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教学法的课堂技巧

2022-11-17

第一篇:分组教学法的课堂技巧

关于课堂分组教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课堂分组教学的心得体会

我在看实习的学长的讲课视频时发现同学们都是被分成小组的,不知道这样的座位排列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我在高中时就遇到过这样的形式,而且一直到高三为止,所以对这样的分组教学有比较深的体会,下面就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它的优点有很多,不然不会被运用到教学中。首先它有利于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以前同学们是一个人独自学习,分组后小组的成员们可以相互讨论,相互讲解,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第二,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设计每一个环节,教师教学生学,而分组教学能够使同学们有充分时间去交流讨论,使他们自己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就是开始自主学习的开始是一个大进步。第三,分组教学使班级内形成许多小团体,她们会提出自己的学习口号以及班级建设建议,小团体之间会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也会组织多种类型的课外活动,这样学习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在小组教学中师生都参与其中,相互之间交流意见,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像许多事情一样,分组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教学活动中他的缺点也展露无遗。首先自主学习可能会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是万万不能缺少的。其次,分组教学将成绩不等的同学分为一组,成绩有好有坏,往往成绩好的同学是小组的权威,而成绩差点的就会对成绩好的产生依赖,而成绩好的可能会产生自傲的心态,这对两方面都不好。如果小组里面有调皮爱捣乱,爱说话的同学,不仅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更有可能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最后,同学们坐在一起可能在自习课上不由自主的说话聊天,对自习课来说效率我认为不是那么高。

在实习中我可能也会遇到分组教学的形式,希望我能够做的好一些。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堂由分层教学到分组教学的实践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地随之改变。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以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几年来,我从国办普通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从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类教授的分层教学,到将各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以构建积极创新、和谐生动的课堂,逐步改变了教学模式,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分层教学

分组教学

评价标准

一、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及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国办普通校的七年级学生来自于各类不同层次的小学,由于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情况和家庭电脑普及程度的不同,学生在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与计算机技能的操作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我将学生大体分为三类,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第一类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一无所知,属于完全的信息技术盲,他们在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因不适应学习节奏而感觉学习困难,导致对该课程的学习缺乏自信;第二类学生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文字输入能力,但热忠于电脑游戏,对于其它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感兴趣,导

1 致在在课堂上难以专注学习;第三类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有所了解,对各种操作技能都有一定基础,学习兴趣高,接受能力强,打字速度快,自主学习潜力较强,但这一类学生中存在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根本不需要再进行学习的情况,在课堂中容易出现“开小差”现象。

对于这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我们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解决因个体差异而给课堂教学带来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分层教学的尝试

根据以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分析,我将学生分为三层:基础层、普通层、提高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任务驱动和评价标准。

1、基础层。这一层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注重大量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的吸收,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标准采用“点评价”方式,作品评价以是否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点为重要标准,每落实一个知识点、每进步一点都给予肯定,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普通层。这一层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的同时,注重潜能的开发,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能力。任务驱动要求在完成基础练习的同时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具备灵活应用的能力。对普通层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其积极向上,确立更高的学习

2 目标,作品评价以是否能够在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增加灵活多变的创新意识为标准。

3、提高层。这一层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任务驱动要求学生在训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完成作品。对提高层学生采用“全面性” 评价标准,从作品的整体思想设计,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到创新意识和作品实用性给予全面性的评价,使这类学生可以更上一层楼。

例如:在信息技术教材电子板报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尝试用分层教学。基础层,要求学生了解电子板报的设计思路和基本布局,掌握最基本的word软件操作。布置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根据老师上课所演示的操作,完成单元练习中固定电子板报的版面,巩固基础知识点。普通层,学生在完成固定电子板报版面的同时,鼓励学生精益求精,灵活掌握版面设计,协调色彩搭配、改变插入的图片和艺术字大小布局等,增强学习灵活性。提高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素材库,要求这一层的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确定任务,设计版面,挑选素材,制作作品,并给出“全面性” 评价标准,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造力。

这种分层式教学,教师为不同层次学生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置任务驱动,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并

3 对他们进行分层辅导,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效的进行学习,增强了对课堂教学知识点的落实。

三、分组教学的实践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教育课程,我也希望在令学生掌握该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团队协作精神提供广阔的空间。因此我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在单元作品的制作中进行了分组教学的实践。

1、分组情况:我校每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在30人左右,我将各班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平均分配,每个班分为6—7个组,每组由4—5名同学组成,包含不同层次的同学,并设立小组长。

2、任务驱动:结合社会时事、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和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各小组自主确立题目,创作作品。

3、制作要求:主题积极向上,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制作过程,并在作品完成时写出制作感受,并发布到电子档案袋中与其他同学共享。

4、评价标准:从主题的确定、版面布局、色彩搭配、图片的处理、自创图形图片的效果,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做到高标准、全面性。

例如:在演示文稿的学习中,我进行了分组教学的实践。以七年六班为例,该班级共29人,根据学生的层次分为6组,每

4 组学生都选定了一个主题,分别是:“北京奥运,我的骄傲”、“落实规范,争做文明学生”、“动漫天地”、“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航天知识”、“小说世界”、“塞翁失马”。每组同学由组长带领,围绕主题并根据组员所长分配任务,包括搜集素材、设计版面、调整图片、文字输入、动画设计等任务,再利用网络教室的功能将每个同学完成的内容进行组合加工,每组同学共同完成一个演示文稿作品。作品完成后通过电子档案袋进行发布,由老师和全体同学根据评价体系的标准进行评分,其中“北京奥运,我的骄傲”内容丰富、布局合理、链接到位,被评为最佳作品,“塞翁失马”设计生动,动画制作丰富,对学生有较强的实用性,也得到很高的评价。学生在单元学习后所写的感受中,很多同学都发表了通过演示文稿的制作自己得到的各种收获,充分体现了这种分组竞争的教学模式优势所在,既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又能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施展所长,确立自信,发现不足,使课堂教学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四、分层教学与分组教学的关系及实践效果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将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按学习基础与动手能力分成不同类型,对学生分层要求,异步施教。而分组教学是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分组教学,来通过全面的、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分层教学是分组教学的基础,分

5 组教学则是分层教学的延伸。

在分层教学中由老师布置任务,每一个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都要完成一个作品,能达到一定的教学质量。而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教学,教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落实与提高不仅仅是通过教师教授获得,还能够借助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互相帮助等方式更广意的获得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了学生间的合作及通过探讨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由分层教学到分组教学的实践,使学生在落实知识的基础上,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促使学生自愿开动脑筋,学习知识,熟练技能,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教学方式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何能在不增加工作量的同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继续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讨》

2、《信息技术教学的三层台阶》

第三篇:浅议生物分组教学的课堂模式-2013教学论文评比

浅议“生物分组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江口县双江镇民族中学 余华明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校开展了学生分组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藉此机会我简要探讨了我对生物分组教学在改革模式下的几点认识。提及教师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在课改教学中的具体作用以及自己对课改的一点点肤浅认识,若有不足还请各位批评指正,不甚感谢。

【关键词】:分组教学 合作学习 主体作用 创新思维

随着课改的春风走进了校园,我校作为我县课改示范点,新成立的课改领导小组根据本校校情和学情实行了 “学生分组”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其目的在于扩大教学信息的交流质量和数量,希望尽可能地把时间和空间能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设出一种探究式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境,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得充分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最佳学习平台。但是多数老师都认为小组活动最难管理,一旦放手就很难再收回来。或者小组活动只是一个形式,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没什么实效性。因此,针对这种现象谈一谈我对“生物分组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认识。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

首先,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刚开始不要期望有什么收获,要慢慢教,教他们怎样分工、合作,怎样讨论、记录,怎样表达自己的见解等等。

其次,教师要组织好小组合作,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不能任学生瞎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太简单太难都不行:以互相监督检查为主的,需要集体智慧来解决的问题(比如概念的总结,往往都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来的,一个人观察面比较窄,你一言,我一语,就完整了)。

第三,小组人数与分工:要合理安排,视学生班级人数、学习情况确定分组名单,实行组长负责制。

第四,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每个人都参与(一组一组,一个一个教),要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的效果要落到实处,要认真检查结果。

第五,合作学习纪律的保障:活动前明确活动内容、时间、规则。在活动前一定要讲清规则,比如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口令或手势。只要听到老师的口令,大家必须停止一切活动安静下来。这样,形成习惯,下一次的活动同学们才会重视。这些细节问题都要在教学中慢慢去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磨合,老师和学生都彼此了解,那么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学生都能领会,这样你上课就会轻松很多。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形成一定的规矩,达成默契,才能真正享受课堂带来的乐趣。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分组教学

一节课,学生的情绪不可能总处于高度集中、紧张的状态。每节课前5分钟很关键,因为学生的情绪可能还沉浸在下课的游戏中,学生不可能马上进入最佳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慢慢拉开序幕,烘托出一个学习的氛围让大家都进入状态。根据我们的教学需要,它可以是一些基本的课前复习,而课前复习我们可以设计成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比如:闯关比赛、挑战老师、开火车、击鼓传花等。有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设计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课前自主学习题作以铺垫。新课前,有时还可以用肢体语言来预热,比如,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老师的演示方法自己尝试进行实验操作)、找位置(学生读图分析,学生根据老师要求找到生物体某个结构或器官的位置)、或者来一个脑筋急转弯等。这样的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思维状态,也为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打下基础。在这5分钟里,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东倒西歪、可以热热闹闹、可以大喊大叫表达自己的观点,当他觉得有趣的时候就能激起他学习的欲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分组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由于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的特点探究活动多,实验多。所以我们在分组时要让学生小组每个成员在课堂上有事做,有活干,做到活动人人参与,学习任务人人有份,没有优生和差生之分,使之每个小组都能成为一个学习互助的合作团队。比如有的学生对生物概念认识还很肤浅,但在活动记录中记录速度和实验操作方面却不次于其他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学生分组时,要按学生不同的能力对其合理分工,发挥其优势和个性,体现学生各自的自身价值,挖掘学生学习潜能,使学生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在探究问题时把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和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互助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师要创新思维,营造分组教学课堂模式

其实很多老师尽管参加了不少的新课程培训,仍然还是喜欢传统教学模式,喜欢学生听自己滔滔不绝,自己以演讲者的角色,以操纵者、课堂主宰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出现在学生面前,虽然实施了分组教学还是改不了自己原来的身份,自然培养创新思维,实施分组教学就会成为摆设。因此,要营造分组教学课堂模式,就得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自由、活泼的分组教学课堂模式,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能创新自己的思维。

五、教师要学会“煽情” 和制造“矛盾”,分组教学才会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当学生的状态稍有松懈时,老师要学会“煽情”,尽管从心里对他们的表现不太满意,但这时不要过多指责和批评,可以委婉一点提醒(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我希望大家继续保持)。教师也要适当制造矛盾。在同学们出现精神松懈、思维惰性、无组织纪律约束的时候,要会挑起学生的内部矛盾。比如,“现在第四组的同学表现的最棒,你看他们多安静,多认真(尽管你知道第四组的同学跟其他组没什么区别)”。“今天女生好像比男生更有朝气、更有创造性”。这样不经意的话语会让好胜心强的学生很不服气,激起他好斗的心理,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一节课要有松、有紧;有说、有笑。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只有充满活力的分组教学课堂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观摩,采用分组教学的课堂模式,的确激发大多数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原来上课爱打瞌睡和搞小动作的学生都能主动学习了,并且参与到小组活动中进行互助合作学习,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和课堂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得到了体现,看见这意外的惊喜,增强了我继续实施分组教学的信心,尽管实施过程中有些艰难和许多不足,只要咱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我相信我校的分组教学课堂改革模式会越走越远的。

第四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组互助学习

中学数学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组互助学习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审视各名校的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关键词——合作,这种合作是一种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可以说它是完成优质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什么是分组互助学习;分组互助学习的有效途径;互助学习的体会及总结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组互助学习。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 合作交流 教师 优质高效 新课程标准 教学模式 基本理念

从教学理念上来看,分组互助学习与以前的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体现的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新观念。但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很多为显示分组互助学习模式而进行“分组互助学习”作秀,表面热热闹闹,实际对学生无多大益处。如何把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杜绝走过场的现象,还得进行一番探讨。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中,“自主、互助、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互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进步,在研究某个问题时联合协作的心理行为。互助,是共同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集体凝聚力的核心,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能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死角,满足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互助原理纳入人际交往,对于

认识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在近几年的学习观摩实践中,我们的数学教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分组互助学习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互助、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接下来,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什么是分组互助学习

顾名思义,分组互助学习就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助性”学习,每个“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互助”的手段能否得到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分组互助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分组互助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互助精神、互助能力,这正是今后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新课程标准倡导“互助”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互助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讨论,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互助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

分组互助学习交流基本步骤及要点:

1.确定学习目标。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分组学习中。分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价值。

2.在互助过程中,学生对自认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分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提出同他人讨论解决。

3.相互讨论。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互助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目的。不同思维的交锋,有利于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

4.交流内化。以分的小组为单位的组织讨论,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互助、共同学习的机会,可增强学生集体观。以小单位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也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加工。

5.课后回顾。进行总结性回顾,可使新知识更加明朗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作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不断调整学法方法,有利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更。

二、分组互助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互助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因此,我认为分组互助学习的实施要注意落实以下几个要点:

(一)科学分组、细致分工

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互助学习的组织基础。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担任一个具体的互助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二)教者应给适合学生互助组学习的契机,精心设计每个问题。

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互助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探究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互助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互助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教《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我提出三个问题给学生思考:〈1〉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一个三角形中位线有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2〉何谓三角形

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根据学生反应,学生都很容易掌握前两个问题,但对课本中这个定理的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质疑。我开始不向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在全班上提出问题,针对要害给予引导,让全班学生再讨论,发挥集体智慧,互助分析解决问题。有甲学生提出:“这一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比较陌生,是怎样想出来的?”又有乙学生提出:“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证明?”,还反问“课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证明?”我首先针对甲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讨论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的结论也隐含着三角形中位线,解决了课本中为什么要“过D作DE//BC,交AC于E”的问题,可见DE与DE重合,因此DE//BC,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的证明思路和方法理解畅通。小结时强调要领会“重合一同一”这种证明方法,指出它在往后做题的应用,回答了课本中为什么采用这种证明方法的原因。再在乙学生提出可用别的证明方法的带动下,我组织全班学生互相探索,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使学生认识更深刻,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互助学习的重要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助习惯

良好的互助习惯培养是互助学习的重要前提,分组互助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从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1、学会自主探索

要使互助有效,互助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

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所互助的问题才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互助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学进行交流、探索。如“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探索中,教师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分组中讨论,事实上就是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观察和思考,这样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独立的见解,在发表意见时就能各抒己见。

2、学会交流与倾听

互助中,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应参与到分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在互助中学会“二听一思一讲”:一听是指要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二听是指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一思是指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讲是指要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清晰告诉分组的成员。

3、学会思考与总结

互助后的思考与总结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互助碰撞后的一次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不同,互助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师与生、 生与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经整理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每个人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应认识到自己(或对方)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或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四)教师要处理好各小组的角色,及时对互助过程进行调控

在互助学习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指导来实现的。互助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有时还是学习的互助者,因而教师在互助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分组的具体情况,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流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作出指导,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三、互助学习的体会及总结

我认为,在组织互助学习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分组互助中的责任,否则,互助将流于形式;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评比,只有

这样,学生才会在小组互助中得到提高;互助结束后还应对互助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互助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互助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互助学习,从学情分析、目标设置到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但是,要使互助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互助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互助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互助的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互助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互助方式有多种,互助手段也有许多,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互助方式和手段,最终构建数学课堂有效的分组互助学习。 参考文献:

1、郑淑贞、盛群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2、许佳:‘合作、活动与交流’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4期

3、和学新: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14期

岳阳市华容县新河中学谭作富

邮编:414214 联系电话:13574030319 电子邮箱:tanzuofu@qq.com

第五篇:课堂分组教学”工作总结

北陶希望小学“课堂分组教学”工作总结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校全面实行了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课改过程中,尝试分组教学,便于形成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互助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分组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班级教学难以解决的因材施教的问题,而且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下面就我校开展的分组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第一个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师的转变

这一年,我校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在不断地加大,先后有不少老师在莘县实验小学参观取经,学习观摩,思路眼界开阔了不少,给学校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带来了新的活力。“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教师已开始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变“ 高高在上” 为“ 平等中的首席” , 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 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 变管理的“ 专制式” 为“ 民主式” , 让学生享有身心自由的权利,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变教学的“ 指令式” 为“对话式” , 让学生享有学习的主动权, 变“ 教材的执行者”为“ 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 让学生享有体验的权利。变评价的“评判式” 为“ 促进式” , 让学生享有发展的权利。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一定的转变。

第二个转变:课堂教学和教学策略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上,打破陈旧的“一言堂”习惯,在教案的有效指导下,采取各小

组合作的探究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从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成了课堂的主旋律。教师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成了教育意义上的组织者、对话者, 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实践、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在这种课堂模式下,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上多下功夫,不断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质疑和创新能力,自学探究的能力等。

第三个转变:学生自身的转变,开展小组竞赛活动,激发内部活力

有竞争才会有活力,开展各小组之间的竞赛,可以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培养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变个人竞争为集体竞争,便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尤其是习题讲解课的教学中,对于一些问题,老师一直讲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而且印象不深,这样,就需要教师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这类题目我不会做,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思考,相互讨论,给予解决,比较各个小组的能力和水平。为了获得小组的胜利,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竭尽全力抢答不同的题,争当小老师,参与的积极性会大幅度地提高,因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培养了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师从繁忙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了,一举两得。

实施分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而是显得很随便,这种“开放型”、“交往型”的教学方式,绝不是只追求形式,花样翻新,而是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短短的不到一年的实践和摸索,要想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的依赖心理,张扬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还有困难。但是,分组教学确实使我校教师对教育理念,课堂模式和教学策略等有了新的思考,也让学生获得了一些愉快的学习体验,激发了活力,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一定能把分组教学运用的更好。

2013年7月

上一篇:公安党员自我剖析材料下一篇:翻转课堂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