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

2023-03-18

第一篇: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

论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特征

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又必须注意,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是艺术品。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类要以真和善为前提,并通过审美性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

西方社会自14世纪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的原义是指在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思想的基础上,获取新知的运动。文艺复兴时代是艺术史上强烈的自觉意识觉醒的时代,恩格斯在讲到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写道:“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艺术界群星荟萃、流派纷呈的时代。在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变革中,先后涌现出佛罗伦萨画派、罗马画派、威尼斯画派、热那亚画派和那不勒斯画派等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

意大利文艺复兴在艺术发展上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13世纪后期至14世纪中期,这一阶段为文艺复兴的预备期。主要以意大利佛罗伦萨为中心,代表人物有乔托、马萨乔等;第二阶段从14世纪中期开始至15世纪上半叶,为文艺复兴中期或发展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安吉利科、保罗·乌切洛、波提切利等;第三阶段从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为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此时文艺复兴的中心转向了罗马。主要代表人物有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第四阶段从16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前期,为文艺复兴晚期。这一阶段以威尼斯画派的崛起为代表,主要艺术家有提香、乔尔乔内等.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 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虽然有人(如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在著作中为古典柱式制定出严格的规范 。不过当时的建筑师,包括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本人在内并没有受规范的束缚。

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

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 十八世纪末,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时期。另一种看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到十七世纪初就结束了,此后转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它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解。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 ,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文艺复兴的作品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然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义者开始用研究古典文学的方法研究圣经,将圣经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因此在历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进步作用。

艺术语言的创造来源于审美理想

艺术语言在经过原始的创造动机和崇拜自然物的巨大激情,创造了自己的稚拙艺术形式之后,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之中。外国艺术语言除了向世人传达精神层次上的文化意义外,并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一定文化的美学内涵,同时也是画家对现实生活审美理想的一种体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其美术作品就是一个时代艺术语言鲜明的印证。由于受到写实主义艺术语言的影响,他们对美的崇拜,逐渐转向视觉的真实。他们的艺术创作一方面围绕着宗教题材展开,一方面又借宗教题材来表达画家对现实自然社会的看法,促使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人文主义色彩。这就是以人性取代神性,反对宗教的精神禁锢,重视现实生活,发展人的个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力等。例如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创造亚当》,作品表现的是上帝创造的第一人———亚当正渴望地等待,让上帝的手指触到他的手指,亚当健美的身躯就会获得生命。画中的亚当表现出画家对于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以及对人的觉醒的渴望。画家借宗教神话题材的描绘,一方面把中世纪美术的艺术语言尽情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对人性的尊重、人的价值的肯定。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时代。这场运动历时二百余年,它像一股摧枯拉朽的狂飙,彻底地扫除了欧洲长达千年之久的封建文化余孽,为人类艺术谱写了新的篇章。文艺复兴在艺术史中不是一个孤立的时代,它是古希腊罗马美术的复兴,同时又与中世纪美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说古希腊罗马美术是文艺复兴的历史之源和遥远的榜样,那么中世纪后期的哥特式美术则是文艺复兴美术风格的现实之源和直接的基础。文艺复兴美术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并结合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走向了时代的辉煌。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其性质都具有相同性,即它们都体现了以人为主体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和以神为主体的世界观之间的斗争。然而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以及时代背景中,又彰显着各自相对独立的艺术创造个性。欧洲文艺复兴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当推意大利和尼德兰,然而这两地域的绘画艺术既有不同的起源又有相互之间的传承影响;既有不同的绘画形式又有着趋同的人文理想„„关系可谓是错综复杂。本文对这两个地方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围绕相同点和不同点两部分进行论述。其中相同点主要包括意大利与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绘画所体现的进步的精神内核:首先看经济基础,文艺复兴之前的意大利和尼德兰都因为地理优势成为当时欧洲重要的贸易中心,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产生,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从而产生了新的文化需求;其次主宰这次欧洲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当时的人文主义精神虽然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但是从否定中世纪的神本论,肯定人自身的价值方面来看,当时的人文主义精神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的进步意义。表现在绘画上主要是宗教绘画的主体形象已经变成了生活中的自然人,神话故事传说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存实亡的依托;而且在当时出现了适应市民阶层审美并与市民生活更为贴近的肖像画、风景画等画种。不同点主要是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尼德兰文艺复兴绘画文化脉络和图式渊源;两地的画家在技术上的创新点;具体绘画作品的面貌特征。首先在渊源方面意大利文艺复兴虽然受多种艺术传统的影响,但是它最主要的图式来源是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作品。而尼德兰文艺复兴的绘画则是通过改良并发展晚期哥特艺术来实现的;其次,在绘画技术上的贡献方面,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更多的贯穿了科学主义的精神,发明了透视法,并首率先将人体解剖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绘画中,创造了许多理想的形势比例和人物造型,形成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促进了当时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绘画的发展;尼德兰对绘画技术的贡献主要在于改进了油画的技术,克服了丹培拉绘画技术干燥速度过快、不易反复细致刻画、画面光泽度差等缺点,从而使油画技术趋于成熟。在不同点的第三部分,本文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和尼德兰各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及其具体的作品:从乔托到提香,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意大利文艺复兴创造出了大量典型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这种形象皆有典雅的姿态、匀称的比例以及优美的面容,成为后世西方古典绘画的楷模。通过分析凡艾克、博斯、博鲁盖尔等人的代表作,我们可以发现尼德兰画家感兴趣的不是理想化的形象,而是现实中的真实。通过本文的对比研究,揭示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两个最重要的地区在绘画方面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相同的经济基础以及思想内核。

第二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艺术家的主要贡献

摘 要: 通过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大量尝试和探索,再经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大师的总结终于创造出了一种典型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这种形象有和谐的姿态,匀称的比例,优美的面容成为西方古典艺术的楷模。在艺术内容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艺术家们起初在宗教的合法外衣下给作品注入世俗的因素,以后逐步扩大到描绘希腊罗马神话和普通人的生活,开始在作品中歌颂人性,赞美自然,表现人文主义思想。

关键词: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濒临地中海,它是西欧于东方贸易的重要枢纽。早在

12、13世纪,以手工业和毛纺业为主的意大利经济便迅速发展起来,一批独立的、经济繁荣的城市出现,城市中新兴的市民阶级和商人也形成和壮大起来。新兴阶级对文化艺术有新的需求,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应当摆脱中世纪封建神权的禁固,开始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吸取养料,新的艺术风尚和审美趣味在城市中出现了。

意大利艺术家并不满足于对自然的观察和模仿,他们通过对古代艺术的研究和学习,力图创造出更加理想化的形象。通过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大量尝试和探索,再经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大师的总结终于创造出了一种典型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这种形象有和谐的姿态,匀称的比例,优美的面容成为西方古典艺术的楷模。在艺术内容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艺术家们起初在宗教的合法外衣下

,以后逐步扩大到描绘希腊罗马神话和普通人的生活,开始在作品中歌颂人性,赞美自然,表现人文主义思想。

在美术史上,通常从乔托开始写新的一章。他不仅是第一位在绘画中创造出写实风格、发现平面上塑造空间深度表现手法的画家,他还把优美的叙事同忠实的观察结合起来,使绘画不再是文字的简单图解,具有了独立的意义。从乔托生活的时代起,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姓名,美术史从此成为一部杰出艺术家的历史。

15世纪的意大利同古代希腊一样,形成许多独立的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画派,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在众多的地方画派中,以佛罗伦萨画派最为著名。

佛罗伦萨是这时期意大利最先进的城市,人文主义思想在这里得到顺利的发展。由银行家和各行会代表参加的市政委员会广泛地捍卫市民的利益。15世纪30年代,美迪奇家族实际上掌握了佛罗伦萨的政权,银行家柯西莫•美迪奇以权力和财富控制着佛罗伦萨城。他既是二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鉴赏家。在他的资助和倡导下,佛罗伦萨的艺术得到了繁荣和发展。美迪奇家族的后继者罗伦佐•美迪奇也是一位艺术的支持者,他的宫廷成了当时佛罗伦萨的艺术中心。这样,15世纪的佛罗伦萨不仅在意大利的政治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文化艺术发展中也处于领导地位。

15世纪初,佛罗伦萨出现了三位艺术大师,被誉为“小三杰”。他们是建筑家布鲁涅列斯奇,雕塑家多纳太罗和画家马萨乔,他们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开始。

马萨乔不但是壁画好手,他的木板画也很出色。1426年他作的“圣母登宝座图”(是为比萨城的一座教堂画的祭坛画)继承了乔托等大师的传统样式。高高的宝座上坐着圣母子,旁边有膜拜的天使。马萨乔画的天使不再跪着,而是在弹奏琴弦。圣子也变成了吃着葡萄的可爱样子。画中有从左方射来的光线,显得既柔和又自然。

除了那三位杰出的代表外.15世纪的佛罗伦萨还产生了许多有名的画家,他们大都出身民间,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缺少拉丁文修养,但却是些才能卓越,富有探索精神,执着于新的美术理论和实践的人。他们的作品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并各具艺术特色。

盛期文艺复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这时艺术走向成熟,新的古典艺术规范确立。

这个时期在美术理论方面也有不少建树。达•芬奇的绘画美学思想在他的笔记和言论中充分体现出来。瓦萨里的第一部传记美术史问世。这些理论著述反映了人们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看法,认为艺术是现实的镜子,主张艺术模仿自然,强调艺术处理手法上难能可贵的技巧。盛期艺术家追求的美多是一种“绝对美”的概念,他们把“最完美的比例”、“最美的线条”、“最温柔典雅的形象”视为普遍永恒的公式,创造了一种古典理想美的艺术典型。完美、准确、概括的写实绘画体系建立起来,盛期文艺复兴在美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达.芬奇是盛期大师中的第一位巨人,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天才的多面手。他不仅是画家,而且是集工程、机械、数学、建筑于一身的巨匠。他的成就使今天的人简直难以置信,一个人怎么 会有那样旺盛的经历,对所有这些不同的领域作出如此精深的研究,而且在所研究的领域中几乎全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美术方面,达.芬奇总结了15世纪艺术家的研究成果,在绘画构图、明暗、透视、色彩等方面都有所建树。科学性和理想化都是他创作的最高境界。达.芬奇出生在离佛罗伦萨不远的一个小镇,他的父亲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发现了他的绘画才能把他送到著名的画家那里学习绘画后来他结束了六年的学徒生活开始在佛罗伦萨生活工作。其中《岩间圣母》是他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作品内容取之圣经故事,描绘圣母子在约旦河边遇到施洗约翰的场面。在昏暗的岩石背景中,人物似乎被一层雾样的潮湿空气包围着,他们从深色背景中浮现出来。整个画面洋溢着一种幽静而温馨的诗意。1498年他完成了壁画《最后的晚餐》。这幅壁画在构图,戏剧性情节的处理,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明暗和透视的运用都达到了当时的顶峰,被大家公认为第一幅理想的古典绘画作品,从此被誉为不朽的世界名作。达.芬奇的另一幅杰作《蒙娜丽萨》完成于佛罗伦萨。他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精心的制作,刻画出一位普通意大利妇女的真实形象。既表达了作者对人的歌颂和赞美,又集中体现了盛期文艺复兴人们审美理想和艺术成就,所以它成为名扬世界的艺术杰作。

盛期文艺复兴的第二位大师米开朗基罗,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家,也是一位诗人。他把艺术视为同上帝的创造一样的神圣,使他成为西方艺术史上第一位具有浪漫气质的艺术大师。“创造亚当”是米开朗基罗天顶画中最富想象力的一幅作品。在这幅画中他第一次把上帝描绘成一个身体健硕、精神焕发的白须老人,从此这个形象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上帝。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拉斐尔是一位头脑聪明、性格温和、最善于吸取别人长处的一位杰出大师。他创造出文艺复兴典雅、优美、具有高度技巧的艺术典型,这是现实美和理想美的统一被后世称为古典艺术

神与古典的美相结合,创造出了既庄严又富于人性的圣母形象。这幅画同时也反映拉斐尔的人道主义精神,思想文化素养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在美术史上,“晚期文艺复兴”又被称为“样式主义”时期,这是盛期文艺复兴到17世纪巴洛克风格产生之前的一个过度时期。这时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艺术风格。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从古典主义立场出发,在这个时期的艺术持否定态度,认为它是一种专门对盛朋大师艺术进行仿照的矫柔造作的风格,是艺术的倒退和衰落。当代美术理论家则提出了重新评价样式主义的问题.认为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不满足于古典艺术追求绝对完美的唯理主义,企图突破前辈大师的艺术规范。开始探索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有的艺术家一味追求虚饰浮华,怪诞离奇,则是不可取的。对此问题,至今仍无一致定论。不过总的来看,完全站在古典主义立场上对它持否定态度已不为当代多数人所接受。今天很多人对它持较积极的看法。

意大利艺术家并不只对自然的观察和模仿,他们还通过对古代艺术的研究和学习,力图创造出更加理想化的形象。通过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大量尝试和探索,再经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大师的总结,终于创造出了一种典型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这种形象有和谐的姿态,匀称的比例,优美的面容,成为西方古典艺术的楷模。

在艺术内容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艺术家们起初在宗教的合法外衣下给作品注入世俗的因素,以后逐步扩大到描绘希腊罗马神话和普通人的生活,开始在作品中歌颂人性,赞美自然,表现人文主义思想。

归结起来,艺术作品内容的世俗化,技法的科学化和审美的理想化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造型艺术的重要特征。意大利文艺复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以归纳为,确立了科学的绘画体系,建立了古典艺术规范,产生了大批富有探索精神和艺术才华的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雕刻、绘画作品和艺术理论著述。

参考文献:

[1] 艺术传播于概念[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 6 第85页

[2] 艺术于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1 第217页

[3] 艺术的意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8 第87页

第三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学艺术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始于十三世纪末期的意大利,粗略指涉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之间所经历的这四百多年时间。文艺复兴一词意指重生或复活,通常可以涵括欧洲由野蛮的黑暗时代演进到一个在各个领域都有新发展的时代,而这些领域的成就均超越了伟大的古文明。

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精神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其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要求复兴古希腊及罗马的文化,提倡理性。其本质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个性解放,意志自由,认为人在世界上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追求知识,重视实验科学,主张探索自然,用科学方法了解自然; 否认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权威,揭露教会的腐败,嘲笑僧侣的无知。另外,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反对以出身、门第来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者追求文学艺术的复兴,认为文学的根本价值在于能塑造人的灵魂。

人文主义的积极意义在于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度。但是,人文主义本身也有其时代和阶段的局限性。它过分强调个人,容易造成主观随意性或极端个人主义。人文主义运动是显贵家族支持的豪华运动,是意大利享乐主义和古典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本身是贵族式的,根本与人民大众无缘。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是人文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文学是表达人文主义思想的世俗文学。它以人的尘世生活为中心,以市民生活为重要描写对象。人文主义文学摒弃中世纪梦幻、象征的创作方法,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真实描写现实生活。人文主义文学常常采用方言俗语进行写作,为各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文化创造运动,他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出现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和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兴起,涌现了一批在人类文化史上永远闪光的巨人。文艺复兴前期,在意大利,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学三杰”,他们写下了很多的文学巨著,响应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强调信仰自由。《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在《神曲》中但丁表达了他对教会腐败的鞭挞和对古典文化的崇尚,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最后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彼特拉克首先提出“人学”与“神学”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因此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笔下是现实生活中的美丽情感和喜怒哀乐,追求的是一种现实的幸福生活,表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十日谈》是薄伽丘的代表作,其通过现实主义的描写,猛烈抨击教会的腐败和黑暗,具有强烈的世俗主义色彩,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作品的杰出代表。

16世纪是文艺复兴的末期,而意大利的艺术却空前繁荣起来,出现了意大利晚期文艺复兴“艺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的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一幅少妇肖像画,精华在于她的微笑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这幅画以大自然为背景,以自然美来烘托女性美,产生一种更理想的效果。拉斐尔擅长于画圣母像,他笔下的圣母不再是过去宗教画中那种呆板而神秘的圣母,而是美丽温柔和充满母爱的世俗女性,但圣母的眼神略显哀愁,似乎预感到基督坎坷悲惨的命运。米开朗基罗善于雕刻和绘画,及有代表性的有雕像《大卫》和《摩西》、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他的雕刻和绘画作品展示了人体美与内心美,歌颂了人的力量与伟大,充满人文主义精神,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当然由文艺复兴涌现出来的文人艺术家远不止“文学三杰”与“艺术三杰”,当时还出现了对人类文明史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家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等。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人文主义精神及文学艺术成就对后市都具有深远影响。

第四篇: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

姓名:陈小溪 学号:2010710038 学院:统数学院 手机号:18755220522 浪漫主义的思想产生于 18 世纪中叶, 19 世纪初的欧洲文艺思想界。这个时期,政治风云变化频繁。由于欧洲大陆封建复辟,各种思想文化领域和艺术风格先后兴起。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精神早在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就有所表现。如《 田园》 、《 英雄》 以及《 第九交响曲》 等等。都有浪漫的色彩出现。但真正揭开浪漫主义音乐序幕的应首推舒伯特、韦柏。

浪漫主义这一词的含义,原来是指用罗曼语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首先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中。在作品里,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完全不受限制地表现出来。就是说,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在理论上相对立。古典主义的音乐是线条式的而且是鲜明的,浪漫主义的音乐富于色彩和感情,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实际上在古典主义音乐中,已含有浪漫主义的因素,而浪漫派的作品中,也多有古典式的内容。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如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主义音乐派创新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的形式。

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贝多芬的音乐只是黑白电影或版画的话,那么浪漫主义音乐派作品则像水彩画和五颜六色的油画。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民族性、民主性。反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分裂,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了表现这些内容,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爱国主义和民族统一思想,在上特别注意吸收民族英雄的精华。

人民性。浪漫主义音乐家受到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的启示,在他们的作品中力求真实地表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社会道德、审美观和理想,同时为使作品被人所理解,发展了乐器作品的标题性,创作了大量的标量音乐。

抒情性。它与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不同,浪漫主义崇尚感性,注重揭示人类精神和内心世界,而这些又是通过作曲家个人的感受表现的。因而抒情性的个人心理刻划,自传性,则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并促进了抒情体裁的发展。

幻想性。这是作曲家为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解决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理想矛盾,所采取的一种手法。浪漫主义作曲家之所以喜欢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选也题材和形象,正是由于从这里可以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任意驰骋的天地。

新精神。浪漫主义作曲家不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德观念上反对因袭守旧,而且在艺术上,在音乐体裁,形式以及创作手法诸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发展和丰富了人类的音乐文化。

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的形成与其当时的社会因素是分不开的,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它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要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皆可归为浪漫派。从时代上讲,十九世纪中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因为欧洲通过传教等方式与其他国家进行沟通,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派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是欧洲势力的鼎盛时期,虽然浪漫主意思想逐步衰退,但它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久远的。

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舒伯特和柏辽兹可谓初期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派的代表人物舒伯特的创作中心是艺术歌曲,艺术歌剧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这是浪漫主义音乐派作曲家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领域。舒柏特选用的诗歌范围很广,有歌德、席勒等大诗人的诗,也有它的朋友朔贝尔的作品。他歌剧中的钢琴伴奏,不仅起了陪衬旋律的作用,也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主要手段。舒柏特的歌曲被称为“艺术歌曲”,但许多歌剧中淳朴的音乐语言,常常接近于民歌,他的《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歌曲,后来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民歌常用的分节歌的形式也是舒柏特歌曲创作的主要形式。

李斯特是中期浪漫主义音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一生对音乐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丰富了钢琴技巧的表现力。

他的钢琴音乐不仅有诗情画意的小品,也有宏伟、辉煌的艺术效果和具有交响性的乐曲,他使钢琴音乐获得了管弦乐队般的效果,气势宏伟,热情磅礴。二是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体裁。一生中他写了十三首交响诗,以《前奏曲》和《塔索》最为著名,这些交响诗具有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和戏剧性的特点。此外,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反映匈牙利民间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

2、

6、

12、15首是经典之作。

理查施特劳斯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派作曲家。作为一位作曲家,施特劳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交响诗方面,他完善了交响诗的结构形式,精心创作主导动机以及专门描写人物、地点、情景的音乐片断。他的管弦乐配器方面同样显露了卓越的才能,他的作品线条思绪极尽各种乐器之性能,使他的作品中一个极平常的动机或主题也能发出最迷人的光彩。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主要受瓦格那的“乐剧”的影响,作曲技巧虽然高超,但内容比较苍白,与瓦格那的作品相比较要单薄得多。他的作品有时象一篇充满绚丽辞藻的散文,但却在复述一个空洞无聊的内容。施特劳斯是由古典创作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综合者,莫扎特的明澈,贝多芬的动荡,勃拉姆斯的结构感,瓦格那的英雄性,李斯特的标题音乐,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对管弦乐队的熟练把握使他的作品发出迷人的光彩,但世纪末的文化特征,也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即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倾向。他的创作和瓦格那一道预示了二十世纪音乐的来临。

浪漫主义音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

第五篇: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

作者:山菊花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李清照在不同时期的词风的论析,如少女时期的词清新鲜丽、明快活泼;新婚时的词婉媚秀逸,真挚缠绵;乱世中的词孤独寂寞、感世伤怀;且倜傥有阳刚气的她,在词中所表现的俊爽开朗,超脱豪迈。说明了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个性心理的影响下,使李清照的词风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率真美,柔情美,凄冷美和阳刚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博采众长,而不与流俗苟同,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且下开南宋婉约词风,人称“易安体”、“漱玉词”,以及她的词对人类感情反应的深度,所表现的鲜明个性与风神,和对艺术技巧的完美追求,都充分展示了一个旷世女词人超迈尘俗的才华.[关键词] 清新 率真 柔情 凄冷

俊朗

[层次]

一、 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少女时代的词风

二、 婉媚透逸,真挚缠绵,柔情似水的少妇情怀

三、 孤独凄清,感世伤怀,颠沛流离的中年女性形象

四、 俊爽开朗,超脱豪迈,倜傥有丈夫气的阳刚之美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名宦之家,官宦门第及政治环境的濡染,文学艺术的熏陶,她才高学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在灿如繁星的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催粲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见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她既有一般女子的温柔,又有文化女性的多愁善感;从她诗词中所流露出的神韵,不仅表现在她作为一位女词人,所具有的卓越超群的才华和孤傲超旷的气质,还表现在她的不同时期的风格迥异的词中,她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正是从这些“别是一家”的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才华横溢、忠于爱情,在悲苦屈辱面前不低头的光彩动人的女性形象。

一、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少女时代的词风

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阁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少年时的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加之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记,形成了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终于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闺情词,绰约轻倩,自然妩媚,最能表现出年青女性的活泼天真,都是写她的真实感受,以己之情,抒己之怀,率真坦荡,不必象男士们一样去揣摸女人的心理。如小令《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把一个天真活泼,而又有点娇羞的少女形象,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却又耐人寻味无穷,非男作家以女子口吻作的闺情词可以企及的。 又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其词表露出的女性情感,既热烈又恬静,既微妙又直率,其婉媚秀逸之处,尤如天成。

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词中描绘了一次结伴舟游,因为“沉醉忘路”而“误入藕花深处”这一误,却“误”出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沉寂的莲花池因为这一群误入者一下子沸腾起来,从姑娘们的惊呼声,划浆声和水鸟惊起拍翅声中,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了词人那种从心中迸发出的,不可名状的欢快之情。在这首小词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在青年时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在她身上看不到封建规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景物在她身上却留下了天然的朴素与自由的印迹。词中所表现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却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她这种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的游山玩水,而是寄情山水,托怀于自然。她虽然也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也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于写作,钻研学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且此词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其艺术技巧新颖巧妙,高超绝伦;而表现手法是移情于物,寄情于景,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同时,我们又可看到一位活泼开郎、率真洒脱的少女。

二、婉媚秀逸,真挚缠绵,柔情似水的少妇情怀 宋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心绪激荡,任性豪逸的少女时代过去了,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赵明城也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赵挺之官至微宗宰相之位,而他却自幼爱好金石书画,同是一个才华横溢、诗文俱佳的青年,夫妻二人志趣相投,文学修养颇多一至,经常一起唱和诗词,一起整理古籍,共同收集和研赏金石珍宝,陶醉于艺术境界里,真可谓“金石姻缘””,开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一段岁月。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甜美的爱情使得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在诗作中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一个新婚女子特有的真挚缠绵的柔情。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作者以活泼、清新、浅俗的话语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反映了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既表现了她多愁善感,细腻多情的一面,以她独有的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没一丝扭捏造作,全出自于自然细腻的生活情景,从中也透出她艺术技巧的精深与娴熟,用词明白晓畅,灵动自然,她的词继承了二曼之高雅,秦观之妩媚,苏试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陶铸熔冶,取精用典,且以寻常语入音律,托深了词的内涵,成为“别是一家”的易安体。 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新婚的幸福甜蜜自不毕说,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与丈夫相知相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因而,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李清照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悟人生,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女性的柔情美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

如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用白描的手法,以浅俗之语入词,化俗为雅,发扬了柳词用语浅近的风格,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这是“易安体”的一个显著特色,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使“浅俗之语”为婉约词生辉添彩。

这首词是李清照重阳佳节寄给丈夫的,词中描写了她孤寂凄清的处境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曲折地表达了词人闺中的寂寞和离愁,展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明以写景为主,暗写相思之意。从“红藕相残”的秋景中,隐约透露出作者愁闷的心情: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离愁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夫妻之间的相思之情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挥之不去。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象游丝一样萦绕于心。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现,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处突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

又如《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在丈夫赵明诚出仕在外的一个春天,风雨连绵,阴晴不定,词人独守深闺,离情万种。她欲饮酒赋诗,又怕招来闲愁;欲寄万千心事,又恐传递无人;欲倚栏远,又觉娇慵无力;欲拥衾独卧,又感被冷香销。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留情话”。在女词人眼里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作者情思,“红藕”、“玉簟”、“兰舟”、 “萧条”、“宠柳娇花”、“玉栏干”、都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用话熨贴细致,坦率深挚;表情热情、大方、毫无扭捏之态。在此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纯真而又无计排遗的爱情,可知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然而,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赵明诚接到了出任莱州太守的诏令。送走明诚后,李清照难以面对亲人远去的现实,与自己最爱的亲人离别,令李清照彻夜难眠,愁苦的滋味开始侵袭她的心绪。随着明诚离家日子的延长,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此时此刻,花开花落,四季更迭,秋风春雨,都会引起她思想情感上的波动,女词人坦率地描绘了相思的苦楚和对丈夫的真挚情感,这类作品在她前期的作品中最为多见。

如抒发相思之情的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词一出,好评如潮,她的词称得上“无一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般,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形成了婉转而又疏隽的艺术风格。在封建社会,作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能不受封建礼教的禁锢,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以写诗写词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她这种文化女性的特质,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草堂诗余集》也说:“写出一种离别心神,而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 又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词直抒爱情生活,表现更为真挚缠绵。“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李清照夫妻暂时分离,思念之情绵绵不绝。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脍炙人口,这三句采取自我反衬的笔法,用西风吹动卷帘,露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容颜,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上片述说由白昼到深夜一整天独处深闺的离愁,窗外阴沉暗淡,室内香烟缭绕,“永”、“销”二字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次日为九九重阳,又逢佳节倍思亲之际,离情转深,故香帐凭枕,夜深难寐。“凉初透”,兼写秋天的萧瑟与心境的凄冷。下片纪重阳赏菊情事。自古即有重九饮酒赏菊风俗,李清照以其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遣词,在词坛一枝独秀。轻下笔,将女性脉脉柔情点染到极致,浓蘸墨,将女性的纤纤柔弱刻画入微。柔润,润到称绝,凄美,美到无比。

三 孤独凄清, 感时伤怀,颠沛流离的中年女性形象

靖康之乱,使李清照生活发生了巨变,丧夫之痛,游离之苦,使她词风变为凄恻悲怆,往日曾写到的那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活泼消失了,“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里的那种逸兴不见了。后期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徒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她将个人的愁思愁绪与伤时伤乱的家国之痛触为一体,委婉凄戚,孤独、愁闷,读之让人凄怆欲绝,写出婉约词的忧伤绝唱。在《清平乐》这首词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来慨叹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

纵观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作,一曲《声声慢》将词人南渡后,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以非常沉郁、凄婉的笔调,以及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写的愁情含蓄曲折,心中结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心酸,也更能感染人。此词描写了词人在一个秋日里,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境,这实际也是作者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首词曲折然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漂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所表现的这一深重的、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联系作者的生活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愁情,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产生的,在反应了个人的不幸的同时,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国愁家恨交织在一起。这种“国愁家恨”与词人南渡前那种“离愁别恨”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包含着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内容,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家亡之恨,是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因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李清照南渡后正是在这种愁苦和悲愤中度过余生。

四、俊爽开朗,超脱豪迈,倜傥有丈夫气的阳刚之美 李清照既然是个女词人,她的词自然未能摆脱闺阁之气,但这决不能视同一般的“闺阁词”。沈曾植《菌阁琐谈》就说 “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①。这个评价指出了蕴藏在李清照闺阁风姿中的特殊气质,她的词既有女性的温柔灵慧,又有着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和开朗特点,是温婉中有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出刚健、洒脱、俊爽。即便是一些感时伤怀的低回沉吟,追念往事的凄苦之词,其中也流动着一种爽逸之气,与一般流行的香软的词风异趣而别树一帜。她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起来,使词婉约而不绮糜,柔中带刚,于柔媚中蕴含激昂豪迈气势,倜傥而有丈夫气。《渔家傲》一词就充分展示了她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一面: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渔家傲》它借助于梦境的描述,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神话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闪烁的星群想象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这样的神来之笔出自李清照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确实是惊人的。

在词中,词人通过神奇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太空,不顾“路长”“日暮”,在九万里风的推动下,神游太空。反应了李清照不满现状,要求打破沉闷狭小生活空间的愿望。虽然词中没有出现象《乌江》诗的直语豪言,但我们能感受到李易安不逊须眉的那份飒爽豪气,一个漂零无依的女词人竟渴望借助万里鹏风,把自己投入到入神仙般的奇异世界,这奇异的神仙世界,是词人理想与精神寄托之所在。这首词具有阔大而又豪迈的气度,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使这首《渔家傲》成为《漱玉集》中独具特色的词篇。

李清照的词倜傥有丈夫气,从她的许多言行举止中就可以看出。她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忧国之念,辉宏之志,不下陆游《诗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发自一个柔弱女子笔端的铮铮誓言和心灵的告白,令多少七尺男儿感奋不已。这是李清照为后人留下的万代悲歌,也是其本人坎坷经历及执著求索精神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我们不难窥视到旷代才女才艺的超群,动感的文思,心灵的高洁,还感受到正直文人忠贞温婉人格的魅力,而显示其性格刚烈一面。

总之,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郁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风格是精湛高妙的。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和关注国事的积极精神为后人所称道,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周汝昌等 《唐宋词鉴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3第二版

上一篇:我心中的宪法主题征文下一篇:物业副总经理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