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农业生产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岭南地区汉代农业生产的考古研究

摘要:汉代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特殊而重要的时期,当时的农业生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和高度。这一时期,岭南地区的农业理应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其状况究竟如何,仍然值得去仔细研究。本研究以岭南地区出土的考古遗存为基础,同时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资料、民族学材料,对汉代岭南的农业生产进行综合分析。在注重探讨农作物的种植问题,以及具体的农业生产环节和要素前提下,兼顾考察畜禽养殖业。在研究视角上,首次尝试将海南和越南中部、北部地区纳入其中,力图形成全局的认识。在岭南汉代的种植业方面,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研究。农田整治工具与耕作方法。农田整治工具有木、石、铜、铁质,其中金属工具可细分为本地文化、中原文化、云南青铜文化和吴越文化类型。中原文化类型农具的全面使用是农具铁器化的标志,时间当在东汉时期,铁器化是靠从岭北大量输入铁原料或铁农具来实现的。当时的农田整治技术与耕作方法也十分多样,牛耕无疑是最重要的,它传入岭南的时间大约在西汉中期,直到东汉时期才得到推广。粮食作物及栽培技术。粮食作物主要有稻、粟、黍、大麻、小麦、豆、高粱、薏苡、根茎块茎类作物等,其中稻、薏苡、根茎块茎类作物以本地培育为主,旱地作物全部源自外地,秦汉之交是旱地作物进入岭南的主要时间节点,多从岭南东面传入。稻既有水稻、旱稻之分,又有籼稻、粳稻之别,其播种方式普遍实行直播,育秧移栽技术晚至东汉晚期才在局部地区推行。除粟、豆外,其他旱地作物在岭南的种植规模并不大。田地类型及农田管理。田地包括旱田、畲田、水田和雒田,其中雒田是水田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农田的管理上,已经有了灌溉、积肥、施肥、松土、除草等措施。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凿渠技术,它随着灵渠的开通而传到岭南,西汉早期灵渠有了灌溉的意义,东汉时期水渠在岭南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应用。中耕管理的松土、除草环节,水田基本不用农具,旱田主要使用锄、铲、锸等工具。粮食作物的收获、储藏与加工。作物的收获既有徒手掐穗的原始形式,又有使用铚、镰的做法,铚镰可细分为本地文化、吴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类型。借助民族学材料推测,作物的脱粒除外物击打、掼打、碾压外,仍有原始的手捋、手搓和脚踩法。作物的储藏,包括仓囷设施和贮粮器具,仓囷设施以干栏式最为常见,并具有防潮、防鼠的功能,东汉时期使用普遍。当然,也有作物不储藏的现象。考古发现的细加工工具,只有杵臼、石磨盘,其种类远少于中原地区,说明岭南的细加工方式还比较落后。畜禽养殖是岭南汉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禽的种类也比较多,另有中原少见的高峰黄牛(瘤牛)与鸽子,其中猪、水牛是本地驯化、培育的,其他畜禽则是不同时期从周边地区传入的。东汉时期,畜禽与岭南人的社会生活紧密起来,畜禽养殖开始兴盛,并出现了猪、牛、鸡的优良品种。在养殖方式上,猪以圈养为主,其他畜禽多为放养。为应对精细化管理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还发展出了多样化的圈舍。在养殖规模上,以家庭养殖为主,东汉晚期还出现了专业的养殖户。岭南地区的汉代农业较前代有了很大的不同,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但在岭南地区内部,农业的发展仍呈现出区域间的不平衡性和时间上的差异性。若以农业工具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就会发现以南海、苍梧郡为中心的东部区域农业发展水平最高,以郁林、合浦、交趾、九真郡为中心的西部区域农业发展水平次之,以日南、儋耳、珠崖为中心的南部区域农业发展水平最低。同时,从文化因素分析,岭南的汉代农业经历了从本地传统型农业的转变、外来特色型农业的进入,到中原特色型农业的推广三个时期。自然环境、历史积淀、政治一统、社会安定、文化传播、人口增殖、地理位置、生业传统则是影响当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岭南地区汉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它们与农业一道,共同构成了汉代岭南社会文明的基石。

关键词:岭南地区;汉代;农业史;农业考古

学科专业:考古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的说明

(一) 农业:研究的对象

(二) 岭南:研究的区域

(三) 汉代:研究的时段

二、既往研究与现状评述

(一) 既往研究

(二) 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方法、思路与意义

(一) 研究方法与思路

(二) 研究意义

四、资源来源与创新之处

(一) 资料来源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岭南地区汉代农业生产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形环境

二、气候环境

三、水文环境

四、海洋环境

第二节 政治环境

—、南越国的建立与对外关系

二、武帝平定南越与郡县制管理

第三节 人文环境

一、两汉时期岭南的民族及其分布

二、南越国与汉王朝的民族政策

第二章 农田整治工具与耕作方法

第一节 农田整治工具的类型与时空分布

一、农田整治工具的认定与命名

二、考古发现的农田整治工具及特点

三、基于推测的农田整治工具

四、农田整治工具的时空分布

第二节 铁质农田整治工具的来源

一、铁质农田整治工具的早期发现与传入问题

二、汉代冶铁遗址的发现与铁质农田整治工具的制造

第三节 牛耕的传入与牛耕技术

一、牛耕传入岭南的时间

二、耕牛与驾牛方式

三、牛耕的推广

第四节 农田整治技术与耕作方法

一、“翻耕”法

二、“踩踏”法

三、“刀耕火种”法

四、“火耕水耨”法

小结

第三章粮食作物及栽培技术

第一节 粮食作物的发现、种类与来源

一、粮食作物的考古发现

二、粮食作物的来源

三、旱地作物的传入时间与大致方向

第二节 稻的栽培技术

一、稻的品种

二、稻的直播栽培

三、稻的育秧与移栽

第三节 旱地作物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 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与时空分布

小结

第四章 田地类型与农田管理

第一节 田地类型与形态

一、旱田

二、畲田

三、水田

四、雒田

第二节 水利设施与农田灌溉

一、水井、水渠与水塘

二、灌溉方式与灌溉工具

第三节 农田的中耕管理及工具

一、积肥与施肥

二、松土与除草

小结

第五章 粮食作物的收获、储藏与加工

第一节 粮食作物的收获方式

一、割禾穗的收获方式与锰的考古发现

二、镰的考古发现与作物的收获

三、徒手摘禾穗的收获方式及其他

第二节 粮食作物的脱粒方法及场地

一、不借助外物的手捋、手搓、脚踩脱粒法

二、借助外物的击打、掼打、碾压脱粒法

三、关于作物的脱粒场地

第三节 储粮设施、器具及其他储粮方式

一、以仓、囷为代表的储粮设施

二、以提筒、瓮罐为代表的贮粮器具

三、其他储粮方式

第四节 粮食作物的细加工

一、杵臼的发现与作物的细加工

二、从残留物分析结果看石磨盘的存续

小结

第六章 畜禽的养殖与管理

第一节 考古所见的畜禽种类

一、出土的畜禽模型明器

二、出土器物上的畜禽形象

三、畜禽的种类分析

第二节 畜禽的来源与本地品种的培育

一、猪的本地驯养与“岭南大猪”

二、牛的多种来源与“岭南快牛”

三、马、羊的外地输入

四、其他畜禽的来源与品种

第三节 畜禽的饲养规模与方式

一、畜禽的饲养规模与经营形式

二、圈养与放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

三、圈舍的形式及特点

第四节 畜禽与岭南人的社会生活

一、在饮食生活中的作用

二、在祭祀和丧葬中的作用

三、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

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小结

第七章 岭南地区汉代农业生产的综合考察

第一节 农业生产水平的评价

一、同中原地区比较

二、同西南地区比较

第二节 农业的分区

一、东部地区:以南海、苍梧郡为中心

二、西部地区:以郁林、合浦、交趾、九真郡为中心

三、南部地区:以日南、儋耳、珠崖郡为中心

第三节 农业的分期

一、本地传统型农业的转变期

二、外来特色型农业的进入期

三、中原特色型农业的推广期

第四节 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不平衡性与阶段性

二、农业生产体系与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 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环境与历史积淀决定了岭南汉代农业发展的格局

二、政治一统与社会安定是岭南汉代农业发展的前提

三、文化传播与人口增殖是岭南汉代农业发展的动力

四、地理位置与生业传统影响了岭南汉代农业发展的速度

第六节 农业发展对汉代岭南社会的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的不足

二、岭南汉代农业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少数民族乐器音乐艺术论文提纲下一篇:基层供销社改革的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