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2022-07-11

第一篇: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摘要

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它反映学生对“数”感知和领悟的敏锐度、精确度,数感水平是学生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关键词: 数感,数学素养,数学意识,表达能力,科学训练 正文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数学课程标准》对数感的内涵及功能作了表述:“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反映学生对“数”感知和领悟的敏锐度、精确度,数感水平是学生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如何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数学意识,启蒙数感。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寸步难行,而“数感”恰好是通过生活学习慢慢积累而来的,恰当引入生活情景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数学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例如,

在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质量大约是1千克和1克的物体来称一称、掂一掂:4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1个2分钱的硬币大约是1克、一块橡皮擦重约6克……把这些计量单位与实际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课后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让学生估一估、称一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来体验数感。学生通过推断估算结论,积累数学经验,无形中提高数学素养。

二、搭建交流平台,培养表达能力,形成数感

在数学课堂学习和交流中用最多的是文字语言来叙述。越善于用数学语言表达,经验就越多。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有意识、有计划地示范、渗透、指导各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既能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也是数感的具体表现。例如,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来增强数感,知道身份证号码、学号、电话号码……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学生从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信息也是形成数感的一种方法,例如百分之百中奖,这道题我有90%的把握,吃了这个蛋糕的八分之一……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充分体现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综合素养。

三、重视口算训练,提高计算能力,增强数感。

良好的口算是正确计算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智能、智力的良好方法。多做多练,学生就能熟能生巧。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在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的同时,优化思维。例如在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

四、培养估算意识,提升数感

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估算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运用,有助于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而不是死记数学。例如,在数学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让学生画画,利用身体或物体比划比划,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厘米、1分米、1米、50米、100米的距离,到商场去摸摸、掂掂,感受500克、1千克的分量……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在获得数感印象中不知不觉提高数学素养。又如在“一百万有多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下面哪一种动物的体重是小蜜蜂的一百万倍,老鼠、麻雀、大象,这些都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做出判断,就需要我们估一估,再动手算一算。通过这样的活动,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这样的估算,是学生在笔算中取的相应的感觉,体会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数感十分有利,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并强化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重视科学训练,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优化数感

数学基础知识在职能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

知识更易活化。因此,课堂教学应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扩充和加深练习内容。因为,数感源于科学训练,必要的科学性的练习是学生行程数感的重要途径。

总之,培养数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提供有助于学生数感培养的情境,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是数学教育多年来指导思想的突破与革新。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一、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这不是说计算能力的培养不重要了,其实正相反。《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避免程式化的机械计算和叙述算理”。既然这样,我们怎样提高全体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1、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口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片面的提高课堂效率而忽视了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以致学生在许多需要计算的地方出现不该有的错误。例如:如果学生个位数加减法的口算能力不达标,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加减法的学习;而个位数的乘法也即“乘法口诀”训练不到位,就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同理,每一个内容的口算能力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如果连口算能力都得不到很好培养的话,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数学教育是失败的,这将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留下极大的隐患。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严把每个数学学习内容的入门关。

2、加大教学的步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计算的学习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要符合计算知识本身的发展规律。在这两个前提下,教师可加大教学的步子,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精心设计计算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赢得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依据课本的情景图设计了这样一个例题:“光明小学三(1)班开新年联欢会,他们用15盆花来布置会场,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马上算出:“15÷5=3(组)”,这时,我紧跟着出示:“如果是16 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学生通过分析会发现,可以摆3组,还剩1盆。学生说出后,我立即板书算式:16÷5=3(组)„„1(盆),同时阐述:“16盆花,每组摆5盆,还剩1盆,这个“1”我们就叫余数,在算式后打上“„„”,在写上1来表示。”随后,我立即在黑板上补充写上:“如果是17盆,18盆,19盆,„„24盆,25盆呢?”让学生看着下列板书分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15÷5= 3 (组)

16÷5= 3 (组)„„ 1 (盆)

17÷5= 3 (组)„„___(盆)

18÷5= 3 (组)„„___(盆)

19÷5=___(组)„„___(盆)

20÷5=___(组)„„___(盆)

21÷5=___(组)„„___(盆)

22÷5=___(组)„„___(盆)

23÷5=___(组)„„___(盆)

24÷5=___(组)„„___(盆)

25÷5=___(组)„„___(盆) 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很快完成了填空,在老师的引导下又很快的发现了除数与余数的关系。就这样,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完成了教师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学习内容,并且学习效果非常好。

3、不用固定的语言文字来概括计算法则,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获得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学生可以用各种算法进行计算,只要是合理的算法,我们都要鼓励,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也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有些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但他反映的内容又是很现实的,它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体验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比如说,在教学量与计量时。首先,要让学生进行具体的、现实的活动感受,让他们获得初步体验。例如:教学“吨”时,可让学生提一提教师准备好的一千克物体,先感受一千克的重量,并让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的数量关系后,再想象出1000个这样的物体加在一起有多重,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举些例子进一步感受“吨”的实际含义。其次,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有关量与计量知识运用的感性经验。例如:根据有关的描述填各种单位;判断生活中对各种单位描述的真确性;让学生用各种单位来描述身边的事物;还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调查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哪些等等。这样做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学会了对这些抽象概念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数学思想的均衡发展

1、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如果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运用就等于不会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引导他们学会知识,更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和运用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运用好教材中“实践活动”的学习素材,比如说课本中的“填一填”、“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数学广角”等内容,这些实践活动侧重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些内容的时践,他们就能逐渐运用各种已学知识,采取各种策略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均衡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把握与理解。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正确的评价和鼓励每一位学生;还可以利用教材与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素材渗透思想教育,比如教材中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数学文化史料,“七巧板”的由来,我国古代计时工具“刻漏”、沙漏的计时原理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环保与节能、团结与协作、社会调查、科学常识等内容;这些涉及古今、课堂内外的内容,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催化剂,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对学生的生活趣味与教材趣味进行整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种设计了许多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反映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课本中要求学生用七巧板摆各种小动物、“森林餐厅”、“分蛋糕”、“抽签演节目”、“唐僧师徒拍风景照”等内容,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无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以次为契机,整合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真正收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信“只有无爱心的教师,没有改变不了的学生。”具备了爱心的老师便能心平气和,也才能具有无穷的智慧。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送之以甘泉”,他们会“报之以桃李”。

第三篇: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摘 要: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阶段,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从而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基于此,研究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进而为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育;核心素养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主要受到教育环境与教育效果的影响,创造民主、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帮助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小学生数学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学校对于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比较重视,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

一、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教育改革已经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数学教学任务之一,并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改革数学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小学数学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多数学教学改革只存在于形式,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1]。我国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十分重视,并且列入新课标的要求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数学观念的养成,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1.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唯有产生兴趣,才能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兴趣是素质形成的基础,唯有促使学生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观念,从而逐渐提高数学核心素养[2]。对于小学数学课程的开展,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结合学生的需求创新课程模式,使学生融入学习的氛围中,促使学生展开自我学习,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适当地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观

帮助小学生形成数学观,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数学是一门需要进行探索的学科,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教师需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想,从而帮助学生降低数学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3]。数学观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唯有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小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观,进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例如,在?W习“乘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再针对定义进行提问,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3.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多个角度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小学生的智力开发,对于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合理地对小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有助于小学生的智力开发,有利于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而不是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通过思维创新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4.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创新教学形式,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教师需要将生活实际与数学教育进行融合,使得数学知识能够应用到生活中,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习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实例作为教学案例,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学生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例如,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教师可以拓展教材案例,引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举例,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数学观念的养成,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观、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四方面,论述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绣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22):169.

[2]陈华忠.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辽宁教育,2016(15):25-27.

[3]钱留娟.探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都市家教,2016(2):262-263.

编辑 郭小琴

第四篇: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浅谈多媒体辅助教学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使数学成为学生易学、乐学的科目,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正日益成为我们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合理运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智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我的做法和体会有:

一 、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乐学。 以口语为主,黑板、板书、卡片、模型和实物等为辅的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无一不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在课堂教学中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运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一 段动画片:动物王国正在举行自行车设计大赛,小动物们设计的自行车可多了,轮子是方的、有轮子是椭圆的,有轮子是圆的,轴没安在中心的和轴安在中心的,谁设计的车子能得冠军呢?学生凭着他们的生活经验,都一 致认为轮子是圆的,轴安在中心的能得冠军。至于为什么,学生就不明白了,这时我引入课题,这样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提出了要思考的问题,从思想上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再用计算机教学软件展示上面有圆的物体,使学生体会到圆就在我们身边;再用计算机教学软件展示圆的形成,先在屏幕上出示系着小球的一根绳子,一端固定在一点上,然后告诉学生小球可甩动,甩动小球让学生观察小球,甩动一 圈后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屏幕上小球开始走,每走过一 点,屏幕上形成的就留下它的痕迹。当小球走过一圈后,屏幕上形成无数个点,最后形成一个圆。这时教师又放一 次慢镜头,再让学生观察一 次,这样学生对圆是如何形成的就有一 个非常深刻的印象。通过创设这些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认识圆、探究圆特征的欲望,同时也为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以至于将来要学习圆的定义都做了一个感性的铺垫。

二、利用多媒体延伸和拓宽认知时空、化难为易,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互相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本质,减少学生观察的困难;同时计算机教学软件可以将图象分解组合,揭示现象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辨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1、突出观察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 种从一定的目的任务出发,有计划、有组织、较持久地认识某一种对象知觉过程。教学中采用计算机教学软件,可以在屏幕上使运动的事物静止化,静止的事物运动化,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

例如,在讲解长方体特征时,我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三方面探讨。先在屏幕上通过电脑演示面、棱、顶点,使学生观察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然后通过观察长方体框架中三组棱的运行情况,让学生观察出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最后,在讲解长方体6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时,电脑演示上下,左右,前后面重叠的画面。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的结论。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教学使用长方体教具让学生观察,因为学生观察的角度和教师演示时会挡住等原因,使学生看不清长方体的某些特征。现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使原来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的展示,降低了学生在观察上难度。又由于画面能动静结合,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观察重点更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法,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专注力,融化了知识的难点。

2、揭示内在联系,发展思维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 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它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 优点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隐退认知过程中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凸现对象的本质属性,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出示感知过的实物“红领巾,数学书”,在学生找到它们各自的角后,这时利用计算机教学软件的动画闪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上角的形状,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把3种不同的角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时电脑上同时闪烁三种角的顶点,然后闪烁三个角各自的两条直直的边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学生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

3、丰富联想,培养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但如果学生感知材料不充分,会导致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利用计算机教学软件,能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维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有无数条,圆内所有半径(直径)都相等,学生想象不出来,传统的教学法是利用不完全归纳法,强加给学生的,利用计算机教学软件,电脑显示:从圆心同步作出许多半径(直径),然后又把它们“收拢”合并为一 。这样便于学生想象,同圆中半径(直径)有无数条,所有半径(直径)都相等。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练习反馈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巩固新知,辅助教学。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并最终发展为智力要素的一种学习活动。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这一环节也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练习课不容易上,重要原因是比较枯燥,重复练习,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不过可以理解,因为那么枯燥乏味的习题谁都不爱做。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对习题感兴趣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包含有动画、图形、声音的练习题,发挥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显著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有“试一试”、“练一练”、“比一比”、“考考你”等小板块,从易到难,逐层递进,激发兴趣,从而切实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总之,适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搞好教学的一条有效手段,但不是使用越多越好,要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灵活确定课堂教学的设计形式,要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适时适度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更充分、更具体、更形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我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

李敏华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蓬溪县明月镇初级中学校 邓波林

【内容摘要】 数学素养是数学学科所固有的内蕴特性,是在人的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品质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核心素养 培养途径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仅仅当前所有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新课程,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教师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 、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拓展,为增强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体现,思维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学生缺乏数学思维,便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 1与代数这部分知识,其涉及的三个函数、方程等都可以使用函数来进行统帅。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代数函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各个数学知识点,从而全面提升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显然必须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这是新课程对每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中学数学教育在其目标、课程、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面对21世纪数学教育改革的挑战,数学教师在提高数学素养的同时,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广泛涉取各种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1.提高自身的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它是教师的逻辑思维水平,以及组织与处理教材能力、运用文字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对数学语言的表达,不仅要求有严密的科学性,而且要有艺术性。当你能把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起来的时候,那你做为一名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也就让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魅力大大提高。

- 3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这种方式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于数学教学中,有时会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可以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来学习,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的长度进行动画演示,学生很清楚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结论,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了其对应角,学生又很轻松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在讲授同类二次根式概念时,我设计了 “找同类二次根式朋友”的游戏。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二次根式卡片,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同类二次根式的朋友,找对的同类二次根式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全班学生个个调动起来,也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互帮互学的精神风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 5[2] 洪文嘉 . 参加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对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影响的调查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 2016. [3]王建磐,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

- 7 -

上一篇:青春电影经典台词下一篇:青春中国梦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