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准确性研究论文

2022-04-15

食品检验作为食品生产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整个食品行业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食品检验流程进一步规范,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食品检验准确性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食品检验准确性研究论文 篇1:

影响食品检验准确性的因素及管理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食品检验。但在现有的食品检验中,存在很多影响检验准确性的因素,可能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了食品安全检验现状及影响食品检验准确性的因素,提出了提高檢验准确性的管理策略,以期提高我国整体的食品检验水平。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验准确性;影响因素;管理策略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但是,在对食品进行检验时,经常会有很多因素影响检验的结果。为了提高食品检验的准确性,需要对影响检验准确性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检测方法和管理策略。

1 食品安全检验现状

1.1 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和宣传不足

经过研究,可以发现目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比较浅显,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当下的互联网和传统媒体对食品安全的宣传存在很多不足。

1.2 食品检验和现存问题

食品检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食品检验,可以确保食品安全,为消费者提供保障,避免有害的食品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对食品进行检验,企业可以了解制作的产品质量如何,作为企业食品生产的指导和参考,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秩序。食品检验对食品安全的保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食品检验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检验的准确性。

1.2.1 检验技术不完善

在进行食品检验时,检验仪器和试剂的选用,使用的检验方式和流程,以及检验人员的操作水平等都会影响检验的精度。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存在各种问题。进行相同的检验时,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检验仪器,导致检验标准不完全一致。使用的试剂可能纯度不高,杂质较多,导致结果误差很大。现有的检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检验人员职业素养不够,也会直接影响检验的结果。

1.2.2 区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一般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在各方面水平较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发展水平导致了不同地区的食品安全检验水平的不均衡,不利于维护食品的安全。

1.2.3 检验覆盖不全面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外卖软件的普及,每天都有大量的人通过点外卖的方式解决自己的日常三餐。但是,在外卖行业高度繁荣的同时,配套的食品安全检验工作并没有及时得到提升和完善。而且制作外卖的商家具有数量众多且非常分散的特点,很难对外卖食品的安全进行检验[1]。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加强对食品安全检验工作的研究,提高检验的效率和准确性。

2 影响食品检验准确性的因素

2.1 检验环境

检验食品安全是需要精确度的工作,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因素,例如温度、湿度等的影响。例如,使用不同的检验方法,检验不同的样品时,对温度的要求一般不会完全相同。容量法的使用,要求室内温度保持在20 ℃左右。而检验饮料中含有的可溶性固体物时,要求温度控制在10~30 ℃,所以一般在实际检验时会把温度控制在15~25 ℃进行,尽量减少误差,从而提高可溶性固体检验的准确度[2]。

2.2 检验人员

检验人员是进行食品检验的人员,他们的操作会直接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检验仪器自动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仪器设备更加智能化。但是,相关检验工作依旧不能离开检验人员的人工操作,而进行实际操作时,有很多检验人员,由于自身的理论素养不合格、技能操作不达标、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不强等原因,不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验,有时为了省事甚至会简化一些复杂的检验环节,这会导致本来不合格的产品被检验认定为合格后进入市场,被消费者食用后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2.3 检验仪器及试剂

决定检验的精确度和检验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是使用的检验仪器。例如,使用检验仪器可以快速检验食品中含有的营养成分,帮助判断食品是否符合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而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很多的检验实验室中的仪器,存在维护和使用不当的问题,容易导致仪器老化,检测结果准确度较低。天平是检验实验室最常使用的一种实验仪器,如果天平砝码的取用和保存不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容易导致砝码被腐蚀,从而影响天平测量的准确性。另外,检验所使用的试剂的质量也会影响检验的结果。如果使用过保质期的、变质的或含有太多杂质的试剂,会导致检验的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

2.4 检验方法

按照食品检验的标准,不同类型的食品及营养成分应该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保证检测的准确度。但是,在实际检验时,很多操作人员不会对食品的类型进行区分,用相同的方法检验不同的食品,这会导致有些结果是准确的,有些结果不够准确。这样的检验方式无法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存在很大的隐患。

3 提高检验准确性的管理策略

3.1 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检验制度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检验工作缺乏完善、统一的管理制度,会导致食品安全检验工作的流程不够规范、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需要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检验制度。为了确保检验工作的模式化和标准化,要在制度中明文规定,进行不同的检验时,需要选择的分析和检验方式、需要使用的仪器、检验人员需要达到的技能和素质标准、采样所使用的流程和标准、样品的处理和保存等内容,从制度的层面上规范食品检验工作的流程。在制度中也需要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和义务,加强对食品检验各个环节的监管。例如,我国目前对食品进入市场的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曝光各种不合格食品涌入市场的新闻,这是食品安全的检验工作不够完善所导致的,相关部门应提前做好检验工作,从制度的层面上加强对食品进入市场的监管,从源头上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

3.2 加强对于实验室的管理

3.2.1 做好检验仪器的维护工作

检验仪器是食品检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为了提高食品检验的准确性,在考虑各种限制因素的同时,应该尽量选择精准度高的仪器,最好选择具有自动校正功能的仪器,这样方便对仪器进行调整[3]。选择完仪器后,一定要做好日常的养护工作。仪器的使用者在相应的记录册上记录使用时间、使用目的和使用者等使用情况,以文字形式留档,方便管理。另外,需要定期由专业人士对仪器进行检修,如果有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进行修整,确保仪器一直处在良好的状态中可以随时使用,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

3.2.2 控制好检验环境,加强对检验人员的管理

由于食品检验的结果很容易受到检验环境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食品检验前,一定要根据检验的需求调整好实验室的温度、湿度等,保障检验的准确度。进行实际操作的是检验人员,如果检验人员在操作中出现任何失误,或者操作水平不达标,都会导致最后的结果不准确。所以,一定要加强对检验人员的选择和管理工作,确保检验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安全意识。为此,在招聘检验人员时,需要对检验人员进行严格地考核,合格后才能入职作为正式人员参与相关检验工作。而且入职后,也需要定期地对检验人员进行考核,考核达标的人员才能继续工作。由于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及检验工作的复杂多样,应该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4]。检验人员自身也要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多进行实践,要拥有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要提高安全意识,确保自己的操作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3.2.3 完善取样操作

食品检验采用的是抽样检验的方式,需要对检验对象进行样本采集。按照统计学的理论,取样的基本原则是随机取样,否则最后的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偏差。所以,在进行实际操作时,检验人员一定要尽量保证样本的随机性[5]。根据检验目的的不同,样本的数量也要有所调整,样本太少不能反映检验对象的真实情况,而样本太多会加大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另外,取样工作一定要避免杂质的污染。不管是取样时使用的工具,还是取样的操作环境,都应该保持洁净,避免由于杂质污染而导致结果不准确。

4 结语

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所以一定要提高食品檢验的准确性,保障食品安全。虽然在检测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关研究的不断推进,食品检验工作一定会越来越规范,整体的检验水平和效率会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海录,王影.提高食品检测准确性的方法研究[J].现代食品,2019(14):135-137.

[2]孙艳.对提高食品检测准确性的控制因素简要分析[J].现代食品,2019(24):168-169.

[3]王进.提高食品检测准确性的方法研究[J].现代食品,2019(18):152-153.

[4]刘霞.影响食品检测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及解决策略探析[J].现代食品,2020(23):73-75.

[5]李春兰,王雪梅,徐文栋.影响食品检测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及解决策略探析[J].食品工业,2019,40(7):167-170.

作者:吴永兴

食品检验准确性研究论文 篇2:

食品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和提高方法

食品检验作为食品生产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整个食品行业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食品检验流程进一步规范,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食品检验活动仍旧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提升食品检验水平,文章在梳理食品检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食品检验准确性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梳理,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食品检验准确性的提高方法,以期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食品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的食品检验流程,但受到检验方法、检验环境以及检验人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不高,不足以真实地反映出食品的状况。为了提升检验准确性,有必要立足于过往工作的实际,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食品检验准确性影响因素的梳理。

检验方法的影响。从过往情况来看,食品检验方法对检验结果有着一定的影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不同的食品检验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误差控制能力有所差异,进而出现检验结果准确性不一的情况,即便使用同一种检验方法,也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检验结果。同时在食品检验环节,仪器以及试剂的类型、操作方法,均会造成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降低。具体来看,在食品检验环节,例如一旦没有事先对天平或酸度计等进行校准或调试,将造成检验结果出现较大误差,无形之中,影响了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食品检验环节,需要借助于各类化学试剂,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完成检验工作。基于这种实际,在试剂的选用以及存储环节,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

检验环境的影响。食品检验过程中,检验结果会受到样品状态以及实验室状态的影响,为了确保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际工作中,应当着力做好检验环境的控制工作。一般情况下,食品检验应当在实验室内进行,这就要求实验室的环境应当符合检验要求,一旦实验室环境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检测结果的失真。例如目前较为常见的实验室温湿度问题,在食品检验环节,如果实验室内出现较大的温湿度波动,都会对检验样品的性状以及检验设备的运行状态产生影响。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检验员在实际的食品检验环节,应当做好相应的应对工作,确保实验室检验环境良好,符合实验条件要求。

检验员的影响。食品检验对于检验员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食品检验工作的开展,要求检验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食品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检验人才培养、储备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食品检验员数量有限、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造成食品检验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考虑到这一情况,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相关检验机构应当转变思路,对检验员进行系统培养,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科学严谨、检测本领强的专业技术队伍。

食品检验准确性的提高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升食品检验的准确性,在食品检验过程中,检验员有必要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从样品制备、检验方法、检验环境以及检验员等多角度出发,扎实做好食品检验工作,不断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食品检验样品的制备。在整个食品检验过程中,检验员应当根据需要,对检验样品进行相应的前处理。在处理过程中,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从抽样检验以及样品制备两个环节入手,认真做好样品的制备。在实际的制备环境中,检验员采取随机抽检的方式,并做好相应的记录,记录的内容需要涵盖抽检者姓名、样品数量、样品的批次、抽检日期、生产单位等,通过详细的数据记录,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食品检验样品的基本属性,同时也为后续相关检验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在样品制备的过程中,检验员应当确保抽检样品的均匀性,例如在进行油酱类食品的检验过程中,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样品制备环节,检验员需要将油酱进行充分的混合,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发现固体样品,也应当对固体样品进行粉碎处理,再进行检验工作。通过这种样品选择以及制备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食品检验的真实性,从而大大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食品生产以及消费活动提供重要数据参考。

选择科学适当的检验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食品检验能力不断提升,检验方法日趋多元,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检验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有针对性地对食品检验方法进行筛选与使用,进而造成食品检验准确性的降低。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情况,检验员在实际的检验环节,应当在科学性原则以及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着眼于食品检验的实际需求,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参数框架下,适当合理地选择检验方法。例如对于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检验,可以借助于各类仪器设备,在短时间内完成微量元素的综合性检验,在缩短检测周期的同时,也能够减少了成本费用支出。与此同时,检验员可以通过粉碎或者消化,对食品检验的样品进行预处理工作,通过预处理,实现食品检验方法的横向对比,实现了实验检验方法的科学选择,同时也为后续食品检验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检验员在实验环节,需要对实验变量进行准确控制,再次提升食品检验的准确性。在某些情况下,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測试方式,对检验结果进行验证,尤其是在乳制品检测环节,对于三聚氰胺的检验,如果仅仅采取高效液相色谱仪来进行成分与含量检验,其只能完成大于2mg/kg含量的检测,但是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规定,婴儿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应当小于1mg/kg,因此如果单纯的只依靠高效液相色谱仪,难以实现三聚氰胺的检验,而是应当采取二次检验的方式,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切实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对于提升目前食品检验准确度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从过往情况来看,食品检验实验室环境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基于这种认知,检验员有必要扎实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在食品检验样品理化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实验环境的营造,尤其控制实验室的温湿度条件,通常情况下,食品检验工作应当在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例如在红酒酒精浓度检测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整个检测环节,实验室内温湿度都控制一定的范围内,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升实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效规避误差。在实验室管理环节,还应当做好清洁卫生工作,由于食品检验过程中,使用大量的仪器设备,部分设备较为精密,清洁卫生环节,检验员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避免因人为失误,造成实验检验器材准确性的下降。对于实验环节使用的各类试剂,有必要定期组织检验员进行检查,并根据试剂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置。金属元素的存放为1年到2年,硫酸等试剂必须在质保期内使用,借助于对试剂存储期限的管控,能够确保试剂符合食品检验的基本要求,从而有效提升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减少检验误差,为后续食品生产、流通、销售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不断提高检验员的专业水平。为了进一步提升检验员的专业水平,形成高素质的食品检验队伍,在日常工作环节,应当做好人才引进以及培训工作。借助于专业技能培训、轮训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检验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理论水平,强化食品检验能力。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引导检验员形成对自身工作的正确认知,明确食品检验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同时做好制度规划,形成长效机制,扎实做好绩效考核以及管理制度建设,将检验员的业务能力与薪酬待遇、岗位晋升挂钩,以此来激发起检验员提高专业水平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借助于系统化的制度管理,规范食品检验的流程,对检验员行为进行规范。

食品检验作为食品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我国食品安全,规范市场秩序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食品检验的社会价值,弥补过往食品检验环节存在的问题,文章在分析食品检验准确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吸收过往有益经验,扎实开展各项检验工作,逐步形成完备的食品检验机制。

作者简介:

刘月东(1976-),男,汉族,广西钦州市人、钦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和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

作者:刘月东

食品检验准确性研究论文 篇3:

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研究

摘要: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作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深入开展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的研究将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食品标准化水平。目前,我国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中存在着检验方法缺乏、不匹配、适用性差等问题,应加强评价体系建设,完善标准更新制度,探索体系适用性,推进检验方法标准国际化,为标准体系高水平发展探寻突破口。

关键词:食品检验 检验方法 标准体系 问题分析

Key words: food inspection,  inspection methods,  standard system,  problem analysis

食品安全是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国家或社会的食物保障,判断是否具有足够食物供应的基准。为鉴定食品卫生、质量、安全和营养,应对微生物污染、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对食品检验的需求正不断加大。2016年12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食品检验工作规范》(食药监科﹝2016〕170号)对食品检验机构和检验工作人员进行管理,针对抽(采)样和样品管理、检验、结果报告、质量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有效规范。2017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范和“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的通知》中指出,应加快建设食品安全检验检疫体系,加强检测检验信息化建设,组织开展食品快速检验方法评价,规范快速检验方法应用。

2018年12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指出,应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推进我国食品标准清理整合,提高标准的科学实用性,同时借鉴国际标准,结合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近年来,为保障食品卫生安全,我国相继发布了一系列食品卫生标准,其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也在逐步完善。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作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和依据,是衡量食品安全的标杆和量尺[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安全标准与食品检验标准均为强制性标准。针对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标准要求交叉重叠、相互冲突等现象,2013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相关部门启动了食品标准清理整合工作[2]。统计截至2017年4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共1157项,食品检验方法标准418项,其中理化检验方法标准 (GB 5009)227项、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GB 4789)30项、毒理学检验方法标准(GB 15193)26项、兽药残留检验标准(GB 31650、GB 31660)29项和农药残留检验方法标准106项[3]。食品检验方法标准涵盖检验原理、檢验指标、方法内容等不同要素内容,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深入研究食品检验方法标准对构建我国科学合理、结构完整的食品检验方法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食品检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检验机构设置、检验技术和设备运行、检验过程操作等方面,以及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初步构建和国内外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对比研究。本文将对现有的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提升我国食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水平为目的,为食品检验方法下一步标准化工作方向和内容提出建议。

1 我国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包含3个基本要素:方法要素、检验指标要素、检验原理要素。其中,检验方法分为基础类方法标准和检验类方法标准,检验指标分为质量指标和安全指标,检验技术包括理化分析法、毒理学方法和生物分析方法。我国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框架图见图1[4,5]。

1.1 缺乏相应的检验方法或现有检验方法不能满足其要求

原卫生部2007年12号公告和2012年第6号公告中批准两种不同低聚果糖的使用,两公告以及GB 14880—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均对低聚果糖的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进行要求,但缺少相应的检验方法标准。对于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评价,我国目前仅有国家标准GB 15193.17—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慢性毒性和致癌合并试验》对二者的合并试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标准实施造成困难。已被纳入我国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项目的寄生虫和NV病毒,国家已出台国家标准GB 4789.4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诺如病毒检验》对NV病毒进行检验,但目前针对寄生虫的检验方法标准仍处于缺失状态。我国制定的农药限量标准中仅有64.5%有配套的检验方法标准。仅有对检验物质使用范围和使用量进行要求的标准,缺少相应的检验方法标准作为有利依据,将对食品质量安全埋下较大隐患。

1.2 新技术、新产品等检验方法标准具有局限性

随着我国农业的高速发展,大量新型技术不断出现,随之生产出的食品面临检验方法标准的空白局面,缺少科学鉴定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例如,转基因食品。目前,我国有9项转基因产品检验方法国家标准,包含食用安全性检验、安全管理、转基因成分检验和环境安全性检验4大类,如表1所示。我国现阶段现行有效的转基因食品检验标准大部分均是定性检验,应用范围具有局限性。从国际发展趋势看来,开展转基因食品定量检验方法标准的研究应是大势所趋。转基因食品定量检验的缺失将不利于转基因食品强制性标识的实施。再例如人人追捧的保健食品,目前我国保健食品检验方法标准大多都是借鉴普通食品检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例如保健食品中农药残留和添加剂检验,使得保健食品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保健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1.3 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内容不够完善,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随着食品行业发展的加快和生产企业需求的提升,对于快速检验、掺假、非法添加等食品检验方法标准的需求加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檢验标准与实际操作需求不匹配的现象。例如,在开展食源性疾病等应急检验任务等情况下,目前我国并没有国际组织认可的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方法标准。除此之外,与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相比,我国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中指导食品合理抽样、规范检验方法、提升检验结果准确性等方面基础类方法标准较少。在体系中,对于方法评价和验证、实验室质量控制等标准评价体系仍有待提升,例如,行业标准SN/T 0177—2011《出口食品中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计数方法》与国家标准GB 4789.13—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产气荚膜梭菌检验》中规定的检验程序和方法原理一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SN/T 0177—2011应废除,但其仍为现行有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标准修订更新速度较慢,标准体系与实际需求脱节,使得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的适用性和科学性降低。

2 我国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的相关建议

2.1 加强评价体系建设

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检验标准体系相比,我国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缺乏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用来科学评价方法的实际分析性能。CAC分委员会分析和采样方法分委会(CCMAS)发布的16项标准中与评价相关的标准占比高达75%[6]。虽然我国2013年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工作程序手册》中规定了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完整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其中包括了标准跟踪评价、标准制修订和复审等,但随着我国食品检验的不断发展,部分要求已无法满足工作需求。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方法标准制修订运行实施程序,持续开展标准实施效果动态评估工作,及时更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工作程序手册》,再次明确标准修订、复审时限,实行食品检验方法标准制修订信息全公开,收集社会反馈意见,及时将其落地,保证标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2.2 完善新食品、新技术等检验方法标准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相当多数量的新食品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例如,转基因食品、保健食品、快速检验方法等。在各项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应及时针对相关食品、技术检验方法标准进行制修订,让标准逐渐趋向于定量化、便捷化发展,以此为食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保障。同时应注意新食品检验方法与普通食品检验方法之间的相互协调,明确哪些指标可以借鉴或采用普通食品的标准,哪些指标需要重新制定新标准,避免出现交叉重复。对于标准体系中基础类方法仍要加强,对照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检验标准体系,CAC中基础类方法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标准在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协调解决贸易争端、促进检验结果国际化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应在CAC标准体系架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食品检验实际工作情况,对体系内基础类方法标准开展深入研究,从而整体提升标准体系水平。

2.3 强化标准体系与实际需求匹配程度

由于食品检验方法国家标准均为强制性标准,为满足食品行业良好发展和企业生产需要,应重点关注检验方法标准与相关基础标准、产品标准的匹配程度,应向CAC等国际组织学习,立足于技术、服务于应用。目前,随着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和区域经济往来的频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的依据,我国应建立主要贸易国和国际食品检验方法标准的动态追踪制度,及时收集整理相关标准,为借鉴或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应主动参与食品检验方法国际标准研究,尝试承担国际标准化机构委员会,提高国家在国际食品检验方法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在借鉴CAC等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时,也应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检验设备情况和技术水平,以防盲目采用国际标准,造成国际标准与我国食品检验实际需求不相符的情况。

3 结论

综上所述,食品检验作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构建符合我国实际需求、结构完整、科学合理、与国际接轨的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准。在我国现有的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强化评价体系建设,完善新兴食品技术标准更新,探索标准体系适用性,推进国家食品检验方法标准国际化发展,从而整体提升标准体系水平,推动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轻和地方部.食品标准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标准清理工作方案通知:卫办监督函〔2012〕913号[A/OL].(2012-10-10) [2021-01-08]. http://www.gov.cn/gzdt/2012-10/19/content_2246963.htm.

[3] 孟杰.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现状及完善措施[J].中国食品, 2019(1):176.

[4] 云振宇,刘文.我国食品检测方法标准体系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5] 肖晶,王紫菲,陈潇, 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6, 28(5):658-661.

[6] 王紫菲,肖晶.国际标准组织食品检验方法体系的构成及特点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2):4-8.

作者:高伟 林佶 曾祥辉

上一篇:反窃电技术电力营销论文下一篇:大学就业指导课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