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教师版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雨说教师版范文

教育实习调查报告(绵师版)

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学习方法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先决条件。一套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学生更好更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研究教学法,更重要的是了解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总结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对基础教育情况及学校基本概况做了如下调查。

一. 基础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

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的轨道。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到本世纪末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针。

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是教育战线落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

2008年9月1日,我国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成就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教育、奠基中国,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描述:“两个跨越”,一个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伟大的历史性跨越,另一个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是又一次历史性跨越;“一个突破”,就是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一个重大步伐”,是指实现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一个确立”,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二. 优秀教师概况

赵倩芸老师:绵阳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历史高级教师,涪城区初中历史中心教研组组长,绵阳市学科带头教师,四川省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和课改实验区经验交流,被评为“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优秀学员,担任绵阳市历史教师新课程培训主讲。参与编撰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参与《新课程探究丛书》《世界历史》编写,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撰写的《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实施有感》在《东方教育》杂志发表并获奖,撰写《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试题设计思路》在《中国科学教育》杂志上发表,撰写《材料丰富课堂,思考改变学生》选入《历史学科省级骨干教师研修的实践与探索》一书,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多次主编、参编历史教辅资料。教育理念先进,思想独立。教学风格鲜明独特,以和谐教育著称。1996~2010年连续担任初三毕业班历史教学,连续获市区教育质量一等奖。 苏芝林老师:中学一级生物教师,绵阳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生物教研组组长兼南河校区德育处保卫科长,“绵阳市优秀班主任”,“德育教育先进个人”,涪城区生物学科带头人,中心教研组成员,涪城研修网生物学科版主,首批“全国远程教育优秀学员”。主编并出版了《立体教室》、《超常生物》、《中考生物复习与训练》、《超越中考》、《课时达标》等10多本教学专著,教案《生态系统》在“全国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获一等奖,《爱国、爱家》主题班会获全国三等奖,多篇科研论文分别获省市

一、二等奖并发表,获得“绵阳市生物学科教学一等奖”,“涪城区生物学科教学一等奖”。

三.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知识、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学生心理的发展并非同步关系,学生心理的发展或落后于教育、超前于教育,或与教育基本相适应。即便教育影响相同,学生心理的发展也可能存在个别差异;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基本相同时,教育影响也可能不同。

总体而言,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辨证统一体,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为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一定前提,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为教育提供了前提:以发展速度、发展顶点、发展时间和发展的分化和阶段为标志的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青少年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也制约其意志过程的提高,是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考虑的因素。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的速度、深度以及牢固程度,同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四. 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存在问题:1.不注重全面发展:在平时学习中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对政治、地理、生物及历史等副科不太重视,副科不仅所占课时少,而且平时基本没有课后作业及考试,月考和半期考试也只考语数外。

2.学生自由活动时间较少: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回寝室睡觉,一天的时间基本上安排的满满当当,留给学生的自由时间较少。

解决办法:1.副科的课时可以保持原样,月考可以排除在外,但是在半期考试中可以考虑增加副科考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重视副科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副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增加学生自由活动时间:下午第四节课可以考虑为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学生释放自己的压力,展现出活力,这样才能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

第二篇: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分香蕉》教学设计

培蕾小学 王静

〖教学目标〗

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材分析〗

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全部来自于学校周围的农村家庭,家长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教育意识也相差很大。但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欢动脑筋,愿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能力较强,喜欢听故事,愿意参加数学活动。而且经过一年的学习,多数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探索新知的方法。由于学校是农村小学,只能借助一些操作,但要将全体学生的操作过程展示出来是很难实施的,而且学生的操作能力、抽象概括和表述能力也高低不一,这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

(一)分分填填,温故铺垫

1.填空:

三()十二()六十二()()十八()()十八

2.☆☆☆☆☆☆

(1)平均分给了三个人,每人分( )个。 (生:每人分2个。)

(2)每人分三个,可以分给( )人。(生:可以分给2个人。)

(由练习入手,既复习了平均分,又为新知的学习找到了知识的生长点,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创设情境。(出示图)

师:今天,猴妈妈给猴兄弟俩准备的早餐是香蕉,请看一看,给它们准备了多少根香蕉?

生:12根。

师:猴妈妈怎样分才公平呢?

生:平均分。

2.分一分,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用小棒代替香蕉,帮猴妈妈分一分。

(学生分)

师:请李齐回答。(并请他上台演示。)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3.写一写,读一读,认一认。

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样表示吗?

生:12除以2等于6。

(师板书:12÷2=6(根))

师:12,2,6分别表示什么?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两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师:谁知道这个算式怎么读?

生:读作“十二除以二等于六”。

(师板书:“12÷2”读作“12除以2”。)

师:你愿意教大家读吗?(愿意)那全班同学跟他一起读。(生跟着读)

师:谁知道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生:12是被除数,2是除数,“÷”是除号,6叫做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师板书:12÷2=6(根))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师:真能干!你敢上讲台教教大家吗?

生:敢。

师:大家会认了吗?同桌互相说一遍。

4.猜一猜,分一分。

师:到了中午,猴兄弟家来了客人,猴妈妈把剩下的12根香蕉全部拿了出来,让兄弟俩平均分给客人吃。猜一猜,兄弟俩是怎样分的呢?它们家来了几位客人?把你的想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四人小组讨论,先分一分,再写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指导,学生在投影仪上演示。

生1: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6位客人,每人2根。算式是:12÷6=2(根),小猴家来了6位客人。

生2: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4位客人,每人3根。算式是:12÷4=3(根),小猴家来了4位客人。

生3:小猴家来了3位客人,每人分得4根。12÷3=4(根)。

生4:小猴家来了12位客人,每人分得1根。12÷12=1(根)。

师:你能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教师指着生3写的算式。)

生: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

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巩固练习,辩证运用

师:客人们高兴地走了,猴妈妈夸兄弟俩真聪明。猴兄弟俩想:今天我们既招待了客人,还学会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分一分的活动,不知小朋友们是否学会了,咱俩去考考他们吧!小朋友们,你们敢接受小猴子的考验吗?

生:(齐答)敢。

1.第38页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师: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1)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根)

(2)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根? □÷□=□(根)

(3)每份3根,有几份?□÷□=□(根)

(4)每份9根,有几份?

□÷□=□(根)

师:请你说出(3),(4)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看图写算式。

□÷□=□(盘)

□÷□=□(个)

师:把答案写在草稿纸上。

生1:6÷2=3(个)。

生2:6÷3=2(盘)。

师:你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1:把6个桃子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3个。

生2:有6个桃子,每3个放一盘,可以放2盘。

3.连一连。

(1)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10÷5

(2)2+2+2+2+2

27÷9

(3)有10个梨,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10÷2

(4)27除以9,商是多少?

2×5

(5)有5个盘子,每盘放2个包子,一共需要多少个包子?

32÷8

(6)被除数是32,除数是8,商是多少?

5×2

(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形式多样,集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枯燥的数字更具情趣,同时进一步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四)实践操作,拓展思维

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邀请了18位家长代表观看,校长请二(1)班的小朋友帮着安排家长的座位。怎样放才能使座位整齐美观?

师:按四人小组活动,先分一分,再写出对应的算式。(学生小组活动)

师:请各组的代表汇报你们的想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师同

时板书)

生1:先搬出18张椅子,每行摆6张,摆3行,18÷6=3。

生2:每行摆3张,摆6行,18÷3=6。

生3:每行摆2张,摆9行,18÷2=9。

生4:每行摆9张,摆2行,18÷9=2。

生5:每行摆1张,摆18行,18÷1=18。

生6:每行摆18张,摆1行,18÷18=1。

师:你认为哪种安排方法,校长最满意?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把评价手段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总结方法,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课末小结,归纳新知

师:校长对你们的安排很满意,让我替他谢谢你们!小猴子今天有很多的收获,你们呢?

生:学习了用除法表示分一分的过程,学会了写、读除法算式,记住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分香蕉》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多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4.两处设计开放题,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把数学学习生活化、实用化、问题化。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操作中合作交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甚至还有多个不同的答案,这样既充分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又达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

第三篇:华师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正弦和余弦是常规的三角函数概念,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华师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华师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正弦和余弦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和探索研究相结合,尝试成功教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相互讨论,动手感知,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3.疑点: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4.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解决重难点和疑点。

四、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一副三角板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为30°靠在墙上,则、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间距离为2米,则倾斜角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教学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3.练习:教科书P3练习。此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下、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第四篇: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应该怎么设计?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欢迎大家阅读。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1[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2[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5、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2.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

二、新课引入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

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画出图形)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

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

4、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四、平行公理

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

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

五、三线八角

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

六、课堂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 .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若∠ 与∠ 是同旁内角,且∠ =50°,则∠ 的度数是( )

A.50° B.130° C.50°或130° D.不能确定

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 B.2 C.3 D.

4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 是同位角,∠1和 是内错角,∠1和 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 ∠3.

七、小结

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八、课后作业

1.教材P19第7题;

2.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

[补充内容]

1.试说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仅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现实空间是立体的,

试想一想在空间中,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位置关系呢?(用长方体来说明)

第五篇:说教材讲稿

说课标、说教材讲稿

------------------ [来源:本站 | 作者:杨永杰 | 日期:2011年12月16日 | 浏览3346 次] 【大 中 小】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Hello! Everyone! I’m Yang Yongjie. I’m from 5 Primary School我是调兵山市第五小学的英语教师杨永杰。我今天所说的教材是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第七册第四单元。我从以下三大方面论述。

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一、 说课标

1、 本学科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2、 本册教材的内容标准

二、 说教材

1、 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内容结构

2、 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三、 说建议

1、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2、 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一、说课标

u

1、本学科的课程总目标: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u

2、学段目标:

新课标要求六年级达到二级目标: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u

3、内容标准:

本册教材的内容标准分为5个方面: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清高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其中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听:听音模仿,带着问题听。说:创设情境,带着感情在情境中说;读:分角色读;写:写单词写句子及浅层的写作。

语言知识:56个单词、3个词组7首歌谣、3首歌曲

情感态度: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

学习策略:积极合作主动请教,对所学内容主动练习和实践,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并能制定计划。

文化意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说教材

u

1、编写意图:

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积极参与;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以致用: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

中外文化交流:了解东西方文化才差异。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策略的培养:使学生能自主合作学习并乐于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循序渐进:保证各学段顺利过渡,保证中小学的衔接。

2、编排体例: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围绕学生生活的话题,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基本模式为:每个模块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新知识的呈现和运用部分,第二单元则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拓展部分。体现了听说读写用。

3、内容结构:

Module4有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学生将了解美国的两个节日:国旗日和感恩节,知道人们在这两个节日中做什么;第二单元学生了解中国的四个传统节日:端午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

接下来呈现的时第一单元的知识树

? Listen and say

Listen point and find

呈现新单词

呈现新的对话

加深课文理解

Point and say

提供真实对话情境

初步感知

呈现重点句型

读的技能

听的技能

说的技能

写的技能

Unit 1

听的技能

会话技能

说的技能

语言技能

本册教材的单元知识树 Unit 1

接下来是本册教材的单元知识树,首先呈现的是第一单元Unit 1:

? 接下来呈现的是第二单元Unit 2:

u 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 横向整合:我将本单元的知识点横向整合为语音、词汇、话题、交际用语。语音要求注意句子的重音、连读及语速;词汇要求掌握7个单词的音义形用个 词组;话题:谈论中西方的节日;交际用语:2 组What do you do on„? What’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

? 纵向整合:

第三方面:说建议

u 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学生才能乐于学习,有所收获,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法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教学,谈谈我对教学的建议: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以Module 4 Unit 1为例,通过学生谈论喜欢的节日,教师导入课题:美国人有他们喜欢的节日,How many festivals are there in the dialogue?课文中有几个节日?What are they?他们是什么?你想知道是什么吗?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 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情境中产生的问题独立思考,发动多种感官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基本的语言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点拨是必不可少的。

3、在应用中拓展延伸

学生在运用探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又会生成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简单的学生讨论合作解决,有些问题我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利用多种方法查找答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更富有挑战的问题走出课堂,把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

下面是学生在课堂中的一组照片。(照片图)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需要

u 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恰当的调整。

1、注重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日常英语学习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具体建议表格如下:(大屏幕出示形成性评价建议表)终结性评价以阶段测试为主。

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过程

评价方式

1

学习行为

态度、习惯、情感、课堂参与、合作、课内外表现

老师记录、问卷调查、学生讨论、学生自我记录

老师评价

学生互评

自我评价

2

作业和练习表现

语言知识和技能(听、说、读、写、朗读、表演等)

随堂记录、学生自我记录

老师评价

学生互评

3 语言汇报 自主口头表达、师生或

生生问答、值日生报告

规定/自选内容

(每学期二次)

老师评价、

学生评价

4 小记者采访

结合教材中的交际功能,

结合学校学生生活

规定/自选内容,口头表达,问卷形式

全班/小组交流,互评、老师评价

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

2、评价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应把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体现多样化。

3、注重情感评价

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情感评价,这样会促进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如何评价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

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新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善于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融进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中,采用“双基教学”适时点拨,指点学法,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从而实现教学的最高境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u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因此我们要积极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 有效地开发利用教材、教参资源。教材中的插图是经专家学者反复研究确定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实践性的原则。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教参,以教材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二要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录音、VCD、电视、多媒体光盘计算机互联网等资源,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 充分开发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学校的图书角、阅览室、班级后面的板报。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墙报。路边、商场的标识报刊杂志等。

4、 利用学生课堂上的生成资源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交流随机生成新的资源,教师要及时捕捉,有效调控,使这些生成资源变成教育资源。

以下我校开展的天天人人公开课的部分照片,在这一课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程资源,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英语综合水平。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便是我对本册教材“说课标、说教材”的具体阐述,只要准确把握课标,灵活运用教材,适当运用评价,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就会全面提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雨说教师版范文】相关文章:

雨说教案范文05-18

雨说教案教学设计07-25

名二子说教案范文05-29

北师版长城赞范文05-23

雨诗歌范文05-15

雨随笔范文05-15

新听雨范文05-15

剑雨台词范文05-16

洒雨中学范文05-17

听雨散文范文05-17

上一篇:英文口头禅范文下一篇:月热工稿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