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2023-05-26

第一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项目督导记录(1)

被督导单位:

1、已开展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亮点、特色等)

2、存在的主要问题:

3、下一步工作要求:

4、整改措施:

被督导单位负责人签字:

督导人签字:督导日期: 年

月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项目督导记录(2)

被督导单位:

2、已开展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亮点、特色等)

3、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下一步工作要求:

5、整改措施:

被督导单位负责人签字:

督导人签字:督导日期: 年

月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项目督导记录(3)

被督导单位:

3、已开展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亮点、特色等)

4、存在的主要问题:

5、下一步工作要求:

6、整改措施:

被督导单位负责人签字:

督导人签字:督导日期: 年

第二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工作制度

1、对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持久的妄想性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报告、访视管理。

2、每天关注平台,2周内审核《重性精神疾病报告卡》和《精神疾病患者出院信息单》。

3、新发病人、新迁入病人和出院病人2周内访视并建档管理。

4、按照患者病情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的分类干预要求对在档患者进行访视管理,对病人做到四清楚。

5、按要求做好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补助药品发放工作。

6、掌握辖区有肇事肇祸倾向重点病人数,辖区发生肇事滋事肇祸事件及时处置、上报。

7、每半年对辖区内在档病人家属及监护人集中开展家庭护理和管理教育一次。

8、每年至少为辖区内在档重性精神病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体检项目包括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

第三篇:2012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计划

一.已经建档的重性精神病人管理

慢病医生定期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病人进行随访,要求如下:

1.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 危险性评估。

①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

②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③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2.分类干预:根据患者的危险性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①病情不稳定患者。若危险性评估为3~5级或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和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协助送院治疗。对于未住院的患者,在精神专科医师、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②病情基本稳定患者。若危险性评估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或在精神专科医师指导下治疗,经初步处理后观察2周,若情况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初步处理无效,则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③病情稳定患者。若危险性评估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④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3.健康体检:如果患者做过检查的,将检查结果写在居民健康档案体检表上,如果没有做过检查的,建议家属带领去医院做体检。

慢病医生随访完之后,记录在表4(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上,然后输机,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要保持一致。

二.重性精神病患者检出率

按照武汉市考核标准,患病率要达到4‰,2011年我们的患病率是2‰,所以今年要加强对重性精神病人的患病率的检出。

1.加强与社区居委会残疾人干事的联系,一个季度下一次社区(一共九个社区),检查是否有增加的病人。

2.加强与区疾控中心的联系,密切关注流转的病人。

对于新的重性精神病人,慢病医生要对其进行建档和输机,完善资料。

第四篇:1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关爱小组模版

街道关于成立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关爱帮扶小组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

决策部署,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的部门协作,加快推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和服务,夯实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网络,根据卫生部、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关于做好当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201269号)和卫生部印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2012年版)》的相关要求,决定成立街道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关爱帮扶小组,现将组成人员及主要工作职责公布如下:(要有年度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

一、组成人员

二、主要工作职责:

1、定期走访和慰问贫困家庭,协助解决患者生活、医

疗、康复和就业等相关问题;

2、协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病患

者的线索调查、登记、报告、分级随访管理和应急医疗处置等工作,定期交流沟通相关信息;

3、帮助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落实居家患者的服务与

管理措施;

4、参与精神卫生政策宣传以及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

健康教育工作。

第五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培训内容(本站推荐)

686项目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培训内容

一、何为精神疾病

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二、精神疾病的分类、特点和症状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以思维、情感及意志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外界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在精神科门诊及主要患者中占2/3。

1.精神分裂症的特点

(1)起病缓慢,早期不易被察觉。(早发现,早治疗。)

(2)慢性过程,病程至少超过三个月,部分患者可达数十年。(家属坚持治疗,配合医务人员。)

(3)反复发作,患者在配合医生治疗后达到临床痊愈水平,在一定的条件的影响下病情可能复发。(家属做好心理准备。)

2.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

(1)幻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等。

(2)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钟情妄想、夸大妄想等。

(3)行为紊乱:动作和行为无明显的动机和目的,杂乱无章,不可理解。 (4)睡眠障碍

3.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表现

(1)只想自己待在屋子里,不愿与人相处 (2)多疑,认为别人在议论自己 (3)毫无理由的悲伤、压抑、痛苦等 (4)感兴趣的事越来越少 (5)不愿上学或上班

(6)会产生奇怪的念头,如自己能看出别人的想法等 (7)睡眠障碍 (8)焦虑、害怕、独处、急躁等

(二)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一种较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会时常在躁狂和抑郁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摆动。躁狂发作时会觉得可以支配整个世界,可以成功。抑郁时又觉得身陷绝境,再也无法摆脱。患者在兴高采烈和悲观沮丧的状态之间来回摇摆,而处于这两种情绪的间歇期会比较稳定。 1.躁狂状态

躁狂发作时,患者自我评价很高,思维奔逸,感觉自己的脑子不受自己控制的聪明,能干大事。典型的三高(心境高涨、思维奔逸、行为增多)。

2.抑郁状态

抑郁时患者感觉自己无用,没有理由的罪恶感,注意力及思考问题能力丧失,难做决定,焦虑,反复想到死或自杀。典型的三低(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行为减少)。

(三)癔症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引起的一类神经精神障碍。本病的病人在病前已有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

癔症的临床表现:

1. 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爆发等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 2. 抑郁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 3. 退化反应如幼稚行为、童样痴呆等。

(四)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1.临床表现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悦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2)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迟缓,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语速明显减退,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

临床表现行为迟缓,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4)认知功能受损

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长,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等。

(5)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躯体任何部位的疼痛等。

三、如何应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常见问题

(一)在家庭中如何护理精神病患者

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监督按时按量服药,保证服药到胃,在未征得医生同意的情况下,千万不要自作主张地增加或减少药量。如果想调整药量,最好带病人找医生复查,征得医生同意。

3.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和中毒反应,有些抗精神类药物容易引起便秘、血压降低、头昏、嗜睡、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现象。如出现有轻微药物副作用,稍减剂量即可。如反应较严重应及时送往医院处理。服药期间家属应定期到医院做肝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

4.关心病人的日常生活,生活要有规律,恰当的与患者进行交流,严格的要求病人,能做的事情让患者自己做。

(二)家庭中应避免哪些误区

1.患者自己配药、自己保管药品。

患者由于对疾病的恐惧,可能出现服用大量药品自杀的想法,所以,所有抗精神类药物都应由家属保管。

2.不让精神患者从事任何的劳动。

这样会加重患者的惰性,使其社会功能明显下降,患者整日无所事事,胡思乱想,可能使病情复发。家属应鼓励患者生活自理,自力更生,多做力所能及的事,适当参加职业劳动。

3.让患者闭门不出以避开外界环境

这样会导致患者社会功能进一步下降,加快家属衰退。家属应鼓励患者多与人交流,适当参加社会活动。

4.过于溺爱或放任不管。

过于溺爱会使患者丧失是非分辨能力,自我控制力衰退等。厌恶、嫌弃患者,会使其产生攻击、破坏等行为,导致病情复发。解决办法是培养患者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意识。

5.病好了还需吃药吗?

在临床治愈1-2年内,精神症状还有可能复发。所以一般情况下,精神病一旦发病,至少需要维持服药2-3年。如果病程更长,复发次数超过三次的患者,可能要终身服药。

6.精神病人为什么不能抽烟?

烟中含有的多种有害物质,可直接影响肝脏中多种酶的活性,加速药物的分解和代谢,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经常吸烟的精神病患者,有效用药量明显高于不吸烟者,服药量越大,副作用越大。而且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吸烟容易引起火灾,造成家庭生命财产损失。所以精神病患者最好能够戒烟。

上一篇:中学教育培训年计划表下一篇:专项活动自我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