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下节能减排论文

2022-04-29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到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关系到河南振兴,关系到河南工业化的进程。所以应该从多个方面明确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并通过发挥地方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通过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依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技术创新,促进河南产业结构的调整。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下节能减排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产业结构调整下节能减排论文 篇1: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门限效应及现实影响

摘要 本文采用动态面板门限模型分析能源消费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门限效应,在此基础上以京津冀鲁为例模拟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对产业结构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能源消费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存在单门限效应,且这种效应会发生由负向到正向的趋向性变化。如果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短期内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考虑技术冲击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但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会弱化技术进步带来的正向冲击。

关键词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产业结构高级化;动态面板门限模型;数值模拟

BP世界能源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达20.3%,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并且,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7.39%,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上涨至30.5%,较2012年均有明显上升,能源供给的压力不断增大。此外,以雾霾频发为典型特征的生态环境恶化,也与偏高的能源消费总量以及不尽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密切相关。为应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刚性增长和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的压力,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两大目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在节能减排考核压力和一票否决的考核评价机制下,地方政府纷纷对企业“拉闸限电”,扭曲了政策初衷[1]。新一届政府进一步硬化节能减排考核,并试点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标志着我国能源战略从保供给为主,向控制能源需求转变,这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2]。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逻辑、大背景下,深入研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对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打造经济升级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学者们对能源消费总量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已有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于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包括对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使用效率的影响两个方面。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费总量,并且有利于提高能源消费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如张意翔和孙涵[3]检验了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重型化之间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关系,认为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能源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间接证实产业结构优化将会减少能源消费。FisherVanden et al.[4]对1997-1999年间中国2 500个大中型能源密集型企业进行研究,得出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中国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结论。刘佳骏等[5]从空间视角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发现合理的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提高贡献较大。

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等政策评价工具评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结构效应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然而,由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试点地区较少、时间较短,不能为政策效果评估提供相对可靠的条件。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更大程度上是分析能源消费规模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未能在反事实分析框架下做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因果推断,但仍是基于现实背景下一种新颖的尝试。具体的问题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会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与经济发展阶段和能源消费规模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调整会给这种影响带来什么样的冲击。鉴于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重点应是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于是,在党的十八大明确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后,选择京津冀鲁地区进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试点,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与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是内在统一的。

本文采用Kremer et al.[6]改进的动态面板门限模型,分析能源消费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门限效应。进一步的,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刻画京津冀鲁这四个地区试点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影响。

1.1 研究假设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同时与产业结构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7]。研究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无论是基于经济发展阶段,还是基于能源消费规模,其影响效应应该符合非线性逻辑。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能源消费规模和能源消费结构均会发生显著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财富驱动转变,能源消费需求应该会经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具体而言,当经济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时,此时的能源消费着力点在于推动工业化进程,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本文借鉴干春晖等[8]的做法,采用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TS)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度量指标);当经济处于高级发展阶段时,能源消费是伴随着科技进步和新能源的广泛利用,经济增长的重心由工业向服务业转移,能源消费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能源消费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且这种效应会发生由负向到正向的结构性变化。

对能源消费规模而言,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是非线性的。当能源消费总量较低时,能源消费要素的作用无关紧要,产业结构调整会自然的沿农业-工业-服务业路线演进,能源消费会提升经济规模从而会促进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当能源消费总量较大时,能源的高消耗往往对应着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很明显此时的能源消费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依赖于不同的能源消费规模,能源消费对产业结构调整仍存在非线性影响,但此时的门限效应变化与研究假设1相反。

事实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的实质性影响尚未真正显现。这主要是因为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通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倒逼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经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但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能源发展战略的深化,技术进步和新能源替代的叠加效应将内化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过程,最终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单纯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短期效应不明显,但考虑到技术进步和新能源替代的叠加影响,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会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1.2 模型及变量

Hansen[9]将Tong[10]提出的门限模型拓展到面板数据框架下,首次提出了非动态面板门限模型。在此基础上,为了能够考察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TsungWu[11]首次将门限模型扩展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将Hsiao et al.[12]提出的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和Hansen[9]提出的方法相结合,对动态门限模型进行估计。然而在传统的门限模型中,均假定变量为外生变量[13],这就使得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对于动态门限模型的应用产生限制。Caner & Hansen[14]提出了门限模型的工具变量估计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很好的解决内生性的问题,同时对于动态门限模型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Kremer et al.[6]在Caner & Hansen[14]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对动态门限模型进行改进,同时解决了内生性问题。设模型形式为:

yit=μi+yit-1+β′1zitI(qit≤γ)+β′2zitI(qit>γ)+εit

其中,εit~iid(0,σ2),yit为被解释变量,zit为解释变量,可能包括内生变量,也可能包括外生变量,可将zit划分为z1it和z2it两部分,其中z1it是外生变量,与随机扰动项不相关,z2it为内生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相关。

上式中,被解释变量本文采用产业结构高级化衡量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的度量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另一个是合理化。相比较而言,产业结构高级化更能反映产业结构优化演进的特征。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典型特征是“经济结构服务化”,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相对比重更适合度量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主要特征。因此,本文借鉴干春晖等[8]的做法,采用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TS)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度量指标,其计算依据各省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数据。

根据研究问题,本文门限变量主要有两个:一是反映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均GDP,为精确GDP和人均GDP均按2012年价格进行平减;二是反映能源消费规模的能源消费总量。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层面也有微观层面的因素。纵观已有文献,选取的解释变量主要集中在创新变量、对外开放变量、结构变量等。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的解释变量主要有对外依存度、科技进步、资源禀赋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对外依存度是衡量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开放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我国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同时有利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贸易等发展,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需要综合评判。达成共识的是,科技进步是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因素,其影响渠道主要包括技术和人才两个方面,技术和人才红利最终将转化为产业发展红利,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资源禀赋、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内在统一的,很大程度上一地区的资源禀赋和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该地区的主导产业,进而影响着本地区的产业结构。比如,煤炭、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煤炭开采加工、石油化工等产业比较发达。

对外依存度以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之比计算,其中进出口贸易总额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价进行了折算。科技进步指标借鉴Lesage et al[15]的做法,以专利授权数代表该地区的知识储备予以衡量。资源禀赋指标采用一次能源生产量占全国能源生产量比重指标,能源消费总量与年鉴统计口径一致。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指标表示,由于统计年鉴中该指标缺失度较高,因此通过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地区煤炭能源消费实物量估算各地区煤炭能源消费量(煤炭能源消费量的主要构成是原煤,因此按原煤的折标准煤系数(0.714 3标准煤/kg)将煤炭消费实物量进行折标)。由于青海和西藏两省数据缺失较多,上海和湖南能源生产量数据因统计口径的原因缺失严重,故剔除上述四地的样本,重庆与四川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最后样本地区为26个。综合考虑数据的完整程度,确定样本时间跨度为1987-2012年。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2 模型的计量分析

为了保证变量的平稳性,我们将上述门限变量取自然对数,然后对门限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通过LLC检验发现,两个门限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均为平稳过程,符合门限模型的估计要求。传统的非动态面板回归模型没有考虑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假定解释变量为外生变量,会导致模型估计产生偏误。考虑到地区资源禀赋一方面决定了当地会依赖现有资源发展产业,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如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业是其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储量相对丰富的能源会成为地区能源消费的首选,如煤炭在山西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高达90%。因此,资源禀赋具有较强的内生性。本文采用资源禀赋的滞后期作为工具变量对模型中存在的内生性予以修正。在现实经济环境中,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单纯采用非动态门限模型不足以刻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非线性路径。因此,将资源禀赋的滞后二期作为工具变量引入到动态门限模型中,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人均GDP作为门限变量时,能源消费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门限效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人均GDP的门限值为13 795元。当门限值小于13 795元时,能源消费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门限效应为-0.006 8,当门限值大于13 795元时,能源消费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门限效应为0.014 9,即随着经济发展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能源消费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且这种效应会发生由负向到正向的趋向性变化,支持了研究假设1。本文测算出的人均GDP门限值是所有地区的平均值,未能反映出地区间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这与选取方法本身有关,但不影响目前所有地区均已跨越经济发展门限的判断。当能源消费总量作为门限变量时,能源消费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门限效应出现与假设相同的结果,具有较强的趋向性变化,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3 对京津冀鲁四地的考察:模拟与校准

国家明确京津冀鲁试点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为估算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影响提供了良好契机。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要求,到2017年底四地共压减煤炭消费总量8 300万t,各地净削减量分别为北京市1 300万t、天津市1 000万t、河北省4 000万t、山东省2 000万t。国家《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也明确要求,2014年京津冀鲁分别削减原煤消费300万t、200万t、800万t和400万t,合计1 700万t。因此,我们根据2017年底的总目标以及2014年的具体目标,对京津冀鲁四地从2013年至2017年的削减计划予以分解,并依据是否考虑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分类预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数值模拟的依据是表2求解的以人均GDP作为门限变量的动态面板门限方程。模拟过程中,区分出变量与不变量,综合各变量2013至2017年的实际变化和各自的系数差异,求解出2013年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校准是建立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其依据是2013年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实际值和模拟值的差值。具体而言,2014至2017年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具体值为各年度各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模拟值±2013年两者的差值(若低估则为+,高估为-)。

3.1 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表3列示了不考虑技术进步和新能源替代情况下,京津冀鲁四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结合总体煤炭削减计划,我们假定北京2013年削减100万t,2014至2017年每年削减300万t;天津、河北、山东每年分别削减200,800,400万t。根据表2动态面板门限模型回归结果,煤炭消费总量下降比例乘以回归系数β^2即得到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具体影响。从表3显示数据看,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短期内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还将产生负向影响,落实到京津冀鲁四地到2017年影响程度分别为-0.192 8,-0.129 7,-0.140 7,-0.056 5。说明在现有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条件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产生的产业结构调整倒逼机制短期内不会显现。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采取措施加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倒逼效应的显现。

3.2 考虑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事实上,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调整都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从表2科技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变量的系数符号也反映出相关变量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同时需进一步考虑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战略、新能源战略与刚刚起步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交叉作用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具体方法为:计算研究区间内京津冀鲁四地科技进步平均增长率,结合各地科技发展目标,将科技进步平均增长率上下浮动2个百分点,分为三种情况进行模拟。图1、2的三维坐标轴分别表示年度区间、能源消费量变化及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反映出从2012年至2017年京津冀鲁四地受科技进步冲击后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

与表3的结果相比,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了明显的正向冲击,产业结构高级化变动由负向转为正向。这说明科技进步可以弥补能源消费总量下降产生的负面影响。

具体到地区而言,2013年北京产业结构高级化模拟值为3.56,根据《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数据,测算其产业结构高级化实际值为3.443 4,高估3.39%,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而天津、河北、山东三地模拟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大,导致模拟值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为此,我们查阅了2013年京津冀鲁四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了其产业结构高级化实际值,并以此为基准予以校准,同时结合各地新能源发展目标及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目标,考虑能源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校准后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关系如图2所示。校准后发现,京津冀鲁四地产业结构高级化变动范围在合理的区间内,北京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保持稳定,天津微幅上升,河北、山东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趋势相对明显。这种表现态势与上述四地产业结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北京市产业结构已进入服务业主导阶段,天津正处于服务业加快赶超工业的阶段,河北、山东仍处于以工业为主导加快服务业发展阶段。

从图2可以看出,在考虑技术进步正向冲击的基础上,加入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因素,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曲线变得相对平坦,说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弱化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正向冲击。我国能源的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刚性特征较为明显,虽然各地提出了明确的新能源发展目标,降低煤炭占比的过程相对缓慢,再加上产业结构调整慢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使得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短期内没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但长期来看,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其替代效应会逐渐显现,在技术进步的正向冲击和新能源替代的双重作用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能够倒逼产业结构调整,这同时验证了研究假设3提出的观点。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选择经济发展阶段和能源消费总量作为门限变量,采用动态面板门限模型分析能源消费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门限效应,在此基础上以京津冀鲁为例模拟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当人均GDP和能源消费量分别作为门限变量时,能源消费对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单门限效应,其中,人均GDP变量通过95%置信区间的显著性检验,能源消费总量变量未通过95%置信区间的显著性检验。对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能源消费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门限效应会发生由负向到正向的趋向性变化。具体而言,当人均GDP小于13 795元时,能源消费量变动1%,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变动-0.006 8;当人均GDP大于13 795元时,能源消费量变动1%,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变动0.014 9。

通过模拟与校准,对京津冀鲁四地的进一步考察发现: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短期内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到2017年京津冀鲁四地削减煤炭消费总量,将使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分别变动-0.192 8,-0.129 7,-0.140 7,-0.056 5。考虑技术冲击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后,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经过模拟与校准发现:北京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保持稳定,天津微幅上升,河北、山东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趋势相对明显,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弱化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正向冲击。

从提高政策实施效果角度,应采取积极措施与相关政策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政策效应。第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主动引领新常态。实证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正向冲击,可以有效消除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超过门限阈值)后降低能源消费总量所带来的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不利影响,不断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此,应着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在满足能源消费总量“只减不增”要求的同时,实现“效率换规模”,保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二,加大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积极适应新常态。回归和模拟分析均发现,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会弱化技术进步带来的正向冲击,降低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政策倒逼效应,减缓产业结构高级化速度。着力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短期看可以有效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和加速控制政策全面实施;长期看,可以通过能源消费“以新替旧”,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的“环保红利”,提高社会福利。第三,结合各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实施差异化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策略,提高能源配置效率,全面融入新常态。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生态环境等因素,合理制定分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分配方案,因地制宜,提供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持续提高能源配置效率。

(编辑:徐天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薛爽,洪昀,陈昕.股权性质,政治关系与地方政府拉闸限电:来自有色金属行业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3,(3):130-142.[Xue Shuang, Hong Yun, Chen Xin. The Nature of Equity,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Local Government Power Brownouts:From Nonferrous Metal Industry Empirical Evidenc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13, (3): 130-142.]

[2]林伯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硬化节能减排考核[N].中国证券报,2013-02-01.[Lin Boqiang. Control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valuate 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N].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2013-02-01.]

[3]张意翔,孙涵.我国能源消费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基于产业结构重型化视角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74-78.[Zhang Yixiang, Sun Han. A Study on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Error Correction Model: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Heavy Industrial Structure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 74-78.]

[4]FisherVanden K, Jefferson G H, Liu H, et al. What Is Driving China’s Decline in Energy Intensity?[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4, 26(1): 77-97.

[5]刘佳骏,董锁成,李宇.产业结构对区域能源效率贡献的空间分析:以中国大陆31省(市、自治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1,(12):1999-2011.[Liu Jiajun, Dong Suocheng, Li Yu. Spatial Analysis on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to Regional Energy Efficiency:A Case Study of 31 Provinces in Mainland China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1, (12): 1999-2011.]

[6]Kremer S, Bick A, Nautz D. Inflation and Growth: New Evidence from A Dynamic Panel Threshold Analysis[J]. Empirical Economics, 2013, 44(2): 861-878.

[7]Kahrl F, RolandHolst D.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China’s Energy Economy[J]. Energy, 2009, 34(7): 894-903.

[8]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Gan Chunhui, Zheng Ruogu, Yu Dianfa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Economic Growth and Fluctuations in the Case of China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1, (5):4-16.]

[9]Hansen B E.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9, 93(2): 345-368.

[10]Tong H. On a Threshold Model[M]. Amsterdom: Sijthoff & Noordhoff, 1978.

[11]Tsung W H. Income Thresholds and Growth Convergence: A Panel Data Approach[J]. The Manchester School, 2006, 74(2): 170-189.

[12]Hsiao C, Hashem P M, Kamil Tahmiscioglu A.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of Fixed Effects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 Covering Short Time Period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2, 109(1): 107-150.

[13]Hansen B E. Sample Splitting and Threshold Estimation[J]. Econometrica, 2000, 68(3): 575-603.

[14]Caner M, Hansen B E.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of a Threshold Model[J]. Econometric Theory, 2004, 20(05): 813-843.

[15]LeSage J P, Fischer M M, Scherngell T. Knowledge Spillovers Across Europe: Evidence from a Poisson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 with Spatial Effects[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07, 86(3): 393-421.

Key words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dynamic panel threshold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作者:刘冰 孙华臣

产业结构调整下节能减排论文 篇2:

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到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关系到河南振兴,关系到河南工业化的进程。所以应该从多个方面明确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并通过发挥地方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通过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依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技术创新,促进河南产业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产业结构;路径选择;河南

作者简介:刘永焕(1980-),女,河南漯河人,中州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河南“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将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重要发展目标,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对于河南而言,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也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制约因素,关系到河南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明确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河南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河南产业结构现状

根据钱纳里等人的研究,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工业化进入工业第一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第二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至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2010年河南省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4.2%、57.7%和28.1%,河南产业结构依然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

二、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河南省产业结构虽然不断优化,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任务艰巨。因此,河南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改造提升传统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资源优势,发展以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商贸业、物流业、会展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

(一)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经营,巩固和提升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以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应抓住有利时机和有利资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逐步增强河南省的经济实力。从地形和气候条件看,河南具有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经营的条件。但河南农产品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偏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越来越多样化,多种经营和特色经营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因此,应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按产业化和现代化要求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经营,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有重点的扶植和加速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工程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及其产业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工业化时代的发展,一靠资源,二靠市场。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一靠高新技术及产业,二靠人才。我们一定要抓住高新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因为它们具有较强的辐射性,当某个产业采用新技术时,必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同时,它们还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够促进传统产业各要素提升科技含量,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我们应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在具有比较优势和涉及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相对集中在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工程三个领域,但发展不平衡。产品结构偏重于新材料领域,而生物工程、电子信息以及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环保等产品数量少、系列性差,整体上还缺乏能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群体。因此,要把推动若干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化作为郑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要依托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实施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三)加强政策引导,结合资源优势,用新的思路发展以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商贸业、物流业、会展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第三产业将随着经济现代化的进程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最后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最大的产业。因此,河南在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要用新的思路突出重点,以增加服务功能、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着力提高第三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三、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一)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技术进步促进新兴产业产生和原有产业的技术改造。随着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和利用,扩大了社会分工的范围,创造了生产活动的新领域,形成了原来没有的新的生产部门。此外,一些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发生分解,分离出某些生产阶段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技术进步在创立新的产业和部门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进行改造,改变其生产面貌,促进原有生产部门产品的更新换代和质量提高,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由于技术进步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是不平衡的,这就会使各个产业部门在生产效率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别很大。随着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新兴产业部门,往往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高的增长速度,而那些技术已经成熟又没有重大突破性进展的传统企业部门,其生产效率的提高比较缓慢,其发展也就处于稳定状态,有的甚至出现衰落的情形。这种产业发展上的不平衡,就使得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很大变化,造成各个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和地位的升降,有的比重迅速提高,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巨大产业,有的比重急剧下降,甚至在很多方面为其他产业所代替。技术进步改变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还应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虽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科技创新能力仍较弱。今后,还应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加强原始创新,可以获得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加强集成创新,能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和重点,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市场双重机制的作用

市场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必须一方面依靠市场来实现。市场是推动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基本力量。需求结构的变化和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而这两个因素与市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需求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和消费服务的比例和组成关系,它是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的人们消费状况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必然发生变化,相应的要求社会生产结构与之相适应,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要是通过市场需要表现出来的。当然,市场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在实践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有效资源配置的作用,又要由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及发展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创造宽松的引资环境,发展、完善中介服务结构,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通过积极培养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针对河南省目前出口商品多为初级产品、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比重低的状况,应加强改善投资环境,做好鼓励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实施工作,充分利用河南省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引进先进技术和加工设备,建立高新产品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并努力将其培养成为河南省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在优化产品出口结构的同时,促进郑州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随着我国进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以及中部崛起的加速推进,郑州服务业面临发达国家、港澳台以及沿海地区服务业转移的新形势,为此,需继续开放和扩大服务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

(四)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依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应局限于自身条件,还应站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商贸、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促进河南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建成城镇布局合理、制度建设完善、产业结构互补、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一体化区域,形成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开放性城市体系。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过程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实现节能减排,就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首先要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其次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第三,优化工业产业结构要实行增量优化与存量改造并举。

总之,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提高河南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增强河南与其他区域的协调化程度,就应该从多方面明确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并通过发挥地方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通过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依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技术创新,促进河南产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范方志、杨超.企业、政府与产业结构升级[J].现代经济探讨,2005,(11).

[2] 张建华.全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J].江海纵横,2010,(01).

[3] 高松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机制选择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01).

作者:刘永焕

产业结构调整下节能减排论文 篇3:

天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在低碳背景下,区域的产业结构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的减排目标,根本途径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以及生态化。天津市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域,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在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低碳经济方面,天津市应该走在全国前列。通过分析天津市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提出未来天津市产业发展的具体方向。

关键词:天津市;产业结构;低碳经济;能源消耗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使用“低碳经济”一词。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对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2009年3月,中国科学院发布《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50%左右。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五省八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天津市位列其中。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天津市近年来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有利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低碳化模式,促进天津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真正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变。

关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1995年格鲁斯曼和克鲁格在对42个典型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国内学者中,付允认为,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能耗强度,我国必须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冯之浚和牛文元指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在观念、结构、科技、消费和管理五个方面推进创新,而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我国结构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很大作用。杨万东学者提出,低碳经济要求人们从生产理念到行为的低碳化调整,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就有可能在未来找到一种产业低碳发展的方向,进而对原有的经济结构进行全面的重新布局,实现碳排放的减少目标。发展经验表明,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上升、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低能耗工业方向发展,有利于降低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本文试图在总结天津市三次产业发展状况与能源消耗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三次产业产值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为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确立方向。

2天津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经济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基本选择。产业结构的发展有其自身演化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自身有意识的引导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的发展步伐。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天津市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契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选好能够带动天津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至关重要,也是天津市实现自身制定的“三五八十”奋斗目标的关键环节。“十一五”以来,天津市坚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形成了若干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带动了天津经济快速发展。

2.1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就

2.1.1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2006年到2011年,在天津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2.3%下降到2011年的1.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06年的0.7%下降到2011年的0.4%;第二产业产值虽然仍是三次产业中最高的,但是所占比重已经由2006年的55.1%下降到2011年的52.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从2006年的60.1%下降到2011年的58.6%;第三产业产值稳步上升,所占比重由2006年的42.6%上升到了2011年的46.2%,且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由2006年的39.2%上升到2011年的41%(数据来源:《天津统计年鉴2012》)。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在天津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对GDP增长的贡献程度也在稳步提高。全市整体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2.1.2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天津市在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努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化工等一批支柱产业。在某些重点产业,天津市形成了以重点企业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完善的配套体系,产业关联效应明显。

2.1.3节能减排效果明显,能源效率提高

天津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实现了低消耗、低排放。“十一五”时期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1%,节能减排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目标,节能降耗水平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了能源效率的提高,“十一五”期间天津市GDP年均增长15.78%,而能源终端消费总量年均仅增长9.93%。

2.2天津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2.1第二产业比重偏高,能源消耗量大

2011年,全国一线城市第三产业产值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均超过了50%。其中,北京的第三产业产值在全市GDP中的比例高达75%,上海为57.9%,广州为615%,深圳为528%。而同期天津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为1452.446.2。可见,天津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与全国其它大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在天津市能源使用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单位能源终端消费量分别为0.627、0.905、0.215吨标准煤/万元,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量最低,第二产业的消费量是第三产业的四倍多。因此,第二产业比重偏高使得天津市单位GDP能耗较高。2011年,天津市单位GDP能耗为0.708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北京的0.459吨标准煤/万元、上海的0.618吨标准煤/万元、广东的0.563吨标准煤/万元。

2011年,天津市重工业总产值为17333.25亿元,轻工业总产值为3524.47亿元。重工业产值大约是轻工业的五倍,大约占全市GDP总量的四成。其中,天津市的重工业主要集中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六大行业。这些行业都是高耗能行业。以煤炭和热力的消耗量为例,2011年,天津市主要工业部门中,煤炭消耗量排在前三位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而热力消耗量排在前三位的行业依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因此,重工业比重过高、能源消耗高,使得工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居高不下。

据此推算,以目前天津市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为基础,如果全市GDP在2011年11307.28亿元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0%,到2015年,将达到16554.99亿元。按照2011年的单位GDP能耗计算,能源消耗总量将达到11720.93万吨标准煤,比2011年末增加4374.8万吨标准煤,大约增长60%。因此,天津市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压力。

3天津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天津市三次产业产值增长与能源消耗量的关系,根据天津市1996-2011年能源终端消费量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的数据,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由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产值每增长1%,能源消耗增加量最高,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耗增加量最小。而且通过t检验之后,我们发现只有第二产业产值与能源终端消费量之间有显著关系,而第一和第三产业与能源终端消费量之间关系并不显著。为了进一步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必要对能源消费量与三次产业产值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论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与能源终端消费量不存在相互因果关系,但是第二产业产值与能源终端消费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能源终端消费量对第二产业产值有影响,能源消费量上升是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的原因。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天津市工业产值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对于能源的大量消耗,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少,没有摆脱经济粗放式增长的困境。

显然,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看,天津市以第二产业为主导、重化工业比重高、高能耗行业比重较高的产业结构,增加了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压力,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天津市作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的要求。因此,天津市应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标准,重新调整产业结构,确立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4低碳视角下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低碳经济并不是简单的“去工业化”或者“反工业化”,而是要在工业发展的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天津市正处于工业化后期的重工业化阶段,“去重工业化”显然不符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因此,天津市较为可行的办法就是,寻求低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契合点,在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通过增量控制和存量优化,使得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比重不断下降,逐步摆脱对于能源消耗的依赖,探索出一条产业结构低碳化发展的新型道路。

4.1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

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消耗资源多,环境污染程度重。2011年,天津市能源终端消费量里面,73.07%来自于第二产业。天津市的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许多矿产资源和能源需要从外部引进。从资源、能源和环境安全的角度,天津市第二产业发展必须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首先,政府必须严格限制新增高耗能产业项目,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门槛”、“能效门槛”和“环境准入门槛”;加大约束力度,限制土地、信贷的发放;清理和纠正在电价、地价、税费、出口等方面不符合低碳要求的优惠政策;坚决限制新高耗能项目上马。

其次,加快淘汰能源消耗量大的落后产能,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退出机制,完善淘汰落后产能的激励约束政策,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技术、设备和产品,对于及早关闭的落后产能企业给予高额补贴。

4.2加快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国际产业结构一般发展规律是:随着经济社会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应该超过第二产业,一般应达到60%以上。因此,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逐步增加其比重,将是天津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长远目标。未来新上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应优先考虑第三产业。通过大项目引领,以现代金融业、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业、服务外包业、会展及总部经济等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逐步增加第三产业比重。

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天津市还应调整工业发展方向,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未来天津市的工业发展,应首先考虑高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对于能源消费的依赖,通过工业的高端化、高质化和高新化,实现“降重工业化”。

4.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产业链高端化

天津市制造业产业链层次较低,处于垂直产业链的底部,“微笑曲线”的低端,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要摆脱落后局面,天津市必须加大技术开发与创新投入,提高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激励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加强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升级。

4.4用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天津市还应加快用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碳排放强度,提高能源转化环节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变“高投入、高能耗、高碳排放、低产出”为“低投入、低能耗、低碳排放、高产出”,从而,降低传统工业的碳排放强度。

参考文献

[1]何诚颖.中国产业结构理论和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李宏岳,陈然.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探索,2011,(1):6671.

[3]李健,周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714.

[4]牛桂敏.对天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分析与思考[J].天津经济,2010,(3):2830.

[5]牛桂敏.基于低碳经济的天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8):4345.

[6]天津统计局.天津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7]于刃刚.低碳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5):7479.

[8]杨公朴,干春晖等.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崔寅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民族地域性视觉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