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2023-05-09

第一篇:英语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而不同的评价方式自然会引领我们的学生向着不同的预设方向前进,从而建构他们各有特色和侧重点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也还没有相对成熟的评价体制,但是身处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深感信息技术教学对于每一个学生成长的价值。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如何建立一种合理、有效,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激情与投入的评价体制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的问题。

在自己的教学中,经常在思考如何以好的评价去引导学生对于学习的投入,从而使课堂更有效。几点零碎的思考,跟大家分享:

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评价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是后现代的主要特色。当今的教育已经不同往日大工业时代,培养的是克隆型的人才。现今的社会只有创新,有个性特色的人才,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因此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本体出发进行因材施教。同样的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效果时,要重点评价整个的课堂教学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对每一堂实例课的评价的出发点应该明确:是否从学生出发,是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学习理论发展告诉我们,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能力,特长,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的对每个学生都公平,如果我们仅仅单一的讨论学生学会了什么,这种强制的方式是不公平的。因此一个教师的课堂,无论在教学的实施中,还是对学生评价时都不应该只划定一个共同的标准,判断每个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这个标准。课堂上应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课堂的即时反映作出灵活的应变,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评价是为了督促教师谨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现学生的不足,更主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自我原有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有所收获。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长处与短处,加以积极的引导。

二、明确师生角色的定位是评价的基础

目前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教师不是舞台上的圣人,他只是教学的引导者,用以验证学生的知识,学习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思考,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主要的职责是提供给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结合点,学习的过程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另外还强调建构主义的学习的主体不是一些孩子,而是所有的学习者。教师教学的专业能力的发展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目标所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不是单向的,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实践----反思的过程。

因此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时,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的定位观念,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中时刻想到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辅助者、帮助者、教学环境的创设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知识、思考问题;课堂上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核心,学生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体现学习的主动性特点。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教师要教,而不是仅仅通过说教。教要从说话转变为行动,在活动中学创建一个新的活动课堂。

三、如何进行评价:

1、利用评价的多元性进行评价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以前我们一般是以教师评价为主的,甚至有时还会忽视了评价!而众所周知,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的事物,他们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我们只有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他们即时的反馈,才能让他们在不断的信息变换和新认知的产生中去挖掘知识的更深内涵!在新的教材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欣喜的变化,比如有类似这样的语句:请同学来欣赏,让他们来给你提意见!比如:跟同桌比一比,看谁完成拼图花的时间短,等等这些不管是在欣赏中,还是在比赛中,都融入了别人对你的评价、别人跟你的比较,在这些反馈信息中,我们学生的学习已不再是一个个学习的个体,而是在潜意识中渗透了信息来源的多元化!

有时候对学生进行不同维度的综合评价,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果。而事实上在一个大课堂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给予每一个学生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新教材它扩大了评价元,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价中来,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却是用意深刻!

2、利用评价的层次性进行评价

由于家庭电脑的普及等原因,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长短的区别很大,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的层次化是比较明显的。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同一对待,就会产生一部分学生对电脑有一种距离感,而一部分学生却是做完了没事干,自我感觉良好,缺少更进一步探究的载体。想让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不得不想到层次化的评价。而想注重学生在不同起点上的提高,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评价内容上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以此激发每位学生都去积极思考,各自进步。

3、利用多样化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

作为长期评价使用的方法,我们一线教师总是希望方法简单、有效。个人认为“太华丽”的评价方法长期使用不是很现实,比如曾在公开课中看到有些老师针对上课内容适时地把相关的一些小奖品奖励给学生,学生很激动,偶尔为之可以,可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必竟不是长久之计。在自己尝试的基础上,发现给学生建一个目录,对作品进行长期的保存会是潜意识给学生评价的一种策略。为什么这么说呢? 信息技术学习的作品效果是即时显现的,它能调学生一时的积极性,但怎样维持这种情感呢?在作品保存后,一方面在日后的学习中,教师适时地让学生打开以前的作品比较有无进步,哪些地方进步了?会让他们有一种“学习会带来进步”的认知。一方面把自己的作品保存下来,会让初学者满足小小的虚荣心,总觉得自己出了成绩,而这成绩还存在电脑里,非常有成就感,增加了下次学习投入性。因为保存下来,不只让他们可以跟全班的小朋友进行横向的交流、比较,也可以跟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可以更多地看到进步。而且一周一节信息技术课,隔的时间还是比较长的,有时候一周上来,很多人甚至会不记得上节课做了哪些事,保存会潜意识地让学生在情绪上有一种延续,多一些在乎,留下的作品能让他们多一份收获的感觉。

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导向,评价是学习学习动力的来源之一,如何作好课堂、学期评价,直至更长阶段的评价,来突显评价的价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学科的发展,有待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尝试、不断完善!

第二篇:命题可以说是一线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和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

命题可以说是一线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和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在,迫于教学压力和漫天飞的现成教辅资料及网络教学资源等因素,教师自主命题的意识逐渐淡薄,命题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以至于多数教师对于如何命题都缺乏基本的认识,更谈不上命好题了。

近日,有幸参加了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命好题”专题培训指导者骨干培训班的学习。获益很深,以此摘记。 一.明确考试的性质

这是命题前首先要弄清的问题。一般来说,根据功能,考试可以分为合格性考试、选拔性考试和检测性考试三类。

1.合格性考试:严格意义上不算考试,主要是根据一定的课程标准要求的达标考试,如学分制下的新课程各模块的学业质量评价考试和学业水平测试,一线教师一般不曾有太多机会命题。

2.选拔性考试:各级各类的甄别性考试,以选拔用人为目的。这类命题覆盖面往往不确定,知识和能力要求差异性较大。一线教师命题机会甚少,多在日常教学中以模拟性考试来替代。

3.检测性考试:这是一线教师需求最多的考试类型,诸如单元测试、月考、期中考试等形式。主要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查和诊断,注重生成性和导向性。 二.关于命题双向细目表

制作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是命题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双向细目表可以使命题工作避免盲目性而具有计划性;使命题者明确测验的目标,把握试题的比例与份量,提高命题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它对于审查试题的效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里的“双向”是指两个维度(纵向和横向)。一般双向细目表纵向为要考查的内容即知识点,横向列出的各项是要考查的能力,或说是在认知行为上要达到的水平,通常采用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等级。这是按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目标分类划分的,是从最简单的、基本的到复杂的、高级的认知能力。每前一目标都是后面目标的基础,即没有识记,就不能有理解,没有识记与理解,就难以应用。

三.关于考试命题的衡量指标

主要是四个指标:即考试的效度、信度、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1.效度。考试的效度是指通过一次考试能确实地测量到它所要测量的程度,可用考试的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来表示。标准化考试要求效标关联效度在0.45以上,考试才算有效。内容效度没有确切的数据指标,它是由测验编制者、使用者运用分析判断得出的结论。一般内容效度应达到80%左右。

2.信度。考试的信度是指考试结果的可靠性程度,可用等值系数、稳定系数和内在一致性系数(分半系数)来表示。标准化考试的信度系数要求在0.90以上,最低不小于0.80。美国有些标准化考试的信度系数要求在0.96以上。 3.难度。试题的难度即试题的难易程度,可用通过率来表示。各个试题的难度以适中为宜。试题太难或太易都不会有好的区分度,其信度也会降低。国外许多研究者以及我国的试验结果证明,只有难度中等的试题才是较好的。

4.区分度。试题的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被试者鉴别其能力的程度,可用题目得分与总分间的积差相关系数作为区分度指标(对选择题),可用高低分组各占27%的被试者的通过率之差来表示(不限题型)。 四.关于命题的技术要求

不同的题型,其命题技术要求是不同的。

(一).判断题命制的技术要求

判断题是让学生就题目本身所陈述的事实进行正确与否判断的试题,由一个陈述句构成,又称正误题或是非题。

1.每题只能包括一个概念,一个题目集中考查一个概念 2.概念的陈述或对或错均需无争议

3.语句结构简单,表达清晰准确,用词避免晦涩生僻 4.正面叙述,忌用否定句,尤其是双重否定句 5.有足够的题量,不宜过少

6.“是”题与“非”题的数量比例适当,并随机排列

7.避免带有强调、暗示意味的字词,如“一定”“总是”“从不”及“一般”“通常”等

(二).选择题命制的技术要求

选择题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让学生从多个可能的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作为回答的试题形式。其构成有题干与选择项两部分。

1.题干本身具有独立完整的意义,且简明扼要

好的题干应将作答任务明确地呈现给学生,读完题干即知题目要求。应尽可能把内容放到题干中,即在无选项的情况下,意义也是完整的。

2.题干的陈述应多用肯定结构,少用否定结构

学生习惯肯定性的陈述方式,易忽略题干中不是否定的“不”、“不是”等词语,以至于做错题。因此,题干应尽量使用肯定式,若确实需要或不得不使用否定陈述时,否定词或短语应该使用黑体字、斜体字或下划线的方式注明,以引起学生注意。 3.题干严密,选项合适

题干的意义要准确、清楚、完整,使学生较容易了解题目的要求。如果一道选择题的题干说明得不够充分,学生在读完选项之后也不能知道他们被要求解决什么问题。备选项的个数应根据测查程度进行设计,通常为4个或5个选项。备选项越少,学生凭借猜测回答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大,备选项太多(多于5个),又会加大学生的阅读负担。

4.选项的表述应简洁精短,避免重复

一方面,尽可能将各选项中共同的用词放在题干中,每个选项中要避免出现重复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使题意清楚,而且可以减少学生阅读选项所需的时间。另一方面,各备选项应在形式长度上一致、表述结构上大致相同,且相互独立。如果有一个选项的表述结构或形式长度明显地与其他选项答案不一致,就易产生暗示答案的线索,让具有考试技巧的学生依据线索作答,从而使诱答选项丧失迷惑的功能。 5.正确答案的排序应是随机的

随机安排备选答案中正确选项的位置,以避免学生掌握规律,凭猜测得分。 6.选项中的干扰项应具有迷惑性

所有选项都应与题干有一定的逻辑联系,选项中的干扰答案(又称诱答项)应具有很高的迷惑性,不能错得太明显,要做到以假乱真。编制良好选择题的技术取决于有效的干扰选项的编写。选择题中的诱答项应对未具备回答该题所需知识的学生有诱惑力,但又不能成为将好学生引入歧途的陷阱。 ★提高干扰项迷惑性的方法有: ①用学生共同的错误观念或过失作诱答项。 ②以学生惯用的模糊用语叙述干扰项。

③在正确选项和诱答项中使用同样的“精确的”、“重要性”等用语叙述。 ④诱答项长度和措辞与正确选项相似。

⑤诱答项中使用额外的线索来吸引被试的注意,如与题干有语义联系的线索等。 ⑥保持选项间同质性。

7.同一测验中,各试题间应彼此独立,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

即每一试题的作答都应与其他试题的试题无关,是完全独立的,而且也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联系。所以,在试题编制完成时,应仔细检查各试题,使试题的回答与积分都能相互独立,从而促进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三).填空题命制的技术要求

填空题是指在一个完整的陈述中,教师故意抽去关键性的短语、词组、实践或重要性的概念等,让学生来补充完整。通常可独立成题。

填空题的难度稍大于选择题和判断题。优点:易编制、取材广、较省时,可用来测量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再现及理解能力。不足:易养成学生死记硬背习惯;较难得到命题陈述中的唯一正确答案,相对于客观题评分要麻烦费事;对学生的书写要求较高。 1.题目的陈述应简洁明确,且所填写的答案应唯一

题意应明确、限定要严密,并且答案应是唯一的。题意不清,模棱两可,就可能出现多种答案,达不到评价的目的,也不利于阅卷评分。所以,要避免有争议的答案出现。 2.所要填写的内容应是重要的或关键性知识

要求学生填写的内容应是重要的或学生应掌握的内容,能体现出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不是无关紧要的内容。尤其不要让学生填上“是”、“不是”、“有”、“没有”、“一个”等字词。 3.在一个题内不要留有过多的空格

试题中所要填写的空格数目应适中,且突出重点。若空格过多,就失掉意义上的连贯性,学生很难理解题意,难于作答,也很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答案的现象。通常一个填空题不应超过两个空白。 4.留出的空格长度应相对一致,不宜太长。 5.如果答案是数字,则应明确作答要求。

6.一般应将空白放在句子中间或后部。若放在开头,以不影响对题目的理解为原则。 7.以空格为基本计分单元,一般要求每个空格赋分相同。

8.尽量避免照搬教材的原文或公式规则,以免导致机械背诵教材的不良风气,同时要避免对答案有暗示作用的词汇 。

(四).简答题命制的技术要求

简答题是指要求学生对所提问题用简短的语句来回答的一种题型。回答的内容可以是几个字词,也可以是几句话。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的掌握。常用的简答题类型有:解释题、问答题、列举题、简述题等。

优点:易编制,灵活便捷,可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考虑出题的内容有利于增强对学生所学知识精心评价的准确性;可避免学生随机猜测答案,适合于测量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定义、原理等内容的回忆和再现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评价学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材广泛,内涵丰富,立意新颖,设问巧妙,思考容量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

不足:评分易受主观因素影响;难以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评分,学生对题目做出的回答越长,教师要想准确评分就越难;限制了对高层次教学目标的评价,由于简答题主要是对内容的回忆和再现,因此,很难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1.问题的陈述应简洁明确。

2.答案要点应简短具体,且是唯一的。

3.应注重知识应用,尽量避免机械记忆的试题。 4.题目的数量不要太多。

(五).论述题命制的技术要求

论述题就是向学生提出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成一份内容翔实、层次清楚的答案试题。根据学生陈述己见的自由发挥程度,论述题可分为:限制性反应论述题:限定了答题的内容和形式,学生的作答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作答的篇幅也受到限制,不能自由发挥。扩展性反应论述题:在所提出的问题下,学生可以自由地组织相关的知识材料,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优点:可以评价学生多种学习结果;可以检测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可以测查学生运用写作交流思想的能力。

不足:能够测量的内容有限,由于答题耗时,一次考试中试题数量不可能很多因此试题取样范围相对较小;评分信度较低,论述题的评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给教师评分带来困难。 1.试题的陈述应清楚、明确,便于学生作答。

2.试题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考核教学内容的重点。 3.试题设计应注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 4.尽量避免自由选大题目。 5.事先拟出评分方案。 五.关于试题的磨合

当按照双向细目表命制试题编排好一份试卷后,整合试卷时还要综合考虑试卷的总体难度、题量大小等问题。因为不同的题目搭配在一起,由于相互作用,会使原来各自的难度和答题时间发生细微的变化,这时需要重新进行总体上的综合考虑。

此外,还要看试题表述是否简洁规范、符合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风格;图形是否优美,能否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舒适感;试题语言是否亲切,能否给学生带来信心与动力,而不是带来紧张气氛。这样可以减少非实质性因素而带来的不必要误差。 六.关于试卷的分析 1.关爱为主,遵循课标

依据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要求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和能力培养目标精心命制,即重能力、不超纲。

2.符合教学,引导反思

一是考试内容的确定要科学,严格按照学科特点、知识体系、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等确定试题内容。二是试题在试卷的编排编排顺序上要科学,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命题梯度,由单项到综合的顺序编排,使应试者在答题时能较好地发挥。 3.客观公正,注重实践

命题依据客观——依据教学目标的规定;命题标准客观——难度符合考试目的、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业水平;命题内容客观——依据学科课标。

好的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应体现“能力意向”,同时应确保试题背景对所有考生而言都是较熟悉的,以确保试题的公正性。 4.崇尚探究,鼓励创新

试题作为课程评价改革的载体,应积极引导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各学科试题在内容选择上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情景设置上注入科技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设问方法上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解题过程注重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整理、证据的运用、推理的过程、假设的形成等思维品质的考查。 5.简明扼要,美文美景

一份试卷中,各试题内容可彼此独立,不能出现有答案暗示或引导答案线索的问题;好的试题在文字表述上,要力求简明,寓意明确,用词准确,解答要求清楚具体,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明白答题思路,如何作答,表述形式如何等;试题所提问题的方式、设置解题任务的情景要新颖;试题的形式要多样,活而不乱,多而有序,是非清楚。 6.难度适中,区分有度

好的试题应针对所考对象群体的水平难易适中、显现梯度、匹配适当。试题难度在0.3-0.7之间较合适,整份试卷的平均难度最好控制在0.5左右,高于0.7和低于0.3的试题不能太多。试题区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题的区分度很好;试题区分度在0.2~ 0.39之间,表明此题的区分度较好,试题区分度低于0.2,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太好,需修改;试题区分度在0.1以下,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好,应淘汰。 七.命题卡----一种命好题训练的有效方法

第三篇:语文课堂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是课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评价的意图不在比较或“攀比”个体差异在群体中的位置,不在给学生排序分等,而是旨在通过激励学生参与评价的内在动力,促进学习,唤起其发展的潜力,从而在更深刻的心理背景下获得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中有效的评价策略方面,我做了几点尝试:

一、鼓励性语言的妙用。

人人都渴望成功,因为成功给予人信心与成就感。教师在评价时,一句简短的肯定学生成功的语言,往往会使学生信心倍增。因而在学业评价时,我们要发现、挖掘学生的点滴长处、进步、优点,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达到迁移优点、扩大成功,增长才干的目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时思维活跃,面对一道题目,会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及时鼓励,“你的脑筋真灵活!”,“你真聪明,想到了别人想不到的!”,“你真会巧算,走了捷径!”,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一个个跃跃欲试,“头脑风暴”开始了!课堂上总能呈现算法多样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又通过对比,进行算法的优化。在计算教学时,经常要训练学生讲题,反复练说思考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此时面对说的熟练的学生,教师要不吝啬表扬,“你的小嘴就像„机关枪‟啪啪响!”,“谁还能像他这样棒?”,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个个练就高超的嘴皮功夫,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在做题时,有的学生愿意马虎,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错因,进行归类,并肯定做对的学生“你真会检查,点滴不漏!”,当学生听课溜号时,教师要表扬认真听课的学生,“你的小眼睛真听话,时刻跟着老师走!”对于学困生,教师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进行“延时”评价或二次评价,当他们学会或改正时,及时投去鼓励的目光,“你真有进步!”“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鼓励性的语言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评价中使学生找到积极的参照点,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自觉性,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改变过去教师评价学生,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评价体系,走出少数好学生评价其他学生的误区,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方式要多元,重过程轻结果,从课上到课外,同学,老师,家长都要参与其中,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客观、全面了解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看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评价分阶段:课时评价,单元评价,学期评价。在课时评价中,重点对学生的发言情况,小组合作的参与情况进行自评和同伴评。对知识技能掌握上每节课通过1—2道习题进行课堂检测,做到一课一过关。在单元评价中,除了进行单元测试,通过试卷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精讲精练。还可以展开竞赛活动,如口算比赛,智力题竞赛等,通过评选口算大王、智多星等,创建“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更要重视展示性评价,让学生说说最感兴趣的一节课,自己本单元最大的收获,展示自己最满意的一次作业等,在展示中学生巩固了知识,反思了自己的学习历程,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各个方面才能的“舞台”,成为学生无拘无束的探索学问的自由天地,让学生充分的发展,使学业评价成为鼓励和指导学生的“指挥棒”。在学期评价中,注重将自评、同伴评、老师评与家长评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综合性评语。同时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同阶段的不同收获整理成档案册,展示评比,使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分享孩子成长的足迹。

三、建立评比鼓励机制

学生有了目标才更加有前进的动力,有效的评比鼓励机制可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增强学习的动力。评比可分为个人评和小组评。我在班级中开展了“夺红旗、我最棒”的评比活动,课堂中发言精彩的同学,做题又快又准的同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的同学等经常能得到老师奖励的红旗,谁的红旗多,每月会评出“夺红旗、我最棒”的优胜奖和进步奖。这样,每个学生为得到红旗在课堂上积极思维,计算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我还开展了小组竞赛活动,对小组成员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汇报积极的小组进行奖励,激发各学习小组努力向上,竞争评比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认真投入到小组学习当中,展示自己,同时为自己的团队贡献力量。月末要评出星级学习小组奖,全班表彰总结。没有评比,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建立评比鼓励机制,是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学生哪个环节存在短板,评比点就可落在哪里。

第四篇:品牌评价的必要性和申报流程

宣贯中国第一部企业品牌评价国家标准 企业参与品牌星级评价的必要性和申报流程

由中国商业联合会牵头起草并归口的我国第一部关于企业品牌评价的国家标准《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国标号:GB/T27925-2011)已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11年12月30日颁布, 2012年2月1日实施。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首次有了系统的权威标准作指导,同时结束了品牌评价无统一标准可依的局面。 该部标准的核心内容是评价指标和分值部分,由“能力、品质、声誉、企业文化、影响”五个一级指标组成组成,内含十七个二级指标,五十二个三级指标,总共1000分。 该部国家标准填补了相关标准已涉及到的许多空白点,重点强调企业在品牌建设活动中,要突出服务质量(120分),社会责任(100分),诚信(60分),企业文化(150分)。

一、开展企业品牌评价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企业品牌评价是国家大政方针的要求。 国家已将品牌战略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十一届三次全国人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 2011年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自主创新,企业不断自我完善,逐步形成以全球市场为品牌的定位。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多少。《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是我国第一部品牌评价国家标准,有了系统的权威标准作指导,同时结束了品牌评价无统一标准可依的局面。品牌评价工作旨在宣传我国自主品牌,提高“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形成一批在世界有影响力的中国知名企业,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品牌评价是进一步提升与加强企业品牌建设的需要。 《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是一个可以查验企业品牌与企业文化建设全方位的标准体系。标准中对企业品牌建设各项内容与环节有了总体的规划与指导,并对各项术语有了清晰的定义与说明。企业通过品牌评价活动的开展,对照国家标准,可系统性的深入完善企业品牌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使企业品牌建设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品牌评价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标准中,顾客满意、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等诸多指标项需要凭借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认同,消费者认同是品牌评价的基础。通过品牌评价活动的开展,企业获得相应的星级荣誉,代表着广大顾客及社会对企业的认可。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造名牌产品。品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生命力。品牌赋予企业独特的、排他的内涵是企业延续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4、品牌评价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中国产品要进入全球市场,除了在产品与服务质量上不断赢得客户的支持,拥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之外,还需要有对产品或服务客观、公正、权威的认可,并有权威的“品牌标识”,这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并参与国际竞争的必不可少的“身份证”。

5、品牌评价是企业赢取市场的通行证。

6、品牌评价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证明。

7、品牌评价为消费者、顾客提供重要的参考标准依据。 按照《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进行品牌评价是对企业产品与服务的认可,权威的品牌标识,同时具有对消费者进行消费导向的功能。

8、品牌评价是强化企业管理和防范风险的必要手段。

国家标准的评价细则全面周到,评价过程严谨规范,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品牌评价能够帮助企业发现企业管理中的不足,更能从细微之处发现有可能危及企业品牌的各种不利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强化企业管理,保护品牌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品牌评价概述 国家标准《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商业企业品牌评价,此部分对企业品牌进行了完整、权威、系统的解释,使各行业深入了解企业品牌的内在意义与价值。二是企业文化建设,从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三大部分阐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与外延。

“商业企业”不是“狭义的商办工业”、“商品贸易企业”,它包含的外延是两个层面:即:“商业”、“企业”。它的内容是两个交替方面:企业创造的品牌必须通过商业环节,而商业的基础又必须有企业(产品、服务)作支撑。因此,标准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商业品牌评价、企业品牌评价、企业文化建设指南。

企业品牌是指“企业(包括其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品质、价值、声誉、影响和企业文化等要素共同形成的综合形象,通过名称、标识、形象设计等相关的管理和活动体现”,具体可分为商业品牌和企业品牌两大类。企业品牌发展的轨迹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旦进入市场,企业即转变为商业形态,其综合形象被大众识别接受,企业品牌就转换成了商业品牌。而商业品牌是指某一类或多类商品的品牌,通常是企业的子品牌。一个企业品牌之下常含有多个商品品牌,也就是形成了企业品牌与若干个商品品牌溶合于一体的商业企业品牌体系。金融业、服务业等类企业通常只有企业品牌。 国家标准《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核心内容为商业企业品牌评价指标和分值,满分为1000分,共分为能力、品质、声誉、企业文化、影响等5个一级指标,以及品牌规划、品牌管理、保障机制、企业品质、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社会责任、诚信、精神信念、宣传推广、顾客感知、业界交流、行业影响、社会影响等17个二级指标。评价结果的等级有四级,依次为:950分以上,五星品牌;900分以上,四星品牌;800分以上,三星品牌;700分以上,二星品牌。国家标准的出台对促进各行业企业积极部署企业品牌与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全社会经济增长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品牌评价启动会

2012年4月21日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中国生产力学会、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等机构联合主办的“售后服务”“品牌评价”两项国家标准宣贯会暨全国品牌评价活动启动会的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监委等有关部委和部分行业协会、大专院校领导、国标起草单位代表,以及110多家大中型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50余家媒体进行了现场报道。五粮液、厦门航空、海尔集团、中联重科、中国重汽、三一重工、苏宁电器、北汽福田、合肥荣事达等企业代表在会上联合发布了《企业品牌与文化建设宣言书》。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生产力学会、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负责人与五粮液、厦门航空、海尔集团、中联重科等企业代表共同启动了“全国企业品牌评价活动”,标志着品牌评价活动的正式开展。 国家标准《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具有创新开拓特征,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该标准全面、细致阐述了企业品牌、企业文化建设评价的主要内容,从基础和根本提出了企业产品通过商业环节变成品牌的步骤和必要条件,是企业塑造品牌,提升企业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尺。

该标准研究、立项、起草、审定前后经历了十余年,可谓十年磨一剑。该标准评价的范围是“大商业”范围,包含了企业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它即可作为企业内部的自我评价,又可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

四、组织机构 为保障品牌评价活动权威而有序的开展,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生产力学会、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商品与质量》周刊社、企业家日报社以及社会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组成“全国企业品牌评价活动暨企业文化建设论坛组织委员会”负责评价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与开展。

五、评价对象

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商品生产、流通贸易、商业服务型企业。

六、评价依据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的有关规定评定:950分以上(含950分)为五星品牌;900分以上至949分(含900分)为四星品牌;800分以上至899分(含800分)为三星品牌;700分以上至799分(含700分)为二星品牌(注:按国家标准规定,品牌证书有效期三年,每年进行复审,三年后复评。每年复查时可分别升、降级或撤销)。

对照按国家标准要求,企业文化建设成绩突出的企业,授予如下称号: 企业文化建设优秀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特殊贡献单位

七、评价要求

1、本着自愿的原则,企业可自行申报,也可由行业协会、政府机关、咨询研究服务机构、媒体、专家等有关单位推荐申报。推荐单位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并提供书面推荐意见;

2、企业通过对照《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及“全国企业品牌评价活动评分表”进行自评,根据自评结果确定申报项目:中国五星品牌、中国四星品牌、中国三星品牌、中国二星品牌、中国品牌400强及企业文化建设优秀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特殊贡献单位。

3、填写“企业品牌评价活动申报表”并附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近3年内所取得的相关主要荣誉证书复印件、企业品牌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关文字材料及“全国企业品牌评价活动评分表”等纸质材料一式二份(统一用A4纸装订成册)及电子版材料报送至组委会办公室。

4、申报材料以文字为主,包括企业简介、企业品牌建设成果总结等,突出行业和企业特色,可结合图表、照片、音像资料等展现,字数一般在3000-5000字左右;“全国企业品牌评价活动评分表”自评结果应按照17项二级指标配有各项内容介绍说明。

八、评价程序

全国企业品牌评价活动暨企业文化建设论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评价活动日常管理工作,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品牌评价的审定工作。品牌评价活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科学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测评。具体工作程序如下:

1、组委会收到企业评价申请后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及制定具体评价计划。

2、组织专家赴到基层重点评审企业或有争议的企业,形成调研结果,提交专家评审委员会。

4、召开品牌评价专家评审委员会会议,研究论证申报企业情况,进行专家评分。

5、对企业的初步评价结果通过组委会官方网站、央视网、新浪网、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商品售后服务网、品牌与文化网、诚信交易网等进行公示。

4、根据企业自评、专家评审、网评等再次召开专家评审委员会会议拟定名单进行网上再公示。

5、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人民大学、组委会发布测评数据和结果。

6、召开企业品牌建设论坛或企业现场新闻发布会,授予申请企业相关称号,举行授牌仪式,组织参会代表学习与交流。

九、联系方式

全国企业品牌评价活动暨企业文化建设论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北京复兴门内大街45号(100801)

官方网站:

监督电话:(010)66094340

66094341 联系人:杨欣谭伟 传真:(010)66094300

邮箱:shfwts@163.com

第五篇: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目前 ,小学英语教育已在我国广泛开展。从理论上讲 ,外语学习开始得越早 ,成果越明显。但是 ,在我国现有的外语条件下 ,小学英语教育要取得成功 ,英语教育者必须解决好诸如师资问题、 教学重点、 班级规模等一系列问题。文章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讨论了这些问题对小学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 ,我国小学已于 2001年秋季开始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此外 ,还有众多有条件的小学校从一年级起就开设了英语课。小学英语教育正在全国广泛地开展。第二语言习得的有关研究[1]表明, (移民的)外语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外语学习的起始年龄;外语学习开始得越早,就越成功。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小学英语教育要取得成功,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好诸如师资问题、 教学重点、 班级规模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讨论这些问题对儿童学习外语的重要性。

一、 中介语石化与师资问题

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已内化的目的语知识系统 ,它介于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从理论上讲 ,学习者的中介语随着语言输入量的增加不断向目的语靠近 ,直至最终到达目的语这个终点。

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外语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 ,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那样稳步上升 ,而是处于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此时 ,学习者中介语中的一些非目的语(即不正确的)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也固定了下来 ,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增多都无法改变这种固定状态。 [2 ]这种现象被称为中介语石化。

形成中介语石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我国英语学习者而言 ,较为重要的是训练迁移。这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外语教师本身的中介语尚未到达目的语 ,其语音、 语法及语言使用等不可避免地有不地道的方面。在教学中 ,这些不正确方面很容易被学习者习得。而在外语条件下 ,学习者几乎不可能在课外获得准确的语言输入。如果这种训练迁移发生在学习者学习的最初阶段 ,即语言习惯的形成时期 ,就会根深蒂固 ,很难被清除 ,石化也就形成了。学习者语音方面的石化大多缘自训练迁移。

正因为如此 ,众多英语教育工作者认为 ,要搞好小学英语教育 ,教师是关键。 “具备了合适的学习环境(如双语制或外籍教师①教学) ,早一点接触外语的学习者比迟一点接触外语的人从长远看来可能略具优势” [3 ]; “如果小学外语教师的师资问题解决不了 ,让一些自己的英语都没学好 ,发音全是中国腔的老师去教小学生 ,一旦养成习惯 ,将来再改就比登天还难 ,还不如不学。 ” [4 ]

国外学者也提出要让最好的老师(语音准确、 语言地道)去教刚开始学习外语的学习者 ,否则 ,日后学生会说出一口流利但全是错误的外语;[5 ]再者 ,即使是好学生 ,要消除已有的语音错误和其他不正确的用法 ,要比学习全新的知识困难得多。 [6 ]笔者认为,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不但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即语音准确,语言地道,而且还要懂一些英语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和特点,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因此,教育部门在保证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还应加强对小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在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 英语教育心理学等方面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 沉默期与教学重点

婴儿出生后要经历八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这便是儿童习得母语的“沉默期” 。在此期间 ,婴儿通过听来建立语言能力;而成人也使用句法比较简单的 “简化语言” (即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以使婴儿能够理解) 。在通过听形成足够的能力之后 ,说的能力便自然地出现了。 [7 ]

外语学习者也需要 “沉默期” 。Krashen[8 ]认为 ,它是使学习者建立语言能力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时期。外语学习者需要一段时间的内在积累和消化 ,才能逐步培养第二语言的能力 ,然后才能够使用这种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研究表明:外语学习中 ,进行过大量听力练习的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后 ,会比那些只进行口语训练的人的说话能力要好得多。 ②而我国的英语学习者缺少的正是 “沉默期” 。从刚开始学习英语起 ,他们就要说出单词、 句子 ,甚至对话。由于学习者的大脑中没有关于英语的任何积累 ,有些学生利用读音相近的汉字来替代单词发音 ,或者干脆用汉语拼音来拼单词发音以达到记忆的目的。这种汉语化现象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大。而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硬性禁止收效甚微;教师须尊重语言习得规律 ,改进教学方法。 “沉默期” 的缺乏还可能导致远期后果[9 ]:学习者到了大学阶段 ,即使英语专业的学生 ,其学习的难点依然是听力和发音(包括语音、 语调、 节奏、 重音、 语流) 。“听” 是儿童习得母语的重要形式。儿童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 , “听” 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是因为儿童听觉灵敏 ,辨音能力较强 ,善于模仿 ,记忆力强。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经过研究 ,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们对语音的接受、 分析以及发音都变得困难起来。也就是说 ,年龄越小 ,听音、 辨音能力越强。音听清楚了 ,辨别清楚了 ,模仿起来就容易。九岁进入哥廷根大学的卡尔• 威特八岁时已经会用六国语言(德语、 法语、 意大利语、 拉丁语、 英语和希腊语)阅读和交流。他的父亲兼老师总结的第一条经验就是用 “耳朵” 学外语。以拉丁语为例 ,在卡尔• 威特的摇篮时期 ,他父亲就利用听的办法教他拉丁语:用清晰而缓慢的语调对他朗诵威吉尔的 《艾丽绮斯》,从而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学习拉丁语的基础。当卡尔• 威特七岁正式学习拉丁语时 ,他感到很轻松 ,很快就能背诵 《艾丽绮斯》,并且能用拉丁语交谈 ,克服了学过拉丁语的人只能看书不会说话的弊病。可见 ,只听不说的 “沉默期” 对儿童学习外语作用巨大。基于 “沉默期” 对外语学习的巨大作用 ,我们应把小学英语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上 ,建立起一种以听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一段一年左右的 “沉默期”,并在这段时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可理解输入 ,使学生对英语能先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在大脑中积累英语的语音、 语调、 重音以及节奏的知识。对我国学生而言 ,课堂几乎是他们获取英语知识的惟一途径。因此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 ,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 ,并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材料。小学英语内容浅显 ,应尽量避免使用汉语讲授 ,以使学生从英语学习初期就养成从英语的角度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目前 ,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遍 ,小学英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真实、 有趣、 正确的英语 ,并随时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 ,可借用James Asher 始创的 TPR( “T otal Physical Response” 全身反应法)教学法。Asher认为 ,在教授外语的过程中 ,教师应多用动作来代替母语的解释。TPR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 ,让儿童在活泼的气氛中发展听的能力。

三、 输出假设与班级规模

Swain[10 ]提出了 “可理解输出假设” 。Swain指出 ,只依靠可理解输入还不能使二语习得者准确而流利地使用目的语。成功的二语习得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 ,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Swain 对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进行了调查。在学校里 ,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的数学等理科课程全部用法语授课。学生的这些课程学得很好 ,由此可见他们接受了大量的目的语 “可理解输入” 。调查发现 ,这些学生的听力能力很强 ,口语也很流利 ,但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语法很差。通过进一步的观察 ,Swain等人发现 ,在沉浸式教学里 ,学生的输出通常是一个或几个单词 ,最长不超过一个从句。因为教师很少要求学生用准确的目的语来表达 ,学生就可以用他们不完整的目的语知识成功地学习所授课程。由此 ,Swain 得出结论:可理解输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重要 ,但仍不足以使学习者全面发展他们的二语水平。如果学习者想使他们的目的语流利又准确 ,那他们不仅需要可理解输入 ,更需要可理解输出。Swain[11 ] ; [12 ]又提出了输出的三个功能:

第一 ,注意功能。

“输出能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 ,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中介语体系中的部分问题 ,也可以使他们注意自己尚需学习的目的语知识 ,从而促进现有语言知识的巩固和新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 [12 ] (P125)输出不但能触发学生对自己中介语体系中的语言问题的注意 ,而且也能触发学习者对输入中的相关语言特征的注意。学习者在表达过程中注意到问题后 ,他们会更加注意后续输入中的相关的语言特征 ,进而对先前的输出进行修正。如此循环往复 ,学习者语言的准确性也就提高了。

第二 ,假设检验功能。二语习得被认为是一个对目的语不断做出假设并对此假设不断进行修正的过程。输出正是学习者检验其对目的语所做的假设的一种方式。学习者在交际时会尝试新的语言结构形式 ,他们通过对话者提供的反馈来检验其输出的可理解性和语言的准确性。Swain认为 ,接受沉浸式教学的学生有必要通过输出来检验其在接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时对目的语做出的假设 ,并且在输出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假设 ,同时检验哪些假设是可行的 ,哪些是不可行的。

第三 ,元语言功能。元语言即 “关于语言”,是指学习者反思和分析所得到的关于语言形式、 结构和语言系统方面的知识。 “当学习者反思自己的目的语用法时 ,输出起着元语言功能 ,使他们能控制和内化语言知识。 ” [12 ] (P126)换言之 ,输出可以使学习者进行更多的句法处理(相对于理解输入而言) 。句法处理可以导致更改的或重新处理的输出 ,从而深化学习者对形式、规则等的理解。从输出的上述三个功能我们可以看出,可理解性输出对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起着巨大的作用。输出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来审视我国小学英语课的班级规模。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课外很少有机会进行真正的可理解输出 ,因此 ,课堂对学生的英语输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课堂上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尽可能多的输出 ,尤其是口头输出 ,班级规模是首要因素。在西方国家 ,即使是成年人学习外语 ,班级的规模只控制在二十人左右。Curry[6 ]指出 ,要让少儿学会使用一门新的语言 ,就必须给他们大量的机会练习说话。而要给他们这样的练习机会 ,每班只能有12~14人。他还举例证明:苏格兰和英格兰的许多公立小学校的外语教育之所以一直能取得成功 ,就因为它们每个班级只有 10~20人。而我国绝大多数小学都以自然班为单位上英语课。这些自然班少则四五十人 ,多则八九十人。班级大了 ,每个学生输出的机会大大减少 ,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正如董燕萍[13 ]所说:一名教师要在 40 分钟内让一个班级 55 名孩子体验到英语的交际功能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 ,能让55名孩子中的75 %的孩子长期喜欢上英语课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此 ,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要改变 “低效” 的状况 ,就必须减小班级规模 ,将自然班拆分成2~3个小班进行英语教学。在小班里 ,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有一定量的输出 ,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反馈 ,输出的功能就可以得到最大量的发挥 ,学生的英语水平自然会不断地提高。根据1990年 5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制定的《小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 以及2000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我国小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根本目的 ,通过培养儿童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激发儿童的兴趣、 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 ,以利于儿童身心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

可见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应该是小学英语教育的首要目的。而事实情况是 , “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在经过了小学的英语学习后就已经不喜欢上英语课了” [13 ],学生不是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知识 ,而是近乎麻木的跟从。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 ,与我们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初衷相违背。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每个英语教育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 ,师资问题、 教学方法以及班级规模等问题最终影响小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因此 ,用相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讨论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希望教育部门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使小学英语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学好英语的基础阶段。

上一篇:医院感染管理知识试题下一篇:英语介绍朋友情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