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切口分为

2022-07-18

第一篇:外科手术切口分为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演讲稿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的、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对危险因素,加强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目的是了解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下面为大家举例:

通过回顾性调查,对某医院3194例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所调查的3194例外科手术患者,有36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1.3﹪.

手术切口感染率与患者年龄、切口类型、以及围手术期用药等因素有关。结果此医院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不高,患者的年龄和切口类型与感染关系密切。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二)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三)Ⅲ 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污染切口;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四)Ⅳ类(污秽-污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污秽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 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二、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为三类:

1. 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清洁切口Ⅰ代表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 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可能污染的切口。Ⅱ代表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分切除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的切口又再度且开者。都属此类。

3. 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污染切口。

“Ⅲ”代表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三、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三类为污染切口。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以下几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

1. 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 乙级愈合,用“已”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

硬结、血肿、积液等未化脓。

3. 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四、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

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2. 医疗机构药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

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3.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

降低感染率。

4.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 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预控工作。

(二)感染预防要点

1. 手术前

(1) 尽量缩短患者手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在手术部

位以外感染愈合后再行手术。

(2)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感染。术

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取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 消毒前药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

准的适合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夫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 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可在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

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量、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

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 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消毒。

(8) 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

等。

2. 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的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服药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合适的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 手术后

(1)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

卫生消毒。

(2) 为患者更换切口富了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更换药流

程。

(3) 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出引流管。

(4) 外科医生、护士药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

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监测。

第二篇:胸外科手术级别与切口级别

胸外科 一类手术:

1. 胸腔闭式引流(Ⅱ类切口) 2. 一般胸壁手术 (Ⅰ类切口)

二类手术:

1. 肺大疱切除术 (Ⅱ类切口) 2. 开胸探查术

(Ⅰ类切口) 3. 开胸止血术

(Ⅰ类切口) 4. 肋骨切除术

(Ⅰ类切口) 5. 胸壁外伤扩创术(Ⅱ类切口) 6. 脓胸清除术

(Ⅱ类切口) 7. 胸膜活检术

(Ⅰ类切口) 8. 胸膜固定术

(Ⅰ类切口) 9. 心包开窗术

(Ⅰ类切口) 10. 食管贲门肌层切除术(Ⅰ类切口) 11. 肺楔形切除术

(Ⅱ类切口) 12. 肺叶切除术

(Ⅱ类切口) 13. 胸内异物清除术 (Ⅱ类切口) 14. 膈肌修补术

(Ⅰ类切口) 15. 心脏外伤修补术 (Ⅰ类切口) 16. 漏斗胸娇治术

(Ⅰ类切口) 17. 胸导管结扎术

(Ⅰ类切口) 18. 肋骨内固定术

(Ⅰ类切口)

三类手术

1. 肺Ca根治术

(Ⅱ类切口)

2. 肺段切除术

(Ⅱ类切口) 3. 袖状肺叶切除术(Ⅱ类切口) 4. 全肺切除术

(Ⅰ类切口)

5. 胸廓成型术

(Ⅰ类切口)

6. 胸壁肿瘤切除术(Ⅰ类切口) 7. 胸壁缺损修补术(Ⅰ类切口) 8. 胸膜剥离术

(Ⅰ类切口) 9. 膈肌肿瘤切除术(Ⅰ类切口) 10. 膈肌修补术

(Ⅰ类切口) 11.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Ⅰ类切口) 12. 胸腔镜心包活检术(Ⅰ类切口) 13. 胸腔镜心包部分切除术(Ⅰ类切口) 14. 食管贲门下端Ca切除术(Ⅱ类切口)

四类手术:

1. 肺减容术

(Ⅱ类切口) 2. 胸膜全肺切除术

(Ⅱ类切口) 3. 4. 5. 6. 7.

气管支气管成型术(Ⅱ类切口) 高位食管Ca切除术(颈部吻合)(Ⅱ类切口)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Ⅱ类切口) 全胸腔镜食管Ca根治术(Ⅱ类切口)

第三篇: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治

【摘要】 目的 探讨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以往三年的普通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治疗与预防措施。结果 1456例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102例,感染率7%。结论 造成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有糖尿病、肥胖等基础疾病、急症手术,II、III类手术切口,高龄患者手术时间延长、吸烟,针对影响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切口感染率发生。

【关键词】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防治

为了降低各种感染的发生,已经在无菌技术操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和进行完善,但是部分患者术后仍旧发生感染,特别是切口感染,笔者针对我院三年来普通外科发生的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预防措施,治疗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普通外科患者1456例、男785例、年龄13-85岁,其中>60岁635例,1类手术256例,II类手784例,III类手术416例,急诊手术303例,择期手术1152例,糖尿病患者51名,手术时间72小时的患者401例,有吸烟史的患者533例,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1%,见表1。

1.2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切口出现红、肿疼痛及局部发热感、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早期出现硬结,并有脓性渗出物,需拆线引流,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穿刺有脓液或破溃流脓,拆线后切口液脓反复出现小脓点并有线头溢出定为切口感染。

1.3 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和统计处理及分析参照卫生部颁布《医院诊断标二位》。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率1456例,普通手术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02例,感染率7.0%。

2.2 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基础疾病、急诊手术、II、III类切口高龄、手术时间过长,有吸烟史。

3 讨论

3.1 基础疾病的存在导致切口感染率增加 糖尿病最为多见,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异常,原有的代谢紊乱,加之高血压促进组织细菌繁殖,机体免疫力下降,组织愈合能力差,最终必然导致切口感染率增加。

其次是营养不良,患者原本营养缺乏,加之术后禁食,手术创伤带来的不能或不愿吃饭,导致患者营养季度缺乏,相反手术中,手术后出血,体内蛋白质分解加强,更加需要营养,最终原本营养状态更加恶化,免疫力大大下降,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再者肥胖患者也容易发生切口感染,肥胖者全身各处脂肪层厚,体内的脂类能够影响细胞膜,磷脂酸的构成,进而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导致机体抗细菌能力差,肥胖者切口部位脂肪层厚缝线增多,容易发生脂肪液化并残留无效,切口处使得切口很难愈合,再加上切口处血管被横断,术后血供应差,营养供应差,切口不易愈合,这些原因共同导致肥胖者发生切口感染,总之存在基础疾病容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本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7.3%。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在手术期监测血糖,应用胰岛素调整血糖的正常范围。

3.2 急症手术比择期手术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急诊手术存在易感染因素,开放性创伤破坏了皮肤的正常防御功能,因创伤组织出血、水肿、缺血、坏死,内外大出血病人因血容量下降,机体防御力下降,急诊手术前皮肤准备不充分,手术过程中队体内的感染灶进行切开或穿刺,使正常组织受到污染,胃肠穿孔、出血、梗阻的病人细菌极易通过手术中使用的器械和敷料污染周围组织而造成感染。择期手术病情多较平稳,且有足够的时间补充营养、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3.3 III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与切口细菌污染有关 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II类(清洁―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胃肠物有明显溢出,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者,可采取下列防治手段:根据情况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备皮时注意不要损伤皮肤,消毒药彻底,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医护人员有效地刷手,手术时少说话。

3.4 高龄患者较易发生切口感染 高龄患者器官功能衰退,自身免疫力低下,营养状况较差,代谢组织修复慢,因此,术前进行评估及充分的准备,注意维持围手术期电解质平衡,纠正喷血、低蛋白血症,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术后管理,注意饮食,加强营养,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脂肪的摄入量。

3.5 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机率大,原因有 第一空气中的细菌,切口附近皮肤上,体内的细菌,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增加了污染切口的机会,第二,长时间的切口牵拉,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组织的抵御力下降,第三钳夹等机械因素易发生脂肪层氧化分解引起无菌性炎症,第四机体消耗增加失血、蛋白质丢失等越来越严重,抵抗力不断下降,从而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因此要求手术人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使手术尽可能快速、有序地进行。

3.6 有吸烟史的患者,术后咳嗽、切口愈合缓慢易感染 烟草的烟雾中至少有三种危险的化学物质,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焦油是好几种物质混合成的物质,在肺中会浓缩成一种粘性物质。尼古丁是一种会使人成瘾的药物,由肺部吸入,主要对神经系统发生作用,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的能力,吸烟对微循环产生慢性破坏作用,导致切口感染,愈合缓慢。

有吸烟史的患者,术后咳嗽发生率为16.32%切口感染率为5.6%,吸烟时间长,烟量大的患者突然戒烟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又不能及时完全排除所以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加之术后咳嗽,切口反复驰张,影响愈合,为此,病人应该在手术前2周戒烟,术后护理要合理,注意经常翻身,拍背咳痰,雾化吸入术后不能使用腹带,减轻腹部切口张力。

参考文献

[1] 孙晓东,郑向群,韩宪光.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与防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8):4006-4007.

[2] 李亢.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的修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病因分析及临床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7):1572-1573.

第四篇: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

摘要:手术室作为外科手术的场所,对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院手术室通过一系列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手术切口感染率。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就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手术室;切口感染;护理干预;预防

手术室作为外科手术的场所,对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院手术室通过一系列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手术切口感染 率[1]。现将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1造成外科伤口感染病原菌的来源

①患者内生性菌落;②手术环境;③医护人员互窜手术间;④由器械、手术物品植入手术伤口;⑤不规范的操作。

2外科手术伤口感染的干预措施

2.1患者术前准备

2.1.1术前备皮 在手术之前做好备皮工作,若患者自己用剃刀刮,那么就很容易造成患者的皮肤出现细微表皮损伤、疼痛、刮痕[2], 进而会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出现伤口感染。因素,如果患者的毛发不会干扰到术后敷料、负极板、手术薄膜的粘贴及手术切割,最好还是不要去除毛发。

2.1.2术前沐浴 为了降低患者皮肤菌落数量,手术之前1d患者应该洗澡,还可以用消毒剂沐浴。

2.1.3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在手术之前应该慎用广谱抗生素,若患者的手术时间过长,那么可以追加抗生素[3]。

2.2保持手术室干净 ①手术室准备:手术室医护人员在手术之前30min要用空气净化系统来对室内空气进行持续净化,连台手术时要后做有菌手术,先做无菌手术。预防切口感染会受到手术室空气的消毒效果直接影响,空气细菌培养工作,手术室都应该常规做1次/月;手术室内的环境要合理布置,要让其易于擦拭、不积尘、表面平整。②要控制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数量,禁止手术人员互窜手术间,手术操作人员不得在手术过程中接听手机电话、进行与手术无关的交谈等[4];③100级手术间--适用于心胀手术、脑外科手术、全身烧伤手术、关节置换手术、器官移植手术、感染率大的手术;1000级手术间--适用于眼科、整形外科、骨科、普外科的Ⅰ类手术、肝胆胰外科、非全身烧伤;10000级手术间--适用于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耳鼻咽喉科、普外科除Ⅰ类手术;100000级手术间--适用于门诊,急诊、感染手术。必要时为了对患者恐惧紧张的情绪进行缓解,可以适当地在手术室内播放轻音乐,让他们能够配合医护人员[5],顺利进入麻醉阶段。

2.3加强手术中配合 ①护士在手术过程中接听电话,或者谈论与手术完全不相关的话题;②在手术过程中发现器械出现螺丝缺失或松动,但是没有及时向科室领导或者主刀医生汇报;③年轻护士很难有效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④在手术之前不给予患者进行解释和讲解,让患者内心的恐惧心理加重;⑤不能在指定容器中排入输液废气,甚至还有可能由于工作不谨慎,在患者脸部位置溅上液体[6]。

2.4规范操作

2.4.1手套 手术室医护人员都应该戴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不使用有粉手套,对于关节手术,应该戴双层无菌手套。

2.4.2手术衣 医护人员应该使用背后遮盖式手术衣,在手术间进行穿手术衣工作,如果发现有血迹渗透或者污染现象,应该在第一时间予以及时更换[7]。

2.4.3外科洗手 ①传统的外科刷手方法, 易造成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影响医护人员的洗手遵从性, 影响外科洗手效果。②选择理想的外科洗手液,无水洗手液是一种广谱、快速的皮肤消毒剂,无须刷手,直接擦拭[8]。对皮肤没有刺激性和毒性,同时具有持久的抗菌活性及大量的护肤成分。③手术室医护人员要正确地洗手[9]。

2.4.4手术部位皮肤消毒 ①要全面进行消毒,作切口细菌培养监测1次/月,不要有盲区;②消毒范围以切口为中心向外20 cm,消毒顺序从上至下、由内至外、以手术切口为中心;③局部擦拭手术部位皮肤2遍,擦拭药剂为2500~5000 mg/L的消毒液。

参考文献:

[1]刘桂玲,杨芬,蒋春燕,等.2007-2009年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3).

[2]胡伦.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8).

[3]张小红,罗丽霞.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2).

[4]林金香,陈妙霞,周小香.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02).

[5]郭志晨,叶竹梅,黄樟生,麻雪娇. 外科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07).

[6]王江丽.导致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1,(10).

[7]Wang Huanzhang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icacy of pain after surgery observed 43 cases [J]. Medical information (on Xunkan),2011,(09).

[8]Turner RC,cull CA,Frighi V,et al.Glycemic with diet sulfonylurea,metform in,or insul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rogressive requirement formultiple the rapies(UKPDS49)[J].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9,281:2005-2012.

[9]Zhang. General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s, and care-related factors discussed [J]. Chemists (second half),2011,(01).

编辑/张燕

第五篇: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预防用药纳入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管理。

第三条 本细则适用于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患者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四条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医疗管理部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普外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五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章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七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

1 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第八条 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肥胖、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第三章 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九条

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十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是进入腹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具体预防用药选择见附表,表中所列抗菌药物的剂量均为成人剂量。

第十一条 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0.6~0.9克静脉给药)预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1~2克静脉给药)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第十二条 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可选用万古霉素(0.5~1克静脉给药)或去甲万古霉素(0.4~0.8克静脉给药)预防感染。

2 第十三条 器官移植病人,需使用覆盖面更广的抗菌药物,如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4代,甚至碳青霉烯类(如厄他培南)。

第十四条 小儿剂量参照药品说明书或按公式(小儿剂量=小儿体重×成人剂量/70千克)计算。

第十五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第四章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

第十六条 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应于切开皮肤(粘膜)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在术前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给药完毕,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第十七条 预防用药应选用静脉滴注方式,溶媒体积不超过100毫升,一般应30分钟给药完毕,以保证有效浓度。对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另有规定,按药品说明书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第十九条 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第五章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其他措施

第二十条 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类别 病人

危险因素

年龄、营养状况、糖尿病、抽烟、肥胖、远处感染灶、有微生物移生、免疫反应改变 刷手时间长短、皮肤消毒、手术前剃毛、抗菌剂洗涤、手术时间长短、预防性抗生素手术 的使用、手术室空调、器械灭菌不完全、手术部位有异物植入、放置引流管、手术技术(止血效果不佳、死腔形成、组织创伤)

3 第二十一条 手术前预防感染的要点

(1)实施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应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手术室进行。 (2)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的机会。

(3)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积极治疗原有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4)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毛发稀疏部位无需剪毛;确需去处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5)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适合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防止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6)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7)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8)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第二十二条 手术中预防感染的要点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4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不提倡用抗菌药物溶液冲洗创腔或伤口。

(8)尽量不放引流装置,如需放置应使用闭合式引流装置,并尽早拔除。长时间放置引流装置不是持续预防用药的指证。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9)尽可能使用单股不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使用可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以下各层组织。需出院后拆线的手术患者尽可能到病房由手术医生负责拆线。若发现切口感染,应及时进行相关抗感染治疗,有渗出或脓液的应及时取样做病原学检查。

(10)需连台的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应安排在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后。在污染或污秽切口手术后应关闭手术室进行消毒,符合要求方可实施连台手术。

第二十三条 手术后预防感染的要点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第六章 用药管理

第二十四条 严格控制新上市的、限制性使用和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于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

第二十五条 对于有特殊病理、生理状况的患者(如肝、肾功能减退患者,老年患者,小儿患者等),预防用药应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各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

5 期进行细菌耐药分析,并根据本机构耐药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调整预防用药的种类,并及时通报。

附件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推荐表

手术名称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手术 乳腺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术

腹外疝手术 脾切除术

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口术(高危者)

静脉给药

药物选择/单次使用剂量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高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危者)

静脉给药

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术(高危者) 其它部位(皮肤、腋下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等)手术

静脉给药

上一篇:物流管理实训方案下一篇:乌合之众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