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项目施工方案

2024-04-10

生态治理项目施工方案(精选6篇)

篇1:生态治理项目施工方案

尾矿库生态治理项目工作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介绍

尾矿库是指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以堆存金属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或其他工业废渣的场所,是维持矿山正常生产的必要设施。XX街道位于XX,西邻XX矿,XX矿是我国大型露天开采XX企业。由于矿床埋藏浅,矿体厚度大,采用露天开采,由于历史原因和矿山露天开采条件好,处理矿石量大,近XX年来产生了大量的尾矿,堆存于XX村北渤海之滨的XX尾矿库,存放量近XX万m3,总占地面积XX公顷,尾矿库寸草不生,遇风尘土飞扬,对区内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

二、项目背景

XX街道地处XX,是国家规划的环渤海经济发展带的重要城镇,是实施XX省及XX市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全面实施“绿色十五”计划的重要一环。为保证区内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对环境进行治理。由于历史的原因,XX尾矿库目前所处的位置严重影响了区内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对滨海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对尾矿库进行整治,恢复其生态功能,可保护域内生态环境,加速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三、治理目标

2012年底前,促进地方政府和企业落实安全监管主体责

任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防止尾矿库重特大事故发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尾矿库安全生产条件和环境保护水平落后的局面,努力实现尾矿库安全生产、环保状况稳定好转。

四、项目实施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对尾矿库隐患治理工作的领导 政府职能部门应认真履行尾矿库安全、环保监管主体责任,将尾矿库隐患治理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列入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责任制的考核目标之中。

2、制定计划,有序推进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

对辖区内尾矿库安全、环境隐患进行认真排查,按照本方案统一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隐患治理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部门责任,组织专家进行全面调查评估。要指导企业通过安全评价、环境评价,确认尾矿库的安全度和环境影响情况,实施分级管理、分类指导。

3、分清责任,限期完成隐患治理

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及时督促尾矿库的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治理安全和环境隐患,及早完成隐患治理任务。同时,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积极推广尾矿库安全适用技术,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4、依法监管和指导,预防产生新隐患

安全监管、国土资源和环保部门,要依法对选矿企业和尾矿库隐患治理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指导,督促相关企业逐级抓好落实。对造成重大安全、污染事故的,要依法追究

有关单位领导、直接责任人和有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5、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公众安全环保意识 有关部门应当广泛开展有关尾矿库的生产安全、环境安全隐患危害的教育,增强公众对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意识;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和舆论监督力度,建立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尾矿库隐患治理工作;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企业业主、从业者的法制意识,普及安全、环保基本知识,增强防范事故和应急处置能力。尤其要争取公众对尾矿库隐患治理行动的理解和支持,保证治理行动的顺利开展。

篇2:生态治理项目施工方案

实 施 方 案

一、项目概况

梅林镇地处南靖县西北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7—20℃,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800—1880毫米。是神奇的土楼之乡。全镇共有各种土楼900多座,是名副其实的“土楼王国”,同时也是漳州市著名的侨乡,旅外侨胞有8000多人,主要分布在缅甸、印尼、泰国、香港、澳门等地区。现辖6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共2213户,9007人,全镇总面积1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56亩,山地面积131222亩。2009年实现当社会总产值7.36亿元,工业总产值6.06亿元,农业总产值9844万元,财政总收入150万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20元,梅林镇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盛产梅子、甜玉米、罗汉果、山药、毛豆、生姜、蔬菜、茶叶、畜牧养殖等,是名副其实的无公害果蔬产基地。

我镇良好自然和气候条件,促使连片种植梅子、甜玉米、罗汉果、山药、毛豆、生姜等无公害农产品得以形成,成为福建土楼的“菜蓝子”基地。同时,我镇努力探索“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种植模式,多方引进亚细亚、新润、高榕等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形成规模种植效益,玉米种植收入从每亩3200元提高到4000元左右。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实现蔬菜、茶叶、食用菌、畜牧养殖等多头并进、全面发展,力争将梅林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近两年来,群众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意投放,堤岸杂草丛生造成河面漂浮物较多,病死畜禽时有丢弃于河道现象;旱厕、不协调建筑、临时搭盖影响村容整洁。因此,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迫在眉睫,这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项目建设的依据

历史上的梅林镇水量充沛,水质清纯,境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民风淳朴、生机勃勃。但是,近年来,由于自然、社会等因素影响,全镇生态环境不断遭遇污染,随着岁月流逝而愈见沧桑,日渐失色,镇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 方面:

1、生活垃圾,倒入河中或倒在河岸,原因是沿河两岸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没有垃圾收集、转运和处臵设施,以致周边群众将各类垃圾随意堆放甚至倾入河道水域。

2、农业废弃物,在江面上漂浮的农业废弃物,主要是干枯的农作物枝杆和白色污染物等。

3、工矿企业废弃物,倒入河中或堤岸,原因是沿岸一些工业企业环保意识差,加之对企业排污的监管和执法不到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固体废弃物沿岸边、沟渠随意倾倒、堆放。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梅林镇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

各级领导的重视,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落实产业政策,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已是摆在当前的重中之重,根据福建省财政厅、省环保局关于2010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的通知精神,及南靖县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要求,确定实施该治理工程项目。

三、项目建设内容

建设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整合资源,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农村多元化、美化、绿化、亮化为重点,完善农村卫生管理,美化村容村貌,优化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味,开展梅林镇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活动。

1、拆除旱厕、猪圈3900平方米,不协调建筑2800平方米,临时搭盖306平方米,修复镇区旧农贸市场,需投资45万元。

2、新建造垃圾焚烧炉一座,1个固体垃圾堆放场,新购垃圾收集车2台;新建拦河坝1座,河道整治800米; 53座垃圾池,新臵垃圾桶40个,需投资35万元。

3、新建现代化公厕5座,安装路灯96盏路面水泥硬化8600平方米,需投资40万元。

四、实施机构

该项目由梅林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该实施项目成立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负责工程全面工作,成员由土地、城建、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分管环保副书记兼任,具体负责工程实施细节,设财务2人(其中会计1人,出纳1人),负责财务统计等工作,并成立项目督察组,由镇纪委书记任组长全程跟踪。

五、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人民币120万元,由梅林镇人民政府、企业和群众共同负担。目前,已筹集到位资金75万元,梅林镇因财力有限,特向上级申请资金补助45万元,项目设立专户,保证专款专用,财务开支在预算范围内,工程项目由领导小组组长一支笔审批,并接受上级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六、实施安排

本项目计划实施一年(2010年)。1、1月份完成规划设计; 2、2月份开始施工; 3、9月份完成拆除旱厕、废弃猪圈、旧房及残垣断壁5500平方米;沟渠清理9150米,修复镇区旧农贸市场; 4、11月份完成固体垃圾堆放场,53座垃圾池的建设,和臵放垃圾桶; 5、11月份完成6座水冲式公厕建设;安装路灯96盏;路面水泥硬化8600平方米; 6、12月份全部竣工验收。

南靖县梅林镇人民政府

篇3:生态治理项目施工方案

弥勒市林业局紧紧抓住云南省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的机遇, 突出治理重点, 明确发展方向, 把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根据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2年陡坡地生态治理任务的通知》 (云林联发[2012]25号) 文件, 弥勒市陡坡地治理任务10000亩, 资金468.23万元, 其中:省陡坡地生态治理生活补助资金300万元, 整合项目种苗补助168.23万元。通过该项目的实施, 对治理水土流失,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森林弥勒”建设步伐, 培育特色产业, 具有重要意义。为完成弥勒市2013年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 弥勒市林业局领导带头, 组织工程技术人员, 深入各乡镇开展陡坡地生态治理宣传发动工作, 优先安排生态脆弱, 坡度25°以上的陡坡地为治理区域, 严格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意见》和《巩固退耕还成果管理规定及资金管理办法》和相关的技术规程, 以及造林农户的意愿要求,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弥勒市2013年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作业设计》, 作为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 各阶段各环节的技术指导依据。

2 弥勒市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概况

弥勒市地处云南省东南部, 红河州北部, 位于东经103°04′~103°49′, 北纬23°50′~24°40′之间。地势北高南低,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 年平均温度17.1℃, 年平均降雨量950.2mm, 相对湿度73%, 最高海拔金顶山2315m, 最低海拔南盘江出境处862m, 相对高差1453m。土壤以红壤和紫色土为主, 水稻土、砖红壤性红壤、石灰岩土次之, 红壤是市境内分布最广的土壤。

弥勒市辖10镇2乡, 129个村民委员会, 7个社区居委会, 1057村小组。总人口52.78万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813元, 全年粮食总产量23.6万t, 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029元。

弥勒市土地总面积391127hm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31520hm2, 占59.2%;非林业用地面积159607hm2, 占40.8%;活立木总蓄积量6931480m3, 森林覆盖率40.2%。

2.1 技术依据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的意见;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2年陡坡地生态治理任务的通知》 (云林联发[2012]25号) ;《红河州陡坡地生态治理实施方案》;红河州林业局、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红河州财政局《关于下达2012年陡坡地生态治理任务的通知》 (红林计财[2012]22号) ;弥勒市陡坡地生态治理实施管理办法。

2.2 规模和布局

根据省、州要求, 结合弥勒实际, 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适地适树、培植产业、政策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进行布局。弥勒市2013年陡坡地生态治理面积10000亩, 分别布局东山镇2323亩、竹元镇4765亩、江边乡2912亩。涉及3个乡镇, 5个村委会, 8个村小组, 52个小班, 406户农户。

3 项目设计分析

3.1 营造林施工设计

3.1.1 立地类型划分

根据《云南森林立地分类及其应用》标准, 收集、整理、分析现有的基础资料, 通过现地调查, 将坡向、土壤类型、土层厚度等立地因子作为主导因子, 将项目区划分为低中山低山赤红壤立地类型组, 阴坡中、厚层赤红壤立地类型 (Ⅷ1) , 阳坡中、厚层赤红壤立地类型 (Ⅷ2) , 2个立地类型。

3.1.2 树种选择

根据适地适树、生物学稳定性、尊重农户意愿、生态治理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原则, 选择在弥勒生长良好、栽培面积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较好“红河1号”泡核桃作为造林树种, 形成以生态促进产业, 实现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双嬴。

3.1.3 林种设计

弥勒市2013年度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设计林种全部为经济林。

3.1.4 营造林技术设计

(1) 树种。树种选择“红河1号”泡核桃, 苗木质量以《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062-2006规定的Ⅰ、Ⅱ苗木为标准, 即:地径1.2cm, 苗高40cm, 根系长度>20cm, >5cm长Ⅰ级测根数8;地径1.00~1.2cm, 苗高25~40cm, 根系长度10cm, >5cm长Ⅰ级测根数6。按林粮间作模式造林, 造林密度11株/亩, 株行距7.5×8m。旱地作物以花生、小麦、荞等为主, 若套种玉米等高棵作物, 每行必须留出1~2m的通风通道, 以利于苗木的正常生长, 耕作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损毁损伤苗木。

(2) 营造林技术措施。整地:块状整地, 规格80cm×80cm×60cm, 于造林当年10~12月进行。定植时间:造林当年12月至翌年1月。造林技术:塘的规格80cm×80cm×60cm (长×宽×深) ;定植时每塘施入20kg腐熟的农家肥和0.2kg复合肥作底肥;视苗木根系, 回细土至适当位置, 定植前注意农家肥不能与根系接触, 把苗置于塘中央扶正, 回细土于根系周围, 踩实, 定植后每株浇定根水30kg, 地膜覆盖种植塘口。根据多年的栽培经验, 核桃苗木嫁接口要略低于地面, 视旱情情况, 增加浇水的次数和数量;进入雨季后要及时除去地膜, 防止嫁接口漕水。

(3) 抚育管理。人工造林后次年开始进行抚育管理, 每年结合耕作进行松土、除草、施复合肥0.2kg/株, 及时除萌、补植, 根据幼树生长情况适时定干, 同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3.2 种苗组织设计

种苗是实施退耕还林的基础条件, 必须提前准备。弥勒市已通过公开招标, 在弥阳镇丫普龙培育核桃嫁接苗254亩, 能出圃苗木160万株。根据下达的计划任务和造林模式, 核桃造林初植密度11株/亩, 加10%的补植补造, 弥勒市2013年陡坡地生态治理面积10000亩, 需苗12.65万株, 能满足造林需求。

3.3 管护设计

造林结束后, 为防止人为损毁、牲畜践踏、火灾, 根据造林地块面积及布局, 由造林承包者聘请护林员4人进行管护, 小块面积由天保护林员代管。由于弥勒市造林树种全部为核桃, 直接受益人均为农户, 故要督促受益人积极参与管护, 确保造林成效。

3.4 施工组织设计

弥勒市2013年度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 由弥勒市林业局天保退耕办负责组织、指导、管理、检查和验收, 涉及的乡镇应做好宣传动员、地块落实、农户面积确认、公示及协调等工作;项目负责人包括市林业局局长和涉及乡镇的乡镇长;技术负责人包括市天保退耕办和涉及的乡镇林业站。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 市人民政府与乡镇、乡镇与村委会签订目标责任状, 明确责任、严格奖惩、义务和实施目标。营造林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 由专业队伍实施完成。在造林过程中, 市天保退耕办、涉及的林业站派出专业技术人员, 深入施工现场认真做好督促、检查、指导等服务工作, 严把各道工序, 确保施工质量。

3.5 投资概算

3.5.1 营造林主要经济指标

种苗费:核桃苗木费3.0元/株。地膜:0.2元/株。肥料费:复合肥2000元/t, 农家肥300元/t。人工巡护:护林员人均工资1000元/月。工价:60元/工日。

3.5.2 投资概算

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总面积10000亩, 总投资589.2万元, 其中:省陡坡地生态治理生活补助费300万元 (直接补助群众生活) ;各整合项目种苗补助费:168.23万元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12.86万元, 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项目25.6万元, 州级林业产业项目129.77万元) ;群众投工投劳投物拆抵120.97万元。各项费用构成如下:

营造林投资289.2万元, 占总投资的49%;省陡坡地生态治理生活补助费300万元 (直接补助群众生活) , 占总投资的51%。

3.6 保障措施

3.6.1 组织保障

弥勒市成立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 市林业局局长任副组长, 下设办公室在林业局, 由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 市天保退耕办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市人民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与村委会签订目标责任状, 各农户与市人民政府签订陡坡地治理合同, 明确责任、义务和实施目标, 确保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成效。

3.6.2 政策保障

为确保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的意见》 (云政办发[2012]152号) 的规定和要求, 结合林业产业发展实际, 弥勒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弥勒市陡坡地生态治理实施管理办法》, 督促各乡镇人民政府利用广播、会议、培训等宣传媒介, 深入宣传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的重要意义、政策和措施, 明确建设目标、任务、权益和责任, 营造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的良好氛围, 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

3.6.3 技术和科技保障

市林科所组织技术力量, 结合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 及时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为陡坡地生态治理的政策、措施及管理办法, 核桃栽培、嫁接、抚育管理及整形修剪等技术;培训对象为林业站、天保所人员、护林员、核桃种植户、乡村技术员及村组干部。做到理论授课与现场操作相结合, 使学员不但掌握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实际操作, 做到学以致用, 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3.6.4 质量保障

公开招标, 选择技术力量强、管理经验丰富、有一定经济实力、信誉好的企业, 实行专业队伍造林。在治理过程中, 市天保退耕办、涉及的林业站派出专业技术人员, 分片负责, 现场督促、指导, 把好各道工序, 确保施工质量。市种苗站派出专人, 把好苗木质量关, 所采用的核桃嫁接苗, 以《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062-2006规定的Ⅰ、Ⅱ苗木为标准, 杜绝不合格苗木上山。实行农户提供土地、参与管护。成活达标、管理规范后兑现生态治理生活补助费。专业队伍造林, 合同期满检查验收合格后交农户经营管理。实行农林间作, 做到农业生产与生态治理协调发展, 从而增加林农责任心, 提高其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以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取得治理成效。

3.6.5 资金保障

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的文件要求, 实行专款专用, 资金兑现以验收合格、规范套种、公示无异议为前提, 按造林合同规定实行分期付款, 把资金管理与工程管理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确保工程资金按规定使用, 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档案资料, 做到图、文、表齐全, 管理有序。

参考文献

[1]宋桥英.GIS在怒江州贡山市退耕还林中的应用[J].云南大学地理空间信息, 2011 (1) :100~101.

[2]红河州林业调查规划队.云南省弥勒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R].红河:红河州林业调查规划队, 2006.

篇4:论路桥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的治理

关键词:市政路桥工程 施工项目管理 成本管理

近几年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市政路桥施工企业来说,项目管理具有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制约性强、信息流量大等特点。一个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全面的管理涉及到对人、财、物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其中包含了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质量、材料、计划、安全和合同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内容。对此企业的领导也认识到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项目管理技术也应该必须不断地完善和更新,利用信息技术实施项目成本治理,将成为企业在今后市场上竞争制胜的有力武器。

1、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模式

1.1成本管理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在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中成本管理的作用举足轻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以谋取经济效益为企业首要目标。

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不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且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又取决于企业成本管理的体现。这对于交通运输业尤其是市政路桥施工企业,机遇与风险同在。

在工程招投标工作中,业主及其委托的咨询单位编制标底以社会平均价格为基础。因而企业首先要积极搜集工程造价资料,分析其利润和成本构成,建立外部成本评价标准体系。企业在充分掌握外部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同企业自身成本标准体系相比,找出部分项目工程存在的成本差异,这样企业在参与招标投标工作时,基本对工程报价有了比较可靠的了解。同时施工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时,由于施工企业生产供给能力缺乏弹性,必然长期面临买方市场,买方市场中企业生产成本决定了产品价格,也决定着企业市场份额的大小。在技术水平等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哪一个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得好就必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因此项目成本治理势必引起市政路桥各施工企业的高度重视,只能做好项目成本治理工作才能有效的在市场中立足。

1.2成本管理的模式

主要包括以下三阶段:

(1)成本的事前管理。成本的事前管理指工程开工前对影响工程成本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事前规划、审核与监督。成本的事前管理主要包括:投标报价时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工程开工前制定的成本计划等内容。

(2)成本的事中管理。这里主要指在施工过程中开展的成本过程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预算范围之内。在平时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分阶段、分时间对预算成本进行汇总、对比分析,严格审查各项费用否符合预算,要求计算实际施工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消除超出预算成本的现象。实施过程的成本控制细分成以下四个方面:材料费的控制、人工费的控制、机械费用的控制、管理费的控制。这四点是成本过程控制的要点,也是整个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控制好以上四点也就基本上控制了整个项目的成本。

(3)成本的事后管理。工程完工后将工程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计算成本差异,确定成本节约或浪费数额,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成本控制,其工作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项目成本分析完成后,对项目成本进行总体考核,以评价该工程成本控制的情况,人工、材料、机械、管理费成本是否超标,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明确以后成本控制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不断完善成本控制与管理理念,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比较。

1.3缺乏信息化的成本管理暴露的问题。

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盈亏状况必须随时掌控,对于公司和项目经理来说都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在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不强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实时动态成本控制,往往在工程进行到某一时刻或工程的关键里程碑结束后,甚至工程项目整体竣工后才可以进行对比,还要耗用一定的人力和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所以反映工程的盈亏状况往往滞后的。目前很多公司仍然存在这样的弊端,加上本身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还不成熟、不完善,暴露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施工过程中基本无成本核算,不能做到项目成本的日清月结。项目过程中基本不清楚盈亏,也就无法实现实时动态成本控制,更不能掌握项目进行中的盈亏状况。

(2)计划性较差甚至脱离了计划。劳务、材料、机具设备的使用不能有效控制,这样就更谈不上资金计划的准确性。

(3)成本信息的滞后造成不能及时收集、传递、处理、储存。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数据信息,对成本信息未能做到正确的选择与使用,不能及时准确的发现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及原因,难以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使效益大量流失。

(4)成本核算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传统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主要根据财务部门的决算报告,这种核算体制经常因业务人员提出报告的时效性滞后,而无法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由于缺乏成本管理中的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只能靠制度被动地“卡”,导致反映在财务帐面上成本失控已既成事实。

2、项目成本管理的解决措施

2.1加强技术管理降低技术成本

在成本管理中,对人工费的核算往往严于对材料费的核算,对责任成本管理的重视往往高于对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视。其实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劣和其有效的开展,是责任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工程成本的75%部分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已经确定,留给其他部门进行挖潜增效的余地已经很有限。对此必须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的成本意识,以求将成本管理工作置前。试想如果施工组织设计差之分毫,到成本消耗上定会失之千里。经过优化和经济技术论证的施工组织方案,无疑对项目成本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施工过程中,在单价数量都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技术上的完美控制则是节约成本的有效途径,加强施工组织调配,加快工程进度,人工费、机械租费就相对减少,各种效率都会提高,成本自然就会降低。

2.2对项目成本及时进行测算,建立以责任成本承包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模式。

作为施工企业成本主要发生的项目部,如果对项目成本不及时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不设定管理目标,那么项目成本管理就很难取得好效果。在项目施工前进行成本测算,确定项目责任成本。对降标幅度较大的项目一般实行正算法(防止责任下移),按照规模逐一盘算;对降标幅度不大的项目一般实行倒算法,由小渐大,从最小的材料进行逐一盘算;而后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得出最优的成本结算。

责任成本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教育全体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必须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要紧密联系工程进展实际,规范责任成本管理制度,合理配置资金,调动各方面节约施工的积极性。

2.3严格人工费的预测及管理。

人工费在公路工程中一般占工程造价10%左右,所以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应严格控制人工费。任何一个施工企业在进行成本预测,拟就内部承包合同时,都应根据当地的工资水平及社会劳动力市场行情,测算出施工企业实际收入的日消耗量。这样的预测管理方式将会使成本降到最低,起到优化成本费用的作用。

2.4加强对材料及设备的管理

工程物资消耗占工程直接成本的60%左右。材料费控制关键在采购环节,任何一个施工企业都应结合工程自身的实际特点,依据科学的方法并结合材料中标单价来重新核定工程所需主材、地材、辅材的供货地点、购入价格、运输方式等,并广泛搜集市场信息,真正做到货比三家、物美价廉;同时还应考虑出厂材料购入时资金价值是否合理,计划材料用量占用资金的比例是否合理,最后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减少资金积压及材料储备,减少一些无形资产的流失。

2.5强化合同管理,抓好对分包工程的管理。

外部劳务使用与管理是施工企业适度的规模扩张,是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但当前施工企业在劳务使用与管理中存在严重的有章不循或不规范现象。因此加强劳务使用与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又一重大课题,要规范使用制度,落实“两坚持一提倡”,即坚持劳务使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合理有序考核业绩,注重实力,总量控制”的方针,坚持劳务使用基地化、弹性化的制度,同时在保证自有队伍有活干的前提下,提倡使用“混编带用劳务形式为主,劳务建制队伍清包工方式为辅”,但重要岗位禁用外部劳务制度。

3、结束语

市政路桥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人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经验,才能在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施工环境,实现对各成本环节的有效控制,通过投标成本的预测、项目开工前的成本预算、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项目工程完工后的成本汇总分析、项目成本控制的总结及评价等步骤,形成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逐步走向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模式。

篇5: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依据国家和省市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定,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的现代环境管理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体现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坚持突出污染防治,完善基础设施;明确目标任务,分步落实措施;坚持全面推进,实现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彻底解决项目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本项目环保计划的总体目标如下:

1、整个场地植被覆盖度不低于建设前的植被覆盖度;

2、场地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以上。

3、扰动土地治理率98%以上。

二、保护重点

对于大气、水、固废以及噪声的环境保护措施都是“三同时”工程,必须同时设计、同时动工、同时投入使用。因此本次环境保护计划将重点对该项目场地的综合整治及生态恢复措施作出计划。

三、生态恢复的范围和期限

1、范围

生态恢复的范围包括整个项目场地及临时用地、地面防排水防治区、供排水管线、施工便道、施工区、供电线路防治区以及运输道路等,并考虑对周边草地的保护。

2、整合改造项目的生态恢复规划

由于该项目的场地尚处于整合改造阶段,工业场地建设的同时就可以陆续对项目场地进行原貌恢复,实现“三同时”工程。自项目开工起,项目场地就应该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

四、整合改造项目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的具体措施

整合改造项目的环保计划主要分为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三个阶段。对于进场道路、项目场地等,区域生态环境被破坏,自然恢复时间较长,应以生态建设为主,施工期应以生态保护为主。

1、建设期环境保护对策 1.1 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1.1 土壤与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⑴施工中应加强施工管理,尽量缩小开采范围,各种现场活动应严格控制在项目区域内,将临时占地面积控制在最低限度,尽可能地不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和土壤,以免造成土壤与植被的大面积破坏,而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对于植被生长较好的地段,尽量不要在这些地段设置工棚、料场、弃渣场等。

⑵对于临时占地和新开辟的临时便道等破坏区,施工结束后应按照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工作。凡受到施工车辆、机械破坏的地方均要进行土地平整、耕翻疏松(要求深翻表土30~40cm),并在适当季节进行植树、种草工作(根据不同地段的生态环境特点选择适合于当地生长的树种、草种),保持地表原有的稳定状态,其造林成活率要达到70%以上;植被总体恢复系数要达到95%以上。

⑶妥善处理建设期及运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生活垃圾等,要进行统一集中处理,不得随意弃置。开采结束后,要进行现场清理,采取恢复措施。1.1.2 土壤侵蚀的防治对策措施

⑴在地面开采过程中,应避免在春季大风季节以及夏季暴雨时节进行作业。对于场地破坏区,施工完毕,要及时平整土地,并种植适宜的植物,以防止发生新的土壤侵蚀。

⑵对于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土石,要合理布置弃渣场。不得将废弃土石任意裸露弃置,以免遇强降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1.2 噪声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项目施工过程中,主要噪声源是地面开采施工中的施工机械、以重型卡车、破石机为主的运输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场地附近五坝村,因此会对该村居民产生不利影响。为防止噪声扰民生,应在施工前架设隔音墙,将开采期的噪声影响缩减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管理,严格遵守GB12523-90关于《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规定要求。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施工工序,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夜间尽可能不用或少用高噪声设备。如因连续作业确需在夜间施工的,应在开工前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公告居民,以便取得谅解。

(2)在村庄附近施工时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及施工方法。1.4 环境空气影响防治措施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施工作业面和施工交通运输产生的扬尘;场地平整形成的裸露地表、挖掘,运输,破石机破碎等扬尘;装载机及交通工具释放的尾气;

为减小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必须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⑴散装物料装卸应尽可能降低落差、轻装慢卸,车辆上应覆盖篷布;车辆出工地前应尽可能清除表面粘附的泥土等。

⑵施工场地、施工道路的每天洒水4~5次,并及时清扫道路,碾压或覆盖裸露地表。可使扬尘造成的TSP污染距离缩小到20~50m范围。

⑶散装易起尘物料应尽可能避免露天堆放,若露天堆放应加以覆盖。

⑷水泥搅拌场地,在场地选址时,尽量远离居民区,并使其位于居民区下风向。

⑸临时性用地使用完毕后应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⑹在建设期间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加强施工管理,可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要求施工单位坚持对施工队伍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矿井建设期采取上述措施后,可显著减轻施工活动对环境空气质量带来的不良影响。1.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施工期间多余的弃土弃方用于铺垫工业场地和铺设道路。项目地面工程施工过程中排放的少量建筑垃圾充填工业场地附近的山沟,少量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运送到垃圾转运站统一处理,不会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2、运营期环境保护对策 2.1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2.1.1 项目场地防治措施

项目场地防治措施主要通过采取绿化美化措施达到防治区域水土流失的目的,在绿化布置时,遵循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工业场地场前区中心绿化为重点,并与其它建筑物空地绿化、场内行道树的布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达到防治区域水土流失的目的。2.1.2 雨水防治措施

工业场地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雨水经管道收集后,排入厂外边沟。

2.2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2.2.1 一般意义上的降噪措施及可行性评价 ⑴降噪措施

① 在满足生产工艺的前提下,选用设备加工精度高、装配质量好、产生噪声低的设备或附有配套降噪措施的机电设备;

②平面布置利用建筑物和厂界四周防护林带来阻隔减弱声波的传播;

③ 对于属于空气动力产生噪声的设备,如各种风机等,应在设备的气流通道上加装消声设备;

④在无法采取隔声、减振、阻尼等降噪措施的作业场所,根据需要设立隔声值班室。在该场所工作的人员佩戴耳塞、耳罩等劳保产品。

⑵对拟采取的噪声控制措施评价

① 选用设备加工精度高、装配质量好、产生噪声低的设备是一种积极的噪声防治措施,效果良好;

② 在建设项目的平面布置中,考虑利用建筑物的围护结构来阻隔声波的传播是一种积极的噪声综合防治措施,可降低噪声10~15dB(A),效果良好; 2.4.2 建设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合理组织,尽量减少临时施工用地,减小施工范围。(2)本工程场地平整及临时弃土弃渣将会破坏原地表植被,这些破坏是可恢复的,随着施工的结束,这些植被将逐渐恢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施工场地的规划,明确弃土弃渣点和施工范围,尽可能减少施工影响范围,施工结束后,要尽可能恢复临时占地的土地功能。

五、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

项目场地应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行动领导小组,由一名项目班组长专门负责环保行动的顺利有序进行,对矿区已有得环境保护设备加以保护和检修,以保证其正常运行。场地各个部门应对环境保护计划的顺利实施予以支持。

2、资金保障

项目应从每年的销售利润中设立环保专用资金,用于每年的土地复垦、水土保持以及各项环境保护处理措施的顺利进行。一定做到专款专用,保证环保资金用于环境保护行动中,禁止挪用环保专用资金。

3、技术支持

项目场地应定期派专门负责环境保护方面的人员外出学习,学习其他矿井的先进经验,保障本项目的环境保护设备正常运行,保证环境保护行动的顺利进行;项目场地还应经常邀请专业机构的技术人员为本矿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增加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以便在生产中得以应用。

4、宣传教育

篇6:生态恢复治理实施方案

各科室:

为扎实推进我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真正做到“不欠新账,渐还旧账”,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理念,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的原则,按照《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国函[2006]52号)精神做到“规划协调”,结合我矿区塌陷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现场调查,查阅技术资料,核实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归纳分析;科学设定指标体系,按阶段明确主要恢复治理任务,按时期排定重点工程;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破坏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良好的矿区环境。

二、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目标

通过方案的实施,树立科学发展观,彻底破除“先破坏、后恢复,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程控制,综合治理”环保新战略,建立煤炭开采生态恢复治理长效机制。

到2015年,矿区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把矿区建设成景观优美、空气清新、青山碧水的生态型新矿区。

三、生态恢复治理工作任务

1、矿区内不稳定边坡治理任务(1)、进行坡体整治。为了防止滑坡,基本保持原地形坡度不变,在坡顶部进行平缓削坡,削坡的坡比应缓于1:1(45o),使坡体更加稳固,减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几率。

削方遵循至上而下的顺向开挖。施工过程中做好临时排水措施,开挖面上部要设截水沟,开挖面要有临时的排水沟。最后清理整体坡面,形成直线坡

(2)、边坡底部修建砌石挡土墙

挡土墙必须具有良好的基础,其外墙面内倾,内墙面较平直,呈上窄下宽,墙基嵌固于稳定的地基中,一般墙高2m。

2、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裂缝区治理任务 塌陷裂缝复垦

(1)、对轻度破坏,土层较厚、裂缝未贯穿土层的土地,采用黄土填堵方法。第一道工艺是沿地表裂缝和需要进行平整土地的地表倾斜部位剥离表层耕植土,剥离宽度为裂缝两边各0.3~0.5m,剥离深度为0.3~0.5m,剥离的耕植土层就近堆放在裂缝两侧和平整土地范围的周边;第二道工艺是充填裂缝和平整土地,向裂缝中倒土充填裂缝并夯实;第三道工艺是覆盖耕植土层,将裂缝两侧和平整范围周边剥离的耕植土均匀覆盖在已完成整治工程的地表上。

(2)、对破坏程度严重、裂缝透穿土层的土地,按反滤层的原理去填堵裂缝、孔洞。可采用推土机和铲运机械的方法,首先用粗砾石填堵孔隙,其次用次粗砾,最后用砂、细砂、土填堵。当塌陷稳定,可使生态逐渐恢复。对塌陷坑恢复治理

对土地塌陷区采用黄土填堵方法。第一道工艺是剥离塌陷坑以及周围0.3~0.5m表层耕植土,剥离深度为0.3-0.5m,剥离的耕植土层就近堆放在塌陷坑和平整土地范围的周边;第二道工艺是充填塌陷坑和平整土地,向塌陷坑中倒土充填并夯实;第三道工艺是覆盖耕植土层,将塌陷坑和平整范围周边剥离的耕植土均匀覆盖在已完成整治工程的地表上。

对道路塌陷坑治理方法。第一道工艺是剥离原路面表层,在塌陷区域填充粘土并逐层充分夯实至与路面高低相差3cm,路面面层类型选用与原路面一致的进行硬化。

旱(坡)地复垦

(1)、按照上面方式对塌陷裂缝的复垦措施进行人工黄土填堵。(2)、在复垦地块周围边界地段种植2~3排毛白杨,作为田间林网,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3)、退耕还林、还草,本地区可种植的主要树种为毛白杨,主要草类为紫花苜蓿。

(4)、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与当地农业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改善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持久和谐的统一格局。

(5)、结合该地区的经验:径流整地保水、适时栽植、适时浇水保苗、乔灌混交、大苗木移栽等,加强管理。

3、废弃地综合治理任务

位于废弃工业场地周围的不稳定边坡,削坡后,可以采用植物护坡为主,工程护坡为辅的方式进行治理。

(1)边坡防护植物的选择

从护坡功能考虑,植物防护首先要求能加固稳定边坡,而且有绿化和改善公路环境的作用,所以防护植物要求有以下特点:

a、有良好的固土和护坡效果的植物。b、覆盖度大,密度大。

c、绿期长,多年生,耐践踏,适宜于粗放管理,容易移植、繁殖,最好能自然繁殖衍生,易于管理。

d、最好有较强的抗污染和净化空气的能力。

从气候土质环境考虑,理想的防护植物应具有以下条件: a、适合当地气候(主要是湿度和降水)条件。b、抗逆性强,易繁殖,有抗寒、耐热、抗旱等性能。

c、具有抗病毒、抗倒伏性能,生长快,扩张性强,在短时间内就能郁闭边坡。

d、耐贫瘠、耐粗放。

e、能适应如盐碱等特殊环境条件。

根据上述原则及实地调查,在边坡生态修复中常用的冷季型草种有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草地早熟禾、剪股颖等,暖季型草种有狗牙根、假俭草、结缕草、百喜草等。也可选择冷季型和暖季型草种混播。

灌木一般采用胡枝子、紫穗槐、沙棘、锦鸡儿、柠条、旱柳、刺槐等。(2)种草防护

种草坡面防护适用于边坡稳定、坡面冲刷较微且边坡高度不高、坡度不陡于1:1.25、适宜种草的土质边坡或经改良的边坡;一般要求边坡高度不高(﹤6m)、不浸水或短期浸水,边坡上已扎根的种草坡面防护可容许缓慢流水的短期冲刷。

种草常用的几种播种方法:

1撒播: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适用于比较松软的土质边坡。○2沟播:适用于土质比较坚硬的边坡上,须对沟内土体进行换土○处理,使草籽易于发芽生长。

3喷播:适用于人员作业不便,或因边坡土质过于贫瘠。○4植生带:在暴雨强度较大的地区,可在坡面上铺设草坪植生带○进行种草。我矿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上述方式之一。

种草进行坡面防护的特点:施工简单方便、成本低、劳动强度小、施工进度快、美化路容与保护环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使用。

4、矿区绿化任务(1)、矿区工业场地绿化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植物群落是以常绿阔叶树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相出现,充分考虑冬日对阳光的需求,大量运用的植物种植群落应具有以下层次结构。上层大乔木: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形成上层界面空间,以保证夏季的浓荫与冬季充足的阳光。中层乔灌木: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空间。下层是耐荫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在满足园区环境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以及丰富季相变化的同时,还要考虑植物种植文化的原则。

道路绿化树种选择毛白杨,3m×3m株距,穴坑整地,穴径60×60cm,苗木要求为三年生一级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

草坪选择高羊茅八成草草坪。高羊茅是禾本科羊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丛生型禾草,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耐寒能力和耐热、耐旱及耐潮湿能力均很强,在pH值为4.7~9.0的土壤上都能生长良好。这种草坪外观饱满,密度大、无杂草、冬季不会变黄。

(2)、矿区运煤内道路两旁绿化

a、原柳林南峪煤矿运煤专用道路(4号煤层风井场道路)两侧种植单排行道树。

树种:毛白杨;

密度:株距3m;

整地方式与规格:穴坑整地,穴径60×60cm;

苗木要求:三年生一级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考虑2%的损耗。

b、在进场道路非桥段、事故矸石场道路及爆破材料库道路两侧种植单排行道树。

树种:毛白杨;

密度:株距3m

整地方式与规格:穴坑整地,穴径60×60cm

苗木要求:三年生一级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考虑2%的损耗。

3、矿区荒山绿化

(1)、工程概况

矿区进行绿化建设和恢复植被是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方案期内需要长期对矿区范围内的区域进行全面绿化。

矿区目前低覆盖度草地面积达5.826km2,占矿区面积的65.09%,为了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在方案期内拟对矿区荒山进行绿化造林,种植以水土保持防护林。

在方案期内按照先易后难、顺次推进,突出重点、全面拓展,身边增绿,然后延扩展的原则,在方案期的5年内,荒山绿化造林1800亩。面积达102km2,使得矿区宣林地绿化率达到20%以上。根据确定的绿化和造林工程量,每亩造林地按照树距3m×3m的株距,每亩地约需要树苗74株,共需13.32万株树苗。在林地中撒播草种植草地,按照每亩需要1公斤草种计算。

(2)、绿化造林技术措施

a、地面整理

沿等高线,采取鱼鳞坑方式整穴,穴不宜太长,长、宽、深30×30×30cm就可,防止过大破坏植被太多,重新营造成水土流失。

通过整地,有利于蓄水保墒,促进土壤风化,减少栽植时的用工,缓和造林季节农林争劳力的矛盾。在保证造林质量的前提下,从省工和减少破坏天然植被考虑,适宜荒山地区造林的整地方式主要有“V”字型,穴状2种类型。

①“V”字型。适宜于坡度26o~35o的荒山坡,操作方法是在裸露岩缝隙小块土的附近垒土(或小石块),然后沿两边外倾斜延伸呈“V”字型,其造林地形状多为不规则的棱形。

②穴状。适宜地坡度15o~25o以下的地势平缓的沟底或裸岩稍少的地段应用,形状可方可圆,规格穴径30cm,深30cm。b、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应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绿化和美化。c、填土整穴与定点栽植

根据实际地形,按设计施工图进行定植的穴数的确定,有株行距的按株行距定栽植点;没有株行距的,进行自然栽植,根据地面的基本情况,随意确定栽植,单位面积内达到规定的栽植数要求。

开穴深度、宽度大于苗木根幅和根长,乔木栽植穴为1.0m×1.0m×0.8m,灌木栽植穴为:穴径0.6m、穴深0.5m。

坡面栽植苗木时,栽植穴沿等高线整成鱼鳞坑式,上、下呈“品”字型排列,穴长径0.8m、短径0.5m、坑深0.3m,外缘半环形,土埂高0.2~0.3m,穴距按栽植要求密度进行排列。

做到穴内无水冲后的塌陷或洞穴,表土疏松细腻、基本无石块、瓦砾等杂物。d、加施基肥

贫瘠土壤应施基肥,优先使用农家肥,在农家肥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考虑使用由10%的有机肥、20%的化肥、70%的表土均匀搅和而成的混合肥料。

肥料施用方法,每穴用量,以占填穴体积的1/3~1/4为宜,环施和浅翻表土施用量因树木大小而定,栽植色带的土壤施肥量为2~3kg/m2。

树木丰满、生长良好的一面朝向视线,树干或树木重心与地面基本垂直,无倾斜、歪倒。

e、矿区周边荒山绿化工程造林树种选择

根据柳林县当地实际情况与现场调查,矿区荒山造林主要种植树种为侧柏和油松,在侧柏和油松中夹植荆条、柠条、胡枝子、野葛、华北绣线菊、花椒、酸枣、连翘等抗旱性能较强的灌木。

落叶乔木类:苗木要求主干通直,主侧枝分明,分枝点高质在2.0m以上;花灌木类:苗木要求枝叶茂密,主枝3-5枝,并分布均匀。f、入穴栽植

栽植时先将苗木扶正扶直,裸根苗的根系舒展、深浅适宜,覆土时先填表土湿土,后填新土干土,分层覆土,分层踏实,最后一层覆虚土。

带土球的苗木,栽植时要去除塑料包装,保证土球完整,无破碎;裸根苗栽植时要粘泥浆。苗木放在栽植穴的中央,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栽植方法。栽植后浇透水,并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溉、及时培土、扶正。

该地没有苗源的苗木,在苗木调运过程中,需进行较长距离的运输时,一定要给运输苗木遮盖篷布、洒水、避免阳光直射,减少树体水分的丧失。

5、取土场综合治理任务

(1)、取土场在施工中要严格施工管理,做好排水引流,确保取土场的水土保持工作落到实处。

(2)、取土时,开挖的表层熟土要专门堆放,将部分表层土装入编织袋堆放在外侧,形成拦挡,取土完毕后将用表层熟土覆土复垦,以便工程借宿后进行覆土,为下一步绿化工作提供养分基础,提高栽植植物的生存能力。

(3)、要分区挖土,边挖取边恢复,挖取一定区域后要对取土场进行平整、绿化,并建设挡墙。取土场的边坡防护采用削坡开级与植物措施结合进行,按1:3边坡进行削坡开级。

(4)、绿化时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毛白杨、沙棘、柠条、紫花苜蓿等物种,通过人工适时栽种,尽快形成草灌地,恢复生态环境。

6、矸石场综合治理任务

工程措施:

a、矸石场底部进行防渗处理。

b、矸石场底部修建汇水排水涵洞、周边修建集水渠和排水渠,防止雨水汇集浸泡矸石堆和冲刷矸石场外工业场地。

c、矸石堆安全堆放,分层堆放并用黄土压实,消除煤矸石自燃的危险。

d、矸石场周围进行绿化。

e、在矸石场沟外侧入口处修建挡墙,防止矸石滑坡泻出矸石沟,对沟外的工业场造成损害。

f、挡矸墙外侧种植绿化隔离带。具体工程措施按照矸石场设计进行施工。土地平整:

建设期弃渣堆放结束并覆土后,进行平整。

周边种植防护林带建设:采用乔灌结合的办法,种植宽度为10m。主要种植毛白杨、沙棘;株行距2.0mⅹ2.0m,25株/100m2。穴状整地,乔木穴径60ⅹ60cm,灌木穴径40ⅹ40cm,每穴三株;要求3年生一级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

7、生态环境监控能力建设任务

公司设置生态环保科,建立以矿长负责兼管生态环保工作,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职的生态环境体系,并配备一定的监测仪器和设备,生态环保科负责全矿井环境管理、污染物监测、水土流失监测及污染治理的具体工作,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及环保制度的观测落实。做到及时了解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时为了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有效的信息。

8、矿区生态环境监控与生态安全应急处理系统建设任务

为了保证矿区的生态安全,使该矿具备生态环境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资金,需要进行矿区生态安全应急系统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建立煤矿区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高矿区公众素质和全矿区居民的生态安全意识,加强矿区生态安全研究,加快煤矿区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工程建设,推进矿区循环经济。由矿区生态环境监控机构组织编制该矿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方法,包括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指标权重等。

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应该包括:采空区地质环境(主要指塌陷、裂缝对区域的影响)、水环境、矿区土壤污染、矸石场、污染物排放、生物安全指标(指地表植被覆盖和物种保护等)、生态移民等。

(2)建立和完善矿区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应急系统和保障系统 建立和完善矿区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应急系统和保障系统,这是维护矿区生态安全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及应急处理管理制度;二是生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资金启动程序的建设。

需要进行应急处理的生态突发事件,应该是发生在矿区范围内的、突发性的、难以预料的、对矿区生态环境存在很大程度破坏的事件。这类事件往往都加重了矿区生态环境风险,恶化了矿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只有这类事件才可以按照程序启动生态安全应急资金,并且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或矿区先行垫资紧急处理,事后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予以从生态安全应急资金中支付。

(3)生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资金的管理制度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资金的日常预留域管理;二是生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资金使用及监控。

上一篇:四里小学“双高普九”工作自检自查下一篇:课桌的英语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