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示范点规划

2022-08-30

第一篇:乡村振兴示范点规划

以智慧乡村行动示范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要求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自2015年以来,作为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的特有方式,海南省开展了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试点,在实践探索中,海南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在发展农产品电商、培育民宿等分享经济、促进农旅融合、推动创业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效。为深入了解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技术给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可行路径,课题组于2017年11月20-24日对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的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其发展成效、经验做法等做了总结提炼,为信息化引领驱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一、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解剖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这只麻雀,可以说,他们在利用互联网思维和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信息化给乡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实现全镇脱贫,而且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景象。

在产业兴旺方面,以火山为特色,打造了施茶石斛、咖啡种植、山鸡养殖、诺丽果种植、南药种植、壅羊养殖等5个农业物联网生产示范基地,建成了石斛观光园、美社咖啡屋、开心农场等一批农旅融合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正在推进14个高效农业产业园的落地和建设。石山黑豆在没有“触网”之前,只能卖6-7元/斤,通过电子商务,现在能卖到30元/斤以上。目前,石山镇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设黑豆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已达4100亩,每亩产量近300斤,未来种植面积将扩展到5000亩以上,并已申请“石山黑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之,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在生态宜居方面,石山镇把网络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强建设,截至目前,光纤入户共7490户,入户率达77%,基本实现了“4G到村、光纤到户、终端到人、重点区域WIFI全覆盖”,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62%。在美富村(施茶村内自然村)建成了海南省第一个通过源头控制、以太阳能为动力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全村103户人家的化粪池、洗菜等生活污水全部接入到生活污水处理站,经一体化治理终端处理后,排放出来的水能够达到国家一级A类标准,回收后用于农田灌溉等。因此,石山镇施茶村2017年荣获了第二批“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称号。

在乡风文明方面,互联网改变了村民的思维,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村民从开始拒绝互联网,到现在已经利用互联网开展生产、便利生活。石山镇抓住以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这个契机,以美富村为示范点,挖掘、整合家训文化,修建占地面积330多平方米的家风家训馆。在施茶村还成立了新乡贤理事会,现有成员50余人,乡贤们为村里的社会事业建设积极出钱出力,每年会给村里考取大学的孩子3000-5000元不等的现金奖励,同时通过互联网,共同参与村内事务管理,提升文明生态美丽乡村的内涵。

在治理有效方面,石山镇依托农业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管控中心,建立了石山镇政务管理服务系统,搭建了政务服务、精准扶贫、基层党建、农村金融等服务平台,将党务、政务、电商、农业、旅游等集中管理,同时推进乡村网格化管理,使得邻里之间更加和睦团结,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干净,村民们借助优美的生态人居环境,吃上“旅游饭”,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中,施茶村的党建工作还得到了中组部的高度认可,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在生活富裕方面,互联网让村民就业增收多元化,通过土地流转入股、房屋用于民宿出租、电商让农产品优质优价等方式让家庭收入逐年增多。据秀英区委常委、石山镇党委书记胡余亨介绍,石山镇农民人均收入2014年5400多元,2015年8652元,2016年10380元,?A计2017年能到达13000元左右。2014年全镇有贫困户187户823人,2015年底全部实现脱贫,至今未出现返贫现象,村民幸福指数快速提升。我们走访了村民王建平一家,他家5口人,包括夫妻俩,一位102岁老母亲和儿子儿媳。据他透露,他们家除了老母亲和儿子外,都在村里上班,全家1年的纯工资性收入超过25万元,如果加上种植业收入,人均收入则可达6万元。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互联网农业小镇的建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把以农民生产、生活、生态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农村农民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先导作用。坚持以土地为根、人才为本、产业为核、文化为魂的思路,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

一是以土地为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信息技术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提供信息化支撑,将每块地都“上图入库”,锁定承包权,让农民吃下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的“定心丸”,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盘活经营权。

据施茶村党委书记洪义乾介绍,海南石斛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市统筹城乡发展有限公司、施茶村三方合作成立了占地800多亩的施茶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公司出资金、种苗、技术等,该村有41户农户以土地租金入股,每亩租金1000元/年,实现了租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变化。同时,还有效解决了120多名村民就业,每年工资总额不低于200万元。这极大激发了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适度规模经营的趋势。

二是以人才为本,强化农村双创人才培育。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石山互联网小镇以发展农村数字经济为引擎,结合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强返乡、下乡人员利用互联网创业创新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同时,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形成了以党员带大户,大户带小户的组织体系;鼓励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先后成立了火山壅羊公社、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青创中心等一批创客空间,吸引返乡创业大学生达到300多名,参与培训的农民达2000余人。

目前已有近50家不同创业主体活跃在石山镇。火山口咖啡的郭文旭,2014年辞去IT经理的工作,携妻子回到石山镇,将家人33平米的茶馆重新装修后,创立火山口咖啡。2016年获得了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创业创新一等奖,在“互联网+”“旅游+”的浪潮推动下,其价值愈发突显。目前,已开设了第二家火山口咖啡馆,室外面积就达300平米,业务涵盖咖啡种植培育、咖啡馆运营、咖啡产品销售,年营收达百万元。还即将带领村民建设一个100亩的咖啡庄园,将旅游观光和咖啡文化结合起来,走精品咖啡路线。

三是以产业为核,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特色产业为核心,依托物联网和电子商务,从农业生产和销售端入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应用先进的传感监测、远程遥控、智能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打造了“火山公社”电商平台与“海岛生活”“优电联盟”等电商,开展线上线下联动销售,同时利用互联网营销休闲农业,带动周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农产品分级、包装和加工,形成了“互联网+农业+旅游”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美社村(施茶村内自然村)的安媚,以前做过幼师、干过旅游,随着石山互联网小镇游客的不断增多,她回乡创建了“美社有个房”民宿合作社,与村民合作,先后以“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建成拥有120个床位的55间特色民宿,每天的入住率均在80%以上。据她介绍,合作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是民宿,而是农产品消费和销售。她每天要接待安排150人以上餐饮,每人平均消费100元,同时统一收购周边农户的农产品,经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后让游客作为伴手礼采购。通过民宿带动了山农产品销售,引导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是以文化为魂,彰显生态人文历史特色。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石山镇利用本地区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和自然环境,利用互联网思维,结合自身优势,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模式,为乡村注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元素,加上全媒体的宣传手段,形成品牌效益,为美丽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血液、新活力。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利用火山地质的独特资源优势,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培育村落独特气质,结合休闲农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展销、线下活动等形式,发展民宿、乡道骑行、水果采摘、农业观光等“农业+旅游”项目,打造农旅特色品牌。

三、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提档升级需要注意的问题

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从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着力在发展理念、文化挖掘和人才培育等方面提档升级。

一是深化共享理念,完善平台与数据应用建设机制。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有一个镇级运营中心和一个大数据中心,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村级服务中心。由于缺乏底层基础数据标准,镇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中心之间数据分割,彼此之间尚未完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未来要在加快构建数字资源体系、加强大数据应用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不同平台、不同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将相关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数据一张图,找到盈利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村落保护,挖掘古村落历史文化生态价值。石山镇拥有一批传统的火山古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但是,目前石山镇还未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古村落的价值,主要还是以打造人文景观为主,未来石山镇建设要重点挖掘这些具有厚重历史文化价值古村落背后的故事,做好开发和保护工作,将其作为小镇提档升级的灵魂所在。

三是强化人才培训,培育支撑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人才是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提档升级的生力军,要加强外地人才的引进和本地人才的培育。针对农民群体,要大力开展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帮他们提高信息查询、网络营销、获取服务和便捷生活的能力;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创客,要大力开展创业创新培训,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思考与建议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从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的创新成效和实践发展看,没有智慧乡村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没有乡村振兴也就难以实现民族复兴。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智慧乡村行动。智慧乡村是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已有一定的试点基础,通过智慧乡村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培育智慧农民,为质量兴农、品牌强?r、绿色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信息化支撑。建议尽快制定智慧乡村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智慧乡村行动,以智慧乡村建设示范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是建议在海南发展独具特色的数字经济。海南作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农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要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农业+旅游”的方式,全面提升民宿、康养、休闲观光等业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数字经济模式。同时,海南作为“天然大温室”,要加快建设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大数据,切实把数据变成生产要素,进而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社会财富。

三是建议将石山镇打造成新型农村人才培训基地。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试点和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典型案例,取得了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尤其是在电子商务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形成了一批软硬件条件成熟的实训基地。建议将其作为农村双创人才培训基地,立足海南、面向全国提供服务,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第二篇:**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简介

**村位于丰乐镇政府所在地,全村有14个村民小组,632户、2329人,耕地1.04万亩。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00元。

2019年**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建强组织战斗堡垒、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完善产业发展布局、深入推进“三大革命”、培树乡土人才,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打造了既具“颜值”,又有“内涵”的宜居村庄。

一是村级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党建示范引领助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设置“党员攻坚组”“党员宣传班”“党员先锋队”,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在项目建设中攻坚引领作用。加强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党内生活制度,全面推行党员“设岗定责+服务承诺+积分管理+评议定级”的目标管理模式,不断增强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意识。全面提升智慧党建工作水平,在全县率先试点推行“村村享APP”,整合党建、政务、便民服务、咨询等相关内容,实现了党员线上学习和线下管理有效结合,为群众办事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指南。

二是乡村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全面完善乡村治理模式,以自治促进自我管理,以法治优化公共服务,以德治推进乡风文明,以善治彰显乡愁乡情。完善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矛盾调处、红白理事、“巾帼”家美等自治组织,大力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高价彩礼得到有效遏制,厚养薄葬、新事简办等文明新风深入人心。深入推进

幸福家园共建行动,以乡贤带动孝美家庭,以典型弘扬正气美德,以积分抵制成规陋习,村民崇德明法的意识持续增强,参与村级公共服务、环境卫生整治、美丽庭院建设的信心不断提振,幸福家园建设步伐持续加快。

三是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全面推广“三链”建设模式,持续优化“3+1”产业格局,大力发展以规模化种植、集中化畜禽养殖、组织化劳务输转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7个,建成养殖小区2个,连片种植马铃薯、中药材、花卉、蔬菜制种等特色作物1.8万亩,牛羊存栏量达到0.52万只。因户振兴小农户产业,采取“政府+保障激励带农户”模式,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力发展短平快的“五小产业”。至目前,培育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产业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实现收益1200元左右。

四是人居环境洁净靓美。坚持一户一策、因户施厕,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完成卫生改厕451户,坚持内外并举,建美“里子”、做靓“面子”,整村推进风貌改造,打造美丽庭院258户,硬化道路1.56公里,改造污水管网1.2公里,架设太阳能路灯45盏,新建占地1400平米党建文化广场一处;坚持齐抓共管,分类处置,深化垃圾分类“回家”行动,创新环境整治、农村保洁长效机制,聘请共管共享人员和生态护林员15人组成保洁员队伍,对全村区域进行“片块化”处理,完善“四定”机制,规范农户“自扫门前雪”清扫模式,实现了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化、常态化。坚持“以景治乱,以景治脏”理念,整治西石河1.2公里,修复绿化小流域生态工程80亩,栽植各类风景树种2.8万株,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五是乡土人才破“土”飘“香”。坚持人才就是资源、人才就是资本的理念,持续拓宽人才队伍的引进、培树、扶持渠道,依托“民乐县百科职业培训中心”,按照“农民点单、政府买单、部门下单”的培养模式,先后组织各类培训8场次、1500人次,输转各类技能人才400多人次,创收800多万元;充分发挥乡村人才作用,组织“土专家”“田秀才”在农业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广应用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项目4项,实验试种花卉、中药材等新作物品种5个,为发展稳定各项事业集聚正能量、贡献新作为。

第三篇:关于L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工作推进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L村位于C镇西南部,距县城17公里,全村国土面积9.571平方公里,辖区内林业、温泉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1120亩、山地面积13275亩。下辖村小组7个,户籍人口425户1859人。设党支部1个,党小组2个,党员55人。L村为“十三五”省级贫困村,于2017年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整村脱贫退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196人,已脱贫61户189人,2020年预脱贫4户7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L村乡村振兴示范点以脐橙产业为产业基础,采取农旅结合模式,以观光、旅游、采摘为市场导向,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休闲、文旅向融合的现代化L村。

(一)持续改造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

L村于2018年通过了全县的环境卫生整治验收,为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L村通过组建农村五老顾问组、环境整治长效管护理事会、乡村振兴促进会等一组两会,对全村环境卫生进行长效管护,并率先在杉树下小组、西湖小组试点,通过以村民自治的形式参与改善人居环境。

(二)在产业兴旺上破难题,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一是L村地处山区,主要产业为脐橙种植,其中大多数树龄达到10年以上,符合精品果园打造模式,为进一步拓宽农户致富渠道,L村计划在山顶上打造L村西湖生态文明示范点,该点计划采取农旅结合模式,通过集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消费模式,致力打造乡村生态果园旅游观光业,目前该点正在规划设计阶段;二是L村还存在一部分沼泽田荒芜,为充分利用资源,进一步扩宽村民致富渠道,L村计划通过流转土地,对连片的荒芜沼泽田统一承包,根据地理条件,发展龙虾养殖业,目前已连片整理土地20多亩,下一步将对外发包。

(三)创新致富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富民产业。

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打造就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完整的产业链,在西湖新村建设L村基层组织创业园,该创业园占地面积*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建设三层,内设客房*套、大堂、餐饮服务中心等设施。创业园营业后可增加就业服务岗位*人,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保障房贫困户就近就业,加之紧邻L村包村就业脱贫车间,进一步拓宽贫困户致富渠道。目前该项目已封顶,正在进行装修。

(四)孝老食堂,打通养老最后一公里。

L村西湖新村共有农户*户农户居住,目前都为老人在家带小孩,为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在全村营造敬老、爱老、养老、助老氛围。L村计划在农家书屋旁边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含孝老食堂),该点占地面积*平米,内设图书屋、孝老食堂、活动室、学习强国线下学习室等设施,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目前该项目正在招投标。

三、下一步工作

L村将继续结合实际,多点谋划,着力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

第四篇:XX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一、 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XX辖区面积5000多亩,耕地2800亩,现有户数60户,人口170人,人均土地16.5亩,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二)建设规模:建成文化活动室1处150

,住房60套,养殖圈舍60套。住房及羊舍为砖混结构,其中:住房建筑面积66

,凉房面积16

,院落面积168

,羊舍面积8

4,活动圈面积108

,活动圈遮阳棚面积16

二、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组织振兴为保障,以产业振兴为引领,以人才振兴为支撑,以文化振兴为抓手,以生态振兴为主题,提出“五大振兴”发展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把XX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 发展模式

(一)组织振兴: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在加强政治领导中实现组织振兴。围绕发挥领导核心、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运用机制,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引领基层党组织聚焦中心任务,

聚力全面工作,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督查考核述职评议,推动党组织书记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责任,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二是突出主体作用,在建强基层堡垒中实现组织振兴。围绕脱贫攻坚,加大产业型党组织建设力度,实现覆盖最大化,设置最优化,功能最强化。提升组织生活质量,严肃党的组织生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基本制度。创新组织生活的形式,探索体验式、开放式组织生活,积极推行创意组织生活,切实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突出队伍建设,在锻造骨干力量中实现组织振兴。高素质基层带头人队伍是实现组织振兴的关键支撑。大力实施农村“火车头”计划,建立健全导向鲜明的村居党组织书记考核奖惩机制,拓宽选人渠道、拓展发展空间、明确退出机制、提升履职能力,不断壮大“项目书记、产业书记”队伍,着力培养乡村振兴主力军。

(二)产业振兴:一是以产兴村和产业振兴为引领,大力发展区域优势、绿色、特色农畜产品,充分利用XX示范村养殖园区为优势,种植纯绿色无污染小麦2000亩,打造巴美肉羊养殖、特色养殖(鸵鸟、狍子、七彩鸡等),以绿色特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同时带动

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二是在新村建设食品加工厂,用当地的绿色小麦加工成无任何添加剂的健康食品(羊肉泡馍、早茶果丁馍丁)。以党支部牵头,村集体经济运作、电商宣传、食品公司包销售为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实现提升当地农畜产品的增值,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三是打造农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农畜产品稳定衔接机制,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步伐。

(三)人才振兴:一是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为支撑,鼓励引进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加快培养造就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人才队伍,发挥人才引领作用,补齐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短板。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可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政策支持;二是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将青年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未来,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在项目经费、成果转化及学术交流、培训学习等方面加强对技能人才的引进和认证,扶持和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致富能人,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充分发挥引才主

体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开展人才工作,激发主动开展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人才工作,加强人才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探索建立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人才项目评价的机制办法,实现人才振兴。

(四)文化振兴: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换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二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文化建设,鼓励支持村民自筹资金兴办农民演出队、农家书屋等,使农民也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三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播形式,多采取诸如文化墙、宣传栏、印发文化手册,微信、微博等传播形式,开展送戏下乡以及文明乡村、文明村户、文化能人评比等活动,让乡村文化建设接地气、聚人气,真正取得良好成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五)生态振兴:一是落实责任、加大投入、严格考核。签订《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

分立,做到责任明确到人,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安装垃圾桶,制定具体的考核细则,增强农民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意识;二是强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促进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建立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出台《卫生管理制度》、《卫生清洁员职责》、《卫生保洁队伍制度》、《垃圾集中处理制度》等制度,设立垃圾集中处理场,设专职管理人员,配备垃圾流动车,定期清理,实行城镇化管理。落实河长制,加强对河槽、河道内的垃圾清理工作,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和主题。三是加强控水降耗,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膜提效“四控”,加快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步伐。

第五篇: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工程项目建议书

***镇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工程

项目建议书

一、总论

(一)项目名称:***镇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工程

(二)建设单位:***镇人民政府

(三)工程建设地点:***县***镇咀下村、梅屋村、虎岗村、符山村;

(四)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以***县***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博览园为中心辐射***镇咀下村、梅屋村、虎岗村、符山村、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包括村庄规划、道路、渠道、公共广场、房屋立面改造、绿化美化、亮化、公共服务、文化建设、产业基地建等建设项目。

(五)建设年限:6个月。

(六)项目建设方式:本项目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EPC模式)的方式进行项目建设

(七)总投资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约3000万元,项目所需资金资金来源由县统筹涉农扶贫财政资金。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是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

1

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的核心是特色产业,先行示范区也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大社区,具有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性化交流空间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产、村、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对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科技和技术集成与成果转化,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生产环境、加速现代化进程和带动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本项目建设符合《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1号文)提出:“将大力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

2

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

2、是响应《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赣南苏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近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进行振兴发展规划,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赣南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县作为原中央苏区县,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山区农业县,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尤为重要。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3

必将极大的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做出贡献。

三、项目建设条件

(一)地理位置

***镇位于***县东南部,距县城25千米,面积126k㎡,人口14220人。辖***居委会,黄背、黄柏、乌石、唐屋、梅屋、虎岗、咀下、符山等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新园圩。东北部山峦重叠,新田河自东向西南入境。有公路西北至镇岗圩接老安公路。虎岗村分布有温泉群,现属***国家森林公园重点景区。

(二)区域优势

1、产业优势。***镇物产丰富,***脐橙有“中华名果”之称,特色瓜菜、野生灵芝是难得的馈赠佳品,***根雕艺术品驰名远销。***镇围绕以旅游发展为依托,挖掘培植特色产业。将原先分散经营,不注重档次的经营户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加强管理,引导经营户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利用专业技术对产品进行再包装,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塑造***特色产品品牌形象,增加产品附加值,使得广大经营户获得更大收益。引导诚信经营,开展“优秀党员经营户”评比活动,对诚信经营、消费者满意的商户进行挂牌予表彰,使游客买得放心,用得安心。***镇脐橙种植1万余亩,年产4000多万斤,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元。建成特色瓜果、食用菌基地5个,

4

根雕艺术加工厂1个,产品远销海内外。***镇是***县脐橙生产大镇。该镇积极引导农民种植脐橙,为果农提供种果技术,建立健全无公害脐橙生产服务体系,狠抓果品质量,打造***赣南脐橙品牌,拓宽脐橙销售市场,让***脐橙有质量更有市场,带动众多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2009年***镇2.8万亩的脐橙面积,年产量达1.6万吨,现已订购的果品在80%以上,平均每公斤3.5元的售价,让脐橙真正成为了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2、旅游优势。旅游发展须有好的发展规划指引。***镇位于风光旖旎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脚下,是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的源头,誉称“东江源头第一镇”,境内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仙人峰绿色生态(脐橙)基地被誉为“中国脐橙第一园”、温泉旅游度假山庄、热泉河四星级酒店、大小客家围屋鳞次栉比,素来是自驾游特色景区。为使全镇旅游业走上有序快速发展的轨道,***镇抓住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利时机,按照“产业兴镇、旅游活镇、生态立镇”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激活旅游产业。建成融国家森林公园、温泉公园、生态观光果园、客家风情园为一体的“花果城”,成为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一条龙”的长珠闽“后花园”。上半年,***接待游客达6.5万人次,旅游经济优势凸显。

3、基础建设优势。***镇是寻乌、定南、***三县通衢,周边乡镇商品集散地,赣汕公路、***旅游公路穿境而过,素

5

来是集贸重镇。随着旅游发展,商贸往来频繁,商贸市场需求增大,要求不断提高。***镇牢牢抓住赣州市重点乡镇建设契机,集中优势人力、物力、财力,在对原有商贸市场进行重新整治、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水平。建成占地200余亩的***商贸市场已投入使用,进一步畅通了农特产品营销渠道,为产业发展铺平道路。旅游兴则***兴,产业发展则***发展,商贸繁荣则***繁荣。围绕旅游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镇域繁荣,相信***旅游之路会越走越广。

(三)项目建设的保障条件

EPC模式建设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EPC模式建设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是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以下优势:

1、EPC工程总承包与施工总承包模式相比,能更好的降低项目成本、缩短建设周期、保证工程质量。由于承包商能充分发挥设计主导作用,有利于实现施工统筹安排,易于掌控项目的成本、进度和质量。2对业主来说合同关系比传统模式简单,组织协调工作量较小,而且责任明确,业主承担风险较低等特点。

3、有利于项目目标的实现,EPC总承包模式下由于承包商介入项目较早,工期具有更大程度的确定性,设计与施工顺利地配合使工程在质量和投资上达到很好的协调,另外,设计和采购之间经常性地交流避免了采购中一些不必要的损失。EPC模式融设计、采购、施工于一

6

体,减少了项目各阶段的中间环节,使整个项目在统一的框架下展开运作,从而使目标一致、行动一致,能够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项目建设方案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改善村容村貌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努发展农村公共社会事业;持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这是从我国当前最核心、最根本、最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出发,提出的极具现实针对性的目标要求,因此,这不仅仅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也是解决当前诸多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总抓手。

(二)建设内容和规模

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及产业特色,运用整体规划、分区实施的布局模式,紧紧围绕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

7

裕”的总体要求,打造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效益显著的农村新格局。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一)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产业兴则乡村兴。实现产业振兴,必须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生产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从咀下村、梅屋村、虎岗村、符山村等村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因素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建设相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深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烟叶、猕猴桃、百香果、水产养殖等特色种养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突出项目带动,围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深加工农业等领域,精心编制、包装项目,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多的公司和企业,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等,形成融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文旅产业和康养产业、户外拓展于一体的多元化、多功能的集聚区。

(二)打造一支强大人才队伍,夯实振兴发展根基。 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打造一支强大的

8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当前,咀下村、梅屋村、虎岗村、符山村等村,村民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村支部党员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呈现出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不足、年轻后备力量缺乏、党员干部队伍老化的态势。可以说,人才缺失已成为制约我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短板”。为此,着重构建乡村人才队伍,在政策导向、体制机制上进行引导和倾斜,吸引和留住人才,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结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建好扶贫车间、能人返乡创业园等平台,培养专业合作社,鼓励、引导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以产业促进青壮年农民留在家门口就业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本地人才,依托***中专、乡果茶站、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平台,开展精准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鼓励农村能人、乡土人才带头发展农业产业,在政策、资金及技术上予以倾斜和扶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和党组织骨干队伍建设,加大在农村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乡贤、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退役士兵等党员中选优村两委干部;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后备力量建设,在农村现有优秀人员、青年农民、在外农民工中的优秀分子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切实改善农村党员的年龄、知识结构。

(三)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群众文明素养、文明

9

习惯有待提高,村级文化服务站、采茶戏小舞台等利用率不高是农村普遍现象。要实现农村文化振兴,必须夯实乡村治理的道德基础。着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文化传承,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着力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完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组建村级专业文化服务队伍,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讲好红色故事,抓好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农耕文化等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五老人员”和“新乡贤”的作用,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开展开展文明卫生家庭、星级文明户、良好家风、孝子评选、乡村好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对封建迷信活动、抹牌赌博、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落后低俗行为的规制,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营造人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打造“生活富裕”的典范。

乡村振兴,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虽然咀下村、梅屋村、虎岗村、符山村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但仍存在一些地方沟渠、河道、池塘污染严重,村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建议不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统筹区域内土地利用规划布局,

10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大力整治乱搭乱建和超高超大建筑,实现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和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全面实施全域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项目,深入开展“七改三网”,并对村庄主要道路和农业园区周边等重要节点,以及农房庭院进行绿化,在村道实施“照亮”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强村庄、庭院环境卫生整治,在咀下村、梅屋村、虎岗村、符山村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持续加大畜禽养殖管控力度,规范区域内畜禽养殖行为,对污水、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防止和消除养殖场禽畜污水、废水排入沟渠、河道、池塘。加强环保宣传,在村庄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不断提高村民生态环保意识。

五、结论

***镇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EPC)工程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产业发展规划,也符合省市县乡村振兴政策,进一步明确了该项目的建设目标和方向。该项目规划布局合理,技术方案设计科学,选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项目管理系统健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镇乡村振兴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上一篇: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下一篇:县长经济工作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