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爱名言

2024-04-29

父母对孩子的爱名言(通用9篇)

篇1:父母对孩子的爱名言

父母对孩子的爱-社区服务活动方案

一、目的。为进一步扩大地区党和政府的工作影响力、渗透力,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及社区现有活动场地的便利条件,开设社区论坛,以服务社群为切入点,促进基层工作深入社区,贴近群众,促使社区工作和群众参与实现良性互动。

二、主题。按照“围绕中心,结合实际,深入社区,贴近群众”的要求,以“你给孩子什么爱”为主题,开设论坛。

三、时间、地点。定于9月21日(星期日)9:00,在沙洲街文体公园开设论坛。

四、论坛形式。论坛采取一种轻松、活泼的谈话形式,先由嘉宾逐个发表观点,再请现场观众提问,总时间约1个小时。

五、论坛嘉宾:区委宣传部、区关工委、区教育局、区妇联、街关工委、社区群众。

六、参加人员。街机关全体干部,每个居委、经济联社各派两名干部,每个居委2名群众代表。

七、前期工作。

1、请嘉宾围绕论坛主题“你给孩子什么爱”提出观点,准备材料,谈如何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身心健康的成长环境。

2、拟定现场提问人员及问题。

3、主持人由××同志担任,并请主持人根据上述材料作有关准备。

八、工作分工好范文版权所有

1、成立领导小组。

2、论坛场地布置及后勤。包括论坛标识安装、论坛及观众席座椅摆设、遮阴布置、矿泉水、签到等,由党政办负责。

3、宣传工作。包括现场音响及宣传媒介,由文化站负责。

4、论坛方案、标识设计、领导讲话稿由××负责。

5、由民政科负责贴海报及落实居委干部及群众代表到场参加。

6、环境卫生、安全由村民兵负责(黄志华),现场秩序、车辆停放,由城管科负责,民政科协助。

篇2:父母对孩子的爱名言

今天起得比较早,早晨时便随手拿了最新一期的《读者》,坐在阳台上读了起来。在我的印象中,《读者》从来是一本充满着智慧与灵感的书。翻开书时便想着大概能从《读者》中找到些灵感,来完成本周的随笔。果真,只读到首卷语,便已是有所收获。

首卷语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其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父母就越成功。

读完这句话,莫名的便觉着残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我是真的不愿去相信这句话,甚至有种冲动想把这张纸撕掉、揉烂、烧成灰,我恨不得这张纸从未存在过。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这血淋淋的事实。

人的一生,从一开始,便是一场分离。

胎儿从子宫中脱离,成为婴孩,这边是分离。或许有无数的准爸爸准妈妈在期待着孩子的出生。只是当孩子从母亲的子宫中分离出来时,他的母亲,伴随着莫大的痛苦,她的孩儿从真正与她血脉相融的状态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便是人生的最初的分离。

后来,婴孩长大了,成熟了,进入了青春期,便也开始叛逆。其实在孩子还是孩童时,每一个孩子都是依赖父母的。他们软软的童音呼唤着父母,而父母也总被这如同泡过蜜般的声音温暖着。父母们爱孩子,想把一切都给予孩子。但那种无与伦比的爱,到后来,却往往也会伤人至深。父母的爱太深,太密,让孩子几近窒息。而孩子长大后,成为少年时的盲目的自信与反抗,盲目的拒绝甚至是恶语相加,更是会让父母的心像是在流血。写到这儿,莫名的便想起了老师在上课时所说的与女儿的对话。或许当时老师是为了强调孩子所说的那句“秋天和冬天相遇的时候”。是要强调孩子无意中流露出的语句中的诗一般的美。但同时,无法令人忽视的是当时老师那异常柔软的声音。我好像能从中听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浓浓的爱。只是孩子终是会长大,家长不在跟得上孩子的思维。孩子开始觉得家长变得不可理喻……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或许最后父母与孩子是不会争吵的,但彼此之间的距离却远了。就好像我自己所亲身经历过的那段时间一般。那时,总是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管自己太多,太唠叨。而爸爸妈妈或许也觉得我不太听话,至少比以前不听话了。然后每次回到家,总是有争吵。总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事后回忆时,也真是后悔。不知道为何总要与父母争吵,但每次又真的无力去制止这种争吵的发生。那段时间很痛苦,我想爸爸妈妈应该也十分难受的。后来,到现在,就好像慢慢的都在做改变。我学会了在许多情况下保持沉默,父母也渐渐开始不那么频繁地过问我的事情。在争吵少了的同时,毫不意外的,彼此间的对话也少了好多。我习惯了自己打理自己的事情,父母也习惯了放任我一人不再管束。诚然,我习惯于,也较喜欢这种相处模式,但偶尔回想起曾与父母一起的那段无间的时光,感到悲伤,惆怅而茫然,那是真的回不去了啊!这般的脱离,就好像破裂的镜子,再怎么去弥补,那冷冰冰的裂痕,却是永远也无法抹去了的。再后来,孩子更大了,成家、立业,孩子离开家,有了一个新的家。这便又是一种脱离了。而且可以肯定,从那之后,已是到了晚年的父母。会孤寂许多。曾经的他们,习惯了为孩子们操劳,习惯了孩子天天穿梭在他们的身边,习惯了不停地为孩子们忙碌。一时之间,孩子离开了他们,孩子们有了全新的生活,哪会有怎样巨大的寂寞将他们吞噬啊。

再之后,还是分离,而且是谁都无法避免的,最后的分离了。已到暮年的父母终将逝去。这种分离就真的是彻彻底底的分离了。就像镜子掉到地上,摔得粉碎,化为尘埃一般,这种分离无法抗拒,也无可弥补,一旦发生便是天人永隔,是一辈子,用尽一切也无法触及的。是要珍惜啊。

或许,前面所写的那么多分离,并非首卷语中的那个分离。只是,父母与孩子之间,那真的注定是分离。若按那段话所说的那般,其实也一样,父母对孩子最成功的爱,便是及时放手,及时的舍,看孩子在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默默忍受内心的煎熬。那么作为孩子的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应该在这个还能够与父母相距并不十分远的距离下,好好地、认真的,表达出自己的爱。都应该在这个还能够较安稳的被父母庇护在羽翼之下的年龄中,真心的、平和的,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中,少一点争吵,细心地去感受彼此的爱。

篇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这篇文章出自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 摘选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一书, 是一篇社会科学方面的随笔, 阐释了一个人爱的能力的成长过程及母爱父爱在构成孩子健康成熟的灵魂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二.说大纲

大纲对阅读的要求是: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受到感染和启迪。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三.说学情

学生对从理论上来分析父爱母爱的文章从来没怎么接触过, 这篇哲理性的心理性的议论性的随笔, 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西方式的思维方式和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及译作的语言风格接触较少, 对语句的解读有一定的障碍。

四.说教学目标

1.了解一个人爱的能力的成长过程, 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观点, 将“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知识目标)

2.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 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 培养探究意识, 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能力目标)

3.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 体悟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 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情感目标)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难点:理解成熟的爱的内涵。

六.说教法学法

阅读法、交流法 (心灵对话) 、探究法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 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 以便课堂上与同学们共同探讨。

2.思考你与父母之间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1———课题)

(幻灯片2———小诗) 我们首先来看一首诗“世界上有一种人叫父母”。

从呱呱坠地那天起, 我们就接受着父母的关爱。相信大家有许多值得珍藏到永远的记忆。今天将跟随美国哲学家弗罗姆来重新解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相信大家今天的阅读定能受益终身。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一个人爱的能力的发展过程

2.理解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在孩子成熟的爱的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体悟爱是一种能力, 发展自己爱的能力

三、初步感知:

纵观全文, 看看本文写了一些什么内容。 (阅读方法:速读, 一目十行, 抓住过渡句, 筛选文章主要信息, 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

提示:抓住过渡段 (即第四段“同爱的能力发展密切相关飞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及文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给予分析把握。

明确:本文阐释了一个人爱的能力的成长过程及母爱父爱在构成孩子健康成熟的灵魂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四、研读品味:

(一) 了解一个人爱的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

1.阅读1-3段, 完成下表 (前后同学讨论, 用最专业的话来作答)

(幻灯片) 答案一

1、婴儿期:无爱的意识;2、八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3、八至十岁:有爱的观念;4、少年时代:创造爱, 有成熟的爱。

答案: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成熟的爱。

2.品读哲学语言, 理解两种爱的原则, 结合自身深化理解:

按照哲学家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家弗罗姆的观点, 在座大多已经告别或即将告别“六一”要作为“五四”的主角了, 我们应该属于爱的哪个能力层级?实际是这样的吗? (交流自我认识, 可以畅所欲言, 即使是检讨式的, 也应给予肯定, 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爱的能力, 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

提示:应该属于“克服自我中心, 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爱比被爱更重要,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 即能创造爱的阶段, 而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直想要的OP音乐手机我喜欢老爸, 父亲节时我孝敬他一朵郁金香, 表达我无尽的最爱。这段时间找妈妈要篮球, 到今天还没到手, 回家懒得跟她说话。有这样的现象不?因为被爱而去爱或因为你能满足我的需要我爱你, 这都是天真的孩童式的爱, 不是我们这个年龄应该有的特点。

(幻灯片) 孩童式的爱——我爱, 因为我被人爱

我爱你, 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我被人爱, 因为我爱你

我需要你, 因为我爱你

小结:从爱的发展过程来看, 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 它是一种能力, 需要我们主观去发展的一种能力, 需要我们努力去创造的一种艺术。

(二) 理解母爱父爱在构成孩子健康成熟的灵魂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话题导入:在孩子爱的能力发展过程中, 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因素, 是什么? (第四段过渡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爱的对象的发展) 这对象就是母亲和父亲和我自己, 文题也告诉我们父母之爱在孩子爱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下面我们来具体感受一下。

1.感受母爱

第一步: (跳读1-6段, 重点第5、6段) 找出体现母爱特点的语句, 精读并结合实际仔细体味)

自我感受———母爱不仅是孩子, 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

母爱是我们的故乡, 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爱是一种祝福, 是和平

母爱是无条件的爱和关心, 生活上的安全感

实例:汶川地震血奶孩子的母亲、高考送考坚强的母亲、为儿子捐肝的暴走妈妈

母爱特点———本质:无条件 (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我只要是我, 我就会被母亲爱)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 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幻灯片) 母爱本质———无条件

第二步:探究母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 (讨论)

无论多么伟大的母亲, 都会因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 也都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意识, 孩子会给她慰藉和希望, 这其实就是母爱的条件。母爱是一种潜意识的, 并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这一条件性, 但没有明确意识到并不等于客观上不存在。空虚正是因为她期待孩子的慰藉而造成的, “成龙成凤”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2.感受父爱——— (合作讨论)

第一步:自读6-8段, 看看父爱与母爱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特点, 结合实际有理有据的分析。

父爱———父亲代表思想世界, 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 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 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 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 因为你同我相像”。

父爱特点———本质: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 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亲的惩罚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 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 可能会失去父爱

援例———红楼梦里贾宝玉, 《西江月》两首词是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时务, 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因为叛逆, 不愿历练仕途经济, 与父亲贾政望子成龙、重整家业的期望背道而驰, 被呼为“混账东西”“孽障”。当他在外流荡优伶, 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 淫辱母婢;不乐意与贾雨村等官僚阶层周旋, 可谓数罪齐发, “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 以绝将来之患!”说着, 便要绳索来勒死。

(幻灯片) 父爱本质——有条件

第二步: (阅读8-10段) 研讨“父母之爱”对孩子爱的成长的作用

第8段:中心句“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

孩子有什么要求?

对母亲———生活上的安全感, 最终脱离母亲自己独立

对父亲———宽容、耐心, 指导正视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产生自信心, 成为自己的主人。

孩子最终会脱离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 自己是自己的父母, 跟父母爱自己一样爱自己, 跟父母爱自己一样爱父母, 爱他人, 这就是我们成熟的爱。

第9段:自读体会成熟的爱的内涵。

中心句“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 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一个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 从爱他人中学会爱自己, 既有爱自己的能力, 又有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

(幻灯片) 男子半蹲给老人当凳子

感悟:小时候总被大人这么抱着, 长大了, 我们自然应该回报, 可是这么理所应当的一幕, 竟让人感动万分。我们学会给予长辈的太少了。

比尔·盖茨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 在回答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时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真的, 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 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父母的爱, 是我们一生都无法偿还的。

五、小结:

篇4:做智慧型父母给孩子适宜的爱

由于我国目前的家庭以独生子女为多,父母对孩子爱的认识也不一样,什么样的爱是适宜的、正确的呢?不少家长由于对“爱”的理解有偏差,进入了爱的误区。

一、爱的误区

(一)过度保护,带给孩子的是无能

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分溺爱和宽容,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不会生活自理,不会自我保护等,我们都有所耳闻。过度保护还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甚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等。

因此父母应该重视孩子自理生活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做并不是虐待孩子,而是给孩子一个安全独立的生活空间。要想小鸟在天空中翱翔,首先要让他们学会飞翔。受保护过多的孩子他能“飞”吗?

(二)过高期待,带给孩子的是无望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迫切,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病态。父母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唱歌、跳舞、诗词歌赋无所不能。这样做无疑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也是情理之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要把握对孩子的期望标准,一旦父母的期望标准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让孩子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导致孩子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成长很受压抑。在父母的高要求下,他失去了一个儿童所应该享有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深思。

所以切勿“拔苗助长”,正确地评估自己孩子的能力和潜力,为孩子们设想的目标永远是能让孩子跳一跳够得到的,与孩子们多沟通,问问他们的想法和需要,让孩子们有更多的自主性。在不逼迫他的情况下,鼓励他做事情所让孩子得到的锻炼,要比被迫让孩子受到的益处更有价值,效果也会更好。

(三)过多控制,带给孩子的是无奈

以“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为由去逼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粗暴甚至虐待,孩子的行为一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个性、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厮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

孩子虽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愿望、兴趣和爱好。父母万不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不能因为孩子小,认为随意斥责或辱骂孩子无关紧要,更不要嘲弄、讽刺孩子。对孩子的一点一滴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加其自信心,保护自尊心。

(四)过于放任,带给孩子的是放纵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祖父母,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如果放任自流,良田也会成为荒地。家长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的态度会让孩子失去正常的生长心理,由于孩子的自制力差,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不成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教育。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设立适当的目标。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工作忙等原因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变化与需求。

二、给孩子适宜的爱

(一)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是保障

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性格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要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要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鼓励孩子独立探索,允许孩子独立做出决定,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欣赏协助和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这样能够使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

(二)尊重信任孩子是基石

家长要学会洞察幼儿的内心世界,常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孩子交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重视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空间,允许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表现力,给予孩子自我,鼓励孩子自信,相信孩子之间只有个体差异,没有好坏之分。把孩子的梦想当作是令人欣赏的志向,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只要孩子努力去做,父母都应该说:“好,非常好。”因为孩子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成人后才能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作为父母,重要的是在孩子茫然的路上指路和照明,当孩子需要时给予及时的帮助,使他们感到父母是最值得信任的人,是最能理解他们的人,是心理上的朋友。父母和他们只有年龄上的差异,但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心灵上是相通的。

(三)培养孩子生活独立是法宝

现阶段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吃、喝、玩的条件都是家中最好的。什么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作为父母应当放手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洗刷、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孩子自己能做的,父母不要代替孩子做。父母还应当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帮父母洗菜、购买物品、打扫卫生等,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使其养成尊敬父母的良好习惯,对培养孩子的集体感、责任心也大有帮助。

(四)陪伴孩子是最好的礼物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陪伴在孩子身边,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还有一些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常年在外打工,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此指出:“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这些缺少父母之爱的儿童,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会经常处于紧张忧虑之中,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而父母为弥补缺失的爱,过节或是孩子生日,往往花很多钱给孩子买礼物,其实对孩子来说,陪伴才是最好的礼物。所以每天抽出一定时间,陪孩子散步,陪孩子运动,陪孩子阅读,陪孩子游戏,陪孩子聊天,带孩子到公园走走,或到郊外游玩,参与亲子集体活动,让孩子得到父母爱的滋养,留有一个快乐、充满爱的童年。

篇5:父母对孩子的爱作文

我的父母是一队平凡的夫妇,和一般的父母一样,他们爱他们的孩子。但他们却从不表现在他们的孩子面前;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出息。努力但却从不给他们的孩子加压。作为他们的孩子,我了解他们的期望,我也在努力的实现他们的期望。因为我不想让爸妈失望,我想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孩子不输任何人,我想看到他们欣慰的笑容。仅此而已。

从小,老爸就很少跟我们说话,有的也只是训骂和不屑。一看到他,就会毛骨悚然,就象老鼠见了猫。说实话,我挺怕他,也很恨他。小时候,我很羡慕一些孩子,因为他们有老爸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爸的态度还保持不变,但我对他却了解了很多。

篇6:父母对孩子的爱作文

小的时候,身体素质并不好,交不到什么朋友,也不愿意一个人出去玩,就只好呆在家里。在家里呆久了,人都病怏怏的。吃饭时好好吃了,吃完,就在家里睡着,躺着,一个人玩着。时间久了,一个不小心,就容易生病。

每到生病的时候,我都会有些愧疚。身体也怪,一感冒,就发高烧,不去打点滴,还治不好。有时候,图个快,想要打针吃药就走,结果第二天不见好,又只好回去打点滴。孩子打针总是会害怕,我也不例外,一打针就哭,爸妈也不懂怎么安慰,刚开始也许会诱惑我,买糖买蛋糕什么的。可是,次数多了,自然也就不会了。印象清晰的是有一次,烧的不算高,想打针之后回家,结果是我爸带我去的,打针的时候哭,打完了还在哭,回家的路上,爸爸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呜呜地哭了一路。

还记得有一回,高烧烧到了接近40度,实在吓人。小的诊所,因为太晚,都没开,要不就是都不敢接,只好跑到大医院去。又做皮试,又测体温,医院儿科里又都是孩子,哭闹的声音又是一阵又一阵,又是半夜凌晨的,谁家发生了这点事儿,都觉得烦躁吧。那个时候,我其实也有些大了,生病生的多了,哭也哭多了,也不像其他的孩子,感到害怕了。

又需要打点滴,医院离得稍微有些远,所以爸妈也就没打算先回去。两个人忙前忙后,总算有些结果了,又想着给我弄点吃的。那个时候,没有冷漠,也没有一个人的哭泣。我弄不清,是父母的忙碌的样子,让我感到了感动,还是因为我生病久了,真的也就习惯了,觉得不是什么大事。

可我终归是孩子,竟然在打点滴的过程中睡着了。睡了挺久,后来还听爸妈说,在医院里打呼噜可不是一件好事,倒成了一种笑柄。但是我知道,那一个晚上,只有我睡得香甜,并且在他们眼里,我的呼噜声,甚至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安慰。

现在长大了,生病大多吃吃药就能扛过去,但是父母倒是越来越多问题了。说不上是老吧,只是我忽然觉得,在小的时候,你生病了了,父母怎么样也要给你找到一个医院,让你得到治疗,怎么样都会让你好起来,不仅要好起来,他要健康,还让你吃得饱穿得暖。尽管,大医院的流程,他们并不熟悉,他们还是一个劲的陪笑脸。尽管,生一场病,就是几天的生活费,他们也从不吝啬。可是在他们身上,出了一些问题,却总是能扛就扛,能吃药就吃药,实在扛不住了,才会到医院去,一边吃药,一边嫌贵。身体感觉好的差不多了,就决不多花一分钱。你总是劝,他们还会倒过来嫌你啰嗦,还总是安慰你,说自己是大人,身体自然要比你好。

可是你知道,那并不是一种安慰,那只是一种你无力去反驳的,属于父母的任性。也许不久之后,这种任性又会发生在你的身上,也许未来某天,你也同样要像他们对待你一样,去照顾他们。

因为有了孩子,那些大人们,要经历更多,他们从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怨恨过,因为有了一个孩子,才会收到这些苦难,他们并不会这么说。可是,孩子时候的我们,却总是怪罪他们,做的不够好。一个母亲要生一个孩子,要经受很大的疼痛,但是她不会总是说起那天,她受了多大的苦。她反倒要在以后的每年,每一个那样的日子里,去笑着对你说一句生日快乐。

在我们的小时候,有多少的麻烦啊,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不会自理生活,这样的你,在他们眼中是一个礼物,是上天眷顾。长大之后,叛逆的你,怎么样都想要离开那个家,你总是觉得,那个地方,就像万恶之源,那你活的并不快活。但是他们,却将你当做是生命,以及他们自己存活的意义。就好像,你恨他们,有理有据,父母爱你,理所当然。等你再长大一些,也许你并不怪罪他们了,但是你好像总有一天会离他们远一些,但你确确实实的,离开了。这个时候,你们成了彼此的牵挂。你慢慢的长大了,他们慢慢的变老。长大到,你要去安慰父母,他们老到,需要被你照顾。

篇7:父母对孩子的爱感悟心得

令人感动的深度好文

父母在情不自禁的状态下赋予了孩子不可回避的生命,孩子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投身到这个原生家庭,于是一场爱的旅行就此开始。

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家里的一切鸡飞狗跳都是爱的狂想曲,父母亲手忙脚乱的呵护着小心肝的吃喝拉撒,稍有不慎便会觉得如临大敌,乱了阵脚,直到看见小心肝露出呆萌的笑容,那一个个如履薄冰脸上也能笑的花枝乱颤。

等孩子再长大一点,曾经的小天使就要变身啦,他开始有脾气,有需求。累弯了腰的父母开始初尝小家伙的叛逆,不过此时的小呆瓜还很弱小,面对身边的这些大块头们,明显不能势均力敌。于是小呆瓜选择一哭二闹三卖萌,管你来势有多凶猛,最后都得化作绕指柔。父母也觉得委屈,曾经的棉花糖,恨不得含在嘴里,现在的小恶魔,恨不得呼上一巴掌。可是父母的直来直往终究抵不过小呆瓜的四两拨千斤,最后父母被温柔的KO。

慢慢的小呆瓜变成了淘气包,到了人闲狗不爱的年龄,这场爱的旅行开始有分歧,这些分歧往往让大家毫无防备,措手不及。淘气包开始认知社会的多面性,开始体验被认可的喜悦,被孤立的慌乱,被戏弄的愤怒,被比较的悲哀。父母开始马不停蹄的追赶,追赶时间,追赶排名,追赶别人家孩子的优秀,追赶淘气包的不让人省心。

于是爱的旅行变成了追击战,孩子在前面玩命的跑,高喊着“有本事来抓我呀。”父母在后面喘着粗气,咬牙切齿“小兔崽子,等我追上你就完了。”这是一场速度与耐力的考验,父母与孩子在各自的立场上互不妥协,那么结果就只有一个,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中国有句俗话,胳膊拧不过大腿,于是这一局,孩子被强硬的KO。

从此,父母开始立威,与孩子的关系不再是唯恐伺候不周,小心肝会撇嘴。而是明确的君臣关系,少bb,执行!也是由于父母在此刻种下了不容挑战的因,才会有淘气包时刻惦记着谋反的果。于是爱的旅行不再民主,变成了愤怒的小鸟已在弓上,纵使风光无限,要去的地方还是弹弓说了算。

渐渐的淘气包变成了少年侠,无论从生理、心理还是智商基本上都能与父母抗衡了,少年侠的自卫反击战打响了。孩子开始摒弃以往的逆来顺受,要求民主独立,父母虽然威严还在,但已经明显力不从心,原来一巴掌一嗓门就能解决的事,现在除了伤在手痛在心以外,毫无作用。于是父母开始改变策略走苦情路线。武力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拿到桌面上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到潸然泪下,讲到感天动地,然而讲者有心听者无意。的确,含辛茹苦喂养大的孩子,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揪着父母的心。

爱本身并没有错,也许,只是我们用错了爱的方式。用爱的名义封锁了孩子的视野,堵住了孩子的心,所有一切似乎都是为应证那句“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孩子出生的时候没有权利选择原生家庭,长大之后没有资格挑战父母的权威,走进社会更无法制衡善变的种种,孩子选择顺从还是叛逆其实都是一种被动的选择。

无数天真烂漫的小精灵在生活的流水线中被爱心满满的父母塑造成中规中矩的样子,贴上各种标签,陈列在社会的货架上,没有主见没有创新,但有顺从,有乖巧,也许还有深深的恨与不甘,然而父母却浑然不知。

有些孩子选择用极端的手段终结这样的生活,有些孩子决定用自己理解的方式给沾沾自喜的父母致命一击,更有一些选择逃离或者沉沦。这些难道就是我们爱孩子的目的吗?这到底是爱的旅行还是爱的厮杀?

孩子没有错,他只是想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父母没有错,他们只是想以过来人的身份帮孩子把把关,让那些曾经伤害到自己的陷阱远离这些可爱的孩子。

让我们重新约定爱的旅行吧,一起携手保护我们的爱,一起用脚步丈量多彩的世界。我们的故事应该有相互的关心,相互的理解,相互的扶持,相互的陪伴。

亲爱的孩子,请不要记恨父母,他们有了你才开始尝试这样的角色,他们也在摸索前行,多一点宽容吧,他们终将老去,要记得感恩。

操劳的父母,请不要埋怨自己的孩子,他也是第一次做你们的孩子,他淘气他叛逆他迷茫,多一点耐心吧,他们终将长大,要记得原谅。

因为冰释前嫌的解药就一个字:爱!

亲情语录

1、在最无助的人生路上,亲情是最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亲情是最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成功到达目标。

2、简简单单,亲情只是一个由几根树枝搭起的小巢。但我更小,可以一下子轻快地钻进去,里面有一碗水,凉凉的,甜甜的,滋润我干渴的灵魂;里面有一袋鼓鼓的,香香的,填饱我无止尽的欲望;里面有一张床,软软的,暖暖的,抚慰我莫名的忧伤;里面还有一盆花,一幅画,一首诗,缀着些叮咛,嵌着些嘱托……这就是亲情,一个小小的巢,使我不断地长大。

3、亲情,是一把斜背着的吉它,越到情深处,越能拨动你的心弦;亲情,是一挂藤萝,不管你身在何方,它总是紧紧牵着你的手;亲情,是一串挂在颈间的钥匙,打开的是一扇扇忧郁的门窗。亲情,就在眉眼顾盼间,浅浅的微笑里,就在我那一首抒情的小曲中。

4、亲情是雨,带走烦燥,留下轻凉;亲情是风,吹走忧愁,留下愉快;亲情是太阳,带走黑暗,留下光明。亲情是最伟大的,不管你快乐,沮丧,痛苦,彷徨,它永远轻轻地走在你的路上,悄悄地伴着你的一生。

5、亲情不是浓烈的醇酒,不是甜美的饮品,它只不过是一杯纯净平淡的白开水,虽然无色无味,却是我们生活中不能须臾离开的。它不会让我们兴奋,却能让我们安静;它不会给我们刻骨难忘的体验,却始终为我们提供着不可或缺的营养。亲情中自有一份纯朴和自然,不用刻意的雕琢,在我们意识到时,它早已悄悄浸润在我们的指尖脉络中。

6、亲情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亲情似火,使平淡通过煅烧日显棱角;亲情是诗,使乏味经过修饰达到一种意境。亲情,生命永恒的动力。

7、父亲是一口矿井,风雨中,疲劳的脊背在晨曦中缩短又被落日拉长;母亲是一柱火把,黑暗中,轻柔的的嗓音在歌谣中,沙哑又在半夜里重复;我是一粒小胚胎,晴空下,稚嫩的手臂在沃野上破土又在火光中挺立。

8、她,是一盏不灭的明灯,永久地照亮在我生命的黑暗;她,是一叶不歇的扁舟,永久地摆渡在我生命的渡口;她,是一朵永远艳丽鲜花,永久地开放在我生命的花园,我愿意用世上最美最温暖的词汇来赞美你——亲情!

9、面对失败和挫折,亲情是一剂良药,填补你那失落的心,然后重整旗鼓,这是一种勇气;面对误解和仇恨,亲情是一杯凉水,浇灭你那心头的火,然后坦然面对,这是一种达观;面对赞扬和奉承,亲情是一把锥子,刺破你那虚无的梦,然后不断进取,这是一种警示;面对烦恼和忧愁,亲情是一阵轻风,吹去你那杂乱的思绪,然后平和释然这是一种境界。

篇8:《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弗罗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主要内容。

2.熟读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 了解文章结构严谨的特点。

3.正确地认识爱的情感价值, 构建成熟健康的灵感, 学会爱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掌握生字词, 理解精彩语段的意思。

2.构建成熟健康的灵魂, 提升爱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导学汲趣。多媒体展示“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画面, 体会父爱、母爱, 导入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二、走近作者, 了解作品《爱的艺术》

艾·弗罗姆 (Erich Fromm) (1900-1980) , 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成员。毕生旨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 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名作《爱的艺术》阐述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无关的感情, 而是一种能力问题, 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三、整体感知, 领悟理解

1.题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比较“父母对孩子之间的爱”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什么不同。

要点:“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单方面的奉献、歌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爱是两方面的, 旨在构建健康的灵魂、正确的情感世界。

2.指明学生朗读加点的字的读音。

3.速读课文, 理清层次。

(1~3) 段, 爱的能力发展。

(4~7) 段, 爱的对象的发展。

(8~10) 段, 爱的成熟。

4.分析探究。

(1) 在同学们的心中, 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的、含蓄的, 那么弗罗姆笔下的父爱和母爱是什么样的?

(2) 弗罗姆笔下的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刚出生———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我爱, 因为我被人爱。即克服自我中心阶段, 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统一感到爱比被爱更重要, 给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快乐满足。

成熟时期———我被人爱, 因为我爱人。

5.品读鉴赏。

(1) 第三自然段中阐述了哪两种爱的原则, 区别在哪里?

明确要点:“我爱, 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 因为我爱人。”是因果关系的复句, 反映了两种爱的原则, 强调的重点不同。

爱比被爱更重要。

“我爱人”的原则比“我被人爱”的原则更成熟。

(2) 如何理解“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

明确要点:“母亲的良知”是“对别人的仁爱之心”,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个人应该关爱他人、善待他人。

“父亲的良知”是“对问题的理性的判断力”, 也就是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拥有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

“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是一个成熟的人应具备的做人的素质。弗洛姆认为, 二者缺一不可, 不能偏废。

6.能力体升。

(1) 什么样的人才是成熟的人?

(2) 弗罗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3) 面对父爱、母爱, 结合实际谈谈你希望成为怎样的人?

四、课堂小结

1.总结主旨

2.结语

同学们,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 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继承父母的爱的优点, 构建起健康的灵感, 在人生的风雨中学会爱人, 常怀一颗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善待他人, 同时学会理性地判断, 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健康的人。

五、欣赏诗歌, 完成练习题

母亲的爱

汪国真

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岌岌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

半是烂漫

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

母亲心灵的广场

1.为什么把我们的爱比作溪流, 母亲的爱比作海洋?你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事来说明吗?

2.结合这首诗本说说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文中“四月的日子”有何特殊含义?把它改成六月行不行?

篇9:父母对孩子的爱名言

正值初三冲刺的关键时刻,小洁却一个月不去上学,一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我没办法上学

“我现在感觉很烦,书根本就读不进去,脑子好像转不动似的,根本没法去上学。”小洁对我说。

小洁妈妈说,女儿从小学一直品学兼优,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孩子。自从上了初三以后,她情绪变化很大,突然就显得很苦闷。后来发展到头疼,饭也不好好吃,书也看不进去。有一个月没去上学了,带她去看精神科医生,医生说她抑郁,需要吃药。吃了药不但没见好转,反而脾气越来越大,经常对着父母大吼大叫。

小洁不是因为学业困难、压力大停学,一定还有其它原因。

我没有朋友

小洁读书的学校是省级重点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大部分时间里,她要与同学相处。小洁性格温和,对人真诚,成绩又好,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小洁和几个女生成了好友,出入成双,小洁很享受这种感觉。但初一下学期,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小洁的看法。

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小洁喜欢上班里的一个男生,内向的小洁不想表白,但压抑在心里又不舒服,她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好朋友,想让朋友帮她出出主意。没想到,这个秘密却被好友告诉给另外的同学,在班里传开来。一些爱捣蛋的男生,整天对小洁讽刺、奚落,让小洁无地自容。小洁恨死这位“告密”的好友,当场宣布与她绝交。

好友的背叛让小洁心里很痛苦,她为此偷偷哭了好几场,她觉得自己再也无法相信别人了。

不久,另一个好友叫小洁一起出去玩,结果耽误了上晚自习。好友怕老师骂,就串通小洁说谎骗老师。小洁为人诚实,她拒绝和好友一起说谎。从那以后,小洁觉得这个同学人品不好,便决定不再和她来往了。

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事,更加让小洁苦恼。同宿舍的两位女生,表面上关系非常好,但她们总是在小洁面前讲对方的坏话,互相诋毁。小洁特别反感这种行为,她觉得这样的朋友实在可怕。

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后,小洁开始讨厌身边的女生,她开始远离她们,不愿意和她们混在一起。但看到别人都有好朋友,自己却孤身一人,小洁又很苦恼:“为什么别人可以交到朋友,我却不行?”

小洁被这个问题严重困扰着,甚至无心学习,她开始怀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怀疑这个世界是不是有真诚,是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虚伪,就连自己的父母也一样。

我的父母太虚伪

小洁不去上学,爸爸妈妈轮留请假在家陪她。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问小洁为什么不去上学,爸爸支吾着说,她感冒了,在家休息。小洁听到后,开始大发脾气,当着客人的面和父亲吵了起来,说他骗人,太虚伪。爸爸很尴尬,但小洁不依不饶,举出一大堆父母言行不一的例子,说他们是“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装腔作势,让人讨厌。

小洁讲话的时候,妈妈在一旁默默地流泪。她说,因为她和小洁的爸爸都在企业上班,工作非常忙,顾不上照顾小洁,所以小洁一出生,就被送到农村的爷爷奶奶家,直到上小学才被接回城里。小洁很懂事,学习上根本不用操心,性格很文静,有些内向,平时有什么事就窝在心里,很少和父母交流。

为了让小洁有好的学习环境,顺利地考上重点高中,父母决定把小洁送到寄宿制名校读初中,眼看到了初三该冲刺的时候,孩子却因为交友上的困难,不去上学,父母觉得很伤心。他们不明白,小洁为什么会如此脆弱。

交友不能绝对化

在青春期的孩子中,像小洁这样,因为交友问题苦恼的并不少见。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加强,希望得到更多同伴的认可,从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这个时候,拥有稳定的知心朋友,是证明自我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洁因交友不顺导致情绪障碍,在于她的内心对别人的要求过于绝对,过于完美化。

我问小洁,怎么理解朋友这个词语?小洁想了想说,好朋友,就要坦诚、亲密无间,要为对方保守秘密,出卖朋友、在背后说朋友的坏话都是非常可耻的事情。

我又问小洁,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好人呢?小洁说,为人真诚、善良,不撒谎,而且要言行一致,像我爸爸妈妈和同学那样,言行不一,让我受不了。

可以看出,小洁在与人交往上的观念是绝对化的。在她眼里,一个人不是好人,便是坏人。在交友上,她认为自己真诚坦白地对待别人,别人也必须这样对待自己。做父母的,就必须言行一致。

小洁按照自己的准则去与人交往,却屡屡受挫,但内心里又极度渴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造成她的心理冲突,引发了情绪障碍,表现出焦虑、抑郁、心情低落,产生了退缩行为——不去上学。

小洁性格的形成,与她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一出生就离开父母,没有与父母形成亲情的联结,内心会有挫败感与不安全感,即使回到父母身边,她也很少与他们交流,有什么心里话也不对父母说。她把精力全部用在学习上,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此来获到父母的认同。这样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对朋友、同伴认同的渴望远远超过其他人。

学习接受不完美

我告诉小洁,我们的世界本身就不完美,像海啸、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无时无处不在。而人也同样如此,每个人都不完美,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才是真实的人,你不用要求别人完美,更不需要要求自己完美。就像现在,你不管做什么,父母都会爱你,都会包容你。

听到这里,一直愁眉不展的小洁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但她的表情明显轻松了许多。

我接着对她说,要别人接受你,和你做朋友,你要先接受别人的不足,对别人要宽容,允许每个人犯错误,包括自己。每个人都是在犯错、改正、再犯错、再改正中不断成长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进步,逐步完善自己。

小洁擦干眼泪,若有所思地看着我。我说:“小洁,你要相信父母爱你,同学喜欢你,对于他们一些不符合你想法的事情,你可以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去想想,他们这样做是不是有自己的道理。不能因为一件事或者几件事就否定一个人,这种以偏概全的错误观念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烦恼,你一定听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这句话。所以,一定要学会宽容别人,别人才会宽容地对待你。”

小洁点了点头,我又给她提了几点建议:

一、如果暂时还做不到宽容,也不要着急,慢慢体会和学习,不要强迫自己去想那些困扰。

二、不要再苛求别人绝对真诚,也不要再苛求长辈们完美。

三、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两个月后,小洁妈妈打来电话,说小洁回到学校上课了。她在电话中对我说:“我和她爸也吸取教训,在关心孩子生活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的内心,我们要让她知道,我们爱她,不管她表现如何,我们都爱。”

上一篇:碳纳米管进展与应用下一篇:致全市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