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设置管理制度

2023-04-07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制度是人类社会人们行为的标准。我想学习制定制度,但不知道该如何写?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课程设置管理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小学课程设置管理制度

小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

明确学习目为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落实新课程精神,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地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的,端正学习态度,凡符合培训要求的教师必须积极参加培训学习。

一、学习的原则

采用集体统一学习与教师自学相结合的原则。集体学习注意把握课改的新动向,抓住当前的重点与焦点问题;教师自学要以集体统一学习的内容为导向,并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的搞好学习。

二、学习的内容

学习的内容包括: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当前各级教育部门有关新课改的文件、关于课改的教育理论、学术报告等。

三、学习的要求

1、集中学习要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学习内容。要做到“备、记、论、感”相结合。“备”即学习要提前做好准备,主讲人提前备好课;“记”即记笔记,记好课改理论学习笔记;“论”即讨论、辩论,一般分组进行;“感”即写感想,每人在学习之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单周二下午由教导处确定好下周集中学习的内容及主讲人并进行本周集中学习。

3、分组讨论由学科组长统一协调,各组长兼有统一收集小组成员不同意见的责任。

4、教务主任对各小组教师的学习活动有组织、监督的责任。

5、教师自学分学校统一定时与教师自定时两种情况。学校统一定时一般定在双周三上午(与集体学习间周进行),教师自定时间由教师自由安排,但要检查学习的数量和质量。

6、教师自学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学习,也可通过请教别人学习等。

7、教师自学的内容要做到丰富多彩,时空范围要广要大,以做到借它山之石攻玉。

四、落实措施

1、学校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学习领导小组” 组织指导检查课程改革理论学习工作。

2、学校积极组织教师结合教学过程进行校本培训,认真落实县统一规划的师资培训工作。

3、学校要经常派老师外出学习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4、集体学习活动由教务主任统一组织协调落实。

5、学习笔记由各小组长教务主任双层检查验收,教务主任签名。

6、教务主任对教师课改理论学习笔记定期检查,并将结果记入教师全过程量化。

7、学校统一命题,每学期举行一次新课改理论测试,并记入教师量化成绩。

8、总结推广我校先进的教学经验,撰写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论文,开发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二篇:觅渡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试行稿)

一、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配备制度

1、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遵循“个体自主开发与团体共同研究相结合”的指导方针。

2、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相对固定。原则上以班级为单位,由学校指派一名教师为该班指导者,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3、学生全班外出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另行再安排一位教师协同组织管理。

4、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行稿)3~6年级每班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弹性课时制(每班每周3课时)。负责活动的每一位指导教师按学校现行规定上课,每周两课时。

5、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小组。组长由分管校长担任,具体管理由教科室负责。实行项目组组长负责制。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教研制度

1、成立项目研究组。项目研究组由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可以对已经形成的方案作进一步的探究,也可以另行开发一个新的课题。项目研究组双周召开一次指导教师会议。由组长召集,主要讨论课程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保证活动的有效实施。

2、实行每月研究制度。每个月由1-2个项目研究组承担一次主题研究活动,推选1-2位教师,执教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并进行评课和阶段汇报。

3、定期举行沙龙研讨活动。这一活动由教科室负责,要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精心设计,形式丰富,对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4、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有一定能力与经验的教师可以自主开发新的课题研究,研究中不仅要提供详实可行的案例,还要有具体的研究过程资料以及后续研究方向。

三、综合实践活动日常管理制度

1、开学初,各组拟订学期研究计划。每学期开学的第

一、二周,教科室要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意向活动,成立项目研究组,各组研究计划要发布在校园网,经审核后开展活动。建议每个学期每位学生只开展1-2个主题研究活动。

2、定期检查组内教师研究情况。各项目组组长要定期检查教师的研究再设计和反思,学生资料包建设情况等等。

3、建立推门听课制。分管领导要组织相关人员随时听推门课,了解各组的研究动态,相关情况要予以公布。

4、教师要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研究活动,完成一定研究任务。每学期每位教师或项目研究组至少要有一份完整的案例研究,一篇有质量的论文或研究反思。

5、加强校园网的学习、交流作用。教科室定期发布学习文章供教师学习参考,各指导教师要将研究的方案、反思、论文和班级研究特色活动资料定期上传校园网。教科室将组织专人定期检查,及时公布。

6、积极开展各类评选活动。研究过程中教科室还将组织教师参加优秀指导教师、

优秀资料包、优秀案例、优秀项目研究组等评选。在适当的时机,将推选优秀的指导教师参加市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评选。

四、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奖励制度

1、课内课外教师开展活动的工作量较大,对于积极参与研究活动的教师,每学期由学校负责发放一定的活动经费。

2、以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能力和效果为标准,对指导教师进行个人或团体的奖励。

3、凡在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案例、论文撰写、展示课、资料包等评比中获奖或发表的教师,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

五、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制度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撰写要求做到纲目清楚,内容详实,便于实施。参加项目研究组的教师呈现的方案要体现课后的调整,要突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2、研究过程扎实,能体现出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学生资料包的完成有特色。

3、一个主题的研究结束后要形成完整的案例。案例中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资料卡、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照片、日记、研究小报告等。

4、学期结束在家长、学生问卷调查中,满意率达到90%。

六、综合实践活动安全制度

1、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指导者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2、实行外出申报制度。指导教师至少要提前三——五天向教科室提出书面申请,由教科室负责上呈校行政,由校行政审批同意后方可外出。

3、外出活动精心规划

(1)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合理的规划。

(2)提高校外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校外活动时间。

(3)学生的校外活动应该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学生的校外活动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

4、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另:学生如有活动需要外出,参照外出条例执行。

附:

觅渡桥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教师评选条件

1、认真执行教学常规,能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年段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围绕主题有计划展开研究,每学期至少要有一份详实的研究案例。能完成教研组下达的各项工作,有一定质量。

3、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理论,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在组织学生研究的过程中,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4、班级中各组学生资料包能呈现班级特色,体现学生自主研究

的能力,在学习资料包评选活动中获得优秀。

5、每学期上一节校级公开课或承担一次校级观摩活动或在教研

组作一次专题发言,效果良好。

6、一学期内有一篇相关论文或案例获区级以上奖或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包括发表在《觅渡校刊》上)或在校级评比中获

一、二等奖,要求真实有效。

7、优秀指导教师由组内推荐与个人申报相结合,参与评选的教师要提供相关的支撑材料。

8、对优秀指导教师学校将给予一定奖励。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资料包评比要求

总体要求:主题鲜明、目标明确、过程扎实,能体现出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具体要求:

1、研究过程解决的是我们想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的问题。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日记、研究小报告等,

2、下载的资料要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把研究中比较重要的资料留下来而不是资料的堆积。可以制作信息卡,提供信息查询途径。

3、照片作为重要的研究过程资料的记录,要有文字说明,并加以挑选;同时作为电子文本加以保存。

4、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家长、社会的评价能适时进行。

5、资料记录比较清晰,以学生记录为主,色彩美观大方。用笔大致相同,以钢笔为主;用纸比较规范,以A4或16K纸为主。

6、尽量以班级中的各研究小组为对象设置资料包,并作为参评对象。

7、资料包中有特色材料,具有创新性。

8、对优秀资料包学校将给予一定奖励,并留存学校档案室。

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撰写要求

一、总体要求:纲目清楚,内容详实,便于实施。

二、具体格式及要求:

1、研究活动目标

根据所要研究的主题设计切实可行的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 感目标。

2、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可以是框架式分课时的设计。主要围绕“我们想研究什么,怎 样研究,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来制定研究内容。

每一课时要有具体研究的内容,并简要写出这一研究中采取的研究策略, 学生的研究任务和准备。

每份研究方案,体现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步骤清楚,方式方法明确。 最后要适当写出研究反思及方案的调整。

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料要提供具体的搜集方向,包括书名、网络的链接, 适当也可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所设计的表格也可呈现,比如计划书表格、日记表格、调查表表格等。

研究方案要体现课前的预设、课后的调整。尤其要突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3、设计方案时可以由项目研究组合作完成,也可由个人独自开发。但项目研究组成员要有个人的再设计、再思考。

备注:活动方案以电子稿的形式,按教科室的具体要求发送至校园网。

二00六年七月

第三篇:南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项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管理制度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教学时间,保证课时总量,纳入课表统一管理。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要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要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目标, 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倡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学校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

4、定期组织检查教学进度计划,并对照实施情况予以调整和完善。

5、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为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平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负责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鼓励教师申报课程开发项目。

3、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的管理,重点放在对课程质量的管理、对上课常规的管理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等方面。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学校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评价制度,每年审定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情况纳入评优、评先等考核中,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情况评价要纳入学生档案管理。

评价基本策略:

1、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由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进行。

2、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3、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4、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确立评价准则和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评价。

5、以学校经常性的自我评价为主,通过评价诊断课程、修正课程并确认课程的开设价值,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预测教育的需求,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入持久地进行。

6、学校要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评价内容要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注意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质、优势、学习成效和实现程度,在学生学习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反思性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评价制度

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发挥其推动和导向作用。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要遵循《纲要》倡导的精神,又有自己特定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在评价理念上,要坚持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强调多元化,坚持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注重过程性,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因此,我校在深入分析和研究课改实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能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方案作为我们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指导性意见。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评价的依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三、评价的特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具有五大鲜明特点:

一、以质性评价统整、取代量化评价;

二、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三、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四、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客观性;

五、评价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重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

四、评价的原则

1、评价的发展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目的在于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展,应从发展性的角度探讨评定学生的成果、表现与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2、评价的整体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作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学生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意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设计一件作品时,学生对作品设计的完成,作品本身就应该是评价的依据,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对作品的第二次设计,那么在进行第二次设计时,本身就是对第一次活动的评价。

3、评价的多元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指导教师等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在活动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肯定学生与社会交往的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反对简单的量化手段划分等级,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设计某一作品时,应从多方面来探讨证明这个构思的合理性,可以从功能、审美、社会、经济或环境的角度,也可以从学生参与热情、重要度、意志等角度来评价。

4、评价的过程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提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或者没有得出所谓的“科学”结论,只要学生经历的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的发展价值。通过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体验成功的情景。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过程,注重坚持“学生自我参照标准”而不是“科学参照标准”或“成人参照标准”,即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而不是以科学发展的水平,或者成人的认识水平来评价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构的科学性。这是注重过程评价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五、评价的指标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体系中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两个纬度与四个经度的评价项目:

(一)两个纬度

1、第一纬度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包括:

a、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品质。

b、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2、第二纬度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及创新与发

现能力。包括:

a、评价学生的活动兴趣、方法、设计与反思及独立探究等能力。

b、评价学生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及沟通与分享能力。

c、评价学生的创新与发现能力。

(二)四个经度

1、第一个经度是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采用一系列的方式对自己的进步,成果以及不足加以记录,通过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活动目标以及自我调控进程,增强学习的信心和责任感。

2、第二经度是小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合作,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离不开小组集体的力量,因此各评价项目的评价首先由小组根据评价原则进行评价。

3、第三经度是教师评价,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是中心,但无论在哪一阶段,教师的指导都是必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发展性评价原则,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评价可以是正式评价----即量化或分等,更重要是非正式评价。如一句激励性话语或一个符号等。

4、第四个经度是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是跨学科,跨行业的活动的,通过家长和社会人士的一定评价,可给与更深入或更客观的过程活动指导,评价的目的不是分等而是一种对后续活动的一种指导、激励。

在划分出评价的各种类别后,要根据评价的重点,赋予不同的评价项目不同的权重系数,综合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发展状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必修课程,为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和课程要求,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学校课程管理,提高实效,特制订本制度。

一、课堂组织及师资资源

1、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3—6年级每班每周5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由主要指导老师和信息老师负责上课,每周固定为两课时信息技术和一课时综合实践活动。

2、学校建立有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人员组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由组长负责,按校实施方案,项目分工,分别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落实、检查等工作的有效实施。

3、根据学校特点,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每次实践活动必须有详尽的计划,安排,根据计划组织实,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4、学生全班外出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实行申办与审批制,经校长室统一后安排教师协同组织管理。

二、课程实施管理

1、综合实践活动以主体研究为核心,有机整合四方面的内容,逐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各年级每学期分别确定一个研究主题,统一年级主题可统一;

(2)与校本课程结合开展。

2、具体实施过程:

(1)确定主题后两周设制定方案包括主题确定背景、活动目标、活动实施计划;

(2)每个具体环节应备好详细的教案。

3、成果呈现:

(1)学生:研究计划、研究性学习资料、 研究日记、手工制作等学生作品。

(2)教师:①研究方案,计划②各小专题详细备案。③一篇完整的案例,包括主体的产生,活动目标,实施过程、学生体会反思、指导老师心得。④相关研究论文(教育故事、教学反思、论文)

4、课程实施要坚持全员参与原则,重情感驱动和自主选择,重主动实践和有效指导,重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措施与保障

1、每学期定期召开例会,交流各班实施过程;不定期展开讨论,及时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典型突出问题,确保课程实施有效进行。

2、学期末进行学生研究成果展评,教师研究案例交流。

3、开展好教师培训工作,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加强实施过程中的交流研讨活动,加强与县、市级教研室的联系,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

4、保证课程时间安排充足,上足课,上好课。

5、做好案例汇编等资料的积累工作 ,有保留价值的资料均需一式两份,一份留存,一份交至教导处。

1、成立项目研究组。课题由学校统一制定,组织组员可以对已经形成的方案作进一步的探究。由组长召集,讨论课程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保证活动的有效实施。

2、实行每月研究制度。每个月由教研组承担一次主题研究活动,推选1-2位教师,执教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或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并进行评课和阶段汇报。

3、定期举行沙龙研讨活动。这一活动由教研组负责,要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精心设计,形式丰富,对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4、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有一定能力与经验的教师可以自主开发新的课题研究,研究中不仅要提供详实可行的案例,还要有具体的研究过程资料以及后续研究方向。

第四篇:亭隆小学岗位设置管理方案

亭隆小学岗位设置管理方案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中共z委办公室、z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z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z委办发〔2014〕147号)和中共锡山区委办公室、z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z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锡办发〔2014〕106号)的精神,结合区编办下达的机构编制文件锡编办[2014]27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岗位设置科学、运行管理规范、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改革方向,建立适合本单位各类人员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岗位设置管理原则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规范设岗、按需设岗的原则;坚持精简效能、动态管理的原则。

三、实施范围和对象

本校经编制部门审批的在编、在岗人员。

四、岗位设置

本校是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以专技岗位为主。

(一)岗位总量及类别

根据学校工作实际设3类岗位共94个岗位,其中管理岗位6个,占岗位总量的%;专业技术岗位87个,占岗位

总量的%;工勤岗位1个,占岗位总量的%。

(二)岗位等级及数量

1、本校管理岗位设置1个等级,最高级管理岗位为九级管理岗位:

设九级岗位(科员)岗位6个

2.本校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九个等级,最高等级专业技术岗位为五级专业技术岗位。

(1)高级、中级、初级等级结构比例5:50:45,分别设高级专业技术岗位4个;中级专业技术岗位43个;初级专业技术岗位40个。

(2)设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4个(待国家在小学增设正高级职务后,再按规定提高最高岗位等级)。

(3)五级、六级、七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2:4:4,分别设五级技术岗位1个;六级技术岗位2个;七级技术岗位1个。

(4)八级、九级、十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3:4:3,分别设八级技术岗位

13个;九级技术岗位17个;十级技术岗位13个。

(5)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5:5,分别设十一级20

个;十二级19个;十三级1个。

3、本校工勤岗位设置1个等级,设三级(高级工)岗位1个。

五、岗位聘用条件

三类岗位的任职基本条件,严格按照《z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锡山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以及行业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执行。

(一)各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受聘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符合国家关于相应教师职务的基本任职条件;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应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职业资格准入条件;

2、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师德,无有偿家教行为;

3、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4、在晋升上一职级的近两年中,获考核合格以上等第。

(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1)管理岗位一般应具备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

(2)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五级岗位须在六级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六级、七级、八级岗位须分别在七级、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管理岗位职员以德才兼备、业绩能力为主,工作认真踏实,有管理意识和进取精神,能协调各处室完成全校工作目标任务。

(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1、受聘教师岗位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符合国家相应教师职务的基本任职条件。同时应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思想端正,关心爱护学生,善于学习,敬业爱岗,团结协作,严于律己。

2、各等级教师岗位的基本年限要求

(1)副高级教师五级岗位须受聘

六级岗位3年以上,六级岗位须受聘七级岗位3年以上;

(2)中级教师八级岗位须受聘九级岗位2年以上,九级岗位须受聘十级岗位2年以上;

(3)初级教师十一级岗位须受聘十二级岗位2年以上;

3、学校将根据上述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按照行业指导意见的要求和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有关规定,聘任时间的长短,结合工作需要,岗位责任、承担的风险以及在教育岗位上的工作时间等因素,制定任职的具体标准(详见《岗位说明书》),实施聘任。

(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1、二级技术工勤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通过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2、三级、四级技术工勤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评;

3、新参加工作的工人学徒期、熟

练期和试用期满,并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六、岗位聘用基本程序:

1、确定岗位类别。按照管理岗位职数、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工勤岗位职数确定岗位类别,公布空岗名额,教职工自主申报。

2、组织评聘。聘用工作在单位岗位聘用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按照岗位分类实施岗位聘用工作。

3、公示。各类人员确定岗位后实行公示,公示期7天。公示期间,职工如对岗位确定有异议的,可向单位岗位聘用领导小组提出书面申诉,由单位岗位聘用领导小组复议。

4、签订聘用合同。公示结束后,经学校校务委员会研究,确定各类职工的聘用岗位。签订聘用合同书。

七、岗位聘用办法

1、管理岗位各等级职员的聘用,以现聘用合同所聘岗位为基础,由岗位

聘用领导小组提出聘用岗位等级意见,报学校岗位设置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2、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办法

聘用范围。执行专业技术岗位工资四级的人员参加二级、三级、四级专业技术岗位的聘用;执行专业技术岗位工资七级的人员参加五级、六级、七级专业技术岗位的聘用。执行专业技术岗位工资十级的人员参加八级、九级、十级专业技术岗位的聘用。执行专业技术岗位工资十二级的人员参加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聘用。

聘用办法。根据竞聘 上岗、按岗聘用(任)的原则,使参加岗位设置人员按照专业技术岗位《岗位说明书》的任职条件,聘任到相应岗位。

3、工勤技能岗位聘用办法

根据按岗聘用(任)的原则,使参加岗位设置人员按照工勤技能岗位《岗位说明书》的任职条件,聘任到相应岗

位。

4、在具体聘任过程中,专技岗位主要依据本人职龄乘以与教龄(会计以工龄为主)乘以之和,各岗位依次进行岗位聘任,如出现同一专技岗位职龄、教龄条件相当者,则由岗位设置评定委员会对照加权条件按分数由高到低排名进入候选,民主测评,再由学校岗位设置评定委员会进行评定。高职低聘人员在现层级中上一级岗位有空岗的前提下,优先参与竞岗。

附加权条件:

学历:研究生(硕士)4分,本科3分,大专2分,合格学历1分。

教龄:5年以下1分,5-10年2分,11-15年3分,16年以上4分。

综合性荣誉:国家级6分,省级5分,市级2分,区级分,校级1分(多项综合荣誉取其最高等级计算,不累计)。

单项荣誉:国家级5分,省级4分,市级分,区级1分,校级分(多项

单项荣誉取其最高等级计算,不累计)。

学术荣誉:市学科带头人12分,市能手(区学科带头人)10分,区能手(市新秀)7分,区新秀3分,校能手2分,校新秀1分。

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担任中层4分,校级副职5分,校级正职6分。

担任级部组长3分。

担任教研组长(含级部副组长)分/年,两年以上1分(含两年)。

担任班主任或社团辅导教师分/年,最高不超过3分;

评优课或基本功大赛:省级一等奖4分,二等奖2分;市级一等奖2分,二等奖1分;区级一等奖分,二等奖1分,三等奖分;校级一等奖分。(非现场比赛均降为区级,取其最高等级,不累计得分)

(8)教育教学论文:

级别获奖、交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全国543

省级432

市级321

区级

(发表的论文参照同级别一等奖计分,论文累计得分不超过10分)

(9)辅导学生:

级别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全国543

省级432

市级321

区级

校级

(比赛必须是教育单位举办的,学校校长室批准、职能部门组织参加的;团体奖分值翻倍,累计得分不超过10分)

注:第6项取其最高分不累计,第7-9项均限现职级期间。

5、教职工在岗位管理期间坚持正常出勤制度,不无故旷课旷职,平时管理规范,考核合格等级以上,未曾受到行政和党纪处分。

6、根据工作要求,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岗位管理工作视为满工作量。教职工在岗位管理过程中自觉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并完成相应的学习培训任务。

八、岗位聘用管理

1、实行聘用动态管理

本次岗位聘用,聘期从2014年12月31日起。岗位聘用管理,按照聘用制的有关规定,实行定岗定薪,岗变薪变。

2、严格执行岗位比例

本次聘用严格按照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和核定的结构比例进行,保证现有参加岗位设置人员聘用到相应岗位。

3、严格按照岗位条件聘用

今后凡新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被聘用到相应岗位后,方能享受该岗位的工资福利待遇。

4、严守岗位设置纪律

严格按照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以不低于市区规定的基本条件聘用人员。对贡献突出或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经过市组织人事部门批准

后方可破格聘用。

九、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李淑英为组长,王冬云、浦伟东为副组长,陈亚敏、施萍一为组员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领导小组。

2、成立评定委员会。成立李淑英为主任,王冬云、浦伟东为副主任,陈亚敏、施萍

一、王章、过丽娟为成员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评定委员会。

3、明确管理职责。

4、做好思想工作。

第五篇:红卫小学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总结

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联系着每一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全体教师都高度关注此项工作的开展。我校按照县教育局、县人事局关于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要求,于2010年5月成功地开展了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此项工作自去年5月到今年10月,已经推行一年多,对学校人事改革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将我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 贯彻执行政策情况

我校严格按照县人事局制定的岗位设置管理办法,依据县编办核定的岗位数设岗。我校在上级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岗位设置方案》和《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明确了各类岗位总数、应聘条件和职责以及竞聘办法。学校按照以上两个方案,平稳地实施了学校岗位设置工作。

二、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情况

我校在2010年5月进行的岗位设置管理,具体情况如下:

核准专业技术岗位:七级1个,八级2个,九级3个,十级2个,十一级4个,十二级3个。

现聘任专业技术岗位:七级1个,八级1个,九级3个,十级7个,十一级4个,十二级1个。工勤岗位1个,技术工三级1个。

为顺利地推进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学校按照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全体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这是学校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经之路。二是通过教代会,在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大家共同商议制定的办法,执行起来阻力会变小。三是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办法,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通过以上努力,我校顺利地进行了第一轮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我校通过这次改革,教师们有了紧迫感,树立了竞争意识,形成了人人努力做好工作,力争上游的良好局面。在本次岗位设置工作中,我们还发现了部分问题:

1、本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主要以平稳过渡为主,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大家对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2、如何解决突出矛盾。高级岗位有限,然而符合条件的教师都很优秀且都急需聘任,这一矛盾学校解决起来很难。

3、对于老教师是否需要照顾,又该怎样照顾。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在以后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打破一味和稀泥的思想,实现真正意义的竞争,做到岗位可以变动,并且岗变薪变,这样才能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至于具体竞聘办法,主管部门可以在集思广益,反复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供基层单位试用。另外,针对矛盾特别突出的学校,采用特殊办法解决,如多下达指标等。

三、 加强岗位聘后管理情况

我校按照《岗位管理设置方案》和《岗位管理实施方案》进行了本次岗位设置工作,并与教师签定了聘任合同。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有了竞争意识。学校为进一步做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做出了以下努力:

1、向广大教师宣传,第二轮岗位设置工作将真正走向公平、公正的竞争。这样,为下一次的深入改革做好了思想准备。要思想竞争,那就要看教师在近三年的德、能、勤、绩的表现。教师只有努力做好工作,取得成绩,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高级岗位聘任。

2、学校进一步完善各类工作制度。学校新制定的各项制度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如考勤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制度、教学质量奖励制度等。

针对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希望上级关于岗位设置管理的办法早些出台,让全体教师明确目标和办法,以利于工作的开展。如果临时再制定办法,工作上就会更被动,且无多大实效。

学校实行岗位设置管理,有许多积极的成效,但在工作中也难免会有阻力。我们将在工作中认真分析原因,积极思考探索,做好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促进学校向前发展。

红卫小学 2011年10月22日

上一篇:小学教学常规自查报告下一篇:学校教研工作总结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