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e管理缺陷及对策

2022-09-22

第一篇:hse管理缺陷及对策

基层单位HSE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引言

石油开发企业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几年来不但发生了“12.23”、“11.13”这样的恶性事故,而且基层单位一些小事故也屡有发生,给人民生命和企业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事故的频繁发生表明在基层单位的HSE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对基层HSE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

1存在问题

1.1 HSE目标的制定缺乏科学依据,可操作性差。

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如果目标制定得不合理,就不能指导具体工作。如一些基层单位在制定年度工作目标时提出“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的“宏伟”工作目标,没有将上级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所以造成了工作目标不符合本单位的实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也能反应出来,如:一些小的伤害事故常常出现,一些环境污染随处可见,这样使工作目标就更会表现为“遥不可及”,不能真正指导管理工作。

1.2 领导安全责任意识差,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

有些领导干部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当生产、效益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往往就是安全让路,进行违章指挥,这些领导干部的心里也知道安全的重要性,知道万一出事的严重后果,且知道自己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但生产被动时或效益不好时,找不到妥善处理办法,就违心地违章指挥,此时工人也往往图省事,何乐不为,恰恰这时就出了事故。

另外,“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一些单位HSE管理工作基本上还是依靠安全部门,尤其是基层单位,大多数没有专门的安全监督人员,一般由管生产人员兼任,这本身造成了管理、监督职责与权限界定不清,而且多数人认为“生产”是主业,“安全”是兼管,客观上造成了安全责任的弱化,反应到实际工作中往往日常管理不细致、安全检查走过场、隐患整改不及时,安全考核不到位,HSE管理没有落到实处。

此外,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一些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能涵盖所有管理内容,另外还有某些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多而杂。这样的规章制度不容易让岗位员工理解和掌握,不能有效地指导员工进行操作,岗位员工不知道“怎样做?做什么?遵循什么做?”

1.3 安全教育培训效果不理想,执行层次弱化。

通过对油田开发单位事故的统计分析得知,95%以上是由于员工违章操作导致;大多数事故集中出现在抽油机上,且这些事故几乎全部集中在井口卡子、曲柄、皮带、配电箱等部位,同类事故频繁发生,表明了岗位员工在操作中存在习惯性违章或有章不循现象,这也充分说明了岗位员工安全意识差,不注意安全;安全技能差,不会安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本原因就是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不到位。

一些单位开展了HSE管理培训,但培训时大多仅局限在机关管理层和部分基层单位干部,很少有岗位员工参加比较正规的HSE知识培训,在HSE知识结构上形成了一种倒金字塔构架,岗位员工HSE知识严重缺乏,造成执行层次弱化。

基层的培训工作抓得还不够,培训内容、培训计划与培训方法的制定和运用尚缺乏科学依据;培训教育时只重形式不重效果,不能完全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会什么”的原则开展,这使员工素质还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安全发展的形势要求,造成了事故发生的人为因素居高不下。

1.4 设备老化,安全防范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距离本质安全尚存在很大差距。

油田开发生产大部分在野外,作业分散,生产的介质是石油、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易聚积静电的特点。生产工艺多种多样,生产过程中涉及各类机泵、车辆和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原材料品种多、数量大,生产过程有机械化、密闭化、连续化的特点,对人与人及人与机器之间的协调有较高要求。目前一些单位投产时间长,设备陈旧老化,超期服役情况严重,如有些单位抽油机是七八十年代投产的,机械材质已经超出疲劳极限,而设备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测,提供科学的使用依据。基层单位在实际管理中虽然加大了对这些设备的检查保养力度,仍然不能防止机械事故的发生;另外一些新、改、扩建项目“三同时”还没有落实,往往出现新工程投产新隐患就出现的情况,如:在更新输油气管线上检测不到位,焊口质量存在问题等。安全工作没有从源头控制上抓起,距离本质安全尚存在较大差距。

1.5 观念陈旧,没有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工作,风险管理开展得不深入。

20世纪末,“以人为本”和“持续改进”的健康安全管理理念逐渐被企业管理者接受,以职业健康管理体系为代表的风险管理开始形成。这种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是以过程管理、危害因素控制为切入点和管理核心,着重于事前的防范与培训,从危害识别、评价入手针对风险因素,通过有序的管理生产、有效的控制作业,实现风险的削减与控制,从而达到HSE管理目标。

目前,风险管理还没有被一些管理人员接受,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安全生产管理上还是旧思想、老做法,没有意识到从事后管理→事故管理→隐患管理和风险管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有一些单位表面上已经开展了风险管理工作,但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岗位员工开展的风险识别工作不详实,照抄照搬,很多风险在识别中被忽略,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另外,在风险的控制上不到位,虽然针对风险因素制定出了诸如作业指导书、现场检查表等控制和消减措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又犯了“执行力”弱的毛病,使用风险失控。

2 对策

2.1 制定切实可行的HSE管理目标,指导本单位工作。

一个单位提出“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的“长远”工作目标是正确的,这也是HSE管理体系所追求的目标,但我们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建立更加切实可行的短期工作目标和管理目标。如根据本单位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人员、设备设施、隐患、成本费用等现状,制定一些诸如隐患整改率、员工培训率、持证上岗率、污染物排放率、检查到位率等的管理目标,这样通过目标的逐步实现并通过逐年的对比,指导管理工作向前推进,也只有这样的目标才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

2.2 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基层单位也应明确各级安全生责任制,做到一职一责、一岗一责,并且在落实上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保一级,个人保班组、个人保个人的安全保障体系。从而实现安全管理的“三个转变”,即管理方法由粗放型、单一性、机械性向集约型、多变性、灵活性转变;现场的质量标准化和安全等级状况由静态达标向动态达标转变;事故、隐患管理由事后的追查分析向事前的风险预想、查找、消除转变。另外还要不断创新安全检查思路,进行HSE管理量化检查考核,制定量化考核办法,详细规定考核和检查标准。管理人员进行检查要携带检查考核表,对照标准进行检查考核,处罚落实到责任者,并与基层单位领导、安全员、班组长实行联责考核,全面做到检查有标准、考核有依据,有力地促进员工规范操作和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2.3 强化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通过思想素质的培训,提高员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使之对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在从事每一项工作时,都能把安全生产牢记在心,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落实安全措施。改变那些工作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工作中做这样、那样的措施太麻烦,处理问题的时间不如布置安全措施的时间长,不履行必要的安全程序的观点;改变那些“看惯了,干惯了,习惯了”,思想上放松警惕,工作中违章的作法。安全员、班组长、生产骨干要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做遵章守纪的模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周围的员工做出榜样。

通过开展业务素质培训,使岗位员工对所从事的工作全面正确地掌握安全要求、技术要求,胜任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性。业务素质培训要利用班前会、每周安全教育、新工人培训、外出培训等形式,将安全检查、日常巡回检查、平时操作与安全培训结合起来;将岗位应知应会与日常的工作结合起来,做到边检查、边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在工人应知应会、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切勿纸上谈兵。

这样通过思想上和业务上的培训,使广大员工重安全、懂安全、会安全,提高员工整体的安全素质。

2.4 加大安全投入,制定安全防范措施逐步实现本质安全。

首先企业必须加大安全费用提取和投入力度,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特别是补足历史欠账,从根本上治理隐患,这是做好安全工作的有力保障。其次要加大对隐患的管理力度,建立隐患立项、销项制度,做到整改内容、整改标准、整改措施、时间进度和责任人“五落实”。另外,基层单位要加大对重大危险源监控力度,利用现代化的安全监控设施和安全防护装置,实现安全生产四大因素(人、机、环、管)相互和谐,逐步实现本质安全。

2.5 推进风险管理,从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入手,抓HSE管理工作。

发动岗位员工运用正确的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基层单位开展的风险识别工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系统性不强,分析内容不全面、偏差大,分析人员的主观性大,连续性不强,所以要对风险因素识别工作进行动态管理,建立登记制度,以充实和完善风险识别工作。对识别出的重大隐患及时上报,并确定隐患治理方案,促进隐患治理工作的贯彻落实,同时还要制定预防和应急措施隐患防止事故发生。其次,针对识别出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如:通过作业指导书控制作业风险;通过现场检查表控制岗位、设备和环境存在的风险;通过作业审批制度控制危险性大、不经常操作、易出事故作业的风险。最后还应建立应急管理制度,对所有生产设备设施、要害部位、重大危险作业以及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大面积泄漏、环境污染的场所、设施及运行系统制定应急预案,明确相关人员在应急处理中的职责,规定演练和组织方式,以提高员工应急处理能力。

2.6 建立有效的HSE激励机制,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HSE管理理念是倡导积极主动的预防,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管理。因此,实现HSE管理目标激励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要采取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和民主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条幅、板报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宣传,营造安全生产氛围;通过开展HSE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等形式,激发员工对HSE的兴趣和热情;关心员工的工作环境,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对HSE业绩突出的员工要进行物质奖励,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促进员工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识,使广大员工逐步融入到良好的安全氛围当中,潜移默化地培养遵章守纪观念,逐步实现安全管理从制度约束向自觉遵守型转变。

结论

石油开发企业具有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生产装置大型化,过程连续化,原材料及产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易腐蚀等特点。有些单位生产区域地处城市边缘,周围是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如果放松安全管理发生事故,往往会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或环境的严重污染。基层单位更是管理的重点,要从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等方面入手,完善制度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全面推进HSE管理体系,实现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的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为创造生产安全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作出贡献。

第二篇:浅谈护理缺陷常见原因及对策

【摘要】 护理缺陷是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导致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是关系到病人疾苦和生命的大事。认真分析护理缺陷产生的原因及探讨对策,对提高医院整体水平和防止医疗纠纷发生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对我院36例护理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防范对策,以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范意识、规范操作规程、维护病人就医的权力,使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护理缺陷属于行为过失范畴,包括护理事故、差错。事故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的过失,直接造成病人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失导致功能障碍。差错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因责任心不强、工作粗疏,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违反操作规程等原因,给病人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痛苦,但未造成严重后果。护理缺陷是导致医疗和护理引发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关系到病人疾苦和生命的大事,是引起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一旦引起纠纷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务、精力是不可低估的,它会困扰医院的生存发展。但在护理工作中,它却时有发生,给病人造成了不应有的痛苦和损失[1]。对我院近年来36起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防范对策,旨在提高护士的防范意识,力求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起护理缺陷资料来源于我院相关职能部门医疗缺陷登记中护理缺陷客观记录,统计日期2003年1月—2008年12月。

1.2 发生原因

36起护理缺陷中,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10起,违反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8例,病情观察不仔细6起,身体情绪外界因素4起,护际关系不协调2起,业务技术不熟练6起。36起护理缺陷主要涉及护士30名,其中中专毕业生25名,大专毕业生5名,年龄18岁~30岁,不同工作年限护士发生护理缺陷情况见表1。表1 不同工作年限护士发生护理缺陷情况起(略)注:表中百分比为发生护理缺陷数与发生总数之比。

2 原因分析

2.1 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在工作时,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工作不仔细,粗心大意导致护理缺陷发生。个别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护理缺陷的危险性认识不够,导致护理缺陷发生。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导致护理缺陷的10起中,均发生在工作时间前3年的护士,工作1年的护士发生率为60%,说明工作1年的新护士刚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相对工作经验、社会经验、工作责任心、安全意识都缺乏,还需要管理者加强岗前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从而加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安全意识。

2.2 违反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违反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是护理缺陷发生常见原因,其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造成抄错、抄漏医嘱。以致错误地执行医嘱,导致服错药、打错针、输错液、抽错血等。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使病情治疗交代不清而发生护理缺陷,发生在工作时间为1年~3年的低年资护士中,占100%,说明低年资护士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有待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尚需反复强化。

2.3 病情观察不仔细

个别护士素质低,责任心不强,观察病情不细心,思想麻痹,对病人和家属反映的情况不重视,缺乏主动为病人服务的意识。也有个别低年资护士业务水平较低,专科疾病护理常规不熟悉,对病情观察不全面,不能预见疾病转化的先兆、并发症等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延误了最佳抢救治疗时机,导致护理缺陷发生。从表1可看出,工作3年内护士发生率为83%,而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发生率为17%,说明如果没有主动服务意识和对病人负责的精神,仅靠业务技术好也是做不好护理工作的,因而对工作年限较长的护士仍不可放松思想教育,同时也需强调观察病情的重要性。

2.4 身体、情绪外界因素

临床护理以“三班倒”为主,很多单位护士职位缺编,加之病人对护理期望值较高导致护士工作繁忙,思想压力大,情绪易波动。同时,还要应对各种质量检查,考试聘用等,所有这些压力使护士的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2]。当身体不适或疲劳过度时,思维和反应迟缓,计算能力差,在换算过程中,出现数值错误,致使抽取药量过大或过小而出现差错。情绪不稳定和外界的干扰能使注意力不集中。如愤怒、紧张、急躁等这些心理活动,会造成短时的心理功能紊乱,使感觉不敏感思维混乱,判断不正确,导致护理缺陷发生。

2.5 护际关系不协调

护理工作是一项群体性的工作,具有广泛的联系性。如果护士与护士之间关系不协调,在工作中不能互相配合,互相照应,互相提醒,并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弥补漏洞,易导致护理缺陷的发生。护士与医生之间配合不好,医嘱不能准确实施,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反映,也易发生护理缺陷。

2.6 业务技术不熟练

护理人员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实际操作能力差,容易发生护理缺陷。尤其在重病人多,工作繁忙时更容易发生护理缺陷。从表1可以看出技术不熟练导致护理缺陷均发生在低年资护士中,36起护理缺陷69%发生于中专毕业护士,这与前几年个别学校为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扩招,生源质量下降,护士素质良莠不齐有关。近几年医院扩建,护士短缺,大批护校毕业的聘用制护士进入临床,这些人流动性大,培训缺乏系统性,缺乏主人翁精神,没有归属感,工作学习积极性不高,业务技术水平低。临床实践证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的发生有着直接联系。

2.7 差错事故管理不善

根据36起护理缺陷发生于30名护士,可以看出有的护理缺陷在同一科室同一个人反复出现,说明工作防范措施不得力,护士长没能抓住易出现护理缺陷的环节,出了差错隐瞒不报告,从而导致不能及时分析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平时缺乏安全意识和对差错事故的分析讨论,极易发生护理缺陷。综上所述护理缺陷产生的原因既有护士的责任心和技术性因素,也有护理管理的因素。

3 防范对策

3.1 抓好容易发生差错的关键环节,以预防为主

容易发生差错的环节包括:对工作环境不熟悉的新护士;有思想问题未得到解决的人员;基础知识差,基础训练不够,技术不熟练的人员;平时工作马虎或有麻痹思想的人员。时间性方面,针对快下班时;节假日病人多时;危重病人多,抢救工作紧张忙碌时;新护士和实习生多时,人际关系紧张、人员不团结以及个人生理周期等特别容易发生差错。护士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采取必要措施,防患于未然,要特别抓住查对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及各班岗位职责的落实,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有效预防护理缺陷发生。

3.2 加强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落实

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是保证工作秩序,提高医疗质量,防止差错事故的重要法规[3]。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尤其是“三查七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是护理人员的基本守则。护理管理者应经常检查督促,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好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消除隐患,有效杜绝护理缺陷的发生。

3.3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护理专业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以护理人员既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技术操作训练,才能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操作技能。表1可以看出36例护理缺陷中,3年以下的护士占89%,这说明了加强青年护士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的培训非常重要。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知识不断更新,护理技术不断提高,新业务、新技术不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全体护士护理理论学习,巩固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更新观念及时学习新技术,新业务的有关知识,与医疗发展相配套,使护士不但具有良好的医德,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具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解决工作中的一些疑难问题,避免护理缺陷的发生。

3.4 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

职业礼仪的培养,提高护士的素质 狠抓护士的思想教育,树立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从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着手,不断强化护士的优质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病人的地位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他们希望被尊重,要求有好的诊治条件,希望尽快得到最好的治疗护理,这就要求护士要彻底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护患关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真正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好。同时教育护士精诚团结、互相协作、相互督促,相互查漏补缺,避免护理工作各个环节出现疏漏,导致缺陷发生。此外护士长要关心护士,在工作中及时发现任何护理人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妥善处理护士之间的矛盾,理顺情绪,维持护士主导的心理位置,使护士能在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内愉快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3.5 进行法律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法律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在医疗活动中医护人员必须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病人、医院和工作人员,以避免从业人员与医院两方面可能面临的法律纠纷。通过对护士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护士依法执业,依法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使全体护理人员能够从法律的高度认识职业的责任,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注意在工作中,尊重病人的基本权利,依法保护病人的利益。消除不安全性是避免护理差错,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因此对护理人员进行经常性法律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提升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4]。护理具有多工作环节,操作多,交接多,技术性强,服务要求细,时间连续性强等特点,因此护理管理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确保质量,保证病人医疗安全。护士长应该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在临床护理和技术操作,用药安全,感染控制,器材设备安全和环境安全,人员合理配备等方面建立有效的监测防范机制,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质量缺陷实施预防为主[5]。消除各种不安全的隐患,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以保证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

3.6 保持护理工作环境布局合理、固定、规范

病区规范化管理是护士长管理的硬件部分,治疗室的布局,药品、抢救物品及无菌物品的摆放,必须分类放置,标签清楚,并随时保持原位。在进修医生、实习医生、实习护士及工作人员较多的情况下,人多手杂,易放错位置。容易造成错拿错用等差错发生。如操作者凭经验不认真查对,极有可能发生差错。例如:某乡镇医院病人酒醉,将利多卡因误当成50%的葡萄糖静脉输注导致病人当场死亡。因此护士长除了加强进修实习人员的入科宣教外,还要经常检查督促和清理,专人监管,避免错放,标签不清,药品过期变质、失效等现象发生,同时要保持急救药品、器材、电源插座、插头等随时处于启用状态,防止紧急情况下,缺这缺那,乱抓乱拿,耽误病人抢救等重大事故发生[6,7]。曾有报道:某家医院将标签不清的氯化钠与亚硝酸钠放在一起,操作者没有认真查对,造成灌肠致死事件的发生。

3.7 严格执行护理缺陷登记上报制度,加强护理缺陷的管理

护理缺陷发生后,应及时将发生的经过,造成的后果,责任者逐项登记,及时上报。发生严重缺陷,构成事故者,及时上报护理部及分管护理的副院长于24 h内写出书面材料,上报有关部门。发生缺陷的科室和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或者有意隐瞒者,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或处罚。护理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调查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同时科室护士长每月对发生的护理缺陷,应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提出防范措施,使护士得到警示,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

护理缺陷在护理工作中虽然时有发生,但是只要找出护理缺陷的原因,并针对常见原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可以杜绝一切护理缺陷的。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是护理缺陷的根本原因;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护理缺陷发生的常见原因;对护理管理不善,身体、情绪和外界因素的干扰,病情观察不仔细,业务技术不熟练,均可导致护理缺陷的发生。因此加强责任心,提高安全意识,是防止护理缺陷发生的保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杜绝护理缺陷的重要措施。加强护理缺陷管理;护士长注意抓容易发生护理缺陷的环节,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等是防止护理缺陷发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占京.现代护理质量安全控制规范与护理规章制度典范[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718721.

[2]陈丽江.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8A):2044.

[3]王岭梅,曹应萍,盛雯.护理纠纷与法律关系[J].护理学杂志,2003,17(5):391.

[4]阎成美,翁庐英,李妮.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48.

[5]墨伟静,杨超.临床护理缺陷原因分析与对策[J].家庭护士,2008,6(5B):13001301.

[6]李飞斐.护理缺陷分析与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7,21(5C):13861387.

[7]李改平.开展护理质量反馈 控制减少护理缺陷发生[J].护理研究,2008,22(8C):2238.

[8] 西宁最好的男科医院 http:///

第三篇:神经外科护理记录缺陷分析及对策

护理记录是指患者入院至出院期间, 护士按照护理程序对其实施整体护理过程的客观、真实和动态的记录,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的原始文字材料。神经外科病人大多数病情危重、变化快, 损伤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护理记录书写水平要求更高。因此, 如何提高神经外科病人护理记录质量, 使记录更体现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连续性、完整性、合法性、层次性和重点性, 是护理工作者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根据我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护理记录书写情况,现将存在问题分析如下:

一、法制观念不强,护理记录涂改严重,长期输液执行单有提前签字现象 护理文件是医疗病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重要的法律依据。完整可靠的护理记录可提供当时诊治的真实经过,是重要的法律证据及线索。部分护士法制意识较淡薄,自我保护意识欠缺,职业素质较低, 缺乏工作责任心, 平时观察病情不到位, 凭主观想像随便填写,记录不认真、不准确、不真实、不及时, 医护记录不相符, 涂改、粘刮、错别字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关键词的涂改, 导致护理记录失去真实性,埋下医患纠纷的隐患。一旦发生医患纠纷, 造成患方对病历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将会带来不良后果。

二、记录缺乏重点性、连续性

主要表现为上一班病人发生病情变化或用药后, 下一班没有回应性记录。如病人诉头痛,遵医嘱用药后,没有记录用药后病情是否缓解。许多护理记录针对性不强,未能及时反应病人病情、治疗和护理效果,未体现专科特色

三、护理资源缺乏

主要体现在护理人员少,工作繁忙,压力大,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顾得了患者顾不了护理记录,造成事后补写时出现错漏,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忽略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四、工作责任心不强

书写护理记录时,未认真查看医嘱下达时间,造成记录不准确。在一级护理患者记录单上,基础护理记录少,甚至无记录。病人每日健康教育无具体内容、无针对性,甚至千篇一律。

五、输液滴数与医嘱不相符

六、长期输液病人,下达临时补液医嘱时,签名时间与长期输液执行时间相重叠,这样就潜伏了一个延误抢救和治疗不及时的法律责任,对举证带来不利因素

七、医护记录不相符

主要表现在患者

1、入院时间不符

2、医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医生与护士对病人病情观察及判断结果不一致,使同一病人医疗、护理记录不一致。如护理记录病人“神志清楚, 呼之能应”而同一时间内医疗病程记录病人“嗜睡”。使医护记录产生自相矛盾, 降低了病历文书的法律效力

3、患者入院时医护双方填写的生命体征不一致

八、各种护理记录单、交接单漏项

1、体温单未按规定测量绘画或测量后漏记,尤其表现在入院前三天病人的体温绘制

2、病房与监护室、手术室之间交接单填写漏项

3、护理记录单记录频次不够

4、长期输液医嘱执行单漏项,体现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未执行实时签名

九、有代人签名和不同班次出现同一个人签名的现象。在记录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如错记、漏记需重新转抄或补记时, 出现同一人的笔迹完成不同班次的护理记录情况, 导致原始记录的真实性降低, 一旦发生纠纷将无法解释清楚。

十、书写不规范,缺乏医学术语或用简称,如“地塞米松”写成“地米”等 十

一、转科病人和转床病人,相关护理记录未及时修改,如患者科室、床号等身份信息

十二、部分护士字迹潦草

对策

一、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通过法律、法规学习,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护,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从而减少医疗纠纷, 提高护理水平, 在日常医疗护理工作中,处处注意所收集记录的资料能够证明自己的医疗行为是必要的, 合乎法律法规的, 以降低职业风险。学习领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规范管理规定》及其质量控制标准, 及时、准确、客观、连续、完整、重点地书写护理记录。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责任心,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 严谨的工作作风, 慎独精神对待每一份护理记录, 强调用法律思维书写护理记录, 降低医疗纠纷, 同时随时做好向法院提供可靠有效证据的准备.

二、加强医护人员之间有效沟通,避免记录不相符 医护记录不相符,主要是由于医护双方收集资料过程中信息来源的误差产生的。要较强医护沟通,提高执行医嘱的质量,当发现医护记录不一致时,应找医生核实,避免记录不真实,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三、加强护理人员的道德教育

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内涵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注重语言书写培训,要求护士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切实做到护理记录的真实、准确性、有据可查

四、严格护理文件的质量管理

每位护士完成完成护理书写后都应进行自查,确认无误后方可下班。科室质控成员每日对护理文件及出科病历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告知责任人,把不安全因素控制在科室

第四篇:基层医院常见护理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护理缺陷是安全隐患的主要部分,笔者通过对过去11年发生的护理缺陷整理分

析,提出相关对策,确保护理安全。

关键词:基层护理 缺陷 安全随着医疗市场的不断推进,医疗纠纷不断攀升,安全管理成为了医院管理中的重头戏。而护理缺陷逐渐也成了安全隐患的主要部分。笔者将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整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2000年~2010年我院共发生护理缺陷57例。

2原因分析

2.1错漏治主要体现在没有认真查对医嘱、配液时加错药、加液时床号弄错、口服药剂量弄错等方面,造成主要原因是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也可以说是护士的执行规章制度依从

性较低。

2.2压疮主要原因是没有认真执行护理常规,护理干预不到位所致。部分患者因病情较重,家属担心翻身会加重病情,或是术后病人因伤口疼痛而拒绝翻身等。

2.3烫伤多是术后患者,由于麻醉药可不同程度的扩张血管,增加机体散热,造成体温

下降,表现为四肢冰冷、寒战。

2.4输液肿胀护士对输液病人的巡视不够认真仔细所致,或是没有亲自查看输液部位。对于面积<10cm的肿胀我们要求及时处理,做好解释穿刺即可。

2.5病情观察不及时由于部分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相对偏低的原因,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识别并发现有临床价值的征兆,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医生以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

2.6操作损伤在执行操作时没有掌握要领和技巧,操作不规范或动作粗暴导致操作损伤如婴儿灌肠后出现血便、拔尿管后出现血尿等。

2.7其他如没有认真做好查对导致标本混淆、管道脱落等。

3对策3.1充实护理人力资源,确保护理安全。

我们每年人事部门招考名额太少,主要以院内聘用的方法来补充护理人力资源,基本达

到了卫生部的人力资源配备要求。

3.2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结合我院实际,我们重点抓低年资护士

实施培训。

3.2.1加强院科两级业务学习、技能培训、考核:护理部每年组织全院业务学习至少10次以上,技能培训、考核每半年一次;科室每月至少3次以上科内业务学习,技能培训考核每月一次;同时结合专科情况还开展专科技术培训,从根本上防止技术性护理缺陷的发

生。

3.2.2安排低年资护士专题培训:低年资护士是新进我院5年内的护士,针对她们的具体情况,我们专门拟定了低年资护士培训计划,由科室安排专人负责落实,护理部进行抽考,

以确保培训到位、过关。

3.2.3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采用自学、老带新等方法,培养年轻护士,科室重点针对专科内容进行培训,使其尽早能掌握科内常见病种的处置及病情观察要点,能预见性地发现与病情密切相关的征兆。

3.3规范护理行为,认真执行护理常规及规章制度护士能否规范执行护理常规和规章制度是规避护理缺陷的主要切入点,这涉及到护士工作的慎独性,完善护理管理规章制度,注

重培养护士的执业规范性。

3.4加强责任心,主动巡视培养护士主动服务意识,患者治疗时加强巡视和沟通,了解治疗过程中有无异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5加强院科两级护理管理护士长对科室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做好检查和监督,并针对存在问题积极整改,督促落实到位。护理部每周随院长、医教科下科室进行大查房1次,并不定期进行督查,以真正落实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整改。

3.6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为患者落实基础护理通过落实住院患者生活护理,增加护患沟通和交流,赢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4讨论在护理工作中,只有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把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切实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才能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消除各种隐患,确保护理安全。

第五篇:浅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控制得以广泛关注,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也逐步成为了社会热点的话题。然而,当前国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本文就我国目前内部控制缺陷的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缺陷;对策

一、引言

随着经济危机蔓延至全球,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严峻的经济形势,全世界对内部控制的关注程度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内部控制缺陷问题是评估和判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关键问题,也成为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巨大的挑战。

内部控制缺陷研究是投资者施行风险评价与决策的重要依据,其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内部控制缺陷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促进企业自身的良好发展;还有助于减少企业各类舞弊现象的发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与西方相比,我国对内部控制缺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其研究关注度比较低,研究比较零散且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更加深入彻底的研究。因此,对内部控制缺陷问题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二、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成因分析

(一)经营复杂性高

公司的经营范围越大,面临的经营环境将越复杂,企业经营复杂性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如果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低,则企业的经营复杂性越高,内部控制缺陷问题产生的可能性越大。

(二)内部控制建设不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表现在公司的经营规模、重视程度和投资多少等多个方面。一般来说,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地更加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地不完善,则会导致内部控制缺陷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三)治理结构不健全

企业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信息研究的重要因素。然而有不少企业由于治理结构不健全,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从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缺陷问题的出现。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有效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监督管理过于宽松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必须有政府部门的监管,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只有严肃、公正的监督管理制度,才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然而,就我国目前阶段而言,我国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管理过于宽松,必然会导致企业出现内部控制缺陷问题。

三、解决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对策

(一)改善企业经营状况

企业要想改善公司经营状况,首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要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才能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解决内部控制缺陷问题,使公司长久的发展下去。

(二)完善内部控制建设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首先要加大检查力度,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其次要加大奖惩力度,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好的企业进行奖励,对执行不好的企业予以处罚。企业唯有完善其内部控制建设,才能有效预防内部控制缺陷的产生。

(三)优化企业治理结构

内部控制缺陷问题与企业治理结构诸多层面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要想优化治理结构首先要建立企业内部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其次,要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才能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以便更好地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解决内部控制缺陷问题。

(四)强化监管力度

为了更好的解决我国内部控制缺陷的问题,首先,应加大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工作的监管力度。其次,应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财务专家等专业人员作用,减小内部控制出错的几率。只有从根本上强化了企业的监管力度,才能更好的解决内部控制缺陷问题,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四、结论

随着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重视内部控制缺陷问题,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伟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与披露[J].经营与管理,2012(5)

[2]李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现状及建议[D].财会月刊,2013

[3]杨科.上浅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及对策[D].中国总会计师月刊,2013

上一篇:感谢有你作文800字下一篇:感恩的心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