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2023-05-16

第一篇: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全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 促进职工共享发展成果

**市总工会

**是一座新兴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现有企业职工72万人。近年来,**市各级工会组织按照全总和省总的要求,举全会之力,积极运作,强力推进,努力做到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一个确保、四个到位”,推动实现了多方共赢促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目前全市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3952家,签订协议1789份,签订率占建会企业的92%,有力促进了企业职工劳动报酬的增长,维护了职工的经济权益,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全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依靠党委政府支持,确保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高位启动 近年来,随着劳动关系、经济关系的不断变化,我市劳动争议逐年增多,一些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市总工会通过争取党政支持,强化领导,全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加大依法维权力度。

一是通过努力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纳入了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市总工会把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来认识,积极争取将工资集体协商纳入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以民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战略,融入

1 “富民工程” 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体系,形成了党委主导、政府主管、工会主推、社会协同的良好局面。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专门听取工会工作汇报,专题研究部署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市委书记***多次亲自批示,要求各相关部门从多个渠道、多个方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共建共享和谐社会。2010年,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总工会主席为组长和副组长的市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小组,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下发了推进工资协商的政策性文件,并召开了推进工资协商工作大会。所辖10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相应的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全面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先后召开了推进会议,使全市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呈现出了高位启动、强力推进、稳步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是协同多方督查调研,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推进之势。2010年5月-11月,市总工会相继配合市人大在全市开展了《工会法》执法大检查;联合市政协在全市民营企业开展了企业民主管理建制专项视察;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局、市人社局等部门在国有改制重组企业开展了党工互促共建督查调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职工收入分配状况调研。通过调研发现,部分企业职工工资不能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有的企业职工工资虽然增长了,但没有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的平台;有的企业虽然签订了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但是协议内容没有完全兑现;一些企业甚至没有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对调研结果有关方面及时进行了汇总上报,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对发现问题的企业下发整改通知书及整改建议书。市总工会根据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会

2 工作战略,及时下发了《关于坚决纠正在企业改革改制中撤销工会组织、合并工会工作机构问题的通知》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工会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市所有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确保职工工资特别是生产一线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随着企业效益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

三是依托劳动关系三方联动,加大全市推进工作力度。市总工会主动与市人社局、市企业家协会沟通协调,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暂行)办法》《**市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月”活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协调处理相关问题。坚持联合规范推进、联合培养典型、联合指导监督、联合开展培训,有效地改变了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一头热的现象,共同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举全会之力多措并举,努力做到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四个到位

一是营造氛围,做到宣传到位。市总工会利用工会网站、《**工人》杂志,开辟专栏进行宣传,采取制作宣传横幅、印发宣传彩页、进行知识问答、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开展“要约行动月”活动中,各县(市)区总工会、基层工会也采取各种形式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进行宣传。**市总工会在**日报开辟专栏、工会主席在电视台答记者问进行宣传,同时利用移动公司的“随心呼”业务,定期给大企业行政领导与工会主席群发工资协商方面的信息,提醒企业及时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舞钢市总工会印制3万份小

3 册子,3万份宣传彩页,3百份要约书,200条横幅,在全市范围宣传造势。其他县(市)区也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现场观摩会议以及不同层次的推进会议,营造工资集体协商的良好社会氛围,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今年3月起,市总工会与**日报社联合建立了对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进行定期宣传的长效机制,每月举办一个专版,对全市10个县(市)区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开展情况、工作方式方法及目前的工作成效进行详实的专题报道,通过社会媒体的宣传影响,引起了社会各届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关注,得到了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提高了职工的参与积极性,扩大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二是形式多样,做到培训到位。市总每年都免费举办基层工资集体协商培训班,请省总干校及外地市的专家授课,提高工会干部的理论素质。我们还采取走出去学习培训的方式,先后组织基层工会干部,到新乡、洛阳、上海、苏州、义乌等地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与工作方法,比不足找差距。同时,我们树立了国有大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乡镇街道、装饰行业、产业集聚区不同类型的试点,召开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观摩会议,利用现场观摩培训方式,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现场培训,分类指导,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截止目前,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共编印《工资集体协商指导手册》10000多册,培训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和企业协商代表1500多名,通过考试取得培训资资格证书的有750名,为深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供了专业的人才队伍。

三是把握关键,做到措施到位。市总把每年3月和11月定为

4 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月”,活动月期间,全市各级工会组织都积极行动,上下联动,通过“活动月”,进行声势大、范围广、形式多的集中宣传,指导督促企业工会向行政方发出协商要约书,及时启动协商程序。我们建立起了县(市)区、街道、社区三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电子台帐制度,实时掌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做到情况清、底数明。我们还成立了由市总领导分包各县(市)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领导小组,深入全市各类企业,进行工作督导,并建立了工作推进周报、季报制度,定期通报全市各单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新举措、新方法,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排名,从而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工作新格局。

四是实行奖惩,做到激励到位。市总工会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并制定下发了考核奖励办法,专门单列100万元经费用于工作奖励。对工作不力、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不得参与评先表彰,并进行通报批评,责令限期完成。目前,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部实行了主席、部室分片包干,目标责任考核机制,10个县(市)区也单列了5万~20万元不等的经费用于工作奖励。如新华区实行签订一份工资协议给予50元的奖励。今年5月份,市总工会拿出60万元对全市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进行了首期奖励,年终将根据履约督查情况,实行二次奖励,全市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奖励金额累计达到172.5万元。

三、稳步推进务求实效,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显现多方共赢新局面

一是推动了企业工资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与支付保障机制的建立,使职工工资收入随着企业发展逐步提高,维护了职工

5 的劳动报酬权。与上年度相比,2010年,全市的平均职工工资收入普涨了13.3%,****集团职工工资增长幅度每年保持在18%左右,2010年人均年收入达43000元,即使在工资增涨比较困难的轻工纺织行业,所属企业职工工资也普涨8%-18%。**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2010年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首次打破惯例,实行临时工、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员工同工同酬,工资标准在同一起跑线,极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市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推动当地农民工工资全部实行支付保障制度,制定了农民工工资逐月报备制度,有力维护了农民工的权益,协助政府解决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工资集体协商的推进,让更多的职工感觉到,自己的收入,自己也有了发言权,企业发展了,自己也能从中受益,从而,气更顺,心更齐,工作的干劲更足。

二是促进了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工资集体协商长效机制的建立,平衡了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劳动争议大幅度下降,劳资关系融洽,企业凝聚力增强,职工劳动热情高涨。据统计,2010年全市职工通过经济技术创新等活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2亿多元。**集团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比较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销售收入不稳定,职工跳槽现象频繁,企业发展受限。**市总工会在了解企业情况后,及时指导企业工会与企业行政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不管市场销售情况如何变化,企业效益只要增加,职工工资随之增加,企业效益即使不增加,职工工资也不降低,如确需降低工资,只在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中调整,保证一线员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的平台,加强了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6 达到了相互理解与信任,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走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我们相信,随着工资集体协商更大范围的推进,企业发展、职工受益、社会和谐这一目标的积极效应将会越来越多地得以呈现。

三是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全市各级工会组织通过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维护了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劳动报酬权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与和谐稳定,得到了广大职工的信任和拥护,凝聚了力量,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工会社会地位。

我市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资集体协商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地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工作实效,不断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为调动全市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推进**更好更快发展和构建和谐**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编辑:admin 时间:2007-12-27 11:06:0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区域发展长期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无论是从机会还是结果看,各地区人民在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论断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构建和谐的区域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我国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到协调发展与共享发展的新阶段。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区域协调共享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落实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包括了分布于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国土上的全体人民。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广大的内地,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活跃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区域经济发展为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域之间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产业结构类同,无序竞争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据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分别比上年扩大了462元和545元。同时,各地区内部的“城乡收入差”比上年扩大500元以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差异扩大这种不协调的区域发展状况不仅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而且,还成为诱发或强化区域之间利益矛盾、妨碍社会和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解决,与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在这方面,拉美国家的教训值得我们吸取。在上个世纪,部分拉美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由于忽视了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各阶层之间、各区域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发展成果被少数人、少数地区所占有,结果成为引发经济增长下滑甚至低迷,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既要求各个区域处理好内部的各种发展关系,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统筹好内部的城乡发展,同时也要求协调好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做好统筹区域发展,为本区域和其他区域的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做出积极贡献,实现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以推进区域协调共享发展为导向,更新区域发展理念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所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和践行的新理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作为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在区域发展中,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所提出的一条经济发展方针,目的是要控制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共享发展成果是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新思想。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提出,要“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增大全国经济总体实力,共同做大发展成果这块“大蛋糕”的有效途径,因此,也是解决区域之间发展成果共享失衡,实现区域之间利益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反过来,实现区域之间发展成果的合理共享,可以有效调动全国各区域所有人民的发展积极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发展中区域、欠发达区域人民的发展热情,这又为各个区域在利益合理分配的前提下自觉地抑制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摒弃狭隘的区域利益观,积极、理性地相互开放,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够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在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差异扩大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充分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辩证关系,积极践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个新理念,对于正确指导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以创新区域发展制度和政策为手段,实现区域协调共享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求区域发展在制度和政策上进行创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各区域之间没有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各区域发展条件、发展基础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政策、公共财政制度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要求,进行区域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创新。那么,如何进行这方面的创新?如何形成区域之间统筹兼顾的共建共享利益协调机制?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一是要靠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二是要靠科学的区域规划,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三是要靠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区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好各区域的发展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同时,要“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四是要靠科学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除此之外,必须改革和创新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特别是人口跨区域流动的管理制度及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合理的要素跨区域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合理的人口跨区域流动实现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四、立足长远,构建区域协调共享发展机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规律,区域之间发展效率和效果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客观存在。这意味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也必定是我们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完成的任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第三篇:履行社会责任 共享发展成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作为一个企业,我认为要履行好社会责任首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企业,二是尽好责任,三是保护好环境,四是造福人类。

下面,我通过四个方面阐释我们中钢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做法。

我们中阳钢铁二十多年来,在空白中崛起,在发展中壮大,至今已是400万吨钢产能的民营钢铁企业。过程中,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积极适应国家产业政策,主动淘汰落后产能,

3取缔了千级以下的小高炉,使得装备水平走在了山西钢铁企业的前列。尤其是1780m炼铁

3高炉是继山西第一大高炉——太钢4350m高炉之后的第二大高炉,也是民营钢铁企业的第

一大高炉;直接解决就业1万余人,累计为国家缴税29个亿。这对稳定社会发展、区域发展、县域发展而言,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一系列作为都在证明我们中钢的创办和发展,都在履行着社会责任。

一、关爱职工

关爱职工是中钢一直以来的一大特色。我们的职工大多是来自农村和学校,他们没有社会经验,更没有工作经历。到中钢之后,我们首先是引导、教育他们走向人生的轨道、融入做事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在为职工做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保障职工的生存与发展,为所有职工办理了医疗、养老、安全保险; 第二件事是保障职工的稳定收入,自企业创办至今,不管遭受多大困难,总是足额准时的发放职工的工资,从未的丝毫的拖欠。目前职工的人均月收入为4480元、年收入达五万元以上,这一工资水平在当地属最高,在全省也是前沿水平;

第三件事是保障职工的住房,中钢有一个理念,不管职工在企业干了多少年,中钢都会为其分配一套房子。房子由中钢修建好、装修好,职工无需花钱,便可搬进去住。职工只要在中钢工作够25年,这房子就可终生使用。目前,40%的职工在中钢有了自己的房子。到2013年,中钢要让80%的职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是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需,让职工安居乐业,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造福乡土

作为党的政策的受益者,我是土生土长农民的儿子,在农村长大,从农村走出来,从小忍受着贫困的煎熬。因此内心深处一直有“改变贫困”的抱负。从2005年开始,中钢就开始陆续为我的家乡做一些事情。家乡三个自然村480多户、1100百多人都是中钢发展成果的受益者。过程中,中钢也是为他们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是改造新居,现在,中钢正在为他们每户修建一套别墅,今年十月份,老百姓就可拎包住进别墅;

第二是产业扶贫,这也是在进一步落实今年4月26日袁纯清书记在吕梁调研时的精神。从2005年开始,这三个自然村的地就全部退耕还林、栽种了果树。现在漫山遍野都是苹果树、核桃树、梨树、杏树、葡萄树等经济作业,使得这里正逐步形成一个“春天开花、夏天成荫、秋天见果、冬天还有绿”的四季常青的生态园;

第三是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目前,这三个自然村的老百姓以及他们的下一代只要是适龄青年,大多在中钢就业。还有一部分村民在我们中钢的蔬菜大棚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还为他们缴纳了养老等保险。就此,中钢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真正地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改变农村落后贫穷的面貌。

相信三年后大家来中钢考察,就会看到一个“钢中有村、村中有林、林中有园、园中有景”的旅游、观光、悠闲、娱乐的“绿色钢谷”。这也就是我们中钢的办企理念“奉献社会

不求所有,造福乡土只图所为”。

三、资助教育

从2005年开始,中钢每年拿出一千万资助中阳高中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知道,在我国,初中及初中以下有九年义务教育,大学有国家贷款,而高中教育是一个关键阶段,很多孩子因为读不起高中而辍学。对此,中钢从2005年每年给中县高中资助一千多万元承担起这一责任,使得中阳高中教育实现了免费教育。

从这些年来看,效果非常好,升学率有很大提高,社会各届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年,中钢将拿出一千万元来支持中阳一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进而推动中阳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在前列。

四、公益事业

这几年来,中钢在社会公益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累计投入达十六亿。具体而言,给中阳县人民医院捐赠了价值五百多万元的医疗设备;捐资一千多万元修建了中阳县广电大楼;对离石至中阳段、二十多公里长的340省道实施亮化工程,安装了路灯;利用中钢自备电厂的余热,解决了中阳县城的四百万平米的供热;去年又投资五亿元进行修建一座现代化医院,以期解决中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进而实现“病有所医”。

这就是我们中钢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一些事情,类似的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说明。

最后,希望大家对我的发言提出宝贵建议,并再次诚邀在座的领导、同仁来我们中钢看一看、转一转,指导中钢的发展。

谢谢大家!

2013年6月26日

第四篇:科学发展 成果共享 关注民生 构筑和谐

各位主任、各位代表:

我叫张玉玲,是云门山街道瓜市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青州市人大代表。今天市人大常委会举行“关注民生促和谐,为青州发展作贡献”主题活动动员会议,我作为一名来自城区基层的人大代表作表态发言,感到十分荣幸,我发言的题目是科学发展、成果共享、关注民生、构建和谐。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强化代表意识,积极投身主题活动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人大代表为了人民。我作为一名基层社区的代表、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天天与广大居民生产生活在一起,更需要时时牢记代表职责,积极履行代表职务,为选民代言,为选民办实事好事。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这项主题活动,为我们人大代表更好的履职为民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活动中,我一定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代表意识,按照活动方案要求,少说多干,狠抓落实,带头参与各项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人大代表是活动主体的要求。

二、加快科学发展,让群众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实现富民强居、让社区居民生活得更体面、更幸福,既是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参与主题活动的根本目标,也是今后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活动中,我将围绕这一目标,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副食品批发商场和开发区工业项目两大经济支柱,积极作为,实现率先发展。2010年,社区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38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11800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已形成了一整套以关心群众、关注民生为主题的福利发放制度,今后将进一步做实做好。一是每一个社区居民每季度按时发放50斤面粉,10斤大米,5斤食用油,2斤肉馅。二是继续落实好利用集体拆迁补偿,对被拆迁社区居民实行基本生活养老保障,保证社区55岁以上的居民每人每月都会领到115元—185元的基本生活养老保障金。三是始终如一的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对困难家庭进行及时救助,帮助他们共度难关,真正让群众享受到科学发展的成果。

三、为民办事,始终做选区群众的知心人 深入群众、工作透明、民主公开、接受监督,是我当选社区党支部书记以来坚持的执政理念。在这次主题活动中,仍将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绷紧廉洁、勤政、务实、为民这根弦,把我个人及社区两委的每一项工作放在群众监督下,认真做好党务、居务、财务公开,一切公开透明,一切让群众明白。结合推进代表进社区活动,继续实行公开监督询问制度,认真接待居民对党务、居务、财务公开中疑难问题的咨询,向他们解释、沟通,以此推进和谐居民关系的巩固。扎实开展文明新风进社区活动,带头并组织选民开展好互帮互助、扶危济困等活动,对需要帮助的选民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真正为民办实事好事。继续严以律己,坚决杜绝社区建设工程以及场地厂房租赁中的人情关系,切实维护发展好集体利益,确保集体经济收入,为全体居民民生改善提供物质保障。

各位主任、各位代表,在今后的主题活动中,我一定尽职尽责,真正为民办事,正确履行自己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做广大选民的知心朋友,努力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11年3月25日

第五篇: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解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这是今后十年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扶贫形势:从绝对贫困到转型性贫困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受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数量众多。1978年,我国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特别是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0年,按照年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扶贫标准,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减至268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2.8%。与此同时,扶贫开发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纲要》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当前我国面临的扶贫工作挑战发生了变化,开始面对中等收入国家扶贫的挑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李小云说,过去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的是发展相对滞后形成的普遍性、绝对性贫困,现在面对的是以收入不平等为特点的转型性贫困。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认为,过去扶贫工作着力解决“绝对贫困”“极端贫困”带来的低层次的基本衣食问题,未来要以“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等更高的标准来解决贫困问题。

“《纲要》强调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生态建设,改善公共卫生等非收入性贫困问题。”李小云说,这表明未来要通过扶贫开发工作更好地对财富进行公平分配,更好地结合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进行开发性扶贫。

扶贫重点: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

《纲要》提出,要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主战场。这些地区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宵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 1

殊政策的西藏、四省(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

“我国扶贫工作启动时首先确立了18个贫困片区,随后定下592个贫困县,过去十年里又深入到148200个贫困村,从片到点的三十年扶贫工作,彻底改变了这些地区的贫困面貌。”李小云说,但是三十多年来形成的区域发展差异格局,使得原来生态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背景下,《纲要》提出把贫困程度比较深、相对连片的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以此解决存在已久的区域发展差异问题。

汪三贵认为,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是“缩小范围、加大力度”,扶贫攻坚力度在这些地方将更大,扶贫开发工作也会更加有效。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表示,国家把扶贫工作重点放在连片特困地区,将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面貌。

与此同时,《纲要》还提出把“在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作为扶贫工作主要对象,“做好连片特困地区以外重点县和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对于社会各界关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认定问题,《纲要》要求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重点县数量逐步减少”,同时“重点县减少的省份,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减”。

扶贫任务:从解决温饱为主到“两不愁三保障”

《纲要》提出,未来十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李小云认为,“两不愁三保障”的通俗表述实际上反映出我国扶贫形势的变化,从过去以解决温饱问题为核心向给予贫困人口更有尊严的生活转变。“‘两不愁三保障’是多元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收入,还包括保障教育、医疗、住房服务等,表明我国扶贫工作从过去相对狭义的开发性扶贫进入到相对广泛的大扶贫领域。”

汪三贵认为,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是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统筹发展,实际上是缩小差距,使经济发展惠及包括低收入人群在内的所有人。

他说,当前在发展不均衡情况下,需要通过专项转移、落后地区一揽子转移、资源税改革等财政手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立。

范小建介绍,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将进一步强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专项扶贫重点是实施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就业促进,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要给予重点扶持;行业扶贫根据部门职责,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视能源和生态环境建设,为扶贫对象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社会扶贫将进一步加强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东西扶贫协作,广泛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

通过上述努力,最终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目标。

扶贫方针: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

《纲要》提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其中,“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始于2007年,目的是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标准的所有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以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村低保覆盖人口达到5214万人。

李小云指出,单靠扶贫开发不能解决低收入人群在转型过程中由于权利缺失造成的福利损失,因此需要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实施低保等普惠性政策。“扶贫机构不能只搞开发式扶贫,要兼顾建立社会安全保障网的建设,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汪三贵说,社会保障是保障基本生存,扶贫开发的目标是在更高能力上进行扶贫开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在收入不平等的情况下,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开发性扶贫尤为重要。

“部分贫困人群没有开发脱贫能力,只能靠社保维持基本生活;部分人群既需要社保又要有扶贫开发支持;更高层次的人只需要扶贫开发支持,有能力利用市场机制去赚钱和积累财产。”汪三贵说,扶贫开发和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保制度要更好地有机衔接起来,形成扶贫开发的合力。

上一篇:在高考总结会上的讲话下一篇:整改落实督查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