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023-01-23

第一篇: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云南跨境民族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交流融合与分析

云南跨境民族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交

流融合与分析

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与越南、老挝两国接壤,是一个多民族、多跨境民族

聚居地区。这里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其中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边疆各跨境

民族间本土共有文化,也是边疆地区跨境文化交流的一部分。通过跨境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的建设,进一步增进边疆地区各民族间的关系,从而为边疆地

区人民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

本文从边疆多民族聚居区着笔,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个案

研究法等,从跨境民族、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现状(以

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为具体案例)、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特征

等方面研究了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对建设和谐边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了

边疆的和谐建设;扩大与邻国的对话空间;提升了边疆地区的政治软实力(增强了各

民族间的凝聚力、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使民族关系亲和化、

提升了民族地区民众的审美意识、培养人们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促进了各

民族间的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建设,为和谐边疆凝聚精神动力;创

造了和谐的边疆政治环境,为和谐边疆创造基础条件;推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建设和谐边疆提供源动力;促进了边疆各国各民族间的和谐,为构建和谐边疆夯实

社会基础,提出了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的和谐,并成为了建设和谐

边疆的一种有效途径。

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为边疆地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精神文化大餐,但从长

远的角度看,跨境民族传统体育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注重跨境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培

养、建立科学系统的跨境民族传统体育训练部门,使跨境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更好的保

护与传承,充分的挖掘与利用跨境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从而推动边疆的和谐建设,为

边疆地区人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通过文化交流推进了中国西南 地区与邻国间的关系,同时使各民族间更加团结,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共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跨境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谐边疆II 1 引言

1.1 跨境民族的概念及形成 1.1.1‚跨境民族‛的概念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作为人们共同体的民族形成过程与人类社会的国家发

展过程的相互交错和重叠,造成了国家的疆界与民族分布地域的普遍不一致。在当今

世界上,同一民族生活在若干个国家,一个国家包括若干民族的现象相当普遍。正如

恩格斯所言:‚没有一条国家的分界线是与民族的自然分界线相吻合的‛。这种国家疆

域与民族分布地域的交错重叠,使民族与国家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即一个国

家一种民族、一个国家多种民族和一个民族多个国家,而后两种形式更为普遍,而且

往往存在于同一区域,即相当一部分民族的传统居住地域被国家政治疆界所分割,成

为跨国界而居的民族。伴随现代国家建立的全过程,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时有发生,随

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民族的流动性也在不断加大。这些因素都在加剧着同一民族

跨国界而居的现象。

1982年范宏贵教授在其论文《我国壮族与越南岱族、依族的古今关系》一文中明

确提出了‚跨境民族‛这一概念。此后‚跨境民族‛这一概念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较

大范围的使用。主要文章有范宏贵的《中越两国跨境民族》,姜永兴的《我国南方的

跨境民族研究》等。随后,各种以‚跨境民族‛为题的论文频频见诸于国内各种期刊,

如胡起望的《跨境民族探索》,黄惠焜的《跨界民族研究论》等。在论著方面,1988 年

申旭、刘稚合作出版的《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1998年出版了由赵廷光主编

的《中国跨界民族问题研究》、《云南跨境民族研究》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云南省

还成立了由政府官员和学者联合组成的‚云南跨境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对比研究课题

组。‛1994年中央民族大学又将1986年设置的‚跨界民族‛研究专业改名为‚跨境民 族‛研究 ① 。

对跨境民族这一概念有很多的争论,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而跨境民族又与‚跨

界民族‛、‚跨国民族‛、‚跨国界民族‛等诸多概念的内涵既有一致性的地方,也

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用起来较为模糊。而我认为主要依研究者的侧重点来选择不同

概念。

有学者认为‚跨境民族是指地域相邻,属世居或规模迁徙形成,一般在边界线两

侧或附近地区,在族源、语言、文化特征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的认同感,而在国家归

王清华,彭朝荣.‚跨国界民族‛概念与内涵的界定[J].云南社会科学,2008,(4):19-21.2 属上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认同要求,被现有政治地理(领土)边界线所分割,分属

于不同国家政治实体的同一文化民族或族群。 ① ‛ 也有学者认为‚跨境民族‛是指居住在本国和邻国的同一民族,他们最早居住在

同一地区,以后由于迁徙和国界变动等原因分别居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但目前

主要分布区域仍然相连或相邻,且语言和文化基本相同者,可称为‚跨境民族‛。

也有学者认为跨境民族是指一切因政治疆界与民族分布不相吻合跨国界居住的

民族。它是各民族集团之间的自然地理界限日渐模糊和国家间的政治界限日益分明这

两种相反趋势交互作用的结果,简而言之是国家分隔力的产物 ③ 。

也有学者认为:‚跨境民族一般是指具有共同族源,此后由于迁徙和国界的变动

等原因分别居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邻国家的同一民族或群体,他们的语言和文化

基本相同。在长期的历史交往过程中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这些民族或族

群内部都有较为通行的自称,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则往往又有不同的他称‛ ④ 。

我认为跨境民族的概念以胡起望教授的观点最为确切。所谓跨境民族就是分别长

期居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却又保留着本民族固有的文化,有着民族认同感的

同一民族。这些民族长期分居在不同国家,受当地本土主体民族或其他民族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有了不同的变化,但是在他们传统文化的底层,却与原来的民族传统文

化保持着一致。彼此有着同一民族的认同感。例如汉民族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跨境民

族,他不仅在中国周边的各国居住。而在美洲和欧洲的大城市中也形成了自己小聚居

区(在世界各国具有较大规模的唐人街共有59个,其中美国就占12个,如华盛顿、旧

金山、芝加哥、纽约等地的唐人街就是汉民族在海外的一个集中居住区)。所谓对华

侨的研究,对海外客家人的研究等等,实际上这都是对跨境民族的汉民族研究的一个

重要部分 ⑤ 。

从更细的角度来看跨境民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跨境民族,就是同一民族分居在不同国家,他们的民族称法、生活习俗、

语言文字等基本上保持着密切联系,世界上有很多跨境民族都属于这一类。

广义的跨境民族指在迁出数百年或更长时期以后,迁出的部分在当地有了一定的

发展变化,他们或者受当地主体民族影响,或者在发展中与原来的部分在某些方面产

生了差异,在语言的词汇、语音、语法、以至于习俗、服饰、直至民族名称等方面,

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96-98. ②

何 跃.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云南跨界民族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学报(哲社版),2006(5):57-58. ③

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课题组.云南跨境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研究[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④ 和少英,李 闯.桥头堡建设与云南跨境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J].云南民族在学学报,2011,28(5):221-222. ⑤

胡起望.跨境民族探讨[J].中南民族学院报,1994(4).3 都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只是他们存在着同一民族起源,互相认同的民族意识。

广义的跨境民族与狭义的跨境民族,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跨境民族的涵义而做的

一种解释,而‚跨境民族‛研究是以‚跨境民族‛与毗邻或相近国家的政治、经济、

外交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为主要目的,比如中国与缅甸提倡的绿色替

代毒品工程即为‚跨境民族‛研究的一个典型,因此‚跨境民族‛侧重于这类群体在

现实生活中的联系性及同一民族的认同感,即侧重于其社会文化属性。

1.1.2 跨境民族的形成

跨境民族的形成,一般认为有两类:一是自然而然地形成跨境民族。这类跨境民

族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某些民族在现代民族国家边界勘定前就活动于多个国家境内,如

西北边疆的哈萨克族;二是非自然形成的,这些跨境民族或者是因为战争、谋求生存

发展等因素导致的迁徙而分布于不同国家境内,如东南边陲的彝族。或者是如同蒙古

族那样受外国势力干预而分布于不同国家境内。

就居住在云南边界的跨境民族而言,主要是以下原因形成:一是由外向内迁入

的跨境民族,如景颇族主要聚居于缅甸东北部克钦邦、毗邻印度的阿鲁纳怡尔邦和

川口兰以及云南西南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二是由内向外迁徙的跨境民族,如

哈尼族,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在云南元江与澜沧江之间,境外主要聚居在越南、老

挝北部边境 ① 。

我国跨境民族成分多、人口数量大、分布地域广。因此,边疆地区和跨境民族的

发展对于社会安定和国家间正常交往有着特殊的意义。从目前国际国内环境来看,我

国诸多跨境民族的存在,因其处在对外交流前沿,总体上能够有力地维护国家稳定,

创造和平环境,但是也潜伏着诸如民族分裂与独立,或是并入其它主权国家等不稳定

因素。为此,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使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各跨境民族内部和各跨

境民族间增进了解,以文化作为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自觉地维护和平环境,制约那

些破坏稳定的行为。并通过跨境民族文化的交流从而推动边疆和谐发展,在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的前提下以跨境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为先导,促进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建立科

学、文明、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推进中国西南地区与邻国间的关系。

1.2 选题依据

首先,2011年10月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

黄惠娓.跨境民族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1):24-25.4 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

掘,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这一决定为云南边疆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因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江三江环绕故

名江城。有‚一眼望三国‛的区位条件。其辖5乡2镇50个村(社区)民委员会524个

村民小组,总人口12.1万人。与老挝、越南直接接壤的有4个乡(镇)。沿国境一线

有10个村委会51个村民小组。东与红河州绿春县为邻,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

界(国境线长183公里,中越段67公里,中老段116公里),也是云南省唯一与两个国家

接壤的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25个民族中24个是少数民

族。其中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拉祜族是世居民族。跨境民族有:哈尼族、彝

族、傣族、拉祜族、瑶族、汉族、布良族、苗族、壮族、克木族等。云南以跨境民族

居多,跨境民族问题也是云南省边疆民族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的问

题。在2011年5月6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

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五大战略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要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

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 ①

。建设稳定繁荣边疆,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

育文化事业,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是建设和谐边疆的一个重要举措。实施文化‚走

出去‛战略,把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与建设桥头堡结合起来,加强对周边国家的传播,

全面推进文化开放合作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

政预算和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为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在这样的

大环境下通过跨境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建立科学、文明、健

康的社会生活方式,对于促进中国西南地区与邻国间的关系,使各民族间相互团结、

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建美好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体育作为人类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社会文化活动之一,它对减少与化解各

种矛盾、消除潜在的冲突、对抗不和谐因素等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尤其在云南江城哈

尼族彝族自治县发挥的作用更为宽泛 ② 。由于体育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既广泛又复杂,

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又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传播者。因此,体育的优劣

已成为影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体育交流已成为建设和

谐边疆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新途径,并为社会和谐发展创造出了良好的交流环境,

同时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体育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天然要素,从宏观意义上说,

两者是一种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体育事业,体育事业的发展需

刁殿伟.推动云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EB/OL].http:///html,2010–12–24/2012–09–26. ②

李晶晶.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210.5 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①

。当今,体育的交流与竞争已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 也是一个国家展示形象、传递信息的重要窗口,同时也充当着促进世界和平、稳定、

繁荣发展的沟通纽带,尤其在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为突显。要跳出体育看体

育,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体育可以促进与邻国间的关系、边疆关系、跨境民族关

系等,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充当先进文化的排头兵,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再次,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反映了同一民族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彰显了丰

富的民族文化与强大的民族精神,增强了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民族意识、维护了民族自

尊、促进了民族团结、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因此,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和谐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它丰富的内涵影响着和谐边疆的建设。跨境民族传统体育具

有传承民族信仰、传授生存技能、展现民族精神和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是一种真正的大众文化活动,它是消除对

立、弥合分歧、缓解矛盾的有效媒介,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瑶族、汉族、布良族、苗

族、壮族、克木族等民族跨境而居,所以跨境民族问题也是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边

疆民族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屹

立于东方、成为东方强国的积极推进因素,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与邻国交

流的信息,是中国外交的一种手段。例如,武术因其独有的魅力广受西方人的喜爱。

民族传统体育中观赏性和娱乐性项目内容丰富,各种球戏和杂技仍广为流传,被保留

在民间与艺术的大舞台上,为跨境民族与各国人民带来了视觉文化大餐,这也是跨民

族传统体育所带来的一大文化交流资源。同样也在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走出去‛的战略中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边疆、建设和谐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吴声光,张绍强.体育:构建社会和谐的纽带[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4):213-214.6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与越南、老挝两国接壤,是一个多民族与多跨境民族

聚居地区,这里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其中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边疆各跨境

民族间本土共有文化,也是边疆地区跨境文化交流的一部分。通过跨境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的交流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扩大与邻国的对话空间、创造和谐的边疆政治

环境、增强各民族间的凝聚力,从而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民族文化认同,为我国与邻国

间提供了一种和谐友好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提升了跨境民族体育文化交流的层

次,提高了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与繁荣,进一步为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建

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边疆的和谐夯实了基础。 1.3.2 研究的意义

从理论的角度看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与建设和谐边疆的研究涉及到民族

学、体育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这将会有效地推进体育学与其它学科间的交融、渗透

与综合发展,不断推进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拓展与延伸。 从实践的角度看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瑶族、

汉、布良族、苗族、壮族、克木族等民族跨境而居。跨境民族多,与周边国家的人民

增添了一种亲戚关系,由于边境地区跨境民族间的文化相似。因此积极开展跨境民族

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为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推

进中国西南地区与邻国间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把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水平

的提升与云南桥头堡建设相结合并不断推进与戍边、睦边、富边、强边有机结合,推

动边疆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运用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方式在该区域内构

建和谐的民族关系、邻国间关系是建设和谐边疆的有利条件。 1.4 文献综述

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跨境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体育外交、边疆和谐等

方面作了研究、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于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与和谐边疆建设方

面的研究较少。通过 CNKI 检测检索,输入‚跨境民族传统体育‛ 并‚文化交流‛并 ‚和谐边疆‛共有论文 600 多篇,对其文献归类,共分为四类:

1、民族传统体育研7 究;

2、体育外交方面的研究情况;

3、跨境民族文化研究;

4、建设和谐边疆方面的

研究。

1.4.1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查阅,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文献从2007年至今有近300多篇,主要

有:

王岗的《关注民族传统体育:现状、问题与思考》概括出民族传统体育喜忧参半,

受西方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挤压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最大问题。在现状和问题

分析的基础上,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文化学意义上的思

考。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目前表现出一种有其外壳,而少血脉的文化贫瘠状况。

今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应该建立一种有别于西方体育、奥林匹克运动超市的新的

体育超市,即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超市 ① 。 陈青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性论》一文中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全球体育文

化的根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属性(即地域性、民族性、生产性、生活性、

封闭性、认同性、娱乐性等)这些属性是长久维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 。

饶远等的《民族体育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作用》中提出少数民族传统体

育作为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优势和作用。通过体

育活动,有助于增进民族间的交流,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更有助于云南形

成内有凝聚力,外有吸引力的大好局面,从而促进边疆的繁荣与稳定

③ 。

王琼的《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从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

族主要开展的体育项目、少数民族理论研究现状、少数民族竞技体育开展现状、少数 民族地区城乡居民体育参与状况、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开展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建立训

练基地,建立相关的信息系统,构建资源库 ④ 。

邓伟、李会明等的《云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及其发展策略研究》认为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在于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

展更好地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云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多样性、活态性、

原生态性、民俗性、包容性、群体性等特征,其发展策略应注重‚文化自觉‛意识和

学习创新意识的形成,从营造‚文化生境‛,建立长效机制、健全管理和参与体制、

王岗.关注民族传统体育:现状、问题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20):2-3. ②

陈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性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2. ③

饶远,等.民族体育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作用[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7(5):62-65. ④

王琼.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4):45-478 产业综合化发展、‚非遗‛申报、教育引导等方面创新和拓展 ① 。

芦平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认为:现代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在

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提升,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重塑,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多功能的

凸现,以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代化 ② 。

以上论文主要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概念、起源、特征、价值功能、项目分类、发

展趋势、发展现状、发展对策与措施、区域研究、个案研究以及运动会等研究主题入

手对民族传统体育做了研究,而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跨境交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少, 本论文将从这方面为切入点进行探索研究。 1.4.2 关于体育外交方面的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查阅,关于体育外交方面的文献近 50 篇,李忠华《论体育外交在和谐

世界构建中的价值》认为:‚外交是人类解决冲突、加强合作的重要手段。外交在处

理国际关系上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外交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也发

生了很大的改变。体育外交就是外交的一种新形式。体育外交群众参与广、社会影响

大,由于较少受到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③ 。

正是这些特点,体育外交经常能够起到其他外交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外交对于

各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政治、经济的扩大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外

交在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上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史国生的《体育外交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与作用》认为:‚体育的共性是开拓国际

社会‘对话空间’的前提;体育活动是重要的国际社会外交手段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

献;国际性体育外交活动对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具有特殊的作用‛

④ 。

胡逢清、曾利亚在《论邓小平体育外交的思想与实践》中谈到:在我国体育外交

工作中,邓小平指出‚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解决难题,贯彻以人民利益为重的理念,坚

持唯物辩证法全面的、联系的观点,使我国的体育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⑤ 。

吴声光、张绍强的《体育: 构建社会和谐的纽带》在全面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基础上,概括了奥林匹克宪章中和谐定义的内涵及外延,其理念与社会和谐具有一

致性和内在的必然联系,是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提出:体育有其

独特的广泛性、教育性,也是社会和谐的纽带,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① 邓伟,李会明等.云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32(4):3-4. ②

芦平生,陈玉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3):39. ③

李忠华.论体育外交在和谐世界构建中的价值[D].河北:燕山大学,2010:13-15. ④

史国生.体育外交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与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2:48 ⑤

胡逢清,曾利亚.论邓小平体育外交的思想与实践[Z].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外,2011.9 和辐射功能。

以上论文,着重从体育的外交发展历程、功能、特点、价值等理论实践与国际社

会的影响等方面作了分析,阐述了体育在国家交往中的特殊地位与价值。但通过民族

传统体育的交流促进文化发展、边疆和谐发展的论述甚少。 1.4.3 关于跨境民族文化方面的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查阅,关于跨境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近 200 篇,1982 年范宏贵教授在

其论文《我国壮族与越南岱族、依族的古今关系》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跨境民族‛

这一概念。此后,‚跨境民族‛这一概念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较大范围

的使用。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

范宏贵的《中越两国跨境民族》阐述了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中国确定的民族有

12 个,还有 2 个民族成分未定;越南确定的民族有 26 个。这种差异是因两国划分民

族的标准和方法不同所致。这些民族可分为四类:一是从中国迁入越南的民族;二是

居住原地的土著民族;三是从越南迁到中国的民族;四是从中国经老挝进入越南的民

族。他认为重视跨境民族的工作,对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① 。

姜永兴的《我国南方的跨境民族研究》阐述到:‚同一民族分别居住在国境线两

侧系称跨境民族。在五大洲各个国家的民族地理分布上,普遍存在着跨境的民族,有 些民族还分居在数个国家境内,如亚洲的库米德人,居住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

叙利亚四国的交界地区;而非洲的富尔贝人,则分散在十个国家境内。跨境民族是世

界民族问题的一大难点。跨境民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共同族源,但居住在不

同地域的民族,另一则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社会制度下在与不同民族长期交往

的历史变迁中,发展成为两个或数个单一民族‛ ② 。

胡起望的《跨境民族探讨》主要阐述了跨境民族的概念和跨境民族的形成。跨境

民族具有‚民族性、国际性、群众性和复杂性。因此,跨境民族不同于一般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民族问题。‛ ③

刘稚在《论跨境民族与云南的对外开放》中阐述到‚跨境民族在云南的对外开放

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他认为:‚从经济贸易的角度来看,主要有边民互市、参与贸

易、跨境民族个体商人、民族节日期间的贸易‛ ④ 。

陈文清、陈永香在《跨境民族共振效应与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以云南跨境民

范宏贵.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概述[J].民族研究,1999(6):14-15. ②

姜永兴.我国南方的跨境民族研究[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8(1):31-32. ③

胡起望.跨境民族探讨[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4):49-50. ④

刘 稚.论跨境民族与云南的对外开放[J]思茅师专学报,199(5):15-17.10 族为例》中指出了云南是我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26 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 16 个民

族跨境而居。在云南边疆地区,跨境民族在宗教信仰、跨境婚姻、族群文化、族群认

同、政治认同、行为规范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共振效应,而这一效应往往影响

和制约着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 ① 。

翟云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探究》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进行回顾,

对开展中俄本币结算情况及制约其开展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及促

进其发展的建议 ② 。

夏显泽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宗教渗透与国家安全研究》中指出云南是全国沿

边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这些跨境民族地区各类宗教信徒的总数占全省信徒的绝大部

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原因,反渗透力量相对薄弱,宗教渗透严重,危害着

国家安全。因此,必须提高人们对宗教渗透危害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宗教管理工作机

构建设,在加强扶贫开发力度的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

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有效抵制各种邪教势力的渗透 ③ 。 何跃的《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现状述评》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云南沿边境地区逐渐兴起了跨境民族子女跨国教育流动现

象,跨境民族子女跨国教育打破了长期以来教育不出国门的束缚,出现云南沿边境地

区跨境民族教育交流。因此,我们应加强国门基础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强对跨

境民族教育的全面研究,这对云南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意义重

大‛ ④ 。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跨境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跨境民族的政治、经济、

宗教、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4.4 关于建设和谐边疆方面的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查阅,关于建设和谐边疆方面的文献从 2007 年至今有近 40 篇,主要有:

王士录《‚和谐边疆‛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中缅边民大联欢》50 周年纪念,

他结合当前中央关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的精神,以‚中缅边民大联欢‛

50 周年为契机,对这次大联欢所展现出来的‚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及其对促

进中缅友好关系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发展的历史意义进行了分析和回顾

⑤ , ①

陈文清,陈永香.跨境民族共振效应与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以云南跨境民族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5,25(11):57-61 ②

翟云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探究[J].黑河学刊,2011(7):67-69. ③

夏显泽.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宗教渗透与国家安全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94-96. ④

何 跃.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现状述评[J].学术探索,2009(6):128-129. ⑤

王士录.‚和谐边疆‛建设的成功范例——中缅边民大联欢 50 周年纪念[J].云南社会科学,2007(2):100-102.11 并在此基础上对这种‚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在当前的‚和谐社会‛、‚和谐世

界‛建设中的积极意义进行了重点阐述;最终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巩固和发展中缅‚胞

波情谊‛,建设中缅‚和谐边疆‛进行了认真思考。

张红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内生性因素》指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和谐社会建设是全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点、难点部分。‚边疆

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要针对内生性因素加强建

设,在众多内生性因素中要率先解决好基层党组织、民族关系、宗教和经济建设几个

关键方面的问题。 ① ‛

马丽萍的《新中国 60 年来云南边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经验述要》等文章对和谐

边疆建设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基层党组织关系、宗教活动等的方面进行了阐述,

并提出了边疆建设的任务特点等。但通过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促进和谐边疆建

设的文章并不多,在和谐边疆建设中我们应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些理论方面

的文献 ② 。

综上所述,上述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对跨境民族文化交流进行了阐述,

但就研究云南与周边国家体育文化交流方面形成的文章还不多见,因此我做这方面的

研究也是对这一方面的补充与探讨,旨在为跨境区域与建设和谐边缰提供一些理论依

据和实践上的参考价值。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有:金宇祥的《体育与东北亚和平繁荣外交》(上、

下) ③

阐述了体育与外交的关系,而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与建设和谐边疆的文

章甚少。 1.5 研究对象 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我国跨境文化对外交流的基本情况和方针、政策;阅读 CNKI 上关于民族传

张红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内生性因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31-32. ②

马丽萍.新中国 60 年来云南边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经验述要[J].新乡学学报,2011,(25):21-3. ③

金宇祥.体育与东北亚和平繁荣外交(上、下)[J].社会经济展望,2006.12 统体育、跨境民族及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与周边国家外交的大量文献,并了解云南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与接壤国家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

了整理与分析,全面准确的把握了该研究领域的理论知识,并以此作为本论文的研究

基础。

1.6.2 专家访谈法

按照拟定的调查提纲,走访了玉溪师范学院的教授和从事边疆体育对外交流研究

的专家以及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文体局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并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

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征询、探讨与分析。此次访谈为本论文研究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和

研究思路。(附录:附件

一、二) 1.6.3 实地调查法

为了全面的掌握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我们到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学习了三个多

月。在这期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我们一行前往云南边疆地

区(江城县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宏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区)进行了实地调

查,并详细了解了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与越南、老挝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

现状,收集整理了本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文字、图片和数据资料。(附录:附件三) 1.6.4 个案研究法

通过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举办的‚三国丢包节‛案例的研究、分析、整理与归

纳,进一步体现了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价值。13 2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 现状

2.1 民族与自然资源概况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因李仙江、曼老江、

勐野江三江环绕故名江城。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界是云南省唯一与两个国家

接壤的县,国境线长 183 公里,中越段 67 公里,中老段 116 公里,沿国境一线有 4 个乡(镇),10 个村委会,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有 25 个民族 24 个少数民

族(在 25 个民族中有 24 个少数民族),其中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拉祜族是

世居民族,民族传统文化深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江城哈尼族彝族

自治县‚一眼望三国‛的区位条件和属红河水系的曼老江、勐野江、李仙江、曼连河、

腊户河、土卡河等 30 多条江河及 200 多条溪流形成的内环三江、江河纵横的水文地

理特点,造就了境内丰富的水资源及山林奇境,这也是跨境文化交流的自然因素所在。

同时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曲水乡三国交界的十层大山;李仙江畔的亚热带雨林; 狮子岩大山的奇峰异石;郁郁葱葱的万亩胶园和牛洛河万亩茶园;中老边境的 7 号界

碑;整董镇的傣家竹楼。李仙江上的龙马电站等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景色,‚龙

马跳进江、金鸡飞亮山‛,‚啊妹婼丢包传情‛的美丽传说,可使旅游者饱览边疆壮

丽山河的同时领略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及人文地理。本县旅游资源丰富与两

国接壤,跨境民族多,有一定的自然联系,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积淀下了丰富的民

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每年举行的体育文化节上各民族参与度非常广。

2.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跨境交流理念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这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传统

体育项目众多。由于江城县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多,在几千年人类文明的进程中,

以其所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认同性、娱乐性、传承性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一代

又一代自我传承中得以保存,由于以上的属性使各个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各不相

同,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按地型划分坝区、半山区、高山区三

类。坝区主要有秋千、赛马、武术等,主要族群有是傣族、壮族;河谷区主要有赛龙

舟、赛马、武术、丢包、东巴武术、霸王鞭等,主要族群是彝族。半山区主要有射弩、

秋千、扭棍 、摔跤、拔腰、藤球等,主要族群是哈尼族、瑶族、布良族、拉祜族、

彝族;河谷区主要有吹枪、爬杆、光溜索、上刀杆、打陀螺、芦笙舞等,主要族群是14 苗族、彝族。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体育文化资源丰富。这与本县民

族组成成份有着很大的关系,江城县少数民族众多,也是云南唯一的一县接两国的边

境县,在边境县的别国住着很多与江城县同民族而不同国籍的居民即跨境民族,主要

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瑶族、布良族、苗族、壮族等民族,他们之间有着

共同的传统文化语言(词汇、语音、语法)、习俗、服饰、民族名称等等,这在一定

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民族认同性。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客观因素发展的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仅在

江城县的各民族中开展,在异国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他们本民族的体育文化内

容,并相互参与邻国举行的跨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如:2008年江城‚信合杯‛

陀螺邀请赛,邀请老挝丰沙里省代表队参赛、2006中国应邀参加了老挝全国少数民族

运动会陀螺和射弩项目的比赛等等。共同的文化在不同国家的同一族群里流传,在平

日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而形成了跨境民族传统体育。为邻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

供了共同发展的平台,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是跨境文化的一部分,积极开展跨境民族传

统体育文化交流,能促进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

提升跨境民族体育文化交流的层次与水平,使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

助推器,成为先进文化的排头兵。把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水平的提升与云南桥

头堡建设相结合并不断推进与戍边、睦边、富边、强边有机结合,以便维护边疆安全、

建设和谐边疆,而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进行跨境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交流的。 2.3 文化交流现状

近年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文体局对和谐边境县的建设非常

重视。当地居民多年来与邻国关系相处融洽,这一切与全县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文化体育部门对体育文化方面的建设也非常重视,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民族传统体

育文化参与度非常广,在早晨与傍晚,公园随处可见打陀螺的运动者。可见民族传统

体育项目很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近几年来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举行的跨境民族传统体育交流活动主要有:

2006年12月,由县人大主任方艾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尹洪祥带队,率县外办和

文体局领导及队员共22人到老挝丰沙里省参加了老挝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陀螺和射

弩项目的比赛。15 2007年末,老挝丰沙里省和越南奠边府市应邀参加了我县举办的全县第十三届文

明运动会。老挝丰沙里省省长率党政代表及运动员和文艺工作者一行22人,参加了陀

螺项目的比赛和民族风情表演。越南奠边府市市长率党政代表及运动员和文艺工作者

一行30人,参加了网球项目的比赛和民族风情表演。 2008 年在江城举行的‚信合杯‛陀螺邀请赛第一名:中国江城县人事局代表队;

第二名:中国江城税局代表队;第三名:中国江城县邮政局代表队;第四名:中国江

城县公安局代表队;第五名:老挝丰沙里省代表队;第六名:中国江城县老年体协代

表队;第七名:中国江城县信用社代表队;体育道德风尚奖:中国江城县养护段代表

队。在这次比赛中中国队成绩突出。

2009 年 10 月第一届‚三国丢包狂欢节‛中跨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交流有三个

板块:

第一:‚新大新杯‛中老越三国陀螺团体比赛,有中国江城县一队、二队、三队,

老挝丰沙里省代表队、丰沙里县代表队、本怒县代表队,越南奠边府市代表队、勐念

县代表队、勐谍县代表队共 9 个队参赛,每队运动员 6 名,共 54 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共有 35 名裁判员、工作人员参加组织比赛。最终中国江城县一队获得第一名,中国

江城县二队获得第二名,中国江城县三队获得第三名。 第二:‚大过岭茶厂杯‛中老越三国丢包团体比赛,有江城县一队、二队、青天

队,老挝丰沙里省一队、二队、约乌县代表队,越南奠边府市代表队、勐念县代表队、

勐谍县代表队共 9 个队参赛,最终老挝丰沙里省二队获得第一名,越南奠边府市代表

队获得第二名,老挝丰沙里省一队获得第三名

第三:藤球表演项目是由越南奠边府市的 6 名运动员进行表演,共进行了 6 场表

演赛,共有 6 名工作人员负责组织比赛。藤球表演观赏性较强,备受观众的欢迎。

2011 年 11 月在江城举行‚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此次活动是一次大

规模的跨境文化交流活动,活动涉及文化范围广,实效性强。 从总体上看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较为广泛,纵观江

城县民族文化交流来看跨境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较为乐观,交流状况从起初的单一民

族运动会发展到了多源化的各种体育文化节,在邻国已经建立了体育交流圈,也有自

己交流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同时江城县的文化、经济发展中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成为了交流的主要形式,并为本地的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些活动的具体参与者是以中、越、老三国边境省市人民为主,主要开展方式是以民

族传统体育交流的方式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16 3 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个案分析—— 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举办的‚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 节‛为例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地处中、老、越三国交界,具有独特的‚一县连三国‛

‚一县接三地州‛的地缘优势,有着对内对外开放的良好区位优势。因李仙江、曼老

江、勐野河环绕流过,故名江城。素有‚一眼望三国‛之称。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又是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县,主要有哈尼族、彝族、傣族、

瑶族、拉祜族等,民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哈尼族的哈尼年节,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有

杀鸡、杀猪、祭山神树、祭竜、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唱歌跳舞、打秋千、打陀螺、献 祖宗;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傈僳族的火把节,节日期间

的主要活动有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公历四月中旬傣族、彝族、佤族、布朗族

的泼水节,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有泼水、丢包、龙舟、赕佛、赶摆、傣拳、击鼓、打

芒、堆沙、插花等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参与者是本地区的各族人民与邻国的同族,在

这些民俗活动中始终贯穿着跨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民族传统文化。

3.1 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介绍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紧紧围绕‚桥头堡‛建设,努力打造面对东南亚、南亚开

放桥头堡建设黄金前沿门户,着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的会议精神,完成‚十二·五‛

规划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通过与老挝、越南的合作,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边

境文化、跨老和跨越文体交流,进一步加快江城经济文化一体化建设,提升文化设施

建设水平,带动物质、非物质形态建设。

‚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于 2011 年 11 月 11 日在江城县举行,活动规 格高、影响大、涉及面广,由团中央、省政府主办;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委外宣

办、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外事办公室、普洱市市委、市政府、江城哈尼族彝族自

治县县委、县政府承办;老挝丰沙里省政府、越南奠边省政府、越南莱州省政府协办。

节日以迎新晚会、丢包风情活动、国际牛体彩绘大赛、民族方阵巡演、中老建交

50 周年友好交流活动江城大联欢、三国团拢古宴、三国文艺展演、三国单身摇滚音

乐会、三国‚边地之花、边地之树‛选透大赛、三国特色体育比赛、三国边境商品交

会即中老越边境三角区域经贸洽谈会、边地探秘旅游等系列活动组成,其中迎新晚会

以‚绚丽风情、和谐边境‛为主题其以:同饮一江水、同耕一块地、同顶一片天、同17 唱一支歌、同在一起乐、欢聚在江城为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文化带动下的和谐边疆

景象。从晚会的主题及内容来看本次活动围绕民族文化、和谐边疆以‚同‛、‚一‛为

主充分体现以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的和谐共同发展在同饮一江水同耕一块地、同顶一 片天、同唱一支歌、同在一起乐的文化交流下所带来的和谐。三国特色体育比赛以‚三

国丢包比赛、三国陀螺比赛、中越网球友谊赛和三国藤球比赛‛四个活动内容为主,

彩牛、民族方阵巡演借助彩牛展现江城绚丽多姿的民族特色,利用方阵展现三国各民

族的特色及江城各族人民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以浓烈的色彩和浩荡的队伍

来增添活动氛围,以文化交流的方式来促进中老越三国的文化交融。

3.2 三国丢包节中跨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的规则与要求 3.2.1 三国丢包比赛 ①比赛队数及人数规定

邀请各国报名 3 个队参赛,每队运动员 10 人,其中男运动员 5 人,女运动员 5 人。各参赛队报领队、教练员各 1 人(可兼任)。 ②比赛办法

比赛采用一次性决赛的办法进行。以本队 10 名参赛队员的得分累计计算。比赛

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对丢比赛,第二阶段进行投准比赛,两个阶段的比赛

得分合计为最终成绩。如果出现两队或两队以上之间比分相等,再进行一轮投准比赛,

依此类推,直至决出胜负。 ③其它事项

比赛使用的丢包等器材由大会组委会统一提供,参赛运动员要求穿本国民族服

装。

3.2.2 三国陀螺比赛 ①比赛队数及人数规定

邀请各国报名 3 个队参赛,每队男运动员 3 人。各参赛队报领队、教练员各 1 人(可兼任)。 ②比赛办法

比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比赛分为 A、B、C 3 个小组进行小组赛,每个小

组 3 个队。为了更好的相互交流学习,每个国家的 3 支代表队通过抽签的方式,分别

抽到 A、B、C 不同的组别中进行小组赛,小组赛采用单循环制进行。第二阶段比赛采18 用同名次决赛的方法进行,小组赛各小组的第一名决出冠、亚、季军;第二名决出

4、

5、6 名;第三名决出

7、

8、9 名,决赛阶段采用单循环制进行。 ③其它事项 比赛使用的陀螺、鞭杆等器材由大会组委会统一提供,参赛运动员要求服装统一。

3.2.3 三国藤球比赛 ①比赛项目、队数及人数规定

男子团体赛:邀请各国报名 1 个队参赛,每队运动员 3 人,各国报领队、教练员

各 1 人(可兼任)。 ②比赛办法

男子团体赛采用单循环制进行决赛。比赛采用亚洲藤球联合会最新审定的《藤球

竞赛规则》,《规则》另附。 ③其它事项

比赛使用的藤球等器材由大会组委会统一提供,参赛运动员要求比赛服装统一。

本次‚三国丢包狂欢节‛中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8×8米世界上最大的丢包,3万

余人同时将丢包丢上天空的盛大场面。此外丢包节还举行了国际牛体彩绘大赛、方阵

巡游、三国文艺表演、三国丢包团体赛、三国陀螺团体赛、三国民歌节等多彩的文艺

体育活动,进一步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三国丢包狂欢节‛扩大了江城知名度、美誉度,活动组中文艺民族体育组将全

面带动跨境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以丢包文化、打陀螺等民族体育文化

为基础的特色江城文化,展现江城传统历史民族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江城的传统民俗

和民间体育项目。在本次活动交流中各国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以跨境民族传统体育

为文化为先导,从而为边疆各族人民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中老越三国

丢包节‛的举办带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间、邻国间关系进一

步友好化。在以‚同饮一江水,共创新和谐‛为主题的贯穿下,在江城边境县的地域

环境、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及跨境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和谐发展,为边疆地区营造良好

的生活环境,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和谐边疆的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3 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中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交流的特征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历史条件、文化水平以及民俗等19 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国家而这些民族间的民族传统体育相互

交流并形成了固有的跨境项目,这些项目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与越南、老挝已形

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举行了两届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

欢节‛是一次三国文化交流的盛会,呈现出以下特征。 3.3.1 和谐性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没有一个安定的边疆环境,国家建设是无法进行的,第

二届中‚在老越三国丢包节‛就是本着‚同饮一江水,共创新和谐‛的主题来开展,

不同的国家应用共同的自然资源,各个国家均有着共同的民族,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

和谐共处才能促进边疆的和谐发展。例如在三国文艺展演中老、越展演的节目,就以

反映各自文化和三国睦邻友好为主,在三国共同文化项目的比赛中以民族传统体育项

目(腾球、陀螺、丢包)为契机来促发展,从而起到在发展中促和谐,在和谐中求发

展的积极作用。 3.3.2 经济性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在跨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

第二篇: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得好,就能实现优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本文从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湖南建工集团存在的传统文化入手,分析传统文化对建筑企业文化的双重影响,论证建筑企业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实现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以期达到指导建筑企业构建企业文化以及让企业文化在建筑企业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融合

1 企业管理中的传统文化探源-

1.1 企业管理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庸、忠、孝、悌等范畴,湖南建工集团经营思想的发展传承了儒家文化的诚信、人治和以人为本的精髓,坚持以人为本和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企业、社会、员工“之间的利益日趋统一,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1.2 企业管理中的法家文化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法制经济,法家文化中的“法治”思想,为湖南建工集团建立相对集权的总公司和制定、完善整套的公司管理制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2.传统文化对建筑企业管理的双重影响

2.1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2.1.1 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特别是它饱含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

2.1.1.1 有利于形成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儒家非常强调义,甚至要求“合利取义”,但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不重视利,孔子又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义可以产生利,且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湖南建工集团在经营管理中所确立起来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就是对“义”与“利”关系的最好诠释,即要用一流的精品建筑回报社会和业主,“义”在前,“利”在后,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集团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集团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有百利而无一害。反之,若局限于短期利益,搞豆腐渣工程,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必将背上不义之名,声誉扫地,到头来只能为业主冷落,被市场淘汰,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最终失去应得之利。

2.1.1.2 有利于形成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儒家文化以维护稳定和群体协调为宗旨,认为人从道德修养到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要经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中进行衡量和评定。湖南建工集团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培养员工和集团荣辱与共的感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同时,尊重员工个性的张扬,充分发挥员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其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从而产生对集团的满意感,增强其归属感。组织与个人相辅相成,使集团成为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群体相结合、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团队,使集团的维系和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基础。

2.1.1.3 有利于形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儒家文化主张“和”,即以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心向背看作是管理者是否具备“人和”的基本条件。湖南建工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集团的跨越式发展谋求优良的内外环境。何况,该集团是一个拥有近20个分公司(子公司)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如果片面追求一团和气,忽视各单位的个性而扼杀差异性,必然使思想僵化,不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甚至会出现决策危机。所以,他们力求通过各单位和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集团各要素的最佳组合。

2.1.2 法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2.1.2.1 有利于形成论功行赏的劳资分配观

法家文化“法治”思想的实践意义之一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之二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法治”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就是促使企业建立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在这一点上与绝大多数现代企业同出一辙,现行公司制度都是论功行赏,而不是论血缘关系行赏。赏罚分明不仅是传统文化所阐述的最基本的管理原则,而且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都要坚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1.2.2 有利于形成好利恶害的激励观

法家认为人有“好利恶害”或“就利避害”的本性,商鞅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现代企业不仅要尊重员工的需要,而且要主动研究员工的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满足员工的需要。湖南建工集团并不否认员工正当的利益追求,而且把这种利益公开化,鼓励集团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小车、豪宅,这不仅使员工找回了自我,而且使集团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多了一份人性化的关怀,从而增强了凝聚力,焕发了创造力。

2.1.2.3 有利于形成改革图新的发展观

法家文化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现代企业管理要依据变化的市场经济所提出的新问题,不断修订、完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站在时代改革的前列,与时俱进地出台新政策,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普通企业到集团公司再到董事会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没有哪项制度停留在过往的环境中。

2.1.3 道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3.1.3.1 有利于形成软性管理的领导策略在道家文化中,包含着一系列软性管理的理念和智慧,已被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管理学家所吸收并运用于管理实践。“无为而治”给管理者提倡的是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也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要求遵循自然规律,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将这一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要求管理者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严格按事物本身规律办事。湖南建工集团在管理中,高层领导主要着眼于关乎全局的战略性决策的出台,而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到子公司、分公司,以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各级管理者各司其职、协力奋进。

2.2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2.2.1 可能繁衍保守的管理思想

儒家“中庸之道”主张用正确的“大道”来治理民众,这是孔孟政治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遵循着这一文化取向,人们言行举止重不温不火而轻奋发有为,重墨守成规而轻与时俱进。这一文化观念与现代企业管理坚持和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大相径庭。

2.2.2 可能助长企业管理中的家长制作风

传统文化礼教范畴中的“三纲五常”礼制滋生出的长官为尊的“家长制”文化观念,成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弘扬先进文化的严重障碍。这一文化取向在企业发展中,无疑也助长官僚主义的家长制作风,严重影响和谐企业的建设。

2.2.3 可能滋生企业管理中唯心观念的颓废文化

传统文化中根植的封建迷信的谶纬之学的消极思想演化出的唯心观念颓废文化,与现代企业中需要引进的先进文化格格不入。建筑企业中一些管理者放弃高远的理想和斗志而笃信神仙菩萨,或拆除

某些建筑,以避让“凶险之兆”,或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祖坟,以期占尽风水、永享高官厚禄之福。

3 建筑企业管理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之路

3.1 突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不言而喻,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把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和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3.1.1 把建立仁德的企业形象内化为品牌形象

未来企业竞争主要是品牌竞争,品牌是一种内化的文化,我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是现代企业品牌塑造的原动力。“仁德”等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品牌塑造最终-将渗透在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湖南建工集团以体现仁德之义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为核心理念,以塑造“湖南建工”品牌、打造建筑航母为目标,在经营规模上连续几年跨越“百亿元”大关,连续几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名列湖南百强企业,荣获21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加上资质准人的广泛提升,以及建工新城的落成,极大地提升了集团自身的品牌形象。当然,现代文化追求更自由、更个性、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活,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才能为品牌注入新的内涵。

3.1.2 将“和”升华为现代企业间的和谐竞争

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为和谐企业的建设找到了很好的注脚。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必然要求人们普遍追求立足于竞争的和谐或以和谐为目标的竞争。现代建筑企业需要以超前的眼光,从更高的基点看待竞争,必须真正意识到发展是需要和谐社会环境的,而且必须为和谐的社会环境付出相应成本——包括纳税和资助社会公益事业。把竞争上升到和谐的竞争,客观上要求企业实现竞争观念的创新,即要形成平等、互利、合作、双赢、互补的竞争观念。湖南建工集团确立了“全员入市,健康提速,以人为本,品牌领先”的发展理念和“壮大母体,全员负责,资源共享,内外联动”的发展思路,从而赢得了“母子同步腾飞,航母得以启航”的良好局面。

3.1.3 创设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将法家精神贯彻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要求企业把持续经营的基础建立在一套廉明公正的组织规范和平等客观的标准之上,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企业的法制文化,而且传统的法制观念要与宪法、法律的要求一致,规章制度要与时代的要求适应。湖南建工集团的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充分体现了湖南建工独特的价值观——一流、超越、精作、奉献,即追求一流、超越、精作的建筑与服务,以奉献与回报社会。

3.1.4 创新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

道家文化主张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这也是一种哲学理念,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也会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应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湖南建工集团放开各子公司的手脚,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母子同步前行。

3.2 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抵制并改造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

面对新世纪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将传统文化整合成与技术创新为驱动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形态。当前,尤其以以下工作最为重要: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培育法治精神,建立公正的竞争环境;追求科学精神,提供创新的永恒动力。惟其如此,才能使建筑企业由大变强,立于不败之地。

3.3 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效果、效益

科学的管理能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并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管理,已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的共识。建筑企业必须具有世界眼光,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改进管理,提高“三效”。

3.3.1 追求和谐崇尚和美,提高管理效率

改进企业管理,就要谋求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增强凝聚力,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在儒、法、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和谐问题是核心和要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当前,建筑企业正处于图强奋进的关键期,如何以“和”求效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3.3.2 见利思义推己及人,提高管理效果

员工在市场经济中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的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因素,又孕育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不讲信用、坑蒙欺诈等现象。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要在企业倡导见利思义的精神,以取得优良的管理效果。湖南建工集团把培育质量文化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严格质量目标管理,每搞完一项工程,通过不断总结、概括、宣传和推广,逐渐形成富有自己特色

第三篇: 信息技术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

摘要:民族文化意识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关乎国家的前途,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全世界所有的地方都已经网络化。世界各国的文化正在汹涌地冲击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大量的外国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志淡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减退、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本文就文化融合的理念出发,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以案例剖析的方式探讨在信息教学中如何融入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融合 信息技术教学

民族文化包含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和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传统等)。民族文化反映该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变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模式,这些对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信息技术正是我们在网络文化的最前沿的阵地,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培养民族精神,抵制网络不良因素的侵蚀,是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一直在探讨和实践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应该在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多融入一些民族文化氛围,重视选用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科整体效益,真正使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得以渗透和落实。

1、根据教材内容对比挖掘民族精神教育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天朝大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我们民族方面的内容,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应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类似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素材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合理穿插传统文化教育实例,使学生在学到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得到民族情感的熏陶,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风貌,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讲到window操作系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我们国家的红旗操作系统作比较,告诉学生现在看到的大部分电脑都是用window的系统,window操作系统可以说是我们电脑赖以依存的系统,由于我们过度依赖于window操作系统,美国通过操作系统就能监控到我们的电脑,比如国家的军事机密文件、企业的商业秘密等。这样对我们国家的信息安全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我们国家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创造出我们自己的“红旗”操作系统,虽然我们国家的操作系统和window相比还很落后,但是我们只要加倍努力,总有一天会赶上window的操作系统。

在硬件基础的教学上,当然离不开Intel 、AMD等知名企业,同时我们也应该介绍我们国家的龙芯这几年所取得的进步,在电脑芯片上因为我们的龙芯起步晚,要赶上外国的技术,只有靠我们全中国人的智慧,相信有一天我们会超过他们的。更应该介绍我们国家的联想集团是世界上比较强大的计算机制造企业,不管是笔记本还是台式机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都是很大的,而且电脑性能稳定。在教学过也顺便建议同学们以后尽可能选用我们国家品牌的电脑。在讲到office办公软件时,教师也应该介绍我们国家的自主品牌的办公软件WPS。通过对比告诉学生它们各自的优点。对于一般的办公来说其实WPS还是很好用的,信息老师在教Office外还可以教学生如何使用WPS。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在各个信息领域所处在的水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树立起远大理想,为赶超外国先进技术而努力学习,顽强拼搏。

2、通过挖掘民族文化素材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开展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能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比如在教学生学会搜索时,我们就用一些与民族文化有关的词语来搜索。如:“壮族三月三”、炮龙节、芦笙等,这样不仅给学生学会了在网页上搜索资料,又能够了解到我们民族的一些文化传统。

在讲到“制作电子板报”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以家乡的人文风俗、风景、人物图片、文字说明来作为素材,制作出图文并茂的介绍家乡的宣传册。当老师布置这样的任务时,每个学生都充分挖掘自己家乡的素材,有些通过网上查找,有些通过家人、朋友收集,总之想尽办法收集到自己独特的素材,制作出独特的作品。

在制作PPT作品或者制作视频作品时,我们也都可以让学生以家乡的人文风俗、风景、人物的图片、文字、音乐、视频等来作为素材,通过信息技术的加工,变成介绍家乡优美的景点、风俗习惯等的宣传资料,这样就可以给学生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微博上传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家乡的民族文化。比如在讲到制作PPT、制作视频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挖掘自己家乡的文化作为题材,有些在宾阳县的学生就以宾阳的“炮龙节”为主题来制作,因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宾阳县都会举行“炮龙节”,他们很多都去看过,甚至都有拍过的图片或视频,再加上其他资料的收集,制作出具有特色的作品。武鸣的学生以三月三对歌为主题来制作,他们在民间找到一些对歌的录像资料、图片、文字资料等。还有些同学就以家乡的剪纸作为题材,把家乡的剪纸能手的作品都拍下来,制作成PPT作品或视频作品,由于横县每年都有茉莉花节,横县籍的有些学生就以茶文化为主题制作出介绍本地生产的茶叶的PPT,还插入茉莉花这首歌作为PPT的配音。每个县的学生都有几个做得很不错的,然后把好的作品在全班上甚至全校展示出来,这样同学们都能了解到其他地方的民族风俗文化。

3、通过布置课外任务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单靠课堂上所接触的还是不够的,俗话说:“听不如看、看不如做”,也就是听说的事情不如亲眼看到的真实,看到的又不如自己亲自参与的印象深刻。况且挖掘民族素材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做到的,还需要长时间地用心去体会,由于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假期学生放假回家,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要求他们回去后用心去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素材。比如要求学生放假回家多注意观察,发现自己身边的一些与民族文化有关的事情,并搜集自己所见所闻的能体现出本民族特点的工作、生活等图片或视频,整理后通过QQ传给老师或者开学后交给老师。由于现在很多学生都有手机,而且手机都有拍照、摄像功能,因此收集的图片、视频对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样老师就可以制作成一个素材库,这些素材库与学生共享,平时在上课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马上就能找出来。比如春节回家,家乡都会搞一些活动,壮族家乡的对歌比赛、斗牛比赛、篮球比赛、农村的庙会、农村的喜丧事风俗等。

为了使得每个学生都很用心地去做这事情,干脆就给学生一个主题,比如家乡风貌、家乡奇特的风俗习惯、家乡炮龙节趣事、包粽子,家乡的小吃等等,要求学生回家后注意观察,遇到有趣的事、或能代表自己民族独特的事情拍下来,通过整理制作成一篇PPT作品或用会声会影制作成视频文件。比如包粽子,学生还可以和自己的家人亲身体会一下怎么包粽子,粽子里面都用哪些原料来做馅,还有关于粽子的一些习俗。比如有些农村当年有家人去世,则家里一般都不包粽子,这一年春节所吃粽子都是由亲戚朋友送去的,这些都反映出民族的风俗文化。有条件的学生做好就能传给老师,家里没有条件的学生拍好素材开学后做好再上交。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信息素养,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4、结束语

信息技术无疑是民族文化教育的最好的最快捷的载体,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和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的民族文化知识。学生自己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出生动形象的作品,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体验民族文化的活动中来。重视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传承灿烂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教育实践意义。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刻不容缓地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通过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使学生有民族忧患的意识,为国家的前途发奋图强、尽责尽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钟柏昌,李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研究视角[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2]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J].教育研究,2002(3):68-73.

[3]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四篇:金融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

原标题:促进金融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近年来湖南省张家界市在推进旅游经济转型升级中,不断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演艺、策划文化创意活动,用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吸引外界关注,以景观留人,以文化诱人,实现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被称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张家界现象”。 旅游经济转型中的“张家界现象”

得益于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地方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张家界文化旅游发展初期以旅游演艺产业为着力点,充分诠释了文化和旅游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早期的张家界旅游是“白天看山,晚上睡觉”的单一观光模式,旅游经济以门票收入为主,旅游产业单一。2006年该市旅游演艺产业开始兴起,目前该市有演艺剧场11个,演艺节目8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3台节目分别是《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张家界·魅力湘西》和《武陵魂·梯玛神歌》。2012年以这3台节目为主的张家界旅游演艺总产值超过4.5亿元,接待观众200万人。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张家界“慕戏”而来的“回头客”占比近30%,游客的观光时间由1.8天延伸至2.8天,每年带来超过10亿元的旅游收入。产业融合中,张家界旅游由单一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初见成效。

金融服务创新中的“政银联动”举措

在这些数字背后,政银联动+金融创新的举措无疑成为了“张家界现象”如火如荼发展的引擎。

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表示:出台对旅游地文化节目的扶持政策,首先向张家界倾斜,并将大湘西文化旅游融合作为一项重要决策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张家界市政府制

定了《张家界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确立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投入。

近年来,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出台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助推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业的深度介入,同时也为银行机构调整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结构、拓展业务空间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提供了有利契机。张家界中支出台了《金融支持旅游经济的若干意见》,把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信贷投放的增长极和着力点。特别是张家界成为国家综合旅游改革试点城市后,张家界市中支联合市金融办出台了《关于加大信贷投放支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从加大信贷支持、创新信贷管理服务机制、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等方面,为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了一个多方联动、政策倾斜、服务高效的金融体系。

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发展初期,在获取银行信贷支持时往往面临有效抵押不足、授信额度偏低等问题。自2008年以来,张家界市金融机构结合文化旅游企业自身特点,通过景区经营权质押、股东担保等方式,化解“担保”难题,累计发放贷款近3.5亿元,满足了25家旅游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在缺乏足够土地房产抵押的情况下,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市分行推行景区经营权质押,以黄龙洞景点45年经营权为质押物,为黄龙洞生态文化广场项目授信1.5亿元。该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首次将景区经营权这一无形资产纳入反担保范畴,为张家界老院子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提供800万元贷款担保。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项目发展初期缺乏足值的固定资产抵押。为疏通项目贷款融资瓶颈,农行积极争取项目大股东天津宁发集团和广西张誉集团提供担保,贷款2250万元,同时以委托贷款方式获取大股东低息借款2300万元,为项目的成功推出提供足额的资金扶持。农业银行利用审批便捷、额度灵活的小企业简式贷款,

近五年累计为张家界军声画院、张家界大剧院等小型旅游文化企业提供8000万元贷款扶持。此外财政扶持降低了融资成本。《张家界·魅力湘西》项目被市政府纳入西部大开发项目库,每年贷款贴息200万元。

使旅游产业与金融业互惠双赢

大湘西地区不仅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主体区域和中部地区唯一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配套政策的地区,也是湖南省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赋存最高的区域。在2013年5月召开的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上,张家界、怀化、湘西州联合签署了《推进大湘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合作宣言》。要把握文化旅游发展的大好政策机遇,通过发展连锁品牌、联动营销,有效整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建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共同体,在大湘西打造国家级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

金融机构要针对文化旅游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量身打造品牌化、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大力拓展文化旅游融资渠道。一是创新内部信用评级和授信审批机制。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特色,综合考虑无形资产价值以及企业家信用和企业未来成长性等非财务因素,合理设置评级要素和指标,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二是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开办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对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提供供应链融资、联保联贷等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对大型实景演出等重大项目提供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等产品。三是创新融资方式。由于文化旅游企业价值增长难以确定,要在寻求银行继续加大信贷扶持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文化旅游企业担保融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文化旅游产业,多渠道地支持文化旅游企业的成长。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避免同类主题的重复开发和恶性竞争,发挥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共生效应,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集中政策、资金、土地等资源,扶

持优势项目、优质企业,提升张家界文化旅游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要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市场为主导,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信贷结构,利用信贷手段,减少重复建设和无效、低效的文化旅游项目,按照市场化导向,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实现文化旅游产业与金融业互惠双赢。(来源:金融时报)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卢元镇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020-85212252

lyzh@scnu.edu.cn 1 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引言

在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中国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特例。在100余年的历史中,中国与奥林匹克结下不解之缘:在近代,中国曾因奥林匹克而蒙羞,有过疑虑、对峙、隔阂,近代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奴役的历史及其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迫使中国与奥林匹克靠拢。发生在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形态出现的,而是与外来侵略和民族压迫同时出现于中国社会的。而到上个世纪末,中国与奥林匹克重修于好,实现了相互选择和理解,消弭了冲突,促进了融合,中国终因奥林匹克而重获殊荣和辉煌,而奥林匹克终因中国的介入更成功、更完满。

一、两种不同体育文化的建构与运行

如果把古代体育分成东西对峙的两大高峰的话,那么东方古代体育以中国为主,西方古代体育以希腊称雄。由于地理交通的阻隔,这两大高峰没有得到聚首,因此,便按照各自的文化逻辑建构并运行着本民族的体育文化,形成了世界体育文化的参商二星。20世纪60年代初,战败国日本主要出于政治目的举办了东京奥运会,试图重塑国际形象;80年代末,四小龙之一的韩国主要受到经济发展的鼓噪,举办了汉城奥运会,试图在国际市场亮相。这两届奥运会也都一定程度展显出了东方文化色彩,但毕竟是在广义的儒家文化的边缘地带进行,与中国的原文化擦肩而过。虽然在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上增加了柔道、跆拳道两个项目,并把这两项运动推到了世界范围,然而这毕竟不过是在奥运会上打了两块东方补丁而已。而2008年奥运会终于使两大文明会聚北京,其深远的文化意义不言自明。

(一)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迥异的文化基因

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性因素。古代希腊政治和文化因素支持着自身的体育发展,并导致了古代奥运会的诞生。在古代希腊,如果说民族政治因素对奥运会的诞生,体育的普及起了内因作用,其宗教文化因素起了外因作用,那么产生这种“里因外合”效应的是它特殊的地理环境。

希腊是一个面积非常狭小的岛国,资源贫乏,人口不多,土地贫瘠。生活在这种地理生态环境中的希腊民族,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主要来源于民族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近海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山地居民从事游牧业;平川居民从事农业。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发达的商业贸易,进而形成频繁的人际交往,平等人际交往是自由民广泛存在的前提,自由民之间形成契约式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萌发了相对自由的信仰和行为,最终导致科学、艺术与 2 体育的繁荣。

与希腊不同,中国文明依托的不是狭长的半岛,而是相当宽阔的平原;不是海洋,而是河流。中国的四周是高地、沙漠和无法跨越的大海,形成了一个西高东低的簸箕形状的地形特征,造就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系统。适宜的温度、平坦的地势和肥沃的土地,是中国发展农业文明的理想条件。农业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对土地的绝对依附,而且越在古代,生产力越不发达,这种依附就越显著。中国农业生产中的生产单位是“家”,发展到后期便成了氏族单位的一种有内在血缘联系的广义大家庭。这样,中国社会的血缘机制的退化便十分缓慢而不彻底。血缘社会中各种民俗规矩不是被逐一消除,而是不断修改和完善,中国的“周礼”与孔子的“礼”与“仁”都是这种修善与发展的标志。这为宗法等级的滋生提供了温床。等级制的延续和发展致使凡不遵循差等制度的文化因素都不能发展,因为这都可能对森严的等级制度形成冲击,给专制统治造成不稳定因素。体育,尤其竞技运动的根本特征就是对抗双方必须在法律意义上的形式平等,因此它是等级制度的天敌。

在古代中国,由于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君臣父子的人伦关系,以及民众对土地的绝对依附,使民族的意识形态中,不可避免地重视渗透、协调、和谐与中庸而反对斗争、冲突与对抗。中国体育更多重调节、轻冲突、重关系、轻实体的特征,而很少有“更快、更高、更强”的色彩。中国体育中找不到赤裸裸的你争我夺,以及激跃的跑、跳、投。因此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地理因素和复杂的文化机制下,难能成长出以普遍的争斗和征服为特征的运动竞技。

(二)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相向而行的体育文化逻辑

古代奥运会诞生时期,正好是希腊原始氏族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逐步形成的历史时期。在只有1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就建立了200多个城邦国家。尽管有的城邦民不盈万;国家政权也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里,但这些城邦都是各自独立的自治体。与此相应,在希腊自由民的核心概念中,有着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那就是极其重视个人价值。希腊人发展了他们独特的信念,认为人之可贵绝不在于作为一个万能统治的工具,而在于人的本身潜力,因此,他们不惜任何代价以求完善自己。政治上的民主,人民的相对独立与自由,再加上与此有直接关系的观念信仰,为古代奥运会的产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近代西方体育的再度崛起和壮大繁荣埋伏了历史条件。从历史演化的角度讲,古代希腊体育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遇到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那种君临一切的专制制度,这是希腊体育的幸运。

与古代奥运会诞生发展的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是我国的春秋时代。这时的中国已处于奴隶制开始解体并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在社会形态的演进上中国已远远领先于古代希腊。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强烈变革,教育中也一样高度重视体育,如“六艺”中的“礼、乐、射、御、书、数”,前4项都是重要的体育活

3 动内容。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颇有希腊斯巴达的军事教育色彩。这些活动内容理应在中国产生高度发达的体育运动。但是,这一极为重要的条件却被强大的封建“专制政治”抑制了。后来孔子所极为倡导的“礼”与“仁”便是这种宗法等级的翻版和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国一直缺乏支撑自身体育发展的民主政治,即使到明清时期也仍然如此,因此到近代欧洲体育重新勃兴的时候,而中国体育一片萧条,特别是竞技体育几近于零。

(三)不同的宗教观念造就了不同的体育理念

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众神居住在希腊北部巍峨的奥林匹亚山上,那里有12位巨神在维持着天地之间的秩序。希腊人认为,诸神平时在山巅上欢宴作乐,有时则离开他们的宝座下降凡尘,参与人事。有时还因人事之故,各主一方,明争暗斗。人们只有同这些神灵建立恰当而和善的关系才有利于生存,这样,祭祀神灵便成了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希腊人以各种活动表示对神的崇敬和感激。因此,体育竞技便以祷告神灵、祈求福祉,寄托意愿的方式纳入了整个希腊民族的精神表述之中。古希腊的奥运会就是这种精神表述的集中表现,是希腊人内在精神(对神的崇敬)的外在表现(用形体动作)。

远在史前的上古时期的中国,各氏族部落在战争、狩猎、采集活动之前也有专门的宗教仪式,这些活动也一样是指望获得某种成功而企图使神灵对自己发生好感的献媚。而中国原始宗教的这些活动内容与希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是宗教活动不是由于欢乐的心情所导致的快乐行为,而是由于恐惧祈求上苍显灵,从而具有巫术性质;活动内容则是求欢悦的歌舞,而不是寻冲突的竞技。

马克思在对古代各文明古国进行分析时,用形象的语言讲道:“有营养不良的小孩,也有早熟的小孩,也有发育不健全的小孩,在古代氏族中属于此类范畴者甚多;唯有希腊人为发育正常的小孩。”。希腊人那种天真烂漫,赤身裸体,酷爱体育的作派,与尚武卫邦,崇尚力量等奥林匹克精神不无关系。而中华民族的“早熟”不能不说是与体育文化的少年老成息息相关。

二、中国对奥林匹克文化的选择与融合

东西方文化交流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变得越来越频繁,这一过程充满了冲突、选择、改造、变异、融合等变数,或从善如流,或狭路相逢,或长期对抗,或强权征服,然而高势位文化总要向低势位文化流动,先进文化总要起到主导作用。奥林匹克文化就起到了这样一个领头羊和征服者的作用。

(一)奥林匹克文化具备强者文化的特质

近现代奥林匹克是欧洲各工业帝国为全人类选定的一种游戏方式。19世纪中叶,希腊人企图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努力的落空了,因为希腊人已经沦落了,

4 不再是强者。而英国人在英伦三岛创建了许多室外竞技运动的方法,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时严谨的德国人不失时机地走出来,对奥林匹克遗址的开发,使近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披上了“文艺复兴”的外衣。浪漫的法国人紧随其后,对奥林匹克精神和原则做出诗人般的诠释,为近现代奥林匹克确定了当时作为强者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基础。到20世纪后半叶,美国山姆大叔对奥林匹克的夸张式的投入和商业运作,推动了奥林匹克的高速发展。而美国对国际奥委会的粗暴控制,再一次显示了强权政治的特征。

100多年以来,国际奥委会之所以能从一群欧洲绅士的午餐会演变成庞大的国际组织,奥林匹克运动会之所以能从以欧洲中心主义为藩篱的区域性体育比赛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潮流,奥林匹克主义之所以能为世界多数民族接受,成为一个足以震撼全球的奥林匹克运动,就在于它具有巨大的融通性。这种融通性不仅表现为奥林匹克运动已经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教育等融为一体,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文化力量。同时,融通性还体现在它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充分兼收并蓄上。奥林匹克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将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世界化的提升和推广。

从国际奥委会两份具有里程碑价值的文件中不难看出奥林匹克运动肩负的责任和敏锐的目光:一份是《奥林匹克宪章》,一份是《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她们是姐妹篇,相距100余岁。如果说姐姐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妹妹则倾心于人类与自然的相处。如果说《宪章》是一篇关于和平的宣言,那么《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则是一篇关于发展的倡议。而和平与发展珠联璧合,构成人类未来的两大主题。

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于19世纪末叶,那时黑暗、沉闷的中世纪刚刚结束,欧洲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晨曦中,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世纪。由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交流,文化的沟通,注定了20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世纪,此时应运而生的奥林匹克必定不再是区域性的文化,而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然而,作为殖民主义时代的后遗症,世界性的战争阴云从世纪初就笼罩着这个蕞尔小球,上个世纪人类的两场浩劫和无数次局部战争,把世界搞得满目苍痍。奥林匹克充分意识到必须融入世界的和平潮流,才能获得生存权和话语权,也才能赢得注意力和影响力。这就是为什么奥林匹克运动会对“全家福”如此看重,而对各种“抵制”行为万般厌恶的缘由。这也就是为什么联合国第48届大会第36次全体会议上会一致通过“奥林匹克休战”提案的理由。

20世纪过去了,人类还没有摆脱战争的漩涡,又遭遇了新的麻烦,在强大的工业生产和巨大的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美丽的地球被放肆地涂鸦,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居住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地球变得十分脆弱,人类陷入万分无奈。于是,奥林匹克的大脑再度陷入沉思。1999年国际奥委会修订通过了新版的《宪章》,在阐述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时添上了这样的字句:要“致力于建设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落实到《议程》中就赫然写上了“可持续发展”五个大字,如果说奥林匹克在20世纪以追求和平为主要

5 宗旨,那么,21世纪就要以“美好”为中心主题来做文章,因为和平的世界还未必美好,美好的世界要以和平为前提,还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准。

因此可以说,奥林匹克这个强者维护了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正因为此它成为了强者,拥有了无数的追随者。奥林匹克文化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对各种民族文化的具有强大的感召、同化、融合、兼容和统摄的能力。奥林匹克又是体育文化全球化的标志,各个国家与民族都在努力汇入这一世界体育文化的潮流。

(二)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奥林匹克文化的支撑

获得了民族解放的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奥林匹克文化?为什么中国人如此地不惜代价要得到奥林匹克的承认呢?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强者的文化,还是一种强者向往的文化,更是一种向往成为强者所追求的文化。中国是这个世界上,继希腊文化为核心的欧美文化走上现代化后,在21世纪最有希望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复兴文化,强国强种为己任的民族。因此,中国选择与奥林匹克文化的结缘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失之交臂,那将是与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进程脱节,也是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相悖的。可以说,奥林匹克的介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形成一种强大的粘接力,是中国改革、开放国策的形象化扩展与延续。

奥林匹克这种强者文化在中国的普及,对创造这种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缺乏竞争意识、民主精神、开放态度和科学观念的,也是缺乏培养和发展个性的环境和条件的。这些既是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所欠缺的,更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现代人的心理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接受奥林匹克运动就是一次全民现代化观念的基本训练,因此与奥林匹克融合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奥林匹克在中国的大踏步前进,使一代自立、自强、自信的新型人格成长起来,取代了自我贬抑、自我萎缩的君子人格。新一代人不尚空谈,讲究实效;不追求虚名,而注重务实。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奥林匹克的渗透变得更有生气,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因有奥林匹克的介入将充满活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奥林匹克关于“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精神的提倡,奥林匹克强调对青少年所起的教育作用,以及奥林匹克对尔虞我诈欺骗行为的坚决抵制,都可以为社会树立良好诚信的道德规范,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优质的道德平台。奥林匹克是一种全世界共同遵守相同规则的活动。它在选材、训练、管理及资源配置等方面需要尊重客观规律,要求严格地遵守“游戏规则”的特点,与市场经济颇有相通之处。认同人类共同遵守的规则来进行游戏、接受公平竞争的观念并担当起增强民族自信心的角色,非体育莫属。

高水平竞技运动本质上是人类竞争意识的最公平、最公开、最公正的较量。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的东西——人与人平等的权利、个 6 人自由选择与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市场经济满足个人欲望,可以带来巨大的创造社会财富的推动力,同时也必须用道德和法律来制约个人私欲的破坏性。宣扬这种权利,把行使这种权利的过程加以规范,体育竞赛是最好的榜样。

体育规则的制定,竞赛的组织、胜负的判断、人才的选拔都有充分的民主性,这常常令许多社会活动家们羡慕不已,视为一种民主程序的典范。在这里,每位运动员都享有参与与退出、选择与被选择、解释与申辩等民主权利。每个运动员力争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战手,同时又要承担义务允许对手在平等地位上与自己竞争。这一点恰是一个民主法制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

中国的社会转型必然伴随着对外开放,必然要清除长期封闭和僵化给民众带来的昏聩麻木的情绪,鼓励奋发进取,使中国迅速适应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社会。通过体育竞赛所获得的胜利来振奋民族精神,实质上是树立一种和平竞争的国际化观念,有利于国民积极参与开放型的竞争,接受机遇和挑战。随着体育文化交流的率先启动和日益增加,国外丰富的体育理念和思想传入我国,使体育中蕴涵的一部分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挥发了启蒙功能。改革开放初期,体育充当了“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开路先锋。体育在全社会建立和发扬开放的观念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奥林匹克文化是对中国传统平均主义思想的逆反。追求过程的平等,容忍结果的差异,是一种需要公众接受的理念。正如市场经济必然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样,不参与竞争的人无论怎样妒忌、愤怒、哀怨、漠然,都无济于事。因此,体育对竞争观念的宣扬,有着重要的迁移价值。

在古希腊著名的德尔菲神庙的门口,竖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这样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就在这样一个国度里,就在这样一个人类主体意识开始巨大觉醒的时代,产生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言而喻,现代奥林匹克仍然高举着主体精神的旗帜,它高度重视参加者自身的内在需要,高扬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以说,我们今天提出的“人文奥运”就是对奥林匹克做出的关于人的积极应答。

(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与奥林匹克文化融和的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并非格格不入,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对吸收奥林匹克和接纳奥林匹克运动有着不少天然的有利条件:

首先,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做贡献的强烈愿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天性”,推动了与奥林匹克的结合。在历史上,中国曾为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出过大力,包括恢复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内的欧洲“文艺复兴”就是在吸取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完成的。中国辽阔的幅员、众多的人口、悠久的文化、壮大的实力,决定了我们中国必须对世界文化,做出更多的贡献。在体育运动领域,我 7 们不仅要参与奥运会,而且要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我们不恐惧外来异质文化的介入,而具有较小的排他性。从中国传统文化良好的兼容性的特质来看,对奥林匹克是持欢迎态度的。奥林匹克是全世界共有的价值体系,中国对奥林匹克的态度,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延续,是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的标志。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和平思想是与奥林匹克主义一脉相承的。民为邦本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之一。它在整个中国文化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传统,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特色。中国文化的另一个基本精神就是贵和持中,看重和谐,坚持中道,是渗透中华民族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这些特征与奥林匹克的宗旨是完全契合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冲突与解决

任何异质文化发生碰撞,都要产生火花,这两种文化在碰撞后,既有相互排斥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鉴的一面,而后一种倾向随着各种联系的加强必然会趋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文化是人类对愚昧的否定过程”。任何一个勇于克服愚昧、发展自身的民族,终将会学习和接纳先进的外来文化,并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近现代奥林匹克对中国的传入和普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体育文化曾对它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性。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重新恢复在奥委会的合法地位,才真正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文化相结合这一新阶段的开始。而80年代末,中国决心承办奥运会则标志着这一结合进入了一个高度自觉的阶段。这是因为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思索,终于悟出:在现代历史条件下,任何坚持封闭型模式的民族文化都将无法克服愚昧,摆脱导致自身的灭亡的厄运。因此13亿现代化建设者大军接受了奥林匹克的挑战,这是历史积郁下来的勇气,也是时代感召出来的精神。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我们开始承认、接受、消化、吸收西方体育文化的技术方法,在短短的五十多年里,我们基本完成了西方体育的体系化建设,在更短的二十年时间里我们完全按照奥林匹克的面貌改造了中国的体育。一向以怀疑、排斥、抵制西方文化而著称的近代中国,竟然在一个“全盘西化”的领域,遵照西方的游戏规则,沿用西方的技术方法,实现了“升国旗、奏国歌”的愿望,而表达的是一个东方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这在文化交流史也是十分罕见的。

(一)世界体育文化单一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冲突

在历史上,西方体育文化曾搭乘在殖民化的轧道机上,把东方各国的原体育文化推挤到边缘,几于湮没。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体育文化又如同割草机一样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修剪得整整齐齐。各种民族体育文化作为弱

8 势文化,在“弱肉强食”的规律面前,变得如此苍白。各种民族文化与奥林匹克之间形成了一种绝对不对称的文化关系。

当今,奥林匹克作为一种强者文化,对各种民族体育文化的产生强大的感召、同化、融合、兼容和统摄的作用,正在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扩张着、渗透着、弥散着,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座标系。而其他国家、民族的体育文化,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成熟的,还是萌芽态的,无论是单一民族的,还是跨国的、多民族的,都只能归于“亚体育文化”,或“准体育文化”。

由于体育文化所特有的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扩散倾向的世俗性,变异改造的保守性,以及流行普及的易接受性,这一主体体育文化一旦占有了文化的统治地位,就具备了专制主义文化的特征,而这种文化是以欧美价值观念为基调的,以发达国家利益为价值取向的,从而使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受到极大的伤害。今天奥林匹克与卫星电视、互联网、微软、好莱坞、百老汇、可口可乐、NBA、迪斯尼、摇滚乐、柯达等文化产品纠合在一起,在全世界涌动着,呼啸着,成批成批地倾销着,进入人们的生活方式,闯入各国的精神世界,使许多弱小几乎民族忘记了自己民族体育文化的过去,使多数青少年不知民族传统体育为何物。

(二)中国体育文化对重建体育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经济的全球化带动了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结果是文化的单一化,文化单一化的灾难性后果是扼杀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使文化走向枯萎和绝灭。谁也不愿意看到体育文化也走上这样一条道路,逼近这样一个黯淡的前景。

那么,人类的这一文化困境如何解脱?

纵览世界体育发展的历史,审视各国体育文化的现实,只有中国体育文化可以站出来为保留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做出尝试和努力。这是因为,第一,中国几千年没有缺环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源远流长且不断演化的体育文化,在中国体育文化的历史长卷里,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积淀了体育文化的厚度;第二,中国辽阔的版图和多民族的文化结构,生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世界,中国的体育文化不仅有汉民族的,还有少数民族的,不仅有宫廷的,还有民间的,不仅有军事的,还有娱乐的,不仅有养生健身的,还有竞技休闲的,这一体育文化的大千世界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第三,中国众多的人口负载了巨大的体育文化力度,因为体育传统文化积淀的力度是与该文化活的载体的人口数量成正比的,人口越多,体育文化的创造性和传承性就越好;第四,中国又是一个实现中外文化交流具有自觉性和较少功利性的国家,虽然在近代历史上曾实行过短时间的“闭关锁国”政策,但从整体上讲,我国从汉唐以还,一直在吸收着外来的体育文化,也将中国的体育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去,中国既有吸收外来文化的经验,也有输出中国文化的勇气,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吸纳、涵养、改造具有顽强的毅力、海纳百川的宽容和天衣无缝的技巧;第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不仅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而且在国与国的关系上,都表现出那种雍容、和平、温良、宽柔的品格,这种亲和力是其它类型文化所欢迎的。

9 这对中国体育文化走向世界无疑是十分有利的条件。

世界众多学者都对中国文化寄予希望,英国罗素先生在《中国的问题》一书中曾说:“中国人已经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已经实践了不少世纪,如果它能够被全世界采用,它将会造福于全世界。”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在比较了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及印度文化之后,也曾得出过这样的结论:“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西方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中说:“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式的中华民族。”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在讨论未来世界发展时说:“面对21世纪,我们的中国学所当承担的课题是,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批判经济至上主义的风潮,并且与利己及追求利润的原理相对抗;如何将中国思想中作为深厚的传统准则积蓄下来的仁爱、调和、大同等道德原理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向全世界展示出来„„”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中国体育文化对于平衡西方体育文化的偏颇,可以起到一种难能可贵的互补作用。从哲学意义上讲,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努力追求的是人类的可能性,即人类可以做到什么;而东方体育文化则要说明人类的必要性,即人类应该做到什么,因此西方体育主张“永无止境”、“超越极限”、“全力以赴”,而东方体育强调“适可而止”、“点到为止”、“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这两方面对于人类都是不可或缺的。

西方体育以追求功利作为发展动力,在形成巨大的社会文化运动的同时,要动用、消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因此走上商业化、职业化和滥用违禁药物是必然的。而中国体育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目标是修身、养性,主张是内外俱练、神形兼顾、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等平衡统一的原则。中国体育文化更具有业余的性质,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当世界走向老年化的时代,它理应受到老年体育的青睐,在讲究健康和休闲的今天,它的体育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的。文化交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而需要是文化交流的动力来源,对中国体育文化的需要是21世纪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之一。

中国正在实现“和平崛起”,崛起的涵义决不仅仅是自身实力的强大,而在于一种有影响力的文化被普遍接受。古代希腊之所以永恒,就在于它的文化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全世界,其中包括奥林匹克文化。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民族音乐、民族舞蹈、中国画、中医、中草药已经大踏步走出国门,逐渐被西方接受,即便是100年前从西方引进的电影艺术也开始反哺世界。那么,中国体育文化何以不能融入世界体育的潮流,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呢?

进入奥运会,举办奥运会,在奥运会上称雄,固然重要,但这毕竟只是体育善假于物表现出的一个侧面。我们要调整体育的价值观和体育政策,开展多角度的研究,将中国体育文化推介到世界上去,让全球了解中国的体育文化,无论哪一代人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对世界体育文化的贡献,将载入史册。

(三)对“东方运动会”的殷切期待

今天我们不仅要把过去的文化遗迹保存下来,继续向西方传播,让世界真正全面地认识中国,而且要以中华文化为基元,在现实文化的基础创造上成为当代无可争议的国际典范。这就要把中华文化过去的运行规范、习惯方式推到新的境界,需要当代中国文化人做出新的努力,其中包括体育文化人。这就要求体育文化人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参与世界文化建设的眼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影响力的加大,中国承担起复兴东方体育文化的责任已经众望所归。在国际社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谋求霸权,不搞以我为中心。但是在建设代表先进文化方面需要为世界做出实际贡献,包括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标志,笔者曾建议将中国的民运会与全国体育大会合并,逐渐加入中华文明圈的国家或地区,再加入亚洲地区各国,最后在推广到其他东方国家,创办一个全新概念的“东方运动会”。

东方运动会不是奥运会的对立物,但一定是一种新的文化创造,而任何一种具有新的文化个性的东西在诞生的一刻,都会遭遇阻力,只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只要勇于挑战现代世界体育主体文化的权威,只要在体制上有所创新,一定会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上走出一条新路。

东方运动会决不是东方民族体育的简单叠加和集成,而是一种新型体育文化的再创造,这也许是东方运动会得以问世和赓延的文化难点。但我们深信具有东方智慧的民族,团结起来一定会取得成功。

欢迎它吧,一个东西方文化各领风骚的时代即将到来!

上一篇:农办依法行政工作总结下一篇:你不想当任何人的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