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概述及区域发展

2022-12-17

第一篇:湖州市概述及区域发展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摘要:贵州省是西南地区一个落后的省份,其经济水平始终处于全国最低层。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贵州经济水平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办法。

关键词: 贵州 区域经济

地理条件 发展方略

1.贵州经济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7.9%[1,2]。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认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周边省区乃至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3-5]。

总体来说,贵州一直处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产业低;区域发展不平衡[6,7]。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贵州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即,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 ”的空间结构型式。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的基础好的省地市往往为经济政治中心,而经济次发达县市主要分布于各地州市政府所在地和贵阳周边,经济欠发达县市有主要位于贵阳市和遵义市发达地区的外围,这些区域与贵阳市和遵义市的经济联系密切,体现了经济空间上明显的集聚和扩散效应,黔中经济区地雏形基形成。在之外的区域是众多的经济落后区域,主要分布于毕节地区、黔西南州、铜仁地区、黔东南州等地,这些区域由于区位条件差,交通不便利,工业基础薄弱[8]。

并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也有明显差异,主要沿交通轴线延伸的特征明显。高速公路、铁路线等主要交通轴线通过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而经济落后区域往往都缺乏重要的交通干线,交通闭塞。如经济发达、次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相对集中的区域往往都有相应的交通干线通过,而毕节地区、铜仁地区1和黔东南州这些经济落后县市数量多、所占的比重大且集中连片的区域,  这是贵州当地的一句谚语,主要反映当地的天气状况、地理特征以及经济水平。  贵州的省情是“欠开发,欠发达”。 基本没有交通干线通过,交通极为不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沿交通轴线延伸的特征明显,也反映了交通对经济发展影响和限制作用明显[9,10]。2

因此,贵州省特殊的地理条件,使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表现出了整体水平低,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明显,经济发达地区的数量少,经济落后区域的点多面广,落后地区的比重大的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 —外围 ”的空间结构形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沿交通轴线延伸等明显特征。各地(州市)的政府所在地都是经济水平发达地区和次发达地区,经济整体实力比较强,往往都成为了区域的经济中心和增长级。

2.贵州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

根据区域经济学提出的:经济区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经济活动所自然形成的,其范围所遵循的是经济原则(成本-收益)。其变动的原因是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交通等因素[11]。区域经济活动的直接因素是生产要素,由于资本、劳动、技术、可移动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可以在不同区域间移动,因而各地都可以得到要素的供给。但是,区域要得到外地的要素,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称为空间移动成本。因此,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区域,获取这些可移动资源的成本是不一样的。根据冰山”运输成本理论,那些地处偏僻的区域就要为获取这些生产要素支付更高的空间移动成本。

对于贵州目前的所处的经济发展状况,毫无疑问,交通因素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贵州是全国唯一不临海、不临江、不临边的省份,无法形成“区域中心城市—港口城市”的双核经济区域。贵州同时也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高山阻隔,交通欠发达的状态,大大增加了空间移动成本,即运输成本、时间成本[9],大大降低了其经济贸易水平,阻碍经济的发展。

既然是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导致的交通状况相对落后,那么改变空间组织形式,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具体来说,“点—轴”模式是贵州最有效的经济空间组织形式,综合考虑贵州各地州市的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度、资源富饶度、经济发达度以及综合实力与辐射能力,可以黔中经济区位为中心,以交通干线为轴线,以贵阳、遵义、安顺为一级开发点,以六盘水市、毕节市、都匀市、铜仁市、凯里市、兴义市等为二级开发点,以“点—轴”开发模式推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推进贵州省区域经济空间合理布局。目前正在建设中的“贵安新区”能很好的反映黔中核心经济力量的大力发展④。

从长期来看,决定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是区域供给状况。区域供给有二大因素:环境和要素。其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环境;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土特产品等存在很大的差别。贵州有着特殊的地理风貌,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气候,但是劳动力低下,资本薄弱、技术落后等等,环境与要素的不统一,使区域供给状况差,无法带来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萨缪尔森“冰山”运输成本理论指出货物价值在运输的过程中逐渐消失,转化为运输成本。

④贵安新区:贵安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五大新区之一,是2012国发2号文件中提出实现贵州后发赶超和跨越发展的主战场。贵安新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和安顺市之间,规划定位为中国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3.关于贵州经济发展的几点想法

对于贵州来说,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同时具有不利的地理位置,资本、技术的薄弱,结合区域供给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

3.1.各主要城市区域发展布局

贵阳城市经济圈及安顺市——加快打造以烟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磷化工、铝工业、现代中药、特色食品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都市型经济中心区和产业集聚区;推动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工业园区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发展总部经济,促进金阳新区开发开放。

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围绕能矿资源开发,加快发展能源、以煤化工为主导的优势原材料等优势产业,重点建设一批电力、煤及煤化工、黄金等工业项目和循环经济生态型工业示范基地。

遵义市——加强与成渝经济圈、贵阳城市经济圈的联合与合作,重点做大做强名优白酒⑤及特色食品、能源、原材料、机械电子、家用电器和竹纸一体化等优势产业。

黔东南州、黔南州及铜仁地区——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加快发展特色食品、民族药业、林纸一体化、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和水电、特色矿产资源加工。

3.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实施创新驱动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障碍,旧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区域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带动。创新驱动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变贵州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力量。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贵州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后起力量,必须充分发挥这一战略作用,后发赶超。

3.3.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了重大战略判断,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12]。邓小平曾经对于改革战略格局做出部署,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贵州作为一个内陆省份,现在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状态,面临着一个“走不出去”和“引不进来”难题。走不出去,即其所拥有的丰富的资源出不去,农村剩余劳动力出不去(即使出去,由于缺乏相应技能,只能处于3下游产业);引不进来,即,投资薄弱,外来资本进不来,先进技术进不来,使得资源利用率低下。这是由于政治行为对于区域微观经济的干预太强。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定位有利于人们从宏观上正确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更好的作用。同时扩大对于周边省份, ⑤贵州省遵义市仁怀盛产美酒,其中茅台酒最富盛名,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该地区的酿酒业发达而又特色,还有镇酒、习酒等等品牌。 沿海发达省份,以及外国资本的开放程度,使更多的资本,技术,先进管理理念走进贵州,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利用好这些经济要素,带动地方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4.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贵州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省,农民占贵州总人口数的绝大多数,农业发展面临世界级的发展难题,农村发展同样缓慢。贵州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贵州特色新型农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阶段。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因此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保障农民民主权利,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协调推进[13]。

3.5.实施旅游发展带动战略(突出民族特色)

旅游业可以作为一张经济名片来用。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特色可以作为其旅游业发展的内涵式支持,促进人文旅游与自然景观旅游发展同步,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旅游业应放在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考虑[14]。首先,政府主导,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其次,加快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理,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进一步创新旅游产业开发的投融资机制,同时加强旅游促销,提高贵州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建设旅游大省、大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精品战略,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省旅游业实现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重要产业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贵州省教育厅. 贵州省情教程[M]. 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贵州省统计局.贵州六十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陈厚义,刘斌,等. 贵州经济发展战略思考[J]. 贵州社会科学,2009(5):58-61 [4]龙拥军.贵州省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J].贵州省教育学院学报,2003,14(2):

85~90.

[5]刘带春. 当前贵州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 贵州社会科学,2003(5):26-28 [6]陈卫椿. 对贵州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认识[J]. 贵州社会科学,1995(5):36-40 [7]张景宽. 贵州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 科技信息,2009(24) [8]陈群利,王红.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异格局研究[M] [9]史明华. 贵广高速公路对贵州区域经济影响力及利用研究[M]. 贵州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8 [10]汪霞,汪磊,王志凌.基于时序主成分分析的贵州省经济发展态势研究 [J].

理工大学学报,2006(8):150~152.

[11]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第3版) [12]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

[13]杨晓莉. 贵州“三农”问题根源及解决措施探讨[J]. 商场现代化,2008

(528):381-382 [14]单延芳. 对贵州旅游经济发展思考[J]. 贵州大学学报. 2006(3)

第二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GDP增长速度为1相比较,1998年东西部比为1.43:1,2002年扩大为1.57:1。人均GDP,2002年西部约600美元,东部则为1700美元,东部约为西部的3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

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2、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整合的思路应是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3、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4、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现在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成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因此,协调区域市场需要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中最为关键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5、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普遍现象是:

生活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依附性强,生产力脆弱,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差。根据当代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综合考虑中西部的实际困难,当前应当重点抓好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落后经济区域的内部积极因素,发挥本地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6、加强东、中、西部企业合作。当前最重要、最现实的就是引入东部和中部的市场主体,在东中西联动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商品贸易为主,投资与企业并购仅占15%,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近年,东部地区一批优强企业,如康佳、“三九”、娃哈哈、白猫集团、春兰集团等采取多种方式进入西部,除必要的资金投入外,更多的是注入管理模式、转移技术、提供商标使用与营销网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东部优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需求,扩大了市场空间与原材料来源,又解决了西部工业崛起中受到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约束,加快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取得双赢效果。

第三篇:经济发展情况及加快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龙港位于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敖江入海口南岸,东临东海,西接国道和正在建设之中的甬台温高速公路,背依经济发达的江南平原,距温州市区公里。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其中户籍人口万),城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下辖个居民区、个行政村。××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外贸出口供货值亿元,

市场商品成交额亿元,人均收入元。现为浙江省和温州市经济强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试点镇。

一、龙港经济发展概况

⒈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龙港依托先发的市场机制优势和快速的技术进步,十九年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印刷、礼品、纺织、塑编等为特色产业的块状经济。××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美元,工业总产值亿元,人均收入元,民间资金雄厚,至××年年底,全镇各项存款余额达亿元。目前全镇共有股份合作企业家、私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家,年产值万以上的企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家,超千万元的企业家。

⒉产业特色明显。我镇印刷、礼品、塑编等特色产业已形成规模,特别是印刷业已形成了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生产服务体系,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去年被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授予“中国印刷城”称号。全镇共有印刷企业多家,年,实现产值亿元,占全省印刷业总产值近。同时,近年来,我镇礼品业依托温州礼品城这一平台得到了迅猛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品牌逐步打响。目前,我镇正在积极申报“中国礼品之都”。

⒊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日益完善。近年来,我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善,龙金大道、温州礼品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等一批与促进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随着高速公路、温福铁路、世纪大道、瓯南大桥等建设的加快,我镇对外大交通框架正在形成,区位优势将大大增强。目前,全镇共有个省级农业园区、个工业园区、多个专业市场,供水、供电、交通运输等服务功能齐全。

⒋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当前,国内大中城市的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为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龙港的城市发展定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温州市“十五”规划已明确把龙港定位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国家正在修订设市标准,准备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去年以来,我镇投资信心明显增强,房地产逐步升温,资金出现了回流现象,新一轮投资热正在形成,个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的启动建设,促进了我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我镇今后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龙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是现有体制阻碍经济的发展。虽然我镇在年被国家十一个部委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在政府职能、机构设置及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和探索。但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城镇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协调,现有的城镇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二是经济发展不快,产业集聚度不够。投资环境不尽人意,企业外流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三是用地指标严重不足。龙港是工业大镇、经济强镇,按照城市化发展的要求,要建设大型公共设施、工业园区等。由于受用地指标的限制,使一些项目无法安排或时效性不强。四是财政运行困难。建设项目和可用资金矛盾十分突出,影响了一些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今后的经济发展思路

龙港发展总体上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小渔村发展成为“农民城”,第二阶段由“农民城”向产业城发展,第三阶段最终发展成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目前,我镇已基本完成第

一、二阶段,正在实施第三阶段发展战略。今后几年,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抓住国家准备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和国内大中城市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城镇建设,构筑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尽快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必备的经济内涵和城市空间,积极争取龙港进入全国首批撤镇设市的行列,发展成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

(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实现我镇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只有产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跨越。同时,产业支撑是城市化的基石,没有比较发达的产业,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今后几年,我镇要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实现新的突破。

⒈建平台。抓好产业布局规划,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示范印刷工业园区、城东工

业园区、塑编工业园区建设,做好入园企业的跟踪服务,特别要抓好金田集团、瑞田钢业不锈钢生产线等个投资超亿元项目的落实和服务工作,帮助它们早日建成投产,在龙金大道规划建设平方公里的印刷、礼品产业基地。抓好专业市场建设,启动温州礼品城二期、家居装饰材料市场、劳务市场等建设,建设现代化物流中心,使龙港大道两侧尽快形成商贸区。建立水产养殖和

大棚蔬菜基地,完善农业科技、资金、信息服务体系,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⒉重招商。龙港的经济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在激发内力的同时,大力吸引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重点要积极创造条件,做好主动承接温州及其他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的文章,通过加强对龙港的投资环境的宣传,经常性地到温州及其他大中城市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千方百计地做好接收产业转移工作。要加强对在外苍南人、龙港人和周边地区的招商,将在外苍南人经济转化为龙港经济。积极探索工业园区业主制成片开发的机制,有选择性地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带动与之配套企业的引进,达到“引进一个、带动一片、形成一个新兴产业”的效果。

⒊打品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开拓市场,拓展产品领域,提高产业配套水平,保持龙港印刷业的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外各类有影响力的印刷会展和产品交易会,建立“中国印刷城”商务网站,办好中国(龙港)印刷文化节,进一步扩大龙港印刷业的影响力,全力打造“中国印刷城”区域品牌。充分利用温州礼品城的优势,建设礼品加工园,促进礼品城由单一的市场销售转变为产、销、研并举的格局,实现产业和市场的联动,办好每一年一届中国轻博会礼品展,积极争取“中国礼品之都”落户龙港,进一步打响龙港礼品业的区域品牌。

⒋求创新。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和技术改造。积极引导企业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企业新产品研制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引导企业实行管理和体制创新,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⒌优环境。积极做好吸引企业投资的各项前期工作,进一步明确“企业在哪里建设”、“什么用地价格”、“什么时候能动工”等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对入园区的企业实行“一条龙”跟踪服务,简化各种审批手续,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适当降低企业进入园区的门槛,全面整顿搬运装卸业,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

城市化不是人口的简单集聚,重要的是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有效整合。城市化构筑产业化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产业化的发展。加快龙港城市化进程,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不是简单的谋求行政体制上的突破,而是为了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制问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⒈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尽快构筑城市框架

一要高起点搞好规划。规划是城市的灵魂。要站在鳌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抓好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继续抓好城市中心区详规和工业园区规划、龙港商贸区规划、夜景规划等,完成通讯、绿化等专项规划。二要构筑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龙港要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就必须搞好道路网络建设,构筑城市框架。因为,道路网络是整个城市的骨架,是城市建设中见效最快的建设工程。它可以规范城市的用地性质与布局,促进土地增值,就位城市的各种管线,带动整个市容市貌、交通状况的改善。我们要构筑的城市框架是“一心”(城市中心区),“二轴”(世纪大道和中央大道),“六纵六横”(六纵:东海大通道、彩虹大道、龙翔路、人民路、中央大道、龙金大道,六横:龙港大道、西城路、白河路、站港路、海港路、世纪大道)。城市框架拉开后,城区面积将由原来的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今后几年,要加快高速公路、温福铁路、瓯南大桥、世纪大道、康居工程、白河输变电工程、电力调度中心、龙八中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为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提供一个良好的载体。三要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强化城市交通、卫生等管理,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强化城市的特色,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四要做好经营城市文章。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把经营城市的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全过程,对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重组和经营:⒈土地资源市场化。采用政府垄断、市场运作的方法,对规划区内除工业用地和公建项目用地外一律实行公开招投标。⒉投资主体多元化。把专业市场、宾馆等公共配套设施推向社会,吸引民间投资,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⒊基础设施效益化。将广告经营权、停车场(点)、公交线路营运权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推向市场,实现收益型项目效益最大化,支出型项目节约化。⒋政府投入产出最大化。把政府的资金重点用于规划、道路、广场、绿化等能使城市资产整体升值的建设项目,使政府投入成为带动社会投入的导向者,成为激发再投入的源投入,实现城市建设的有效扩展。

⒉深化改革,创造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龙港于年被国家部委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在行政管理、财政管理、工业管理、计划管理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龙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人口、城市规模、经济总量的不断膨胀,龙港面临着政府管理职能滞后、财政运行困难、企业融资渠道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强化政府管理职能,深化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土地被征用后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向龙港集聚。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按照市场机制和国际惯例的要求,推进观念、体制等创新,大胆突破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目前,国家正在修订设市标准,新的设市标准将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龙港进入全国首批撤镇设市的行列。

三、关于加快鳌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⒈要加快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大小和实力的强弱,与其内部的中心城市的实力和辐射力直接相关。鳌江是温州市三大水系之一,其流域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瓯江和飞云江两大流域,而且距离正在不断拉大。鳌江流域苍南、平阳、文成、泰顺等个县总人口近万,占全市近,而财政收入仅为全市的。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鳌江流域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一些小城镇缺乏对自身的合理定位,盲目地争夺区域的制高点,相互之间存在“功能重复”的浪费性损耗,一直以来缺乏一个足够号召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缺乏龙头带动。而无论从区位优势或城镇规模和经济总量以及城市的总体布局来看,龙港、鳌江在鳌江流域的龙头地位是不可置疑的。温州市“十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市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出加快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但到目前还没有具体的举措。因此,市委、市政府应尽快成立组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的专门机构,开展各项实质性的工作。

⒉要抓好鳌江流域产业布局规划,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鳌江流域的产业布局规划要与城镇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衔接,要结合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产业的合理布局,比如要在龙金大道、高速公路龙港连接线两侧建立印刷、礼品、纺织、塑编产业基地,形成龙金大道经济走廊。

⒊市委、市政府要制定促进鳌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鳌江流域产业的发展,启动鳌江港治理、江南海涂围垦等一批有利于促进鳌江流域经济发展、改善区域投资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一些涉及全市的重大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选址应尽量安排在鳌江流域,在财政上实行倾斜政策,支持鳌江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要尽快解决用地指标问题,消除制约鳌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第四篇: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

1.1生活垃圾产生量

目前全球每年排放各类垃圾近1.0×1010t。产垃圾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每年已超过2.5×108t;德国人均年产垃圾541~609kg,年产垃圾5000万t;2006年,日本生活垃圾总产生量为5202万t,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115kg/d,日本东京日产垃圾已达1.2×104t。

1.2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英国、德国、荷兰、西班牙和法国等一些国家的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为填埋法。此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焚烧法处理生活垃圾。现今,日本、丹麦、法国和新加坡等国采用焚烧法处理生垃圾的比例接近或已经超过了填埋法,国外已经很少使用堆肥法处理生活垃圾。发达国家对于生活垃圾中可利用物的回收再利用率较高,平均在20%~30%之间。

目前国内垃圾处理行业整体仍处于无害化处理的初级阶段。到2010年底我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63.5%,其中进行集中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的比例分别为77%、18%和5%(注:占无害化处理总量的百分比)。为了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标,我国城市垃圾主要通过填埋、堆肥和焚烧进行处理。

1.2.1填埋技术现状

英国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采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有控制的生活垃圾填埋技术)。一些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合成材料(通常为1.5~2mm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作为垃圾填埋场的衬底,防止垃圾填埋场的有害物质向地下渗透,以保证填埋场的使用寿命超过200年。

1.2.2堆肥技术现状

20世纪70至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大量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堆肥场,与此同时不少国家还制定了相关的垃圾堆肥技术指标。80年代后期,这些堆肥场相继关闭,生活垃圾堆肥技术的发展陷入了低谷。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仍在坚持不懈地改进垃圾堆肥技术,以提高垃圾堆肥产品的质量,稳步推动着生活垃圾堆肥技术的发展。如今,国外垃圾堆肥场的数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这并没有抑制垃圾堆肥技术的发展,制造有机复合肥技术此时发展较快。

1.2.3焚烧技术现状

国外垃圾焚烧技术发展最快的时期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这20多年间,几乎所有的中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垃圾焚烧厂。垃圾焚烧法的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效果都很理想,垃圾焚烧技术蓬勃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机械炉排及流化床焚烧炉的类型基本定型,二次污染物防治技术已经成熟。

1.3垃圾处理发展趋势

(1)提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实施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以尽可能地对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和循环资源化利用。

(2)鼓励有机垃圾堆肥处理。今后,国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体系中堆肥技术仍将占有重要位置。

(3)稳步发展垃圾焚烧技术。与垃圾填埋技术相比,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选址容易、处理速度快、减量化显著、无害化彻底以及可回收焚烧余热等优点,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预计将来仍会继续得到发展。

(4)完善垃圾填埋处理技术。尽管填埋技术的处理率有所下降,但该技术仍是垃圾处理的最终方式。预计垃圾填埋场的污染控制措施会不断完善,将向大型化发展,并将限制最终进入垃圾填埋场的有机物含量。

第五篇:九江市区域发展现状及战略规划

一、九江市区域发展现状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70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财政总收入66.17亿元,增长15.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42亿元,增长19.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39.76亿元,增长3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94亿元,增长23.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5.7%,低于全国全省涨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89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4417元,增长12.2%;九江市是长江黄金水道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江西省唯一的沿江对外开放和外贸港口城市,重要的工业、商贸城市,著名的旅游城市。目前,从产值、利税、从业人员数量等评价因素分析,九江市的支柱产业主要有:机械、建材、冶金、纺织、食品等。

二、九江市区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一)GDP总量预测

本研究采用统计外推模型、线性回归及灰色系统法三种方法对2010年、2020年末GDP进行预测。

1、统计外推模型预测

该模型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统计资料所形成的人口趋势,建立统计数学模型,进行外推以预测未来。指数增长模型就是其中的一种,它也常用来推算自然增长人口,它假定增长率是个常数,以此进行长期预测。其公式为:

式中:K——增长率;Pt——规划年GDP;Pt0——基期年GDP;t-t0——预测年限。

根据九江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九江市1997—2005年社会经济增长情况,取1997—2005年GDP平均增长率代替预测公式中的增长率,增长率为13.07%。由此预测,至2010年、2020年末,九江市GDP值分别为792.82亿元、2708.81亿元。

2、线性回归法预测

线性回归法即运用EXCEL软件,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建立回归模型,得出预测值区间,并可通过计算相关系数以检验模型的拟合度,即当

≥0.90时,模型高度拟合,为显著相关。一元线性回归方法的基本公式为:

式中:a,b为待定参数。

采用线性回归法建立回归模型为:

其中,=0.9937,模型拟合度极高。由此预测至2010年、2020年末,全区GDP(亿元)取值分别为:605.

55、1538.02。

3、灰色系统法预测

利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步骤如下:首先建立原始数列,即:

。为使用于建模的原始数列变得更有序,以利于建模模拟,对该原始数列数据作一次累加生成(1-AGO)处理,得到一次累加生成序列,即:

。 然后建立GM(1,1)模型,结构为:

式中:a、u为待确定参数。

得到以上两个参数后,通过下式进行预测:

根据1996~2005年GDP值,得出主行为发展系数a= -0.131307416,协调发展系数b= 114.96996。c=0.109094,p=1.000,模型显著,可以真实的反映出历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

通过灰色模型计算,得到2010年九江市国民生产总值为786.95亿元,2015年为1517.32亿元,2020年为2925.56亿元。

由于上述三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单独以其中某一种方法的预测结果作为规划目标确定依据是不够科学和全面的。统计外推模型和灰色系统法预测值较为接近,线性回归法偏低。为使本轮规划与九江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持充分衔接,故取2010年、2020年GDP分别取800亿元、2900亿元。

预测结果如下:

(二)人口总规模预测

本课题组的《九江市经济发展与土地需求预测研究》专题采用人口统计外推法、回归预测法和灰色GM(1,1)预测等三种方法相结合,同时参考九江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人口数,预测九江市规划期内总人口数。预测结果如下:

(三)城镇化水平预测

根据1997-2005年的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水平,由于非农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非农业化水平一般小于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除了包括的非农业人口以外,还有一些暂住人口和在城镇居住的农业人口。本课题组的《九江市经济发展与土地需求预测研究》专题采用联合国法、逻辑斯蒂(Logistic)曲线模型和区域比较法来预测九江市未来城镇化水平,预测结果如下:

以上三种方法对九江市城镇化率进行预测,联合国法模型预测的结果稍低,区域比较法法模型结果稍高。综合考虑城镇化适当超前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以及进入城镇化加速期后城市水平迅速提高的历史经验,因此,以城市规划确定值为基础,结合联合国法和逻辑斯蒂(Logistic)曲线模型法的结果进行修正,确定九江市城市化水平近期为48-52%,远期为59-60%。

三、九江市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是对未来一定时空范围内经济社会及协调发展所做的总体安排和战略部署,反映了人们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等方面的智慧和能力。其主要任务是各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区域经济,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做出总体部署,明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项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

(一)九江市的整体功能定位

九江位于武汉和南昌都市辐射区的边缘地带,无论武汉还是南昌、合肥,对九江及周边城市如黄梅、武穴、安庆等的辐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需要有一个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崛起,来带动周边发展。九江与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四省接合部的城市如黄石、黄岗、安庆、铜陵、景德镇等,受省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较弱,发展相对缓慢,其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因此,这四省接合部的九江临近地区属于各城市的竞争腹地,九江具有优越的交通与区位条件,自身的资源相对富集,应该抓住长三角产业转移与珠三角产业扩散等大好机会,积极引导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努力成为四省接合部的中心城市,辐射临近地区,带动周边发展,成为宁汉之间的第三大城市。

九江市主要有以下几点发展优势:

(1)优越的交通条件,包括水运、铁路、公路等。

(2)坚实的工业发展基础,主要是建材、物流等产业。

(3)丰富的矿产资源、港口资源。

(4)初具规模的重化工业和外向型加工工业。

(5)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九江市的发展战略应该定位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大开放为纲,全力推进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和城市大建设的发展战略。即一是积极主动融入“武合昌”,对接“长珠闽”,走向全世界。加快生产要素配置的国际化,积极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升国内国际产业协作分工的参与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对九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二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全力推进大工业。着力培植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电力能源、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强招商、重技改、盘存量、增总量,狠抓一批具有产业集聚作用的重大项目,大力扶持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适时发展“品牌经济”、“总部经济”,加快国企改革步伐,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快昌九走廊、长江沿岸开发,全力塑造“T”型工业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三大工业城,即码头、沙河和金砂湾,加快九江市十二个园区建设,打造九江市大工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最优配置,打造节能型工业和节约型社会。三是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观念,实施高起点规划、全方位推进;多元化投资、高水平开发;优质化管理、多样性营销。借助“红色旅游”,大力推进“绿色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构建以“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和“4A级生态景区”——庐山为龙头,以历史文化名城——九江市区为依托,着力建设星子温泉、云居山—柘林湖两大新景区,形成以庐山世界文化景观、浔阳历史文化、鄱阳湖湿地生态、修河流域观光度假、共青城休闲度假、彭泽自然原生态等六大旅游功能区为基础的九江大旅游发展格局。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深水岸线和九江港口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国家一类水运口岸的作用,以港口建设为重点,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多式联运为方式,形成集疏运一体化格局。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电子化、快速化为手段的口岸通关平台,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批发市场为载体的服务平台,以引导、协调、扶持为主的物流政策平台。重点建设国际水运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和中部地区的航空货运支撑点。加快沙北编组站编组扩能改造,扩大货物运输能力。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基本适应九江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到2020年,建立起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多层次、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赣、鄂、皖、湘区域性转港贸易物流中心。四是必须用统筹发展思路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实践,重点开发沿江、沿路产业带,集中精力解决沿湖和修武等西部山区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重点突破发展不平衡,谋求区域间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1、公路网规划

坚持建设与养护,新建与改造、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到2010年,改善提高国、省道公路技术等级,全面实现县与县之间通一级公路,县至乡全面实现通三级公路,所有的行政村通四级以上公路,到2020年,农村公路完全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基本实现公路网络现代化,为社会提供安全、舒适、优美的公路交通环境。

九江市公路交通规划网络形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承担过境交通、市域对外交通及市域主要经济结点城市间的快速交通联系,主要由高速公路组成:昌九高速公路、景九衢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东营—香港支线)、杭瑞高速公路(杭州—瑞丽)、武南高速公路(武汉—南昌)和大广高速(大庆—广州)公路组成公路主骨架,道路等级为一级以上。

第二层次为市域主干路,与高速公路衔接,承担联系主要经济结点、大型旅游景点及主要港口的交通联系功能。主要由国道、省道及新规划路组成:由105国道、316国道、宋通公路、柯龙线、九界线组成,道路等级为二级及二级以上;

第三层次是市域次干路,与主干路衔接,为市域主干公路的重要补充承担联系各经济结点、旅游点的交通联系功能:由部分省道、县道公路组成。由省道和主要县道构成,道路等级在三级以上;

第四层次为镇乡之间的乡道,与市域次干路衔接,沟通各乡镇与村的交通联系。主要由乡道构成。

2、铁路

根据铁道部中长期铁路规划,修建铜陵—九江、九江—景德镇—衢州铁路和武九铁路复线,东西向的武九铁路、铜九铁路、九景衢铁路和南北向的京九铁路、九合铁路共同组成九江完善的铁路运输网络。到2008年实现“铜九”铁路建成全面通车,2010—2020年“九景衢”铁路建成通车,到2020年后九江市铁路里程达到600公里。

3、港口建设

按照沿江开发规划布局,充分挖掘港区的潜力,通过技术改造,提高港口通过能力,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经济效益。到2008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000万吨,其中集装箱10万TEU,到2010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200万吨,其中集装箱为20万标箱(TEU)。到2020年,九江港的综合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港口功能完善,成为区域内优良的综合运输服务中心和物流平台,货物吞吐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集装箱达30万标箱。建设港口包括官湖新港区、三角线散货港区建设、外贸及件杂货港区建设、货主专用码头区、客运港区、九江县港区、湖口县港区、瑞昌市港区、新港区金丝港建设、彭泽港区。

4、区域性供水及防洪排涝规划

(1)供水工程规划

充分合理利用开发水资源,保证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以节约用水为原则,合理确定适合九江各地的规划用水标准,合理利用水源。

实现局部区域联合供水和统一供水,发挥水厂的规模效应,提高供水的安全性。实行节约用水和计划用水。逐步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农业灌溉用水的生产效率及输配水渠系统的利用系数。保护水源确保饮用水源达到国家饮用水Ⅱ-Ⅲ标准。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应有计划适当超前,保证供水安全可靠性,到2020年乡镇集中供水覆盖率达90%以上,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2)排水工程规划

完善九江市城市排水设施,力求水畅其流。老城区近期维持合流制排水系统,新建城区一律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重点镇,建制镇远期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逐步提高污水处理率,禁止不经处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污水量预测-规划城市的污水量按城市用水量的80%预测,污水处理率近期采用50%,远期采用100%。雨水系统布置严格遵守“低水低排,高水高排,分散就近排放”的原则。配合疏浚河道和排洪渠道,做好水土保持工程,防止水土大量流失堵塞管渠,并定期清於,保证雨水系统畅通。满足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及城市总体布局要求,合理布置管渠和污水处理厂考虑近远期结合,安排好分期建设。

(3)防洪排涝规划

第一是提高区域隔断堤防及涵闸的标准,增设部分堤段,增强排洪防涝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第二是整治水环境,清理部分河渠底部淤泥,使河渠泄洪畅通,防止血吸虫滋生。

第三是合理分布各种抗旱设施、排涝设施,确保城区、镇、尤其是重点镇,主要的农业基地和大型基础设施所在地不受灾害。

第四是采取退田还湖、综合经营等水段,基本解决北片沿湖各乡镇长期内排涝问题。

5、供电规划

九江按照统一电网,开拓市场,加快城乡电网改造的思路,以电网受电为主,就地平衡为辅,简化电压等级,减少变压层次,合理布局网架,着力加强中低压配电网及电网调度管理,提高供电质量和水平。

规划期内,2004—2008年完成新电源点前期准备工作,“十一五”期间争取瑞昌4×60万千瓦或永修2×60万千瓦电厂开工建设,彭泽帽子山核电站项目列入国家核电发展规划,力争开工;新建风力发电装机20—30万千瓦;同时新建一批中小型水电站,到2010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到2020年建成彭泽帽子山核电站,九江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完善九江地区电网,力争新建1—2座500kw变电站,配合电力需求增长和外送需要,新增220kw变电站8座,成为江西电力能源基地。

(三)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体系总体框架

依据城市发展现状,形成以九江中心城区为核心,沿长江城镇发展轴、沿昌九城镇发展轴,中部城镇发展区、东部城镇发展区和西部城镇发展区,即“一心两轴三区”,共同构成“*”形放射状城镇空间结构,共同构成职能分工合理、空间联系紧密、空间结构完善的城镇空间网络。

(1)一心:即九江市中心城区(大九江方案或都市区方案),充分依托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交汇,国家级铁路枢纽、港口和区域支线机场的建设,以及有利于中心城市各项功能成长的措施,通过区域型高速公路、铁路的布局优化调整,增强九江市区的区域辐射影响力,强化九江市中心城区在整个长江中下游、赣北地区和九江市域的区域中心地位,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2)两轴:构建东西向沿长江城镇发展轴和南北向沿昌九城镇发展轴,有利于整合九江市域及周边临近地区的城市与产业功能,提升九江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增强其经济实力与对外辐射能力。

(3)三区:根据九江市经济空间分区,考虑城镇的空间分布和所依托的交通轴线,将九江分为三个城镇发展区:东部城镇发展区、中部城镇发展区和南部城镇发展区。

2、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1)近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根据对城镇人口发展规模预则,今后十多年间,九江市城镇规模将发生显著的变化,规划2010年九江市50万以上的大城市1个(九江市)、20~50万的中等城市(瑞昌市)1个、5~20万的小城市9个(九江县、德安县、永修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武宁县、修水县)和77 个城镇,形成大、中、小城市健全、结构更为合理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Ⅰ 级:九江市区;

Ⅱ 级:①瑞昌市(湓城区—码头区);

Ⅲ 级:①九江县(沙河街镇);②德安县(蒲亭镇);③永修县(涂埠镇);④星子县(南康镇);⑤都昌县(都昌镇);⑥湖口县(双钟镇);⑦彭泽县(龙城镇);⑧武宁县(新宁镇);⑨修水县(义宁镇);

Ⅳ 级:共计10个,包括夏畈镇、柘林镇等建制镇;

Ⅴ 级:共计67个,包括马回岭镇、江洲镇等建制镇。

注:

1、九江市区共有7 个镇撤镇设街道,其中包括:威家镇、新港镇、莲花镇、海会镇、赛阳镇、姑塘镇和牯岭镇;九江县共有5 个镇撤镇设街道,其中包括:沙河街镇、城子镇、港口镇、新合镇和狮子镇;瑞昌市码头镇撤镇设街道;德安县高塘乡、邹桥乡撤乡设建制镇;湖口县马影镇撤镇设街道,文桥乡、流芳乡撤乡设建制镇;武宁县宋溪镇撤镇设街道。

2、上表中未含共青开发区及所属建制镇(江益镇)。

(2)远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规划2020年九江市有100 万城市人口的特大城市(九江市中心城区)1 个、20~50 万的中等城市2 个(瑞昌市、德安—共青城)、5~20 万的小城市7 个(永修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武宁县、修水县)和78 个城镇,共计88 个城镇,形成大、中、小城镇合理发展、结构更为完善的的城镇规模结构。

Ⅰ 级:九江市区;

Ⅱ 级:①瑞昌市(湓城区—码头区);②德安县(蒲亭镇—共青城);

Ⅲ 级:①永修县(涂埠镇);②星子县(南康镇);③都昌县(都昌镇);④湖口县(双钟镇);⑤彭泽县(龙城镇);⑥武宁县(新宁镇);⑦修水县(义宁镇);

Ⅳ 级:共计27 个,包括南义镇、夏畈镇等建制镇;

Ⅴ 级:共计51 个,包括马回岭镇、江洲镇镇等建制镇。

3、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根据城镇中心地职能、城镇产业发展特点,到规划期末2020 年九江市域城镇职能类型分为: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建制镇五个级别。

4、产业发展规划

(1)工业发展战略

第一是依托优势,突出重点,逐步形成沿江产业带和六大大产业群。

依托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沿江开发及昌九工业走廊建设,通过产业上下游链接,延伸产业链,形成石油和化学工业、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产业集群。

第二是以结构调整、扩大投入为主线,打造大工业的发展平台

以结构调整、扩大投入为主线,以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进一步扩大开放为突破口,大力培育、壮大和发展支柱产业,全面提升整体竞争力。着力打造六大工业产业基地:一是以瑞昌、九江县为中心的建材产业基地;二是依托昌河汽车项目打造汽配产业基地;三是以出口加工区、综合工业园和星火工业园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是以瑞昌为中心打造船舶产业基地;五是依托九江石化总厂和湖口金砂湾工业城打造重化工业基地;六是以彭泽为中心打造轻化、环保能源产业基地。

(2)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第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以生态为本、文化为核、自然为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全力打造个性鲜明、内涵丰富、体验独特的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第二是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

按照“城内大商场、城中特色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思路,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校的城市商贸流通体系。依托水运、铁路、公路交通设施,立足于区域物流发展商贸、物流设施,结合各类交通设施和区域资源,设专业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市场群。

第三是立足于新、老城发展关系,发展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结合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新区的发展,对应于城市功能分区和等级结构,配置完整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包括市中心和次中心、专业中心和综合中心等。

上一篇:基本医疗保险业务流程下一篇: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