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票据增加原因解释

2023-04-27

第一篇:应付票据增加原因解释

应收票据与应付票据的标准会计处理

应收票据是资产类科目,是企业销售货物收到对方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也就是说对方是以银行承兑做为结算方式进行货款结算,因此公司销售货物时应作如下分录:

借:应收帐款XXX公司

贷:产品销售收入

应交税金销项税额

收到对方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作如下分录:

借:应收票据

贷:应收帐款XXX公司

一般公司持有银行汇票都会进行背书转让,或提前向银行申请贴现,很少会持有到银行汇票到期再申请贴现的。 如果进行背书转让则作如下分录:

借:应付帐款(或其他应付款)

贷:应收票据

当公司在银行汇票到期日到银行申请贴现时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带息票据和不带息票据,一般来说,目前的银行汇票都是不带息的,因此应作如下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票据

如果提前向银行申请贴现,则需支付银行贴现息,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票据

财务费用

(更正:借:银行存款

财务费用

贷:应收票据)

而应付票据是属于负债类科目,是企业通过向银行申请承兑汇票作为结算方式的一种融资手段,当企业从银行取得授信额度后,银行根据企业的采购合同及销售结算凭证(增值税专用发票)签订银行承兑汇票协定,向供货方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付帐款

贷:应付票据

支付手续费及工本费时作如下分录:

借:财务费用

贷:银行存款

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应于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前将票款足额交存其开户银行。承兑银行应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日或到期日后的见票当日支付票款。则企业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付票据

贷:银行存款

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于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日未能足额交存票款时,承兑银行除凭票向持票人无条件付款外,对出票人尚未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的金额按照每天万分之五计收利息。 对尚未支付部分在收到银行特种传票时作如下分录:借:应付票据

贷:银行借款

收到罚息凭证作如下分录:

借:营业外支出

贷:银行存款

第二篇:关于应收应付票据相关事项处理的指导意见

一、

背景 (4)长期以来,

(4)国内会计规范对于应收票据贴现的会计处理,均是在发生贴现业务时,将被贴现的应收票据直接从账面上注销,即直接贷记“应收票据”科目,相应在现金流量表上也直接将其作为经营活动项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处理。对于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另外作为或有事项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账外披露。

财政部于2003年5月发布的《关于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应收票据融资等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财会[2003]14号)规定以应收票据为基础的出售和融资事项的会计处理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即关注与应收票据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已实质转移,将其区分为应收票据出售、应收票据质押借款、应收票据贴现等业务类型,并对各类业务的会计处理作出了具体规定。但是其中对于“应收票据贴现”的会计处理规定为“比照《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应收票据贴现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在该文件的框架下,应收票据贴现业务的会计处理事实上未遵循该原则。

财政部于2004年5月28日发布的《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

(四)》(财会[2004]3号,下称“问题解答四”)在财会[2003]14号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应收票据贴现的会计处理问题,即同样也适用财会[2003]14号文件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另外,在最终定稿时,还特地在最后加上一句“企业以应收票据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贴现,应比照上述规定处理”。

但是在“问题解答四”的执行过程中,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并不统一。目前争议最大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对于什么情况可以认为与应收票据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已实质性转移;二是对与贴现业务在现金流量表上的列示问题。 同样,对于应付票据的保证金以及无真实交易背景的应付商业承兑汇票的处理问题,在实务处理上也不一致。

本指导意见旨在为上述各项问题确定所内统一的处理标准。

对于本指导意见未涉及的事项,可参照2004年下半年发布的本所内部技术指南“《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

(四)》的基本要点及审计中应关注的相关问题”处理。

二、

应收票据贴现的会计处理及其在现金流量表上的列示

1.

关于应收票据贴现是否作为短期质押借款处理的判断标准问题

(1)

应收票据贴现是否作为短期质押借款处理,首先取决于被贴现的应收票据的类型。对于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业务,一般不应作为短期质押借款处理。这是因为:按照目前银行承兑汇票的处理方法和程序,银行承兑汇票实质上是一种银行信用,而且申请人需支付一定的保证金,因而其到期付款有较高程度的保障。在目前中国的银行体制下,金融机构的信用还是比较有保证的。因而尽管从法律形式上说存在因拒付而被追索的可能,但实质上此类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远低于或有事项准则中认定“极小可能”的概率标准的上限(5%)。

但是,如果有证据表明作为承兑人的金融机构(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已经出现信用方面的问题,则应当考虑票据到期后因承兑人无力支付票款而被追索的可能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的规定计提预计负债,并在附注中作出相应披露。

事实上,目前有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在实务操作中不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作为短期借款处理。财政部会计司参与起草和审定“问题解答四”的官员私下也承认“问题解答四”的该项规定“似乎过于严格了,没有完全考虑到交易和风险的实质”。

(2)

其次应当考虑票据承兑人(付款人)有无提供额外的付款保证。根据《票据法》的规定,汇票的债务可以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由汇票债务人以外的他人担当。被保证的汇票,保证人应当与被保证人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保证人为二人以上的,保证人之间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如果商业承兑汇票的保证符合《票据法》第45~52条关于保证的规定,且保证人为目前信用尚无问题的金融机构(例如第三方银行),则该票据的效力等同于银行承兑汇票,其贴现业务不作为短期借款处理。

(3)

如果上述两个条件均不满足,但是已经获取了贴现银行关于放弃对作为贴现申请人的被审计单位的追索权的书面声明,则可以认为此时的贴现业务符合“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转移”这一条件,可以不作为短期质押借款进行会计处理。此时应当对该声明进行函证以验证其真实性,必要时还应请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以免在万一涉及诉讼时,该声明因与法律法规相抵触而被认定为无效。

(4)

不符合上述(1)~(3)任一条件的应收票据贴现,应作为短期银行质押借款进行会计处理。

(5)

目前某些企业为简化日常会计核算,在平时发生贴现业务时,无论是否形成短期质押借款,均作为冲减应收票据处理,到期末结账时,对于尚未到期且按照“问题解答四”规定应作为短期借款处理的应收票据贴现业务,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进行重分类,恢复应收票据并确认短期借款。这种做法对期末资产负债表(时点数)的公允反映不会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在日常会计处理中没有反映出短期借款的增减过程,可能会导致“借款所收到的现金”和“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两个项目金额的同步减少。对此,审计中应加以关注,即本期内构成短期质押借款的应收票据贴现业务发生额是否均已计入“借款所收到的现金”,同时本期内到期的原先构成短期质押借款的应收票据贴现业务发生额是否均已计入“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6)

在实务操作中还应关注不存在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会计处理问题。在实务中存在这样的情况:A企业需要资金,但由于信用度不高或者受到银行授信额度的限制等原因,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此时,其可以要求B企业开出一张以B企业为付款人,A企业为收款人的商业承兑汇票,A企业取得该票据后向银行申请贴现,到期后A企业先将相应款项(包括利息)归还给B企业,再由B企业偿还给贴现银行。此类交易不符合票据法的有关规定,其实质是B企业出借其信用,协助A企业套取银行信用的行为。就交易实质而言,此时B企业是A企业借款的保证人。因此,对于此类实质为融资的应收票据的贴现,无论是否符合上述各项条件,申请贴现的企业应一律作为短期保证借款处理。

2.

关于应收票据贴现业务在现金流量表上的列示问题 应收票据贴现业务在现金流量表上的列示,应当与其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处理保持一致,这样有助于确保现金流量表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同时也可以保持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具体应按以下办法处理:

(1)

对于风险和报酬已实质转移,因而在资产负债表上未作为短期质押借款处理的应收票据贴现业务,于发生时,在现金流量表上直接将所收到的贴现款项作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处理。由于票据的付款期限和贴现期限一般较短,因此从重要性出发,对带息票据所计提的应收利息,以及贴现时银行所扣的贴现息和手续费等均可不单独反映。

(2)

对于作为短期质押借款处理的应收票据贴现业务,“问题解答四”明确指出附有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是一种筹资行为,但是贴现时所收到的款项又是来自经营活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形成的应收款项。因此,贴现时所收到的现金兼有筹资活动和经营活动的性质。该笔款项在现金流量表上如何列示?我们的意见是:

贴现时所收到的现金应当作为筹资活动中“借款所收到的现金”处理,不宜作为经营活动。

 在所贴现的应收票据到期时,如果票据承兑人按照有关条款履行了付款义务,则贴现申请人在当期不会有现金流入或流出,但在现金流量表上要同时反映两笔业务:一方面,将该笔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包含贴现前已计提的利息在内)在现金流量表上反映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同时在间接法部分中反映为“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同时,将该笔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计入筹资活动中“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这里假定应收票据的期限较短,利息金额不重大,故作简化处理。如果利息金额较大,应考虑单列反映)。 上述处理方法的理由是:此类贴现业务从本质上说是一项筹资业务。贴现当时所收到的款项的性质是金融机构给予企业的资金融通,其中已扣减了贴现息和手续费,而不是真正的货款收回,与被贴现的应收票据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直到其到期后才真正转移。因此,贴现当时所收到的款项应当作为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如果只是在取得贴现款时直接作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处理,则与资产负债表上将其确认为短期借款的做法相矛盾,

另一方面,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通常认为:应收款项的减少一般会伴随着“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的增加,而借款的增减则伴随着现金流量表上“借款所收到的现金”、“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等项目的变动。如果直接将贴现当时所收到的现金作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则由于当时相关应收票据在资产负债表上并未减少(因而在间接法部分中不可能反映为“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而借款却已增加,上述两项逻辑关系都会遭到破坏,因此贴现时所收到的现金不宜作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在所贴现的应收票据到期时,应收票据和借款同步减少,虽然此时并无真正的现金流动,但是为了保证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之间逻辑关系的成立,也为了反映企业与票据债务人之间的票据关系的解除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贴现关系的解除,以及与所贴现的应收票据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应当同时反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收回货款)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偿还借款),相当于企业在收回货款之后,以所收回的货款偿还质押借款。

有人可能认为:在票据款项正常偿还以后,申请贴现的企业需要编制借记“短期借款”,贷记“应收票据”的会计分录,这是转账凭证,而现金流量表正表上是不反映转账业务的,因此在票据正常偿还时的现金流量表上不应同时虚拟两笔现金流量。对此我们认为:票据承兑人正常支付票据本息属于《票据法》所定义的基本票据行为之一,对于申请贴现的企业而言,在其票据关系最终了结后,实质仍然是以现金形式收回货款,这与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等方式了结债权债务关系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如果在票据到期,票据关系了结时不同时虚拟一进一出两笔现金流量,就会导致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量被低估,从而歪曲企业通过经营活动获取现金流的能力,同时也破坏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3)

如果票据到期时,因票据承兑人无力或者拒绝支付票据款,因而申请贴现的企业遭到追索的,则按以下办法处理:

 如果原先将贴现所收到的现金直接作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的,则此时支付的票据款可作为“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处理;

 如果原先将贴现所收到的现金作为“借款所收到的现金”的,则此时支付的票据款应作为“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处理。

其后行使再追索权,从原票据承兑人处收回全部或者部分票据款时,在上述两种情形下,可分别作为“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处理。 (4)

对于无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其实质是融资行为,应按照上述(2)、(3)两项的规定处理。

三、

应付票据相关事项的处理和现金流量表列示问题 1.

无真实交易背景的应付票据的会计处理

本指导意见第二部分提及了“无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并指出在此类业务中,贴现申请人应当将其作为本企业的借款进行会计处理。对于出票人而言,在该项交易中,其作用是出借信用,充当贴现申请人向银行套取信用的保证人。就该项交易的经济实质而言,不同于常规的由购买商品引起的应付票据业务,因此,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出发,出票人不应确认该项应付票据,而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规定的原则,采用计提预计负债的方式核算和披露其所承担和可能履行的担保责任。 2.

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在现金流量表上的列示问题 根据现行的银行承兑汇票操作模式,企业在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时,必须向银行缴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这部分保证金在票据到期支付前不得取回和随意动用。在约定的付款日期,保证金将作为票款的一部分支付给持票人。这部分保证金在资产负债表上仍然列为货币资金,但是因不能随时用于支付,不符合现金流量表中关于“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定义,因此需从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年初、年末余额中排除。

(1)

将银行存款转为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时,可将所划转的金额在现金流量表上列示为“投资所支付的现金”。这是因为此时该项保证金尚未对外支付,只是改变了在企业内部存储的形式,本质上与银行定期存款等没有区别。

(2)

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支付票据本息时,可视同企业先将原先的保证金转回正常的银行存款户,再从正常银行存款户中全额支付票据本息,也就是先将原先存出的保证金金额作为“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如票据结算业务发生较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中关于“周转快、金额大、期限短的项目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应以净额列示”的规定,也可冲减“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处理,再将票据本息全额作为“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所支付的现金”处理。

第三篇:票据术语解释

票据行为类术语

1、出票

出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出票包括做成票据和将票据交付给收款人两个动作。做成票据即在原始票据上记载法定事项并签章;票据的交付指以形成票据关系为目的而将票据交予他人占有的行为,两者缺一不可。

2、背书

背书是指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背书是一种票据行为,是转让票据权利的重要方式,它的产生是票据成为流通证券的一个标志。

背书按照其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转让背书,即以转让票据权利为目的的背书,二是非转让背书,即以设立委托收款或票据质押为目的的背书。

背书应当记载在票据的背面或者粘单上,而不得记载在票据的正面。如果背书记载在票据正面,背书无效。因为背书记载在票据正面,将无法确定背书人的签章究竟是背书行为、承兑行为还是保证行为,因而也不能确认该签章的效力。

背书时应记载背书日期、被背书人名称和背书人签章。背书未记载背书日期的,视为在到期日前背书。缺少背书人签章和被背书人名称,该背书无效。

3、提示承兑

提示承兑是指持票人向付款人出示汇票,并要求付款人承诺付款的行为。所谓提示即持票人向付款人现实地出示汇票,以行使或保全其票据权利的行为。提示承兑是汇票中特有的票据行为。持票人向付款人提示承兑时,必须向付款人出示汇票,否则付款人可以予以拒绝。并且这种拒绝不具有拒绝承兑的效力,持票人不得以此为理由,向其前手行使追索权。

4、承兑

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承兑是汇票中所特有的。

承兑是一种附属票据行为,它以出票行为的成立为前提,承兑行为必须在有效的汇票上进行才能生效;承兑是汇票付款人做出的,表示其于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承兑是一种要式法律行为,必须依据《票据法》的规定做成并交付后,才能生效;承兑是持票人行使票据权利的一个重要程序,持票人只有在付款人做出承兑后,其付款请求权才能得以确定。

承兑汇票时,应当在汇票正面记载“承兑”字样、承兑日期并签章,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应在承兑时记载付款日期。

5、保证

保证是由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作为保证人,来担保特定的债务人履行其债务的一种制度。是债的担保方式。

票据保证属于要式法律行为,必须依照票据法规定的事项记载于票据上,才生效力;保证行为具有独立性,即使被保证人的债务因实质上的原因而无效,保证人也要承担票据责任;票据保证的保证人与被保证人的责任承担没有先后顺序之分。

6、付款

付款是指票据付款人在持票人提示付款时按票据上的记载事项向持票人支付票据金额的行为。

付款是支付票据金额的行为,并且只以支付票据上记载的金额为限,如果是给付实物或者其他有价证券,都不构成票据的付款;付款是消灭票据关系的行为,票据一经付款,票据关系得以消灭,票据上的一切债务人均解除其票据责任。 提示付款是指票据的持票人在票据的付款期限内向票据付款人提示票据,要求票据付款人偿付票据金额的行为。 持票人按照规定提示付款的,付款人必须在当日足额付款。

7、追索

追索是指票据持票人在依照《票据法》的规定请求付款人承兑或者付款而被拒绝后向他的前手(出票人、背书人、保证人、承兑人以及其它票据债务人)要求偿还票据金额、利息和相关费用的行为。

追索权的行使必须在票据法规定的期限内,并且只有在获得拒绝证明时才能行使。 票据行为人类术语

8、出票人

出票人是开立票据并将其交付给他人的法人、其它组织或者个人。出票人对收款人及正当持票人承担票据在提示付款或承兑时必须付款或者承兑的保证责任。

银行汇票的出票人为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办理银行汇票业务的银行。 银行本票的出票人为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办理银行本票业务的银行。 商业汇票的出票人为银行以外的企业和其他组织。

向银行申请办理汇票承兑的商业汇票的出票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

(二)资信状况良好,并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 支票的出票人,为在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开立支票存款账户的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9、付款人

付款人是出票人命令支付票据款项的人,付款人只有在票据上签章,确认付款责任(如承兑)以后,他才成为票据的债务人。

付款人是票据的主债务人。

10、承兑人

承兑人是指承诺在汇票到期日向持票人支付汇票金额的法人、其它组织或者个人。 承兑商业汇票的银行,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与出票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

(二)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

11、保证人

保证人是指具有代为清偿票据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是非票据债务人对于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做成保证行为的人。保证人与被保证人承担同样的责任。

国家机关、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12、收款人

收款人是收取票据款项的人。

收款人是票据的主债权人。收款人有权要求付款人付款,如果被拒绝付款,有权向出票人以及票据上的其它债务人追索票款。

13、背书人

背书人是指收款人或者持票人在接受票据后,经过背书,再将票据转让给他人的法人、其它组织或者个人。

对于背书人而言,所有的被背书人(受让人)都是他的后手。背书人对其后手承担票据付款人付款或承兑的保证责任。

14、被背书人

被背书人是指在背书活动过程中,接受背书票据的法人、其它组织或者个人。 对于被背书人而言,所有背书人及原出票人都是他的前手,都有保证票据付款人到期付款或承兑的责任。

15、持票人 持票人是除出票人以外的持有票据的人,也就是票据的收款人。只有持票人才能向付款人或其他关系人要求履行票据责任。

16、申请人

银行汇票和银行本票的出票人为银行,向银行申请使用银行汇票或银行本票的法人、其它组织或个人均可以是银行汇票和银行本票的申请人。

17、代理付款人

《票据法》所称的代理付款人是指根据付款人的委托,代其支付票据金额的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

18、前手

对票据上的某一特定签章人来说,凡在其签章之前在票据上签章的债务人,均是其前手。 对持票人来说,所有在票据上签章的债务人均是其前手。

票据债权人在到期日向付款人提示票据被拒绝付款后,可以向其所有的前手行使追索权。

19、后手

后手是指在票据签章人之后签章的其它票据债务人,此外,后手还应该包括票据的最后持票人。

一般来讲,后手在票据关系中的地位首先是票据权利人,即持票人,但是在其转让了票据后,就成为受让人的前手因而也成为了票据债务人。其在票据关系中在处于后手的地位时,由于他是从其直接前手处受让票据的,与直接前手具有最紧密的关系,因此他应该对其直接前手背书的真实性负责。 20、签章

票据和结算凭证上的签章,为签名、盖章或者签名加盖章。单位、银行在票据上的签章和单位在结算凭证上的签章,为单位、银行的盖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的签名或盖章。个人在票据和结算凭证上的签章,应为该个人本名的签名或盖章。

21、挂失

挂失止付是指失票人将丧失票据的情况通知付款人并由接受通知的付款人暂停支付的一种方法。挂失止付的效力是暂时的和有限的,它只能暂时停止付款,暂时防止票款被冒领、骗取,还不能从根本上产生确定的阻止付款作用,也不能解决失票人实现票据权利的问题。 失票人应当在通知挂失止付后3日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或提起诉讼。

22、催告

公示催告,是在票据丧失后,由失票人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法院以公告的方法通知不确定的利害关系人限期申报权利,逾期未申报者,则权利失效,由法院通过除权判决宣告所丧失的票据无效的一种制度或程序。

23、连续

背书连续,是指在票据转让过程中,转让汇票的背书人与受让汇票的被背书人在汇票上的签章依次前后衔接。即第一次背书转让的背书人是票据上记载的收款人,前次背书转让的被背书人是后一次背书转证的背书人,依次前后衔接,最后一次背书转让的被背书人是票据的最后持票人。

24、对价

对价是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都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对价是相对应的代价,是相当或相等的代价,例如出票人从收款人处购买价值五万元的商品,签发一张金额为五万元的汇票给收款人,收款人提供的五万元商品就是相对应的代价。对价应由票据双方当事人约定,即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提供的代价,无论是商品、还是劳务或是债权等,均需由双方认可、同意,至于双方认可的对价发生质量、数量或履行日期、履行方式等方面的问题纠纷,则应按《民法通则》、《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处理,票据关系不受任何影响。

25、票据抗辩

票据抗辩,是指票据债务人根据票据法的规定对票据债权人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在票据法理论上,票据抗辩分为对物抗辩和对人抗辩。对物抗辩是指票据债务人可以对抗一切票据债权人的抗辩,如票据欠缺绝对记载事项、票据债务人无民事行为能力、背书不连续、票据权利时效届满而消灭等,对人抗辩是指票据债务人对抗特定票据债权人的抗辩。

26、票据上的记载事项

汇票、本票、支票上的记载事项可以分为必须记载事项、任意记载事项、不生票据法上效力的记载事项和不得记载的事项四类。必须记载事项是指票据上必须要记载的事项,如果缺少这些事项,该票据无效。按照《票据法》的规定。 (1)汇票的必须记载事项

(一)表明“汇票”的字样;

(二)无条件支付的委托;

(三)确定的金额;

(四)付款人名称;

(五)收款人名称;

(六)出票日期;

(七)出票人签章。 (2)本票的必须记载事项

(一)表明“本票”的字样;

(二)无条件支付的承诺;

(三)确定的金额;

(四)收款人名称;

(五)出票日期;

(六)出票人签章。 (3)支票的必须记载事项

(一)表明“支票”的字样;

(二)无条件支付的委托;

(三)确定的金额;

(四)付款人名称;

(五)出票日期;

(六)出票人签章。

任意记载事项是指记载事项可以在票据上记载,也可以不记载,但是这些事项一旦在票据上记载,就产生票据上的效力。任意记载事项主要有:禁止背书、委托收款背书、质押背书、现金字样、不得转让字样等。

不生《票据法》上效力的记载事项主要是指票据法规定以外的事项。这些事项即使在票据上记载,也不产生票据上的效力。这些事项很多,例如:违约金、银行帐号等。

不得记载事项是在票据上不得记载的事项,这些事项一旦在票据上记载,该票据即无效。这些事项包括:附有条件的委托、不确定的金额等。

27、票据权利与票据责任 (1)票 据 权 利

票据是体现一定财产权利的有价证券。企事业单位是否愿意在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将票据作为清结相互债权债务或融通资金的工具,关键在于票据权利的实现有无可靠保障,这是票据得以推广使用和流通的前提条件。我国银行结算改革以来,票据业务虽有较大发展,但是票据活动中损害票据权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票据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突出表现在票据权利人按规定向付款人提示付款而遭受债务人的随意拒绝或长期拖延支付。同时在票据权利的取得、行使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企业接受票据不注意审查、取得票据不给付商品、不按规定期限请求付款等。这些现象反映出在票据权利的取得、行使上没有明确的依据,票据权利的实现缺乏有力的保障,需要通过制定票据权利制度,为企事业单位依法行使票据权利,维护票据权利提供法律依据。票据法将保护票据权利作为一项重要的立法宗旨,对票据权利取得、行使条件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票据法对票据权利的规定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规定票据权利为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票据法》第四条第四款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的票据权利是指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持票人可以通过先向付款人行使付款请求权来取得票据金额,还可以在发生被拒绝付款的情况下,通过向其前手(所有的票据债务人),包括出票人、背书人及其保证人行使追索权,以得到票据金额的偿还。这种双重的票据权利,扩大了持票人行使权利的范围,增强了持票人实现其权利的可能性。

二是规定了票据权利取得的条件。《票据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分别规定:“ 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必须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 因税收、继承、赠与可以依法无偿取得票据的,不受给付对价的限制。但是,所享有的票据权利不得优于其前手的权利。”、“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票据权利。持票人因重大过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规定的票据的,也不得享有票据权利。”。只有给付对价的善意持票人才能按照票据法享有票据权利,无对价或无相当对价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优于其前手的票据权利。

三是规定了票据权利行使的期限和条件。例如,在持票人保全票据权利的期限方面,《票据法》第十七条规定:“持票人对票据债务人行使票据权利,或者保全票据权利,应当在票据当事人的营业场所和营业时间内进行,票据当事人无营业场所的,应当在其住所进行。”《票据法》第十七条规定:“ 票据权利在下列期限内不行使而消灭

(一)持票人对票据的出票人和承兑人的权利,自票据到期日起2年。见票即付的汇票、本票,自出票日起2年;

(二)持票人对支票出票人的权利,自出票日起6个月;

(三)持票人对前手的追索权,自被拒绝承兑或者被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

(四)持票人对前手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日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起3个月。票据的出票日、到期日由票据当事人依法确定。”;对持票人使用追索权必须具备票据得不到承兑或得不到付款并提供拒绝证明等条件。票据权利的保全和行使都是通过具体的票据行为来实现的,关于具体的票据行为,在票据理论菜单的票据行为子菜单中有详细的说明。

此外《票据法》还规定了持票人在丧失票据或出现纠纷时的补救措施和处理方法。例如,《票据法》第十五条规定:“票据丧失,失票人可以及时通知票据的付款人挂失止付,但是,未记载付款人或者无法确定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的票据除外。收到挂失止付通知的付款人,应当暂停支付。失票人应当在通知挂失止付后3日内,也可以在票据丧失后,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关于票据丧失的处理方法,请参照票据理论菜单的票据时效子菜单中的保全票据权利中有详细说明。《票据法》第十五条规定:“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者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的,仍享有民事权利,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这些补救措施有助于防止票款冒领,保护真正票据权利人的利益。 (2)票 据 责 任

《票据法》规定:票据责任是票据债务人必须向持票人履行的支付票据金额的义务。票据债务人依法履行其义务,是持票人取得票据金额,实现其票据权利的保证。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转轨时期,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还不够完善,我国的票据实践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商业汇票的使用曾一度陷入困境,推广不开,主要原因就在于:票据债务人不讲信用,以各种借口向持票提出无理抗辨,不愿承担票据责任,发生大量的票据纠纷,从而造成企业之间货款拖欠,不仅损害了票据的信誉,在较大程度上也扰乱也商品交易的秩序。为严肃票据责任,票据法有必要规定票据责任制度,以明确哪些人是票据债务人,在什么条件下必须承担责任,以及对在什么情况下不得抗辨等问题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票据法》对票据责任制度的规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一是明确规定在票据上签章的人(包括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保证人)均为票据债务人,必须按照票据上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

二是汇票的付款人或承兑人、本票的出票人为票据的主债务人,负有无条件支付票据金额的责任;汇票和支票的出票人及其保证人,汇票、本票和支票的背书人及其保证人负有担保承兑和担保付款的责任;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保证人负有连带的责任。

三是限制票据债务人的抗辩权,《票据法》第十三条规定:“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但是,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的除外。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进行抗辩。本法所称抗辩,是指票据债务人根据本法规定对票据债权人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也就是说,票据债务人除非持票人有恶意或重大过失取得票据的情况,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之间的抗辩事由拒绝向持票人履行票据债务,也不得以自己与持票人之间的抗辩事由拒绝向持票人履行票据债务。

28、票据类型 (1)银行汇票

银行汇票是出票银行签发的,由出票行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汇票的出票银行为银行汇票的付款人。 (2)银行本票

银行本票是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付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单位和个人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通常说的同城)需要用以支付各种款项的,均可以使用银行本票。银行本票可以用以转账,注明“现金”字样的银行本票可以用于支取现金。 银行本票见票即付,可以用来支取现金,也可以用于转账,但银行本票仅限于在同城范围的商品交易、劳务供应及其他款项结算。

(3)定额银行本票

定额银行本票是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票面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单位和个人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通常说的同城)需要支付各种款项的,均可以使用定额银行本票。目前,定额银行本票只在一些地区(如上海、广州等)使用。定额银行本票的面额只有1千元、5千元、1万元和5万元四种。 (4)普通支票

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上印有“转账”字样的为转账支票,转账支票只能用于转账;支票上印有“现金”字样的为现金支票,现金支票只能用于支取现金;支票上未印有“现金”或“转账”字样的为普通支票,普通支票可以用于支取现金,也可以用于转账,在普通支票左上角划两条平行线的,为划线支票,划线支票只能用于转账,不得支取现金。 (5)现金支票

现金支票是专门制作的用于支取现金的一种支票。现金支票只能用于支取现金。 (6)转账支票

转帐支票是专门制作的只能用于转账的支票,转帐支票不得用以支取现金。 (7)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由银行承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承兑银行开立存账户的法人以及其它组织;

(二)与承兑银行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

(三)资信状况良好,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 (8)商业承兑汇票

商业承兑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9)银行本票申请书

单位、个人需要使用银行本票进行结算,可以向银行申请签发银行本票。申请人必须先填写银行本票申请书。银行本票申请书一式三联,第一联为申请人回单,第二联为银行借方凭证,第三联为贷方凭证。申请人交现金办本票的,第二联注销。 (10)银行汇票申请书

单位、个人需要使用银行汇票进行结算的,可以向银行申请签发银行汇票。申请人必须先填写银行汇票申请书。银行汇票申请书一式三联,第一联为申请人回单,第二联为银行借方凭证,第三联为贷方凭证。申请人交现金办汇票的,第二联注销。 (11)票据和结算凭证领用单

单位和个人在办理票据结算过程中,必须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的票据和结算凭证。因此,在使用票据和结算凭证前,必须先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领用单。 (12)银行进账单

银行进账单是持票人或收款人将票据款项存入收款人在银行账户的凭证,也是银行将票据款项记入收款人账户的凭证。银行进账单分为三联式银行进账单和二联式银行进单。不同的持票人应按照规定使用不同的银行进账单。

二联式银行进账单的第一联为给持票人的回单(即收帐通知),第二联为银行的贷方凭证。

持票人填写银行进账单时,必须清楚地填写票据种类、票据张数、收款人名称、收款人开户银行及账号、付款人名称、付款人开户银行及账号、票据金额等栏目,并连同相关票据一并交给银行经办人员。

对于二联式银行进账单,银行受理后,银行应在第一联上加盖转讫章并退给持票人,持票人凭以记账。 (13)贴现凭证 持票人持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到银行申请贴现时,应根据汇票填制一式五联的贴现凭证。

贴现凭证一式五联,第一联银行作贴现借方凭证,第二联银行作持票人账户贷方凭证,第三联银行作贴现利息贷方凭证,第四联是银行给持票人的收帐通知,第五联由银行会计部门按到期日排列保管,到期日作贴现贷方凭证。 票据法规定允许挂失止付的票据丧失,失票人可以向银行申请挂失止付。失票人申请挂失止付的,必须填写一式三联的挂失通知书并签章。

(14)挂失止付通知书

挂失止付通知书一式三联,第一联是银行给挂失人的受理回单,第二联银行凭以登记登记薄,第三联银行凭以拍发电报。

失票人应当认真填写挂失止付通知书。详细填明挂失止付人名称、票据丧失时间、票据丧失事由、票据种类、票据号码、票据金额、付款人名称、收款人名称、出票日期、付款日期以及挂失止付人联系地址或电话等事项,并由失票人签章。 (15)粘单

粘单是为弥补票据本身不能满足记载事项的需要而粘附于票据上的纸张。票据凭证不能满足背书人的记载事项的需要,可以加附粘单,粘付于票据凭证上。粘单上的第一记载人应该在汇票和粘单的粘接处签章。

第一记载人是指第一位使用粘单的背书人。例如:丙接受转让来的票据,是票据的持票人,当丙背书转让票据时,发现票据的背面已经没有记载背书的余地了,这时,丙就应该使用粘单,而且丙是该粘单的第一记载人,并且丙在使用粘单时,必须在是票据凭证与粘单的粘接处签单(即通常所说的盖骑缝章)。在粘单上记载的背书,只要符合票据法规定的形式条件,即产生背书效力。 (16)退票理由书

票据的持票人委托银行办理票款托收,或者向代理付款银行提示付款时,如果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银行拒绝付款的,可以要求付款银行(商业承兑汇票付款人的开户银行、支票出票人的开户银行)或代理付款银行出具退票理由书,并记明退票理由。

退票理由书可以证明持票人已行使其权利而未获结果,具有替代拒绝证明的作用。持票人拥有退票理由书的,不必再请求做成拒绝证明。 (17)银行承兑协议

银行承兑协议一式三联,第一联出票人留存,第

二、三联承兑银行留存。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银行,应按票面金额向出票人收取万分之五的手续费。经银行承兑后,出票人与承兑银行都必须遵守相关法律和银行承兑协议上所述条款。商业汇票的承兑银行,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与出票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

二、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

三、内部管理完善,经其法人授权的银行审定。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或持票人向银行提示承兑时,银行的信贷部门负责按有关规定和审批程序,对出票人的资格、资信、购销合同和汇票记载的内容进行认真审查,必要时可由出票人提供担保。符合规定和承兑条件的,与出票人签订承兑协议。

29、关于涉外票据

涉外票据,是指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等行为中,既有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又有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票据。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由境内向境外、境外向境内签发的涉外票据已经普遍存在。由于各国票据法律制度及民事法律制度对涉外票据中同一问题的规定不一致,适用不同国家的法律来调整这一问题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就可能在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上产生冲突。为解决这种法律冲突,就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则,以确定适用其中一个国家的法律。《票据法》第五章对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作了规定,这对保障涉外票据的正常使用、流通以及纠纷的正确处理,维护我国票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涉外票据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关票据债务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票据行为的方式、票据行为的效力等方面的法律适用规则,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的适用。

在我国缔结或参加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的适用方面,票据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票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

所谓国际条约是国家之间缔结的,确定其相互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一种国际书面协议。我国票据法是国内法,按照国际法优先国内法的原则,国内法应当服从国际法,这一原则在《民法通则》中已被确立,因此《票据法》也应当遵守这个原则。

本款旨在说明我国票据法与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的问题,本款明确规定了适用国际条约的总原则,同时,对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则不予适用。

所谓国际惯例是指国际经济交往中所形成的被普遍认可并具有一定约束力的习惯和常例。按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当本国法律以及本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时,可以适用国际惯例。请注意,本条第二款对在国际惯例方面规定是“可以适用”而不是“必须适用”,主要原因是:

一、国际惯例本身就是不成文的、约束力不强的习惯做法;

二、适用这样的惯例,通常是当事人双方都认可的,或者是在契约中预先约定的,才具有约束力;

三、表明了这不是一个强制性规定,不适用也是可以的。虽然这一条只是一个原则,但它确定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准则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在民事行为能力方面,票据法明确规定:“票据债务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适用其本国法律。票据债务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照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而依照行为地法律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适用行为地法律。”

这一条款的制定,旨在充分保障票据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有效的防止可能存在利用的在民事行为能力方面的差异而施行的规避法律的行为。对于票据债务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制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通常都不在票据法律中规定,而是在民法中加以规定。因此,由于各国民法对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时,在处理国际间的民事关系时,对当事人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判定标准有时存在冲突。对于这个冲突,根据本条规定,票据债务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适用其本国法律。票据债务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照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而依照行为地法律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适用行为地法律。举一例:甲国法律规定18岁以上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而乙国法律规定16岁以上具有公民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如果一位17岁的甲国公民A,在乙国实施票据行为,在此情况下,应适用乙国法律,不能因为他是甲国公民而适用甲国法律(即本国法)。即是该公民应依乙国法律(行为地法)承担责任,也不得以其在甲国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为由而不承担票据责任。

在票据行为的方式、票据行为的效力等方面,票据法明确规定:“汇票、本票出票时的记载事项,适用出票地法律。支票出票时的记载事项,适用出票地法律,经当事人协议,也可以适用付款地法律。”根据本条规定,凡是汇票和本票,其出票时的记载事项,应当适用出票地法律。也就是说,出票人在何地出票,就应该适用何地的法律,而不是适用出票地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因为出票地即行为地,而民事行为适用行为地法,这是国际私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对于支票的记载事项,原则上应适用出票地法律,但做为允许的方法,当事人可以根据经济活动及出票时的具体情况,协商确定适用付款地法。这样规定是因为,支票与汇票、本票相比,支票的付款形式仅限于见票即付,并且法律规定了很短的提示付款期限,所以,付款问题在支票中尤为重要,因此,有些时候适用付款地法律,可能更有利于保护持票人的权利,也就自然的允许当事人协议适用付款地法。

“票据的背书、承兑、付款和保证行为,适用行为地法律。”

在涉外票据中,背书行为、承兑行为、保证行为、付款行为都适用该行为所在地的法律,而不适用行为地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另外,使用汇票过程中,以上行为都可能出现,但对支票和本票面言,由于没有承兑制度,所以不存在适用承兑行为地法律的问题,对于支票而言,由于没有保证制度,所以也不存在适用保证行为地法律的问题。

“票据追索权的行使期限,适用出票地法律。”

由于各国票据法对追索权的期限及期限计算方法等不尽相同,因此,《票据法》规定,在涉外票据活动中,追索权的行使期限,适用出票地法。即使追索权的行使发生在出票地以外的国家或地区,也不能适用该国家或地区的法律。

“票据的提示期限、有关拒绝证明的方式、出具拒绝证明的期限,适用付款地法律。”

在涉外票据活动中,票据的提示期限、有关拒绝证明的方式、出具拒绝证明的期限可能会出现与行为地法律规定不一致的情况。《票据法》规定:票据的提示期限、有关拒绝证明的方式、出具拒绝证明的期限适用付款地法律。这样规定是因为,票据的提示,拒绝证明制作,只能在付款地进行,因此,票据的提示期限、有关拒绝证明的方式、出具拒绝证明的期限,也只能依照付款地的法律而确定。

“票据丧失时,失票人请求保全票据权利的程序,适用付款地法律。”

关于票据丧失后的权利补救措施,各国票据法的规定不尽都相同,有些国家规定采取公示催告的方式,有些国家规定采取担保的方式等,我国票据法则规定了票据丧失后的公示催告制度和提起诉讼制度。因此在涉外票据活动中,就涉及到应该适用何国法律的问题。本条款规定了:票据丧失时,失票人请求保全票据权利的程序,适用付款地法律。这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由于付款地是票据债务的履行地,付款人是票据的主债务人,而且付款人所在地往往就是付款地,所以,失票人的票据权利保全程序适用付款地法律自然也就是最为合适、最为方便和最为有利的了。

30、我国《票据法》有哪些特殊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于1995年5月10日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从199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目前,在商品交易,处理债权、债务等方面已大量使用票据,笔者认为,学习和掌握我国《票据法》中的特殊性规定,对于实施好《票据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票据法中未采用无记名背书的方式

以票据转让的方式为依据,转让背书可分为一般转让背书和特殊转让背书。一般转让背书为正常情况下的票据转让背书。包含了两种,即记名背书和无记名背书(又称为空白背书)。 记名背书是指背书人签章并记载被背书人名称的背书;无记名背书是指背书人签章但不记载被背书人名称的背书。由于无记名背书转让方式比较灵活,它采用直接交付的方式转让票据权利,所以在流通中较为盛行,一般被各国所采用和认可。但我国考虑到无记名背书方式的灵活性,可能导致票据在发生遗失、被盗等情况时,不利于正当票据权利人主张权利,为保证票据流通的安全性,我国《票据法》第30条明确规定,不允许采用无记名背书的方式,规定背书转让时必须记载被背书人的名称。

二、我国《票据法》中只规定了单纯承兑

承兑是汇票的一种特有制度,是在出票行为发生后的一种附属票据行为。由于承兑情况不同,各国把承兑分为单纯承兑和附条件承兑,笔者首先谈一下我国确认的单纯承兑的效力问题。

1. 单纯承兑的效力。

所谓单纯承兑,就是付款人完全依据票据文义予以承兑,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承兑。我国《票据法》仅承认单纯承兑为合法有效的承兑,产生承兑应有的效力。付款人一旦做出承兑,就承担绝对的到期付款责任(详见票据法第44条)。我国《票据法》第106条款规定的了承兑人有关到期不付款的法律责任,即:“票据的付款人对见票即付或者到期的标据,故意压票,拖延支付的,由金融行政管理部门处以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票据的付款人故意压票,拖延支付,给持票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附条件承兑的效力。

我国《票据法》第43条明确规定,承兑不得附条件,否则,视为拒绝承兑。所以,在 我国《票据法》中附条件承兑不产生承兑效力。

三、我国《票据法》不允许一部分付款

以是否支付汇票金额的全部为标准,可将票据分为全部付款和部分付款两种。前者为支付汇票金额之全部的付款;后者为支付汇票金额之一部分的付款。根据《票据法》第54条之规定,持票人依照法定期限提示付款的,付款人必须当日足额付款。可见我国《票据法》不允许一部分付款。

四、我国《票据法》上的本票仅指银行本票

本票分为银行本票和商业本票,银行本票是指由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票据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我国票据法之所以只规定银行本票,而未规定商业本票,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所谓商业本票是指机关团体与企业、事业单位签发的本票。按照产生的基础不同,可分为交易性商业本票和融资性商业本票。交易性商业本票产生于商品交易中,目前使用的商业汇票中的对已汇票实际上具备交易性商业本票的作用,起到替代交易性商业本票的作用。融资性商业本票产生于短期的资金融通,如同企业债券。在国外也主要是货币市场的一种短期融资工具,使用这种工具的公司必须具备比较高的商业信用,同时,必须有银行或金融公司提供担保,并有一整套运作管理制度。我国目前尚不具备上述条件,如果允许企业单位签发和使用这种商业本票,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引起信用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而银行本票是以银行信用为基础,以使用人将款项交存银行为前提的,具备较强的信用。在交易活动中,使用银行本票,销货方可以见票发货,购货方可以凭票提货;债权、债务双方可以凭票结清债权债务,收款人将银行本票交存银行,银行即可为其入账,有利于加速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减少现金使用。基于这些考虑,我国《票据法》未对商业本票做出规定,而只规定了银行本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五、我国追索权制度采取一权主义模式

追索权制度,各国票据法主要采取两种立法模式。 1.一权主义模式。

又称期前偿还主义。这种立法模式,确认追索权是一种偿还请求权,在到期日前,汇票被拒绝承兑时,持票人即可以向其前手请求偿还,即允许持票人在到期日前进行追索。日内瓦统一法,英、美、法票据法等均采取此立法模式。 2.与一权主义相对应的是二权主义模式,又称担保主义。

该模式认为追索权包含了担保请求权和偿还请求权两种权利,持票人在承兑被拒绝时,对于其前手仅可以请求给予付款之担保,但不能进行追索,只有在票据到期请求付款再被拒绝时,才可以向其前手追索,请求偿还票据金额。这种立法模式不允许期前追索,持票人只有在到期日不获付款时才能追。德国、日本曾采取此种立法模式。为简化票据关系,维护票据信用,一权主义立法模式逐渐成为追索权制度的主要立法模式。我国《票据法》第61条对实行一权主义立法模式作了明确确认,允许持票人根据法律规定,于到期日前依法行使追索权。

六、我国《票据法》上的拒绝证明与一般票据法上的拒绝证明的区别

拒绝证明,是指持票人提示票据,请求承兑或者付款而遭拒绝后,在行使追索权前,为证明被拒绝之事实而提供的证据。就实质内容而言,我国《票据法》上的拒绝证明制度和我国台湾地区票据法、日内瓦统一法及其他票据法上的拒绝证明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为: 1.种类不同

一般票据法上的拒绝证书可分为拒绝承兑证书、拒绝付款证书、拒绝见票证书、拒绝记载承兑日期证书、无作为承兑提示的拒绝证书等。拒绝证书的范围较广。而我国《票据法》第62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拒绝证明仅分为拒绝承兑证明和拒绝付款证明。其他事项,不要求做成拒绝证明。 2.做成义务和制作人不同

我国《票据法》第62条第二款规定,拒绝承兑人或拒绝付款人分别为拒绝承兑或拒绝付款证明的做成义务人,在拒绝的同时,他们负有做成拒绝证明的义务,否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即做成义务人和制作人是一体的。而一般票据法上的拒绝证书制度,均将持票人规定为做成义务人。例如,台湾票据法第86条第一款规定,汇票全部或一部不获承兑或付款,或无人为承兑或付款提示时,执票人应请求做成拒绝证书证明之。日内瓦统一法也作如此规定。但同时规定拒绝证书的制作人应该由拒绝承兑地或拒绝地之法院、公证处、商会或银行公会做成之。实行做成义务人和制作人分离制。 3.是否可以免除的法律规定不同

我国《票据法》将做成拒绝证明规定为拒绝承兑人和拒绝付款人的法定义务。否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一般人不得免除。一般票据法上的拒绝证书,当事人可以约定免除之,同时也存在法定的免除拒绝证书情形。 4.拒绝证书的替代

我国票据法第63第、第64条规定拒绝证明的替代制度,规定在法定情形下,人民法院的司法文书,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决定及其法定证明可以替代拒绝证明的做出。但我国票据法显然未承认略式拒绝证明的存在,即我国票据法不承认拒绝承兑人或拒绝付款人在票据上记明提示日期,然后再记明全部承兑或付款之拒绝,并经其签名后,与作成拒绝证明具有同一效力。我国台湾票据法和英美票据法除上述法定替代情形外,还明确规定了略式拒绝证书与拒绝证书具有同一效力。 5.效力不同

我国票据法第65条规定,持票人如果不能出示拒绝证明、退票理由书或未按照规定期限的其他合法证明的,丧失对其前手的追索权。拒绝证明不能提示,是追索权丧失的原因之一。此种规定和日内瓦统一法的规定相似。日内瓦统一法规定如果持票人未“做成”拒绝证书,则可能丧失追索权,而不是“出示”。英、美、法票据法则不把拒绝证书的不作成,作为追索权丧失的原因。不作成拒绝证书,不当然丧失追索权。

七、我国票据法在拒绝事由通知方面的特殊规定

拒绝事由通知,是指持票人将自己已进行票据提示,并被拒绝承兑或拒绝付款的事由等,告知被追索人。拒绝事由通知的意义在于,使被追索人预先知道追索开始,从而为被追索作好准备,成为自动偿还和及早筹集资金,以防止偿还金额的扩大或准备再追索。笔者认为,就票据的拒绝事由通知方,我国票据法与别国票据法存在以下方面的区别。 1.通知的方法和内容

我国《票据法》第66条第一款明确要求必须采用书面通知,这区别于日内瓦统一法和我国台湾地区票据法,后两者允许以任何方式进行通知。另外,我国《票据法》实行投邮主义,规定在规定期限内将通知按照法定地址或者约定的地址邮寄的,视为已经发出通知。第67条对书面通知的内容做出概括性要求,应当记明汇票的主要记载事项,并说明该汇票已被退票。

2.违反通知义务的后果

未尽通知义务或未在法定期限之前履行通知义务的,为违反通知义务。违反通知义务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采取截然不同的立法体制。日内瓦统一法没有将拒绝事由通知作为行使和保全追索权的要件,仅把拒绝事由通知规定为追索权人应履行的义务或手续,未尽通知义务的,并不因此而丧失追索权,仅对因由于通知而产生的损害,负赔偿责任。其赔偿责任,不得超过票面金额。我国《票据法》第66条第二款规定了上述原则。而英美法将拒绝事由通知作为行使和保全追索权的必要条件,持票人如不履行退票通知义务,因此而丧失追索权。这反映了两大法系票据法在法理上的差别。

八、我国票据法规定,支票持票人超过提示付款期限后,付款人可以不付款

票据法第92条规定:“支票的持票人应当自出票日起10日内提示付款,异地使用的支票,其提示付款的期限由中国人民银行另行规定,超过提示付款期限的,付款人可以不予付款;付款人不予付款的,出票人仍应当对持票人承担票据责任。”

笔者认为,在我国如允许支票超过提示付款期限,付款人还必须付款,实际上是延长了支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这样会使出票人难以对其资金进行管理,影响其资金效益,同时也容易造成空头支票的发生。对持票人来讲,容易助长其违反票据法提示付款期限提示付款,不利于持票人权利的实现,同时也不利于加强对支票使用流通的管理。目前支票主要在城市范围内交换和流通,为了防止持票人久不提示付款,给出票人在管理上带来不便,为了防范空头支票的发生,为了有利于加强对支票使用和流通的管理,为了适应实际需要,票据法规定支票的付款提示期限自出票日起为10天。对超过付款提示期限的,付款人可以不予受理,这有利于督促持票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提示付款。

持票人超过期限提示付款,付款人不予付款的,持票人丧失对其前手的追索权。但由于支票不同于汇票、本票,不具有主债务人,出票人处于相当于主债务人的地位,所以必须加重出票人的责任。为此,在这种情况下,持票人对出票人并不丧失追索权,出票人仍然应当对持票人承担支付票款的责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票据的使用和流通范围。扩大票据交换的覆盖面,把县、市以下周围的乡镇纳入同城市票据交换;使用票据的范围,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将票据交换向毗邻县、市辐射,扩大票据的使用范围;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在一些经济发达区域内广泛使用票据。为了更好的实施票据法,明确我国票据法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准确地把握好我国票据法的特殊规定,将对提高社会资金的效力,规范票据的使用和流通,保护法人、公民合法权益起到重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英吉沙县支行

第四篇:票据法名词解释

1. 票据:从学理上可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票据相当于有价证券,泛指一切体现商事权利或具有财产价值的书面凭证,权利的发生、移转和行使均以持有该凭证为必要。广义的票据包括汇票、本票、支票、股票、债券、国库券、提单、仓单、车船票等。狭义上的票据,是指出票人依票据法发行的、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或委托他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有价证券。法律上或法学上所说的票据,如无特别说明,仅指狭义上的票据。

2. 无因:是指票据权利人享有票据权利仅以持有票据为必要。只要持票人占有票据,一般不问占有原因和资金关系,就能接受其行使权利的要求。

3. 文义证券:是指票据所创设的一切权利和义务,完全地、严格地依票据上所记载的文字为准,不得离开票据上的记载文字,以其他事实或因素来解释或确定。即使票据上记载的文义有错,也要以该文义为准。

4. 要式:是指票据的作成,必须依票据法规定的格式进行;票据上的记载事项,也必须严格遵循票据法的规定。 5. 记名式票据:是指在票据上记明特定的人为权利人,即只能由该特定的人行使权利的票据。

6. 无记名式票据:是指票据上不记载权利人的姓名,或者将权利人记作“持票人”或“来人” ,只要持有票据就可以享有和行使票据权利。

7. 指示式票据:是指在票据上记载“特定人或其指定的人”为权利人。这种票据应以背书方式转让,出票人、背书人不得作“禁止转让”的记载。

8. 支付证券:是指其功能仅限于见票即付,并且只能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充当付款人的票据,如支票。

9. 信用证券:是指票据金额在发票日后的指定到期日才能支付的票据,如汇票和本票即是基于出票人的信用签发的。 10. 自付证券:是指出票人约定自己在一定时间内支付票据金额的票据,如本票。

11. 委付证券:是指出票人自己不是付款人,而是委托他人支付票据金额的票据,如汇票、支票即是。 12. 票据贴现:是指对未到期的票据的买卖行为,使持有未到期票据的人通过出售票据来获得现金。

13. 票据法:是指规范票据制度以及各种票据关系的法律。票据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票据法,是指各个法律部门中关于票据规定的总和。狭义的票据法,则指有关票据的专门立法。

14. 票据行为:是指设立、变更和终止票据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票据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票据行为,则仅指以发生票据上的债务为目的的法律行为。狭义的票据行为包括出票、背书、承兑、参加承兑、保证、保付等六种行为。广义的票据行为,是指一切能引起票据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行为或准法律行为。广义的票据行为则除了狭义的票据行为外,还包括更改、涂销、禁止背书、付款、划线、见票等行为。

15. 出票:是指出票人依照法定款式作成票据并交付于受款人的行为。它包括“作成”和“交付”两种行为。

16. 作成:就是出票人按照法定款式制作票据,在票据上记载法定内容并签名。由于现在各种票据都由一定机关印制,因而所谓“作成”只是填写有关内容和签名而已。

17. 交付:是指根据出票人本人的意愿将其交给受款人的行为,不是出于出票人本人意愿的行为如偷窃票据不能称作“交付”,因而也不能称作出票行为。18. 背书:是指持票人转让票据权利与他人。19. 承兑:是指汇票的付款人承诺负担票据债务的行为。承兑为汇票所独有。20. 参加承兑:是指票据的预备付款人,或第三人为了特定票据债务人的利益,代替承兑人进行承兑,以阻止持票人于汇票到期日前行使追索权的一种票据行为。

21. 保证:是指除票据债务人以外的人为担保票据债务的履行、以负担同一内容的票据债务为目的一种附属票据行为。 22. 保付:是指支票的付款人向持票人承诺负绝对付款责任的一种附属票据行为。 23. 基本票据行为:又称主要票据行为,是指创设票据权力的行为,即出票行为。

24. 附属票据行为:又称从属票据行为,是指在出票行为完成的基础上,在已实际存在的票据上所为的票据行为,包括背书、承兑、保证等行为。25. 无因性:也称抽象性,是指票据行为只要具备法律规定的形式即自行产生效力,而不问其基于的原因关系或基础关系是否存在或是否有效。26. 独立性:是指若干个行为人在同一票据上各自所为的票据行为,都各自依其在票据上所载文义独立发生效力,互相不发生影响。27. 文义性:是指票据行为的内容完全以票据上记载的文义为准, 即使票据上记载的文字与实际情况不符,仍应以文字记载为准,不允许票据当事人以票据文字以外的事实或证据,来对票据上的文字记载作变更或者补充。28. 票据权利能力:是指可以享受票据权利、承担票据义务的资格或能力

29. 票据行为能力:是指通过独立的票据行为取得票据法上的权利、承担票据法上的义务的资格或能力。 30. 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是指必须在票据上记载的事项,欠缺此类事项之一的,票据无效。

31. 相对必要记载事项:是指某些事项虽然票据法规定应予记载,但如果票据上不作记载,法律另有补充规定,票据不因此而无效。32. 任意记载事项:指是否记载可由票据当事人自由选择,但是一经记载,即发生票据法上的效力。

33. 不得记载事项:即票据法禁止行为人在票据上记载的事项。根据违反禁令仍为记载所产生的不同后果,可将不得记载的事项分为记载无效的事项和使票据无效的事项。

34. 记载无效的事项:又称“记载无益事项”,是指行为人虽然作了记载,但此项记载本身无效,票据法上视作未记载,但是票据的效力并不因此受到影响。

35. 使票据无效的事项,亦称“记载有害事项”:是指行为人记载了此类事项,不仅记载本身无效,而且使整个票据无效。 36. 交付:是指票据行为人将票据实际交给对方持有不同的票据行为,其接受交付的相对人也不一样 37. 票据行为的代理:是指代理人在其代理权限范围内,在票据上载明被代理人的名称及为被代理人代理的意思,并在票据上签章的行为。

38. 票据权利:是指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39. 票据权利的原始取得:是指持票人最初取得票据权利,而不是从其他前手权利人处受让票据权利。 40. 出票取得:也就是指票据的出票人在作成票据,并将票据交付给持票人时,持票人即取得票据权利。

41. 善意取得:是指持票人依票据法规定的权利取得方法,从无处分权人手中善意受让票据,从而取得票据权利。

42. 票据权利的继受取得:是指持票人从有权处分票据权利的前手那里,依背书交付或单纯交付方式,受让票据权利。 43. 票据抗辩:是指票据债务人根据票据法的规定,对票据债权人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 44. 物的抗辩:也称绝对的抗辩,是指基于票据本身的事由发生的抗辩。

45. 人的抗辩:也称相对的抗辩、主观的抗辩,是指基于票据债务人和特定的票据债权人之间的关系而发生的抗辩。 46. 对价:是指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

47. 票据抗辩的限制:是指债务人不得任意提出票据的抗辩,抗辩必须有法定的事由。 48. 票据的伪造:是指假冒他人的名义而实施的票据行为。

49. 票据的变造:是指采用技术手段,改变票据上已经记载事项的内容,或者增加、减少记载事项的内容,从而达到变更票据权利义务的内容。 50. 票据丧失:是指持票人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而丧失对票据的占有,也就是说票据在没有持票人放弃占有之意思的情况下,脱离持票人的占有。

51. 挂失止付:是指持票人丢失票据后,依据票据法规定的程序通知票据上记载的付款人停止付款的行为。挂失止付通知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由丧失票据的票据权利人在票据丧失后及时向付款人发出。

52. 公示催告:是指人民法院根据票据权利人的申请,以向社会公示的方法,将丧失的票据向社会公示,催促不明利害关系的有关当事人在一定的期间向法院申报票据权利,如不在规定的期间内申报,就不能以有关的票据权利申请法律保护。 53. 票据时效:也称票据权利的消灭时效,是指票据权利人在一定时间内不行使其权利,票据权利就归于消灭,票据债务人就可以票据权利已超过时效为由拒绝履行票据义务。

54.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有效期间。

55. 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56. 汇票法律关系:因汇票票据行为而产生的法律关系。汇票从出票到付款,往往要经过出票、背书、承兑、保证等多项票据行为,因此汇票法律关系具体包括出票法律关系、背书法律关系、承兑法律关系和保证法律关系等。

57. 汇票当事人:在汇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58. 银行汇票:是指由银行签发的汇票。59. 商业汇票:是指由银行以外的其他主体签发的汇票60. 即期汇票:是指见票即付的汇票。 61. 远期汇票:是指载明在一定期间或特定日期付款的汇票。62. 定期汇票:也称定日汇票,是指在票面上明确记载付款日的汇票;63. 计期汇票:指在出票日后一定日期付款的汇票;64. 注期汇票:指在见票日后一定日期付款的汇票65. 一般汇票:是指分别由不同的人担任出票人、收款人和付款人的汇票。66. 变式汇票:是指一人同时兼具出票人、收款人、付款人这三个基本当事人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身份的汇票。67. 指己汇票:又称己受汇票,是指出票人以自己为收款人的汇票,即汇票的出票人和收款人为同一人68. 对己汇票:又称己付汇票,是指出票人以自己为付款人的汇票,即汇票的出票人和付款人为同一人

69. 付受汇票:是指以付款人为收款人的汇票,即汇票的付款人和收款人为同一人;70. 己受己付汇票:是指出票人以自己为收款人和付款人的汇票,即汇票的出票人、付款人、收款人皆为同一人。

71. 汇票的出票:又称汇票的发票、汇票的签发,是指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72. 作成票据:是指出票人依照票据法的规定,在票据上记载法定内容并签名或盖章的行为。

73. 交付票据:则是指出票人依据自己的本意将作成的票据实际交给他人占有的行为。欠缺作成或交付行为中的任何一项,出票行为皆不成立。

74. 付款日期:是指汇票权利人行使权利和汇票债务人履行义务的日期,即汇票到期日。

75. 付款地:是指汇票债务人履行汇票义务的地点,对确定支付货币的种类、拒绝证明的作成、管辖法院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般应当在汇票上明确记载。76. 出票地:是指出票人在发行汇票时,形式上所记载的出票地点。 77. 任意记载事项:是指出票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记载的事项,但是一经记载,即发生票据法上的效力。

78. 背书:是指持票人以转让汇票权利或授予他人一定的汇票权利为目的,在汇票背面或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

79. 转让背书:是指持票人以转让汇票权利为目的而为的背书

80. 非转让背书:是指持票人非以转让汇票权利为目的,而是以授予他人一定的汇票权利为目的而为的背书。 81. 完全背书:是指背书人在汇票背面或粘单上记载背书的意思、被背书人的名称并签章的背书。 82. 空白背书:是指背书人不记载被背书人的名称,仅仅由自己签章的背书。 83. 委任背书:以委托他人代为取款为目的的背书是委任背书

84. 设质背书:以为担保债务而在汇票上设定质权为目的的背书为设质背书。 85. 权利担保效力:是指背书人对被背书人及其后手负有担保承兑和担保付款的责任,如果持票人请求承兑或请求付款遭到拒绝,就可以向背书人行使追索权。

86. 权利证明效力:也称资格授予效力,是指持票人所持汇票上的背书只要具有连续性,票据法就推定其为正当的汇票权利人而享有汇票上的一切权利。

87. 委任背书:又称委任取款背书,是指背书人以行使汇票权利为目的,授予被背书人一定代理权限的背书。 88. 设质背书:又称质权背书、质押背书,是指背书人以在汇票权利上设定质权为目的所为的背书。 89. 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在汇票上明确表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一种附属票据行为。 90. 提示承兑:是指持票人向付款人现实地出示汇票,并请求付款人表示承兑与否的行为。

91. 汇票的保证:是指汇票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为担保特定汇票债务人履行债务,以负担同一内容的汇票债务为目的而为的附属票据行为。

92. 全部保证:是指保证人就汇票全部金额进行保证 93. 部分保证:是指保证人仅就汇票的部分金额进行保证 94. 单独保证:是指仅有一人作为保证人进行的保证

95. 共同保证: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保证人就同一汇票债务所进行的保证。 96. 正式保证:是指保证人在汇票上签章的同时,还记载“保证”字样的保证 97. 略式保证:是指仅有保证人签章而没有记载“保证”字样的保证

98. 付款:是指汇票的付款人或其代理付款人支付汇票金额,以消灭汇票关系的行为。 99. 付款提示:是指持票人向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实际出示汇票,以请求其付款的行为。

100. 汇票追索权:是指持票人在汇票到期不获付款或期前不获承兑或有其他法定原因时,在依法行使或保全了汇票权利后,向其前手请求偿还汇票金额、利息及其他法定款项的一种票据权利。

101. 期前追索权:是指在汇票上所载到期日届至之前持票人所行使的追索权。 102. 到期追索权:是指在汇票到期时,持票人因不获付款而行使的追索权。

103. 最初追索权:是指最后持票人在提示承兑或提示付款遭拒绝或有其他法定原因时,所行使的追索权; 104. 再追索权:是指向追索人清偿了最初追索金额之后所获得并行使的追索权。

105. 行使追索权的形式要件:是指行使追索权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履行法定的保全追索权的手续。

106. 拒绝证明:是指票据法规定的,对持票人依法提示承兑或提示付款而被拒绝,或无法提示承兑或提示付款这一事实具有证据效力的文字证明。

107. 退票理由书:是指承兑人或付款人或付款人委托的付款银行出具的,记载不承兑或不付款理由的书面证明。

108. 拒绝事由的通知:也称追索通知,是指持票人为向其前手行使追索权而事先将汇票不获承兑或不获付款的事实告知其前手的行为。

109. 选择追索权:又称飞越追索权,是指持票人在行使追索权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思,自由选择其前手债务人任何一人、数人或者全体为被追索人。

110. 变更追索权:也称转向追索权,是指持票人即使已对汇票债务人中的一人或数人行使追索权,只要汇票上还存在其他未被追索的债务人,持票人仍可以对这些债务人行使追索权。

111. 代位追索权:是指被追索人对持票人已为清偿后,与持票人享有同一权利,可以对其前手债务人行使追索权。

112. 最初追索金额:是指持票人向汇票债务人行使追索权请求支付的金额,一般包括汇票金额、法定利息和追索费用三部分。

113. 再追索金额:是指偿还义务人行使再追索权时要求其前手清偿的金额,一般也包括三部分,即已清偿的追索金额、法定利息和再追索费用。

115. 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116. 本票的出票:是指出票人作成票据,并将票据交付给收款人的基本票据行为。 117. 本票出票的款式:是指出票人在出票时在本票上记载的事项。

118. 本票出票的效力:是指出票人签发本票后承担的责任以及收款人因此享有的权利。

119. 本票见票:是指本票的出票人,因持票人的提示,为确定见票后定期付款本票的到期日,在本票上记载“见票”字样及见票日期并签名的一种行为。120. 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121. 支票的出票:是指出票人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无条件向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票据行为。 122. 支票出票的款式:是指出票人在出票时在支票上记载的事项。

123.支票出票的效力,是指出票人签发支票后,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所承担的责任或享有的权利。

124.空头支票:支票的出票人在与付款人之间不存在资金关系的情况下签发的支票,或者出票人超过资金关系中的约定范围签发的支票,就是所谓的空头支票。

125.支票的付款:是指付款人根据持票人的请求向其支付支票金额,以消灭支票关系的行为。

第五篇:票据融资业务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006年一季度金融市场运行报告专栏3 近年来,以商业汇票为主体的票据融资业务快速发展,无论是业务规模和参与主体,还是交易方式和组织体系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商业汇票已成为重要的信用工具和短期直接融资方式。2000年以来,商业汇票年累计签发量和期末未到期金额年均增幅超过40%;票据贴现量和贴现余额年均增幅超过60%。票据融资相当于贷款的比重,以及新增票据融资相当于新增贷款的比重逐年稳步上升。从市场份额看,鉴于各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资产负债结构及其客户群体等方面的差异,票据二级市场(贴现、转贴现)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导;中小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类机构在一级市场(承兑授信)上所占份额较高。

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和所占融资总量比例提高,票据融资的作用和影响逐步增强:首先,票据融资已成为重要的短期融资渠道,出现短期贷款票据化的趋势。票据融资的财务成本较低,审批程序相对简单,为企业提供了比传统银行贷款更为方便灵活的短期融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第二,票据业务的发展促进了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调整和流动性管理。通过大力开发票据业务,各商业银行增强了资产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缓解了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降低了超额储备需求水平,改善系统流动性管理;创新了服务方式,带动相关中间业务的发展;改善了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经营收益主要依赖存贷利差的粗放经营模式,增强了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第三,商业汇票的推广使用丰富了货币市场工具。近年来,票据市场的发展明显快于其他货币市场子市场,所占货币市场交易量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商业汇票的推广使用,对提高市场效率、丰富市场工具、深化货币市场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从宏观层面看,发展票据融资业务有利于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缓解间接融资压力。

票据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是市场主体广泛参与、主动开拓的结果,是融资方式多样化的必然要求。票据业务作为传统而实用的信用工具和融资方式,具有期限短、周转快、风险度低、成本收益稳定等特点,其较快发展具有比较扎实的市场基础。尤其是在现阶段直接融资渠道不畅、货币市场利率走低和商业银行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企业和商业银行关注和运用票据融资业务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首先,近年来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在市场利率低于一般性贷款利率下限的条件下,随着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强,融专栏3(续)资形式自然转向低利率的票据融资。其次,商业银行迫于竞争和服务创新的压力,以及改善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的需求,发展票据业务的积极性增强。票据融资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市场工具单一,银行承兑汇票所占份额过高,票据融资业务的发展主要依赖银行信用支撑;银行信用风险意识不足,承兑环节风险较为集中,而手续费标准偏低,难以完全覆盖风险;票据融资主要采取实物券方式,交易效率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关于票据交易和票据市场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在信贷增长偏快的背景下,票据融资快速增长可能给货币政策调控带来压力。

上一篇:员工合同期满工作总结下一篇:有关感恩父母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