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2022-08-12

第一篇: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效果也逐渐不尽如人意。如何引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就成了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

创新方式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使当代高校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入了解世情、国情、社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加大投入,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生多师少”,师资力量不够。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实行,高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数量增长的比例却远远赶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学资金的投入也远远达不到新增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费用的要求,这样一来,一名教师一个学期需要授课的学生人数甚至高达300~400人,导致当前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尴尬状况。这种“大班式教学”使教学资源难以均衡到每个学生身上,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2、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大多数高校和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然而,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仍显兴趣不浓。有的教师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可是课件水平粗糙,自身理论素养不够,难以真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乏味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或者做一些其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3、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依然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理论素养的培育,对于实践教学的环节关注较少。多数高校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填鸭式”教学,将生涩枯燥的理论生搬硬套,再通过口头或者课件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了理论,却总感觉“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不仅失去了对于课程的兴趣,同时也会感觉“空洞”的理论毫无用处,进而产生排斥心理。这就丧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宗旨和目的。

4、各学科之间衔接不紧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分为好几门,分别由不同的教师予以授课。课程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重复的内容,而各科教师之间若无紧密的联系和协调,就会可能出现同样的理论和知识点在这堂课上有,在另一门课程上还有,使学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创新方式,改进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当今世界是不断开放和飞速发展的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一浪高过一浪。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境外思想文化的渗入、社会观念的复杂变化,时刻冲击着每个人的思想,如何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站稳脚跟、认清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教师们所要塑造和影响的国家未来建设者提出了较高的期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战线工作者牢牢把握住教学这个主阵地,以各种手段和方式积极有效地宣传、灌输和渗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与思想文化,抵御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第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和教育高校青年,不应该把学生当作被动待灌的容器,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传授你接收,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专业性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尽最大努力,“使之亲其师,然后信其道”。

首先,教师要加强课前备课,注重备课质量。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既要注重重点难点的梳理,也要适合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师要准确全面掌握教材,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逻辑性的梳理。系统化、逻辑化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知识的传授主要采取的是口头语言交流的方式。相对于文字语言的交流来说,口头语言是最传统,也是最不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课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使教学内容既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又符合一般学生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其次,教师要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备课和教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待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准备不同的案例。例如,在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对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更侧重于经济理论方面的讲解,需细细解释,并且需要辅助以通俗的案例才能解释清楚;如果是给经济学系的学生上课,则不需要详细的解释经济方面的微观理论,因为他们在专业的学习中已经很清楚这些概念,而应该在政治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方面进行讲述。再次,可以选择当前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原理,在充分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写出调查报告。而后,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切实巩固教学效果。类似这种专题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慎重选择适合的主题。要结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围绕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课题或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精心设计。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研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真正使: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思路让学生自行研究,方法让学生自创寻找,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安排理论课程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直观感受相对直接,对学生的印象较之书本理论更生动,且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参加,符合了现代大学生追求实际的特点,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一是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假期深入公司、企业、商场、社区、工厂、农村,了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展前景,试着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增强对党的热爱和信任,提高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拥护并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献策献力。二是鼓励学生到社会进行勤工俭学。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劳动,在充实的劳动过程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领悟到自身的价值,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看到自己的能力与现实需要的差距,进而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三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和烈士陵园、历史纪念场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和运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法,应该与课堂考试相结合以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第三,创新考核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影响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和改进考核方式,需要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问卷答题、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做法,而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考核。可以将课堂考试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组织专题讨论等方式,来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例如,上课出勤情况,是否积极参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是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态度是否端正、认真,以及实践报告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还可以引入辅导员(或班主任)、班干部、同班同学来共同予以评定,赋予不同的权重,并实行重大违纪一票否决和突出表现奖分。

第二篇:激发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活力心得 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我倍感温暖,无比振奋。

文化是一种深沉、广泛、持久的力量,为高校思政课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厚的道德滋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不仅为办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更阐发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文化底蕴与文化支撑的内在逻辑,必将激活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驱力。

一、坚持内容为王,深入挖掘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资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容是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它们所规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总和,在事物变化发展中起基础性、决定性和关键性作用。因此,要激活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驱力,就必须要牢牢把握课程内容建设这一核心,着力优化路径破解难题,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中、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高校自身在长期办学实践积累的校史文化、治学文化和课程文化中,汲取思政课建设的人文养分和精神力量,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对接好思政课需要的“育人

点”和文化资源能够提供的“服务点”二者之间的契合度,遴选出思政课教学所需并与之相匹配的故事、素材、案例等文化资源,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设计,抓好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考核评价等环节,实现对思政课的文化赋能和以文化人。

二、坚持主体为要,切实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需求

高校学生作为思政课的主体,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他们无论价值引领、思想解惑、道德情操,还是理论学识、艺术修养、实践养成等方面,从“文化”外延的大概念来说,归根结底指向的都是要提供怎样的文化生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立足更宽广的文化视野、立足以学生为中心、立足意识形态的政治与文化属性角度,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清醒看待思政课文化供给与学生需求的层次性矛盾、学生不同主体之间因自身情况导致对文化需要不同的差异性矛盾、思政课文化供给与学生需求的价值取向背反性矛盾。进而以问题为导向,从提高思政课的文化供给质量和效率出发,聚焦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打造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思政课。

三、坚持方法为实,大力增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效度

从理论供给而言,思政课的价值魅力和理论说服力虽然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真理性、科学性和价值性,但“好内容”也需

要寻找更好的表达方法。毕竟,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方法论是人们作为活动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客体而达到特定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不仅包括具体方法,也包括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思政课要探索切实可行的实用方法,在有限教学的文化空间里,把握好“内容”所承载的道理、事实、情感等要素,创新教学话语表达方式,研究高校学生受众的习惯、特点和认知,把课程规定要讲的、教师自主愿讲的和学生困惑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学生讲”结合起来,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像文化润物无声一样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方能最大化彰显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四、坚持探索为赢,建构拓宽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文化理路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成效是显著的。但在教学效果、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迫切需要探索长效性、可持续性和系统性路子,发挥文化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软”治理作用,运用文化治理这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治理方式加以应答,重点抓好“三大任务”。一方面是要建构形成稳定的思政课教学文化,升级构设教学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持久成形的教学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成为师生共同的课堂范式。另一方面是要建构形成独特的思政课教师文化,让思政课教师不能只做答疑解惑、

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让“人师”和“经师”合一的理念成为教师身份自觉。第三是要建构形成特殊的思政课课程文化,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第一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第一学科”、思政课建成“第一课程”成为集体的价值共识。

第三篇: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类课程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针对,有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以正确的角度来看待世界。针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思政课合作学习情境教学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思政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但是多数学生对“思政课”并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思政课”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对未来发展帮助不大。因此,多数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不足甚至是有抵触心理。新形势下,尽管“思政课”也在进行课改,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应用,依然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部分教师虽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往往是不得要领、流于形式,使得教学内容实用性和时效性较差。除此之外,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骨干教师多为四十岁左右的中年教师以及六十岁左右的老年教师。尽管这些教师的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但是对新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导致“思政课”的现代化教学举步维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二、在“思政课”教学中合理的创建教学情境

一个较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展现自我,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激发,让学生积极的融入学习之中。“思政课”科目的学习相对较抽象,其中一些重难点内容晦涩难懂,这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在此时,教师如果能够创建教学情境,则集体的力量就能体现出来,这就能更加准确的找到学生迷惑的点在哪,更有针对性的加以讲解,才能给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2]。具体到教学方案的制定以及实施,教师应充分重视情境是设置,应融合教学目标以及内容,进而设置更合理、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进一步的调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使高校思政课教学得以展开。

三、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

合作学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重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堂中的应用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充分体现出学生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之间的沟通得到加强,课堂的内容不再是老师讲授的内容,还融入了学生学习心得以及需求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使得教师可以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并对教学方案加以改善,进一步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思政课”课程开始的目标。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高校“思政课”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更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开发,合作学习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得以体现,有利于教师对此加以分析和总结,进而提出更适合的教学方案。通过对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高校“思政课”教育工作者可以设计出更加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中分析每个学生的特长以及短处所在,把学生依据其能力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学习经历等多种因素加以具体的划分,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制定其相应的学习计划、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使得每个学的特长以及优势都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需要努力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出来,教学的内容应当以生活中能遇到的问题为向导进行讲授,是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划,督促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到应掌握的信息,并使其学习自信心得以提高。

3.?{动师生的积极性

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是指教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得到调动。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得以提升,使教育工作者教学能力以及知识储备都得到提升。该学习模式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能力有所了解,同时还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专业知识得到不断巩固,并在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难题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案,是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师在“思政课”教育的课堂上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是学生在掌握应掌握的内容基础上有了主动学习的热情,互助学生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注意力的集中都有重要意义,使学生注意力得到集中,学生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同时还能听取其他同学学习心得,这就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炜.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政教学魅力的方法研究[J].读与写,2016,(10):65.

[2]彭军林,朱霁.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学能力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6,(07):192-193+196.

[3]佘时珍.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2):246-247.

[4]李淑文.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党史博采,2006,(11):42+44.

第四篇: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探析

摘 要: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给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抽象性、意识形态性及政治性等特点,而传统的政治教育又过于形式化,教学方法保守拘谨,导致高校思政课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本文主要是探析新时期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方式,找出高校思政课遇到的问题,从而使高校思政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素质和社会中的一些负面问题,出现了许多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如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缺失、协作意识差,受市场经济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大。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社会价值观和正确意识形态的必要手段,也是个人参与社会实践,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作为国家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前提是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高要求。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变化,而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显得保守、落后。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及系统性,但是如果过于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生活性和实践性,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政课缺乏针对性,再加上其理论性特点导致与生活实际脱节,因此明显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3.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指在课内外校内外的环境下,在各项实践条件可控的前提下,在预测的基础上,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期望达到的效果。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验证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校政治教育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思想更加活跃,其思想呈现多元化的现象也更加明显。教师应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状况和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

1.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是高等学校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最系统、最经常、最正规的形式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模拟教学主要是利用课堂时间,在教室或学校的特定场所里组织实施,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是一个具有生态性的相互依存、平等共生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可以在同一个课堂上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和智慧上观点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因而,以课堂作为模拟教学的实施平台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2.重视校内的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每周所占的时间非常有限,要想用课堂时间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难度比较大,这就需要在正规课堂教学之外开辟第二课堂,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如在课外时间,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小组,一方面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分析问题之中,另一方面在应用过程中反思理论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自我认同感。

3.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主要着眼于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教育资源,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提供平台。“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互动的平台,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弥补课堂灌输教学的不足。“所谓典型性是指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或历史人物的活动地;所谓代表性是指具有时代先进意义并被人民群众认可的企业、事业等单位。”这些地点、单位既体现了理论的实践作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收到最佳的效果。

三、高校思政课须解决的问题

1.教学方法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终极目标,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强调动手、动脑和亲身体验。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可能流于形式,方式比较单一,在课内,主要采取理论灌输式教学,教学过程缺乏师生互动,教学效果不理想。在课外,教学方式主要局限于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少数几项常规性的活动,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2.实践教学环节规范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没有设立统一明确的教学要求,缺乏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正因为如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往往因不同教师的组织实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明,既存在着教师“一包到底”的现象,又存在着对待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取了“放羊”的做法,放任自流、不加指导、不予管理,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教学的效果。

3.思政课注重情感教育

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力量,主要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激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思政课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满足需求为前提,在满足受教育者需求的过程中进行教育在进行教育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相应的工作,以走进其内心世界,拉近与受教育者的距离。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实际问题。要知学生之心,了解学生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才有针对性,才能主动地、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新旭.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应用[J].职业教育,2011(6):78-79.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3]夏建文.高校“两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3)

第五篇:论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摘 要】将案例教学方法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对于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投入度非常重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由传统方式中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有觉悟、有智慧、懂教育、有高深学术造诣的知音,教师的责任感、自我塑造的意愿和创建学习情境的技能,是提高案例教学品质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案例教;教师;角色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道德信念,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具备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它与其他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起,要做的是人的内心的工作,直接的对应物是人的心理和思想,所以,思政课教学的真正难点在于学生是不是“真懂”、“真信”,以及之后的“真做”。

思政课的案例教学方法借鉴了管理学和法学领域里面比较成熟的方法。案例方法运用于思政课,是指有目的地通过典型事例的有效研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头脑”的目标。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四门。我们在《概论》课尝试运用案例方法进行教学,其效果与单纯灌输的反差比较明显,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值得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学理念是思政课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范式转换的基础

根据2014年统计,我国移动互联网已经覆盖5亿人口,信息便利化已经普及。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在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存储等方面享有极端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过度供给和过度使用感到厌倦甚至烦躁,倍感“信息们”已经泛滥化、垃圾化。因此,学生陷于“信息碎片”的包围之下,高校的思政课如果再延续几十年“惯性”使用的广播式教学和单向灌输,其效益就可想而知了。与长期以来的照本宣科和灌输理论相对照,以“学”为中心――就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所互动以及有效互动,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进,在新的教学理念、程序、内容等要素共同建构下,创建学习情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会话、协作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由“以教定学” 向“以学定教”转变。

(二)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担负督导和援引的角色

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强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是指教学活动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和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由传统方式中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有觉悟、有智慧、懂教育、有高深学术造诣的“知音”;学生由被动的知识存储“仓库”转变为主动求索、愉悦进取的参与者,学生之间是合作学习关系,也是在知识和智慧成长之路上的小伙伴。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成功的关键要素。

比如将“中国梦”融入《概论》课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部分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深入分析新一代领导人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讲清楚中国梦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民群众社会期待的真切回应――中国梦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确立了宏大的奋斗目标;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提供了憧憬、共识和凝聚力量;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和勇气。之后,对于中国梦实现的道路、方向、制度保障,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任务和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就中国梦的几个具体方面,做成案例研究,由学生自主结合产生的学习小组,以讨论的方式,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全方位多视角解读,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既统领了课堂教学的政治基调和基本知识框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的课堂。

二、教师的自我塑造是把握案例教学精髓的需要

案例教学方法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教师对这个方法的掌握密切相关。案例教学应该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第二,课前撰写案例分析与课上讨论之间的关系。目前,在案例教学中,迫切需要提高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案例教学方法在思政课的使用中,所提高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够充分,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这个方法的掌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主动优化,比如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移动网络的新颖服务方式,教师都应该及时了解和使用。在自身的道德水平方面,主动以高尚和先进的榜样激励自己,把思想和行动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一致起来,成为学生的示范,得到学生的发自内心的尊崇。在教学的业务水平方面,要自我激励,不断进取,日日提高,在琐碎的日常教学中,保持干事业的热情,增长干好事业的本领。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方法主要有四个关键环节:第一,案例选择环节;第二,小组讨论环节;第三,课堂讨论环节;第四,案例点评和总结环节。在每个环节,教师都担负督导和援引的重要角色。以案例选择环节来说,选择的范围是在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之内,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在小组讨论环节和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随时掌握进度,在课堂的现场调整情境、衔接和整合各个细分的小话题。在点评环节要具备“点睛”的能力和水平,最终使案例教学从对事情的就事论事,升华为具备理性光彩的思想结论或者引发更加深入的研究。比如《概论》课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这个内容,教师可以不拘泥于章节目,而是按照专题进行讲授,配合专题插入教学案例,讲出教材的精髓。这样,既简化内容,又重点突出。进行案例教学,要随时补充新的案例,并逐步建立教学案例库。例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所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有必要补充最新案例,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

(三)提高教师选择案例的功夫

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案例有很多,我们进行选择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寻找隐含矛盾冲突点、具备反复研读的耐读性、篇幅适度的案例。例如在讲解《概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全面深化改革内容时,引入“系列世界经济论坛活动在中国召开”案例,联系到历届论坛都会重点论述中国议题,我们借此讲述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再如教材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结合“2014北京apec会议”这个案例,先由教师讲述要点――apec是我国在亚太平衡和再平衡的政治经济关系的重大事件,历届这个组织的活动中,中国发挥的巨大平衡作用,之后,由学生小组来为同学们进一步阐述2014年北京apec的特色活动及其意义,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选择案例的第二点,要选择那些内涵丰富、在逻辑推理方面需要对以往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才能胜任的案例。这样,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挑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这样的案例特别适合小组讨论。由于案例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提高教学互动性、针对性和吸引力,那么,应该尽量避免案例分析一目了然式的“明确化”和“结论唯一化”。比如,在《概论》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教材的逻辑结构里,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那么,配合价值观教学的案例应该不只一个,不能简单化和脸谱化。案例可以从cctv《感动中国》节目中寻找,也可以从全国道德模范获奖者中寻找。这些先进人物,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故事,了解这些先进典型,学生在准备材料对他们进行“围观”的时候,都会受到感染、激励、启迪和警醒等教育,“见贤思齐”,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内心深处沉淀的“不贤”相对照,从而达到“自省”。在准备讨论和讨论进行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先进人物的故事,理解先进人物的价值观,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在案例讨论中得到感染、熏陶,获得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指南。

三、增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重要意义

(一)案例使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在案例进行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着非正式的、隐含的、没有相互说明的期望和理解。这是互动的隐含前提,它甚至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行为表现。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合作,教学将被迫搁浅,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调动学生的积极配合方面,教师应该担任导演和陪练的角色,把学习期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期待,和对于来自教师鼓励、期许的积极回应,热情洋溢地投入课堂的各个环节,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

(二)组织小组学习的场域使生生互动

在案例教学的课前阶段,互动主要发生在小组内部的学生之间。在我们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每个学期的开学初,组织学生进行自愿结组,在教师提供的大纲的范围里面自主选题,自行选举组长,为之后的案例教学做好“前奏曲”。

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政治课主要解决“是什么”,教学目标是知晓一般准则;而在大学阶段,思政课应该解决“为什么” “如何什么”,是在解决问题的逻辑下,使学生“学而知之” “知行合一”。我们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单纯从书本到黑板的照本宣科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选取贴近生活、社会热点问题和引人关注的经典案例,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研究和讨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采取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的方法,在教师给定的比较大的选题范围里面,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小一些的题目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并在教师的相关专题教学的阶段,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的讨论情况。这个案例讨论方法,经过几年的实验,学生反映良好。以小组方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他们通过合作完成学习的过程,分享学习的进步成果。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个人的兴趣、思维方式、基础、心理特点、性格特点不同,所以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互相砥砺、切磋,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多元的,并且经常是充满乐趣的,在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同时,案例教学还使学生产生学习导致的成就感,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成长。

(三)建设充满趣味的课堂增加教学艺术性

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需要许多方式方法,增加教学活动的艺术性是一个着力点。因为政治理论的严肃性、抽象性和体系性,容易使学生感到吃力、畏难,那么,应该努力开发出新颖丰富的带有明显艺术特征的多媒体课件。要营造出适宜的情境和审美氛围,使学生在审美的状态下,感官活动与思想活动并举,在理论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状态下,牢牢记住一些情景,深刻领会我们的教学内容,在哲理和理性的层面使情感得到升华,建立起正确的思想辨别体系。

参考文献

[1] 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合[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6).

[2] 韩利红,陈爱祖,齐会宁.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

[3] 王天恩.问题逻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1(7).

[4] 郭文臣.即时性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5] 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教师科研项目“我国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与分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x2014f052)。

作者简介:沈??(1965- ),女,浙江上虞人,博士,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上一篇:高效课堂研讨会小结下一篇:供销社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