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和改革时期的

2023-03-18

第一篇:文艺复兴和改革时期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学艺术成就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1——2012 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西方文化专题

任课教师:龚世俊

学生姓名:张瑞

班级:经济学院统计1002班

学号:1102100227

论文题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学艺术成就

内容摘要: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是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体现在文学、美术、雕刻、哲学、建筑等方面。文艺复兴推

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关 键 词:人文主义思想、平等自由、现实主义、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学艺术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始于十三世纪末期的意大利,是一场由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它的起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而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 的产生与当时在大学中兴起的修辞学、哲学、民法学、医学、天算学等“人文学科”密切相连。这些学科都与中世纪神学相对立,以讲授希腊、罗马的古典学问为特征,以有益于人的现实生活为职志。传授与研究这些新知识的新兴文化群体,被称之为“人文主义者”,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被后来的历史学家概括为“人文主义”。尽管人文主义者的文化、社会活

动不尽一致,但却有着共同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他们根据现实社会变动的要求,掀起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启蒙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作为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肯定和注重人、人性,要求在各个文化领域里把人、人性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人文主义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高贵;

二、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注重人的现世生活的意义;

三、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栓桔和封建等级观念,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四、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认识自然,造福人生。

针对教会蒙昧主义的“神本”理论,人文主义者大力颂扬人的伟大与尊严,肯定人的个体的价值与权利。他们吸取古典文化传统与基督教神学传统中的某些思想,创造性地以“借神颂人”的理论形式来阐发自己的理想。人文主义文学所反映的基本内容就是人文主义思想。

在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就宣称人是高贵的,因为上帝在造物之初,就赋予了人“意志自由”, 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

集》。彼特拉克宣称:“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凡人的现世幸福就是快乐、友谊、爱情、荣誉、物质享受等。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使生时同等的我们发生了贵贱之别。”体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的思想。

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一是以“七星诗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诗社”以龙沙和杜贝莱为代表,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然而,他们排斥民间诗歌,只为少数贵族服务。拉伯雷是继薄伽丘之后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时间创作的《巨人传》是一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对社会现实有广阔的反映,在欧洲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英国,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亚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炼,人物个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西班牙,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塞万提斯和维加。塞万提斯是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其中以长篇讽刺小说《堂吉诃德》最著名,它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维加是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他是世界上罕见的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两千多个剧本,留传至今的有600多个,有宗教剧、历史剧、神话剧、袍剑剧、牧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最杰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当然,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文学方面,在美术、哲学、建筑、雕刻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创造了许多歌颂生活和自然、歌颂爱情、歌颂英雄人物的画幅和雕塑,这些作品抛弃了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具有清晰、简朴和真诚的美的感染力。如杨凡·埃克的《阿尔诺非尼夫妇像>和《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西方肖像画中最重要的作品,它以肖像的情节性处理和人物内在的感情和形象化的表达取胜。

在哲学方面,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新兴市民阶层的崛起,具有初步的唯物主义性质的人文主义哲学逐步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新哲学一方面表现为古典哲学的复兴,另一方面表现为利用古典哲学形式对新兴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哲学概括,即表现为自然哲学的崛起。批判性和人文性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

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另外,文艺复兴时期 ,一种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的建筑逐步发展起来。文艺复兴建筑重视科学和古希腊哲学,并力图以科学和古希腊哲学反对任何形式的独断主义,从而进一步促进建筑科学的发展,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如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是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它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技术成就和艺术特点,都体现着新时代的进取精神,继承了人文主义的建筑观念。

归结起来,文艺复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以归纳为:确立了科学的绘画体系,建立了古典艺术规范,产生了大批富有探索精神和艺术才华的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雕刻、绘画作品和艺术理论著述。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最初表现。虽然它还没有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还不是完整的思想体系 ,但是它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它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研究 ,提出人性论、人道主义 ,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 ,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是新兴资产阶级谋取自身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 ,起到了进步的历史作用。

第二篇: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征和人文主义思潮的价值取向、表

现形式、思想内涵

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征: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在运动中不仅仅有灿若群星的人文先驱创造的许多绚丽夺目的文学、艺术作品,及众多的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还改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诚然,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欧洲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令人的精神为之一振,并且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

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他们心目中的黄金时代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实际上,文艺复兴并非只是对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于

14、15世纪在意大利、西欧产生的新兴资产阶级,为寻求发展和政治利益,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打破封建神学的桎梏。为此,他们便不得不借用强调人的自由平等、人性解放的古典思想。实际上,文艺复兴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古典希腊、罗马的文化,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并成为后来欧洲文化、思想甚至经济发展的有力基础。

人文主义思潮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最主要的部分进行强调,一切观念和思想都以有利于人的价值得到发展为前提,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积极将人的意志从神学的限制中解放出来,注重强调维护人性的尊严和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发挥人的能动性。提倡人的平等,倡导个性解放,抨击封建特权,从而保证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大势下有更多有才能的理性的人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内涵:

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与世界观,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科学方面,而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的生活、发展。它以以理性思想为基础,同时和人本主义以及人道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从人性中获得其实,又通过理性的推理来指导人的行动和发展。人文主义重视思想的作用,它通过对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提高,来贯彻、实现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表现形式:

科学:提倡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实验,反对愚昧无知,向神权提出挑战。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知识和科学,向统治欧洲千余年的封建神学说教大胆挑战、提出怀疑,动摇了基督教赖以维护自己神学统治的精神基础。哥白尼临终前发表了他的研究论文——《天体运行论》,创立了震撼世界的日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千百年来被教会推崇的地心说;

政治:人文主义者初步提出了资产阶级法权思想 ,开创近代科学政治学说,深信共和制度和民主思想能够开启人的智慧、发挥人的才能;

文学:讽刺、批判了封建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以及封建特权思想,宣扬人的价值和人性的美好,打击了宗教神学对人性、人的发展的限制,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人的解放。

第三篇: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主讲人:袁贵仁

主讲人简介

袁贵仁,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第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第

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课程简介

9月2日上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围绕“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这一主题,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正在参加培训的第三十八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五期浙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二期高等职业院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和第三十二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第十期基础教育改革动态研修班学员作专题报告。

袁部长指出,了解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要明确两个判断,抓住三个关键词。明确两个判断,即当前我国已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正逐步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三个关键词,即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具体表现在教育规模、教育体系及教育公平三个方面。首先,教育规模日益扩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有学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了学前教育;其次,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取得很大突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人数日益增多, 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再次,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国民受教育的权利: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建立资助体系,缩小群体差距,解决进城务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解决了女童上学的问题。

袁部长指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任务为贯彻20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努力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课程时长

131分钟

录制时间

2012年9月

提纲

一、了解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明确两个判断,抓住三个关键词

1.两个判断 (1)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2)逐步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2.三个关键词

(1)教育规模日益扩大

(2)建立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

(3)促进了教育公平,保障了受教育的权利

二、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建立人力资源强国

同类课程与参考资料

基础教育改革视频课件

参考资料

更多>>

与发展的实践

 [王炳照] 基础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 2009-08-23  [王定华] 我国基础教育的形势和任务

2009-08-23  [陈小娅]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和任务

2009-08-23  [陈国阳] 壮大农村优质师资队伍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 2009-12-11  [温殿杰等]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座谈

2010-01-08  [常生龙] 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素质培养 2010-05-21  [袁湛江] 体制创生机制 机制催生活力——万里教育... 2010-11-02  [专题研讨] 湖北: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1-01-20  [专题研讨] 山东:改革体制创新,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发...

2011-01-20  [傅勇林] 基础教育管理创新经验谈——成都市的改革...

2011-01-20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主讲人: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树人天地教育机构国家级顾问。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称号。孙云晓教授是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曾以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影响重大,如“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等。教育代表作有《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藏在书包里的玫瑰》等。其中《藏在书包里的玫瑰》2004年出版后引起社会重大反响。

课程简介

本讲座是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二十三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和“第十五期全国县市教育局长培训班”两百多名学员作的专题报告,题名为《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内容要点有:

一、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儿童教育的核心目标;

二、自我管理习惯好坏决定人生成败;

三、习惯培养的五大步骤。

录制时间

2008年5月

课程时长 140分钟

提纲

一、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儿童教育的核心目标

1.八个问题

2.四个教育误区

3.五条建议

二、自我管理习惯好坏决定人生成败

三、习惯培养的五大步骤

1.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

2.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3.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4.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地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5.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同类课程与参考资料

学生全面发展管理 视频课件

参考资料

更多>>

回归教育本质 打造平实有效的课堂

主讲人:李升勇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

主讲人简介 李升勇,现任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山东基地副理事长、山东省小语会理事、山东省“512工程”高级研修班学员。他从当民办教师开始,先后担任过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和县市教研员,曾创下在一年时间里让一所濒临破产的学校起死回生的奇迹。李升勇在教育思想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如他的“以人为本是管理思想,不是教育思想”、“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教学应该服从、服务于教育”等观念被很多专家和校长认可;他的“学校教育应回归于生活,回归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观点也令人耳目一新。他还提出“管理方式只有适应与不适应之说,没有先进与落后之说”的观点,并工作中巧妙运用“无为而治”的思想,由此闯出一条新的学校“策略管理”之路。他积极倡导“成为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创设了“快乐成长,幸福人生”、“文化小使者”、“完美人生”、“家庭留学生”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一系列活动,并多次在全国获奖。李升勇参加并主持省级以上重点课题研究六项,目前已结题三项,其中的“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被列为山东省重点课题,《山东教育》、《当代教育科学》和《中国教育报》等对此做过专题报道。李升勇已公开发表了几十篇论文,网上个人博客有100多万字,曾多次在全国性研讨会和地市培训大会上做专题讲座。

课程简介

“落后也是一种优势!”薄弱的师资、过大的班额必然存在教学效率问题,这些问题让课堂改革有了更加充分的理由。“回归教育的本质,打造平实有效的课堂”,李升勇校长用“二十七问”把脉课堂教学,问问掷地有声,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每一问回答中的“关键词”和“观点”,是李校长十年探索和实践的成果展示。

李升勇校长对“二十七问”的回答,概括起来,就是“把教学还给教育、把教育还给生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材还给教师”,“让育人走进来、让教材活起来、让教师退出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室大起来”,这也是李校长希望各学校的课堂改革努力要达到的目标。

课程时长

191分钟

录制时间

2010年5月

提纲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高效的吗?

怎样保证常态课堂的有效性?

为什么改革几十年问题依然存在?

我们的教育改革到底缺少什么? 三维目标完美无缺吗?

落后学校、一般师资能否进行改革?

为什么他人经验总是学不来?

怎样把改革的风险降到最低?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依据是什么?

如何解决教学过程目标流失?

特色课程是否等于校本课程?

教材等于教科书?等于文本?

现代课堂的本质是什么?

课堂教学应不应该有模式?

大课堂教学能否保障教学质量?

怎样才能做到教会学习?

如何让合作学习不再流于形式?

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从那里来?

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能力是教师分析课文得来的吗?

写作能力是老师指导出来的吗?

展示的课堂学生主体性在哪里?

课堂改革是否加重了学习负担?

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怎样评价现代课堂教学?

怎样化解改革的阻力? 怎样实现教学相长?

同类课程与参考资料

课程改革与教学管理案例 视频课件

参考资料

更多>>

 [叶延武] 高中新课程实验:理解、行动与反思 2010-06-21  [李炳亭] 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

2010-12-14  [白纯舵] 教学管理管什么? 怎么管?

2011-06-22  [许昌良] 让综合实践课程点亮孩子智慧的心灯

2012-09-13质量,是一种态度

——与朋友们谈学校的质量管理

主讲人:陈晓冰

主讲人简介

陈晓冰,现任南通市实验小学校长、书记。系南通市先进工作者,崇川区十大杰出青年,南通市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名校长培养对象,南通市226拔尖人才,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大学兼职副教授,南通高等师范特聘讲师,江苏省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校长。曾在《江苏教育》、《现代教育报》、《生活教育》、《小学语文研究》、《南通教育研究》等近十类报刊杂志作专栏报导。

曾获全国说课一等奖,全国习作教学一等奖,全国高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江苏省课堂教学一等奖,南通市课堂教学金奖;在全国、省市开执教公开课30多节,发表论文100多篇,先后应邀到十余个城市作课堂教学展示及讲座。

系全国畅销书作者,编辑课题研究专著及杂志,三次分获中央教科所学校课题研究成果类两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出版阅读指导类书籍五十余册700多万字。目前正致力于“文化管理”的校本实践与“情理课堂”的实践研究,出版有专著《跳动的随想——陈晓冰幸福教育笔记》、《诗言师话》。

课程简介

质量的最终标准是什么?学生的成长。保持住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学习的热情,不让其“水土”流失就一种质量。因为失水的质量,表面看来很足实,但少了光泽和意蕴;失土的质量,乍一掂量很凝重,但没了活力与后劲。

教育其实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不能因为我们的肤浅,把原来应该复杂的事情做得简单化了。

——说到底,质量其实就是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报怎样的态度! 课程时长

96分钟

录制时间

2011年5月

提纲

缘起

由语文习题的评价想起„„

追问

质量是什么?质量到底是什么?质量不应是什么?质量不能是什么?

换种思维方式:关注质量形成的过程——把握住了质量形成过程的正确走向,其结果无论呈现出哪种形态,都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实践

一、用课标与规划来催生质量

1.坚持规划可以形成机制

质量的内涵首先应该是品质、素质,其本质是人的成长。

三大德育体系。

2.学期目标能够夯实基础

质量,离不开课堂的改良与课外的规划。

二、用课堂与课外来丰满质量

1.网络共享集聚课堂智慧

2.专题研讨磨砺常规课堂

3.社团平台鼓励选择成长

三、用尺度与文化来滋养质量

1.期待:学科评价多点个性色彩

2.期待:衡量方式多点质的味道

3.期待:学校环境多点文化滋养

同类课程与参考资料

学校质量保障体系 视频课件

参考资料

更多>>

 [程振响] 现代质量观与学校质量管理策略

2010-12-14公共事件中媒体运用与舆论应对

主讲人:傅思明

主讲人简介

傅思明,1964年生,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现任中央党校政法部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主任、教授,兼任北京市宪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法研究会理事,中国宪法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宪政研究中心研究员,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宪法、行政法、问责法、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成果:出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通论》、《中国司法审查制度》、《中国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等专著,发表论文100余篇。1994年12月,获华东政法学院“十大杰出教师”奖,2002年9月获中共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课程简介

在本课程中,中央党校傅思明教授首先结合具体案例,简要介绍了公共事件的概念、原理和特点,然后系统总结了政府部门回应公共事件的模式,最后就公共事件中,如何提高政府部门的媒体运用和舆论应对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课程时长

50分钟

制作时间

2012年2月

提纲

一、什么是公共事件

1.概念

2.基本原理

3.特点

4.形成

二、回应公共事件的模式总结

三、如何提高媒体运用与舆论应对能力

同类课程与参考资料

教学管理管什么? 怎么管?

主讲人:白纯舵

主讲人简介

白纯舵,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教学副校长,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 “明德项目”管理专家组成员。曾荣获“全国优秀科研教师”、“第二十届北京市五四奖章”和“北京市优秀人才”等多项称号。多次为教育部“希望工程”、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骨干教师观摩活动和大兴区“名师讲学团”现场作课。数篇研究成果在国家、市级报刊发表并获奖。 2007 年暑假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教材教法中心”节目为西部教师作小学语文项目培训录制课程,并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及远程教育网播出。

课程简介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校长们普遍关注教学管理应该“管什么”与“怎么管”等问题。在本课程中,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教学副校长白纯舵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管理经验,以北京小学大兴分校为例先回答了以上问题,然后对教学管理干部进行了定位,最后提出了教学管理的十条“金律”。

课程时长

123分钟

录制时间

2011年5月

提纲

一、教学管理“管”什么

1.“管”教师文化建设,它是推荐以校本教研制度的重要保障

2.“管”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质量,它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二、教学管理怎么“管 ”

1.要有适合学校不断发展的“教学主张”

以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推行“运用二八律优化课堂教学”为例

2.常规管理与特色管理并重,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三、教学管理干部的定位

1.提升自身素质

2.从“埋头工作”到“学会学习”

3.教学干部的培养

四、教学管理的十条“金律”

倡导文化办学,追求学校发展的理想境界

主讲人:马骏

主讲人简介

马骏,女,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学区党总支书记、管委会主任、督导站站长,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多年来,她提出“快乐与发展”的办学理念。在“三礼”及“炎黄传承”特色文化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倡导文化办学。并先后主持编写了《三礼》、《炎黄传承》、《学做奥运文明小主人》等系列教育读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在教学领域,由她组织带领下创编出台的“学科教学精细化管理”、“小学生成长报告单”以及“教师学科指导手册”,为更好的构建学生学习质量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措施的不断出台,充分诠释着她“对学生成长负责”的办学宗旨。

近年来,马骏校长先后获得全国十佳小学校长、全国学校管理创新典范校长、全国学校规范化管理杰出校长、全国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长、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北京市女职工创新之星、2007被授予朝阳教育人物等称号。同年召开个人办学理念研讨会,并出版《教育因创造而美丽》专著。

课程简介

文化若水,真水无香,让文化成为教育的福音,让学校成为师生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家园,让师生在享受知识、感受文化、品味人生的过程中欢快、自由的成长。这就是呼家楼小学马骏校长的追求和梦想。马校长在本课中讲述了从教20多年来对教育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更有多年来具体的教育实践。

课程时长

93分钟

录制时间 2011年11月

提纲

一、理想与价值--对教育的思考

1.对教育的思考:让文化成为教育的福音

二、育人文化理念简述:培养有教养的中国娃

1.文化追求

(1)宁静致远

(2)无为而治

(3)厚德载物

(4)上善若水

三、文化管理体系:有生于无,寓无形于有形

1.文化于人

(1)文化于人·教师--为教师发展铺路,让教师感受工作的快乐

(2)文化于人·学生 --对学生成长负责,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

2.文化于物

(1)课程

(2)评价

(3)环境

四、学校文化的形成

第四篇: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总体思路(

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内在需求,是一个人的奋斗方向、奋斗目标,实质上也是一个用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观察和认识世界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胡锦涛同志指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这个理想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当代就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当前,大多数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坚定的。但是,也有少数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认识模糊,信念动摇。比如,看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就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看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和冲击,就认为“共产主义已经失败”,对共产主义前途感到悲观失望;看到我们正在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不一样,就认为我们不是搞就会主义等等。正是因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党员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讲党性、原则,对一些现实总是认识模糊,精神萎靡,有的甚至跌进腐败的泥坑。因此,要坚持理想信念,

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必须正确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共产主义失败了吗?由于种种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但因此是不是等于共产主义失败了呢?答案是根本否定的。理想的实现过程,是现实按照理想的意图被改造的过程,而历史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所以,人们向理想目标接近必然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节382页)小平同志这番话,振聋发聩,从历史的高度回答了这一问题。

二是现阶段还要不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历史过程又分为不同阶段。在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实践中,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都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用共产主义世界观塑造和规范自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也是如此,在构

建和谐社会当中仍然是如此。

三是当前我们还在搞社会主义吗?实现共产主义过程中的各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矛盾不同,决定了要完成的任务也不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带领人民致富奔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这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又怎么能认为我们不是搞社会主义呢?

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实际步骤,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有了这样的认识,共产党员“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其次,要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分析、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之上。”应该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失败,也绝不是搞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20世纪是社会主义大发展的世纪,决不是某些“预言家”所说

的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终结。”尽管前进的道路上有曲折、有反复、甚至倒退,但丝毫阻挡不了人类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历史脚步。只有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及其趋势,才能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第三,要脚踏实地,矢志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工作。理想信念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现在的努力奋斗以及将来无数代的持续努力奋斗。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理想信念,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同当前火热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使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强化升华。

第五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学实录

摘 要: 人类历史上每次出现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就会伴随巨大的历史进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人文精神的传播。在世界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如何突破本课重难点显得非常重要,文章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了总结。

关键词: 思想史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教学实录

一、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第六课,本课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本课学习是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的基础上开展的,同时为下节课“启蒙运动”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在第二单元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深入学习了解西方人文主义内涵及其发展的关键,这两大运动影响深远,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当今欧美的政治、文化生活,因此本课内容十分重要。

(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为高二文科班学生,他们探求知识的热情高,理性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中接触过,对相关知识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而且经过了一年多高中历史学习之后,已基本熟悉了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本课注重让学生在课上分析、讨论,从而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思维能力,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二、教学目标设定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学习,学生掌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是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运动的社会条件”。

2.通过学习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其实质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探讨这些作品是如何体现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人文主义思想的。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天主教神权统治的斗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引导学生从背景、概况、实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把它们放到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学习。

2.充分利用教材图片、情景再现、分析对比、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师引导下,鼓励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引发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又促进了社会进步”,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和文化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2.学习文艺复兴,联系社会现实,我们应该尊重人和人性,重视人文情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通过学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学习他勇于改革、坚持信仰的顽强意志及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雅典社会出现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一些以人和人类社会作为探索主题的学派。古代先哲们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方面不断强调人性,是欧洲人文主义精神的最早体现。

然而,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一千多年间,欧洲陷入了封建割据的状态,导致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停滞。

从14世纪开始,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冲破封建的藩篱,要求获得个性解放,这段历史就是我们本课的内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二)教学内容

1.文艺复兴

(问题)什么是文艺复兴?

(教师)文艺复兴就是14―17世纪,初期在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反教会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问题)意大利为何能开欧洲文艺复兴的先河?这场运动为何打着光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呢?

(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得出正确认识。

(归纳)(1)前提: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现;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的形成;人才优势:汇聚众多人才;文化环境:古罗马建筑遗迹和文化典籍。

(2)资本主义处在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

(问题)思想核心:人文主义

提倡追求自由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提倡科学,追求知识和肯定人性。

(问题)意大利文艺复兴有何成就?

(方法)学生看书后教师点拨。

(归纳)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在这个时期主要通过文艺作品或美术作品表现对人的尊敬。

文学三杰(前三杰):

薄伽丘《十日谈》,通过故事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但丁《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艺术三杰(后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比较欣赏这几幅画在人物服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并就此谈谈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创作特征是什么?他们对宗教持什么态度?

(归纳)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全无中世纪刻板、严肃的风格,而是以人性化风格进行创作,力图展现人性的美,抒发作者的情感。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并未放弃天主教。

(问题)16世纪为何会扩展到西欧?有何表现?

(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总结。

(归纳)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上的路发生了转移;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拉伯雷《巨人传》;伊拉斯谟《愚人颂》;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过渡:文艺复兴从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探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奥秘。那么它对社会进步有何影响?

意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出现。

2.宗教改革

(问题)什么因素促使德意志地区兴起宗教改革?

(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认识。

(材料)材料一: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伊拉斯莫

材料三: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材料四: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教会)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上帝就可以赦免他本人及其亲属的罪。

(归纳)文艺复兴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天主教教会对德意志的压榨;教皇出售“赎罪券”。

(提问)改革又是怎么进行的?

(归纳)宗教改革的过程。

序幕:《九十五条论纲》张贴

观点:因信称义(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圣经》和君权高于教权;信徒皆教士;僧侣还俗。

意义:①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②否定教会神学的垄断地位;③否定教皇和教会的特权地位,追求地位平等;④满足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⑤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

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动摇教会的权威。

影响:拉开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三教鼎立的宗教格局。

(小结)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脱出来,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使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三)教案点评

本节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和材料,用问题方式设计情景,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上一篇:我要办交通银行信用卡下一篇:物业服务中心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