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的理论与研究

2023-03-13

第一篇:文化融合的理论与研究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研究

引言:高职院校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差异与联系,阐述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路径,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反应企业需求,按照企业制度来规范实习实训活动。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必须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社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但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企业文化缺少联系与沟通,不注重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探讨校企文化融合也就成为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等内在的有机整体[1]。考虑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必须突出“职业”二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应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高职校园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指教室、实训室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设备;制度文化包括学生行为规范、教学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精神文化是全体教职工认可、遵守和追求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物质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中日渐成形的,能为全员所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体现本企业特点的最高目标、经营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及这些理念在科技发展、社会化水平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企业所树立的公众形象。[2]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两种不同组织的文化,必然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①高职校园文化重在教书育人文化,强调个性发展。而企业文化是生产经营文化,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强调团队合作精神,要求行为标准化。②校园文化是研究性文化,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决定其必须以学术为主,是学术专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是实践性文化,它的文化必须与生产经营管理相结合,企业文化的目标是激励、凝聚员工。③校园文化是使命性文化,每一们师生都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知识财富的重要责任,在学校,大家倡导相互平等、自由民主。而企业文化是责任性文化,企业更多强调的是责任和职责,倡导竞争、规范、效益和纪律,更在乎结果而不是过程。[3]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虽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现代化的企业文化分属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文化意识,但两者存在许多相同相似之处,将两者渗透,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对企业而言,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提供扩散企业文化的平台;而对高职院校来说,企业文化能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等关系,为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4]。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接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熏陶,学生在校学习的场所、空间由课堂扩大到实训室和企业的车间,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必然要主动面向企业,服务企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这种天然联系,决定了两种文化必须相融合。高职校园文化要借鉴企业文化的先进的理念,同时高职校园文化又可以通过毕业生为介质对企业文化起到辐射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路径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具体的路径有:

(1)课堂教学活动反应企业需求,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及需要,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以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精心的教学组织,实现技能学习和训练,理论学习和运用有机结合,充分体现规范、高效的“三分理论,七分实践”的培训过程。教学内容反映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脉搏,及时吸纳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纳入教学内容的整个体系中。改革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突出人才培养以学生的技能为主线,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的熏陶,就能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就能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就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竞赛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出学生适应竞争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实习实训活动按照企业制度来规范,实现实习实训企业化管理。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习和实训,教室就是车间,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一致,按企业要求张贴安全标语、操作流程、操作规程,创造模拟仿真的工作情景,可将学校的实训组织机构按企业方式命名,如总监、经理、部长、师傅等,布置宣传板报、警示标语,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融入企业。将学生的成绩折算成薪金制,按对企业的贡献来获取酬劳,使学生体会企业管理模式,靠近企业的价值取向。企业的6S管理(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安全、素养)引入课堂管理,让学生在实训中体验企业管理模式,提高职业素养。通过物质刺激(加分数)或精神鼓励(管理新星、创新能手称号)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人本管理的理念。

综上所述,作为高职院校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地研究新问题、适应新需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专业素养、心理健康、劳动纪律和法制观念教育,努力培养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组织协调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挫折承受能力。这就要求学校不能独立于社会的企业环境中,而要和企业相互融合、渗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标准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拔、朱志海:《试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36).

[2]刘文辉:《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3]周正宾:《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路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77).

[4]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4):23-25.

(作者单位: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LZJY12BZC05)

第二篇: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成果展示报告

老师们:

大家好!

一、传统文化知多少

我们先来看一份关于民族文化的调查问卷。出示幻灯片。我们着重看第二题,这些题目,老师们是否能对答如流?可能有一些会感到模棱两可吧?我们从三到六年级中任意抽取了一部分学生进行了测试,从答题状况来看,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了解还是很不够的,比如说,我们的孩子会背李白、李商隐、杜甫、杜牧的诗句,却不知“大李杜”、“小李杜”,也会背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却不知“秦王汉武”、“唐宗宋祖”„„

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包含哪些呢?恐怕老师们也很难说全吧,请看。出示幻灯片

相信老师们看了后,会和我一样发出由衷地赞叹: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呀!

二、课题背景、缘起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古诗词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我们的文化母体,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些孩子不知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却熟谙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不懂孔融让梨的谦让、卧冰求鲤的孝道、悬梁刺股的勤奋,却有时会表现得那么自我呢?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他们从小缺乏中国最传统的美德教育。我们应当趁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们接触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古诗词,而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品德。

于是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课题——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幻灯课题

三、释题

可能很多老师会对我们这个课题的题目本身存有疑义,其实我们自己也如此。我们看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哪怕像我们滨小如此大容量的古诗词诵读,大部分也只是重点关注了诗词的简单背诵,忽略了古诗的美文美味,美意美诵,也可以说浪费了其背后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无奈的是我们一直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题目能够简单明了地概括、传达我们的思考及所做的点滴工作。

四、具体操作:

我们的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同时展开。

第一步,师资培训。我们课题组收集了百首经典古诗词,(出示幻灯照片)让每一位教师从古诗的内容、年代、作者等方面进行赏析、分类,(出示幻灯照片)这样做,既是让教师对古诗词做一次系统地梳理,又便于今后教学中的灵活使用。 第二,为了让学生走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组织学生查找、搜集、整理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并相应举行了传统文化小报设计比赛、板报展示活动等。

幻灯出示照片

第三,小学古诗词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这种教法显然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我们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来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在

三、

四、六年级中分别开设一堂古诗词研讨课。教学研究重点分别列为:三年级探讨古诗词教学如何与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的融合,并引导学生去挖掘隐藏在古诗背后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传统节日。四年级开设了一堂具体情境中如何运用古诗词的活动课,做到学以致用,培养一种大语文观,增强古诗的亲和力,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喜欢古诗、对古诗产生兴趣;六年级又从古诗词分类的角度去教学一组有关“送别”话题的诗词,既让学生了解这一类诗的特点,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看古诗,培养他们的古诗知识建构能力。搞这些课例,目的在于同类课型的教学方法推而广之,并努力找到更合适的方法。这些课例作为探寻古诗词教学有效模式的第一手资料,我们都一一拍下了录像。

一一幻灯 出示照片

第四、我们课题组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兼行了较多的实践活动,力求以诵读为主,欣赏为辅;活动为主,传授为辅,力求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重要活动有:

1、每周至少安排一次晨间诵读相关古诗词;校本课古诗词赏析。

2、日积月累。在黑板一角开辟“古诗乐园”,由学生写好一首古诗词或一组古诗词名句,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进行诵读热身,每隔2—3天更新内容。做到日有所诵,课前一诵。

3、利用“六一”游戏节,进行古诗游园活动。摆设一株古诗常青树,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近古诗,享受古诗。 幻灯出示照片!

4、结合所学的某一类古诗词,进行小报设计比赛。例如,在学生学了“思乡”组诗后,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古诗词并熟读成诵,继而较充分地了解这一类古诗词的特点。并举行一次“思乡、送别”为主题的小报设计比赛,让学生感受人间美好的情感——乡情、友情。幻灯片出示照片。

5、创设“古诗词背背馆”。各班挑选出五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语文教师及古诗组长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幻灯片出示照片。

6、古诗词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等。

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让学生把百首古诗词中的名句先分类,再师生统一标准,按景物内容分:诗中春;诗中夏;诗中秋;诗中冬;诗中山;诗中水;诗中日;诗中月;诗中风;诗中花;诗中雨;诗中树;诗中别。按思想内容分:爱国篇;心情篇;思念篇;送别篇;边塞篇等等。再让学生背诵,最后进行口答、笔试两轮比赛,目的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典古诗词,为我所用。

7、诗人模仿秀。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一位诗人,分头查找资料,通过这位诗人的诗词作品,重大事件来演绎其人生,要求抓住诗人的外形气质、风格特色、思想流派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幻灯片《李清照的一生》)

诗词表演唱。整理现在比较流行的用古诗词作词谱曲的乐曲,利用音乐课、班队课时间学唱,在学校活动中公开演出。(幻灯《水调歌头》)

8、汉字知识大赛,穿插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词、对联等内容。幻灯片出示照片。

9、在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举行古诗词书画作品比赛及优秀作品展。

10、在课堂教学中,仿写、改写和创作古诗。这一活动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五、研究成效。下面给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1、文明儒雅的校风正在形成。走进滨小校园,文化氛围日渐浓厚。目之所及,到处是经典古诗文;耳之所闻,名曲萦绕,配乐古诗朗诵。在古诗文的濡染下,儒雅的气质在师生的身上正逐渐有所体现,班风班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五三班提出:与书为友,书中成长,读出味,读出书香。五六班提出:“腹有诗书气自华”!五一班提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班提出:诵中华经典,做龙的传人。等等不一而足,无不体现师生对儒雅的追求,对人文的崇尚。课堂上,活动中,校园外,经常会注意到一些同学在特定情境触发下,经典诗句脱口而出。古诗文的浸润,使滨小师生更儒雅,更文明,更有书卷气。当然,古诗文只是其中一味良药,真正的大补药还是我们学校倡导的构建书香校园的大型活动。

2、在我们的课堂案例研究中,我们成功地探索到了三种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一是一般的阅读教学法,通过大量的资源引进,帮助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如教学《乞巧》。二是以赏析一组同类的诗为基准,先赏析一首,然后带出几首。如教学《送别组诗》,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古人在“送别”的形式上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目”相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歌”相送: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有“酒”相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有“暖语”相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三是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很多平时看起来不相干的古诗在这一堂课中却紧密地联在一起,在短短的35分钟却串联了30多首古诗,其学习容量让人出乎意料,其古诗复习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三堂课详见录象)

3、“古诗词教学”与当前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更好地弘扬了传统文化。 在古诗词教学的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刚才展示的各种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中华古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从而更深地激发了学生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更重要的还是慢慢地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的品德,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并将研究引向深入。

六、问题探讨。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不少问题,我提出来,起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1、开发一套高质量的小学古诗词教材势在必行。现在,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书可以说五花八门,多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等等,什么注音本,彩绘本都有。遗憾的是,看其编排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散而无序,以致孩子们在诵读后,忘得很快。如果有一种教材能按照一定的规律编排,或按诗人、或按思想内容、或按景物内容、或按名句等,让孩子们学一首,带出多首;诵一首,回忆多首,学习效果岂不是会大大提升?

2、仿写、改写和创作古诗值得商榷。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古人创作诗都严格遵照章法:如字数、句数,还要注意平仄,押韵。标准的格律诗,不要说学生不会,就是我们老师也不会呀。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去仿写、改写、甚至创作古诗,结果出炉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作品。因此,我们讨论不妨作个尝试:诗的仿写、创作不妨淡化平仄,放宽押韵要求;词的仿写淡化其旧有词牌规则,具体每篇分几段,每段分几句,每句多少字,完全以内容而定。如果在这种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在学生大量诵读、多方熏陶的基础上,鼓励、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改写和创作,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兴趣盎然,精彩的诗词也会不断涌现。

3、古诗词学习的评估验收必须注重实效,强调过程,注重评估。古诗词与多种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始孩子们的兴趣较浓,但活动搞多了,也就失去新鲜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的孩子就会渐渐退出你为他们精心设计的“舞台”,什么比赛呀,展览呀,反正与我无关。因此,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记录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成绩、评价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份收获,即每个学生拥有一张古诗词成绩卡,并多设奖励机制,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朝着活动的纵深发展。评估工作很麻烦,但会更好地保证活动的持续、有序、有效的进行。

4、如何在古诗词教学更大限度地拓展传统文化。老师们都知道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我们目前在古诗词教学中涉略的传统佳节、礼仪风俗、汉字、对联、书法、国画等也只能说是沧海一粟吧?怎样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更有效、更大限度地拓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傅 春 芳

第三篇: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及城市文明的对接和融合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及城市文明的对接和融合研究

作者:孟光雪

来源:《职业·下旬》2013年第06期

摘 要:职业院校要实现与企业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对接和融合,除了在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方面与企业和现代城市文明对接外,还应结合专业的特点,预知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企业,探究其文化共性,有所侧重地进行不同类型的文化建设,并渗透地域文化,培养学生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奉献、诚信的价值理念和文明素养。关键词:学校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 城市文明 对接 融合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教育类型,其鲜明的职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特点使人们往往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上,“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职业院校的自觉追求,“动手能力强”“有一技之长”是人们对职教学生的朴素认知。然而“技能”不能包打天下,职校学生步入社会后,除了必备的技能水平外,如何顺利实现与社会和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对接则直接关系到个体的职业生涯,影响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职业院校作为与社会和企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组织,在其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元素,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早早确立现代公民意识和职业意识,对于其顺利实现角色转变,提高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大有裨益。

二、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学生与员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

据余祖光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表明:在对多个行业地区的企业调查中,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学生与员工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企业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工业文化素养的满意程度远远低于对其知识技能的满意程度,尤其在纪律、团队、责任心等方面差距较大。学校与合作企业在管理、决策和执行层面的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毕业生初进企业最大的苦恼不是技能和知识,而是文化的认同和基本素质是否达到企业标准的问题。学生和职场中人的比较见表1。表1 学生和企业人的区别

项目 学生时代 企业人

价值观 个人价值观为主 认同企业文化,有和企业趋同的价值观

人际关系 简单的师生关系 和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时间关系 自由支配的时

间多 时间就是成本,严格时间管理,至少8小时束缚

学习的方法 被动地接受 干中学、学中练,岗位训练,自我启发

考核 固定的时间、阶段的考试 每天都有工作目标,时时都是考核

顾客 无 有内、外客户,服务意识

制度 学生守则 严格的规则/制度,严谨的作业标准

成本意识 无 以最低的制造成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质量意识 无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交货期意识 作业延时交付,影响不大 按时完成工作指标,按客户要求交货是赢得市场竞争的法宝

安全意识 被保护的对象 具备危险预知,主动防范的意识

2.学生与市民、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

学校是个小天地,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从相对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多元的社会,不仅意味着其个体经济的独立,对个人时间和行为的自主支配,也意味着要开始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面临各种社会抉择和风险,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将不断地进行重构而最终定型。学生在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与社会的互变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发展其自身个性,从而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学生和社会人的比较见表2。

表2 学生和社会人的区别

项目 学生时代 社会人

经济地位 没有收入,依附家庭 经济独立,自主支配时间和金钱

行为约束 学校管理,他律为主 主要靠自律遵守社会秩序

人际关系 同龄人关系单纯,无直接利益冲突 各种关系错综复杂

生活方式 群体生活 个体生活

家庭责任 无需承担家庭责任 需要承担家庭责任

生活重心 学习 工作、婚姻、家庭

风险 基本没有 处处存在

价值观 相对单一 多元

3.社会转型期职教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据统计,职业院校的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低收入家庭,因为家庭比较贫困,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学生接触现代化工业机会很少,工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家庭熏陶作用微乎其微,学生外出旅游参观学习企业文化的机会几乎为零。学生进校前,对企业管理基本知识、知名企业的发展史等几乎一无所知,对身边的企业知之甚少,对尊重劳动、诚信、遵守规则、守时等认同度较弱。广大学生渴望走进企业,实地感受和接触企业文化。

另一方面,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职校生作出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尤为艰难。特别是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学历低、就业岗位地位低、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差、发展空间窄。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和企业,理想与现实出现巨大落差,心理也特别容易失衡。

职业教育作为一头连接学校、一头连接社会和企业的教育,不单要实现职业技能上的“无缝对接”,还要对学生在校期间就进行社会与企业文化的心理调适,这种文化上的对接和融合颇为重要。

三、现代企业文化的特性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

人们一般从四个方面定义企业文化:一是企业员工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二是由管理作风和管理观念(管理者语言、行为、奖励等形式)构成的管理氛

围。三是由现成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构成的管理氛围。四是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标准和程序。

企业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产品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以“创新、诚信、效率”为关键词;二是服务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以“服务、尊重”为关键词;三是综合型的企业文化,将产品和服务融为一体。不同企业文化之间还存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企业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个体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主要是价值观的对接和融合。

我国比较成熟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联想集团的四条核心价值观:一是成就客户——我们致力于每位客户的满意和成功;二是创业创新——我们追求对客户和公司都至关重要的创新,同时快速而高速地推动其实现;三是诚信正直——我们秉承信任、诚实和富有责任感,无论是对内部还是外部;四是多元共赢——我们倡导相互理解,珍视多元性,以全球视野看待我们的文化。中兴通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互相尊重,忠于中兴事业;精诚服务,凝聚顾客身上;拼搏创新,集成中兴品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效益。TCL集团的价值观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华润集团形成了以“诚信”为核心价值观和“业绩导向、人文精神、团队建设、创新求变”为企业价值观的价值观体系。

这些企业的价值观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特点,是行业的性质所决定,也是现时代我国社会核心价值的直接体现。

四、城市文明的特性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经·卦辞》)。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西方“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文明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因为它是定居的、城镇的和有文字的。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是文明出现的标志。

城市文明是与乡村文明相对立的。乡村文明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社会文明,每个村落的社会关系基本是相对稳定的,村落里的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是清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因血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复杂的亲属系统。熟人社会是乡村社会的典型特征。城市在人际关系、地理外观和生态环境上完全不同于乡村。相对于乡村生活,城中居民活动的空间与半径空前扩大,但城中居民相互认可的可能程度则空前降低。城市中人虽然总是在一定单位、一定公司企业工作,有着一定的确定性的人际关系,但同一单位或公司的人,则是带着不同背景而来;同时,只是上班时间人们为着工作目的而相聚一起,下班则各自为着自己

的私人目的分离奔走。人们之间关于工作中的事务,可能可以谈得很投机,而对于对方的私人事务,则可能全然不知,也不是对方可以轻易进入的领域。

综上,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与精神特性可以归结为:人际关系的疏离、陌生人的公共空间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感。维持城市文明秩序,要依靠法律和城市公共管理机构,同时也要求城市居民遵守秩序、开放包容、独立自主、和谐共处。

五、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实践途径

职业院校要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除了在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方面与企业对接外,还应结合专业的特点,预知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企业,探究其文化共性,有所侧重地进行不同类型的文化建设。而渗透地域文化,培养学生“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奉献、诚信”的价值理念和文明素养则是学校文化建设与现代城市文明对接的切入点。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途径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在校企深度合作中渗透企业价值观念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也是职教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企业进校、订单培养、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中渗透企业价值观念,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并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文化。如学校与企业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要求,由企业在校内投资,利用企业的资金和设备,采用“企业进校”生产教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学院的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计划,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变实训作品为“订单”产品,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培养具有成本意识、核算意识、创新意识和经营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2.在职业指导课中确立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身、认识专业,建立学习兴趣,规划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第一课。通过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礼仪的系统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教学中,还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就将来所从事的行业的背景、代表性企业的文化特色进行介绍,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及研讨,聘请资深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讲课、邀请成功校友介绍经验等,使学生对行业企业的文化有深刻的感知。

3.学校精神文化、物质环境中融入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元素

学校在校歌、校训、校徽、校风设计中要体现鲜明的职业特色,融入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元素,并通过各种重大礼仪形式进行固化和强化。在校园楼堂馆所、绿化美化、实训场室建设中要突出传统文化、技能文化、企业文化的教育,使学生置身于校园中能时刻感知到鲜明的文化特色。

4.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职业意识

丰富多彩的学生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是渗透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倡导文明礼仪、遵守秩序、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等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技能比赛、体育运动会、校庆纪念日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和载体,引导学生做热爱生活、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二是通过参加技能社团、技能节活动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体验职业环境,获得职业成就。三是通过参加青年志愿活动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树立奉献、包容、分享等情感体验。四是通过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培养良好心态和体魄,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六、结语

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文化积淀和持之以恒的自觉追求,需要学校领导者的高度重视和对学校历史传统的延续发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自觉渗透现代企业文化和城市文明,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余祖光.产业文化育人典型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张德.企业文化建设(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第四篇: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机制建设研究

郑洋

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人,而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是思维模式和观念。思想政治工作本质是做“人”的工作。企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会促进企业文化健康地发展,同样,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新形势下建立健全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机制,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一、把握着眼点,充分明确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辨证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概念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通和相融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共同的目标--优化企业的精神环境,并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上的保证。但是,他们的侧重点不同,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上的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引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对职工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帮助企业员工抵御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进而促进企业良好政治环境和健康思想氛围的形成。企业文化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体系,主要内容是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和企业

1的经营理念,其核心是倡导一种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有机结合,其宗旨是以优良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奉献于社会。从这一方面来说,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对员工思想的积极的引导,使员工从各种误区和偏见中解脱出来,不断完善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纠正思想上存在的偏差,塑造、净化企业员工的灵魂,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上的保证。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改进、补充功能,企业文化建设能拓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二、找准切入点,科学建立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机制

由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性,它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泛政治”的东西,比较空洞,办不了“实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从而引不起员工的足够重视。企业文化正是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济工作有机结合的溶剂。企业文化作为管理文化,它与企业的经营运行有着密切关系,它渗透到企业管理和企业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同时,它与企业道德建设和思想建设密不可分,但又不是泛泛地讲政治道理,而是通过企业的经营行为来反映其经营理念,从其产品、员工的综合素质来反映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本身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它兼容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两方面于一身。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具体化,它既体现了企业经营发

展的需要,也反映了员工的精神追求。所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能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并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具体工作之中,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体化、实际化,不再单调、空洞,改变员工以往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更容易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具有实效性。企业文化建设能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革。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寓教于乐的文化,即通过文化教育、文化娱乐、文化感染等手段,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文化、思想与道德素质。企业文化的操作方法生动、活泼、容易吸引职工参与,其内容容易被员工接受,这一点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单纯地说教方式进行了良好的补充,使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单纯地理论说教,而是变得生动、有活力,增加了其说服力。企业文化的动作过程集思想与行为于一身,在其运行过程中,不断地促进员工的思想意识提高,逐步达到“要我去做转变为自己主动去做”进而增加员工的能动性。企业文化建设注重文化因素对员工观念与心理上的影响,它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体现在文化活动之中,提高觉悟、加强修养、陶冶情操,从而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与经营活动中去。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宗旨,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通过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科学统筹,规范运作,建立健全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机制,服务企业改革发展。

三、拓宽共赢点,最大限度发挥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效用

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路径和载体,而企业文化恰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日益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企业文化通过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管理,创造了企业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精神氛围,改善了企业基础建设,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使他们从心理上更加信任领导与同事,从感情上热爱企业,在行动上为企业努力工作,做贡献,能够更好地树立起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地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一样来对待。而这些,单纯靠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是难以达到的。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产物,是企业管理从经济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的结果。它的主体虽属观念形态,但它更贴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更容易为各层次员工所认同和接受,它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管理轨道,较好地解决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尊重满足员工需求是企业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一般来说,员工队伍比较稳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一般企业文化建设都较为成功。这种成功体现在对员工生产生活条件、正当权益维护、自我价值实现、精神文化需求等多方面的尊重和满足,并通过人性化、合理化的措施予以保障。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展,加强两者融合研究,不断健全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更丰富,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用性。正是由于企业文化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消除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某些弊端,改变了不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篇:北海市促进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问题研究

北海市旅游局

镇威

北海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优良,历史文化浓厚,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旅游为北海创造了辉煌的历史。1992年北海银滩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35个王牌景点之一;1998年北海市被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成为重要的滨海旅游目的地。但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步入低潮,北海旅游也一直呈现不温不火的状态,旅游产业与拥有的资源禀赋和公众的期待形成较大落差。特别是近年来,石化、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北海长期缺乏产业支撑的局面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相形之下,旅游产业成为了北海全面发展的短板,正如王小东书记指出的,“旅游已成为影响北海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旅游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具有一般服务业所没有的许多独特优势。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旅游业不仅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能够极大地拉动相关产业特别是其他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因此,北海不存在要不要发展旅游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找准旅游产业发展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我们认为,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是实现北海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正确选择。

一、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背景与趋势

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乏活力。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旅游是文化的传承载体,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文化则是旅游宣传的重要载体,能够将旅游产品宣传推广出去,并对旅游产品可发挥提升品位和竞争力的核心作用。促进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将为拓展全市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注入全新的动力。

1、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顺应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大趋势。

当前,人民的文化、旅游需求与产品供给之间存在巨大缺口。文化、旅游单打独斗、各自为政难以做强做大。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文化与旅游结合既有利于放大旅游的载体作用,也有利于拓展文化的传播渠道。对内可以扩大消费,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对外可以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2009年8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结合发展指出了方向。

2、

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是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金融危机将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新兴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泉。作为新兴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必将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发挥文化产业的反向调节功能,发挥旅游业在经济下滑中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既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又能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贡献。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化,旅游业也进入到一个大调整大发展时期,旅游与文化的关联度、协同性日益增强。旅游品牌与文化品牌深度融合越来越成为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动力;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融合越来越成为拓宽旅游市场的重要引擎;旅游创新与文化创新越来越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支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越来越成为提升经济效益、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源泉。

3、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市场化过程不同,旅游和文化在产业化程度上都存在着差异。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破束缚、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面临着体制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历史任务,旅游产业发展也已进入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素质的关键时期。通过丰富和拓展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借助旅游市场助推文化产业化发展,以旅游独特的宣传方式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这些已经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合作共赢,实现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旅游与文化共生共进、一体化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潮流,预示着旅游发展的巨大空间和广阔前景。

二、北海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评价

北海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可供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拥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具有突出特点的代表性的文化有南珠文化、海上丝路文化、汉遗址文化、西洋建筑文化、疍家文化、客家文化和渔业文化等。与文化特色相对应的是遗留下来的大量历史古迹。除此之外,古寺名人文化、地方戏曲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源远流长,相互交融。这些都为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培育以及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充足的文化资源。但北海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资源整合及沟通协调不够。文化资源丰富是北海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优势,但要把资源优势变成资产优势、资产优势变成资本优势必须有效地整合资源。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分散在文化文物、旅游、园林、宗教等多个部分管理,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沟通协调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无序、分散、条块分割的弊端,对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十分不利。由于职责不同,文化管理部门更多地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考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如何植入旅游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旅游管理部门专注旅游产业,没有足够的文化资源可以充分利。特别是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旅游部门没有发言权,而非旅游部门缺乏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手段和动力,导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近年来,市财政在文化项目建设和旅游项目建设中均分别投入了大量资金,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积累使文化、旅游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由于从项目规划上没有考虑文化与旅游如何很好地融合,使项目内涵不够丰富,展示手段单一,消费内容偏于苍白,直观的表现是人气不旺,使文化宣传不尽人意,旅游消费也差强人意。有点项目甚至成为财政负担。

二是文化旅游项目创新创意不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观光旅游,体验式、参与式旅游。高端文化游市场日益广阔。北海的一些文化项目缺乏配套和旅游运作手段,旅游项目难以深入挖掘、植入文化内涵,出现自然景观旅游发达,深层次的文化旅游、体验旅游欠缺的状况。新型的旅游形态需要借助高新技术、以及通过创意策划来实现,技术和人才缺一不可。北海在打造新型旅游业态方面,目前还做得不够,在旅游发展设计上主要还停留在景观旅游、旅游购物层面,各种文化产业元素没有发挥出旅游效应。全市虽然集中了较多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产品重复建设、类型单一,大部分旅游景区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接待水平低、综合收入少、规模效应不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拉动作用有限。

三是发展观念和体制改革滞后。北海旅游发展的观念有待更新,体制改革进程较慢,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单一,行业规模偏小。旅游景区分散管理、资源分割,造成行业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加之政策不配套,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对文化的产业属性和特征缺乏正确的认识,一些人片面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把文化看作政治的附属物,将经营性文化与公益性文化混为一谈,忽视了现代群体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是缺乏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长期处于小而散,低水平的竞争状态,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北海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及方式

促进北海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应坚持体制创新、产品创新、运作机制创新,进一步挖掘北海的自然及人文内涵,激活产业潜力,加强文化旅游联姻,形成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

1、将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

北海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最直接途径之一是直接将部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如遗址展示园、博物馆、文化节事活动等。北海拥有多出高品位的人文景观,涵盖古人类遗址、古文化遗址、古塔石庙、古墓古陵、古刹道观、名人故里和近代建筑遗址等。如合浦古汉墓群,著名宗教建筑有涠洲岛天主教堂、普度震宫等。古民居有曲樟客家围屋古民居、疍家吊脚楼等,水有党江、南流江、冯家江等,以及众多的汉代文化、南珠文化、海上丝路文化、近代建筑文化的遗址遗迹等等,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均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应该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物景点星罗棋布的得天独厚优势,将这些文化资源优势嫁接到旅游产业,如依托其设立专题博物馆、美术馆、工艺馆、园艺馆等,使文化旅游成为北海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点。

2、基于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活动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充分挖掘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开发为特色旅游活动,如发展演出娱乐业的时候,可发挥北海文化优势,通过对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掘和精心雕琢,对有北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风民俗、山水人文等进行研究、整理,将它们转变为旅游演艺活动,丰富旅游活动,激发旅游者爱国爱家的情怀。北海已经创作的《咕哩美》、《碧海丝路》和即将完成的《珠还合浦》、地方戏《老杨公》等就都具文化内涵和市场开发价值。将这些文艺表演、传统民俗活动、民间文化艺术以及各种物质文化载体等纳入到相应的旅游线路之中,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予以表现,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3、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开发不足,消费低是影响和制约北海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完善和延伸旅游产业链,应依托南珠文化、海洋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和文化符号开发旅游纪念品,以本地疍家人、客家人的生产生活物质为依托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大力发展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纪念品和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与销售业,促进北海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依托北海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工艺美术业包括工艺品、书画、城市雕塑、广告装潢等,如针绣器物、织锦、珍珠、贝壳雕品、海滩沙石、海底珊瑚等均可以赋予丰富的区域文化。此外,工艺美术品市场上珍珠饰品、铜凤灯、根雕盆景、竹编藤编、皮影贝雕等都是深深浸润了海洋文化、古汉文化等的营养,旅游市场上有特色、有市场的旅游工艺品如沙漏、玉器小座屏、椰壳饰品等也无一不是地方文化内涵丰厚的旅游商品。

4、利用名人效应,提升北海的知名度和区域旅游形象。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网络等文化传播媒介推广北海旅游形象,宣传促销旅游产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广播影视音像制品的知识技术和信息含量空前提高,成为传播速度最快、时效性最强、受众面最广、直观效果最好的信息载体。广播影视音像业要实现产业化,除了发挥其新闻媒体的部分功能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其内涵的文化功能,即它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故事性、观赏性,能够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和鼓舞人,给人以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北海及合浦的文化内涵丰富,历代名人群星灿烂,为广播、影视、音像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素材。如定边爱民的赵佗(秦),廉山留名的费贻(汉),珠还合浦的孟尝(汉),海门屯兵的高骈,爱民如子的颜游秦(唐),芒鞋不踏名利场的苏东坡(宋),名与州符的危祐(宋),著名画家王俭(宋),竭忠报国的伯颜(元),为民请命的李逊(明),一肩一仆的徐柏(明),殚力亲民的康基田(清)等历代名人。他们的活动和事迹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类智慧,大力开发这些名人效应,将这些璀璨的历史明星通过电影、电视、舞台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搬上舞台、搬上影视,使他们的艺术形象与区域形象相结合,借助文化媒介提升区域形象和旅游吸引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

四、北海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产品设计及项目支撑

产业发展必须以项目为支撑。精心设计产品,合理规划布局重大建设项目是促进北海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中之重。

1、滨海度假休闲文化旅游产品

纵观世界旅游业发展进程,随着城市生活压力日渐加大,无数生活富裕的人群开始追求一种体验式的休闲方式,尤其是滨海旅游,拥有巨大的包容性,兼容了户外游戏场所及城市休闲体验,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发展的重点。但是,北海现有的看海景、吃海鲜、洗海澡是很低端的消费,只有海景,没有文化,很难发展高端旅游产品,必须以海洋文化和北海地域文化为亮点,包装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拉长产业链。特别是要发展休闲度假产品,把单一的洗海水澡逐步丰富为邮轮、游艇、潜海、海钓、海滨高尔夫、环岛游、近海游、渔家乐和红树林生态游等。通过丰富旅游内涵,提升品质品位,让游客融入自然、融入城市。依托南亚热带气候和城市风情,北海完全可以打造以阳光海岸为主题的滨海旅游带,唱响“阳光海岸、阳光北海”品牌,建成国人向往、流连忘返的休闲度假目的地,从而推动北海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2、近代建筑文化旅游产品

近期以老街为龙头,恢复古城建筑风貌,完善北海老城游憩线路,打造北海近代建筑遗产文化旅游线。借助北海被批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契机,有针对性地选出一批建筑造型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老街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街区,扩大北海近代历史文化遗产的知名度,提升北海的城市形象。远期将外沙岛和内港纳入,整合岛上土地和单位,重新规划建设以休闲娱乐演艺、餐饮购物消费为主题的旅游岛,同老街一体打造中外风情浓郁、古今特色兼具的开放式景区,发挥依城临海的便利条件,形成类似阳朔西街那种人气超旺的旅游文化街区。

3、汉文化旅游产品

合浦汉代古墓遗址及古墓群、文昌塔、石康大浪古城遗址、汉文化博物馆、合浦博物馆。整合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汉文化旅游区域;以合浦为龙头,并与北海市对接,形成一条能推向国际市场的高品位专题汉文化旅游线路。同时,各汉文化遗址与周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汉文化特色鲜明的系列化综合型旅游目的地。重点扶持建设汉文化遗址公园(合浦汉墓群遗址公园、石康大浪古城遗址公园等),以汉文化博物馆为龙头整合开发形成汉文化展示中心,并按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做好汉代古墓群的抢救性发掘和保护利用,建成后直接转化为旅游景区;汉文化产品开发要以汉代出土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展示,汉代时期历史成就对世界历史的贡献,汉文化的体验与普及为重点,注重有效整合现有的博物馆、古墓群、汉文化公园等文化资源,开展与国内同类汉代博物馆的互动,提高品牌的品位和知名度。

4、海上丝路文化旅游产品

以合浦为龙头、徐闻和广州为主要节点,与徐闻、广州共同打造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产品,打破地域界限,实施深度开发,整体提升海上丝路文化旅游产品的震撼力、吸引力、竞争力。依据史书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择址重点建设恢复古代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原貌。重在营造古港氛围,依托古港的恢复与景点打造,形成集海上丝路文化产业开发、旅游休闲、游憩商业于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和主题公园。联合广州、阳江和徐闻的类似主题景区,开辟南中国海海上丝路旅游航线,使其成为游客参与体验海上丝路文化的直接载体和集中展示海上丝路文化的目的地型旅游景区。

5、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客家木鱼山歌、老杨公、大堂歌、西海歌、叹家姐、黎歌等歌舞、婚俗、美食及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以合浦曲樟、公馆为节点,构建客家民俗文化旅游风情长廊。将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性开发与“曲樟画廊”山水自然景观相结合,将反映客家民俗风情和民俗的服饰文化、生产生活文化等贯穿到旅游活动的过程之中,使旅游者置身于浓烈的客家民俗风情氛围中,尽情享受曲樟山水的神韵秀美和客家风情,充分展示客家人民俗文化资源的鲜明特色。具体措施:办好一个节庆。以2011年世界客属第24届恳亲大会为契机,提升客家民俗旅游节事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将其作为一个旅游产品向外营销,通过营销节事来促进旅游、提升旅游;建设一批景区。建设一批浓缩客家人民俗文化精华、分工明确的文化旅游景区,如客家寨、客家村、客家土围屋旅游区等。提升现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将客家人饮食、特色商品等整合到旅游线路及活动安排之中,提升旅游文化含量。

6、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将涠洲天主教堂作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宗教文化旅游精品来培育;对主体建筑进行修饰提升,修复完善已损毁配套附属建筑,充实宗教内容,适度搬迁周边民居;重点开发婚庆旅游、古建筑鉴赏、宗教朝圣、心理康复疗养等产品。以即将建设的普度寺为龙头,将东山寺、普度震宫、三婆庙等佛教场所作为主要面向国内旅游市场的佛教文化旅游精品来培育;重点开发佛教文化观光和修禅旅游产品。引导市内的寺庙观堂等宗教场所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形成旅游线路,丰富文化内涵。

7、名人文化旅游产品

重点做好珠还合浦的孟尝和芒鞋不踏名利场的苏东坡的文章,新建珠还合浦景区和廉州东坡景区,将其分别打造成中国廉政爱民和淡薄名利的精神圣殿。将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独立打造成景点后,与周边其他景点组合,如珠还合浦景区与白龙珍珠城、乌坭珠池的组合,东坡景区与廉州古城、海门书院、海角亭、东坡亭的组合,“教授村”与乾江古街的组合等,共同构建精品线路,使其成为精品线路上的龙头景区。对名人文化遗址遗迹进行整理恢复后,与该遗址所在地的其他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为综合性目的地型景区,采取建立名人雕塑园、纪念园的方式,对原址进行整体保护。对珠还合浦和苏轼传说等旅游开发价值较高的景区按照A级旅游区的标准进行开发和建设,形成极品文化旅游区,面向国际专题文化旅游市场。对诗人苏轼(宋)、画家王俭(宋)等文艺巨擘资源的利用,采取出版各种出版物、宣传其文学艺术成就的方式来提高地方知名度,通过导游解说方式增加游客的游兴,并在各地博物馆的建设中进行专门展示。

五、促进北海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旅游文化产业结合发展的主流趋势,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在全市营造大旅游、大文化、大产业、大发展的舆论氛围。成立市旅游文化产业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有利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旅游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2.统筹规划,联动发展。统筹考量和加快编制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结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项目策划,突出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通过自然与文化资源的结合,高起点地构建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集群化产业体系,以此来辐射和带动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联动发展。

3.创新管理,强化配合。深入改革管理体制,解决多年来旅游文化产业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缺乏活力的问题,加快由事业向产业的转型,推进“旅游+文化”的发展模式,建立公司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积极探索对核心旅游资源、重点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创新,理顺发改委、旅游、文化、国土、海洋、林业、水产、环保等相关部分职能的关系,围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形成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

(二)着力培育市场主体

引进如深圳华侨城、西安曲江、杭州宋城、湖南卫视等大型旅游文化运营企业,投资建设立意新、定位准、标准高、规模大、影响广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实现北海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通过整合、重组国有资产,培育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能够起到龙头和带头作用的大型旅游文化集团。

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采取“捆绑式”服务、政策支持、投入倾斜等方式予以重点帮扶,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延伸配套服务,促进提质增效。

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为民营旅游文化企业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加大服务协调力度,增强民营旅游文化企业的发展能力。

(三)加快完善产业政策

1.完善有利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整理平台,合理利用土地的管理制度,推进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在保障旅游文化产业建设用地工艺方面实现突破。

2.完善有利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融资政策。深化旅游投融资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对部分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实行“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投资者采用BOT、TOT等融资方式,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3.建立优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政府担保机制,引导国有大企业和有实力的外商,民营企业积极投入优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门票抵押贷款、政府担保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多渠道争取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文化开发建设,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进程。

4.加大财政税收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运用财政投入、财政补贴、贴息贷款、减免税收等多种手段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性作用,支持重点旅游文化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切实解决旅游文化产业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四)加大投资融资力度

1.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建立政府对旅游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机制。旅游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除用于旅游文化规划编制、信息化工程、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休息站点、旅游厕所等公共建设项目外,还要采取直接补助、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等方式用于支持开发性旅游文化项目的建设,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文化开发建设,放大政府资金的引导效用。

2.培育和发展一批民营、外资和混合经济结构的旅游文化投融资主体,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筹措更多的资金。

3.重点支持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企业上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和结构调整功能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革,积极培育上市企业资源,力争一、两家旅游文化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

(五)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发展和完善旅游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类旅游企业积极进入全市资本、产权、土地、林权、人才等要素市场,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产权交易和资源要素重组。

完善旅游文化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旅行社经营、旅游购物、旅游专业运输企业申报准入制度和旅游文化企业的评级、运营挂牌制度,规范旅游文化市场行为。实行部门联合监管,推进无障碍旅游。建立以旅游购物“公对公”的佣金制度。鼓励旅游文化企业采取参股、控股、联营等多种形式加强合作。加强旅游文化产品消费投诉机制建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六)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1.高度重视旅游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努力造就一批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旅游文化服务人才,吸引一批国内外高层次旅游文化专门人才。

2.加强与国内知名院校在旅游文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安排必要的专项资金,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文化经纪人、文化企业家来北海创业,同时高度重视本地化人才的培养。

3.完善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重奖贡献突出的旅游文化工作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上一篇:外汇工行网银汇款步骤下一篇:卫计委党风行风督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