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循环施工方案

2023-01-27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生态循环施工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农业生态循环施工方案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庄河大骨鸡生态循环养殖项目简介)

生态循环利农业示范园,是一个生态链接式的资源循环利用型的农业示范园。是以蓄热型地上燃池低温地暖系统作为系统的供暖方案,以秸秆等生物质能为主要能源。以不受季节影响的、全天候的、绿色的、无农业废料的、新型的养殖场和温室种植场为中心。结合当前秸秆回收压块技术,大骨鸡养殖技术,网上发酵床养殖技术,牧草等蔬菜瓜果种植技术,发酵隧道技术,生物发酵肥技术,草腐类的食用菌栽培技术等成熟的农业技术,建立的链式的、立体的、环保的、可再生的、综合循环利用当地农业资源的农业示范园。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区域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为最终目标。

农业示范园的特点: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品品质,保持生态平衡,全民参与并受益,可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示范园农业资源的原料来源和农产品:

其中农业资源的原料包括:本地生产的粮食,牧草蔬菜瓜果,秸秆,动物粪便等。

示范园的主要农产品包括:本地大骨鸡、肉鸡、蛋、蔬菜瓜果、蘑菇等。

示范园的次要产品包括:燃池用燃料块、生物复合肥、蔬菜瓜果育苗、蘑菇菌块、菌棒等。

1、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能够年出栏10万只商品大骨鸡肉鸡的农业示范园,初步树立一个纯种大骨鸡的品牌形象。示范园依据养殖场的规模和能耗,设置燃池供暖-新型温室养殖场20座和燃池供暖-新型的温室大棚60座。温室大棚包括:燃池供暖-发酵隧道型温室大棚40座和燃池供暖-出菇房型温室大棚20座。

温室大棚种植牧草和蔬菜,提供部分青饲料。养殖场养殖大骨鸡。温室的发酵隧道和出菇房,利用养殖场的剩余废料(发酵床鸡粪发酵料)和秸秆等生物质为主要原料,制作成蘑菇栽培基料,进行蘑菇生产;利用秸秆、蘑菇剩余废料和燃池草木灰等为原料,制作生物有机复合肥。示范园形成生态链接式立体循环经济。

约需要占地200亩。总投资2500万元。建设周期3-5年。

2、建成后产能和效益。

示范园建成后,每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可产生收益800-1400万元左右。其中:

 燃池供暖新型温室养殖场养殖大骨鸡。采用网上发酵床、半牧半养的周年养殖方式养殖。年可出栏10万只成品肉食大骨鸡,产生收益600-1000万元。

 燃池供暖温室种植区共80亩,可周年生产青饲料320-480万斤。相当于64-96万斤全价料。可节约256-384万元饲料费。

 燃池供暖蘑菇出菇房房20栋,可年周年生产蘑菇600-1000吨,其中用于销售的一级商品菇500吨,产生收益100-200万左右;剩余的次品菇和蘑菇残渣等残次菇500吨左右,可加工成鸡饲料(补充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可节约200万元饲料费。  燃池供暖发酵隧道40栋,用于二次发酵和三次发酵。利用秸秆、动物粪便、草木灰、蘑菇基料渣等农业废料生产蘑菇发酵基料和生物有机复合肥。具有无害化处理秸秆5-7万亩的能力。产生收益100-200万左右。

3、建成后对周边的影响

 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示范园建成后,具有无害化处理耕地产秸秆5-7万亩的能力,它就相当于一个高效的秸秆无害化处理厂,把周边的秸秆一部分加工成燃料块通过燃池加以利用,大部分通过发酵隧道腐熟,最终加工成生物复合肥还田。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对周边农户卖粮难的问题,起到缓解的作用。

示范园建成后,每年需要消耗雏期全价料20万斤,中鸡混合料63万斤,大鸡混合料165万斤。其中玉米为饲料主要原料,按占比例80%计算,需求180万斤左右,约1500亩耕地的产量(亩产1200斤)。对周边农户卖粮难的问题,起到缓解的作用。

 对农户的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示范园建成后,每年需要消耗牧草1000万斤左右。其中园区自产30%左右,还有700万斤需要约350-400亩耕地种植,这将通过和周边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租用或合同农业等方式解决。

示范园建成后,还可收集利用周边地区的养殖场的粪和秸秆,腐熟后制成蘑菇栽培基料,可提供500万袋以上蘑菇菌棒,菌棒将出售给周边农户用于蘑菇种植。让农户在土地上的收益成倍增长。对农户的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示范园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工。建成后,示范园本身也需要长期和临时用工。示范园可提供工作岗位,90-200个,其中长期工作岗位包括:秸秆加工方面10-20人;养殖场40-50人;温室大棚20-30人,生物肥、蘑菇栽培等技术及后勤人员10-20人。

还将对周边农业产品的销售和运输市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促使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生产转换。

示范园建成后,生产的生物肥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最终也用于还田。示范园将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扣除必要的费用,让农户得到实惠,增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当地农业逐渐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促使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生产转换。

 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示范园建成后,将以示范园技术、经济等实力做后盾,推广燃池供暖技术。与农民共同合作,逐步对农村住宅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进行改善和升级换代,使农民由个体经济向合作经济发展。这必将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资源循环利用示意图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庄河大骨鸡生态循环养殖项目

建设土地及环境要求

示范园约需要占地200亩。总投资2500万元。建设周期3-5年。设施建设土地及环境要求:

1. 园区土地面积:要求不低于200亩。

其中主要建设设施,包括(150-200亩):

燃池供暖—资源综合利用型养殖场:20栋,总占地约60-80亩。 燃池供暖-发酵隧道型温室大棚:40栋,总占地约60-80亩。 燃池供暖-生菇房型温室大棚:20栋,总占地约30-40亩。 配套设施,包括(7-12亩):

秸秆粗加工场地及存放场地。占地约2-3亩。

生物肥菌种、蘑菇菌种加工及存放场地。占地约1-2亩。 蘑菇菌块及菌棒生产、加工场地。占地约1-2亩。 生物肥加工及存放场地。占地约1-2亩。 饲料加工及存放场地。占地约1亩。 办公室和员工宿舍。占地约1-2亩。

2. 朝向:要求为阳坡地,坡度小于20度。

3. 环境要求:周边无污染,距离居民区不小于1公里。 4. 水源:无污染水源,水量充足。可打机井。 5. 电力:三相电,建设初期不小于30KW。

建成运营期不小于100KW。

其中:秸秆加工30KW;饲料加工30KW;生物肥加工及其它约50KW;

6. 道路:可进出运送肉鸡的中型卡车。 土地流转需明确事项:

1. 土地流转合同涉及事项。(费用,付款方式等) 2. 土地环境、设施情况。(水,电,道路) 3. 相关政策,及办事流程。

第二篇:打造生态循环农业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循环农业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农业部第28期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第二组报告

盐茶古道、丽水金沙。5月28日,农业部第28期任职班第二调研组走进贵州省金沙县,重点就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10天的时间里,调研组深入4个乡镇8个村、6个龙头企业、5个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农家书屋、道德讲堂、廉政文化艺术作品展厅、文化广场、钱壮飞烈士陵园等,与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家庭农场主、普通农民、种养大户、返乡创业青年、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座谈与交流,就美丽乡村创建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与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感触颇深。

一、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头枕赤水,脚踏乌江,你是八百年打鼓场。玉水金山,盐茶古道,铃声唤起穿梭的马帮。玉水金沙,金山金沙,你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这首《爱在金沙》,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跨越时空的磅礴气势,诠释了“盐茶古道、丽水金沙”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展现了美丽金沙的骄人风采。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东大门。全县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街道)、241个村(社区),总人口66.7万人,耕地面积128.71万亩,林地保有量198.5万亩,森林面积178.27万亩,森林覆盖率52.03%,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境内有煤、铁、硫、磷、硅等19种矿藏,其中煤炭储量72.77亿吨,是全国50个重点产煤县、“西电东送”工程能源基地之一。金沙酒文化源远流长,“金沙回沙酒”连续蝉联“贵州十大名酒”称号,为中国驰名商标。金沙茶文化历史悠久,清池茶在汉代被列为宫廷贡品,“清水塘”牌清池翠片荣获“贵州十大名茶”称号,金沙被命名为“中国贡茶之乡”。金沙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西部百强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贡茶之乡”。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59元,比贵州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488元,比毕节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936元。

(二)主要做法。近年来,金沙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积累和无污染的青山绿水,不断开拓创新。从2013年开始,按照农业部、贵州省和毕节市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有关要求,以“循环经济、立体农业、生态环保”为核心理念,重点围绕“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广泛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在描绘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多彩画卷,力求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实现绿水青山生态美与金山银山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1.加强组织领导,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金沙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毕节市政府副市长、金沙县委书记丁翊强同志任第一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卢宏同志任组长的“金沙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各部门分工负责。金沙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台账,细化每一个创建点的建设内容,负责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调度。明确了城乡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农牧局、环保局、文明办、纪检监察部门和民生监督特派组各部门的职责,其中农牧局负责创建点产业谋划布局、产业项目的组织实施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指导等工作。

三是强化督查问责。县督办督查局采用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乡(镇、街道)创建工作进行督查,每月将督查考核情况进行排名,对工作开展排名前三位的乡(镇、街道)奖红旗,对工作开展排名后三位的乡(镇、街道)“奖”黄旗,形成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2.坚持生态优先,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方向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金沙县在推进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特别注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加强农村生态屏障保护和修复,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坚持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注重城乡统筹、生态移民、市场运作,围绕“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的创建要求,组织制定了《金沙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将通过3~5年的努力,使金沙农村建设成为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

二是制定创建标准。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明确了创建标准,出台了《金沙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标准》,分类开展“普及型、小康型、示范型”创建点建设,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注重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循序渐进。计划到2017年,创建点覆盖除涉及城镇、旅游区、工(农)业园区规划外的所有210个行政村(社区):其中,普及型创建点行政村(社区)39个,小康型创建点行政村(社区)74个,沿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县乡公路打造示范型创建点行政村(社区)97个,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强化产业培育,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支撑

金沙县特别注重着力培育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按照“山顶植树戴帽子,防止水土流失;山腰种植经果林系带子,提高经济效益;山下调整农业结构铺毯子,提高单产增加收入;美化民居盖房子,打造特色村庄;庭院经济综合经营发展拓宽增收渠道抓票子”,根据各地气候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大力推进以“菜篮子”、“肉架子”、“茶杯子”、“果盘子”和“药匣子”为主要内容的“五子工程”,重点发展茶叶、特色经果林、生态畜牧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同时,借力乡村独特空间环境、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特色生态观光农业,鼓励私企、个体户投资建设休闲农庄和开办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深入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重点培育精致有机农产品种养、优质农产品加工、农村休闲养生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打响“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名优农特产品品牌。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村种植户、养殖户、科技示范户开展规模化生产,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4.注重生态循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金沙县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药、化肥、农膜等在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出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威胁。随着正大集团金沙50万头生猪体系项目建设,金沙将实现年出栏100万头肥猪的目标,加上农作物秸秆、农民生活垃圾排放,农村环境压力将逐步增大,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新思路:“一控”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两减”就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三基本”就是畜禽粪便、农用地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回收综合利用。

为此,金沙县正在依托贵州金沙贡茶茶业有限公司2万亩茶叶基地和贵州正大农牧食品有限公司年出栏1.9万头肉猪三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在岚头镇岚丰、三桥、高果、东隆四个村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一是畜禽养殖实行雨污分离,粪污干湿分离,加上沼液水肥一体化利用,实现县内农业用水量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下降5%;二是实行干粪收集加工有机肥出售,污水经沼气池发酵后用管道输送至农田追肥,并建立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焚烧炉或化尸池,实现项目区内养殖粪污和病害动物肉尸全处理、零排放、全消纳;三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收集农作物秸秆作基料,按照配方用畜禽干粪进行粉碎、搅拌、堆积发酵制作有机肥商品出售,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91%以上;四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畜禽有机肥和沼液水肥一体化施用量,在项目区内年减少化肥使用量50%以上;五是通过推广太阳能杀虫灯、黄板、蓝板等生物防控技术,加上用沼液追肥和农作物叶面施肥,降低农药用量50%以上;六是制定农膜使用标准,规定只能使用厚度大于0.01毫米,耐候期大于12个月,且符合国家其他质量技术标准的农用地膜和厚度大于0.12毫米的农用棚膜。同时,回收农膜和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加工再利用,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项目完全建成后,农业面源污染将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稳步提升,对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金沙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发现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亟待提升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一系列强农惠民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广大农村群众是深有感触,深有体会的,总体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是赞同、支持的。但是,由于财政资金压力大,在资金投向上只能“照顾大多数”,而群众的需求各不相同,难以做到对群众需求“一一满足”,导致部分群众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有抵触情绪,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不高,群众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亟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基础设施簿弱仍然是制约美丽乡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通村公路、通组公路硬化建设任务较重,部分村组人畜饮水不能正常保障,一些村寨供电质量不高。特别是农村路况不行,路面太窄制约了农村商业的发展。重点村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路面宽度达到5-6米比较合适,而现在只有3.5-4.5米。很多地方农产品运不出去,发展大棚蔬菜,菜种出来了,但路太差,菜运不出去,菜贩子也不愿意来收,尤其是在雨天行车更难。路修成了,但没钱维护,只有建设资金,没有管理资金,没多久就成了烂泥路,依旧是车难行、人难走。我们这次调研就经常经过这样的路面。

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宽带覆盖率太低。我们调研组去的大田乡新隆村,今年年初村委会通了中国移动宽带10M网速的光缆,根据“宽带乡村工程”时间表,到2015年农村宽带接入能力达到4M,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30%,但是半年已过,这个村没有1家农户装上宽带。为此,当地老百姓呼吁亟待加强农村宽带建设,消除城乡数字鸿沟,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惠民政策的落实打下坚实基础。

(三)亟待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目前,农村年轻人少,不愿种地,主要以中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为主体,投入不足,广种薄收,特别是化肥施用方法不科学,肥料利用率低,施肥结构不合理,导致土壤生态环境污染,而技术支撑与科技服务又不能及时到位。例如大田乡土地零碎,适合白菜、萝卜、莲花白和马铃薯等冷凉蔬菜的种植,但是农民在种植上比较盲目,形不成规模,信息不畅,价格波动比较大,专业大户难以培养。

(四)亟待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的文化活动总量偏少,文化生活枯燥,一般都是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才开展一些文艺活动,闲暇之时,农民除看电视之外,最主要的消遣活动就是串门、打牌、打麻将等,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另外,村与村之间文化生活不平衡,近年来,因征地、三产用地、招商引资,很多村经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大大加强,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村,精神文化生活则较为薄弱。

三、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美丽乡村,是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既秉承和发展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思想,又丰富和充实了其内涵实质。建议金沙县在下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加关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加关注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更加关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有机统一。

(一)做好确保农民主体地位与政府主导的有机统一。美丽乡村创建作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应当是政府主导下农民唱主角的机制,政府在抓好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逐步把农民作为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主体。要通过宣传进行发动,让广大农民知晓为什么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如何开展创建,真正解决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变政府“要我建”为农民“我要建”。要通过宣传进行发动,激发农民参与创建的热情,充分发挥农民智慧,积极为美丽乡村建言献策,让农民真正“动”起来自己干,防止“政府干、群众看”的包揽现象。

(二)做好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有机统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更要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的空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当前,虽然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日俱增,乡村工业的布局也在不断优化,但农村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在推动乡村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考核体系之中,通过对化肥、农药的减量,畜禽粪便、秸秆、农膜、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等废弃物的处理利用,实施水肥一体化,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立足当地生态环境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大力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新思路,走出一条符当地实际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有效途径。

(三)做好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的有机统一。既要加强对农业资源减量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又要强化技术集成配套,以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畜禽清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蔬菜残体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对现有的单项成熟技术进行集成配套,形成适宜于不同地区的技术模式,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规模和范围,重点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清洁生产、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建立完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同时,要十分重视农民的文化知识、公民素质及创业创新等方面的教育,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相匹配。

(四)做好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美丽乡村是千百年来人类自然选择的结果,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现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应着眼“三农”全局,包含“三生”和谐,兼容“四美”统一。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协调一致。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四美”统一。美丽乡村应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包括能充分体现乡村外在美的“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基础设施完善美”,同时应涵盖能充分展现乡村内在美的“创业增收生活美和乡风文明素质美”。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既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又把现代文明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做贡献。

第三篇:温室大棚如何搞生态循环农业

温室大棚“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位一体”生态温室是依据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将日光温室、猪舍、沼气池、蔬菜(瓜、果)全封闭的连在一起,实现种植、养殖并举,产(沼)气、积肥同步,生物种群较多,食物结构健全,能流、物流循环的生态系统工程。

一、基本结构

“四位一体”生态温室坐北朝南,东西延伸,东西长50米--80米,南北宽8米--10米,脊高3米--3.2米;猪舍紧靠温室出入门的一端内侧,东西3米--4米,南北4米--5米;沼气池位于猪舍内地下1.5米--2米处,容积8立方米--12立方米,出料口位于蔬菜(瓜、果)田内。

二、建设要点

“四位一体”生态温室应建设在避风向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灌溉方便,四周无高大建筑物,光照和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段。

1.沼气池建设 沼气池是生态温室的核心部分,起着连结养殖与种植、生产与生活用能的纽带作用。建设技术按国标GB4750--84执行。其技术要点:①确定沼气池中心点,挖池并将池底修成锅底状;②用150号混凝土浇筑池底,厚10厘米--15厘米;③支模浇筑主池壁,用150号混凝土一层一层浇筑并捣实,厚度5厘米,同时安装进、出料管;④用200号混凝土采用对称浇筑方法一次性完成拱顶浇筑,厚度5厘米以上;⑤水压间浇筑同上述③;⑥拆模清理,采用七层密封方法进行池内密封;⑦试水、试压;⑧填料;⑨安装输气管、气压表、灯、灶等。

2.日光温室建设 日光温室是生态温室的主体结构。①透光率高,保温性能好,抗风雪

能力强,方便管理;②坐北朝南,东西延伸,如有偏斜,不超过5度为宜;③东西长50米--80米,南北宽8米--10米;④三面围墙,厚度不低于1米,北墙高度2米--2.2米;⑤顶面起脊,后坡与地面夹角35度--45度,前坡与地面夹角25度左右;⑥内设3排--4排立柱(钢筋结构不设),后坡有保温屋顶;⑦顶面和三面围墙设通风换气窗,出入门设保温门帘;⑧顶面盖保温草帘;⑨南沿外设防寒沟。

3.猪舍建设 猪舍外侧墙与温室墙为统一整体,北墙、内侧墙厚24厘米,墙与温室顶面横接,北墙设猪舍门,内侧墙在高60厘米和150厘米处分设两个24厘米x24厘米的换气孔,猪舍南墙为铁栏护墙,设门,猪舍顶面设通风窗。

通过对已建成使用的五井镇下五井东村“四位一体”生态温室进行效益分析,一座生态温室,年可产沼气1100立方米,节煤1.1吨,提供沼液、沼渣10吨,温室养猪生长快,出栏率高,节约饲料,年可增收节支8000余元。同时,沼气燃烧为温室增温,为作物生长提供二氧化碳肥,沼液、沼渣追肥,培肥地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是促进农民致富,帮助农民奔小康的新模式、新技术。

“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种养模式及配套技术,将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农户土地上将沼气池、猪台、温室、蔬菜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秸秆粪便为原料,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的新型生态温室种养模式。它在同一块土地上实现了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建立了一个生物种群较多,食物链结构健全,能流、物流较快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系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二、模式的构成与技术组装

1.该模式的基本构成。建200--600平方米的温室—个,温室内建20平方米畜禽圈舍,畜禽圈舍下建6--10立方米的沼气池,畜禽粪便入沼气池厌氧发酵,温室内安装沼气灯,发酵后生成的沼气,一方面用于照明、做饭;另一方面,在温室内点燃沼气灯,可起到提高棚温,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的效果。生成的沼液用于替代无机肥追施、叶面喷施,还可起到防虫治病的效果。沼渣用作基肥,沼液还可用作饲料添加剂喂猪。润普达农业专注于重庆新型温室大棚方案设计,重庆新型温室大棚施工,重庆新型温室大棚设施安装,重庆新型温室大棚造价,重庆新型温室大棚预算等综合性现代农业高科技企业。

2.主要技术。沼气池的建设与管理技术:沼液作添加剂喂猪技术;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替代化肥、农药技术;防治发生气害技术;科学调控猪舍与蔬菜种植区,形成种养良性循环技术。

第四篇: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申报指南

(2017-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推动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投入减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研究决定,在总结以前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2017年起集中力量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推进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政策,现对项目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解决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业生产、生态循环突出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发挥农业部门行业技术优势和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科学合理地选择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资源综合开发、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等方面的建设,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

一是整体化设计。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抓住关键、系统谋划、综合设计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确保产业链条、资源利用循环通畅。

二是菜单式选项。对照整体化设计的建设内容、循环模式与项目基础条件,根据“填平补齐”原则,菜单式选择所需建设内容,确保循环模式通畅。

三是区域性推进。在县域内选择核心区域整体推进,力争打造一批生态循环农业乡镇,并向周边辐射带动。

四是市场化运作。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项目建设并负责项目运营。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2017年-2020年建设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300个左右,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2.绩效目标

以提高区域范围内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为目标,建立起养分综合管理计划、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指标体系等管理制度,使循环模式、技术路线、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四者有机结合,区域内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努力实现“零”增长;畜禽粪便、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田作物使用畜禽粪便和秸秆等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达到30%以上;农产品实现增值10%以上,农民增收10%以上,农业生产标准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实现资源节约、生产清洁、循环利用、产品安全。

二、主要建设内容

按照完整的生态循环农业链条进行项目设计,项目建设原则上须包括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资源综合开发、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等三部分内容,同时兼顾资源利用的多样化和废弃物处理的不同方式。在具体项目设计时,项目单位可根据区域和自身条件,在完整设计的项目建设内容中,围绕关键环节、关键措施、关键技术,进行菜单式选择和搭配。

(一)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根据养殖场清粪工艺、配套农田消纳面积等,因地制宜选择一种或几种循环利用模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

1.种养一体化模式。针对周边配套农田、山地、果林或茶园充足的养殖场,对养殖粪便通过沼气处理或氧化塘处理,处理后的肥水浇灌农田,实现资源化利用和粪便污水“零排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厌氧发酵装置、好氧处理设施、沼液或肥水的贮存设施、输送设备、田间利用管网与配套设施等。

2.“三改两分再利用”模式。即改水冲清粪或人工干清粪为漏缝地板下刮粪板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采取固液分离、雨污分离等措施,畜禽粪便经高温堆肥后生产有机肥,养殖污水经过氧化塘等处理后浇灌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改造雨污分离管道系统,购置机械清粪设备、固液分离设备、固体粪便强制通风好氧堆肥系统、污水氧化塘处理贮存设施、肥水输送和农田利用设施等。

3.污水深度处理模式。采用污水深度处理技术,通过高效厌氧和好氧相结合的工艺,提高养殖污水处理效果,实现达标排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污水收集和预处理池、厌氧发酵池、好氧处理池、多级生物净化塘、消毒池、膜生物反应池等设施,以及污水泵、固液分离机、曝气装置等配套设备。

4.养殖密集区废弃物集中处理模式。对固体粪便采用粪车转运-机械搅拌-堆制腐熟-粉碎-有机肥的处理工艺,提高肥料附加值;对养殖污水采用养殖场污水暂存-吸粪车收集转运-固液分离-高效生物处理-肥水贮存-农田利用的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率,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养殖场粪污暂存设施、粪污转运设备、有机肥生产设施、污水高效生物处理和肥水利用设施等。

(二)农副资源综合开发

对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副资源进行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综合开发,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农副资源饲料化。因地制宜完善农副资源收集、储存和运输体系,针对不同的资源种类,采取脱水干燥、生物发酵、全株青贮等适宜加工方式,生产养殖饲料、蛋白原料或全混合日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库房、原料堆场等农副资源收贮设施设备,原料加工厂房、饲料加工车间、成品库房等农副资源饲料化加工设施设备,及污水处理等配套装置等。

2.农副资源肥料化。对农作物秸秆采取直接还田、腐熟还田、堆肥还田等技术,实现肥料化利用;对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采取混合堆沤发酵技术生产有机肥。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秸秆还田机械、腐熟菌剂,以及原料收集、转运、粉碎、烘干、翻抛、包装等有机肥生产加工成套设施设备等。

3.农副资源基料化。以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副资源为主要原料,合理搭配牛粪、麦麸、豆饼等氮源,生产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一定营养的有机固体物料,用于生产食用菌等。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基质原料制备车间、基质生产和储存车间、菌棚等,以及原料粉碎、菌种制备、灭菌、接种等机械设备等。

4.农副资源燃料化。以农副资源为原料,生产颗粒、块状、棒状等成型燃料,或者转化为清洁可燃气体,为生产生活提供优质能源。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原料堆场、燃料生产加工车间、燃气输送管道系统等设施,粉碎、成型机械和储气、除尘、计量、专用炉具等设备。

(三)标准化清洁化生产

重点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农田保育、稻渔生态种养、农药化肥氮磷控源治理等设施,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与清洁化。

1.标准化生产设施。围绕节水、节肥、节药,提高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广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主要内容包括温室大棚、处理车间、储藏库等建设,开展排灌渠系、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等田间工程,改造提升输变电线路、电增容设备、围墙等辅助设施,配备高效施肥节水设施与病虫害生态防治设施等。

2.农田保育设施。根据作物种类和肥料用量,建设田间有机肥储存池,将沼渣沼液、堆沤肥料等有机肥源进行分区储存,方便施用,解决有机肥施用季节性问题。建设田间化学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定点收集废旧地膜、农药和肥料包装物等,定期回收和资源化利用,解决废弃物污染问题。推广土壤深耕、覆盖免耕、有机无机肥料配合应用等技术,改善土壤环境,丰富土壤生物多样性,提升土壤微生态功能。

3.稻渔生态种养设施。在水网稻田、冬闲田资源丰富的优势区域,开展稻-鱼、稻-蟹、稻-鳖、稻-虾、稻-鳅等稻渔生态种养基地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灌排渠系、沟坑工程、稻田整治、“三防”(防逃、防虫、防害)设施等田间工程,水产品育肥、暂养、越冬等配套池塘或温室车间、检测室、加工车间及库房等土建工程,及用于产品质量检测、捕捞、加工、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仪器设备。

4.农药化肥氮磷控源治理设施。因地制宜开展沟渠整理,规范沟渠结构,清挖淤泥,加固边坡,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群落,配置格栅和透水坝。实施坡耕地氮磷拦截再利用,建设坡耕地生物拦截带和径流集蓄再利用设施,降低农田排水的氮磷等污染物含量。

三、扶持区域、申报对象与条件

(一)扶持区域

项目所在区域必须是农业综合开发县,并且农业发展思路清晰、主导产业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良好、循环模式相对成熟。基本条件如下:

1.县(市)级人民政府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高度重视,已制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或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稻渔生态种养等相关规划;

2.县(市)级人民政府建立了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开展过生态循环农业管理制度创新与探索;

3.对农牧渔业大县,以及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县市及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种养循环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的县市给予优先扶持,适当向中西部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地区倾斜。

(二)申报对象与条件

分为两类:

1.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

(1)申报方式:申报对象可单独申报项目或联合申报项目。

(2)申报条件:申报对象须在工商部门注册1年以上、具备可持续经营能力;通过信用中国网、中国政府采购网等查询,没有不良诚信记录或被列入监管黑名单;具有专门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人员和较强的技术力量;须委托专业机构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协助开展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实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等;项目区域为特定行政区域(至少为1个乡镇),边界清晰,相对集中连片;对于不能完成整乡镇推进的项目,要求项目覆盖农田面积不低于1万亩,畜禽饲养规模不低于1.5万头猪当量。

2.县乡人民政府

(1)申报方式:县乡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项目申报方案,明确实施范围、循环模式、建设主体、建设内容、运营机制、资金测算、资金来源等。

(2)申报条件及有关要求:申报项目的县乡政府须委托专业机构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协助开展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实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等;项目区域为特定行政区域(至少为1个乡镇),边界清晰,相对集中连片;对于不能完成整乡镇推进的项目,要求项目覆盖农田面积不低于1万亩,畜禽饲养规模不低于1.5万头猪当量。县乡政府自身未被列入监管黑名单。

县乡政府只负责项目申报及项目实施的组织和协调,不能直接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

(三)投入规模

单个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投入控制在1000万元左右(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比例高的省份可适当降低中央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全部财政资金投入控制在1500万元左右)。地方财政投入比例及项目单位自筹资金比例原则上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政策执行。

条件基本具备的省份,每年安排项目不超过3个;条件较好的省份可适当增加项目个数,但最多不超过6个。

项目建设期为1年。

四、管理要求

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将项目审批权限全部下放省级部门。

1.省级农业部门根据中央财政资金控制规模以及其他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政策要求,牵头组织项目申报、项目评审工作,严格把好项目申报和立项审批关(农业部门在组织项目、申报项目时应征求同级相关部门意见)。项目确定立项前要在省级农业部门官网上公示至少7个工作日;项目确定立项后要会同省级财政(农发)部门联合上报农业部和国家农发办备案,及时批复项目实施计划。财政(农发)部门要落实好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并加强对资金和项目的监管。农业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对本省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不断进行总结提炼和优化,持续推进。

2.项目申报单位要科学制定并认真填报项目绩效目标,省级农业(畜牧、水产)部门、财政(农发)部门要加强项目绩效目标审核和管理工作,将确定的项目绩效目标上报农业部和国家农发办审定;定期跟踪监控项目绩效实现情况,改进项目管理,确保实现项目绩效目标。

3.农业部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将在建设期间不定期开展项目检查和评价,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加大对工作绩效较好省份的支持力度,对不及时批复项目计划、项目监管问题多、不履行验收职能的省份将暂停项目申报资格。

第五篇: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 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区

曹 建 祥

“一栏猪、十亩田,一笼鸡、过好年”,这是几千年以来庄稼人小农经营的一个缩影,它既反映传统养殖对庄稼生产的重要性,也说明养殖业是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可现在不同了,随着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力转移进城,传统种植养殖业已经逐步转向规模化、专业化,种养业经营主体基本分离,种田的用化肥,养殖的靠饲料,种养脱节既造成资(肥)源浪费,又加重了环境压力,甚至造成污染。

去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列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的是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也是惠及全省人民及子孙后代的大工程。农业、农村是生态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转变和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打造鄱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区,是时代赋予农业部门的新使命。

一、现阶段种养分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种植和养殖业是构成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传统农业中,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食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源。两者紧密相联,循环利用。但是随着现阶段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大批农民转移进城,农村家庭传统养殖基本萎缩,尤其是我省养猪业,规模养殖场迅

1 速发展,以新余市为例:2009年全市生猪出栏71.3万头,其中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808户,存栏能繁母猪3.35万头,出栏生猪55.5万头,分别占全市存栏母猪、出栏生猪的53.4%、77.8%。在808户规模养殖户中,种养结合的不到15%,而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10户,出栏生猪占全市近50%。

从种植业讲,除了受耕地限制,规模种粮、菜的发展速度不如养殖业,但以开发山(旱)地发展经济作物为主的规模种植户比比皆是。全省果业、茶叶、油茶、药材等经济作物(经济林)产业布局、区域特色明显,基本在红壤丘陵地带,土壤条件差,除赣南果业部分农户采用“猪—沼—果”模式外,大部分规模种植户生态种养结合不够,有机肥缺乏。以新余果业为例,全市100亩以上果业规模种植户551户(500亩以上46户),占全市果园总面积的83%。全市果园养猪年出栏6万头,只占全市生猪年出栏8.4%。全市80%果园缺乏自给有机肥,而真正做到猪—沼—果的不到5%。当前,种养业规模化生产已出现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养殖业排污问题,80%以上养殖场,不兼种植,尤其是养猪业,大部分没有标准排污设施,部分养殖场既使近几年已经列入生态养殖小区和大型沼气工程项目支持,实施了改造(全市06年以来共40家)。由于猪场与种植区太远,沼肥、沼气也基本没有合理利用。

2 二是养殖业规划滞后。未批先建或乱建普遍。尽管《畜牧法》明确规定了养殖禁养区、限养区,但养殖户首先考虑的是交通、水源,相当一部分养殖场偏偏建在村边、水库边、河流边,地方政府和部门也没有详细的规划和监理措施。

三是种植基地土壤退化,有机肥缺乏。由于购买畜禽粪肥既增加运输成本,也增加施肥成本,种植大户只能长期依赖化肥,并大量使用除草剂,已造成土壤板结退化和污染残留。

四是部分山塘水库过渡使用畜禽粪肥,不仅造成水体污染,而且对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水产品造成冲击,休闲渔业发展也成问题。

二、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科技、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化发展,我国农业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核心是科技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其内在要求是“绿色、生态、高效”。由传统家庭式种养结合向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借鉴传统农业种养资源循环,合理利用的经验,推广生态种养结合,解决好规模化种养脱节造成的浪费和污染问题,实现资源(饲草、肥料)良性循环,维护好农业生态,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

2、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举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出了

3 明确目标,其中明确要大力推广“猪(牛)—沼—果(粮、油、茶)”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核心是发展,特色是生态,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的是保护一湖清水。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充分合理利用畜禽排泄物,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源,培肥土壤,既扩种饲草,又生产绿色产品,对保护鄱阳湖区一湖清水十分必要。

3、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现实需要。种植业化肥农药和养殖业畜禽排泄物,不仅对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产生影响,而且对土地、水体、河流流造成污染,甚至通过农产品直接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有机肥,如果充分用于种植业,不仅直接减少污染,而且减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农作物不仅长势健壮,也提高抗病虫能力(沼液本身就有杀病虫功效),相应减少农药使用量。因此,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通过套种饲料作物,又为养殖业提供优质饲料。这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推进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包括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间作套种、稻草还田、生物防治、生草栽培等)、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沼气热能利用)和种养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猪—沼—果、猪—沼—饲草、果园养禽、林地养畜、放牧等)多种模式。是借鉴循环经济理念和传统农业经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食物

4 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物质良性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系统工程。

今年是全面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第一年,积极探索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打造鄱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区,为全国大湖流域发展生态农业树立典范,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适应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推进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着重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抓住生态主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我省是全国产粮大省、柑桔大省、茶叶大省、生猪大省和淡水养殖大省,三十年来,我省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为我省保持良好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区,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各级党和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切实加强发展生态农业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把鄱阳湖生态农业区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相结合,与当地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相结合,与发挥我省农业主导产业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强化生态理念,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一要详细制定规划,要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总体要求、阶段目标和产业发展思路,针对当前种养业发展薄弱环节产生的生态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详细规划。二要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区,通过树立典型,总结发展经验,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发展

5 生态农业的氛围,提高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的生态意识。三要加强科研攻关,总结完善标准模式。要组织科研力量,科学分析当前生态种养资源循环利用薄弱环节,研究解决技术瓶颈,降低成本,同时积极探索生态种养的新经验、新机制,归纳总结成套可操作的生态种养模式,再全面推广。

2、坚持退库进园,退水上山,促进种养资源循环利用 牲畜排泄物既是种植业最好的有机肥源,但又是当前最大的农业污染源(1头猪相当于10个人排污量)。生态种养脱节的关键是全省养殖场区域布局不合理,造成肥源浪费。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养殖场退库进园、退水上山,利用好我省广阔的丘陵山地和规模种植的果、茶等经济作物,实行种养结合。各地要按区域内水流域分布,种植业产业规划和地形地貌,严格制定养殖场禁养区、限制区和适养区,严格养殖场建设审批程序,要明确阶段目标,力争3年全部退出禁养区,严禁禁养区新建养殖场;对限制区的养殖场要限期改进,达标排放。同时在规模种植区,要大力推广生草栽培,机械刈草还田还地,控制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的势头,在大中型水库养殖区,要坚持制止猪粪养殖。把养殖场、水产场、果园场生态环境(土、肥、水、气)评价认定列为农产品质量评定首要条件。

近几年新余市围绕发展生态农业,作了有益探索,先后推广养殖场退水上山、退库进园,百万树木进村入户,百万蛋鸡进果园和水库实行人繁天养等方式,关闭搬迁了沿仙女湖、孔

6 目江23家猪场。规模果园通过引进和自办养殖场,推广“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正在兴起。下一步将研究出台《新余市生态种养区域规划及“三场”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养殖场、水产场、果园场管理。

3 加强政策引导,增加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要研究出台鼓励扶持生态种养的政策和措施,在资金、用地、交通、水利及信贷上给予优惠和支持。发挥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一是建议国家农机补贴、沼气工程、生态养殖小区、现代农业项目等要优先安排采用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的企业、基地,抓好一批示范点、示范片。二是建议重点扶助“猪—沼—果(粮、菜)”沼肥运输、沼液管网建设及沼气制热发电等薄弱环节,解决沼肥、沼气流失浪费及污染问题。三是建议考虑旱地牧草、绿肥种子补贴,推广绿肥沃土、饲草养殖,同时鼓励支持生物有机肥厂建设。

新余市农业局副局长兼果业局局长

上一篇:农业行业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宁远实验中学成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