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

2022-08-30

第一篇: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

后进生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后进生不是天生的,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家庭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无论正当与否都会满足和迁就,使子女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却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管理。对他们的缺点,错误则姑息、袒护甚至隐瞒,使他们养成高傲,自私自利等心理和性格。 做父母的对孩子的了解很少,又不注重与他们进行内心的交流,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上的沟通。试问有这种思想的家长怎能教育好孩子,怎能对孩子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二、学校原因

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挖苦,讽刺,责骂他们,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打击不断,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学习兴趣也消失了,就会从学习上的困难者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具有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甚至会做出各种反常的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后进生就会离开学校到社会上去结交一些不良的朋友。在一些诱惑面前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了“破罐子破率”。

高度自尊而得不到满足

每位学生都有自尊心,而有些后进生的自尊心特别强,特别敏感,别人有时无意中一句话,也会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波动。他们自尊心很强,但又由于他们不优秀得不到别人足够的注视,所以又得不到他们所认为的尊重,他们对表扬和批评无动于衷,学习情绪低落,不思进取。

有的老师认为,这些学生软硬不吃,无自尊心可言。这种说法是完全不对的。其实不管对学生如何,其目的都是要他们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如果学生软硬不吃,那是一种消极的抵抗。一般人认为,后进生普遍都很自卑。但其实自卑是自尊的另一种表现,是自尊心受到伤害的表现。他们不喜欢被人看不起,被忽视。因此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久而久之便被人认为是问题学生了。

三、社会因素

随着生活观念的变化,离婚家庭日益增多,形成许多单亲孩子。失去母爱或父爱的孩子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这种学生在学校通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自卑,对学习丧失信心,对生活失去信心,内心空虚,这时他们很容易沾染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致使他们学习情绪更加低落,对学习更没有兴趣。现在的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影视、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给部分青少年的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商家为了商业利润竭尽了手段,吸引人们消费。在商业行为中不适度的夸张其说,使得一些青少年注重享受而逃避劳动;暴力、色情的内容也使得青少年往不良的方向发展。而有些青少年在辨别是非的能力方面相对较弱,那些不良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致使家长苦口婆心的劝导,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都失去了作用。他们为了讲“哥们“义气,做出一些违法犯纪的事。

我觉得对待后进生,关键是要尊重他们,对他们有爱心和耐心,并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肯定。

一、尊重后进生

后进生的自尊心很强,极其敏感。我们班有一位学生,教过他的老师都知道,他非常调皮,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惹事生非,可是他的自尊心很强。因为他时常不遵守纪律,所以那次选拔河队员时我故意不选他,谁知他竟然犟在一边哭,并斜视着我,握着拳头说:“我力气大的,你不选我,不公平!”我对他的表现感到惊讶,也感到尴尬。于是,我让他和那位最后选上的孩子比一比,谁赢了谁参加比赛„„从这件事情以后,我知道:后进生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不冷落他们,不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去说他们,不设置前排突出的单人桌。关注他们,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然后进行相应的教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关爱后进生 班里有位女孩子,做作业速度出奇慢;她的自理能力也差,不会扫地,不会整理,课桌里、桌面上每天都是乱糟糟;运动能力也非常差。为了让她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我只要有时间,就会不厌其烦地陪着她,在边上督促她快点,有时候请几个乖巧的女孩子帮着督促她;课余时间找她谈话,希望她能跟上节奏,尽量做到当天作业当天完成。轮到她做值日生时,我从来不闲她慢,帮助她一起打扫。体育活动时,也总是鼓励她大胆参与,不要气馁,同伴们也会主动帮助她,谁都不会取笑她。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当老师全身心地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同样也要爱。

三、耐心对待后进生

不要指望一次谈话,一次批评,一次关心,一次涕泪交加的谈话就能奏效。说实话,有些学生的做法有时真让人恨得想揍他,但是再怎么朝他发火也是没用,所以只有冷静寻找对策,耐心进行教育,总有一天会转变的。

四、鼓励肯定后进生

人都有被别人认可和赏识的心理需求,后进生也不例外。我们要珍惜后进生的一点一滴进步,及时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建立学习自信。教师要让同学们明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善于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后进生认识到自己也有长处和优点,从而产生赶上先进的勇气和积极性。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即使是很一般的学生在教师充满深情的关怀、鼓励下,也会变得自信开朗,进步明显。作为班主任,多给后进生一份关爱、一份尊重、一点鼓励、一点耐心,那么后进生有一天也会变成好学生。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又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第二篇:浅谈“民工荒”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内 容 摘 要

摘要:“民工荒”的出现,已经存在很久。社会各界人士、学者、政府机构都深入不同的研究,但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民工荒”现象直到至今,不但没有缓和的迹象,甚至更加严重,波及到地区和行业甚广;如何缓解 “民工荒”困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当今发展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关键。本文通过当前“民工荒”的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对“民工荒”的解决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社会经济 企业 “民工荒” 原因 对策

中国拥有12亿农民和1.5 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民工荒”, “民工荒”现象是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农民工和“民工荒”的认识

“农民工”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本文所说的农民工主要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

“民工荒”现象始于 2003 年末、 2004 年初, 2004 年 9 月自从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发《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后,“民工荒”一词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民工荒”是指城市经济需求的民工劳动力普遍高于民工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即指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的民工劳动力出现短缺。社会各界用“民工荒”这个词概括了我国部分企业招不到农民工这一现象。"民工荒"既是我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反应,也是我国劳动用工体制改革滞后的应付代价, "民工荒"问题在改革发展中形成,也应当在改革发展中解决。

二、“民工荒”产生的现象

2005年春节过后,“民工荒”进一步加剧,有更多的地区和企业招不到普通工,有的企业为了招工,直接把招聘现场摆到火车站、汽车站,甚至有缺工严重的地区,由地方政府和企业组成“招工团”到劳动力输出地区举办招聘会。目前,“民工荒”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民工荒”地区范围日益扩大

- 1

可招的劳动力人数只占总劳动力人数的1.5%左右,这种需求差异的必然结果也就是企业自身造成的后果。

(二)加入WTO、制造基地转移中国,新增企业多,也是缺工的一个原因。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2006年12月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市场的开放,国际投资转移中国,加工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的企业涌入,与原有企业的扩张和新增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用工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劳动力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从而加快“民工荒”的发生。

(三)国家的三农政策与全方位开发战略,减低外出打工的吸引力

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不仅如此,国家还推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补贴政策,再加上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上涨,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2007年粮油价格地直增长,到2010年下半年,粮油价格更是大幅增长,主要生活物品的价格上涨达30%-50%:大米从每斤1.8元钱涨到每斤2.5元;花生油从80多元一壶涨到100多元一壶,猪肉价从12元多钱一斤涨到17元多钱一斤,鸡肉价从12元多钱一斤涨到18元多钱一斤。在一些可以规模种植的地方,和农业产业化比较好的地方,农民种粮的收入与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差距逐渐减少。同时,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工作机会也增加,收入上的差距减少,从而对农民工已缺乏吸引力。以广东为例,从2010年5月1日起,广东省月最低工资依次为:一类地区1030元、二类地区920元、三类地区810元、四类地区710元、五类地区660元;而山西省2010年月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一类地区850元、二类地区780元、三类地区710元、四类地区640元。 考虑考虑到外出务工的安全、欠薪和各种歧视性政策,以及较高的生活成本、离家的精神痛苦等,有相当一部分民工选择家务农或在本地区周边地区企业就业,虽然收入少一点,但相对自由,并且可以兼顾到家庭。

(四)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民工的结构和观念发生变化,使缺工人数增加

在现有体制下,城市对农民工采取“经济吸纳,社会拒入的态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农民工从事各种脏、累、危险的工作而对其到来给予鼓励和接纳;另一方面,很多城市采取各种政策控制农民,不给予市民待遇,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体制成为游离于城市的“边缘人”。务工城市的各种歧视性政策,使得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来往于城乡的“候人”。

同时,现代农民工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 与父辈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生存式”的生活;他们维权意识更浓,希望可以更好的发展自己,而不仅仅是生存下去。新生代农民工年轻、文化素质高、外出意识强,价值观念是横向的。他们职业期望值更高、融入城市并转换身份的意愿更强、消费观念更为开放、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更加注重。新生代的农民工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生存式”的生活,也不愿意从事技术含量低、仅靠出卖劳动力、且报酬不合理的工作,新生代的农民这一观念也转移了农民工向更好更优越的地方从事工作。

- 3

降低,并在招工榜中规定,限制加班;但前来应聘者还是不多。从长期来看,在经济形势不变的前提下,沿海城市民工待遇肯定将有所提高,企业人力成本会有显著上涨。为了改善缺工状况,广东取消春节后一月内企业招工6大禁令,发布了《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东莞在春节前将最低工资标准从740元提升至920元,增幅达24.3%。笔者原所在广州建兴电子有限公司更是将工资980元调到1200元,限制工人加班,每月只能加班3次,工人还是无法满足前线生产需求。

(二)、部分低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被淘汰或向内部城市转移

随着用工企业人力成本提高,产品价格将被迫提高,一些靠出口补贴政策维持的低竞争力、低产品价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被市场淘汰。按照运输费用对产业区域布局影响的分析,在运输费用和人力成本的边际抉择中,如果人力成本超过运输费用,那么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向内部城市转移,以获取最优成本的区域位置。实际上,内需的不断增长,也将强化这一趋势。

(三)、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技能型劳动力需求增加,促使 “技工荒”困境更加严重

由于土地成本、人力成本都在不断增长,低利润、低端制造业将被淘汰或向内部城市转移,沿海城市发展重点将转向金融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服务业等。由于输出地政府对工人的培训有限,加上企业需要的又是可直接上岗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来看,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的缺口比较大,而且在近期内很难有缓解的迹象。尽管许多企业愿意提供比较客观的薪资水平,但我国劳动力结构决定了当前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的供给短期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必然导致大部分民工的素质未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面临失业的危险,而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又远远不够社会的需求,从而加剧 “技工荒”。

五、解决“民工荒”的对策建议

“民工荒”问题若持续发展,将会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需要社会各界正视“民工荒”问题,认真研究,全面分析,在平衡长期发展和短期利益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整招工条件,扩大用工范围,加强校企联合

当前的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指年龄、性别和技能性民工荒,若能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招工条件,扩大用工范围,加强校企联合,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是解决技民工荒的必由之路。补招25岁以上年龄工及不挑选女工,并兼请男工;同时请学校的教师做企业顾问,研究技工的培养方向;企业的专家做学校的客座教授,为学生讲解实践技能,校企联合,优势互补,才能培训就业一体化,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可用人才培训及

- 5才能增强农民工在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农民工在企业工作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五)建立和完善劳工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 ,落实有关政策

随着我国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农民工的社会福利项目缺失问题日益明显。有关数据显示:农民工由于缺乏失业保险,在失业期间领不到失业补助,只能靠积累和借钱过日子的占77.2%,被迫回乡的占14.6%。由于缺乏医疗保险,1/3的人生过病,60%的人硬挺,40%的人花钱看病,其中用人单位支付的不足1/12。在北京、无锡和珠海三市对城市非流动者、城市流动者和农村流动者进行的调查表明,雇工方企业为其提供养老保障的比例分别是:北京68%、25%、2%;无锡70%、14%、12%;珠海50%、9%、1%。可见,工作单位普遍没有为农民工设计养老保障。另据2002年广东省劳动保障厅的有关资料显示,珠江三角洲农民工每天工作8小时以下者仅占30%,工作时间在12至14小时的占40%多。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脏、累、重、险的工作,工作环境恶劣、风险大,劳动强度普遍偏高,而且没有相应的保障。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当中,要维持我国劳动力向城市有效转移必须增加农民工进城的劳动收益,并且建立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由于农民工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而且经济承受能力低,整齐划一的将农民工纳入具有较高费率、高待遇、高补贴特征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不现实的,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民工的不同社会保障要求,分类、分层设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有雇主、职业和收入稳定、流动性较弱的农民工,将他们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较为灵活,应该依据其需求的迫切性分批建立,以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为基础,探索出低费率、可灵活操作、方便简易的制度形式和参保办法。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监督力度,为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工人平等的待遇,特别强调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安全的就业环境。

(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劳动力流动创造有利条件

改革户籍制度,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降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非经济成本,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规定,将以身份和出生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标准的传统户籍制度改变成以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标准的新型户籍制度;逐渐淡化和消除城市户口背后所附着的利益,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制定统一的城乡就业准入和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消除农民工身份上的局限和歧视。同时,要转变城乡二元分割局面的手段,按照“国家拿一点、企业出一点、个人缴一点”的原则,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机制,并逐步与城市居民接轨,使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享受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子女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养老保险、生活救济等。政府除了要在法律制度上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地位和权利,更重要的是在行动及观念上消除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和偏见,给他们营造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

“民工荒”既是我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反应,也是我国劳动用工体制改革滞后的应付代价, 是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和农民工价值观念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解决好 “民工荒”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

- 78 -

第三篇:绿色消费形成机理分析及企业对策

·

绿色消费形成机理分析及企业对策

一、引言

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行为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还要满足后代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它包括三层含义:倡导消费者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在崇尚自然、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绿色消费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绿色产品的推广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在短期内,绿色消费的外部收益不明显,绿色产品的生产也面临困难和需求的不稳定性,须要在政策激励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尽快调整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以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近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在支持和和号召人民实现绿色消费的生活习惯,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年绿色消费会变成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会有以绿色环保为目的,以绿色消费为荣。

二、绿色消费的产生及其发展现状

(一)我国发展绿色消费的产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仍未从根本上改变,进入21世纪,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倘若继续沿袭粗放的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随着环保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深入开展,以消除和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为目的的绿色消费浪潮,必将成为引领企业 主宰未来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积极发展绿色经济,既有利于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又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发展绿色消费的现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众化的绿色消费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随着绿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各地区积极推行绿色消费的活动,许多地方政府注意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来发展绿色经济,以求在未来的绿色竞争中抢先一步。虽然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绿色消费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我国绿色消费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就企业而言,开发力度不足,提供绿色产品的动力不足。因为绿色产品成本高,而现在大众并不是普遍接受绿色消费的高价格。导致企业利润不高,单单靠政府的鼓励和扶持是不够的,绿色消费需要市场去选择它,消费者乐意去消费它。

二是从消费者角度看,消费者收入水平低的制约。由于绿色产品或绿色服务的价格相对较高,收入水平对绿色消费也是一种制约。另外通过全社会的绿色教育,对绿色消费会有很大的促进。

三是绿色产品流通渠道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绿色产品流通中还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关卡、收费,运输中缺乏统一标志和标准,在途污染时有发生;全国尚未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绿色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绿色产品的专营商店、绿色食品和蔬菜专门摊位、绿色产品连锁店在市场上很少见甚至是空白,尚未举办影响力较大的绿色产品的展销和贸易活动。

四绿色产品市场市场秩序不规范 判别绿色产品的唯一依据就是产品合法的绿色标志。但由于有关部门对“绿色食品”标志、“我国环境标志”等绿色标志宣传不力,使消费者难以认清真正的绿色产品;加上认证部门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经济、易普及的检测手段;国家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没有一个行政机构专门负责制定绿色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等等问题,使绿色产品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制,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三、影响消费者对绿色品牌选择的因素

(一)社会心理因素 1.环境意识

依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的行为是在自身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所谓价值观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共有的对于区分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符合或违背人的意愿以及可行或不可行的观念。而环境意识正是基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参照标准,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思想、理论、意识、情感等观念形成的总和。研究表明对环境问题持积极态度与绿色食品的购买行为和购买频率正相关。选择绿色食品最普遍的原因是对环境和健康问题的关注。

2.消费者效果感知

依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效果感知是指个体消费者关于其自身作为绿色消费者时,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施加影响能力的信念。用我的理解就是,你非常相信并且支持绿色消费,你就有消费绿色东西的倾向,在选择绿色与非绿色的产品的时候,你会非常果断的选择绿色产品。换句话说就是,从自己心里深处支持绿色食品,对消费者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消费者唯有从根源上认识到工业文明消费模式的弊端,才能切实转变现有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进而提升其选购绿色品牌时的消费者效果感知度,最终实现可持续消费。 3.绿色产品认知水平

绿色产品认知水平主要强调其对绿色产品的辨别能力。在绿色食品方面,张国立认为,消费者对其了解程度越高,绿色食品消费意识就越强,因此越倾向于购买绿色食品;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了解程度越低,绿色食品消费意识就越弱,就越倾向于排斥绿色食品。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相同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的父辈们,现在因为网络的发达,他们也开始注重和了解绿色食品。但是就在几年前,我们就是吃着含有苏丹红的辣椒,喝着三聚氰胺的牛奶长大,吃着地沟油,想想都觉得恶心,那个时候没有人会在意什么绿色食品,更没有人去消费高价格的绿色食品;正是因为这些食品的不安全,才引起人们对绿色食品的关注。 4.参照群体效应

消费者的绿色产品消费行为会受到诸如群体,家庭,社会的影响。设想一下如果社会风气都以消费绿色食品为时尚,那么肯定会有越来越多人选择绿色消费,因为在消费者中普遍存在着追求物美价廉、求名好胜、求新趋时、求美立异等心理趋向。

(二)情景因素 1.绿色认证绿色信念

不用质疑我们平常人买东西的时候辨别是否是绿色食品的标准是看食品包装袋上是否有绿色食品的标志,通常消费者对通过绿色认证产品的绿色属性所持有的信念越强,可以预期其会越经常选购绿色品牌进行绿色消费。 2.绿色产品的质量

唯有在绿色产品的品质明显高于传统产品时,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才能被有效激活,即消费者感知的绿色产品质量越高,其选购绿色品牌的频率也会越高。

(三)经济因素

主要影响是高价格,绿色产品的高价格是阻碍消费者选购绿色品牌的主要因素。在企业生产中,由于需要生产产品时大量的新技术,会导致成本费用均内附于产品的绿色价值。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成果均显现绿色产品一般具有高价格、负需求的特征。即绿色价格抑制了消费者的环保需求,成为阻碍消费者选购绿色食品的最直接因素。

(四)社会人口因素

社会人口因素包含: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结构等方面内容。研究结果证明男性消费者比女性消费者更愿意为绿色食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同时也认为单身的男性或女性一旦结婚,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比较好的概率会比单身时高1.354倍,即结婚后人们从原来简单的解决一个人的饮食问题,到关注一个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健康,对食品安全信息的主动搜索的意愿可能会增强。同时还发现消费者受教育的程度的差异对绿色消费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消费者具有较高的学历,其经济水平较高,对绿色产品认知水平及绿色消费倾向也较高,环保意识及自身保护意识也越高,由此,其选购绿色品牌的消费观念就会越牢固。

四、企业对策及其应对方法

(一)企业绿色经营战略--经营战略的改变

全球性的环境恶化,是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战略,实施绿色经营的最重要的原因。随着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并不是与己无关的遥远的问题,而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现在绿色产品的消费正在成为一种潮流,不仅国家鼓励参与,而且消费者们也更愿意消费绿色食品。所以企业应该确立和实施自己的绿色经营战略,把环境保护贯穿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之中。企业应根据目前已经呈现出来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市场的发展动态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趋势,把握好绿色消费浪潮带来的市场机遇,提出自己有特色,与众不同的战略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未来争得一席之地。 (二)企业绿色经营的生产模式--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的目标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替代利用,二次能源的利用实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工业产品生产和产品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减少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企业通过清洁生产,一方面可以减低产品的成本,让大众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自己产品的品质,在后期宣传的时候可以向消费者灌输自己企业的精神,让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记忆更加深刻。

(三)企业绿色经营的营销模式--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涉及的内容涵盖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产前阶段,包括绿色产品开发、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标志的取得等;另一个是产品的销售阶段,主要采取各种绿色促销手段,比如绿色广告,绿色推广,绿色公关等,来促进绿色产品的销售。其实绿色营销就是以绿色经营为基础,以保护环境为中心,以绿色产品为主体,来盈利和谋求发展;其实绿色营销不是一种策略性的营销手段,不是为了迎合市场潮流而采取的营销技巧,而是让市场和消费者深入了解绿色产品的过程。没有实实在在的绿色产品作为后盾,绿色营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晓西:《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出版社008年版. [2]叶敏,消费者行为学.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3]Del I.Hawkins,Roger J.Best,Kenneth A.Coney著.符国群等译.消费者行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4]Michael R.Solomon著.卢泰宏译,消费者行为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吕一林,现代市场营销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 姜春云,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九大生态战略,人民日报,2005 [7]漆雁冰,绿色导向企业管理新理念,中外管理导报,2001 [8]江林,消费者心理与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 [9]刘栋.环境经营战略——未来企业的资格证.中国环境管理.1997 [10]赵家荣.清洁生产回顾与展望.节能与环保,2003(2) [11]王美英.绿色营销中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角色定位[J].商场现代化,2008, [12] Henry Assael著.韩得昌译.消费者行为和营销策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第四篇:小学阶段后进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一)

引 言

小学是学生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对于他们将来学习以及就业都起到基础性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小学生都能为自己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因为在小学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如学校评价方式落后、家庭环境差等,不少小学生沦为“后进生”。这些后进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障碍,学习上步履维艰,不能为自己打下一个好的知识基础,严重影响了自己今后的学习、就业,因此,挖掘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实现后进生的转化,使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学习,显得尤为必要。

一、小学阶段后进生概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综观国内外研究,对后进生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后进生”等同于“差生”,主要包括那些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因非智力因素暂时落后的学生;其二,后进生是那些学习、品德、自信心、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比较差的学生代名词;其三,后进生又叫问题学生,一般称差生,通常是指那些思想上不求上进,思想品德水平较低,行为习惯较差,学习不努力,学习成绩不好,因而未能达到学校的基本要求,缺点问题较多的学生。①以上对后进生的概念界定过于宽泛,再加上道德品质、人际关系等非智力因素难以衡量,因此,从研究的方便性、可行性来考虑,本文所要探讨的后进生主要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且本文的探讨仅限于小学阶段的后进生。

(二)小学阶段后进生的特点

首先,后进生大都在学习上有很强的依赖性。小学教育阶段,后进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主动性,并不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差而发愤努力,而是把自己的进步寄托于老师,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学习落后的状态。

其次,后进生学习方法不正确。在小学阶段,很多后进生之所以学习差,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方法不科学。他们一旦离开了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就在学习上不知所措。他们只凭课上对知识的记忆,课下缺乏巩固复习;他们在课上不认真做笔记,也不知道对自己所学知识,所犯错误加以总结。

最后,后进生学习上有自卑心理。在小学教育阶段,后进生学习差,所以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家长、教师、同学的训斥声、讥笑声中艰难地苦熬岁月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自卑感,认为自己不行,无所作为。这种错误的观点又导致他们抑制自身的主动积极性,他们备尝失败之痛苦,久而久之,就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害怕困难,消极被动,甚至完全丧失求学的意志,形成“破罐子破摔”心理。②

二、小学阶段后进生成因分析 (一)学校评价方式和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的正误与成败,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产生重大影响。而小学作为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基础阶段,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传统的教育评价,出发点是学科本位,基本上以书本为核心,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给学生排名次,分三六九等,评价指标机械单一,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地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地发挥。对各方面均处于基础阶段的小学生更是如此。在这种评价标准下,将学生分为几大类: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那些学业不良、学习困难,表现不积极、不听话的学生自然而然地都被归在了这一类中。另外“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要求教育者必须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超常的精力,转化效率又明显偏低,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对待这项工作缺乏认同感,在实践过程中也缺乏热情和动力,这种状况在某些重点学校犹为突出。再就是多年来受到师道尊严思想的束缚,教师总是习惯以高高在上的裁判者自居,评定和指责学生这也不对,那也不是,而不从自身方面寻找教育失败的原因,却将自己的责任转嫁给学生。这也成为后进生形成的直接原因之一。 (二)家庭环境差

家庭环境差是大多数后进生的一个共同点,其中突出表现是家庭破裂或父母文化层次低。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家庭环境差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坏的影响,尤其对于处于身心成长发育期的小学生。有的父母本身就有许多不良行为,如赌博、酗酒、粗野、生活作风不严谨等,一些消极的观念和行为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强加于孩子,很容易使他们沦为后进生;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不高, 使孩子失去学习目标、动力, 成为后进生;有的家长溺爱放纵, 养成孩子独断专横的性格, 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 便任性胡来, 学习下降, 成为后进生;有些家长尽管自己能起表率作用,但教育不得法,当孩子有缺点和错误时,不是讲清道理,相反,动辄就打,开口就骂,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长期如此,使得孩子性格孤僻,心理脆弱,脾气倔强,影响并阻碍学习的正常进行;还有个别家长一味护短,不愿听取教师对其子女的批评意见,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产生骄横自负的心理,对自身缺点、错误缺乏认识,对学校教育极易滋生抵触情绪。 (三)社会传媒中存在大量不良因素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认知方面还有某些局限性,往往片面模仿和盲目追求。面对社会上的一些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颠倒、是非的混淆,他们丧失了辨别的能力,盲目追求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行为和思维方式,混淆了好事与坏事的区别,从而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变形。这种严重侵蚀小学生心灵的社会不良风气,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负效应,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障碍。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知识与行为、光怪陆离的生活情景、恐怖或色情等等,通过书刊、电子游戏传播,深深地扼制住心理尤其脆弱的小学生的意识,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另外“拜金主义”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以为学到知识也没用处,产生厌学行为;部分社会青年的诱导教唆,不良的学校周边环境等,都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因素。

(四)班级管理缺乏人性化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不断深入、教师学历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的班级管理水平也相应的提高了。但是也不必讳言,到目前为止,在班级管理中,人性化的管理还是少了一点:有些班主任过多地采用刚性管理,试图用一套硬性的纪律、规定框住学生,部分老师将“罚”作为一个法宝——罚站、罚停课、罚抄作业,罚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互搧耳光,甚至把“劳动”也当作一种手段“罚”给某些学生镲概而言之,三句不离“罚”,在这些班主任那里,“教”和“育”的色彩被淡化了甚至被异化了;每次考试,即便是平时的小测验,都给学生排队并公布出来,学生的隐私权荡然无存。学生从小置身于这种三六九等的“社会”,久而久之,部分后进生就产生了自卑感,生活在“自责”、“他责”之中,慢慢地失去了自信;有的班主任过于冷峻,以至于学生不敢走近他,有一种“老鼠见到猫”的感觉。遇到什么事情也不敢向他倾诉,甚至在课堂上有大小便都不敢说。现在,人们经常谈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尽管这种比例因为统计口径的不同而各具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个比例不低。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在家里不愿跟父母说,在学校不敢跟老师说,什么事情都闷在心里,久而久之,身心的负担就会超出所能承受的极限,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非人性化的班级管理不仅给每一个学生带来伤害,而且,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学生可能因此沦为后进生,而那些早已成为后进生的学生则永无出头之日。 (五)学生自身的身心品质差

后进生之所以学习差,是后进生的身心品质有关的。后进生自身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意志薄弱

此类学生在学习上,虽然有改变现状,要求上进的急切心理,很想显示一番,以受到别人的尊重,但是,他们又怕苦,没耐心,遇到学习上的拦路虎,常常畏缩不前,存在依赖性,图省事,在外部动作上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对于学习上的错误行为,如抄袭作业等,明知不对,但不能抑制自己,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易为外部不相干的刺激而转移注意力,有时达到难以抑制的地步。

2、自卑

一些学生基础差,学习成绩不好,觉得“低人一等”,从而产生惭愧、羞怯、畏缩以至灰心,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从开始的小差距,日积月累为大差距。少数人会破罐破摔,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来学校完全是为了打发时光,看似悠闲自在,实际上心里复杂难过。有的见老师就躲避,加上家长批评的压力,就逃学旷课,“两室一吧”(电子游戏室、录像室、网吧 )成了他们的“避难所”。②

3、自尊的片面性

由于一些学生身上缺点较多,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表现为要求自尊而又得不到尊重的矛盾心理,有的甚至表现得特别敏感;同学有时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就引起他们强烈的冲动或憎恨,与同学对立;当老师提出要求时,他们就认为老师是吹毛求疵,对他们嘲笑和不公平,产生与老师有抗拒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为自尊心强,缺乏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标准,也没有正确地对待他人。他们往往在问题面前不懂装懂,得过且过,易为学习上成败所产生的情绪所左右,易激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理智地对待自己,想超过别人,不甘落后,但却由于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而掉队。

此外,后进生的生理素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因生理因素导致的小学生学业不良现象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学生的生理素质差,学习时容易感到疲倦。随着年级的升高,课业难度和课业量都在逐步加重,体质弱的学生从身体和心理上对此都有力不从心之感,并因较之以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游戏和娱乐,无法及时转化和排解学习上的压力和负面情绪而产生厌学心理。③其二是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上的发育期,自觉性、自立性差,兴趣多变而分散,爱动,贪玩,易于接受直观的视觉文化,而对抽象的文字知识感到枯燥乏味,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小学生来说,身体逐步发育成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理,如果把握不好极易陷入早恋,无心于学业。

第五篇:国库资金风险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防范对策

国库是国家预算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库工作是办理国家预算收支的重要工作,是国民收入再分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经理国库是国家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国库风险主要是指国库资金风险,国库资金是国库部门管理的财政预算资金,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也是人民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和构成中央基础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和化解国库资金风险已成为新时期国库工作的当务之急。通过对国库资金风险的表现形式以及形成原因的分析,就防范国库风险问题进行探讨。

一、国库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

确保资金安全是国库的最终目标,也是国库的中心工作。因此,强化内控制度,防范资金风险,对国库、财政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1.防范国库资金风险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库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的一个特殊部门,在国家预算收入与支出中发挥着执行、监督、促进等重要作用,而财政资金是国家集中再分配的主要渠道,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极大的影响力。国库资金与财政资金息息相关,财政资金一个小小的失误会造成很大的社会、经济影响,更何况是资金风险。国库资金的风险不仅给经济发展带来损失,还将直接降低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甚至危害社会安定团结。

2.防范国库资金风险是银行内部管理的需要

人民银行作为政府银行,担负着经理国库和代理国家组织发行、兑付国家债券的职能。同时,人民银行是国家预算收入结算的惟一渠道。因此,国库资金风险不仅存在于国库部门,还存在于银行结算的每个环节,一旦发生资金风险,可能会直接影响银行部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可能涉及多家银行部门,产生金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3.防范国库资金风险是国库内在职能的需要

以往人们提到国库,常把国库理解为是政府的出纳机关,这种看法较为片面。实践证明,国库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不再是单纯的出纳机关,开始在国家预算收支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执行、监督、促进作用,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特别是国库会计工作,是国库最为重要的、最基本的职能。正如保证企业的资金完整、安全是企业出纳的责任,国库作为政府的出纳机关,保护国家库存的安全无损是它的“天职”,是国库的生命线。

4.防范国库资金风险是国库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国库要改革,国库要发展,这是当今经济社会和金融形势对国库事业提出的要求。近年来,国库改革正朝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方向迈进,国库单账户改革已正式启动,国库会计核算统一系统也已建立,国库资金汇划即将自成体系。然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国库会计基础工作,只有国库资金安全了,国库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国库事业才会不断壮大。

二、国库风险的表现形式

国库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国库风险内在原因的外在表现。笔者认为,在目前整个国库业务过程中,规章制度、内部管理、操作流程、干部职工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1.制度风险

制度是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行为规范。制度风险主要体现在现有的制度及规定不能涵盖国库业务的全过程,还存有漏洞和业务“真空”,或者不同时间、不同部门颁布的规定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自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经理国库以来,国库制度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然而,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金融电子化、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使得电子信息、电子票据的大量出现,让现有制度无法对这些业务进行比较有效、准确、全面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库业务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前国库业务的发展。

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就是国库人员在从事国库业务过程中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不规范操作而使国库资金可能出现的风险。

3.管理风险

国库管理人员因管理手段不到位、管理能力不强而使国库业务出现风险。它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对业务不熟悉而难于管理或因风险意识不强而疏于管理两方面。

4.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国库业务人员因道德因素可能形成的潜在危害。因此,道德风险是整个国库风险中最为隐蔽的风险。

5.其他风险

主要是指网络安全风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国库业务中被广泛运用,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风险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三、国库风险存在的原因

1.部门自身利益的驱动所致

从银行部门看,金融领域的问题是多年积累起来的,也是国民经济层次的矛盾在金融领域的综合反映。商业银行的一些员工在存款任务难以完成的情况下,将目标转移到国库资金上。这样,就难免出现通过调整科目挪用、延压、挤占国库资金的现象,更有甚者把国库资金作为盗取的对象,将税款先存入个人账户中,之后将资金从该账户中取出,挪用数日后再归还。

从财税角度看,地方财政体制因地而异,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地方财政收入任务执行情况如何与政府主管者的考核业绩相结合。正由于这一点,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培育本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在难以完成财政收入任务的情况下,便会出现“拉税”、“空转”等违规现象,进而虚增财政收入。有的部门为了小团体利益,把国库资金挪用外并转于“小金库”,还有私设“税收过渡户”现象,这些行为加重了国库资金风险度。

2.国库人员敬业观念不强

从我国近几年发生的国库资金案件分析可以看出,从事国库工作的人员素质难以摆脱国库风险隐患

。缺乏敬业精神占主导。所有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出现问题或产生偏差。因为没有把全部精力投放到实际工作中,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朽思想严重。同时,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这些不良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加剧了国库资金风险的存在。

3.内控制度执行不严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的基础上,先后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库会计核算管理与操作的规定》、《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业务管理办法》,这一系列法规、制度都已明确了国库各项内控制度。各地国库也结合本地实际和财政体制特点,补充和完善了各种内控制度,并编印成册。但从目前实际执行情况看,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落实。因此,规范操作是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基础。

4.风险管理机制滞后

一方面,目前国库监管特点是重检查轻处理,检查的内容面面俱到,但对容易产生风险隐患的根本性问题没有深究,而是一晃而过。另一方面,难于在实际工作中监管财政支出。

四、国库风险的防范措施

1.建立完善的国库法规体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库会计核算管理与操作的规定》、《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业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应建设一套全面系统的国库法规,使国库资金的风险防范有法可依。要深入基层国库,结合财政、税务、银行、国库各自体制多去调查研究,确保法规具有可操作性。进一步细化国库权限、职责,树立国库监管职能的权威性。要增加对国库风险防范的管理内容,避免银行、财政、税务等部门乘机违规,力争在税款收纳、划分、报解、入库及库款支拨、退库等每一个环节中,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加强对国库风险的防范,使其真正具有一定的约束性。

2.提高国库人员的素质,增强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意识

无论是管理风险还是操作风险,都与国库人员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万事与人为本”,所以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业务培训,学习财政、金融、税务等有关知识,掌握政策法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国库人员的政治素质。经常进行理想信念、遵纪守法教育,弘扬爱岗敬业精神,提高拒腐防变、明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培养出既懂核算,又能胜任监管、调研、统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增强整体风险防范能力。定期分析人员思想动态,克服麻痹思想,增强风险意识。

3.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操作程序

坚持和执行内控制度是内部管理的核心问题,根据内控制度有必要对国库工作实施目标化管理模式,明确岗位责任制,确定目标任务,开展业绩考评活动。发现违规问题,就按《目标管理方案》来处理,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内控意识。

签订国库风险责任状。针对每个风险岗位、每个环节的风险易发部位,签订岗位责任状,确定风险责任,如对拨款、退库等实行双人控制、分级审核、定期检查,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严格手续、严格制度,按责任制的规定来执行。实行严格监督,防止风险隐患。结合不同岗位的性质,形成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不仅事前、事中有监督,而且事后也有监督,彻底把国库各项工作控制在所允许的范围内。

4.实行有效监督,化解国库资金风险

国库监管不能仅局限于账平表等基础环节上,而且要把核心内容放在防范国库资金风险上。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①严格国库业务的市场准入、退出的监管,对一些不愿代理、不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可以撤消其代理资格;

②收纳税款是否做到应收尽收,商业银行“税款过渡户”上的资金入库是否还存在被挤占、挪用等问题,国库资金是否有虚增因素,该项工作要依靠有效的监管手段和灵活的监管措施来运作;

③要对大额专项国库资金进行监管,如国债资金的使用、基建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等是否存在与拨款用途不相符的问题,同时加强国库资金管理。

综上所述,国库资金风险防范是金融风险防范的组成部分,是建立金融安全区不可忽视的阵地,也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完善国库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内控机制,提高国库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国库的职能作用,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国库风险。 [,感谢原作者]

范文网[CHAZIDIAN.COM]

上一篇:宣传品制作管理办法下一篇:乡村振兴示范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