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英语学法指导

2022-08-30

第一篇:新高考英语学法指导

解码新高考:新高考下的挑战和机遇

高考,永远是牵动人心的词语,不得不说,新的高考招生模式给了人们一种“柳暗花明”的欣喜和期待。有人说,新高考改革开启了“扬长模式”,让学生在选择中“扬长避短”,成就更加个性化的自己。

如果说,“选择”是新高考赋予学生的关键词,那么在“选择”的背后,新高考又给目前学校和教育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高中教育资源面临空前挑战

新高考给予了考生“7选3”的选考自主权的同时,也给学校出了好几道难题。

同一门科目,一部分同学选为学业水平考试,另一部分同学选为高考科目。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门科目关注度、要求会不一样。高中学校必然得全面推行学生选课和走班教学,而这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就是现有师资难以满足实际课程开发需求。

自主选课、走班教学,必须走向小班化,所需教师必然多于现有的教师;其次,每门学科的学生选择数量不同,各学科的老师需求量呈现不均衡状况,当学生的选择过于集中于某一学科时,这门学科的老师会明显不够,而另外学科的老师则可能出现过剩现象。

此外,学生在选课时,除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外,很可能会同时注重名师效应,集中选择某位老师,这样势必造成部分老师工作量过大的现象。

还有校长分析,学校对老师的需求还将呈现时段性落差。按新高考方案,学生大多数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最晚将于高三上半学期10月份结束,一旦结束,这些学考科目的任课老师就过于富余。而这之前的高

一、高二,部分学科老师却可能出现不足现象。尤其是新旧高考过渡期,这一矛盾将更为明显。

“除了师资外,学校硬件设施也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比如教室和设备。”江山滨江高级中学校长杨之明表示。

对于这些挑战,不少校长建议,是否能尽快实现教师从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转变,在县域或市域中,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对各校部分学科老师按需求进行跨校调配。此外,也有校长表示,首先要打通本校内不同年级学科老师的流通。

学校生存或将遭遇“洗牌”

采访中,不少校长和专家都认为,新高考改革方案对目前的学校来说,会有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挑战和机遇,甚至有可能对当前的学校生存状况来一轮“重新洗牌”。

衢州市教研室主任徐衍昌表示,新高考方案实施后,传统意义上的主副课不复存在,无论什么学科,学生喜欢、能学好、符合个性发展方向,是确立学科地位、教师地位的最关键因素。

“现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科,接下来慢慢成熟以后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老师,未来还可能根据自己擅长的科目以及学校的强势科目来选学校,这就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很多的要求。”有校长表示,从理论上来说,学生在学校上选择的余地将更多,而对于学校来说,目前三种不同层次的学校也将面临不同的发展状况。

一些校长认为,好的学校,学生偏科的现象要少一些,各学科发展也要均衡些,将来也会发展得更加好;处于中等的学校,可以根据发展强势学科来培养学生,找准定位,特色化发展,也有机会成为“后起之秀”;对于定位不准,特色不明显的学校,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强势学科,在这一轮的新高考改革中,比较难找到突破点,除非学生都往职业教育的方向走,否则这批学校将面临淘汰。

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春天

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等四种考试招生模式。多种考试招生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通道,特别是有效地扩大了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从改革方案中看,不仅对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有所扩大,未来,职业教育也将迎来春天。

有专家表示,按照新高考方案,今后,分类招生将成为主渠道,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将分类招生,高职院校中也会有一些本科类的招生计划,这对中职生来说,是个广阔的升学通道,对不少普通高中里学习能力不是特别突出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更加靠谱的渠道。

在四种招生模式中,高职提前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都属于职业教育范畴,而单独考试招生只限中职生。

高职提前招生,实行考生自主报考。普通高中学生以高中学考成绩为基本依据,中职学生以全省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高校择优录取。另外,还实行“一档多投”,实现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

“‘一档多投’意味着考生的选择余地更大了。”专家表示,选择多了,考生的压力就相对减轻,而且考生可报考多所高校,如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可由考生自己选择要被哪一所学校录取。

这些举措在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升学通道的同时,也加大了中职学校的吸引力,对于普通学校和中职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都带来了动力。

记者 吴昊斐 通讯员 姜建华

第二篇:新高考培训心得

为期两天的新高考培训,时间很短,但让我受益颇多。不得不说,本次培训所选课程,在当前新高考的背景下,其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导性都很强。奔着学习新高考而去,不虚此行,本此目的,也单就新高考谈点个人体会。

一、必须承认新高考改革的优势

鉴于当前高考种种弊端,高考改革势在必行,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无论是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还是对推进素质教育发展,都可能起到非常积极的导向作用,因为它理论上体现了“以生为本”。

首先,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在新的高考方案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占有比较大的分值比重,相关科目的考试等级将赋以相应的分数计入总分,这可以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优势和志向,来选择不同的考试科目,不再人为地被分成文理科,有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更科学更全面的成长。

其次,对于学校而言,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需要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引导。新方案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招考评价体系,将会促使我们的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将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新方案的文理不分科也将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保护。新方案取消文理分科后,学生可以在六门选修课中任意选取三门,一个班里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很多种不同的选择,这么多不同的类型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业规划,学生在高中阶段就需要逐步明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未来学业甚至是职业的志向,需要了解报考高校的专业情况,这单靠学生自己是很难的,此时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成为必需品。

二、客观看待存在问题

第一,否决“一考定终生”后,普通考生是否真正从两次考试中受益呢?不得不承认,选考科目和英语学科的两次考试带给考生更多的机会,第一次考试中存在的不足经过自己的总结和提炼,在第二次考试中能得到解决和改变,这样有利于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考入自已理想的大学。但也有不少的考生反应,第二次考试带来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不管成绩理想与否,为使自己成绩最大化,学生基本都会选择两次都考,这样就造成学生一直要放不少的时间在这门课上,这势必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先考的后考的都要兼顾,新高考方案中理想化的“减负”其实是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

第二、“速成式”选考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质”让人质疑。原本三年完成的教学任务被压缩成两年或两年半的时间完成,让人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完整和精确,产生怀疑。毕竟高中知识的建构需望按部就的一定的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原来需要三年才能掌握的知识,并不是所有学生能够胜任的,特别像物理、化学、地理这些需理性思维的课程,更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赶鸭式”的教学会产生以下两种不良的现象:一是学生死记背,不求甚解,完全凭借自己的记忆能力硬生生吞下所有的知识点,然后去应付考试。虽然也能取得相当满意的成绩,但毕竟是没有消化的,对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专业课肯定不利;二是很容易让学生顾此失彼,影响语数外知识的学习,学生为了先应付选考科目,势必会相当放松对这三门课的学习,学校也会考虑适当减少课时以强化选考科。这样,势必造成对语数外的忽视,而语数外成绩毕竟在学生高考的总成中占据了不少的分量,每门150分的高分值可以远远拉开考生之间的分数距离,决定胜负。

第三、分时段考试,谁来安慰语数外老师受伤的心?高考时间的错位同时也考验着不同学科老的心理承受力,语数外三门主科目的高考时间放在第三学年的6月份,这就意味着三门学科的老师必须全力以赴三年,而且不得有丝毫的放松,毕竟150分的分值足够影响考生的高考命运,而其他速考科目的老师,早者可以在高三的10月份完成选考任务,结束教学任务,迟点的也可以在次年的4月初结束教学任务。虽然学校根据不同情况会安排这些老师其他的任务,帮助语数外老师承担一些监考或班管理等方面的事务,但毕意没有压力,不用备课,不用辅导,更不用早晚自习,而语数外三科老师不但还要继续备课上课,晚自习更要接待更多学生的质疑解难,这其中的尴尬可想而知。

不管怎样,高考的指挥棒已经高高的举起,并指向了学生个性成长与学校特色办学的方向,这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高中教育。学生如何在选择中学会选择,从而成就自我;老师如何在学生的选择中完善自我,从而实现自我;学校如何在挑战中抓住机遇,走向成功!未来三年,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篇:新高考学习心得

学会选择,共同进步 ——新高考学习心得

冯震江

让学校围着学生转,学生选择决定教师岗位

从2017年开始,全国开始推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逐步试行新的高考方案。语文、数学、外语必考,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中选择3个科目,参加高考成绩核算,部分省市可能还有技术科目,即“7选3”。

此外,中学教育开始实行走班教学,学生除了可以自主选择高考科目以外,还可以选择自己的任课老师、课程,这被他们称为“选科、选师和选课”。

在传统高考模式下,只有主动适应学校和老师的学生,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可以说,在传统的高中学校中,学生是围绕学校转动的。那些有个性、有不同学习风格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往往会被看成“异类”,认为他们的个性,只是出风头而已。高考新政下,学校将围绕学生转动,通过学生对高考科目、任教老师以及具体课程的选择,彰显自己的个性和学习风格,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从而获得与个人能力相适应的成长。只有学校办学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校资源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才可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

每个教研组的工作态度与教育业绩,会汇聚成这个教研组的学术声誉,而教研组的学术声誉会成为学生是否选择这个学科作为高考学科的重要依据。学生的选择,将会影响到整个教研组有多少个教学岗位。由于学生有选择任课老师的权利,所以在同一个教研组内究竟特定老师能否上岗,上岗后可以教高考学科班还是学考学科班,每个班会有多少学生,都是由学生的选择决定的。

学校制定规则,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

在传统高考模式下,文综、理综是绑定的,在经历二选一之后,学生被分到某个行政班,从此只有班级排名的变化,偶尔有一些活动或者选修课程可以走动。所以说,不是高中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这样的教育体制已经把学生固化下来了,在不能“行动”的背景下要求学生“心动”,这多少还是违背了“心动不如行动”的规律。于是,如果学生学不好,往往会抱怨学校不好,或者是老师教的不好。而在新高考模式下,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选择,既可以让学生回避自己的短板,发挥自己的长处;又可以通过选择行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借着选择的机会,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学生在选择的前提下,有了挑选学校教育资源、组合自己擅长科目的机会,但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谁选择,谁就得负责!如果选择后,学生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学生就应该首先想办法来改变这个事实,而不是简单地把结果归因于老师教学水平太差。尽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在当下,老师的教学水平是既定的,我们也要认可这个事实,更要告诉学生这个事实,让他们知道哪些方面要借助于老师,哪些方面要依靠自己。 在学生选择的同时,学校还需要做好对学生的生涯指导,将选择的规则告诉,以及可能导致的结果告知学生。学校千万别指望只用一门课程给学生做生涯指导,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

此外,在选择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遵守选择的规则,要让学生明白选择的边界,在选择中明白你喜欢的课程或老师有可能别人也喜欢。学校只能在已有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情况下,学校制定好规则,学生在这种规则下进行自主选择,并在学习过程中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

学生选科不完全基于兴趣,还有学校学科强弱

显而易见,本次高考改革最大的变化,就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尤其是学生可以选择哪些科目作为高考考试科目。面对升学的需求,学生如果完全按照自己兴趣选择,而不考虑就读学校在学科教学上的实力,以及自己在该学科的能力,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选了却考不上。当学生普遍把就读学校学科教学实力作为一个选择标准时,特定的某个学科或者几个学科就会成为该校的主导学科,慢慢的这些学科就会演变成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当学生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具体学科实力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得到了照顾。

具体到特定的学科,学生往往会选择学术声望高,态度积极,性格乐观,风趣幽默的老师。当然颜值高肯定也是天然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与学生的交往方式,以及自己教学风格的可接受程度等。以前讲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总是说如何提高老师的学科水平、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当把“选师权”交给学生时,就等于承认了学生选择老师的标准,就是老师提高自己的重要依据。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让学生选老师,目的不是淘汰老师,而是让老师不断的发展自己,而学生的选择标准,就是老师的发展方向,至少是发展方向之一。

学生怎么学,学校怎么管

随着学生选科、选师与选课的深入,走班教学应运而生,顺势而为。可是,走班教学远不只是让学生走走,而是在改变教育中一些本质的问题,重新造就课堂生态模式。比如,在行政班教学中,这个班是班主任建好了的,学科老师去上上课就可以了;但在走班教学中,上课的老师得先得自己组建一个班,然后再给这个班的学生上课,否则这个教学班就是散沙一团。

在传统的行政班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是进行知识讲解,把学生学习和问题的解答放在了课后的作业批改和辅导上,这也是高中老师这么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知识讲解与问题解答相比较,不论是所花时间还是难易程度,都是不如后者的。可是,我们却把最重要的上课时间,拿去做了大量的相对简单的知识讲解,于是大家不得不再花大量的课外时间,来完成更为重要的问题解答工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前一周把学生下周要学的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把知识的学习尽量在课前完成,把知识学习时形成的问题与疑惑带到课堂中来。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尽量减少知识的讲解时间,把课堂教学重心用在学生疑惑的解答和问题的解决上。

在走班教学的背景下,仍然靠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来解决学生的困惑与问题,这条路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而变得无路可走。同时,这也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的做准备,因为课堂会作为学生“厮杀”的阵地,谁预习得好,谁就能在课堂上先行一步,从而主导课堂,谁滞后一步,谁就会被淘汰。

此外,在高考新政下,由于把课程分为了不同的类别与不同的层级,教师也教着不同的学生与不同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管理的重心,就不再是教学管理,而应该是课程领导,学校管理课程内容,管理教学难度与教学进度,把课堂教学还给教师,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来展现自己,吸引学生,成就学生。这样既可以保证全校最基本的学科教学质量是得到保障的,还有助于学生在不同老师与不同层级的课程间进行再次选择或者转换。

高考的指挥棒,已经高高的举起,并指向了学生个性成长与学校特色办学的方向,这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高中教育。学生如何在选择中学会选择,从而成就自我;老师如何在学生的选择中完善自我,从而实现自我;学校如何在挑战中抓住机遇,走向成功!2017年,我们拭目以待!

第四篇:新高考思考与准备

“走班制”与分层教学已成为学校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既要完成学业要求,还要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解差异、针对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层”而教、逐步提高。

面对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每位教师、每所高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思变。《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2017年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2017已经来临,学校的组织管理、师资力量的配置等,教师的教学模式、班级管理理念等都需要改变,以应对高考改革的巨大挑战。

一、高考改革使教学发生新变化

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下中,“走班制”与分层教学已成为学校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既要完成高考学业要求,还要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解差异、针对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层”而教、逐步提高,改变原有的、统一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分层教学,以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走班制”的实施在空间和时间上造成了班主任教师与班级学生的“分离”,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做好教学追踪,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 不同于当前的行政班,“走班制”要求教师进一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好自身教学个性与学生个性的结合点,充分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弥补学生知识缺陷、延伸学生知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能力。

二、高考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

高考制度的改变,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班级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高考制度,教师现有素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丰富、加强、改进:

1、教学理念要改变。新的高考制度打破了唯分数论高下的高考、录取机制,取消文理分科,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应试教育模式走出来,要从单一的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实践磨练,突破旧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以不同视角广泛地解读课程,将原有从既定知识的展开到既定知识的总结的教学思路,变为知识的各种生成、联系及拓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教学方式要改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建构学习共同体。要形成以教师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充当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充分挖掘整合网络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新课程。在可能的条件下,教师要多组织协作学习并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教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学科的价值,强化应用意识,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课堂。

3、班级管理要改变。“走班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与“育”的分离,班级管理难以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教育环境下,班主任教师需通过引领学生参与班规修订,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从实际出发,积极探求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关注班级网络平台建设,可结合网络平台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完备的考核、评价制度,实现教师实时追踪,通过线上与线下互动增加与学生的相处时间。

4、除此之外,新高考方案赋予了学生前所未有的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教师的角色担当不再是简单的胜任学科教学工作,还要胜任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教师应该丰富职业生涯教育知识与实践经验,提升学生选择考试科目和报考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能力,助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结合自身所长尽早学会自我选择、自我规划,安排好高中阶段所有学业进程,做学生高考这个关键渡口的“摆渡人”。

三、高考改革对学校管理提出新要求

在新的高考制度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关键因素之一,为适应新高考制度的要求,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养是学校在新制度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强化教师培训尽快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使教师具备新的教学技能,学习新课程理念,与时俱进,追求教学观的动态提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在教学教研中实践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学校应加强教学科研观念,让教师在教学反思、教学模式、校本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搭建平台,重视教师发展。在新的高考制度改革下,教师面临着角色挑战,充当着学生人生选择的关键角色,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应为教师搭建广阔的成长平台,加强教师心理学、管理学、职业生涯教育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此外,通过平台的建设,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研讨、交流,促进教师教研的网络化发展。

3、利用网络,整合教学资源。高考制度的改变,使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以往由学校统筹计划变为学生的自主选择,这一变化必然会造成教学资源投入的不平衡。为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契机,在学校与学校之间整合教学资源,创设“精品课堂”,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4、学校还应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完善教师考评机制,使其在新制度下真正发挥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功能;优化人事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学校引导,学生选择”的全新教师聘用机制,顺利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第五篇:新高考之下的高中改革

“新高考之下的高中改革”专题之一

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省教育厅副厅长 韩 平

9月19日,省政府颁布《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这次的高考招生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省作为全国高考改革试点,是挑战更是机遇。

浙江省前期的改革为这次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2012年启动的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校招生“三位一体”、多元录取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等。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这里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同时要思考几个问题:第一,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第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第三,在正确的理念引领下,具体的工作应该怎样适应?

一、正确认识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的影响

对教育改革怎么看,怎么做,这是考量教育工作者态度和行动的分水岭。看的角度不一样,你的认识和行动也就完全不一样。

我省深化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都是要使高中教育更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核心是“选择性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是在两大理念、两大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两大目标。两大理念就是新课改所提出来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理念,两大规律就是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两大目标,一个是要实现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再一个就是要实现人人成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只能走“选择性教育”这条路。

高考招生改革,也为建设特色示范高中创造了条件。我们希望学校学科特色要更加鲜明,真正体现多样化,以满足老百姓不同的教育需求。学校的功能,首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其次才是选拔,选拔是发展的结果。校长要有教育家的气度,要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办学的追求,这既为学生发展创造了条件,又为学校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考量教育工作者的境界与智慧。

客观地讲,这次高考招生改革会给高中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变量多了,肯定对教学安排、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带来挑战。关键是我们怎样把这种挑战、这种困难变为动力,也变为一种机遇。我们要把老百姓的担忧、系统内教师的担忧,通过我们的工作消除掉,并做得更好,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二、要始终保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动摇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突出“选择性教育”这一核心理念,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整个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很多学校选课走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学生已经有了选课走班的经历,学校也已经有了相关的教学管理经验。深化课改后,我们有些学校的内设机构都作了调整,这些都是我省进行高考招生改革试点的基础。如果没有前两年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这次高考招生改革碰到的困难会更多。

可以说,高中选课为高考选考创造了条件,而高考选考也必定会进一步促进高中的课程改革。因为高考选考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从过去的统一化、单一化转变为个性化、有选择,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与此相适应的学校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也将发生变化。

要适应高考招生改革带来的变化,就必须按照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学安排、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高考招生改革的核心理念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并且是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的。所以只有坚持深化课程改革,坚持学生选择,坚持选课走班,坚持分层教学,才能使高考招生改革试点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三、要坚持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面对高考不分文理、实行统一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外语和选考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等高考招生改革带来的多项举措,普通高中学校要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基于学生的自主选课和选考的需求,统筹高中三年的课程安排,科学合理安排各类课程,有序高质实行教学计划。

第一要防止只围绕高考科目开设课程,弱化课改要求,挤压选修课程的课时。不要把选修课理解为副课,选修课和必修课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长的课程。当然开设选修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学生学科的学习,要重视以学科为轴心的几类选修课建设。第二要防止违规增减课时、赶进度、加难度,任意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语、数、外学程拉长,做到少课时不间断。科学合理安排各科的课时、时间及学业水平考试和选考科目的考试时间,不赶进度。要按照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标准实施学科教学,不增加难度。第三要防止强制为学生确定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课程,实行简单的分班教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了解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强研究和指导。各级教研机构近期要深入到辖区内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包括民办普通高中),对每一所学校的三年教学安排、教学实施给予指导。同时要充分发挥督学责任区的作用,加强普通高中学校的督促检查,切实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希望基教、督导、教研三家联手把这个事情做好。

这项工作意义深远,我们这一代教育人能够赶上这样一个时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种责任。希望我们同心协力,把这次高考招生改革的各项举措和深化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应对高考招生改革挑战

□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 缪水娟

我省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方案的核心是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这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增强学生课程选择权相互呼应,这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努力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当然由于实施外语和选考科目的两次考试等改革措施,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学实施、教学管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加强学校课程规划设计

面对高考招生改革不分文理、实行统一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外语和选考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等多项举措,普通高中学校要基于立德树人教育宗旨、普通高中教育基本任务,基于学校价值追求、文化传统和办学实际,基于高中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需求,进一步加强必修课程(奠定共同基础,必学必考)、限定性选修课程(必修的递进和深化,选修选考)、自主性选修课程(必修选修拓展延伸,学校自主开发的四类选修课程)的统一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完善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课程方案,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努力避免学校课程方案过于追求形式、盲目照搬照抄、偏离办学实际,课程体系偏离学科轴心等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的倾向,进一步推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科学安排学校教学计划 普通高中学校要把握高考招生改革涉及教学管理改革的关键点,自主研究、科学制订三年一轮的课程实施计划。在执行省教育厅深化课改关于课程设置三条要求——每周课堂教学时间不超26小时,每周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每学期必须按规定开设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统一规划必修选修课程的基础上,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需求为逻辑起点,科学、合理、灵活、有序地安排课程与课时。可探索起点年级适当减少高考统考科目必修课程周课时,拉长学习战线,为选学选考科目教学腾出时空;探索通过选课走班,适当控制高一阶段学生并行的学习科目,防止盲目增课时赶进度,任意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尤其是高一学生负担),或过早结束学业考试科目课程,高三只开语文、数学、英语等现象;探索一学年两学期、四学段或多学程制,长短课、大小课结合等,灵活安排课程课时,构建体现鲜明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探索为学生制订一人一张个性化课表,满足学生选课、选考需求,摈弃强行统一学生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科目、简单分班教学的做法。让教学安排符合教育规律,使高中教育真正回归应有理性。

着力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

多样化课程是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和考试、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深化课改和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各个学校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课程设置的两个文件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进一步明确各个学科课程的基本目标和核心知识框架,清晰不同学科必修、选修不同层级的教学模块、学业标准、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建构各个学科结构合理、层次递进、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同时,要基于各主干学科,找寻选修课程开发支点,积极开发开设加强科学人文阅读、实验实践工程技术、跨学科综合探究学习、运用现代技术支持学习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满足学生对有兴趣、有特长、有能力的学科领域多学习多探究的学习需要,促使学生拓展学科视野,发展学术能力,培养综合学习力。

积极推进选课走班教学

选课走班是选择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深化课程改革进程中,大部分的学校有了积极的实践基础。高考招生改革扩大考试选择权,必定激发学生选择性学习的动力与意愿,推进分科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成为必然。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研究校本化分层处理各科必修、选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路径、教学方法、分层练习),制定分科分层教学要求,实行全员走班;要改变所有学生统一学习科目、统一学习要求、统一学习进度的现象,建立完善选课制度,编制选课指南(课程定位功能、学校课程安排、相关考试要求、选课程序要求),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特长、学科学业基础、专业发展性向、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选层次、选教学班级。同时,随着选课走班、选考的全面实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也成必然。要突破传统行政班单一管理的思维,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班主任和导师制共存,学科学业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举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与选课走班、选考相关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努力保证学生选择性学习的有效落实。

切实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

高考改革不分文理,促使学生从文理分科学习转变为多选择跨文理的学习,必将唤醒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个性需求,从选课到选考、选专业、选职业,建立和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成为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普通高中学校从高一新生进校始就要开设“高中学生生涯规划发展”相关课程,让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反思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我的兴趣有哪些”、“我的特长是什么”、“我最喜欢的学科专业是什么”、“我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科学制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鼓励并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制订个人高中三年的学科修习计划。学校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根据高考改革方案和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理性选课,合理确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考科目、层次和进度。

上一篇:宪法宣传月活动总结下一篇:宪法宣传周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