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情况

2023-03-12

第一篇: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情况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前景浅析

浅谈我国会展旅游经济发展

摘要: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对会展旅游概念的界定,对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分析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目前会展旅游的发展,与全球市场经济低迷形成鲜明反差,通过认清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明确会展旅游对中国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重视中国会展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会展旅游经济新发展

会展旅游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行业,中国会展旅游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国其他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国务院[2008]134号文件,要求“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扩大市场销售等等,促进会展旅游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

一、会展旅游

会展旅游,简单的说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会展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式专项旅游产品。

二、 会展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1依照“十二五”规划,促进会展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中国会展业年均增长接近20%,不仅培育了一批有影响的世界品牌展览会,而且有力地拉动了外贸和投资的增长,促进了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正在大力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为我国会展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保障,促进会展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政府主导型会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异常迅猛,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服务业的兴起,会展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经济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2、市场竞争激烈,区域性和行业性联盟发展

目前,我国政府主导型会展大部分步入了市场化运作期间。不少省市打破地缘限制,加强合作,形成了区域性和行业性联盟同时发展的局面。例如,全国五大林业会展城市——山东菏泽、浙江义乌、福建三明、黑龙江省伊春和牡丹江市,签署了全国林业五大会展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3、行业交流频繁,活动主体多元化

为促进会展旅游的市场化,相关性行业相互交流,业内互动频繁,其活动主体既有政府部门,又有行业协会,更有会展企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4、场馆量持续增长,一二三线城市并驾齐驱

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会展经济的发展,场馆的建设持续增长。一方面,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场馆建设热度不减。另一方面,随着会展业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被人们广泛认可,众多二三线城市也纷纷致力于建设“会展之都”。在会展场馆的建设上,目前已形成了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齐头并进的局面。

三、 会展旅游经济特点

1.消费档次高。由于会议人员的费用通常由公司或政府负担,都是因工作带来的旅游,一般不会太计较价格,更重质量,特色、服务等,而且参加会议、展览的人士通常都是有一定地位和职务的人,收入水平高,对产品和服务要求较高。

2.停留时间成为收入点。一些会议、展览,特别是国际性的会议展览,持续时间长,因此会展旅游者停留时间比普通旅游者要长,而由此产生的停留时间消费,是会展旅游经济的一大收益。

3.综合效益大。会展业是高盈利、高收入的行业,据有关专家测算,利润率一般有20%~25%以上。会展旅游的发展能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推进城市市政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

4.创汇能力强。由于国际性会议和展览吸引的海外客商不仅数量大,而且消费档次高,因此与普通旅游者相比能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参展商为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

会展旅游综合会展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优势而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是会展业优先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创新会展旅游促进经济发展

会展旅游为城市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开发出一个极大的市场,会展旅游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1、 改革政府主导模式,刺激经济发展

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也就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在此前提下,要求政府主导型会展旅游全面市场化或者政府全身而退还不可能实现。目前我国的会展旅游业发展专权性与竞争性并存,且专权性占主导地位。而且从现在我国会展旅游的运作模式来看,主要采用的是主办、承办、协办“三结合”组织结构,其中商协会或者企业组办的会展旅游也希望政府作为名义主办机构,因此,现阶段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政府主导型会展旅游的改革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首先,会展旅游组织管控模式创新。组织与管控问题即指在政府主导型会展的组办中,既要正确处理好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也要形成高效的组织效率。换而言之,在政府主导型会展旅游的举办中,政府、社会、市场三者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在组织方式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情况和时期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组织模式。目前大多数政

府主导型会展旅游都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这种模式较符合中国目前国情,政府在人力和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有一定支持,会展旅游的具体运作采取市场化模式。

其次,政府主导型会展旅游转型改革的目标要明确,政府主导转型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即要提高效果、提高效率、讲求效益。

最后,政府主导型会展旅游的转型目标首先满足展商和专业客商的要求, 吸引足够的有效展商和客商到会, 并为双方提供优质的服务, 达到双方都能满意的效果。而不是单纯追求扩大本地影响, 推动招商引资等政府希望达到的宣传效应;在转型中应把减少组织环节、减化议事程序、精减工作机构、简便办事手续、提高组织效率作为重要的目标;转变政府主导型会展旅游不仅追求直接经济效益,还要加强宣传效应、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带动第三产业等社会效益。

2、 加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共赢

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会展旅游差距,要积极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营造更加自由、开放和公正的国际贸易环境,建立更加平等、更加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尤其是要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突破的强大合力。

我国现代会展旅游的发展趋势,是与网络信息技术优势互补、功能融合,实体会展旅游在贸易环节、商业风险、传播类型、交流方式、信息内容几项指标上存在优势;网上会展旅游和电子商务在贸易成本、准入条件、环境风险、传播范围、信息反馈等项目上具有优势。即以实体会展旅游为主导,融合网上会展旅游和电子商务的技术优势,在信息化会展场馆和集团化会展企业的支撑下,优化资源配置,整合营销沟通,提高全球竞争力,促进会展旅游经济进一步的增长。

首先,实体会展旅游可以在复合性感官体验和全方位营销沟通上,融入网上会展旅游,即以描述性文字和图片,满足消费者对未知的会展旅游的知晓度。其次,实体会展旅游可以提供商品品质保障和企业信誉保障,满足观众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眼见为实”的心理习惯。最后,国际知名商展通过长期积累的品牌价值,可以使同步推出的网上会展受益,实现品牌效益的辐射与延伸。通过科技的创新,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资源整合共赢的目的,实现会展旅游经济发展。

因此,网上会展旅游和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条件下迅速兴起的新兴商务服务模式,将在营销沟通活动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现代会展旅游的未来发展模式应该以现实会展为依托,辅之以网上会展旅游形式和电子商务平台,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融合互补、与时俱进,提升经济效益,提高全球竞争力。会展场馆的规模化建设和经营,仍将是现实会展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先进适用的会展场馆将支撑以实体会展为主导、网上会展和电子商务为辅助的会展旅游新格局。

会展旅游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宏观环境的改善,特别是我国在全球化经济过程中承接世界性产业转移以及内陆的地区的区域性产业转移中,会展旅游作为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将随着政府主导型的改革和科技创新,得以进一步的市场化,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带动经济新发展。

参考文献:

1、2011《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发布

来源: 中国广播网(北京)

2、会展业走向优势互补功能逐渐融合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会展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敏;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会展专业研究生梁竹

3、 国际会展的启示:需加强科技创新国际合作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 吕立勤

4、 浅析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李建君

5、 创新会展运作模式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来源:芜湖市旅游局

第二篇:金融危机对我国会展业与物流业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会展业的冲击

1、会展数量减少

据统计,2008年中国贸促会批准组展单位出国举办的经济贸易展览会有一千八百多项,但2008年底,实际举办的展览会只有一千项,实施率约百分之五十五,与2007年相比,实施率下降了五个百分点在国内展览方面,组展单位也感受到了压力,展览面积与参展企业都在减少,招展招商困难突出。参展商为了节约成本,有选择地参加展会,导致会展数量明显下降。这一趋势在2009年还在延续。

广交会再一次出现了“双下降”,许多展会都将工作重点放在招展上,说明会展资源减少正在成为展会顺利举办的首要障碍。国内三大专业玩具展会之一的澄海(国际)玩具博览会,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售卖注塑机、混合机等机械设备的摊位明显减少,这与玩具企业规模缩减,玩具已结束大量扩充设备的年代直接相关。一些行业的不景气现状,导致展会延期或取消。如原定于2009年9月在深圳举办的南华印刷与包装技术展览会延期举办;东莞房博会数度延期之后,最终不了了之。2011年8月,东莞三大会展中心展览数量骤减,仅举办了不到5个展览。十几万平方米的场馆一月来大部分时间处于空置状态,场馆利用率创下历史新低。素有外贸“风向标”之称的广交会却发出了一个尴尬的信号:采购商和订单都呈现下滑趋势,中国出口产品可能会陷入低谷,呈现销售“寒冬”状态。《南方都市报》以“金融风暴吹走海外客户,佛山陶交会生意惨淡”为题,披露今年的“佛山陶博会”,华夏陶瓷城会展中心一楼展位约有四分之一没有售出,过去撑场的几家南庄大企业也不见踪影,这不免再次引发人们对展会前景的忧虑。

2、会展企业效益下滑

我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产业较多,这些产业的参展商和采购商都已收紧预算,包括参展和采购预算,会展组织者为了渡过难关,同样在买家邀请、现场服务等方面减少预算和开支,部分展会的展位费门槛降低,组展企业的经营收入明显减少,经济效益也随之下滑。

3、会展场馆资源闲置

在国内展馆总量已经相对过剩的背景下,目前仍然有在建和扩建的展馆陆续竣工,随着展馆数量的持续增多和会展数量的减少,导致会展场馆在总体上的闲置率增加。

4、展会国际化程度降低

金融危机导致欧、美、日等大量企业倒闭,境外企业来中国参展参会的机

会和数量明显减少,展会国际化程度降低己成定局。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会展物流产业产生的影响

1、举办单位与招展商的减少导致展会减少会展物流市场需求量降低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国外部分企业倒闭,大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去利用展会形式向世界推销自己的产品,导致展会减少。会展物流在中国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刚刚开始起步,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展会的减少,国内展商又是资金紧缺,大型展会寥寥无几,直接冲击了作为中国新兴行业的会展物流业。展会的减少导致场馆和展台搭建有关的建材、设备设施,展会所需的展览品、辅助物品以及举办期间预计所需生活资料、会展主题商品的运输和仓储,展览中宣传物品和生活资料等物资的正常供应和补充,会展主题商品的持续供应、现场废弃物的及时清理以及应急事件物流的缺乏。展后物流已销售展品的配送、未售出展品的回运、废弃物包括一汽展品的处理的减少。招展商的减少致使参展商的产品不能进行展览销售,导致会展物流行业的萧条。2008年,中国会展物流业的产值同期比2007年减少了二十个百分点,因此参展商减少是会展物流市场需求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2.会展物流市场价格降低,波动比较明显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客户普遍出现经营压力,大幅度压低物流价格。另一方面,经济萧条,直接导致市场需求降低,由于需求不足导致会展物流价格大幅下降。会展物流在大型物流公司已经单独成为一项产业,在中国众多的会展物流行业中由于展会的减少导致会展物流市场价格的竞争,其波动非常明显。如国际航运市场上,反映国际航运市场运行水平的波罗的海货运价指数(BDI)2008年5月份达到11793点的历史最高,仅时隔几个月,12月5日,BDI跌到663点的历史最低,短短半年时间跌幅达到94.4%。此外,物流企业的资金回收也很困难,这样势必造成资金链十分脆弱,很多中小型会展物流企业都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3.会展物流业投资增长趋缓,物流企业项目融资困难

由于整个会展物流市场的不景气,导致投资者失去信心,对该产业的进入保持谨慎态度,以此来规避风硷。银行放款也比较谨慎,广大中小企业因为自身信用等级不高和银行授信不足,难以直接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服务。国内商业银行基于历史原因,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和信用等级高的大型企业。这导致了银行信用呈现一种典型的80/20分布,即80%的贷款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内的少数大型国有企业之上,而中小企业贷款市场则极不发达。因此很多物流企业由于资金链脆弱,资金严重短缺,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虽然金融危机对中国会展物流产业的影响巨大,但是也应看到,危机与机

遇并存。金融危机使得中国会展物流产业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暴露出来,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超常增长掩盖了该行业发展存在的不足。而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会展物流业整体来说,正好带来一个结构调整、服务升级和企业重新洗牌的机会。因此,中国会展物流业应该抓住危机中的机遇,在逆境中求生存,谋求更好的发展。

第三篇:我国LED封装用设备的发展情况

半导体照明产业被认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随着技术进步与市场应用的迅速增长,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首先,作为半导体照明目前最大的发展推动源,液晶(LCD)背光、照明等领域的应用进展非常迅速且空间巨大。同时,LED创新应用的开发进展迅速,随着在农业、医疗、信息智能网络、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的形成,LED将成为具有万亿元规模的支柱性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复合增长率达到35%,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区域。2010年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规模为1200亿元,虽然 2010年末的良好发展势头并未如业内预期的那样在2011年得以延续,有不少企业经营状况不够理想,甚至有部分企业倒闭,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基础仍在进一步夯实,仍然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区域,2011年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规模达到1560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半导体照明整体产业规模增长30%, 2015年国内半导体照明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一、LED封装产业的态势及趋势 作为半导体照明产业链的中游环节,LED器件的封装在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我国在全球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分工中具有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产业环节之一。

根据Strategies Unlimited的数据,2010年高亮LED的市场规模达到108亿美元。虽然2011年市场需求增长未能达到行业预期,从销售额来看,虽然市场规模不会有很大的增长,但LED器件的封装量仍将有较大的增加。

2011年,我国LED封装产业规模达到285亿元,较2010年的250亿元增长14%,产量则由2010年的1335亿只增加到1820亿只,增长36%。就全球的LED封装行业格局来看,我国已经是全球封装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全球LED封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我国台湾以及美国、韩国、欧洲、日本等主要LED企业的封装能力很大一部分都在中国大陆实现。目前,我国有封装企业1500多家,以集中于中低端市场的小规模企业为主,真正具有规模效应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不多。

随着背光和照明等应用的不断推广,市场对LED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就LED器件的封装结构来看,当前主要的封装形式包括直插式封装(Lamp LED)、表面贴装封装(SMD LED)、功率型封装(High Power LED),板上芯片封装(COB)等类型。就目前和未来的市场需求来看,背光和照明将成为最为主要应用,对LED器件的需求将以SMD LED、High Power LED和COB为主。就LED器件的品质来看,对LED可靠性、光效、寿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小规模、低水平的封装企业已经不能满足应用领域对LED的品质需求,国内的LED封装产能呈现出集中的趋势,国内封装领域的领先企业产能和自动化水平也在快速提升。

图1 国内LED封装产值预测

数据来源: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 预计我国LED封装在未来几年还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5年我国LED封装产值将达到700亿元,而整个封装量复合增长率将在40%左右。

二、LED封装设备需求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封装龙头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充,以及众多封装企业在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上市发行,LED封装的产业集中度、单个企业规模和自动化程度将出现较大的提升。随着LED封装产业格局的改变,对LED封装设备的需求也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特点。

首先,我国对LED封装设备,特别是自动化设备的需求迅速增加,成为全球封装设备需求最大的区域。从全球最大的LED封装设备制造商的销售区域构成来看,2009年、2010和2011年,ASM在大陆的营业额已经占到其全部营业额的33.6%、37.6%和44.8%,同时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大陆在LED封装设备市场的地位和发展潜力。

第二,LED设备一直是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LED封装设备也不例外。截至2010年底,全球有近130家LED封装设备制造企业,其中国内已布局了约100家,占全球的76.9%。国内市场中,ASM占据28.7%的市场份额,来自日本和台湾的厂商分别占25.8%和15.2%,欧美厂商占10.3%;国产设备厂商占比20%。2011年国产设备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但仍然有70%左右的设备,主要是自动化设备依赖进口。LED封装主要生产设备有固晶机、焊线机、点胶机、封胶机、分光分色机和自动贴带机等。从目前国内设备的情况来看,封胶机已成功实现国产化,性能优良,可满足产业要求。而固晶机、焊线机、点胶机、分光分色机和自动贴带机还以进口为主,但近几年,国内设备的产品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固晶机、焊线机等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较快,也出现了一批领先企业,如深圳翠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其固晶机的销量2011年达到600台,从数量上来看已经占有国内市场18%左右、占到国产固晶机数量的近30%。

第三,自动化程度高、速度快、精度高、全产线的整体解决方案成为LED封装设备需求的热点。随着国内对LED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以及国内劳动力成本的迅速提升,对设备的需求表现为速度更快、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更高的自动化水平等特点。更为突出的一点是,随着封装企业规模和研发能力的增强,其LED器件的研发设计能力也在迅速提升,特定的产品需要特定功能的设备,面向LED封装企业需求的全产线设备解决方案及定制化设备的需求比较大幅增加。

三、竞争格局

装备产业一直是各个行业的核心和高价值产业环节,也是典型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竞争主要在为数不多的企业展开。从封装设备行业的全球价值链看,发达国家主要截取高附加值环节,以核心原料制造技术、运动控制与视觉图像等工艺技术、流程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经营等见长,例如行业高端产品主要由世界上封装设备制造技术最为先进的美国、日本和瑞士等公司供应。目前,中国在封装核心设备研发制造上总体上仍与国外企业具有较大差距,供应的设备主要集中固晶机、低精度焊线机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后道工序相关设备品种,能够生产高精度焊线机的中国企业屈指可数,整个LED封装设备产业处在从产业价值链底端向上爬升的过程。 截至2010年底,全球有130多家LED封装设备厂商,其中国内约100家,以占全球76.9%的厂家数量,实现国内LED封装设备市场20%的份额,并且产品线也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设备市场。高端产品领域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国外公司的技术实力较强,在某些领域处于垄断地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LED封装设备行业市场需求大、企业规模小、产品线不完整、技术水平低的现状。

但值得关注的是,国内的设备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LED封装产业规模和水平的提升,在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LED封装设备产业进展很快,高性价比的国产设备已经在封装设备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部分国内龙头企业的技术、设备、产品和品牌已经具备一定的全球竞争力,如深圳翠涛自动化在焊线机、固晶机、和点胶机等方面,大族光电在固晶机方面,中为光电在光电检测设备方面等。

2008年前,我国LED自动化封装生产设备基本被欧洲、日本及台湾厂商垄断,而到2010年,国的LED自动化设备已经占到20%左右的市场份额,2011年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超过30%,我国LED封装设备正在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同时,随着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有一批国内企业已经渡过艰难的研发投入时期,建议起完善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创新体系,推出了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系列设备,如翠涛自动化、大族激光、杭州远方、杭州中为等。就具体设备来说,国内的产业水平及主要供应商如表1所示。

四、LED封装设备市场需求展望

2011年,尽管半导体照明的整体形势与预期有较大的差距,2011年设备的市场规模增长也是近几年来最低的一年,但从半导体照明行业的整体发展来看,半导体照明快速发展的趋势未变、我国成为全球LED封装基地的趋势未变、LED封装产业的规模化和自动化趋势未变,我国LED封装设备的市场需求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5年前我国LED设备需求的复合增长率将在24%左右。得益于国产设备的价格和服务优势,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设备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国产设备将逐步在国内LED设备需求中占据主力地位,国内正在快速发展的设备制造商也将在LED设备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在考虑我国LED封装产品构成、自动化水平以及产能增加、设备更新等多种因素的影现下,根据国际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的测算,2015年我国LED封装设备的市场需求将达到172亿元,如图2所示。

图2 国内LED封装设备需求预测

数据来源: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 在未来的LED封装设备竞争中,根据国际设备产业的发展经验,国内的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关键的核心设备如固晶、焊线、分光分色等领域,将会是少数企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局面。研发能力和产品改进能力将成为LED封装设备企业最为关键的竞争要素,只有拥有强大研发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具备优势,如翠涛自动化、大族光电、中为光电等为代表研发人员比例较高的企业最有可能成为国内LED设备生产的主导者。

第四篇:近年来我国中资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增长较快,仅2005年全国就有23家新的保险公司相继开业,其中包括2家中资专业健康保险公司、2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4家综合性人身险公司、5家外资综合性寿险公司、9家中资财产保险公司和1家外资财产保险公司。

从中资保险公司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有五个明显趋向:第一,数量显著增长。1996年前,我国只有中国人保、中国平安、太平洋、新疆建设兵团、天安、大众等6家中资保险公司。而到2005年底,已有中资保险公司42家。第二,从事专业保险经营的中资保险公司不断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类:(1)养老保险公司。2004年12月,国内首批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相继开业。(2)健康保险公司。2005年上半年,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开业。(3)汽车保险公司。2004年12月,国内第一家全国性汽车保险公司——天平汽车保险股份公司开业。(4)农业保险公司。2004年9月17日,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挂牌开业。第三,出现了公司组织形式的创新。2005年1月,我国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该公司是在黑龙江垦区十多年风险互助实践的基础上,参照国际成功经验组建的。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将垦区风险互助合作规范为相互制公司化运作,在垦区范围内经营种养两业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等险种。第四,重视混业经营的大趋势,通过建立保险控股公司或集团公司实现综合经营。第五,在金融业率先完成了国有公司股份制改造,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先后在境外成功上市,为金融企业改革探索出新的道路。其中,中国人保成为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国有金融企业,中国人寿创造了2003年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首次公开发行的最高纪录,中国平安成为第一家以集团形式在境外上市的金融企业。此外,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中资保险公司的情形日益增多,股权结构更趋多元化。

从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切实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稳步开放国内保险市场,目前已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了全部地域和除有关法定保险以外的全部业务。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全面扩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机构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05年底,外资保险公司的数量已经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18家增加到40家,《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6家外国保险公司中,已经有27家在我国设立了营业机构。第二,保费收入的增幅巨大,市场份额显著提高。2005年,中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 586.15亿元,同比增长8.52%,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41.19亿元,同比增长248.45%(如果剔除中意寿险公司获得其中资股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193.3亿元的团体年金大单的因素,增幅为50.9%),增幅明显高于同期中资保险公司的增长速度;从市场份额看,2005年外资保险公司的寿险保费和财产保险保费在全国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8.9%和1.3%,各自比上年增加了6.3和0.1个百分点。从北京、上海等外资公司相对更为集中的区域保险市场来看,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更高,例如在北京、上海、广东地区,外资寿险的份额分别为51.86%(含中意人寿大单)、19.79%、12.24%。第三,地域限制逐步放开。外资公司除了在东部经济发达的重点中心城市积极拓展业务外,也开始向中西部扩张,西部的中心城市成都、重庆等成为新的扩张重点。

保险公司的不断增加,对促进中国保险市场的竞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个最直观的例证就是保险市场的集中程度显著下降,保费收入排名前三位的财产保险公司和人身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之和已经分别从2001年的95.4%、96.1%下降到2005年的72.6%、70.2%。

第五篇: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三峡总公司发债办 朱建军

一、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10多年来,在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企业债券的发行为国家经济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支援了国家重点建设。从 1990年以来,我国共发行各类企业债券超过2200多亿元,支持了一大批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内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另外,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提高了人们的信用意识和投资意识;同时,企业债券的管理也逐渐向规范化迈进。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较小,市场结构有待完善。 近几年,我国的债券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债券总量只占GDP的 24%,相比国际上95%的比例,所占比重还很小,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债市无论是市场规模、债券品种,还是市场发育程度,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表现为市场规模过小,品种过少,市场参与者单一,债券流动性差,市场体系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

多年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大大滞后于股票市场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企业债券发行量往往是股票发行量的3-10倍,如2000年,美国共有1592家上市公司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仅199家上市公

1 司发行股票。但在我国,情况恰恰相反,2000年股票融资金额达到了企业债券的11.7倍(见图1)。因此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还存在巨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图2 1997-2002年企业债发行规模和股票发行规模的对比

(单位:亿元)

1000800600企业债规模4002000A股发行规模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

(二)企业债券发行主管机关过多、审批程序烦琐,审批效率不符合市场要求,科学的发行管理体制有待建立。 在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对债券市场实行多头监管,审批程序复杂。而在发达国家,债券的监管往往由一个机构统一进行。对企业债券实行多头管理,不利于企业债券市场整体监管和战略规划,降低了企业债券的发行效率,因此,将企业债券发行与监管进行统一管理已势在必行;在发行体制上,目前实行的审批制对企业发行债券尚有一些约束,企业还不能完全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和市场需求,安排债券发行,不利于以市场供求关系为机制的市场化企业债券市场的形成。

(三)企业债券发行管理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我国目前与企业债券有关的法律法规仅有《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证券法》和《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而上述法律法规中对企业债券的定义不清、表述模糊的地方甚多。特别是《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中的许多条款已经过时,殛待修订和完善。

(四)成熟的投资者群体有待培养。

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政府和社会缺乏对投资者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机制和渠道,投资者风险意识薄弱,风险承受能力差。在发达国家,专业的债券投资基金是公司债券的主要投资者,例如,在美国较大型的债券投资基金约500家以上。因此,增加专业债券投资基金品种,加强专业债券投资中介机构的培育,吸引广大个人投资者参与企业债券投资,培育成熟的投资者群体,已成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课题。

(五)缺乏真正独立、公正的中介机构及其监督制约机制,企业债券作为信用工具的产品特点难以得到保证。

企业债券作为一种信用工具产品,需要有独立、公正的中介机构对发行人进行发行前、发行后的信誉跟踪评级和信息披露监督。目前,正因为这方面工作的不完善,使得因对企业不能到期兑付的信息披露监督不力或不真实,给投资人造成的损失中介机构不承担任何责任。中介机构不以信誉为本,因此其评定的信用等级没有权威。债券作为信用工具的金融产品的特点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3

二、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几点建议。

在资本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机构投资者日益壮大,并逐渐成为市场主力的情况下,发展债券市场已经成为完善市场结构的必然选择。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债券发行管理体制,发债资格和额度的确立逐渐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

一个发达、高效、有序的企业债券市场,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融资途径的多元化,优化我国资本市场,而且有利于引导企业改善信用,有利于商业银行的改革,进而优化整个社会的信用,使整个金融体系健康发展。为此,应逐渐实现企业债券市场从"审批制"向市场化的"核准制"的过渡,可将核准制作为企业债券发行机制市场化的第一步。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有机会通过公开发行债券融资;另一方面,在市场环境还不够完善、相关市场主体的行为还不够规范的条件下,政府仍然保持足够的控制权。由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成熟程度远不如股票市场,立即推行核准制的时机尚不成熟,因此企业债券核准制的推行应是一个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二)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债券市场最终实现市场化的前提。企业债券作为一种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商品,应该走在利率市场化前面。利率遵循市场规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利率不同反映企业债券信用等级的差异,

4 体现收益与风险对等关系,给投资者提供了充分的选择权。 原《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不得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利率的40%,应该说这一规定在《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制定当时,为限制信用过度扩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双刃剑”更应遵循市场规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由于利率是决定债券资金成本的关键,必须体现收益与风险正比关系,而我国企业债券目前大多为固定利率,利率上没有体现发行人信用级别的差异,也没有体现债券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如1998年发行的22家企业债券中,有16家企业不分信用等级高低,票面利率均为6.93%,可见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到来之际,有必要尝试放宽利率限制。

建议改变原《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利率的僵硬规定,鼓励企业债券进行创新 ,由企业根据自己的信用级别及偿债能力制定相应的利率,将企业债券的利率水平与风险进行挂钩,或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相对自主地确定发行利率。同时,发债企业可根据自身对于资金期限的不同需要而制定相应的还债期限。在品种设计上,针对投资者的不同需求设计债券品种,期限上做到短、中、长期连续,付息方式做到一次付息、贴息与按年、半年、季度付息等的品种齐全,便于投资者按自身需求选择持有。

(三)企业债券的发行应加大发债主体的信息披露义务,强化社会中介机构作用。

现有债券市场中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尚有一些不完

5 善的地方。为了方便投资者判断债券风险、了解发行主体和市场的有关信息、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和对称性、保证市场运行公正合理,需要建立权威统一的发行主体信誉评级制度和持续信息披露制度。

公开发行的债券在证券交易所挂牌流通的同时,并进行持续信息披露。披露内容应包括债券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报告和重大事项公告等。为了进一步增加透明度,建议在债券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报告和重大事项公告等信息的披露方面,要求内容和条款较比以往更加详尽,可基本参照股票发行的信息披露。 政府作为监管主体,一方面需要监督中介机构的公正、独立、真实鉴证,监督其对发行主体定期进行信用评级和根据突发事项临时评级,鉴定发行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监督发行人实行持续的定期披露信息,重大事项随时披露的制度。中介机构和人员一旦违反相应法规,可实行取消从业资格等处罚;发行主体一旦违反法规造成债券履约风险,可依法采取冻结或拍卖其及担保人的财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四)大力加强企业债券的流动性建设,建立健全债券交易流通市场。

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发展经验证明,随着证券流动性的增强,投资者会主动降低目标收益率,从而增加投资需求。因此,解决流通问题是现有条件下发展企业债券的当务之急。因此应首先配合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企业债券转让流通价格。其次,增加企业债券交易

6 品种,稳步推进各项债券创新,增加投资者选择余地。另外,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债券的柜台交易形式,规范中介机构行为,防止垄断定价,尽量实现供求见面和协商价格公开化。

(五)放开设立各种投资基金的限制,大力培育企业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做市商制度的试点。

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企业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数量都是其成熟的标志,缺乏机构投资者的市场从根本上缺少了活力。应允许基金公司、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信用度较高、风险较小而投资回报相对较高的企业债券,还可以考虑设立企业债券市场基金,专门支持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债券市场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可以考虑逐步放开外资对企业债券的购买限制。成熟的投资者群体的建立和培养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和保障。

上一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下一篇:五个好五带头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