧向旁人说声对不起,以示道歉。有痰要吐时,吐在纸巾或手帕上,然后包起来放入口袋,待有机会时放入垃圾筒弃之或回家清洗。这样,即使偶尔带有病毒的人,病毒排出后也不至于大范围污染生活环境。因而传给他人的机会就会减低到最低程度,病毒扩散的速度和波及的范围以及成功侵袭他人产生的病例也就很有限。相反,类似墨西哥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教育文化和生活水平较底,卫生文化修养没有相应跟上,对形成文明雅致的健康行为没有得到推崇,不管在自家还是在公众场合,对自己粗俗的行为举止满不在乎。当有痰要吐时立即向旁边瞧瞧,趁旁人没看见赶紧向没人的地方一吐为快。这也印证了赵本山小品中说的那句话:青春痘长在别人的脸上不心疼。要打喷嚏时更是心安理得。毫无禁忌地开放性地喷发,成千上万的病毒顿时向周边汹涌扩散。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空气可活两小时,这样就会扩散到周边人群,或污染电梯、楼道、扶手、飞机和公共汽车,他人触及后便感染发病。这样的链条延绵相接,病例像滚雪球样不断产生,快速蔓延,病例骤增不足为奇。

就餐等公众活动,也会使病原播散有可乘之机。西方人就餐,左手的叉叉住牛排。右手的刀切出肉片,然后将肉片又稳向嘴里送到适当深度,双唇合拢后拉出叉子,包着嘴巴直至嚼碎吞完后方与人说话,以免口水溅向他人,既不雅观又会将污物甚至病菌染给他人。而在发展中国家的人群中,因为见世面少或家庭教育不到位,大多没有这么讲究和守规矩,甚至以不拘小节为荣而过度放纵,就餐时狼吞虎咽,谈吐不忌,从而使病毒细菌在餐桌上传播有了可乘之机。卫生间的洁净也十分重要。在欧美发达国家,如厕之后除按压墙上挂瓶就有洗涤剂供人洗手外,还有吹风机将手吹干,想快一点也有厚的擦手纸供你擦干,然后放入可回收垃圾箱供回收利用。卫生间有专人管理,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欧美国家卫生间是星级化的,不管是家庭还是单位,卫生间设施是最讲究的。而在发展中国家,除机场和星级宾馆外,洗手间的卫生纸偶尔会被贪小便宜的人拿走,往往搞得洗手间没有卫生纸,卫生设施也屡被损毁或陈旧不堪,不能使用,异味熏天。如厕洗手后甩得满地是水,使人不得不赶紧离开,不愿多呆一秒钟。因此,除个人应加强修养外,政府有关部门要备加重视,大力改进,向文明社会看齐。

卫生洗手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首先,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以下简称“黔东南州”) 随机抽取7个国家级贫困县作为样本县,并将每个样本县除县城以外的所有乡镇作为样本乡镇,共计112个。其次,在每个样本乡镇的乡镇中心小学抽取40名左右10 ~ 12岁农村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对选取的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 376份,有效回收4 359份,有效率为99. 6% 。其中男生2 400名( 占55. 1% ) ,女生1 959名( 占44. 9% ) ; 住校生1 384名( 占31. 8% ) ,非住校生2 975名( 占68. 2% ) ; 四年级学生1 729名( 39. 7% ) ,五年级1 626名( 37. 3% ) ,六年级660名( 15. 1% ) ,其他年级344名( 7. 9% ) 。平均年龄为( 11. 7±1. 02) 岁。

1. 2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包含学生个人基本情况、日常生活和卫生情况、寄生虫病及防治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成员信息、寄生虫病防治知识、其他信息等7个部分。问卷经专家组评定、预调查及修订后正式实施调查。由学生在学校集中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

1. 3统计方法应用SPSS 18. 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χ2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检验水平α = 0. 05。

2 结果

2. 1小学生洗手行为总体情况学生的洗手卫生行为可分为在家和在学校两个不同的地点,每个地点又可分吃东西前和上厕所后两种不同的洗手情景。总体而言,学生在家吃东西前、上厕所后经常洗手或每次洗手的合计比例分别为56. 60% 和70. 89% ,从来不洗或很少洗手的合计比例分别为12. 51% 和9. 50% ;在学校吃东西前、上厕所后经常洗手或每次洗手的合计比例分别为44. 89% 和63. 75% ,从来不洗或很少洗手的合计比例分别为20. 69% 和12. 82% 。学生在不同地点或情景中均以经常洗手或每次洗手的合计比例为最高,且在家经常洗手或每次洗手的合计比例均高于在学校的比例。

2. 2小学生洗手行为特征分布比较不同性别学生在家的洗手卫生行为发现,女生吃东西前、上厕所后经常洗手或每次洗手的合计比例分别为60. 65% 和74. 89% ,且均高于男生 ( 54. 30% ,67. 6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38. 564,54. 855,P值均 <0. 01) 。比较不同性别学生的洗手卫生行为发现,女生在吃东西前、上厕所后经常洗手或每次洗手的合计比例分别为48. 29% 和68. 06% ,均高于男 生( 42. 13% ,60. 2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37. 836,49. 368,P值均 < 0. 01) 。

分学生的住校情况看,在家的洗手卫生行为,住校生在吃东西前、上厕所后,经常洗手或每次洗手的合计比例分别为56. 87% 和71. 39% ,略高于非住校生( 56. 47% ,70. 66% ) ,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8. 931,P > 0. 05 ) ,后者差异 有统计学 意义 ( χ2=12. 746,P < 0. 05 ) 。在学校的洗手情况,住校生在吃东西前、上厕所后经常洗手或每次洗手的合计比例分别为47. 25% 和67. 63% ,均高于非住校生( 43. 79% ,61. 9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29. 613,43. 014,P值均 < 0. 01) 。

分年级看,在家的洗手卫生行为,吃东西前经常洗手或每次 洗手的合 计比例最 高的是五 年级( 58. 67% ) ,从来不洗或很少洗手的合计比例最高的是其他年级 ( 16. 33% ) ,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χ2=32. 653,P < 0. 05) 。在家上厕所后经常洗手或每次洗手的合计比例最高的是六年级( 74. 70% ) ,从来不洗或很少洗 手的合计 比例最高 的是其他 年级( 15. 45% ) ,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χ2= 32. 132,P <0. 01) 。在学校的洗手卫生行为,吃东西前经常洗手或每次洗手的合计比例略高的是五年级( 46. 25% ) ,从来不洗或很少洗手的合计比例最高的是四年级( 22. 21% ) ,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 χ2= 18. 938,P >0. 05) 。在学校上厕所后经常洗手或每次洗手的合计比例最高的是六年级( 68. 48% ) ,从来不洗或很少洗手的合计比例最高的是其他年级( 16. 6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6. 312,P < 0. 01) 。见表1 ~ 2。

2. 3家长及班主任提醒小学生洗手情况总是提醒学生洗手的家长有1 215人( 占27. 89% ) ,而班主任有861人( 占19. 76% ) ; 经常提醒的家长有1 482人( 占34. 01% ) ,班主任有1 286人( 占29. 51% ) 。以总是提醒和经 常提醒的 合计比例 来看,班主任为49. 27% ,远低于家长的61. 90% 。从来不提醒和很少提醒的合计比例家长为18. 39% ,班主任为29. 96% 。家长和班主任提醒小学生洗手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32. 536,P < 0. 01) 。

3 讨论

本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贵州贫困农村学校小学生的洗手卫生行为状况令人担忧。总体上,小学生在家或在学校、吃东西前或上厕所后每次都洗手的比例较低,均未达到40% 。在家每次洗手的比例要高于在学校的比例,上厕所后每次都洗手的比例要高于吃东西前洗手的比例。不同性别小学生洗手卫生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无论在家或学校、吃东西前或上厕所后,洗手卫生行为均优于男生。在学校,不同住校类型小学生的洗手卫生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校生洗手卫生行为优于非住校生。但是在家里,不同住宿类型学生的洗手卫生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学生的洗手卫生行为则表现为,在家里,无论是吃东西之前还是上厕所之后,其洗手卫生行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但是在学校,不同年级学生仅上厕所后的洗手卫生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五、六年级学生的洗手卫生行为要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

贵州贫困农村学校小学生饭前便后每次都洗手的比例低于北京市小学生洗手的比例( 69. 4% )[13],更远低于广东省某市的比例( 90% )[14],表明贵州贫困农村学校小学生对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行为并不重视。其可能原因有,缺乏关于洗手防病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家长总是或经常提醒小学生洗手的比例远高于班主任提醒的比例,说明班主任尚未充分发挥监督小学生养成良好洗手卫生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缺乏相应的基础设备,由于当地社会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再加上取水困难,一些学校及家庭缺乏有流水的水龙头、肥皂或香皂。

第九节 讲卫生 勤洗手 篇5

湖北省五峰县采花小学 张 艳 教学目标

1、了解勤洗手的重要性和好处。

2、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3、养成节约用水好习惯。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学会正确洗手

教学难点:教育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准备:洗手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洗手,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平常的、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会经常告诉你们要勤洗手,讲卫生,那么同学们对洗手的好处,应该在什么时候洗手以及正确的洗手方法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洗手的知识吧,看看哪些洗手的知识是我们知道的,哪些是我们不知道的。

二、新课教学

1、告诉老师勤洗手对我们有哪些好处?谁来说说? 请同学说自己的观点。

听完同学们的观点后,老师点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做什么都离不开手,手是我们身体接触外界物品最多的部位。一些汗液、衣物、玩具、桌椅等物品上占有很多病菌,这些肉眼看不见的病菌会通过手进入我们的口鼻,引起疾病。洗手时防止病菌进入体内、预防疾病的简单又有效的方法。所以,要勤洗手,而且要选用科学的洗手方法。

2、告诉老师你们平时都什么时候洗手?(1)饭前,便后洗手;

(2)接触过眼泪、鼻涕、痰和唾液之后;(3)手上占了脏东西后;(4)玩耍后,做完作业后;(5)摸了钱以后;

(6)接触公共物件后,如门柄、公共电话等;(7)与病人接触后等等。

3、正确的洗手方法。

怎样才能把手洗干净?学生上台演示。老师规范洗手方式:

(1)、湿,把手淋湿;(2)、搓,手心手背指缝搓揉;(3)、冲,清水把手冲干净;(4)、捧,捧水冲洗龙头;(5)、擦,用干净的毛巾擦手。

4、注意事项:不同用一盆水;使用香皂肥皂或洗手液;使用流动水;不能忽视指甲缝、手指缝、指尖等;节约用水等。

三、总结与回顾

1、与同学们共同回顾洗手的好处及在什么情况下要洗手。

2、一起做洗手动作,再次加深印象。

四、知识巩固

想一想,下面的做法对吗?

1、洗手真麻烦,我不喜欢洗手。()

2、眼睛不舒服就直接用手揉揉。()

3、我在吃饭前、大小便后都要洗手。()

4、不用肥皂或洗手液很难把手洗干净,所以我每次都用。()

5、冲洗手的过程中,要用流动的水。()

五、用读儿歌的方式小结全课,使学生加深印象,延伸至课外的实际行动:

洗手间文明 篇6

休息室也好,洗手间也罢,对美国大众来说,是不言而喻。但对一个外国旅行者来说,却有一个从不习惯到逐步适应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对美国洗手间逐渐由习,惯到产生兴趣,窃以为这不单单是一个场所,也是一种文明或者说是文化。

首先,洗手间(Rushroom或Bath)名实相符。洗手间里大多光源充足,通风设备齐全,占主导空间的多是高档的盥洗设备,如不锈钢的冷热水龙头、液体皂喷嘴、一定数量的洗脸盆,大多备有免费纸巾或揩手纸,有的还备有光控烘手机等等。尤其是一面巨大的镜子镶嵌墙上,往往给人一种误入演员化妆室的感觉。总之,洗手间是名符其实的洗手间,供人洗手、化妆甚至休息,其他的功能已退缩到次要的位置上。笔者就亲眼见过几位大学生在这样的洗手间里洗面、修饰,也见过旅客站在飞机场的洗手间(或称休息室)里,吸烟聊天。地上是豪华地砖,周围是雪白的瓷砖墙或玻璃镜,在这样的环境里,又为何不可以休息一下呢?

其次,据笔者观察,作为洗手间的“传统功能”,也已有所改良和进化。比如,每一小间内,抽水马桶的水箱内都装用小型水泵,增压后再冲水,自然消除了下水管道的阻塞问题。有些男用小便池还备有光控设备,一旦客人离开,便池将自行清洗,既方便又科学,还节约了用水。小间内都配有直径约四、五十厘米的大捆卷筒纸,纸捆安装在墙板上的圆型塑料盒内,使用十分方便。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每一洗手间内必有一间特大的残疾人专用间,充分体现出深厚的人道精神。另外,与卷筒纸盒相邻的墙板上还会安装一盒专用的纸垫,纸垫形状恰好与马桶垫圈契合,每位客人方便前将纸垫覆上,用完后随手冲入便池,既清洁又卫生。

文明的发展或日进化是有阶段性的。笔者认为,类似这样的洗手间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存在,至少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支撑。其他方面不说,单单是洗手间每日的照明与通风设备的耗电,对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便是个不小的负担。有些硬件设备的配置,不免有奢侈之嫌。同时,使用者的文明水准也至关重要。这不仅牵涉到洗手间的短期卫生,而且也涉及到洗手间内的设施乃至洗手间本身能否长期存在的问题。有位美国餐厅的老板曾亲口告诉我,他新扩建的店面要开张,工商管理部门就是不发执照,原因很简单,新店的洗手间没有“达标”。原来,当地的工商管理条例上,对餐厅等服务性设施内所设的洗手间有硬性规定,即经营面积与洗手间面积要达到一定的正比例,否则便是不合格,不得开业。这一手确实叫“硬”,难怪许多服务性行业都把“洗手间”作为自家的窗口地带,不惜本钱,苦心经营呢。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洗手间都能保持统一的水准。笔者在去旧金山旅行的路上,曾在路边的加油站里歇过脚。那里的洗手间相比较而言,就不敢恭维了。好在这种情况难得一遇。

最后随带一笔,美国私宅中的洗手间多称Bath,那意思是洗澡间,所不同的是,规模小,色彩与个性特点更丰富;更主要的是,里面各有一张规格、档次各异的澡盆。称Bath也是名符其实的。

卫生洗手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4年3月-2014年7月采用随机抽查的方法对参加手术的手术医生及手术室器械护士分别通过外科洗手后干手处置后进行了手卫生监测182人次。

方法:本次采用了外科洗手后依据GBI/5992-1995《医院消毒电子表生标准》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进行调查和检测的一种方法是按照外科学教科书上的方式外科洗手后用无菌小毛巾擦干手臂及手,共90人次,另一种是外科洗手后用医用一次性纸巾擦干手臂及手,共92人次,分别对以上共182人进行了手卫生采样监测。

采样及监测方法:被检测者手指并拢,用浸有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抹两次,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 m L无菌洗脱液试管内,振荡20 s,用无菌吸管吸取1 m L待检样品,接种于无菌平皿内,加入45~48℃的营养琼脂15~18 m L,边倾注边摇匀,琼脂凝固后置于37℃温箱内培养,48 h后可进行观察,进行细菌计数。

评价标准:依据2012年《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手术医生及手术室器械护士外科洗手后手的细菌菌落总数≤5 cf/cm2不得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合格。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手术医生及手术室器械护士外科洗手前的手卫生监测结果,见表1。

两种干手处置后的手卫生监测结果,见表2。

干手处置后用消毒剂进行手消毒的监测结果,见表3。

表1结果表明,手术医生和手术室器械护士的手卫生状况对手术患者的医院内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合格率分别为75.37%和87.5%。表2的结果表明外科洗手后干手处置一种采用无菌小毛巾擦干,另一种用医用干手纸巾擦干,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格率分别为98.75%和98.04%,均未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

讨论

在外源性医院感染中手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由于部分医务人员无菌操作意识淡薄,可引起院内直接和间接的交叉传播,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加强监管,及时为临床提供便利、简洁的手卫生设施。水龙头改为感应式。配备抑菌洗手液等措施。坚决杜绝不良的手卫生行为[2]。

外科洗手是先用蘸有肥皂液的消毒刷对手及手臂进行刷洗,来消毒皮肤上的各种污渍,然后用消毒剂作皮肤消毒,但皮肤消毒仅能清除皮肤表面的细菌,并不能杀灭隐藏在皮肤深处的细菌。在手术过程中,这些深藏的细菌可以逐渐移至皮肤表面,所以在进行手及手臂的消毒后,还要戴上消毒灭菌好的橡胶手套和穿无菌手术衣才能进行手术,以防止细菌污染手术切口。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了手是传播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对手卫生高度重视[3],由于医务人员洗手不彻底,导致病原微生物传播而造成感染者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30%[4],合格洗手可以使医院感染发生率下降50%[5]。

手术室必须配备好洗手设施,采用非手动式水龙头,减少交叉感染。手刷要浸泡消毒,肥皂液要煮沸消毒,盛肥皂液的容器每天更换并消毒。灭菌的干毛巾或医用干纸巾必须合格,洗手池每天要清洁,手消毒剂应具有卫生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批件,无异味、无刺激。

总之,医院要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定期进行手卫生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跟踪检查,制定整改措施,及时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2):1.

[2]李雅琴.高书义.郭丽英.2004-2007年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956.

[3]徐丽英.朱美珍.关爱红.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24(4):379.

[4]李六亿.我国手卫生的现状问题与改进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8(1):17.

洗手帕 篇8

回到家,小红先拿来一个塑料盆,然后在盆里装上水,搬到院子里,拿了一把小椅子,再拿来一块肥皂,搓上一点儿,抹在手帕上,上搓搓,下搓搓,很快她就搓出了一个又一个小泡泡,她越搓越用劲儿……搓好后,她打来了一盆清水,把手帕一遍一遍漂洗干净。最后,小红把手帕晾在竹竿上,还用夹子夹住呢!一阵微风吹来,小手帕随风舞动,像在荡秋千呢!

风儿说:“嘿!小手帕,你可真香啊!”

“我的主人可爱我了,刚给我洗过澡呢!”小手帕说。

小红好像听见了,自言自语地说:“我是爱干净的小姑娘,小手帕要天天干干净净的。”

妈妈回来看到竹竿上干净的小手帕,对着小红竖起了大拇指:“你真棒!”

小红心里甜滋滋的!

托班幼儿洗手行为研究 篇9

一、托班幼儿洗手行为分析

现从幼儿自身、教师、幼儿园三个方面进行洗手行为的相关原因分析。

(1)幼儿自身。①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年龄特点影响幼儿的洗手行为。处于3岁~6岁的幼儿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的阶段,缺乏知识和经验,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分散、自控能力差。他们往往不能长时间关注一件事情,洗手时,不仅仅同伴的行为会影响到自己的洗手行为,而且自身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也使他们不能很顺利地完成完整的洗手行为。②幼儿特定的心理发展特点影响幼儿的洗手行为。观察发现,托班的幼儿经常是先做后思考,或者是边做边思考,不能做到先思考再实施。自然,在这些情况下幼儿是不可能正确完成洗手行为的。观察发现,模仿也是一个因素。不管是正确的洗手行为还是不正确的洗手行为,幼儿会跟着学跟着做,学习正确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是一个积极的带动过程,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坏榜样”,这也是要引起重视的。③幼儿的清洁意识影响幼儿的洗手行为。研究者所观察的是处于3岁~4岁的托班幼儿, 清洁意识还远远不够。由于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幼儿缺乏对卫生、细菌等相关概念及其因果关系的了解,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和正确对待,使得幼儿形成一种讲卫生勤洗手是帮别人而不是自己的事情的错误观点,不能变成幼儿自觉自愿的行为,更不用说是形成自身需要的习惯。

(2)幼儿教师。①教师的角色定位影响幼儿的洗手行为。教师在幼儿园是一个具有权威的角色。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体现在每日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者经过访谈发现,教师认为他们在幼儿洗手行为的过程中起到的是一个监督者、提示者的作用。有教师反映幼儿不能正确地洗手,或者在小便后没有主动洗手的意识。②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洗手行为。调查发现,教师认为要培养幼儿的洗手习惯,首先要让幼儿产生清洁的意识,然后在不提示的情况下让幼儿实践,对于在无提示下的并产生清洁行为的幼儿给予鼓励与奖励,再慢慢培养大多数幼儿的清洁习惯,最后对没有形成清洁习惯的幼儿给予必要的批评,运用心理学中强化的理论。

(3)幼儿园。①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模式影响幼儿的洗手行为。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的家。这种集体教育模式决定了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各环节中不可能一直受到关注,所以很难做到时刻关注每个幼儿。②幼儿园的教学时间安排影响幼儿的洗手行为。托班幼儿的时间安排中,并没有专门特定的时间学习或者练习洗手。当然,据研究者所知,几乎没有幼儿园会单独安排这个时间。因此,在各环节联系之间就是幼儿所谓的洗手时间。可想而知,完成正确洗手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二、托班幼儿洗手行为的改善策略

(1)认识幼儿的身心特点,注重内在因素的影响。首先,认识到托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这是造成幼儿在洗手行为出现诸多分心行为的原因之一。充分认识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是可以减少幼儿在洗手中的分心行为的。其次,托班幼儿的行为受情绪支配的影响大,应在教育行为上适应这一特点,让幼儿在洗手时保持平稳的情绪,减少幼儿洗手时的兴奋或者愤怒等不平静状态,可以有效减少幼儿玩水、打闹的状况。

(2)认识幼儿的认知能力对洗手行为的影响。受限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托班幼儿还不能很好地形成自觉洗手的意识。但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部分———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提出,3岁~4岁幼儿应做到“在提醒下, 饭前便后能洗手”。相对应的建议是: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予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

(3)认识教师的作用,注重外在因素的影响。①认识教师的特殊地位对幼儿洗手行为的影响。教师是一个权威者, 说的话做的事对幼儿来说都是模范。幼儿在家中是宝,一家人围着转;在学校,教师是主,因此,教师的特殊地位对幼儿的行为有特殊作用。利用教师的地位,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以语言、音乐、体育等多种形式教会幼儿洗手的正确步骤,树立自觉主动洗手的意识,逐步形成良好习惯。②认识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幼儿洗手行为的影响。由于传统教师观使得教师长期处于一个教导者、传道者的位置,总觉得教师是高幼儿一等的,教是最重要的任务,而教师以自身为主体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童心去对待幼儿,多点鼓励,少点批评。

预防甲流从洗手做起 篇10

为了响应联合国改善世界亿万人卫生状况的倡议,国际知名健康促进组织PPPHW自去年起把10月15日定为“世界洗手日”,希望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使用香皂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与文化。而今年在甲型H1N1流感大面积蔓延的趋势下,“正确洗手,预防甲流”被定为第二届世界洗手日在中国的宣传主题。

作为甲型H1N1流感的一个重灾区,墨西哥自今年4月爆发疫情以来采取了学校停课、餐馆停业、取消大型公众活动以及鼓励民众勤洗手等多种措施控制流感病毒传播。反观防控甲型流感的经验和教训,墨西哥卫生专家认为,公众宣传、快速诊断、隔离治疗以及全民勤洗手是最为有效的几个防控措施,而勤洗手被认为是最佳的防流感措施。这是因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病人喷出的飞沫散播到空气中,可以黏附在我们的手上,存活约两个小时。如果不洗手就喝水、吃东西,很可能会感染上病毒。另外,用流水如自来水洗手,能使手上的致病微生物减少80%;用肥皂充分地洗手,再用自来水冲洗,能使病源微生物减少95%。因此,大家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每次洗手时间应持续30秒以上。每天饭前便后、外出回家时最好立即洗手,这样能有效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正确的洗手方法:

1.用手肘开关水龙头,可以防止细菌二次污染。

2.拿取肥皂,打湿双手,充分揉搓使肥皂起泡。

3.手心相对揉搓,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4.两手相握进行揉搓,弯曲手指关节在另一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5.洗大拇指。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洗手指尖。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7.洗手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腕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8.将手用流动的清水洗净。

9.用纸巾擦拭或甩干双手或自然风干。

10.及时涂抹护手霜,防止皮肤干燥。

上一篇:精神病人的社区救赎下一篇:学校体育的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