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2023-01-18

第一篇: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关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必要性的探讨(精)

【摘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 人与自然处于共同发展、 共同变 化、 共同进步的过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和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 人 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 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 功能和演化。 任何时候 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人类的一时发展。 保护环境就是化解人与自然之间不和谐 的因素,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平。

【关键词】环境保护 生物多样性 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 引 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 政治民主、 社会和谐、 文化先进的社会, 也是生态环 境良好的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 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是破解日益 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 是保障与改善民生 的内在要求, 是后金融危机时期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 的主要制约因素, 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 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 环境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 境政策, 正确的环境政策也是正确的经济政策。 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必然是 “缘木求鱼” , 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势必是 “竭泽而渔” 。 只有科学把握规律, 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 展相协调相融合,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加快推进。

环境保护大局与生物多样性现状

影片《 2012世界末日》在全球掀起了空前的环保浪潮。虽然我们在 2012年不会面临影 片中那种灭顶之灾,但是这也是在警醒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地球家园。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 总体仍在恶化; 物种灭绝正在加速, 生物 多样性破坏严重。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我国 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中国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越,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的 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 国家之一。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以每 年 0.5×104km2的速度减少; 草原由于超载过牧、 毁草开荒的影响, 退化面积达 87×104km2。 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不仅表现在总面积的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结构和功能的 降低或丧失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种。高等植物中有 4000种 ~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 15%~20%。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 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 156种,形势是十分严峻的。①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早在 1992年就参加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 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在《生物多样性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 上签字。继而,中国政 府批准了这个《公约》,并履行承诺的义务;成立了国家履行《公约》工作组,协调我国 的履约工作;分别于 1994年和 1997年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

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并正式发布。同时,加强物种保护和自然保护的法规建设,并陆 续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程。②

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从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导致试验中的生态破坏。在早期这种粗 放式的发展得到一定成效。 但是当人类的掠夺超出了自然的承载力, 人类便为自己的发展付 出代价。据联合国网站报道,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 (UNISDR1月 24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 显示, 2010年全球共计发生了 373起自然灾害, 使近 30万人失去生命, 2亿 1000万民众受 影响, 造成预计高达 11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

失 。 ③气候变暖, 洪涝干旱, 极端天气等自然 灾害的出现造成人类财富的损失,制约着人类的发展。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 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 开, 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综合国力的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还是资 源的有效利用, 环境和生态的保护, 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但是,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 为代价, 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因此, 正确处理 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保持经济、 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是我 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一方面, 气候变化会造成生物栖息地的退化与消失, 改变物种的分布; 另一方面, 生物多样性减少也会影响到局部的气候变化。 目前, 全球变暖 已成为不争事实,确定 “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 这个主题,就是要唤醒公众对两者关系的关 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降低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决环境问题, 其本质就是 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 人与人、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 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 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 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 律的客观反映。 有些人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 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 展。 这些年的实践证明, 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可以达到经 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的几点要求 (一建立健全环境法律体系

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是不完整的, 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 缺乏可操作性。 因 此,从今后立法方向来看,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在环境立法中确立

各项基本法 律原则, 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 预防污染原则, 污染者负担原则, 经济效率原则, 水、 大气、 固体废物等污染的综合控制原则, 有效控制跨界污染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和环境与经济综合 决策原则等。

2、建立健全各项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包括总量控制、许可证、排污费、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审计等,力求使之成为更加完备、更加透明、更加公正的法律制度,并 把污染综合控制和全过程控制作为这些制度的一个基本目标。

(二强化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加强执法力度

国家法律,包括各项环境保护法律的有效实施,是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公正发展的基 本条件。 从目前来看, 我们的市场经济立法和环境保护立法落后于实际社会生活的需要, 不 少地方违法破坏环境的行为还通行无阻。 其结果除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外, 还造成了这样 一种局面:守法者经济上吃亏, 违法者经济上占便宜, 不支出和负担防治污染费用, 同等条

件下成本相对较低, 形成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应当强调, 强化法律实施, 共同遵守国家法律, 是保证市场正常运转、 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地位平等、 等同对 待、自我负责等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注重同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交流

在国际环境领域,世界各国既有共同利益,也有许多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在有关环境 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有关国际环境规则和标准等方面,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很多 矛盾和利益冲突。 在这方面, 我们既要坚决反对发达国家借保护环境设置贸易壁垒, 也要适 应国际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 注意保持同国际上、 同主要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标准和作法 相衔接, 以适应国际和各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对国际市场所构成的越来越多的限制。 我们的企 业应当认识到,这是将来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结 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关系着人类种族是繁衍,国家的 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也关系着人民的身心健康。国务院副总理、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 国家委员会主席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全体会议并讲话。他 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系物种、平衡 自然、保护地球家园。实施好战略与行动计划,是所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组织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实施 工作,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①《 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报告》② 选自《 201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发展及保 护研究报告》 ③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 01月 25日

第二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而且具有战略性,所以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表现为人才的竞争。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就曾说:“假如我的企业被烧掉了,但把人留住,我20年后还是钢铁大王”。这就说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家、企业管理者都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在人力资源规划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

究竟中小企业有没有必要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怎样才能制定出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对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薪酬与激励计划、劳动关系计划等提供了方向。中小企业往往难以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甚至有的老板简单地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无非是缺人时招人、上岗前培训、发工资前考核三部曲,怎么也与企业发展战略挂不上勾。不能从企业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上实施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

而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HR们恰恰也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具体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时易走入就事论事、出了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的怪圈中,没有从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规划人力资源工作。各部门主管和直线经理也常常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未能从人力资源的系统管理上加以有效配合。

2.企业战略不清晰、目标不明确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但许多中小企业没有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和明确的战略目标。使人力资源规划没有方向感,不知道企业未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人才。企业尤其在快速扩张阶段,往往涉足于不同的业务领域,其中不乏许多新兴产业。而这些新兴产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一些新开拓的项目,定岗定编工作也不象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大多是走一步,看一步。由于企业战略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导致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方向性和目的性。

3.人力资源规划不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信息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市场发展变化快,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映比较快,企业战略在调整,但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调整。造成企业所需的人才不能得到及时的供应。

4.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人才

现实中,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设立人力资源部,大多由办公室履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即使设了人力资源部的企业,在行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时候,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

一、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第

二、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职业培训,取得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的寥寥无几。他们虽然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但往往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凭所谓的经验或感觉办事。多数中小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认识不足,没有有效安排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培训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没有管理咨询的前提下,很难作出像样的、专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来。

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工作者,需要的是其对工作的深刻体验、对社会与人才的敏锐洞察和强烈的责任感。

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其重要性对于寻求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尤为突出。而能否制定并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并不取决于公司规模的大小,最关键的是要依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人才政策。针对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 企业一把手要亲自抓人力资源规划工作

人力资源规划关系到企业的人才战略,决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企业一把手要亲自抓。只有领导重视了,这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再则,企业一把手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最清晰,对企业的竞争能力最了解,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感触最深,对留住核心人才最关注。人力资源规划,关系到企业的未来,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一定做好。

2.制定明确的人力资源规划流程

理清企业发展战略——确定企业现实与未来所需的核心能力——确定企业所需的核心人才——进行岗位工作分析——进行人才需求预测——进行人才供应预测——制定人才招募与储备计划——制定人才培训与开发计划——制定人才薪酬与激励计划——制定人才绩效考核与晋升计划,按此流程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

3.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企业核心人才

人力资源规划的起点是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和确定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从而确定企业核心人才。这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根本。核心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需要激励机制、需要教育培训、需要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计划、需要量的扩充,质的提高,并能长期的驻留于企业。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部经理、人力资源主管是企业核心人才之一。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就是满足企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实现人才供需的基本平衡。

4.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弹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所谓弹性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基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能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及时重新评估并调整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在保证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因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导致的人才的需求。就是在评估现有人力资源存量和界定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完善预备性的人力储备规划,其目标是在企业面临生产或服务能力扩张性机遇时,尽可能快地配备企业所需的核心人员,以提高组织的快速反应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无法预测,充满变数又商机无限。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保持一定的弹性,以免企业发生战略转移而出现人力资源僵化、失调而妨碍企业的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功能。

5.建立三维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模式

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建立在内部充分沟通、相互协作基础之上的。根据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需建立一个在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一线经理之间进行科学分工与协作的三维人力资源规划模式,这将有助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三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要求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把关,人力资源部门和一线经理要给予协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具体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岗位分析、需求和供给预测、招聘、培训、薪酬设计、绩效考核与激励及人力资源规划评价等基础业务;一线经理配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做好岗位分析、人员的面试筛选、岗前技能培训、严格管理和工作评估激励等辅助工作,形成对人力资源规划齐抓共管的局面。

6.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

把既有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人力资源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配备到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上来。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级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总之,中小企业不但要重视整体战略规划,而且要制定与整体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规划,制定适宜的选人、用人、育人、激人、留人的人才政策,保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人力资源规划服务于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定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使用和激励的大政方针,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支持,实现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和最佳配置,保持企业智力资本竞争的优势,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

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

摘要:企业要建立或保持竞争优势,除有效地组织资源、发展技术以外,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将是人的智慧的竞争,而如何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潜力,使其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也就成了每一个企业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是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及出现的问题,其次谈论了有关于激励概念、分类、作用与方法

关键字: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激励机制 激励法 必要性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怎样去获取、领导与激励他们,己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如何激励员工?怎样激励,才能更有效?这是民营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国际上许多企业是通过建立和健全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来解决这一难题。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在运营过程中的使用效率或利用效益如何,是由许多因素祸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通过制度设计和管理操作实现的激励机制是最具决定性的重要因素。只有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目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组织最佳绩效。

现阶段我国企业激励机制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例如:物质激励重要程度与拥有程度严重偏离,精神激励的各项指标普遍偏低,危机激励意识严重缺乏等

激励角度来展开研究的,激励被是现代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己有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

激励的概念

激励是“从满足人的多层次、多元化出发,针对不同的员工设定绩效标准和奖酬值,以最大的限度满足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它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激励是对人的一种刺激,是促进和改变人的行动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而人力资源激励则是以人力资源特征为基础,运用适合的激励理论,取得最大的员工使用价值并发挥最大的员工主观能动性。激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意愿是以满足个体的需要为前提的”。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即通过系统地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满足企业员工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2)科学的激励工作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既要对员工表现出来的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又要对不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进行惩罚。

(3)激励贯穿于企业员工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对员工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因此,激励工作需要耐心。赫兹伯格说,如何激励员工:锲而不舍。

(4)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工作的始末,从对激励制度的宣传、企业员工个人的了解,到对员工行为过程的控制和对员工行为结果的评价等,都依赖于一定的信息沟通。企业组织中信息沟通是否通畅,是否及时、准确、全面,直接影响着激励制度的运用效果和激励工作的成本。

(5)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同时,也能让组织成员实现其个人目标,即达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统一。

激励的分类、作用与方法

这些激励理论可分为三大类,即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主要从人的需求和动机角度来研究人的工作行为。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是从试图弄清人们对付出努力、取得绩效和奖酬价值认识,来达到激励的目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波特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式以及豪斯的激励力量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侧重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 的方法和规律。

激励的作用

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对于调动员工潜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工作效益,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企业来。在很多企业中,特别是竞争力强、实力雄厚的企业,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丰厚的福利待遇、快捷的晋升途径来吸引企业需要的人才。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可以把有才能的、企业需要的人才吸引过来,并长期为企业服务。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当一个人认识到企业提供的环境为之提供机会,有利于实现他的理想时,他必然会到你这里来,投身于其中,企业就是要为人们实现这样的理想尽可能的创造条件。

(2)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有助于留住优秀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德鲁克认为,每一个组织都需要三个方面的绩效:直接的成果、价值的实现和未来的人力发展,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绩效,组织注定非垮不可。因此,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重视这三个方面。在三方面中,对未来的人力发展的贡献就是来自激励工作。企业员工素质高,表现优异,就能得到奖励,这就进一步鼓励员工自觉地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反之,没有受到奖励或受到惩罚的员工也会受到影响,采取培训等各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3)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能大大提高企业群体凝聚力,充分地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合理的物质激励与精神鼓励,以及运作规范、奖惩分明的激励手段,树立企业的正气,增强企业的合力,提高群体凝聚力。同时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保持一致,从而能够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其技术和才能,进一步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大大提高工作绩效。

(4)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科学的激励制度包含着竞争精神,它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组织成员就会受到环境的压力,这种压力将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是激励的主要来源之一,员工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成了激励工作的间接结果。

(5)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能使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有重要作用,它在企业中具有指导功能和导向功能。通过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能够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使其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思想,了解企业的经营哲学,使之为广大的员工所接受,并结合到他们的行动中去。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奖励优质服务行为,必然同时强化了良好的服务意识;批评和惩罚恶劣的服务行为,则是对服务意识的负强化。这样运用激励机制管理手段,就能够促使追求为客户服务这种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激励的方法

激励,能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人感到劳有所得、功有所奖,从而增加自觉努力工作的责任感。因此,能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能否有效地激励每一个员工,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企业可采取的激励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l)目标激励(2)工作激励(3)考核激励(4)奖酬激励 (5)培训激励 (6)榜样激励(7)支持激励(8)荣誉激励(9)信任激励

关于目标激励,员工工作的一个重要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奋斗。根据目标设置理论,一个振奋人心、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可以起到鼓舞和激励的作用。而所谓目标激励,就是把大、中、小和远、中、近的目标结合起来,使员工在工作中每时每刻都把自己的行动与这些目标联系起来。目标激励包括设置目标、实施目标和检查目标。工作激励是通过工作设计,达到员工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形成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善于支持员工的创造性建议,把员工蕴藏的聪明才智挖掘出来。支持激励包括尊重下级的人格尊严、首创精神,爱护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信任下级、放手让下级开展工作,增加下级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当工作遇到差错时,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创造一定的条件,使下级能胜任工作。信心和希望对人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信心属于一种心理特性,它能使人产生开朗、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增强大脑皮层的功能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扩张力。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同样也起着去足轻重的作用,信任激励是一种基本激励方式。干群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振,有助于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领导对下属的信任体现在平等待人、尊重下属的劳动、职权和意见上,这种信任体现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上,而且还表现在放手使用上。只有在信任基础之上的放手使用,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浅谈全方位激励法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王金辉 科学询.2006(02S).-58-59

(2)岗位考核比例激励法:—人事用工制度改革新方法朱圣开邮电企业管理

2008(18)30-31

(3)卓有成效的激励苏伟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3

第四篇: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研究

——以河南省师范类高校为例

张文娟

2012-9-25 8:57:27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乡)2011年6期

【英文标题】The Necessity Research of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With Normal Schools in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作者简介】张文娟(1957-),女,江苏丰县人,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资源建设与评价研究(新乡453007)。

【内容提要】对河南省5所师范类本科院校本科教育的核心学科、核心读者群、学校专业设置的叠加重复情况、图书采购情况、数据库购置状况以及部分特藏图书入藏情况等进行了调研和分析,阐述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关 键 词】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是一项以培养各类高级人才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其毕业生大部分的就业取向是我国的各级教育机构,并且高等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国家实行的教师专业职务制度和教师资格制度,这就决定了高等师范院校是以振兴中国教育事业为己任、坚持以培养教师人才为中心、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高等院校。我国师范类院校的学科结构基本接近,各学校主流的学科设置基本吻合,这就形成了各学校教学过程中所需的信息资源有许多共通之处。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围绕学校的学科发展而进行的,由于师范类高校具有办学性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的相似性,所以,各高校馆藏都基本上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局面,纸质文献、电子文献重复订购现象非常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改变这一现状,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作用,笔者认为,构建一个权威化、标准化、规模化的“河南省教师教育信息联盟”运作平台势在必行。

构建“教师教育信息联盟”的目的在于实现地域性教师教育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全面共享,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科研信息环境,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从发挥最大效益性原则的角度来看,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使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益,所以师范院校的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通有无,以减少重复建设所造成的不必要浪费。高等师范院校图书馆资源的全面共享,可以将各院校优秀的教师教育理论成果、课件资源、丰富的教育文献资源、基础教育的实践成果,在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下,实现共同组织、共同管理、分项建设、共同发展、全面使用,让教师教育信息实现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从而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每一位师生带来便捷、高效的资源服务。

一、河南省师范类院校学科设置现状调研

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共有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郑州师范学院8所本科院校以及其他几所专科学校。师范院校各专业学科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目的,师范类高校具有办学性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的类似性,这决定了各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内容也必定具有一定的相同性。为了求证河南省师范类院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笔者对河南省师范类本科院校进行了调研,内容包括学校专业设置的叠加重复情况、图书重复采购情况、数据库购买状况以及部分特藏图书入藏情况等。

笔者于2010年6月10-15日,采取直接登录网站网页的方式,对河南省师范类本科院校进行了调查。由于网络等原因,本次调查能够有效访问的有河南师范大学(http://)、安阳师范学院(http://)、商丘师范学院(http://)、信阳师范学院(http://)、周口师范学院(http://)共5所院校。

(一)学科结构分析

1.师范院校本科教育的核心学科

河南省师范类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着交叉和重叠现象。以上述5所高校2010年本科招生专业设置的统计情况(数据来源为上述5所院校的2010年招生网)为例,5所院校共设专业79个,其中26个专业(简称A类)为5所学校共有,6个专业(简称B类)为4所学校共有,3个专业(简称C类)为3所学校共有,17个专业(简称D类)为2所学校共有,其他27个专业(简称E类)分散在不同的5所院校中。我们可以用数字对此加以表示:5所高校共有的专业占全部专业设置的32.91%,每门学科4院校共有的占7.59%,每门学科3院校共有的占3.80%,每门学科2院校共有的占21.52%,各校单独开设的专业占34.18%。这一结果表明,师范院校的共同学科集中在A类与B类的32个专业中,这32个专业是师范院校本科教学的基本专业即核心专业。它们是师范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学科结构中重点保障的专业。

2.核心读者群

笔者将5所院校共同拥有学科的A类与拥有学科较集中的B类的32个专业做了分析,这32个专业招生人数占全年招生计划比例最高的是周口师范学院,为73.10%,最低的是安阳师范学院,为47.42%。5所院校32个专业占全部招生计划的平均数为63.58%,这32个专业所包含的读者群体,我们称之为基本读者群或核心读者群。

近年来,我省的师范院校都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校学生数量与20世纪末相比成倍或成几倍地增长,与此同时,招生人数在百人以上的专业也在不断增加。学校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使得读者对馆藏图书的需求增强,馆藏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因而图书馆要根据学校招生的情况调整不同学科专业的图书及专业图书的复本数量,根据读者人数给予不同的权重[1]。上述A类与B类读者群的人数占读者总数的比例较大,其阅读需求是师范院校图书馆构建信息资源学科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主要构成要素,是首先要满足的阅读对象。

3.学科等级结构分析

通过对师范院校学科设置分析,笔者认为学科等级结构应分为以下3个级别:

1级:学校的核心专业(A类与B类)以及学校重点学科、博硕士学位点的专业。该等级应为馆藏学科结构的最高级别,它包括了具有师范院校办学性质的基础专业,以及服务于学校博硕士学位点的重点学科专业,参照美国图书馆协会对馆藏分级中[2]的综合馆藏等级与研究馆藏等级,其馆藏量应占文献总量的65%~80%。

2级:C类与D类。将这两类学科专业图书列为2级,并不意味着这些专业所需图书不被重视,它们也是服务于本科教育或是终身教育的馆藏文献,只是这些专业图书不属于博硕士学位点以及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数量上要比1级馆藏少一些,其馆藏量应占文献总量的20%~30%之间。

3级:E类。这类专业是数量最多的一个大类,但它们比较分散,27个专业分散在不同的5所院校中,平均每所院校有5个所属专业。这些专业大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近几年内新设的专业,如动漫设计与制作、网络工程、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等学科专业等。因为这些学科开设较晚,所以与这些学科相关的馆藏图书资料品种及复本量很少。我们在馆藏建设过程中,应紧紧围绕学校的学科发展需求,对学校新增专业随时调整采购方针,加强对新增学科专业类图书的采购,并对这些专业类图书原有馆藏做出评估,对其中复本量低但利用率高的图书进行二次补充采购。

二、河南省师范类院校文献资源调研分析

(一)类型结构分析

文献结构类型是指馆藏体系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献的构成状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近年来为图书馆馆藏建设均投入大量资金,分期、分批实施图书馆数字化工程,推动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在国内,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的产生也有十多年历史,并且形成了一定规模,如目前用户量非常大的CNKI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书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等。这些电子文献对师范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20世纪末以来,电子文献的产生已经改变了由印刷型文献单一提供传统信息服务的方式,这些电子文献已经和印刷型文献形成了优势互补、各种载体共存的局面(见表1)。

由于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并存,馆藏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文献类型结构也愈加复杂,这就使得不同类型资源之间的入藏比例更不容易调控。有学者认为,馆藏及馆藏结构变化可以从不同类型馆藏资源的经费变化及其在图书馆整体经费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去考察,他们通过统计发现,不同级别的高校(“985”院校、“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馆藏结构的经费投入不同,就电子资源经费而言,一般本科院校图书馆所投入的比例并未如我们常说的呈现快速增长而是保持一定的稳定[3],纸质文献的投入占总经费的大部分。

(二)外购数据库类型结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5所大学日趋重视电子资源的采购,共购买各种数据库36个。由于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围绕学校的学科发展而建立,馆藏建设大同小异。“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显而易见,从整体来看,外购数据库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订购现象,如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Springer Link数据库、金报兴图年鉴资源库等,5所院校图书馆全部购买了这些数据库。目前几所师范院校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还处在较低水平上,绝大多数的数据库仅限本校读者使用,限IP登录占总量的85%以上,可方便远程读者浏览全文、充分利用的特色资源数据库还不到2%,这表明地方高校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循环了传统意义上的自给自足的状态,缺乏宏观协作性与共享性。

(三)特藏图书类型结构分析

古籍图书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古籍图书馆的保护与利用是图书馆重要工作之一。5所院校图书馆均设有特藏书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馆古籍图书量的增加,有些图书馆正在不断加大人力和财力投入予以修复和保护。从下面表2可以看出,《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民国丛书》、《四部丛刊》等价值不菲的大部头图书分别作为各图书馆的珍贵古籍被收藏。

三、河南省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必要性

在2005年“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上,50多所大学图书馆的60多名图书馆长共同签署了《武汉宣言》,他们指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要建立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联盟,不仅要建立系统内的图书馆联盟,而且要建立同一地区跨系统的图书馆联盟。坚持平等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使每一个联盟成员都能享受到信息资源共享带来的利益。高校之间图书馆联盟的迅速建立和发展,不仅能够加快图书馆服务手段的现代化进程,更能够使读者便捷高效地获取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从而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研究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这是高校图书馆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高校图书馆的使命。图书馆联盟的建设与启用能够最大力度地推动图书馆整体事业的发展,不同模式的图书馆联盟已经成为当今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建立一个统一规划信息资源建设的图书馆联盟对于师范类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书馆联盟是指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4]。图书馆联盟也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与方式,这种方式在国外起步较早,发展也较迅速,联盟的形式有高校图书馆联盟、公共图书馆联盟、专业图书馆联盟、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数字图书馆联盟等。我们国家一些较发达的地区也已经出现了这种形式并得到较充分发展,如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天津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江苏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吉林省图书馆联盟等,它们分别建成了区域性或系统内的共建共享的协作网,形成多种模式的图书馆联盟[5]。

图书馆联盟一般是由数个有某种契合点的图书馆,通过分布式的网络环境连接在一起的。区域图书馆联盟中“区域”的地理范畴没有远近之别,也没有大小之分,参与联盟的图书馆,只要具有共同的条件和特点、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或者具备在地理位置上邻近、自动化系统兼容等条件,就有可能组成联盟,目前,河南省各师范类高校图书馆联盟的设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可能。

(一)各校图书馆丰富的教师教育理论资源是基础

目前,河南省本科以上师范类院校共有8所,收藏中外文图书共计2000余万册[6]。这些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教育类基础课程,所以,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类专业图书和报刊内容也非常新颖,独具特色,占馆藏的比例较高。在电子资源方面,如图书馆自建各类特色数据库和外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及学位论文数据库、Springer Link数据库等,这些也都已经具备了满足教师制作教育课件、完成具有前沿性的理论或应用方面的课题需要的条件。

(二)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是资源共享的主要手段

文献传递服务是网络条件下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最有效的服务方式之一,也是满足读者个性化信息需要的重要措施,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发展,文献传递服务逐步在图书馆之间展开正在成为可能,从而使得跨馆、跨地区、跨学科之间的文献检索成为现实。图书馆可以不依赖自身的收藏而存在。有资料显示,河南省图书馆界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馆际互借活动,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曾作为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馆际互借用户,从它们那里获取了长达20余年的信息服务,如今,图书馆界同仁数年的努力,再加上逐渐成熟的通信技术,都为我们建立联盟创造了良好基础。

(三)图书馆成熟的网络技术优势是条件

河南师范类院校的图书馆是国内较早实现自动化管理的高校图书馆,如今,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使用已经普遍化,图书馆管理系统大部分采用ILASII系统,有些图书馆已经逐步建成了配置有海量存储设备的千兆局域网。这些局域网大都采用较为先进的高性能交换机、防火墙等高端设备,可以通过校园网络为师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各种数据库检索服务和读者信息查询服务,从而为建立联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

(四)图书馆专业技术人才是保障

人才是推进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各大学图书馆多年来重视人员队伍建设,一方面从全国大型图书馆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定出与它们接轨的标准和要求,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图书馆工作人员参加基础培养和学业进修。近年来,各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无论是从职称结构上还是从数量结构上都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图书情报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生正在成为图书馆事业建设中的生力军,他们的积极参与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田菁,王秀芳.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科专业的文献信息保障模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3).

[2]Julie M Hur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 model for 2020[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 51(14).

[3]钱鹏.近5年国内高校图书馆馆藏经费结构变化研究——基于18所院校图书馆馆藏经费的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4).

[4]戴龙基,张红扬.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组织形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3).

[5]朱彩萍,李盛福.“青海省图书馆联盟”构建之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4).

[6]苏全有.河南省师范院校图书馆志略[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6.

第五篇:2015考研英语 作文: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考研资料加油站 http://page.renren.com/600962783/?checked=true

Topic(题目):

Some people think that human needs forfarmland, housing, and industry are moreimportant that saving land for endangeredanimals.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ispoint of view? Why or why not? Use specificreasons and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answer.

Model Essay(范文):

In the past, there have been many endangered animals. Now they are extinct. Does itmatter? Has our environment been affected by their absence? Has the quality of our own lifebeen changed? The answer to these questions is "Yes."

Yes. It does matter if we destroy an endangered species habitat to develop morefarmland, housing or industrial parks. There is a delicate balance of nature. If one small part isremoved, it will effect all the other parts. For example, if certain trees are cut down, bats willhave no place to roost. If they cannot roost, they cannot breed. If there are no bats, there willbe no animal, or bird to eat certain insects that plague our crops.

Yes. Our environment has been affected by the absence of certain animals. Certainflowers are pollinated by butterflies, which migrate from Canada to Mexico. Some of thebreeding grounds of these butterflies were destroyed. Now these flowers are disappearing fromcertain areas. We will no longer be able to enjoy their beauty.

Yes. The quality of our life has been changed America used to be covered with giant trees.Now we have to visit them in one small park. Rain forests around the world are being cut downto make room for humans. We will never be able to see or study this fragile ecosystem.

I would encourage us humans to look for other alternatives for our farmlands, housing, andindustries. We have alternatives; the animals do not.

中公考研 http://

上一篇: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下一篇:龙应台百年思索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