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2022-12-14

第一篇: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设计思路

我在讲授本课题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新的、发生在近期的一些热点材料和图片,以贴近实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从当前的热点话题中,获取对时代两大主题的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既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可能性,又认识到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的含义。

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联系国内外重大事件,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及其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珍惜和平与发展的环境,自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追求学生学习过程的愉快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

[教学重难点]: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视频文件《北约空袭利比亚》,两张图片“打结手枪、和平鸽”,看到它们你们都想到了什么?它们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师:打结的手枪寓意着人类制止战争,捍卫和平的决心,和平鸽象征着和平,那么这两幅图片都表达了同一个内容,那就是和平。那么下面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和平问题”。 学习新课:

一、和平问题

师:投影播放《和平时代》,从短片中,你都看到了哪些东西?看到它们你有哪些感悟? 师引导:

这些都表现了人类生活的的一种欢乐、幸福、安宁、和谐,那么这种欢乐、和谐是建立在什么前提下?——和平。由此,我们得出当今时代的一个主题——和平问题 (投影展示:和平问题的含义)

1、含义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师:和平环境给人类带来了欢乐与和谐,而人类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只有短短的三百多年是处于和平的状态,那么人们为什么都向往和平呢?

从自身、国家两个角度来看,或者反过来,不和平会怎么样呢? (讨论为什么人类都向往和平?) 学生发言,阐述观点。

师:和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投影展示: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图片,教师引导看图片) 过渡:展示图片:(略),播放视频:《本·拉登之死可能引发报复活动》 综合探究:和平是时代的主流,但世界仍不安宁,存在局部冲突,那么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师:(投影展示:影响和平的因素)

2、影响和平的因素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根源 ②国际恐怖主义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

③ 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问题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日益扩大 ④ 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师:引发战争的因素仍然存在,那战争给我们人类都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下面一个短片,从下面的画面中,你都看到了哪些内容?想到了哪些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留给了人们什么样的后果? (投影展示:战争视频)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引导:几个图片引导

(投影:战争带来什么?(资源耗费、环境破坏、生活质量下降、社会发展受阻、生命财产损失、经济落后„„)

师:从战争的后果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战争阻碍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而和平则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人们在追求和平的同时是为了社会和国家更好的发展,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发展的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然后说出你的感受,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展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的图片和数据) 师引导:孩子眼中充满了一种渴望,渴望什么?等。

师引导:人们在和平的今天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么样?那就是要发展经济。 (学生回答)

师:这一组组图片和数据是触目惊心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发展是迫在眉睫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下面就请大家来看发展问题的含义:

(投影展示:发展问题的含义)

二、发展问题

1、含义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材料

(投影展示:发展问题面面观的材料) 师描述材料,提问:哪些原因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贫穷状态?结合我们国家说明 (学生讨论后回答)

(投影:殖民统治的历史、沉重的外债、科技落后、人口压力、战争战乱„„)

师:以上是造成发展问题的诸多因素,归根到底,造成发展问题的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落后、贫穷、债务的影响仍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国家间的贫富悬殊依然严重,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任务显得更加迫切和艰巨。 师:下面请大家再看一段材料

(投影展示:战争后遗症困扰伊拉克,胡锦涛在伦敦金融城发表演讲材料。)

从这段材料中,我们看出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投影展示: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三、和平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①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 ②各国的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课堂小结:用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方式进行。(投影展示)

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主要障碍解决途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发展问题建立国际新秩序 知识小结:师生共同对本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巩固新课,加深印象。 情感升华:学生谈感想或收获,老师简要点拨,发出寄语,深化主题。

结束语

播放萨克斯名曲《回家》:在明确了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之后,让我们在充满和平安宁的音乐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话题。回家,多么令人神往的字眼,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世界上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战争而无家可归,更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贫困而无家可言。让我们一起努力,珍惜来之不易的环境,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教学反思

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授课方式。学生在幻灯片展示的氛围中走进课堂,通过对展示内容的分析和思考感知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时代的主题。提供的材料详实,内容丰富,便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堂讨论热烈,学生发言积极,做到有话可说,师生互动有序,教学过程完整。该节课在拓展知识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因此,增加了课堂容量,占据了一部分学生自主讨论和思考的时间,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取舍。

第二篇: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教案

第三单元 振兴中华 笑迎挑战

3.1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第一课时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当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知道: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理解: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能力目标

提高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热爱和平,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教学难点:

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导入:

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先看两张图片,看到它们你们都想到了什么?它们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投影展示:打结手枪、和平鸽) 学生回答

师:(结合图片,逐个分析)打结的手枪寓意着人类制止战争,捍卫和平的决心,和平鸽象征着和平,那么这两幅图片都表达了同一个内容,那就是和平。那么下面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和平问题”。

授新课:

一、和平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短片,从下面的短片中,你都看到了哪些东西?看到它们你有哪些感悟?

(投影播放《和平时代》)

师引导:这里面你都看到了哪些场景?哪些镜头? 放风筝——人们很快乐的生活 小女孩荡秋千——欢乐的童年

几个老人下象棋,和平鸽在天上飞舞,北京奥运,观看喜剧表演。

那么从这些场景中,都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图景啊?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是什么?

-1- 这些都表现了人类生活的的一种欢乐、幸福、安宁、和谐,那么这种欢乐、和谐是建立在什么前提下?——和平。由此,我们得出当今时代的一个主题——和平问题

(投影展示:和平问题的含义)

1、含义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师:和平环境给人类带来了欢乐与和谐,而人类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只有短短的三百多年是处于和平的状态,那么人们为什么都向往和平呢? 从自身、国家两个角度来看,或者反过来,不和平会怎么样呢? (讨论为什么人类都向往和平?) 学生发言,阐述观点。

师:和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投影展示: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图片,教师引导看图片)

过渡语:和平是相对于战争而言的,它是指没有战争的一种社会状态,那么,是哪些因素引发了战争,影响了人类的和平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回答)

师:影响和平的因素还很多,那么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投影展示:影响和平的因素)

2、影响和平的因素

①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根源 ② 国际恐怖主义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

③ 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问题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日益扩大 ③ 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师:从同学们刚才讨论的影响和平的因素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和平局面是不稳定的,世界人民仍然面临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艰巨任务。引发战争的因素仍然存在,那战争给我们人类都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下面一个短片,从下面的画面中,你都看到了哪些内容?想到了哪些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留给了人们什么样的后果? (投影展示:战争视频)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引导:几个图片引导:

(投影:战争带来什么?(资源耗费、环境破坏、生活质量下降、社会发展受阻、生命财产损失、经济落后„„)

师:从战争的后果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战争阻碍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而和平则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人们在追求和平的同时是为了社会和国家更好的

-2- 发展,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发展的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然后说出你的感受,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展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的图片和数据)

师引导:孩子眼中充满了一种渴望,渴望什么?等。

师引导:人们在和平的今天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么样?那就是要发展经济。 (学生回答)

师:这一组组图片和数据是触目惊心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发展是迫在眉睫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下面就请大家来看发展问题的含义: (投影展示:发展问题的含义)

二、发展问题

1、含义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材料

(投影展示:发展问题面面观的材料) 师描述材料,提问:哪些原因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贫穷状态?结合我们国家说明

(学生讨论后回答)

(投影:殖民统治的历史、沉重的外债、科技落后、人口压力、战争战乱„„)

师:以上是造成发展问题的诸多因素,归根到底,造成发展问题的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落后、贫穷、债务的影响仍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国家间的贫富悬殊依然严重,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任务显得更加迫切和艰巨。

师:下面请大家再看一段材料 (投影展示:材料)

从这段材料中,我们能不能看出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投影展示: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三、和平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①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 ②各国的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课堂小结:用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方式进行。(投影展示)

课堂练习:可以进行材料分析巩固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出示材料设问:以上材

-3- 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和平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阅读与感悟部分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及提升:翻阅教材P70—71,看看漫画会给我们哪些启示?(图一:渴望和平反对战争,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图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或发展对和平的影响;图三:当今世界很不安宁;图四:新时期霸权主义有新的表现,披上了隐蔽的外衣,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漫长艰险。)

-4-

第三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一、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引述有关资料,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根据《课程标准》,通过本框学习,要求学生要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认识到危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掌握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的含义,懂得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本框是《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第一框题,是对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阐述。该框下设三个目,分别为:第一目“历史的沉思,时代的启示”是情景导入;第二目“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是情景分析,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有关时代主题的知识的系统表述。这部分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部分;第三目“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情景回归,是对时代主题内容的深化。通过该目的学习,把知识学习和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把已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思想活跃,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热点时政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本框题的学习内容又与当今国际时事紧密相连,所以教师应以时政热点为入手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时政热点分析及案例教学法,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但同时,由于高中生主动接触社会少,社会阅历尚浅,知识面不广,因此对于现实问题的分析容易停留在表面。所以在本框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践回归理论,在深入把握教材体系和教学重点的前提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现实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讲时事这一表层上。

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识记和平与发展的含义,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2.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国内外重大事件,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2、

3、

四、

五、 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珍惜和平与发展的环境,自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培养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难点: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讨论法、情境导入法

六、

七、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5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这个雕像啊?【PPT上播出“铸剑为犁”雕像的图片】 【生】:回答

【师】:这是联合国花园内的一座雕塑,名为“铸剑为犁”,它是1959年由当时的苏联赠送的。这座青铜雕塑中的人一手拿着锤子, 另一只手拿着他要改铸为犁的剑,它的底座上还刻着“WE SHALL BEAT SWORDS INTO PLOWSHARES”(让我们铸剑为犁)。从 这个“铸剑为犁”的塑像,你们能猜出它的寓意是什么吗? 【生】:回答

【师】:其实这个雕像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和平大会的召开而创作的,雕塑中的男子一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他要改铸为犁的剑,就是象征着人类要求终结战争,把毁灭的武器变为创造的工具,以造福全人类。这个雕像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对和平和发展的渴望,也突显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框体。

(二) 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20分钟)

1、 和平问题:

【师】: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呢?这是因为现在世界上存在这两个大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讲一下和平问题。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而自古到今,和平问题一直是人类所密切关注的焦点,人类时刻都渴望和平。但是在人类5000年的文明史,只有329年处于和平时期,而战争就像恶魔一样,不断地吞噬着人类的财富和生命。据不完全统计,因战火造成的损失折合成的黄金,可铺成一条宽150千米、足可绕地球8周的黄金带。由此可知,世界和平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世界和平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讲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虽然20世纪上半叶人类曾两度惨遭世界大战劫难,活在战火的恐惧中;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仍有局部的战乱,但总体上维持了和平局势,没有爆发世界性战争。原因是:

1、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2、由于不少大国都拥有了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有可能成为战争武器,而核武器的杀伤力、毁灭力是超乎想象的。因此,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师】虽然要和平成为了时代的主流,但是当今世界是真的实现和平了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当今世界究竟是和平还是不和平,并为你们的观点提供一定的依据。

【生】:讨论并回答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当今世界确实仍是很不安宁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手段越来越隐蔽。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就如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危害世界和平”为借口,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以夺取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同时,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也使得世界很不安宁。如叙利亚、埃及等中东地区政局动荡,引发局部冲突斗争。除此之外,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所以,总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艰巨任务。

2、 发展问题:

【师】:了解了和平问题的相关内容后,我们来学习另一个问题:发展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在二战后50多年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的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这些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使得追求发展也成为时代的主流。 但是,当今世界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当今世界贸易中,出现一些很奇怪的现象,例如德国和美国根本就不产可可,可却是世界上生产咖啡最多的国家之一,而盛产可可的巴西却要进口大量的咖啡。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出口困难。而发达国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却逐年上升,这使发展中国家蒙受了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存在贫困和饥饿现象。当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民在捧着大把大把的金钱去追求时尚、名牌的同时,在非洲这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里,仍有相当比例的人口仍然没有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缺少粮食,没有水源,每天都有大批的人在这样的困境中离开世界。更糟糕的是,从2011年开始,“非洲之角”遭遇了60年罕见的干旱和饥荒,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的1330万人口受到严重影响,上万人因缺少食物和水而丧生,32万人挣扎在死亡边缘。(展示非洲饥荒的图片)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挥之不去的阴影仍然与人类相伴随。

(三)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18分钟)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师】:相信同学们看到了前面那些关于战争、饥荒、贫穷的图片后,都会感觉到有些揪心吧。我们大家都不想再看到残酷的战争,也不想再看到凄惨的饥荒了,我们都渴望着和平与发展。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我们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呢?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成员,我们现在正在参加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会议主题就是寻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途径。现在请每个6同学组成一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一名代表来发表一下你们的提案。 【生】:讨论并发表提案

【师】:每位代表的提案都不错。要寻找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要了解是什么在阻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在我们的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使得世界很不安宁,同时也压制了一些国家的发展,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以,在当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阻碍。因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所以,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地发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这也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2、中国政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师】: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赞成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多次声明愿意同各国政府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而对于建立这个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也是有其主张的: 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经济上相互出紧,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 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安全上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心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中国提出的这四条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但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充满复杂斗争的过程,各国任重而道远。

(四) 课堂总结、点评(2分钟)

【师】:本节内容主要通过讲述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含义及其现状,提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从中体会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八、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和平成为时代的主题,下列能反映这一内容的选项有 A.美英发动对伊战争 B.全球共同防治禽流感 C.中东和平“路线图”的实施 D.黎巴嫩局部武装冲突升级 2. 中东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关注的焦点,而中东问题的存在则说明 A.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B.地区冲突是解决和平问题的主要障碍 C. 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 D.总体紧张是当前国际形势的总趋势

3. 目前世界上仍有13亿贫困人口,8亿人忍受着饥饿,8000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超过2.6亿的人不能上学,第三世界国家外债总额达2.5万亿美圆。这说明 ① 发展问题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 ② 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 ③ 外债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主要问题之一 ④ 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955年,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4月24日印尼亚非峰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50年前的亚非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那次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

请回答: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实质上与周恩来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是一致的? 解析:本题是2005年全国卷Ⅰ第39题,本题立意主要是我国新一代领导人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新变化,在过去“大国外交”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小国外交”,也体现了我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答案:①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相威胁。②中国政府所倡导的国际新秩序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寻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逐步解决,这充分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

第四篇: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 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 二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 三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世界还很不安宁,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旋律。

1. 当前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危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源和意义

引入:环境污染引发的生态危机

《后天》、《阿凡达》、《2012》所表现的场景引人深思,电影中描述的场景真的预言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吗?近年来的极端全球气候频发,泥石流、沙尘暴、海啸,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惨痛的人员伤亡。2004年12月26日,印尼亚齐地区发生里氏7.9级地震并引发印度洋大海啸,造成沿岸国家20多万人死亡,50多万人无家可归。2011年全球经济受到自然灾害重创,年初的洪灾给澳大利亚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30亿美元,大地震和海啸给日本带去的经济损失达到2100亿美元,东南亚洪灾给泰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422.4亿美元。据此,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2011年将是迄今为止史上“最昂贵”的灾害年,而按照该报告统计结果的可比性推理,2011年全球自然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达4500亿美元。

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一个岛国,由1200余个小珊瑚岛屿组成,马尔代夫亦被誉为“上帝抛洒人间的项链”,“印度洋上人间最后的乐园”。平均海拔1.2米。海平面正以每年2厘米上升。预计该国家在往后50年左右将消失。 2009年10月18日,马尔代夫举行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当日召集12名政府内阁成员身穿潜水服,在该国海域一处4米深的海底召开了为时30分钟的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以呼吁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这些都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人类社会应该怎样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早在100 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明确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

1.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批判机械发展观的过程中产生的。

由于机械发展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因而, 马克思对机械发展观生态破坏性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义的生态破坏性的批判上。

第一, 机械发展观造成的生态破坏性的产业表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大工业的生产方式, 而“大工业”其实就是机械发展观在产业中的具体应用和体现, 大工业在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以及人的异化。正像资本家使工人遭受剥削和掠夺一样, 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是通过污染和破坏来表明其特征的。尽管资本主义的工厂制度是不断进步的, 有可能节约资源和能源, 但是, “社会生产资料的节约只是在工厂制度的温和适宜的气候下才成熟起来的, 这种节约在资本手中却同时变成了对工人在劳动时的生活条件系统的掠夺, 也就是对空间、空气、阳光以及对保护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设备系统的掠夺, 至于工人的福利设施就更谈不上了。”同样, 资本主义的农业也是以污染和破坏土地的持久肥力为特征的, “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 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 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 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 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 例如北美合众国, 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 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因此,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 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这就是说, 机械发展观已经渗透到资本主义的各个产业部门, 通过产业的方式展示出了其生态破坏力。

第二, 机械发展观生态破坏性的理论原因。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加剧了生态破坏性, 就在于它确立了机械发展观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在其视野中, 自然界的多样性的价值被机械地削减了, 它只成了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 不过是有用物; 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 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 其目的是使自然界( 不管是作为消费品, 还是作为生产资料) 服从于人的需要。”这样, 人对自然的行为必然具有了破坏性。同样, 机械发展观不是将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活的机体, 而是将它看作是一个个的孤立的现象。由于人们沉湎于对自然的征服和胜利的喜悦之中, 忽视了自然界的系统性存在, 忽视了人类行为的长远影响和后果, 因此, 眼前的暂时的成就是以长远的永久的生态破坏性为代价换来的。资本主义的大工业之所以具有生态破坏性, 就在于它将机械发展观确立为自己主导的发展观。 第三, 机械发展观生态破坏性的社会制度原因。资本主义之所以将机械发展观确立为自己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发展观, 加剧了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 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它是一种剥削制度, 机械发展观迎合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需要。在资本家看来, 只要生产能为自己带来剩余价值, 一切问题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什么工人的持久健康, 什么环境的持续清洁, 什么资源的永久存在, 都是不需要自己花费分文的, 都不会对价值的形成产生任何影响。这样一来, 资本家就不会从根本上去考虑工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了, 更不会去考虑生产的生态后果了, 单纯的经济效益已经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淹没和抹煞了, “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 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一个厂主或商人在卖出他所制造的或买进的商品时, 只要获得普通的利润, 他就满意了, 而不再关心商品和买主以后将是怎样的。人们看待这些行为的自然影响也是这样。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 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代之久, 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 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 正是资本家这种自私自利的短视行为才造成了产业中的生态破坏性, 使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和自然的关系带上了污染和破坏的特征。因此, 与其说是机械发展观造成了生态问题, 不如说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人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

而这一切也正是现代全球性问题的最终的根源。这样,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发展的反生态性——人和自然的对抗和分离, 并在现代社会发展史上最先系统地提出了社会发展的生态化( 向度) 问题。

3.如何实现社会的生态文明。

社会发展生态向度的实质就是要使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那么, 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协调状态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要求人们将人和自然的协调、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放在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来考虑, 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通过技术进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生产和产业清洁化。技术和工艺是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关系中的重要一环, 是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关系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 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因此, 随着科技进步, 人们会进一步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将建立起完整的物质循环体系和废物资源化体系。“机器的改良, 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 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 特别是化学的进步, 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这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进入生产体系中的原料和辅助材料, 一方面是要不断地发现物质的多种多样的用途, 不仅使自然资源能够在生产中得到复合的多重的利用, 而且要进一步发现那些按照惯常的看法不能利用的物质的可利用方面, 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另一方面是使废物资源化, 不仅在生产的过程中就要将废物问题解决, 而且要发现废物的其他用途, 使废物和垃圾的排放达到最小化。这就是说, “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 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 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 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 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这里所强调的建立完整的物质循环体系的问题、废物资源化的问题, 其实就是通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来促进产业生态化的问题, 这也就是现在所讲的运用可持续的科学技术支持和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里的“生态化”和“可持续性”也就是要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要考虑生态学规律, 应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除此之外, 它们不可能具有其他含义。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新科技革命正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预言变成现实。

第二, 转变思想认识、运用辩证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尽管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首先是一种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实践关系, 但思想认识是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的一条重要的途径。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 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指导的人类行为必然会带来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 因此,人们应该明白,“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引自: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这就要求人们应该认识到, 人和自然、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 其实是处在系统关联之中的, 绝不能割裂他们之间的这种整体性和关联性, 现在的问题就是要认识到这种辩证关系, 学会按照辩证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 要考虑自己行为的长远的生态后果和可能对自然界造成的危害, 将隐患消灭于未然状态之中。由此来看, 辩证思维其实就包含有生态思维的科学内容, 这种思维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三, 变革社会制度、在社会发展的总体的历史过程中解决生态问题。机械发展观的生态危害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才展示出来的, 资本主义是造成生态破坏性的罪魁祸首。因此, 要真正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 “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 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阐述了这种协调的社会机制, 为解决生态失调问题指明了方向。他们指出, 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 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统一起来, “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就是说, 在共产主义的条件下, 人们不仅会合理地调节人际关系, 而且会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的关系, 使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协调进行, 因为那时的劳动在彻底摆脱了异化状态之后, 将成为人的自由和自觉的活动。这就是说, 生态问题决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问题, 而是一个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发展问题, 必须将这一问题放在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总体的历史进程中来考虑。而作为共产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则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光明的前景。

总之,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和自然关系的协调、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关系的协调, 是一个社会发展问题, 在遵循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的情况下, 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产业的和思维方式的途径来促进这种协调状态的实现, 也就是说, 应该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问题来处理。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发展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努力的方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华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

1、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第一,走文明发展道路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需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只有文明发展道路才能解决各种资源环境等问题。2009年我国GDP增长11.9%,为此消耗的石油、原煤与钢材达到世界总量的27%,25%和40%,而创造的GDP却相对于世界的4%这表明我国仍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效率低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如果按照这样的模式发展下去,前景实在令人担忧:我国不仅难以保持长久的经济持续发展,而且会出现资源难以为继、生态难以承受、社会矛盾难以解决的困境。基于这种考虑,我国只有努力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第二,走文明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持文明发展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满足当代人的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注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永续利用,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一定的阻碍作用。2004年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特别是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坚持文明发展道路是应对资源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必然要求。

第三,走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坚持文明发展道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类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民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存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要充分认识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反映了我们党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2、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第一,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

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第二,着力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二是深化节能减排。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实现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

四是切实保护和修复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五是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3、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文明发展道路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第一,坚持生产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而发展首先是生产发展。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已证明,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使我国经济建设高速、持续增长,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离开生产的发展,地区差距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等根本无法解决,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第二,实现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由衷愿望,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邓小平同志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时,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定位在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上。加快发展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更高水平上的生活富裕,同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会进一步激发群众中隐藏的积极性,创造力,推动生产更快发展,社会更加稳定,国家更加昌盛。

第三,保障生态良好

无论是加快发展,还是实现生活富裕,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在注重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生态的良好,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的前提和必不可少的条件。生态良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虽然生态良好的着眼点在于保护自然,但最终关怀的还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四、明确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生产发展是基础、生活富裕是目、生态良好是条件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统一的,文明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观所确立的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内涵不同而相互联系,共同体现出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文明发展道路,就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产发展是走文明道路的基本环节。离开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就失去前提,生活富裕也不可能实现。生产发展,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活富裕,脱离这个目标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无论是加快发展,还是实现生活富裕,都离不开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客观条件和重要保证。

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以来人口经济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只是不同时期争论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有些文献强调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有些则强调积极影响。马尔萨斯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梭罗(Solow)的经济增长模型和寇尔与胡佛(Coale and Hoover)的人口经济模拟模型。

(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问题,面临着人口总量控制、人口就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

1.我国人口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资源相对短缺。而人口多又是基本国情中最基本的国情。

首先,人口总数居高不下。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达到13.7亿人 。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出生的人口仍然很多。即使今后十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每年仍将净增人口1000 万左右。现在部分地区人口生育率仍然很高,少部分地区人口出现失控。在计划生育先进地区,也有相当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育观念没有根本转变,高生育的物质条件、思想基础也依然存在。我国的一些人口专家预测,在未来四五十年的时间内,我国还将有将近3 亿的人口增量。据有关人口专家预测, 到2035年我国人口可能会达到16亿之多。

其次,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日渐明显。人口年龄结构从正金字塔逐渐呈现出倒金字塔结构。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人口为2.22亿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4亿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预计到203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1亿, 其比例远远高于世界水平。

2.人口过度增长、环境恶化,影响着人民的生存发展 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地大物博的国家,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可以靠本国资源建立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的国家之一,但是真正能够适宜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不都是很好的。如果不大力控制人口的增长,发展的后果只能是“人满为患”,环境容量的承载极限将会被提前突破。据统计,中国适宜居住的地区为47 %;不适宜居住地区为53 %。此外,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中国有22. 3 %的人口是住在海拔500 米以上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其中一半又居住在海拔1000 米以上。而全球只有10 %的人口居住在海拔400 米以上的地方。我国人口平均每年以1000 万左右的速度增长,而耕地却以每年600 万亩到800 万亩的速度递减。中国的可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如果这种人增地减的情况不能有效地控制,半个世纪后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0. 6 亩。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力,在没有遭到任何破坏的情况下,所生产的物质资料,按达到温饱标准的要求,最多能养活15 亿人至16 亿人。根据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估计, 我国的整个自然环境的最大人口承载力是15 至16 亿, 许多短缺资源的承载力已经出现缺口,这些将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存发展。

据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前20年将成为“快速老龄化阶段”。随后3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其后的50年则达到“稳定的重度的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4.37亿,即每10个人中就有3个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不言而喻,由人口老龄化而引起的各种问题将十分突出地显露出来。这意味着我国在21世纪上半叶将面临着最大人口规模的挑战。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的高峰、老龄化高峰将相继到来。庞大的人口队伍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21 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与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口数量与发展的矛盾。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我国人口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是“未富先老”。我国应对老龄社会的经济能力还比不上发达国家。因此,必须提前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医疗救助制度等,通过社会化的养老机制来解决个人赡养能力不足的问题。

3.人口过度增长、消费需求增长,导致生态失调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耕地资源、森林资源,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等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源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人均淡水资源、森林面积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1/5,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等等。这意味这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耕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及矿产资源等难以支撑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特别是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生态失调将更加突出。

4.人口增长过快,将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就会增加社会负担,降低人们的收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国民收入的高低,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受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双重制约。当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不变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直接受人口增长速度影响,人口增长速度越高,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下

第五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辅导网 http://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外部条件。霸权主义是威胁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障碍。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分析国际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整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觉悟目标:正确认识国际形势,树立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霸权主义是威胁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活动、合作探究

[复习提问]

1、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2、人类要生存发展,首先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3、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5、“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和基础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提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这个标准?

[导入新课]

(投影文字和图片材料,构建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材料:2001年10月21日。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围绕“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的主题就世界经济形势,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达成广泛共识,通过并发表了《领导人声明》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反恐声明》。

合作讨论:(1)、上述图片和材料我们可看出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 (2)、你是如何理解这一主题的?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A、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和发展。

B、从上述材料和图片可以看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发展是二战以后的主线,是人类永恒的课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而且恐怖主义也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不仅要反对霸权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政治辅导网 http:// 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还要加强世界各国人民的在这些方面的合作和努力。

[讲授新课]

第二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学生活动一]你能过关吗?Are you ready?

1、么是和平问题?

2、和平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含义是什么?

3、什么是发展问题?

4、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含义是什么?

5、什么是当今时代的主流?

6、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7、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持续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8、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9、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二]认识世界

联系当今国际政治说明西方某些国家是如何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这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三]辩一辩

有位同学说,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1999年的北约轰炸南联盟;印度与巴基斯坦因为克什米尔问题冲突不断;新一轮巴以冲突持续20多个月;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世界并不安宁;更何况,在世界文明史的5000多年里,人类真正处于和平时期仅有392年,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和平。 请问:你同意以上观点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四]故事后的道理

《一个摄影记者的故事》

一位原先并不出名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在一次采访活动中在苏丹捕捉到了一个让世人为之落泪的一瞬间而出名:一位苏丹小女孩,在通往救济站的路上,眼看就支持不住了,她瘦弱的身躯甚至连她自己的脑袋都无力撑起。而这时一只秃鹰正虎视眈眈地停在荒野路边,焦急地等待着这顿即将到口的“饭菜”。这张集中反映了苏丹的灾情。卡特也因此而赢得了1994年美国优秀新闻摄影奖。但两个月以后,这位年仅33岁的摄影记者却在约翰内斯堡自杀。原来得奖后,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政治辅导网 http:// 卡特不仅要应付纷至沓来的赞誉,还要应付与名俱来的批评,甚至他的朋友也责问他当时为什么不去帮那个小女孩。而对卡特来说,这种现象在整个非洲比比皆是,他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在舆论的压力下,他走上了不归路。

讨论思考:上述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非洲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情况仅在非洲存在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A、说明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B、根本原因;非洲长期受殖民地统治和殖民掠夺以及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C、不是。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抹不去的阴影又总是与人类相伴随的。在各发展中国家表现更为突出。

材料二:见教材P137页第一段楷体字

材料三: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的比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中有48个最不发达的国家。 讨论思考:上述材料和故事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它与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之间是什么关系?(见训练卡-----重点阐释)

[课堂小结]见投影

[巩固练习]角色扮演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一些敌对分子和反华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一天也没停止过。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1)、作为一名中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准备: 理由是: (2)、如果我是一位外交部的决策者,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准备: 理由是: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上一篇:河南交通行政执法考题下一篇:河南理工大学塞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