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族歌曲中运用阿卡贝拉演唱的探索与实践

2022-12-17

一、阿卡贝拉的发展

阿卡贝拉在过去是一种祷告时吟唱的表达方式, 最初起源于西方中古时期的教会, 是一种无伴奏合唱音乐, 所以它最早被人们称为“教堂”音乐。公元前10世纪, 意大利有一首著名的歌曲叫做格里高利圣歌, 即罗马教会会众用歌唱的形式读经文, 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歌曲。后来到了14-15世纪, 阿卡贝拉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新的发展, 一大批优秀创作者和优秀作品涌现出来, 其中以“牧歌”最具代表性, 不过其演唱方式还仅仅运用意大利美声发声, 且曲风也仍为传统古典作品, 此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到了17世纪以后, 受工业革命影响, 作曲家大量创作运用管弦乐队伴奏的艺术歌曲、歌剧、大合唱等作品, 有兴起趋势的阿卡贝拉逐渐被淡忘。

直到1990年左右, 增加了电声的阿卡贝拉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在流行乐团。此时的阿卡贝拉不再仅仅是过去那种简单的唱法, 而是丰富成了包括主旋律、节奏、和声、乐器模仿部分等丰富元素的音乐表达形式, 这些丰富的元素统统利用麦克风发出纯人声音乐, 从而达到模仿电子音乐的音色目的。但是要达到这样的音色很不容易,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练习, 而且还需要演奏者的听唱、心唱、听辨能力都非常强才能够表现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阿卡贝拉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 虽然大家在生活中很少听到, 但它却未曾被人们忘记过。因为它只需要凭借演唱者一张嘴或者一个麦, 然后再通过巧妙编排的和声, 及演唱者之间的默契配合, 就能唱出有乐器或乐团伴奏一般的美妙歌声。

现代阿卡贝拉在20世纪90年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吸收多种时尚潮流音乐元素的载体, 如加入Beat-Uox, 肢体表演等大量的时尚元素融入其中, 因而广受青年喜爱。

阿卡贝拉作为合唱形式的一种, 其编曲非常特殊。其特殊之处细数有二:第一, 大多数阿卡贝拉曲目多是经典歌曲再度创作的改编曲。第二, 很多阿卡贝拉歌曲多是为特定的团体量身定制的。除了一些大牌阿卡贝拉团体由专人为其编曲外, 更多的阿卡贝拉团体保持着自给自足的创作状态, 即团队成员自己编曲并首先用于自己演唱。

二、阿卡贝拉曲目演唱实践

目前, 国内的阿卡贝拉还是以各种类型的流行风格音乐作品为主, 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很少。即便如此, 只基于对流行歌曲进行改编的阿卡贝拉也十分受人欢迎。但毕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的才是永远的, 如果把少数民族音乐, 甚至是原生态的音乐元素加入进来, 笔者相信, 这会使阿卡贝拉有更多全新的可能性, 将民族音乐与阿卡贝拉相结合将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当前, 民族音乐与阿卡贝拉结合的曲目大多都保留了其民族音乐风格基调, 遵循了听众的听觉习惯。将单线条的歌曲改编为多声部, 主要分为主唱与伴唱同步以及主唱与伴唱分工的编曲方式, 主唱和伴唱同时起步主要为了强调阿卡贝拉在和声方面的出色表现力, 将主唱声部和伴唱声部的节奏在纵向上同步进行。

阿卡贝拉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结合固然小众, 但也正因此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例如中央民族大学阿卡贝拉团体就凭着自己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的理解与精湛的技巧, 巧妙地将云南彝族歌曲《不要怕》与阿卡贝拉相结合, 创编并演唱, 配以歌手自然、纯朴、原生态的声线, 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云南世外桃源, 十分美妙动人, 而此曲用的是主唱和伴唱同时起步的编曲方式。

中央民族大学阿卡贝拉团体《不要怕》的编曲已经找到了民族与流行的完美平衡。在改编后仍然保留原曲的风格基调, 主旋律大量的保留, 把云南民歌的韵味和精髓体现出来, 遵循了听众的听觉习惯。阿卡贝拉版的《不要怕》与原版的主要差别是将单线条的歌曲改编为多声部, 织体更加丰富饱满有感染力, 在进行排练演唱时应强调阿卡贝拉在和声方面的出色表现力, 《不要怕》的主唱声部和伴唱声部的节奏在纵向上同步进行, 用人声来模仿乐器进行伴唱, 伴唱声部应自然流畅地进行演唱, 用和谐的声音作为主唱的铺垫。其效果在最大程度上贴近原曲的听觉感受, 又相对于原曲来说更为丰富, 更为纯粹, 伴唱声部在演唱时应当以空灵的弱声来演唱, 绿叶配红花, 再由男低音加上一些人声打击乐, 完美替代乐器伴奏曲, 把云南民歌用新颖的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主唱与伴唱分工的编曲方式可以在保留原曲风格的同时实现更丰富的效果。演唱组合中的某一队员做主角, 其他人则无实义歌词专门负责伴奏。与主、伴同步的编写思路相比, 主唱与伴唱的明确分工使阿卡贝拉的器乐化特点更加突出了。阿卡贝拉和民族音乐又一结合的曲例《北京的金山上》用的是主唱和伴唱分工的方式, 四声部的编曲方式原汁原味地保留的藏族民歌的特点, 第一声部女高音作为主唱, 其余声部均为伴奏声部。

在《北京的金山上》这首主唱和伴唱明确分工的作品中, 第一声部为主唱, 其他声部以非实义的歌词与主唱呼应, 另外还有人声“打击乐”做节奏支撑, 这首作品的整体效果丰富且有对比的张力。

此曲的前奏部分用人声组成, 在进入主歌之前渲染气氛, 这样的编曲方式十分美妙, 既能烘托主唱的声部, 又能把人声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这样的表达形式和这些特点, 用这样别出心裁的方式运用阿卡贝拉演唱, 才能如此天衣无缝、完美无瑕, 才能如此引人注目、让人留喜欢。

三、结语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瑰宝, 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炎黄子孙千百年来凝聚的智慧和内涵, 也凭着它们独有的、特别的、最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反映着民族精神与国家智慧。在外来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各种形式的文化都在冲击着传统文化, 巧妙地将民族音乐与阿卡贝拉结合, 合理地运用创新的手法和形式, 让民族音乐重新进入人们视野, 特别是青年一代的视野, 并让他们喜欢它、继承它、发扬它, 并以之为载体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既是探索, 也是成功实践。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的语言, 用阿卡贝拉来演唱它将会是一种融合了传统文化精髓的、符合当下人们审美需求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语言, 这种形式既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处世态度, 也能让当代青年爱上和传承民族音乐, 这为我们青年一代继承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丰富了载体, 也为我们青年一代发扬传统文化, 使之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摘要:在教堂中演唱的阿卡贝拉作为中世纪至巴洛克时期的主流音乐体裁之一, 以庄重为其主要特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音乐的多元发展, 阿卡贝拉逐渐发展成以流行音乐为其主要风格的, 且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形式上, 还体现在音乐内容上。特别是现代阿卡贝拉, 因其多声部的演唱形式、丰富的表现形式、简单易上口等这些特点, 深受追捧。但与此对应的是, 民族歌曲却逐渐被人们淡忘, 特别是青年一代。为了更好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和音乐, 不少音乐创作者别出心裁的在中国民族歌曲中运用阿卡贝拉演唱, 使得民族文化和歌曲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文将以如何在中国民族歌曲中运用阿卡贝拉演唱的探索和实践做出介绍。

关键词:阿卡贝拉,民族歌曲,实践

参考文献

[1] 倪洨.阿卡贝拉的演唱形式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创作, 2015 (10) :177-179.

[2] 莫成练.运用“阿卡贝拉”形式演唱中国传统民歌的探索[J].大众文艺, 2014 (10) :146-147.

上一篇:小议化归与转化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下一篇:“阅读—情境—鉴赏”作文教学模式课题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