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会展业发展的启示

2022-10-30

第一篇:德国会展业发展的启示

德国会展业发展经验及借鉴

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德国已成为世界会展业强国。德国拥有多个重要的会展城市,每年举办一大批知名的国际展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德国会展业的发展与政府扶持、会展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完善的基础设施、专业化会展和积极拓展国际会展市场密不可分。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展馆和展会数量都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展会的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德国会展业的经验为我国会展业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德国 会展业 国际化

一、德国会展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德国会展业发展回顾

德国展览会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纪早期集市贸易。在单个集市上,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贸易活动,集市贸易由诸侯授予特权并受其保护,多在宗教节日期间举行。随着德国中部地区银、铜等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东西方贸易的崛起,中世纪后期,德国中部的商品交易会影响越来越大,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莱比锡商品交易会。15世纪末、16世纪初,莱比锡商品交易会成为欧洲商品交换的中心,其发展也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法兰克福是德国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又一非常有特色的城市,其贸易展的最早记录是1150年。1240年弗里德里希二世授予法兰克福秋季展特权,1330年路德维希四世授予法兰克福夏季展特权,使得这两个展览会成为当时消费品展的主要展会。时至今日,德国法兰克福春、秋两季消费品展仍被认为是世界规模最大、贸易效果最好的消费品博览会。同时,由于受到皇室特权的支持,法兰克福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贸易展促进了法兰克福金融和商业信用的发展,例如,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是为了满足参会商人的要求而产生的,该交易所为法兰克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金融资本中心之一奠定了基础,1585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贸易、会展和金融带来的财富是紧密交织的这一特点,在法兰克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进入19世纪,随着铁路的发展、交通状况的改善和工业生产的进一步提高,商人们已经不必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易,而是带着样品进行展示、交易和订货。曾经的商品交易会已经逐渐演变成了样品展览会。由于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莱比锡、法兰克福、科隆等地的展览会得到了蓬勃发展。为了代表工业参展商的利益,1907年德国工业永久贸易委员会(The Permanent Trade Fair Commission for German Industry)成立,1934年更名为德国贸易展览业协会( AUMA),并沿用至今,其功能已经拓展到代表包括参展商、参观者和属于AUMA的服务企业在内的整个行业的利益。

20世纪,德国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展会。1926年创办的柏林国际绿色周农业博览会,1947年创办的汉诺威博览会,1948年创办的法兰克福春季消费品博览会,1949年创办的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和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1971年创办的科隆国际五金工具博览会,1966年创办的柏林旅游国际博览会,1986年创办的汉诺威通信技术博览会等一系列国际性博览会,每一年或每两年举办一次。这些博览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一些博览会发展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博览会,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些博览会不仅仅是贸易上的,也是政治、社会的交流平台。展览会通过自身形式的变更、规模的扩大,促使展览会在德国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商品展示及交易地,而且成为德国经济腾飞和人们审视德国的窗口。展览会的形式已经从昔日的综合性展览会变成专业性展览会。展览会除了吸引商品买卖双方,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对其有兴趣的专业人士和参观者。展览会不仅展示新技术和新应用,经济及技术全球化的趋势在展览会上也得到充分展现;同时,也促进了柏林、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汉堡、汉诺威、科隆、莱比锡、慕尼黑、纽伦堡和斯图加特等德国最重要的展会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二)德国会展业现状及特点 1.德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德国博览会以其高数量、高质量以及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而成为世界知名会展品牌展,也使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会展强国。全球著名的国际性、专业性贸易展览会有2/3在德国举办;世界上营业额最大的10家会展公司中,德国就有6家;2011年全球最大的5大展览中心,德国占了3家,即汉诺威展览中心、法兰克福展览中心和科隆展览中心;德国现有100多家会展公司,其中具备实力承办国际性会展的公司有40多家。2011年,德国总展览面积接近340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展厅面积有270多万平方米,室内展厅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会展中心有10个,其中,仅汉诺威展览中心一家,其展馆面积就达46.6万平方米。 2.德国会展业的特点

(1)完善的会展配套基础设施。德国的各国际会展中心设施齐备,集会议、住宿和展览于一体,可以承揽各类大型活动的国际商贸展览活动。场馆设施设计科学,国际会展中心包括若干室内展馆和会议中心,以及可用作展览场地或停车场的室外场地。室内展览馆大小不一,内部可以灵活分隔,适宜举办不同规模的展会。在举行展会的同时,也会举办相关的会议,使得展会与会议能够相互促进发展。在会展中心,通过电梯参会人员可以轻松到达会展中心的任何地方。

提供便捷的交通设施。在城市交通枢纽和商贸区都设立了到达会展中心的交通指示,展馆拥有专用火车站和高标准通行道路,同时设有多条高速公路出入口,乘地铁、公共汽车,通过自驾车、搭乘火车都可以直达展览场地。

提供周全配套服务。住宿方面,会展中心自身有足够客房的高级酒店,附近还有多家国际性商务酒店作为支撑;餐饮方面,会展中心内开设有各式风味餐厅和酒吧;会展中心内设电子自助咨询设备和人工咨询台,负责会议期间的咨询服务;会展中心设有相应货运管理机构,负责会展展品的物流业务。另外,会展中心还设有专业部门处理客商提出的要求,如展位设计、施工、保安等,为客户提供展览服务,还可以为不同客商尤其是VIP客商提供包括特色餐饮、娱乐休闲等个性化服务。此外,在会展中心内,邮局、银行、商店、租车公司等一应俱全。

(2)会展专业化。德国会展产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专业化以及相伴随的多样性。推动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是专业会展,德国每年举办大约150个专业会展,几乎涵盖了所有工业产品领域和服务行业。德国的会展按不同行业的特点和产品种类,举办不同行业、不同种类的展会,满足不同企业和客户的需求。即使同样的行业,也有具体的分类,如汉诺威信息技术展和柏林消费电子展,虽为相同专业,但前者以采购商等专业客户为主要对象,后者则以终端消费者为主要对象。

会展机构也逐步演变得更加专业化。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展会全部或部分由专业展览公司运作与经营,会展人员更专业化,出现了大量的以会展组织与服务为职业的专业机构及会展人员。

(3)会展国际化。德国会展业的国际化体现在,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国际招商,吸引更多有实力举办国际性行业会展的外国机构到德国展示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扩大本地会展的规模。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德国汉诺威、科隆、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城市的著名会展公司纷纷把目标瞄向海外,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参与国外会展行业的竞争,有的直接在国外主办会展,有的派驻人员协办会展,还有的通过资本运作寻求扩张,进入国外会展市场。2011年德国在海外举办各类展会达263场,展出面积280万平方米,参展商达9.3万家,吸引观众630万人次。其中,德国在中国举办展会71场,展览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参展商4.1万家,吸引观众280万人次。AUMU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有9.9万国外展商参加了160个德国在国内及国外举办的展会,较上年增长4. 2%,外国展商占参展商总数的54.7%。①德国会展公司在国外建立了420多个办事处,为当地企业参展提供一系列信息咨询服务项目。仅杜塞尔多夫一家会展公司,就设立了66个办事机构,业务扩展到108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的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均设立了长期办事机构。

(三)德国会展业发展趋势

德国会展业呈现出集中化趋势。一是展会城市向大城市集中。尽管德国大中小城市基本都有展馆,但是,由于中小城市的展馆面积和相关的配套设施规模不能满足大型展会的需要,国际会展和大型会展逐渐向大城市集中。二是展会的举办逐渐向大的会展公司集中。在德国,前5家大公司的营业额占整个行业全部营销收入的3/4左右。由于展会涉及众多环节,展会规模越大,涉及的范围越广,中小会展公司很难将各个环节有效协调起来。大型会展尤其是国际会展的成功举办,越来越需要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或专家,聘用或拥有这些人员是中小会展公司很难负担的,所以,中小会展公司更多的是举办一些地方展会,或者承接大会展公司的一些业务,但其仍不失为大会展公司的有效补充。

展会向节能环保为主要特色方向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德国近年来的会展越来越突出节能和环保特色。食品、家用电器、汽车和建材等展会内容以绿色健康、节能和环保为主,既满足客户和观众的需求,又引领行业时代潮流,迎合了世界发展趋势。

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会展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近年来,由于欧洲展会市场相对饱和,德国会展机构紧紧抓住国际化的机会,大力开拓海外展会市场,尤其是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展会市场。

二、德国鼓励和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措施

(一)政府为会展业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

德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会展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所以,地方政府对会展业发展采取了市场主导和政府培育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展会的组织和管理,而是对会展业的发展制定特别政策和扶持措施。

为了帮助国内会展业发展,德国各地政府投资兴建展览场馆,但政府不直接参与展馆的日常运作,而是以政府股份或政府委托企业的股份形式参与场馆建设,以减轻投资商的资金压力。政府会用很长时间去资助会展企业做宣传推广工作,帮助主办机构聘请参展商和采购商,免费为采购商提供住宿,出资协助参展商参展。在德国,政府协助和配合展览公司推广本地会展活动,每个展览计划都是由展览组织者与参展商、参观者以及行业协会协商后制定出来的。为促进本国企业发展,德国政府每年都对出国展览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通过特定的组织或机构组织德国企业赴国外参加展览会。

(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

德国会展业行业协会计划对会展业的管理发挥了巨大作用。德国贸易展览业协会( AUMA)是德国展览业的最高协会,是一个服务和协调机构,是政府和展览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德国展览业在国际国内的共同利益,负责与议会、政府各部门和其他行业组织进行沟通,协调所有在德国举办的及德国在国外组织的展览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吸引外国企业来德参展及举办展览会。在协调和确定每年的官方出国参展计划,特别是争取增加出展预算、改进扶持的范畴及实施方式、提高扶持计划和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AUMA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AUMA的作用还体现在其他很多方面,如制定规章制度并根据会展数量、质量、技术手段、目的、要求进行调整、改进,确保德国博览会的透明化,平衡参展商、参观者和展会组织者的利益;对展会进行调查和评估;出版和发布展览指南,提供与展览有关的咨询服务和培训等。德国会展公司在制定会展方案和招商过程中,均与相关的行业协会密切合作,为会展公司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及开展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营销工作提供帮助。在AUMA的统一协调下,德国各博览会目标明确,很少出现展会重复现象。

三、德国会展业的积极作用

通过会展这一平台,德国为本国乃至全球工业各行业上游制造商与下游采购商和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直接的交流场所。高度发达的会展业为德国带来了庞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德国展览业从业人员达23万,每年营业额30亿欧元,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120亿欧元,间接经济效益约235亿欧元。同时,会展业也对德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柏林举办的“国际娱乐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博览会”,以其代表行业最新的科技成果和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每届都吸引来自数10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专业客户和观众参加,还有来自数1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媒体对博览会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报道,极大地提升了博览会和柏林的知名度。 在汉诺威举办的国际工业博览会、国际卡车展,在法兰克福举办的国际汽车展、国际书展、消费品展、家纺展,在科隆举办的国际五金展、国际食品展、国际家具展、国际自行车展、摄影器材展、体育及园艺展,在杜塞尔多夫举办的国际时装展、国际印刷工业展、国际鞋展,在慕尼黑举办的国际建筑机械展、国际手工业博览会、国际体育用品展,在柏林举办的国际观光旅游展、农业及园艺展、广播电视展及国际航空航天展,在莱比锡举办的图书博览会等,不仅成为国际参展商的追求,而且也成为世界各国了解德国城市的最好媒介,这些城市也因其会展而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德国的会展业还带动了举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每次大型展会都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涌入。2012年,德国展会吸引参观者达1000万人。

四、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展馆的国际对比

根据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的《全球会展业统计》(2012)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年底,中国展馆总面积已达475万平方米,占全球总量的15%,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美国展馆总面积达671万平方米,占全球21%;德国则排名第三,其展馆总面积约338万平方米,展览场地面积占全球的10%。从2006年至2011年,中国展馆面积增加了48%,美国和德国则分别增长了5%和2%。

截止2011年,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的展馆中,德国有4家,即汉诺威展览中心、法兰克福展览中心、科隆展览中心和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心,且均在前10名;意大利有2家,是米兰展览中心和博洛尼亚展览中心;法国有2家,是巴黎北维勒班特会展中心和巴黎凡尔赛门展览中心;美国有1家,是芝加哥麦考密克展览中心;西班牙有3家,是瓦伦西亚展览中心、巴塞罗那展览中心和马德里展览中心;俄罗斯有1家,是莫斯科克洛库斯国际展览中心;中国有2家,分别是33.8万平方米的广州琶洲馆和20万平方米的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位居世界第4位和第15位(见表2)。

(二)中国会展业迅速发展

1.展览面积和展会数量稳步增长《2012年中国会展业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供展览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会展场馆共计316个,全国共举办展会7189场,展出总面积8990万平方米,其中,经贸类展会总面积约为6500万平方米,占全国展会总面积比重超过70%。规模展会持续扩大,全国展出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已经超过90个。品牌展会发展迅速,中国内地共有58个国际化专业展览会获得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数量位居世界第4。中国展会数量和展出面积与前几年相比,都有显著提升(见图1)。

2.三大会展经济圈已经形成

目前,中国会展业地域分布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会展中心为核心,形成了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会展经济圈,三大区域集聚了全国主要的会展业资源。2012年仅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共举办展览会1613场,占全国比重约为22.4%;展览面积合计2500万平方米,占全国展览总面积的27.8%。

3.出国展会数量呈上升趋势

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统计,2012年中国出国展览数量为1536个,比2006增长67%,同期展出面积也由31万平方米增长到69.3万平方米,增长超过120%。展会的贸易性、专业性、国际化程度都有提高。

(三)中国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展馆数量显著增加,但利用率偏低

近些年,全国各省市纷纷投资兴建展览馆和会议中心,其数量显著增加。但是,与国外有竞争力的展馆相比,中国展馆的使用面积普遍偏小,而且,展馆的使用率非常低,大多数展馆平均使用率只有15%左右,达到30%的很少。在德国,展馆的综合利用率能达到50%以上。

2.展馆设施及展会配套服务总体水平亟待提高

大型展馆周围的交通、通讯、酒店、餐饮和娱乐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展馆之间的协调整合,展馆内住宿、餐饮、运输、广告、咨询、翻译等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国际性展会的要求。展馆设施功能相对落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周边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也导致了展馆利用率不高。

3.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国内举办展会的数量和展出面积一直在增加,但是,展会多而散、小而弱,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依然存在,水平普遍不高,重复办展问题依1日突出。中国会展业的创新经营思路和运作模式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行业协会协调作用的发挥、展览会数据管理、信息技术运用、媒体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中国专业会展企业开拓国际会展市场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尽管出国展览数量和规模呈平稳上升趋势,但是,中国企业赴国外参加专业或综合展会,参展目的多为展示和销售产品、建立客户联系、考察市场环境等。从参加展会类别看,更多的是以轻工服装、农产品、化工机械以及综合类展会为主要对象。

4.会展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尽管中国会展业快速发展,但是,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环境制约仍然突出,主要体现在:展会发展整体规划不够理想;行业标准体系和统计制度不尽完善;会展业的法规体系、诚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有待完善;专业人才短缺,社会化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有待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亟待加强等方面。

五、发展会展业的经验借鉴

(一)发展若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国际性展会

德国每年举办大大小小各类展会上百个,其中代表行业领先水平的展会和大型国际性展会对德国会展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结合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状况,应鼓励行业或地区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步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并通过发展有影响力的会展提高和拓展城市知名度及美誉度,带动和促进当地服务业发展。

(二)规范和有序发展会展业

德国政府通过制定特别政策和扶持措施,促进了德国会展业的健康发展。近些年,中国会展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展会规模大小不一,加之重复办展、展期重叠等问题,造成中国会展业发展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需要从整体上对会展业发展进行规划布局,完善产业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出扶持措施。既要鼓励会展业做大做强,满足对各类展会的需求,实现既能举办涉及多个行业的综合性展会,也能举办单一行业的专业展会;又要规范企业办展和招商行为,加强市场监管,使会展业健康快速发展,推动中国会展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三)促进会展服务专业化

德国会展业涵盖了众多领域和行业,会展内容及会展服务的专业化有效地提升了会展业的竞争力。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通过专业人士进行规范操作与管理的必要性越发突出。会展运作过程迅速高效,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所以,主办招展、营销策划、影视媒体、会议组织、展览设计、广告宣传、展台搭建、展具租赁、交通物流、法律保险、宾馆酒店、翻译服务、综合服务等诸多环节协调运行,应由专业机构或企业来运作,通过专业化服务提高会展活动的效率。

(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作为政府和会展业桥梁的AUMU,对德国会展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借鉴AUMU的经验,中国需加快发展具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或行业组织。行业组织是自律性机构,对各行业的技术进步、道德规范、国际诉讼等能发挥重要作用。各类社会机构在评价、仲裁、维护市场秩序、协调各方利益等方面,具有政府难以发挥的作用。①通过发挥行业协会或行业组织在制定行业规范、协调、信息交流、管理、人才培训、资质评估方面的作用,提高展会的组织水平和质量。

(五)通过会展与会议结合提升会展实效

会展是为参展商、用户和参观者提供产品和技术展示及相互交流的平台,参展商和企业利用展会推广产品,拓展营销渠道,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围绕会展进行的同期会议,无论是学术会议还是研讨会,都有助于对相关行业发展及企业运营进行理论分析与总结,或者提出发展的政策建议。中国每年举办众多的会展和会议,围绕共同的内容举办的会展和会议使会展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实践基础,也使理论和政策建议进一步引导会展行业向产业升级的方向发展,进而实现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创新与提升。

(六)促进信息技术与会展业有效结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对各行业和各领域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能够更快、更便捷地到达更广的范围。展会主办方及参展商应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展会信息的更广泛传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展品展示方式的更新,从而提高中国会展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七)促进会展业与国际接轨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会展业起到搭建促进经贸合作平台的作用,使企业借助展会这一平台进入广阔的国际市场。一方面,作为拥有广泛发展空间的现代服务业,会展业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的同时,也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提高中国会展业的从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大型会展,同时,也重视地区性会展的发展。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办会展,拓展海外会展市场,开发国内会展市场。

作者简介:徐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 来源:《全球化

第二篇:德国促进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措施及其启示

作者: 来源:《市长参考》 添加日期:10年04月22日

文化创意经济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由于文化创意经济较少地消耗自然资源,所以是开发人类自身的主体资源,所以是一种高增长、高附加值和低消耗的发展方式,在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和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近年来日益受到发达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德国政府根据本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本国文化创意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做法和经验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经济颇有启示。

一、德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况

德国经济史学家熊彼得是文化创意经济的先驱。早在1912年他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国文化创意经济已从当初注重发展文化含量高的相关产业部门逐步发展到包括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等在内的整个经济体系,进入了创意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一个涉及面广、跨行业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涵盖音乐、图书市场、文化艺术市场、电影业、广播电视业、设计业、建筑师事务所、新闻出版业、表演艺术市场、广告市场、软件与电子游戏产业等11个领域。近年来,德国文化创意经济蓬勃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德国文化创意经济具有国际化和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特别是在建筑设计(包括室内设计、工程技术与城市规划)、会展咨询策划(咨询策划、会议及展览服务)、文化传媒(动漫、电影、音像、网游)、研发设计(包括信息服务业、软件业、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和时尚消费(时尚设计、旅游业)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名牌。据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德国文化创意经济创造产值630亿欧元,实现销售收入1320亿欧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5%;全德国共有23.8万家从事文化创意经济的企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占德国就业总人数的3.3%,其中个体户占28%,典型的创意人士大多揣着自己的创意点子单干。从下表可以看出,自2004年以来,德国文化创意经济无论是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还是销售总额,均持续增长。

2004年至2008年德国文化创意经济发展

资料来源:德国联邦经济部、联邦统计局

德国文化创意经济依托地区经济、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通过举办各种民间节日、会展、评奖和文体比赛等大型活动,塑造有特色的品牌,从而提升国际知名度,逐渐培育和发展成国际品牌。柏林电影节是与嘎纳、威尼斯齐名的三大国际影展,也是各大传媒的盛事,每年吸引约15000名专业人员参与。慕尼黑啤酒节是世界最大民间节日,也是慕尼黑一年中最盛大的活动,每年吸引600多万游客和观众。法兰克福书展是全球最大的图书博览会和最成功的版权型书展,堪称“出版业的奥运会”。每年一届的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迄今已举办了46届,被誉为“防务领域的达沃斯论坛”。

二、德国政府促进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措施

德国文化创意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德国政府的一系列扶持促进措施密不可分。德国虽是联邦制国家,文化教育事业属于各州政府管辖的范围,但联邦政府设立了文化国务部长,每年的联邦政府预算中都有一笔数额可观的文化事业经费。近年来联邦政府不断提高文化事业预算,为促进文化创意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2009年德国文化事业预算为11.4亿欧元,比上年增加3.5%,这是德国连续第4次提高文化事业预算,比2005年提高了20%。庞大的政府预算资金为促进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德国政府还不断完善法规,使相应的法律规定适应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也使各种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措施有法可依。近几年,德国修订了《专利法》、《外观设计法》、《规范信息社会著作权法》,简化了德国专利商标局及专利法院对专利和商标的行政程序,加快了专利法院对有争议专利的审理程序,赋予知识产权拥有人对侵权人的知情权,规定了律师向侵权人发警告信的收费标准上限。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文化产业的单一产业层面,因此德国政府在实际操作中,也跳出了初期主要依靠文化部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局限,由具有综合协调职能的经济部牵头负责促进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为探索扩大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空间,德国政府最近几年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1.2007年秋季发起的“文化创意经济行动”。该行动由德国联邦经济部、外交部、司法部、财政部、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事务部参与,联邦政府文化媒体事务专员与经济部负责运作,通过举办研讨会和相关行业听证会等活动搭建文化创意经济从业人员与政界交流的平台,探索在政策上促进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联邦文化创意经济职能中心,该中心挂靠在德国经济合理化和创新中心(RKw),主要任务是构架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倾听全德国各地的从事文化创意经济的企业、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的想法和建议,举办信息和经验交流会,介绍德国政府促进文化创新的措施,为文化创意人开展合作牵线搭桥。2010年,德国联邦文化创意经济职能中心将在德国成立8个地区分部,以方便与当地文化创意经济从业人员建立联系,为其提供具体帮助。

2.设立“电影促进基金”。该基金于2007年成立,德国联邦政府每年出资6000万欧元,以返还在德国支出的电影制作费用的形式鼓励本国影视艺人创作,并吸引外国制片商到德国拍片。截至2008年,该基金已向约198个项目提供了1.185亿欧元资金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德国电影业的发展。2008年,德国产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升至1/3以上。此外,德国还开通了“电影网站”,该网站由德国电影研究所负责运营,作为网络中心平台提供全面的德国电影信息,成为德国开展国内外影视试点与合作项目的主要渠道。

3.成立“音乐倡议行动组”。2007年10月,德国联邦政府成立了音乐倡议行动组,旨在促进德国摇滚、通俗和爵士音乐的发展,特别在国外推广德国流行音乐。迄今已有146个音乐艺术家和46个相关项目获得资助,联邦政府2009年为音乐倡议行动提供了200万欧元促进经费。

4.通过联合组团赴海外参展、表演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开拓海外市场。如连续多年组织中小企业联合参加法国嘎纳国际音乐博览会(MIDEM);2010年首次以德国联合演出方式参加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举行的西南西国际音乐节(SXSW),推广德国流行音乐。

三、值得借鉴的做法与经验

德国发展文化创意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值得我国有关方面在发展文化创意经济中学习和借鉴。

1.将发展文化创意经济纳入国家创新战略,通过发展文化创意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传统产业的升级、创新和结构调整,提升经济竞争力。德国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对鲁尔工业区的改造。鲁尔区曾是欧洲以采煤、焦炭生产、钢铁、化工和机械制造为核心的重工业区,也是全球在煤炭基地形成综合工业生产的典型代表。自20世纪50年代末,这种单一经济结构和工业污染的弊端日益显现,鲁尔区便开始了漫长的经济结构转型过程。除联邦政府采取政策干预和财政补贴外,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实施积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化结构政策计划,扶持创新和文化科技发展,对被废弃的商业用地进行综合治理,或建立工业文化博物馆如埃森的煤矿博物馆,或创办园艺展,将老工业区改造成服务业中心和旅游目的地。2010年,德国埃森市与鲁尔区被选为欧洲文化之都,鲁尔区53个城市和乡镇联手将这个工业区打造成文化和旅游的统一体。德国将以文化、创意为角度,在全球重点推广“创意之国”和“鲁尔2010”两大主题。

2.通过发展文化创意经济改善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以2006年举办德国足球世界杯为契机,联邦政府与企业界合作共同推出提升德国形象的“德国——创意之国”工程,开通了“德国——创意之国”网站,在世界范围内推介德国,向世人展示一个蓬勃向上、具有竞争力、创新精神和制造能力的德国。德国联邦政府和德国经济界共同出资2000万欧

元,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最著名的是在全德国开展“创意之国的365个地点”竞赛活动,共有1200多个文化、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最后评选出365个文化创意之地,每天向公众推介一个地方。德国政府还印制了介绍德国创意产业的台历,翻译成多国文字,由德国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向全世界散发宣传。该活动自2006年起一直保留至今,不仅改善了德国的国际形象,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德国文化创意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3.重视中小创意企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规模小、个体经济成分大、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德国建立了全国性、跨部门的促进机构和协调机制,制定了支持中小创意企业发展的政策,包括促进投融资与风险分担、知识产权保护与运作、培养年轻创意人才和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以便各级政府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规范并有效地落实国家发展创意产业的各项鼓励政策。

4.实施品牌战略,通过设立基金或举办大奖和大型节庆活动提升德国文化创意品牌的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德国几乎在所有文化创意领域都设立了“大奖”,如iF设计大奖、德国电影大奖、回声音乐奖等。事实证明,设立大奖不仅能激励创新和促进产业发展,而且有助于扩大品牌的知名度。2009年,德国联邦政府还联合有关行会设立了奖金高达60万欧元的德国电脑游戏奖,以促进德国电脑游戏产业的发展。

(中国驻德国使馆经商参处)

第三篇:德国著名的会展中心

德国著名的会展中心

一、 埃森展览中心

埃森展览中心位于德国经济最强劲、人口最密集的埃森市,交通便利,展馆设施一流。展览中心现拥有设施齐备的19个彼此相连的展馆,展场面积11万平米,室外展出面积2万平米,以及能容纳7000个车位的停车场。是德国八大展馆之一,目前,正在兴建面积约为2万平米的新展馆。几十年来,埃森展览中心一直处于稳步的发展之中,现代化的展馆设施,配以人性化的管理服务,使埃森展览中心每年的展会不断,而且人气骤增。场地周转率在过去的10年里已经翻了一倍。埃森展览中心每年举办展览的天数超过100天。

埃森展览公司是埃森展览中心的经营者,成立于1913年,如今已跻身德国10大展览机构,也是拥有最多参观者的展览机构之 一。粗略统计,埃森展览公司每年主办的展会活动超过40个,其中有13个是国际性展会。每年大约有11500家参展商参展,其中25%的参展商来自德国以外的国 家。同时,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200多万参观者到会参观。

在埃森展览中心举办的著名展会有德国国际建筑贸易展,始办于1951年,每两年一届。在这个盛会,上供应商、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以及贸易商共聚一堂,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产品、技术和服务打开通往德国及全欧洲的业务之门。参展商数量目前已超过1000多家;观众的数量更是超过了10万人,其中80%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贸易商。

二、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心

杜塞尔多夫是欧洲最大的贸易中心之一,位于欧洲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也是德国乃至全世界主要展览地区之一,特别是欧洲机电产品展览会主要举办地,受到众多中国企业的欢迎。它是德国经济实录最强的联邦州-北威州首府,拥有许多重要的工业企业和零售集团,大约8000多个外国公司在该州设立欧洲办事处,贸易额在德国各州中占据榜首,超到24000亿欧元。该州的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德国GDP的1/4,在世界上排名第十三位,领先于澳大利亚、荷兰、俄罗斯、瑞士等国家。

总部设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展览机构,是世界上领先的展览会组织者之一,在全球拥有64家国外代表处和13家直接参股的企业和子公司,形成了覆盖102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服务网络,无论是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还是在全球各地,都能为参展商及观众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杜塞尔多夫展览机构具有40多年的国际性展览会办展经验,拥有在全球各地成功举办4000多场展览会的骄人记录。

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心成立于1947年,现有雇员600人左右,年综合销售额超过到3亿欧元。在杜塞尔多夫举办的约40个业界最大的展览盛会上,共有3万多家参展商在17个展厅的23.4万平方米的总展览面积上向近160万观众展示其产品和服务。

三、法兰克福展览中心

法兰克福位于欧洲的中心,莱茵-美茵河交汇之处,交通及其设施完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大都市之一,也是通向世界市场的大门。

法兰克福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览会城市之一,早在1240年,弗里德里希皇帝就把集市权授予了这座城市。如今,每年有大约50个博览会,吸引了4万多家参展商以及近200万观众前来参展,其中汽车展、春秋两季消费品展都是全球同类展会中最大的。

法兰克福展览中心是世界第三大展览中心,位于市区的正中,与法兰克福繁忙的高速公路网紧紧相连,256.5米高的展览中心塔楼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作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法兰克福不仅有德国交通最繁忙的火车站,还有欧洲最大的洲际机场,二者相距博览会只需几分钟的路程。展览中心由10个展览厅组成,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室内展场32.1万平方米,室外展厅9万平方米。节日大厅 (即2号厅)专为举办各种特殊活动而设,它的拱形屋顶高达40米。5号大厅则为可承受超重负荷而设计。

法兰克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览会中心之一。在法兰克福举行的消费品、汽车,工业纺织品、通信及业余消闲用品等行业的展览会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法兰克福博览会的高水准与国际性体现在:近4万参展商中的56%和近200 万参观者中的20%来自国外;其55个博览会中的13个具有该行业世界领先地位。

法兰克福展览公司是全球最大型的展览会主办单位之一,在全球设有29个分公司,5个办事处及48个国际销售合作伙伴,聘用员工超过1400名。其旗下100多个展览会覆盖全球150个国家。特别是在纺织品、汽车、建筑技术和消费品领域的许多展览会已成为该行业世界一流的盛会。

四、汉堡展览中心

汉堡展览中心位于汉堡市区中心,环绕着公园和绿地,周围有汉堡大学和阿尔斯特湖,占地面积达6.5万平方米,有12座展厅和一块面积为8500平方米的露天场地。从长途火车站出发,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周围有100多家酒店,机场离得也不远。每年多达1万家的参展商和过百万的观众从世界各地相聚与此,来参加40场博览会、展览和许许多多的活动。参观或参加汉堡博览会的人来自世界各地。海洋工 业、再生能源、航空和美食以及酒店业都是展览重要的主题。

汉堡国际船舶制造、船舶机械和技术博览会(海事展SMM)即船舶制造、机械和海洋技术国际贸易展会,是各国船舶制造业海事工业方面国际最高级别的博览会。展会的主题有船舶制造、海上技术和港口装配,每年9月吸引了来自48个国家的4.2万名船主、经理、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以及数量多达1400家的参展商。

五、科隆展览中心

科隆展览中心位于莱茵河畔,与世界著名的科隆大教堂隔河相望。从科隆市内乘坐火车、搭乘轮船、驾车或步行均可在数分钟之内到达展场。在展会期间,所有重要的长途列车不仅停靠科隆火车总站,而且还停靠位于科隆-道伊茨的博览会车站。从杜塞尔多夫和科隆-波恩国际机场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抵达展场。此外,在展览会期间,所有的参展客人均可凭入场券免费乘坐以科隆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的公交车辆。

科隆展览中心是世界上第四大展览中心。展场由相连的11个展馆组成,展厅面积达284,000平方米,另外还有100,000平方米的露天展场。展场可举办最多容纳19,500人的会议。科隆展览中心的运营者科隆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有着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是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公司之一,以不同周期定期主办的68个国际专业博览会和展览会是世界上25个行业的主导博览会,吸引了世界上32,000家参展商和来自208个国家的230万名观众。展览面积达420万平方米,全球90%以上的出口型产品在此展出。科隆博览会的核心主题包括:居室、园林与休闲;通讯、媒体与时装;技术与环境;健康与设施;家具、室内装饰与纺织品;食品行业;艺术与文化。

科隆博览会的国际化程度在全球首屈一指:平均一半的展商和三分之一的观众来自国外。所有有关科隆展览会的问题,展商和观众均可向科隆展览公司在全球近90个国家的分公司、代表处和代理垂询。

六、 慕尼黑展览中心

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MMI)是世界10大、德国6大展览公司之一,每年在资本,高科技和高级消费品三大领域中举办40多个国际性展览会。其中高科技类展会涵盖电子,光电,信息技术,分析仪器和产品工程。每年有90多个国家的3万多家企业来到慕尼黑参展,观众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超过200万。此外,集团还在亚洲、南北美洲举办各类专业博览会。慕尼黑在全球89个国家拥有5家子公司和75个代表处,堪称辐射全球的博览集团。

新的慕尼黑贸易展览中心于1998年2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总面积达73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已提供14万平方米的展厅。在建设的第二阶段,展厅面积将扩至20万平方米。室外还有18万平方米大小的室外展览空间,可用作停车场。在新慕尼黑贸易展览中心内,建有可容纳6500人的慕尼黑国际会议中心(1CM)。它既可以配合展览事务,也可以单独举办会议。ICM拥有多个可容纳20人至3000人的大小不等的房间,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

新慕尼黑贸易展览中心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并富有逻辑性,使之能发挥出最大的功能效用。它为包括参展商和参观者在内的未来使用者提供了下列优越条件: 没有固定隔墙,为展台布置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如此优越的展览条件在德国国内无与伦比;由于中心内的空间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被分割出来,因此为使用者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展厅内的任何方位都具有同等的吸引力;参展商和参观者在展厅内能轻松地辨认方位,为参观者提供有效的指示系统;交通便利。在东西人口处有两个地铁站、两个高速公路交汇点和1.3万个泊车位;室外空间开阔,在73万平方米的总面积中,17%为绿地覆盖。通往贸易中心的西通道林木繁茂,湖水清澈见底,展厅周围风景优美、绿树环绕,为参展商和参观者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场所。

新展览中主还在西部人口建有一个热力站。该中心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太阳能系统的贸易中心,最大发电量达1光瓦。为了防止噪声污染,中心所使用的车辆多有降低噪音的装置。在废物处理方面,中心一方面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同时分拣出可再生的废物以便再次利用,为些中心建造了一座废物分拣工厂。

七、不来梅博览中心

不来梅博览中心位于城市的中心,交通十分便利,周围有不少饭店、餐厅、公园和老城的风景名胜,比如罗兰石像所在的集市广场。

不来梅博览会中心的展览区包括10万平米的露天展览场地和室内面积达3.9万平米的展厅,有6座大厅和最多可容纳1.4万名观众的不来梅城市大厅。一家一流的酒店和一个会议中心也位列其中。虽然展览中心规模庞大,但规划却是井井有条,一目了然。另外它还有充足的停车面积,其中有一座室内停车场。

不来梅的博览会都打上了汉萨同盟-海洋的烙印,国际渔业贸易博览会和国际船舶展就非常契合当地的这种氛围。同样,"不来梅经典车展"也紧紧围绕着老爷车这一主题展开,它可是不来梅最著名的展览。不来梅创办的展览还有"自行车-市场-未来"博览会和废物转换为能源专业展会。不来梅每年有大约45个展会,吸引了25万观众和4500家参展商前来参展。

八、柏林展览中心

在夏洛滕堡区的柏林展览中心以其特有的风格闻名于世。从1822年起,这里即开办有商业及汽车展览会。 1914年埋下了今日展览中心的第一块基石。至今,这片建筑得到了不断扩大和更新。在1926年建成的广播塔周围,有26座展厅,总面积达16万平米,还有面积达10万平米的露天场地及参展商服务中心、餐厅、会议室和办公设施。南、北、东三面分别设有大量的出入口,所有展厅都通向处于中心点的避暑花园。26个相连的展厅,根据需要可分可合,水、电、数字通讯全部配套,所有展品可由运输车运到一楼,可升式地板和管道网络可用于重型展品运输,节省了时间和运费。1万平方米的中庭,与所有展厅直接相连,附属的ICC会议中心为与会客人提供了80间会议厅和会议室和大量的休息厅。每年安排各类会议约500个,接待25万位出席者,是欧洲最大的多功能会议场所。

柏林展览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四通八达,处于世界上最好的公共交通系统内,由市中心车站仅需10分钟即可抵达,通过高速公路与柏林的三个国际机场相连。有1.2万个停车位,其中2000个展览单位专用停车位设在展馆范围内。所有入口处都可停靠出租车,观众可直达不同的展厅。 柏林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是全球十大组展公司之一。它专业从事于各种展会的服务公司。每年都要举行多达80个国际性展览会,吸引了2.3万多家参展商和超过150万名观众前来参观。在柏林勃兰登堡,展会是当地的主要经济动力。同时,该地区的经济吸引着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巨大购买力。在这里,有超过60家的政府经融机构,有超过5万的专业人员专著于产品、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这里是德国的研发和制度中心。柏林每年成功地举办柏林国际旅游及交易博览会,是世界最大的服务性行业博览会。

九、弗里德里希港展览中心

弗里德里希港位于德国、奥地利、瑞士的交界处,濒临博登湖,风光秀丽,与德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历史上被称为“飞艇之父”的柴柏林(ZEPPLIN)的故乡康斯坦茨隔湖相望,并拥有德国第十大展览中心。得天独厚的旅游及商业资源使该城市在节事活动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很多大型文体活动及很多德国企业的年会都选择在该城市举行。

弗里德里希港新展览中心2002 年正式启用。该展馆采用最先进的设计和建筑技术,有9个主要展馆组成,总占地面积为58300平方米,露天展馆面积为12000平方米,其中A1号馆为高达26米高,顶蓬可随时开启的设计新颖的展览馆。2003年新扩建了6300平方米的B4号展馆。展览馆中的展览湖风格别致,将为展览会提供最佳的演示场所。

新展览馆的建成为弗里德里希港的品牌展会—欧洲户外运动用品博览会提供了最优良的场所。

十、汉诺威博览中心

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市的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成立于1947年,拥有世界最大的展览场馆—汉诺威博览中心,总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净展出面积49.7万平方米,基础设施一流。每年举办逾50场专业贸易展览,共吸引来自100多个国家179万名观众和1.6万名记者前往参观。每年吸引的展商总数约2万多家,博览中心年收入超过2.5亿欧元。

作为世界领先的展览公司之一,汉诺威展览公司在全球拥有60个海外分公司和办事处。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在汉诺威及由其选定的其他国家举办领先的国际贸易展览会。每年举办的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是世界最大的展览会,净展出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任何其他展览公司都没有组织如此规模展览会的基础设施。是世界规模第一的展览会,而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则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展览会。

十一、莱比锡博览中心

莱比锡被誉为 “博览会之母” ,最早就作为博览帝国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上第一个博览会城。莱比锡新博览会区是当前世界最现代化的博览会区,在造型设计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参展商和参观者的要求,室内展出面积达35万平方米。在莱比锡,你可以看到一个这样的标志,2个大写的M重叠在一起,这是“样品展览会”的象征。莱比锡有一个别名:"博览会之城"。

莱比锡地处中欧交通要道,作为地处欧洲中部的博览会城起着连接中欧及东欧国家贸易的重要职能。早在中世纪博览会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1170年开始出现商业性的集市,这便是莱比锡博览会的前身,15世纪,莱比锡博览会已成为欧洲各国商品交换的中心。世界上第一届样品博览会(1895年)和第一届技术博览会(1918年)都是在莱比锡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博览中心的大部分设施被毁,博览会一度停顿。战后在1946年又恢复举办。

莱比锡还是一个有名的“书城”。 除了众多的工业博览会外,莱比锡图书博览会尤其著名。早在15世纪初,这里已是德语地区的出版印刷中心。现在,莱比锡已有100多家设备精良的印刷厂,印刷质量举世闻名。在全市60多万居民中,从事印刷业的职工就达二三万人。自1914年以来,莱比锡每年定期举行国际书籍展览会。国际书展在市中心展览大厦举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书商和出版社都云集于此,参加展出。

十二、纽伦堡展会中心

纽伦堡有许多令人称奇的"之最":这座城市有德国最大的购物步行区,同时它也是该地区治安最好的大城市,在欧洲的技术密集区里称得上是数一数二。数目庞大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保证了它在经济和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纽伦堡展览中心及其会议中心位于市中心的东南部,相对比较年青。 1974年只有6万平方米, 以后逐年扩建,到2002年已经达到15.2万平方米的规模,共有12座礼堂和大厅,其中还有一个多功能厅,可召开多达1.1万人的会议。12个同等配置的大厅中的10个都集中在博览会广场正中央及其大面积的绿地周围,还有16家餐饮设施和大约1.6万个停车位。博览中心与地铁网络和高速公路网相连接,并设置了博览会—机场快线巴士,乘坐长途火车或者区域火车一个小时即可抵达纽伦堡。

纽伦堡博览会的核心任务是承办有关技术、医药、食品、包装、建材、建筑技术配置、教育、服务、消费品和大众化的展览。在纽伦堡的博览会广场上每年举办大约75个博览会,其中有11场国际最高级别的博览会。每年大约有2万家参展商和120万的观众从世界各地涌到这里参展。

每年2月举办的,世界最高级别的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汇集了65个国家的近3千多家参展商,在近16万平方米的区域展出以玩具、个人爱好和业余生活为主题的产品。8万多名观众中35%来自国外。

纽伦堡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也是世界生物制品的顶级博览会,主题是食品和烟酒、皮革、化妆品、保健用品、清洁用品、玩具、礼品、纸张、家具和纺织品。在为期三天的展会期间,展览面积超过6.5万平米的展区吸引了来自69个国家的2千家参展商和3万多名专业观众。

十三、斯图加特展览中心

斯图加特闻名于世的原因在于这座城市是几大汽车公司如戴姆勒-克莱斯勒、保时捷和尼奥普兰的大本营。此外,还有大量的部件供应商,如博世(Bosch)、玛乐(Mahle)和贝尔(Behr)。在德国,再没有哪个地方像斯图加特这样每年有如此之多的专利申请。巴登-符腾堡州几乎45%的研发机构都设在了斯图加特。

斯图加特国际博览会始于1968年, 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德国7大博览会举办地之一。斯图加特博览会是巴登-符腾堡州强大的出口型经济的转盘。它每年都举办30多场本地博览会和展览,其中包括多个顶级的国际专业博览会;此外,还有大约20场巡回展览。展览主题重点放在生活方式和休闲、工业和技术以及经济和教育。

斯图加特展览中心紧挨着附近的休闲区,距市中心只有4公里。乘坐许多公共交通工具均可到达展览中心。有16个展厅和面积约5.5万平米的场地,适合进行国际专业博览会和展览。5号大厅面积有1万多平米,是其中最大的展厅。此外,展览中心还有两座分别可容纳多达2000名和2500名观众的会议中心和一个露天场地。新扩建的博览会中心建在斯图加特机场边,紧靠斯图加特至慕尼黑的高速公路,距城中心不到20分钟的汽车路程。 新馆面积近10万平方米,是现在的两倍,设施将更加完善和现代化。新馆的建成将使斯图加特博览会跃上欧洲博览会行业领先地位。

第四篇:浅论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模式和特点

浅论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模式和特点(2007-05-28 14:36:05) 标签:德国 会展教育 分类:德中展览业对比研究

由于我的一篇博文引起了两位老师就会展教育和培训话题的讨论,所以我想就此再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大家更多的了解一些有关德国会展教育方面的情况。

首先“会展者”将我的博文冠以了“德国会展教育的特点”,这个不是我文章的原题目,将我那篇短文冠以这个题目是不太恰当的,容易引起误解,因为那篇文章介绍的情况只是反映了科隆大学会展教育的情况,具有个案性质,不能简单代表整个德国的会展教育。

1.产学研结合与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基础

谈德国的会展教育,我觉得首先要简单介绍两个大背景,一个是德国大学的产学研结合情况,第二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情况。谈这两方面情况我们是脱离开会展教育本身泛泛而谈的。

企业为什么需要和大学合作,因为他需要大学对学科前沿领域的把握(教授,研究所),需要大学的廉价劳动力(学生,研究所工作人员),需要挖掘和培养后备人才,需要合理避税,这就是德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热衷于产学研结合的原因。比如,企业有一个新的项目或者工艺,他需要做很多基础性的前期工作,仅靠自己的研发部门,不仅周期长,而且成本高,转而与高校合作,他可以从高校研究机构层面获得更多的理论支持,可以通过高校为该项目雇佣临时工作的学生,而作为高校从接近实践的层面,从获得企业资金支持的层面也很乐意和企业合作,而企业支付给大学研究机构和临时雇佣的学生的费用肯定低于完全靠自己研发该项目的投入。这是从企业本身层面来看。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通过税收的杠杆鼓励这种合作,企业通过这种合作,通过临时雇佣高校学生可以获得减税的实际利益。与此同时,在该领域和行业后备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大学,又可以为自己的企业在形象和品牌层面加分,以上这些就是德国企业热衷于产学研结合的原因。

另一方面,德国具有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其模式大致是,学生在学校注册学习期间,大致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另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如果是中等学历层面的职业教育,其在企业实习的时间更长些,企业之所以这么做,同样是从降低人工成本,储备后备人才,减少税收开支三个层面考虑的,同时政府在这方面也有明确政策支持,多大规模的企业每年必须有多少个实习生的工作位置,少于规定的基本数量,企业必须缴纳更多的税,让企业感觉与其这样还不如多雇几个实习生划算,政府的该项政策支持长期保障了德国成熟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2.产学研结合的案例──科隆大学展览经济研究所

之所以谈以上两方面的内容,是因为德国会展教育方面最有名的两所学校,科隆大学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BA Ravensburg)正是以上两种模式在会展的学历教育层面的最好案例。

科隆大学展览经济研究所是1999年由科隆展览公司资助与科隆大学经济系共同成立的,2000年夏季学期开始正式开设相关课程,是德国综合性大学中第一个展览经济研究所。科隆展览公司之所以这么做,除了以上德国企业热衷于产学研结合的基本原因之外,其主要目的是将该研究基地建成其自身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企业的外围研发部门,客观具备的条件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是科隆大学经济系的综合实力在德国高校中长期排名第一,在学术研究层面有很好的人才基础,该所从一开始建所的时候,就结合展览经济本身具有的复合性的特点,设置了三个教授席位,因为德国大学一般是一个研究所一个教授席位,两个已属少见,3个的模式更是凤毛麟角,这3个分别来自企业规划与物流,市场营销与市场研究,国际贸易,此种模式就很好的应对展览经济研究的特点。第二个客观原因是科隆大学和科隆展览公司地理位置相对较近,不仅是同一个城市,交通也非常方便,两者之间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单程时间最多也就半小时,这也给日后的课程和教学安排提供了极大便利。

正因为两个客观条件以及科隆展览公司和科隆大学合作的长远目的,所以这个共同拥有的研究所的合作项目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产学研结合的范畴,科隆展览公司在该项目人财物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和发展部具体负责该研究所的大部分教学工作,该部部门经理亲自全程授课,每星期一次,每次1,5小时。

以下是本学期展览经济概论课程的课程大纲,我详细罗列如下

1) 展览经济的宏观和微观概论1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2) 展览经济的宏观和微观概论2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3)展览主办者的竞争力分析及展览公司之间的合作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项目负责人

4) 展览公司运营管理 (IT技术在展览公司运营管理中的运用)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5)展会的组织与规划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Spoga-gafa展会项目经理

6) 展会项目现场讲解:INTERZUM展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INTERZUM展负责人

7)展会观众营销体系的建立 授课 VNU欧洲公司部门经理

8)展览公司的战略管理1 创新管理──展览公司新的展会项目及服务模式的研发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9)展览公司的战略管理2 (小组作业演示和讲评) 创新管理──展览公司新的展会项目及服务模式的研发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10)展览公司如何应对全球竞争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总裁

11)展览公司国际化拓展的特点和模式

案例分析 科隆展览公司承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项目分析 授课 科隆国际展览公司总裁(科隆展览公司的子公司)

12)展会项目的全程服务模式和工作流程

授课 科隆展览服务公司总裁(科隆展览公司的子公司)

13)展会招展工作及代理招展业务的模式及流程分析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营销部经理

14)展览公司的品牌管理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15)展览公司新产品的研发战略分析 AMR企业战略研究咨询公司部门经理

16)展览公司其他相关层面的工作任务及特点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基于以上的情况,科隆大学和科隆展览公司的此种合作模式不仅在中国,即便在德国国内也不具有整体推广意义,这也是我刚开始提到的“会展者”将我的博文冠以了“德国会展教育的特点”可能会引起误解的地方。

正因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所以研究所自成立以来除了教学工作外,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从去年8月份开始还在现任UFI主席,也就是科隆展览公司总裁的直接支持下,与UFI合作创办了International Summer University for Trade fair Management,去年首届为期5天的研讨会,就有来自19个国家的50余名展览行业人士到会,今年还将举办第二届。其实该研究所创办到现在也只有8年的时间,德国大学层面将展览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开展理论研究也是近几年的事情,从时间上来将并不比国内早多少,国内一直在提会展理论研究滞后,其实相比德国的展览行业发展程度,它的理论研究才叫真正滞后。但其发展很快,除了其行业自身的基础外,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是重要的原因。

我个人总结,科隆研究所对于科隆展览公司的意义在于:在培养后备人才的基础上,将自身的经验和数据到研究所经过系统化的整理和行业理论高度的回炉后再返回给企业进行再利用。

3.受益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会展学历教育──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会展管理专业

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的会展专业全称为会展与节事管理专业,该专业开设有近20年的历史,的确在德国会展行业有很大的影响力,毕业生遍及德国各大展览公司,包括前AUMA总裁。该专业的教学内容是模块化设置,但并不是模块化教学,所有课程都贯穿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而且并不是平均分配比例,专业基础课,即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占60%的比重,比如企业经济学类,宏观经济学,法律,数据处理,经济数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外语(非英语)等等,每阶段实习与上一阶段理论学习的主题基本是对应的,以便于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每部分内容都是逐渐的拓展和细分。目前该专业在节事管理方向增加了课程量。

除了国内熟知的这两所学校外,德国很多的大学,尤其是应用技术大学都在某些具体课程设置上有会展或者节事管理方面的侧重,比较典型的是目前与上海外贸学院合作的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该大学开设的节事管理学历教育相对比较完整和系统,但不面向全日制学生开放,只面向在职人员,要求在该行业有工作经验,利用晚上及周末时间授课,毕业颁发应用技术大学毕业证书。一般来讲,德国各大展览公司的企业员工内训都由企业自己主持完成,其他一些社会或者行业协会的培训类课程一般都面向大众开放,不是针对企业员工内训,对受训人员有很明确的工作经验要求。在职业认证方面最权威的是德国工商大会的会展与节事管理认证,利用业余时间需要一年学习时间,然后参加统一的认证考试,通过后由德国工商大会颁发证书,参加该项认证必须有至少2年以上的行业工作经验。

4.几点建议

许老师提到的几点困惑,主要是说的课程教学安排和经费方面的问题以及产学研的结合模式。

首先产学研的提法国内早就有,只是基本是高校一头热,企业热衷的不多,这里面原因很多,而且所存在的问题也并不只在会展教育学科,就象我说的“所有的课题来源都是展览公司内部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就是该项目的一个课题或者一个子课题,研究成果会直接被科隆展览公司运用。”这种模式在德国也绝不是只在会展教育方面,其他学科和专业里此种模式也被广泛运用。所以这个问题是个综合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就基本超越了会展教育本身的话题了。至于教学安排,我说的现场教学,这边也是一学期也就一次,即便这边没有象国内那么多公共课程,但在该学期该课程固定的授课时间以外的时间找到所有学生共同的时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现场授课是自愿参加的,不在必修范围内。至于路费,午饭一类问题,这个是学生自行解决的,大家只是在展览馆门口按照约定时间集合。参加人员需要预先登记,人员规模大致在20人左右,现场教学由参观展会项目指派专人负责现场讲解,展场本身的服务流程及展馆功能的讲解由实施课程教学的科隆展览公司企业发展部派人到场讲解。由于课程就是科隆展览公司开设的,那么相关协调和配合问题都比较好解决。整个参观活动时间大致在2小时左右。

无论是科隆特色还是瑞文斯堡特色,都因为国内与德国不一样的整体背景,产学研的结合紧密程度及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的不同,使得我们无法照搬其模式。虽然大模式学不了,具体方法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比如现场教学,无法利用平时时间,可以利用周末时间,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总有某些展会在周末举行,提前联系,分批的组织参观,或者学生以小组形式自行参观,在参观前定好参观主题和计划,那么无论是组织参观还是鼓励学生自行参观,都能达到一定目的,还可以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拍一些反映展会服务,展商营销,展台搭建不同层面的照片,回来后无论是以小组为单位做相关演示还是做些评比都是挺不错的学习方式。在专家讲座方面,请不到经理,总裁级别的,也可以请些一线项目执行人员,甚至可能是学校以前该专业的校友,目前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这些都可以,形式上可以多样灵活,不要搞的好象学术报告一样那么正式,动辙上升到很高的理论高度或者行业前沿,我觉得这是不必要的,完全可以因地制宜。

还有就是小组作业的方式,比如我们在上到展览公司创新管理时候,留的作业就是完成一份新展会项目的商业计划书,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4到5人,给出两个行业的主题,每两个小组用一个主题,这样最终可以进行比较,最终每个小组上台演示自己的商务计划书,每个小组演示时间不超过15分钟,整个作业的时间是3周。在模式上,根据课堂上讲的展会项目的前期调研,策划,风险分析,竞争分析,概念和主题策划等模式自行完成。教师只限制了上台演示时间,作业完成周期及每个小组作业所涉及展会的行业主题。此种模式国内也完全可以借鉴,比如小组作业占平时成绩的多少,而平时成绩又占期末成绩的多少比例,以此来鼓励和督促学生。

以上我主要还是谈的是德国会展学历教育方面的内容,至于会展培训,由于涉及篇幅过长,以后再找专门时间总结。以上的观点和看法也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包括对德国会展教育的概括,所以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了解德国该领域情况有所帮助。我个人的博客地址是 http://blog.sina.com.cn/ybexpo

我会将我科隆大学该课程的部分笔记翻译成中文放到博客上,也会将我对德国展览管理方面的一些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放到博客上,欢迎大家访问和拍砖。

第五篇: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启示

日期: 2006-12-23 11:57:20 作者: 于淑萍 点击: 134

摘 要:德国的职业教育,曾对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被世人称为楷模。在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专门职业人才。本文通过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培训考察,以亲历之所见所闻,浅论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所感、所想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双元制 双师型 就业准入 专门职业人才

今年7月,我有幸参加中国职业教育中、高级管理干部考察团的欧洲之行,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考察。我们飞越欧亚大陆,行程达数万公里,尽管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终究是亲历其境,耳濡目染,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一、教育概况

德累斯顿(Dresden),位于德国(Germany)东北部的易北河流域,现有人口近50万,是欧洲的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德累斯顿历史上曾是萨克森王国的首都,二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东、西德统一后正式修复重建,正不断发展变化。德累斯顿现在是德国人口最为稠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萨克森州首府。

德国国土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尚不及我国云南省大,人口8200余万,还没有我们四川省多,但德国的工业高度发达,国民生产总值雄冠欧洲之首,仅次于美、日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人均GDP达2万欧元。德国之所以能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内,从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战败国的废墟上创造出如此令全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究其根源何在?明确而肯定的一个答案就是教育!尤其是被大部分德国人所推崇的、一度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车轮的“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绝大多数的人群是通过“双元制”职业培训找到工作的。自5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颁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其中,1969年8月,联邦政府通过的《职业教育法》,对各级各类职业训练、制度、组织、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规定,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法令。《职业教育法》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和稳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德国法律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规范了就业、转岗、再就业、提岗、提职都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大凡是完成了普通义务教育而没有继续读书的十八岁以下青年必须接受义务职业教育,青年们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不准进入职业生涯,企业不得接收未经培训的员工,未经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已成为德国国民的共识和行为规范。在德国,无论是国家制度、社会舆论、还是家庭与个人,对于职业技术教育都是推崇的,事实上,推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已成为德意志的国家精神和日耳曼的民族骄傲。

二、职教特色

从当前国际范围来看,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莫过于德国,德国的职业教育远远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发达的职业教育无疑是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那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能十分精致而有效地成功运作呢?究其庐山真面目,确有以下几大具体特色:

1、德国的职教是以“双元制”模式为其典型特色的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技术知识培养相结合,是分别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地点,由两个施教主体和两个管理机构分别进行又相互融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和最主要的特点。

“双元制”教育的学生,他们既是工厂的徒工,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学生每周在工厂、企业培训三天半至四天,进行实际岗位操作的训练,主要是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学生每周在职业学校学习一天至一天半,着重教授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主要解决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工厂企业设有教室,职业学校也设有演示车间、实训车间。“双元制”教育的学生在掌握了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提高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好坚实的铺垫。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招生主要由企业负责

培训企业在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审查后举行从业能力测试,了解申请者的技术理解力以及动手、动脑能力,根据测试的结果决定是否录用。被录用的学生与培训企业签订一份培训合同,正式成为企业的学徒,然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毕业考试由工商联合会或手工业者协会主持组织考核,通过严格考试的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成为一名称职而敬业的熟练工人或技术人员,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培训企业就业。虽然培训合同规定,培训企业没有义务必须将学徒毕业后留在本企业就业,毕业生也可自由择业,但是最后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留在了培训企业。一般来说,培训企业比较愿意本企业的培训学徒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一方面是因为本企业的培训学徒比较熟悉企业的工作岗位,能很快胜任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经过几年对学徒的培训后,对各学徒的能力素质有较多的了解,可以挑选适合本企业的优秀人才。从总体上看,德国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专门的职业人才,其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明显好于其它高校的毕业生,失业率也低于其它高校毕业生。

3、职业教育属于政府、社会、企事业和个人的共同行为,但更多地强调政府的行为

政府职能具体体现在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每位职业者或准备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本领和选择工作机会。政府不仅按各校在校学生规模拨放教育经费,还利用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训实习等。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由企业、经济界和政府共同承担,其中很大一笔费用落在企业身上。企业作为重要的一方具有较大的决策权。企业不仅有权决定企业职业培训的有关事宜(如制定培训条例等),而且有权参与制定各种职业教育政策、参与起草职业教育法、参与制定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大纲等。德国职业教育成功运作,企业的积极主动参与功不可没。

4、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富有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

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及其教师地位的确立,加上继续教育法规,使得德国的职教师资质量和数量得到充分保证。“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通过激烈的竞争,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快捷的效率。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最低学历为硕士毕业,要学习专业和教育理论知识,到校后有两年的实习期,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要求教师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培训,以保持技术活力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5、德国职业教育十分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德国职业教育校内实操实训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

有人这样描述,德国最先进的设备可能不在企业的生产线上,而在职业教育技能训练中心。职业教育技能训练中心有优良和配套的实验设备,职业学校有自建的实验室,也有国家或企业建立的职业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向社会开放,设备优良,许多职业技术学校都可以利用。我们在德累斯顿一所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几个机电工程师培训实验室看到,教学模式实施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贯彻“规范操作、严格训练”的方针,每个学生除了接受严格的文化理论教育外,还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实际操作训练和实习训练。这种训练严格到连锉刀上下、左右角度都有十分详细的规定。由于训练很严格,学生那种懒散的、粗心大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项目教学也是主要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必须“真刀真枪”地解决实际问题,选题来自企业或学校本身。题目可小一些,有些毕业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出图纸,而且要出样机,或参加安装、调试,体现设计、工艺的一致性。

6、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养成与道德观的熏陶

德国职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如前所述的对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这部分能力是学生今后完成技术工作所需的能力;第二部分是关键能力的要求(相当于我国的素质教育),关键能力是指超越职业领域,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能力。

三、感悟与启示

我国建国以来,职业教育的蓬勃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到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掀起了大规模发展的热潮。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深化内涵建设的关键时刻。此次欧洲考察归来,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认为事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和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大力度,推进我国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和产学研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难题和深层次矛盾,如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单

一、专业设置不灵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职教经费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就业适应时间长等。造成这些难题与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德国实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不能获得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以长三角为代表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门类齐全的中小企业众多,这次我们考察的德国德累斯顿建立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就很值得参考。所以,尽快探索建立健全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产学合作”的可操作机制,不仅仅是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而且更是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路。

2、学校应该主动敞开大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尽快增强高职院校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主动走向社会,主动走向企业,主动服务社会,主动服务企业。以服务为宗旨,密切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企业的需求,主动寻求工程项目,尝试通过工程项目的运作实现与企业或用人单位协同完成教学及实训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技术。

3、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既懂理论技术知识,又掌握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建立双师型队伍是高职师资队伍的发展目标。针对我国当前高职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的建设可具体从四个方面着手:

(1)对已有的师资进行严格、规范的培训,并通过考核确定其上岗资格,并与工资待遇挂钩;

(2)聘请兼职教师,主要是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专家、资深技术员等,以解决现有师资实际经验不足的问题;

(3)积极引进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人才;

(4)落实、坚持、完善、考核职教老师每年一个月下现场的制度化运作机制。

4、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由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

深化专业建设改革,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与品牌专业建设,办好高职的核心就是打造特色专业。最重要的是特色,最关键的是特色,最难办的是特色。首先要有质量意识,进而要有精品意识,最终要成就特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市场适应能力、服务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5、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项目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建设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深化实训教学环节的改革,注重实践,严格训练,要突出实践性、针对性、实用性。推进“双证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企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技能人才,打造“零距离上岗”的人材培养模式。

6、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

要深入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全面素质培养的举措与途径,要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的人文环境。环境就是教育,就是潜移默化地熏陶。创新人才不可能从封闭的校园中培养出来,人才培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的人,才能获得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理性的人生价值观。

7、政府立法,明确政令

我国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以来,1996年我国正式颁布《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5年作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总之,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法律的保证大大促进了我国高职的健康发展。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具体政策法规和具体运作机制,我国高职教育并没有得到深层次的长足发展。我国在高职教育的法规方面还需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创建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良好社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 神州学人网。

[2]Prof.Dr.Hortsch德国的“双元”系统 讲座。

上一篇:对工会工作的几点思考下一篇:电话销售人员保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