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22-07-07

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我们都需要提前去做好计划,以免在新的征程中困惑与迷茫,是时候为自己拟写一份新的计划了,你知道如何写好吗?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韦州镇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韦州镇是同心县东部的一个千年古镇,这里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氛围比较浓郁。为了让这块古老的土地依然能够焕发生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能够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缩小与县城和川区的差距,追求相对均衡的教育,为本地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素质的人才,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基本情况

韦州镇位于同心县东北部90公里处,吴予路、韦同路、纵横交错,俗有“南下环庆通关中,北越吴忠达塞外”之称。全镇总面积430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2.3万多人,回族占全镇总人口的78%,集镇人口密度为宁夏山区乡镇之首,6平方公里的集镇区,常住人口达到1.8万多人,城市化率达到49%,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工矿企业为支柱,商贸为载体,并逐渐向采矿业、冶炼业、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型集镇,也是全县的资源大镇,商贸重镇,工业强镇。

全镇现有学校16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完小9所,初小6所。校舍建筑面积16256平方米,有教职工178人,其中本科63人,占35%,专科73人,占41%,高中(中专)及以下42人,占 24%。特岗教师21名(中学18名,小学3名),县聘教师7名(中学3名,小学4名),有各类支教教师12名(中学5名,小学7名)。全镇现有在校学生4346人,其中初中1376人,小学2970人。

韦州镇中心学校2003年高标准通过了“普初”验收,2005年韦州中学作为同心县第一批接受吴忠市“普九”验收的学校,于2006年通过了区级验收,2008年“两基”工作通过了国家验收。韦州镇的教育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呈现了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师资队伍稳定敬业,办学效益明显彰显。但是由于小学近年来投入不足,造成了办学条件

1 相对落后,城乡差距大,与县城及川区相比有教育不均衡现象,幼儿教育滞后,教师结构短缺,教育发展受到阻碍。

二、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努力办好一所中学一所小学;将女小回小合并高起点新建一所完全小学,逐步打造成吴忠市名校,成为我镇的品牌学校,并发挥其品牌辐射带动效应,使本镇各类学校协调持续发展。认真落实“教育强县”工程,促进各类学校全面快速发展。

总体思路:以调整学校布局、打造品牌学校为重点,优化内部管理,多渠道增加办学投入,发挥品牌辐射带动效应,做好学前教育,利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形成管理科学、布局合理、师资精良、效益显著的韦州镇教育发展新格局。

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的原则。根据全县生态移民工程进度和教育强县实施方案,对辖区学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进一步整合资源,确定今后五年内发展战略,分分学校类别实施振兴行动计划。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好新建学校。

(二)坚持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原则。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重点,为科研兴校夯实基础;以创新教研体制为载体,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为核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综合管理为抓手,逐步打造品牌学校;以县内名校间交流互动、合作共进为平台,实现质量强校目标。

(三)坚持品牌辐射带动效应,力求各类学校全面发展。将中心完小和中学作为韦州镇的品牌学校来打造;将新建的韦州二小作为改善办学条件落后,消除安全隐患和减小中心小学压力的关键;办好南滩完小将其打造成生态移民

2 安置区的三所小学的样本学校。实现镇区完小和村级完小、教学点的合作共进,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振兴目标

(一)总体目标

韦州镇教育振兴行动的总体目标是:精心规划方案,努力改善硬件,严格做好软件。力争在年内整合3所小学,建好移民安置区的南滩小学;两年合并女小回小,高起点新建韦州二小,改造原女子小学为韦州中心幼儿园;三到五年将中心小学和韦州二小打造成吴忠市品牌学校。

(二)具体目标

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在农村教育中几乎是个盲点,本次韦州镇振兴教育计划要改变这种局面,确保适龄幼儿的入学需求。拟将女子小学合并后,把原校址进行改造,建成韦州镇中心幼儿园,并使幼儿的入园率逐年增长。

2、小学教育。要办好曾被授予全县“二十佳”的中心小学,办大办好拟新建的韦州二小,采取镇村互动联手捆绑式一体化发展的办法,促进小学教育整体向前。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努力挖掘潜力,力争使新建的韦州二小和中心小学成为吴忠市品牌学校,并争取使韦州二小进入自治区“百标”行列。办好移民安置区的三所完小,保证移民区的儿童能够享受到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

3、初中教育。韦州中学是同心县教育教学质量成绩突出的学校,中考成绩每年都名列全县前茅,已经成为了自治区“百标”学校。在未来发展中,要按照“百标”学校“三化一高”的目标要求,在管理、教改、质量和社会效益上再上台阶,采取多种渠道解决大班额问题,进一步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力争新建办公楼。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打造品牌学校

1、学校布局调整

结合全县生态移民工程进展情况,及时跟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年内整合3所小学,另有塘坊、巴庄完小和红沙窝、巴新庄、泉子湾初小等5所学校因为行政区域调整划归太阳山,预计至2012年全镇共有学校数9所。完小6所,初中1所,初小1所,幼儿园1所。

2、有效改善办学条件。争取五年内为中心小学新建教学楼,硬化操场,更新课桌凳,添置教师办公桌和必要的办公设备,硬化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校园的人文气息;为南滩完小配备必需的教育教学设备;使新建的韦州二小进入自治区“百标”行列;改善韦州中学的校舍紧张的局面,建办公楼。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所有上岗教师均具有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学历及上岗要求。学历达标100%,全体教师必须具备计算机、普通话合格证书。中青年教师均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大名师培养力度。构建合理的教师梯队,五年内县级学科带头人增加6-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增加2-3人,争取有区级学科带头人;校级教学骨干教师25人,县级骨干教师7—10人,市级骨干教师6—8人,区级骨干教师2—3人;县级优秀班主任15人,市级优秀班主任5—8人,区级优秀班主任2—3人。大部分教师必须具备教得扎实,教有特色的教学能力。

4、提高教育教学装备水平。更新图书5000册;添置必要的音体美器材;购置学生用计算机150台;电子备课室4个;多媒体教室4个,语音室2个。

5、建立教师培训制度,采取方式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完善教师培养机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立校本研修制度,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和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

4 强化教师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学历层次。

二是加强校长及中层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并不断加强校长业务培训,坚持每学轮训和外出培训。校长要关心和爱护教师,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努力实现“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

三是构建“捆绑式”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软件支持,县内搭建中心小学与同心二小、韦州中学与同心二中的“捆绑式”一体化同步发展平台。

四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教师思想建设和师德修养,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师德风尚,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对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实行竞争上岗制,形成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冒尖。

6、合并女小回小,新建韦州二小,改建中心幼儿园。回小女小的设置是当时韦州镇以老城作为中心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镇区核心的转移,两所小学的服务区已经偏离了人口聚居区,并且服务半径有交叉现象。女小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校园狭小,即使投入改造也难见效益;回小位居古城,建筑在百年废墟之上,5米之内全是灰土,地质结构极为疏松。东南紧邻城墙,而城墙经百年沧桑已布满豁口,校园管理难度极大。更为重要的是,回小的建筑早已显现裂缝,每逢雨天只听水声不见水流,安全隐患非常严重。教文体局和韦州镇政府已为韦州二小选好了校址,争取早日动工兴建。女小撤并后,原校址很适合做韦州中心幼儿园,计划经过改造成为韦州学前教育的基地。

7、彻底解决复式班教学质量差的问题。按照布局规划进行调整以后,韦州镇只有1所初小,初小设一至三年级的教学,在教学时也将分班级进行单独授

5 课,彻底消除复式班教学。

(二)解决师资结构短缺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8、采取有效措施,补充教师编制。目前,韦州镇缺教职工64名,学前教育阶段缺教师17人,中学缺编14人,小学音体美、自然、社会与科学和英语等学科师资严重短缺。争取动员长期患病不能上岗的教师提前申请退休,腾出编制补充新人。争取县教文体局为我镇安排特岗教师,在注入新鲜血源、增强教师队伍活力的同时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

(三)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如期实现创强目标。

9、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中心学校要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研究 “两基”巩固提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实行流失学生学校周报告制,建立自上而下整体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坚持“依法控辍、以责控辍、管理控辍、教改控辍、扶贫控辍”的工作思路,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10、提高软硬件建设水平。成立创建“教育强镇”工作小组,加强政策宣传,营造创强工作氛围;续建“两基”档案,完善创强文档资料;定期督查指导,加强校园“四化”建设,力争两年再上新台阶;丰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学校工作水平;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硬件建设水平,确保2010年实现教育强镇目标。

(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稳步提高教育质量。

11、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在中心学校范围内实行校长聘任制。通过公开竞争使善于治校办学、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担任校长职务,聘期三年。做好教师岗位设置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师岗位培训与考核。全力配合县教文体

6 局实施“13579”精品师资工程。培养名校长、名师、骨干教师和优秀中层干部。做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考核,扎实稳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坚持每月一次校长例会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基层学校中存在的问题。

12、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教育质量发展年”活动为抓手,强化组织领导,丰富活动形式,创新教研方法,加强过程监控,细化考核目标,对所辖各校通过镇村联手捆绑发展的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培养骨干教师(含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构建精品教师团队;加强教研活动,创新校本教研模式。

13、逐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建立财务管理网络信息化平台,实行财务电算化管理,管好用好教育经费。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程序,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五)补充信息技术装备,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

14、及时补充计算机,新建多媒体教室。力争两年内使中小学生机比达到:初中12:1,小学18:1。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业务培训,争取2010年前使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合格率达到90%,能够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不低于70%。

15、实现网上资源共享。积极鼓励各校连通宽带,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同时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模式Ⅰ、模式Ⅱ和模式Ⅲ使用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缩短城乡教育差距。

(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16、切实加强教师思想建设和师德修养。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师德风尚。严禁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以补课、自习等形式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严禁接受学生家长的馈赠和宴请,对品行不良、影响恶劣的教师

7 予以严肃处理。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学校团支部、学生会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树立教育行业良好形象。

(七)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17、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中心小学硬化校园,增加校舍,装备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为韦州中学解决大班额问题,解决操场污染问题;争取资金改造女子小学,建成韦州中心幼儿园;通过与扶贫帮扶对口单位的协作,争取资金新砌河湾小学的围墙,维修和新建教室;争取项目和资金,尽早合并女小回小,使新建的韦州二小起点高、规模大。

18、加大校园“四化”建设力度。今后五年内,韦州镇所辖各学校要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未来”思路,合理规划校园“四化”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尤其是移民安置区的三所新建学校和拟建的韦州二小,各学校共需增加绿化面积3800平方米,增加硬化面积15000平方米,美化、净化工作达到自治区规定标准。

(八)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学校师生安全。

19、做好中小学安全工作。健全中小学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和安全教育制度,建立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中小学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事故预案制度、事故报告制度。

(九)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20、充分发挥校本教研作用。通过鼓励外出进修、参加各种培训、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开阔教师视野,丰富教师阅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更多的教师迅速成长,壮大骨干教师队伍。分奖励骨干教师、学科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弘扬他们的

8 先进事迹,激发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心,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涌现出来。实施“捆绑式”一体化发展办法,充分发挥镇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乡村学校的师资、管理水平得到培训提高。

21、逐步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同心县中小学教育目标管理综合考评细则》,每年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估。依据校长任期目标考核细则,每年对校长效绩考核一次。切实加强对校长的全方位管理,让他们干净干事,依法治校。依据教师教育教学目标考核细则,每学期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评价。

第二篇: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教育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又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提高;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所有这些为21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观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顺应时代要求,振兴我国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教育推向21世纪。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

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

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教育与培训;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并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做贡献;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一、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

12000年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基”已进入攻坚阶段,要确保全国目标的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中西部地区,在“十五”计划期间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重点放在山区、牧区和边境地区。

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健全督导机构,完善督导制度,保证“两基”的质量和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3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

4体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要使学生有健强体魄。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到2001年,通过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深化教育改革和器材配备等工作,初步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较为科学合理的体育、艺术教育体系,保证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5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与求知的欲望。

重视特殊教育,努力为广大残疾少年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他们自主自强的精神和生存发展的能力。

6继续扩大内地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规模,促进各民族素质的共同提高。基础教育阶段,要继续办好内地为边疆少数民族举办的教学班(校),适当扩大培养规模。内地高等学校要为培养少数民族的优秀专门人才做出更多贡献。要重视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教学和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7建立和完善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体系,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汉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宏观管理,依法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到2010年在全国实现文字应用基本规范化,使我国语言文字的应用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需要。

二、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8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3年内,以不同方式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中小学专任教师及师范学校在校生都要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要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实力较强的高等学校要在新师资培养以及教师培训中做出贡献。

9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1999年、2000年,在全国选培10万名中小学及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其中1万名由教育部组织重点培训)。通过开展本校教学改革试验、巡回讲学、研讨培训和接受外校教师观摩进修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在当地教学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10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加强考核,竞争上岗,优化教师队伍。2000年前后,要通过提高生师(包括职工)比、下岗、分流富余人员等途径,优化中小学教职工队伍,提高办学效益。同时,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认真解决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师范毕业生的定期服务制度,对高校毕业生(包括非师范类)到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任教,采取定期轮换制度,并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倾斜政策。鼓励各级政府机关公务员到中小学任教。

三、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1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要重视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团结、协作和奉献的精神。要从国内外吸引一批能够领导本学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按照“选到一个聘任一个”的原则,国家给予重点资助,学术带头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享有人员聘用和经费使用的自主权。

12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使高等学校知识和技术创新基地尽快取得创新成果。从1998年起,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中,设立一批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特别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进入岗位,设立专项奖金并鼓励地方政府和学校相应设岗奖励。

13全国高等学校以竞争选优方式分批精选万名骨干教师,采取国家拨款与自筹经费相结合的办法增强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提高科研、教学质量及设备装备水平。

设立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奖励基金。从1999年起每年评选百名35岁以下取得重大科研和教学成果的青年教师,连续5年加大支持其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力度。

14高等学校实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访问学者制度,实现重点学科的开放效益,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国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实验室业务费用。

15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博士生培养质量,增设博士专项奖学金。从1999年开始,每年评选百篇具有创新水平的优秀博士论文。对于获奖后留在高等学校工作的博士,连续5年支持其科研、教学工作。要稳妥扩大高等学校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和规模。

16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除按现有留学基金制度继续派遣短期访问学者外,由国家资助,选拔大学系主任和研究所、实验室骨干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有针对性地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研修交流。邀请海外知名学者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任国内大学客座教授,来华进行短期讲学和研究。还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或以其他方式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学水平贡献力量。

四、继续并加快进行“211工程”建设,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

171995年启动的“211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一批学科,已经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九五”期间,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要保证2000年切实完成“211工程”首期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二期计划,以进一步提高高校知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

“211工程”二期计划建设资金仍采取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其中,中央专项投入部分的力度至少与首期计划持平,主要用于加大已立项的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同时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18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的精神,“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我国少数大学在少数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尤其是本科生培养质量较高,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条件。

19国际上一流大学都是经过长期的建设形成的。一流大学建设要有政府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长年累月辛勤奋斗的结果。特别是学生毕业以后在国家的各个建设岗位上乃至在国际上体现出了公认的信誉。同时这种学校集中有一大批知名的学者教授。因此,办成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定的历史过程,要经过社会实践的考验。对此,既要有雄心壮志,又必须脚踏实地。要相对集中国家有限财力,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从重点学科建设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对于若干所高等学校和已经接近并有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今后10~20年,争取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0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原有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

21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示范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提高主干网传输速率,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通信资源,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2000年,全国全部本科高等学校和千所以上中等学校入网,并争取计算机网络进入5万名高校教授家中。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计算机学籍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22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现有广播电视教育传输网络,建设中央站,并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进行高速连接,进行部分远程办学点的联网改造。2000年,争取使全国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收看教育电视节目。要运用优秀师资力量和现代教育手段,把教育电视节目办好,重点满足边远、海岛、深山、林牧等地区的教育需求。

23改变落后、低水平重复的远程教育软件开发制作模式,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利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竞争和市场运作机制,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软件。要重点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若干个教育软件开发生产基地。同时注意引进国外优秀现代远程教育软件。

24教育部对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行归口管理,负责组织制订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实行短期国家支持、长期自力运行的发展策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水平。

为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按国际惯例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运行费用实行优惠,并依法对境外捐赠设备、进口设备的关税给予减免。

25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开设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继续教育基地。要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组织全国一流水平的师资进行讲授,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向各行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课程。要发挥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优势,不断扩大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

七、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

26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围绕经济建设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为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培育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服务。

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优势互补,讲求实效。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鼓励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集成与扩散的示范中心,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鼓励高等学校向企业转让技术,或利用现有中小企业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探索企业与高校从立项到投产“一条龙”的全面合作。

27在高校周围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已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要创造条件在高等学校周围,特别是高等学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科技园区,成为有目的地吸引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国外高新技术最新成果的窗口,并发挥科技开发“孵化器”的作用。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28高等学校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了重要的动力和辐射源的作用,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基地,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今后,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方式,组建一批以高校为依托的高科技产业集团。

29建立健全高等学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保障机制。教育部成立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资助机构,用于资助高校有开发前景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控股、参股和信贷等方式,重点支持包括高校在内的科技产业和科技开发活动。同时,尽快组建一批专门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允许技术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科技成果转让的收益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提取一定部分,按贡献大小分配给有关研制开发人员。要研究建立创业投资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企业上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八、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0切实落实《高等教育法》关于“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规定,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根据各地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及师资条件的可能,在采用新的机制和模式的前提下,2000年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将达到660万人。招生计划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地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应有较大的增长。高等教育入学率由1997年的91%(新口径),提高到2000年的11%左右。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由1997年的10∶1提高到2000年的12∶1,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到4000人左右。

31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继续实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除少数关系国家发展全局以及行业性很强需由国家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外,其他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由省级政府管理或者以地方为主与国家共建。中央财政继续拨款鼓励和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高等学校布局。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32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对于学历高等职业教育,除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简称“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之外,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本不搞新建。挑选30所现有学校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发展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进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主动适应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各类人才。要通过试点逐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和文凭发放等方面的责权放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学校,省级人民政府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对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有资源进行统筹。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探索多种招生方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一定比例(近期3%左右)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普通高中毕业生除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外,多数应接受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提高素质。

33加大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要从有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公平选拔合格人才、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和社会稳定的原则出发,进行高考科目、内容、方法和制度的改革试点,增加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分量,探索适合不同地区和学校特点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评价的方法和制度。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学生自谋职业”的试点。到20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要通过多种形式对高校特困生给予资助,保证经高考录取和已在校的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国家继续安排资金资助特困生,地方财政和学校相应配套资助。同时,积极开展高校学生贷学金等多种助学制度的试点工作,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34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要大力推进高等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特别是改革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本科教育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今后3~5年,将专业由200多种调整到100多种。继续推进“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并建成200个文、理科基础性人才培养基地、100个各科类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20个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基地,使之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教学示范基地。积极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体系,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

35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行聘任制,减少冗员,精简高校职工队伍,使学生与教职员工之比、学生与职工之比、专任教师与职工之比均有较大提高;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扩大要同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进度挂钩。选择若干条件较好的城市组建企业化经营管理的高校后勤生活服务集团公司,从事学生公寓物业管理以及学校后勤生活服务。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

九、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力度

36依据《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要努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设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基金,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

继续实施初中后教育的分流,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应保持现有比例,努力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极少数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对不能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应实行职业技术培训;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已基本合理的地区,要把职业教育工作重点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部分综合高中,推迟到高三年级分流。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进行科学预测,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对各类新就业人员进行时限和形式不同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等职业教育要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实行弹性选课制度,提高培养质量,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努力在各地办出一批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职业技术学校。

37成人教育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通过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使各类下岗和转岗人员都能接受不同层次和年限的职业培训或正规教育,为再就业工程服务,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积极为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促进企业、学校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行业发展趋势,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健全教育、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基金,促进继续教育基地和网络的建设。还要加强公务员培训教育,健全培训机制,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38加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力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在政府的指导下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走产教结合的道路,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实行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努力办出特色,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各类教育统筹的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扫盲工作要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切实巩固脱盲的成效,把脱盲与脱贫结合起来。今后3~5年,使全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毕业生或肄业生能够在从业前后接受一定方式的职业技术培训,包括“绿色证书”培训,使一部分人掌握一两项生产致富的实用技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特别要采取多种教育和培训形式,为乡镇企业和农村产业升级提供充足的、适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39认真贯彻国务院对于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要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和民办学校发展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评定职称、业务培训、升学考试、社会活动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学生的同等待遇。国家设立社会力量办学表彰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40社会力量办学要纳入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轨道。社会力量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鼓励滚动发展。要完善法规建设,充实学校设置标准,健全管理体制,加强校容管理,严格财务审计,不断提高教育和管理水平,鼓励现有学校发挥规模效益。

要保证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高等教育机构可面向社会自主招生,依法自行颁发非学历教育学生的结业证书,也可组织学生参加国家举办的自学考试或学历文凭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

41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要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试点。基础教育阶段要与改造薄弱学校相结合,高等教育阶段主要以地方高校和成人高校为对象,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在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学校产权必须明晰,国有教育设施不得挪作他用,国有和公有资产不得流失。

十一、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

42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转变把教育投资作为消费性投资的观念,要切实把发展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投资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投资,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各级财政要认真落实已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特别是要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要按照《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努力实现4%的目标。

逐步提高中央本级和省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自1998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按同口径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将此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除按原有政策保留目前每年由中央安排的教育专项外,上述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振兴行动计划中中央财政支持和资助的项目。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也应根据各地实际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经费预算安排和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通知的通知》(国办发[1998]23号)的精神,从1998年起,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财政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

加强对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管工作,以确保足额征收并由教育行政部门商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积极支持勤工俭学、校办产业的发展,并对其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在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的基础上,建立中华教育发展基金会,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43加快高校筒子楼建设和危房的改造,争取到2000年基本解决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困难。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此项工程所需资金,中央财政予以专项支持,其余部分由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分担,改造后的筒子楼作为高校的公寓和周转用房。

44利用银行贷款,进一步加快中央部委高校的教职工住房建设。为解决高校教师住房困难、稳定高校教师队伍,在2000年前建设银行基础设施贷款中,安排一部分用于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住房建设,以支持利用学校自用土地,加快新建“经济适用型”住房,资金不足部分,应多渠道筹措解决。同时,要继续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安居工程”的建设。

45各级教育部门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拨款制度,精简机构和冗员,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同时,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

十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46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对全国青年和大学生提出的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

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

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

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加强思想修养,树立远大理想,投身社会实践,自觉艰苦奋斗,立志振兴中华,把培养“四有”新人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47认真组织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加快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的步伐,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要加强“两课”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研究,把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好。加强“两课”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

48加强高等学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人文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通过增设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和各种知识性、文艺性业余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49加强高等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研究,发挥高等学校“思想库”、“人才库”的优势。要进一步加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设立理论研究和教学优秀成果奖,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50高等学校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要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使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篇:勐省完小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二)

(2013.9—2014.7)

本学年是勐省完小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第二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创办“窗口”特色学校,优化育人环境;为振兴勐省完小教育,实现教育的伟大复兴,重振昔日辉煌,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的目标是:

利用三年时间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到本学年结束时,学校教学质量在去年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开展以种植业为主的勤工俭学基地(大棚蔬菜),办好学生食堂,提高学生饮食伙食标准;学校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创办“绿色窗口学校”;转变和更新教师思想观念,做进取型的教育工作者,让好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为重振勐省往昔雄风,再创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学年度工作回顾

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学年度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抓了一下一些工作:

(1)解决了师生饮水问题;

(2)安装了监控设施;

(3)常规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风、班风、校风、师风有所好转;

(4)学校教学质量同上学年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年末全乡检测情况:一年级语文、数学排名第一,二年级语文排名第

二、数学排名第三,三年级语文、数学排名第三,四年级一班语文排名第

五、数学排名第三,四年级二 1

班语文、数学排名第二,五年级语文排名第

四、数学排名第二,六年级语文

排名第

七、数学排名第一。三个第一,四个第二,三个第三,一个第四,一

个第七,教学质量上升较为突出,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二年级数学出现了100分,六年级出现了语文、数学、

科学三颗总分271分的高分(陈诚),平均分达到90.3分,243分1人(李云),平均分为81分,这是一本的好苗子,三科达到及格分的还有5人,是二本的

苗子。六年级这个班级及格的孩子相比较转到民小的孩子而言,原先成绩在

班上不算最好的,但是本学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5)解决了升旗场地问题。

二、本学年学校重点将做好以下几件事:

(1)安全首位

学校工作首重安全,加强安全管理,树立安全意识,层层签订安全协议

书,防患于未然,让安全为教学保驾护航。

(2)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

加强学校、家长、孩子之间的管理,实施“校安通”工程,提升管理水

平,为教学服务,同时减轻学校管理安全上的压力。“校安通”工程的实施将

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的空间。每天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必须将学生作业完成情

况、家庭作业、在校表现通过信息发送给家长,加强教师同家长(监护人)

之间的交流、沟通,强迫监护人关心孩子的成长,强化责任意识,为孩子的

健康茁壮成长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监护人可以监控孩子每天到校、离校时

间,防止孩子翻围墙进出校门。

(3)继续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坚持教学质量首位不变,结合学校实际,抓好教

研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振兴学校教育质量。转变和更新教师思想

观念,自觉接受、传播“以学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做进取型的人,做终生

学习的人,让好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为重振勐省往昔质量,打下坚实的基

础。本学年将继续执行单元检测、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此外还将进行期

初考(放暑假时各年级已经安排,期初考内容以学年末全县统测科目为主),

检测学生在假期里是否放松了学习。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作为学校管

理者,除了会上课,还要会管理,必须有经营的理念、服务意识,善于挖掘

学校资源,开发教师、学生潜力,学校工作必须始终紧紧围绕质量进行,简

政放权,将权力下放给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听

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教学合力,增强凝聚力。最近三年,勐

省完小学生考上大学的不断出现,2011年2人,2012年1人,2013年3人,

这是个良好的开端,相信在未来还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大学生。

(4)加强图书管理,设立管理岗位,使之为教学服务

(5)坚持德育首位,继续加强常规管理,树立良好的师风、班风、学风

和校风。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用“师德八条”严格要求自己。

加强班级管理,树立良好班风,自觉爱护学校公物。

抓好少队工作,举办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转变学风和校风。

(6)建立激励机制

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将根据现有的资金财力,设立奖励机制,具体方

案如下:

勐省完小教师评优方案。

科任教师成绩奖励方案。

学生成绩奖励方案。

方案的建立健全将在实行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我们始终奉行:要想

马儿跑得快,得给马儿添加食料的原则。

(7)发展种植业,改善食堂物质供给

开展以种植业为主的勤工俭学基地(大棚蔬菜),办好学生食堂,提高

学生伙食标准,增加班级创收。

办好学校“勤工俭学”服务部,为师生提供便利,为师生服务。

(8)加强学校管理,使之为教学服务

学生午休管理,值周教师同班主任配合。

加强寄宿制学生管理,设立管理岗位。

设立“勤工俭学”服务部,管理岗位。

(9)创办“绿色窗口学校”

加大绿化投入,与此同时,因地制宜种植花草树木,绿化校园,美化环

境。

(10)优化环境,改善办学条件

 学校大门及进校门水泥路面的修建势在必行。

解决施工计量箱用电安全:报贺派供电所解决。

(11)食堂工作亟待改进

由于食堂工作的重要性,需要加强管理,本学期需要增加食堂后勤工作

人员一人,应对日趋严峻的安全工作,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

耿马县四排山乡勐省完小

二〇一三年八月十八日

第四篇: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鼓励质疑,形成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想法,提供多思独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我都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Windows画图板作图技巧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生同时上机画出八个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并比一比看谁画的又快又好。学生迅速而认真地画着,屏息凝神地注视着显示器上的图形,生怕不符合要求,尽管学生非常仔细认真,但所画出的三角形还是大小不一,比赛结果是我领先于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学生感到很惊讶,这时我告诉学生:我先画好一个三角形,然后运用复制的方法完成了另外七个三角形的绘画工作。于是学生提出了质疑:能不能用移动的方法删除图形呢,我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给予了表扬,但并没有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组织学生上机操作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得出了结论:可以运用移动的方法删除图形。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深化了知识,又引导了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解决问题,启迪创造性思维,孕育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孕育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1、创设兴趣情境,激发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思维的动力,人的情绪高涨时的思维水平明显高于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情绪高涨取决于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据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唤起他们的强烈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

如:我在教学指法时,一上课,我就和学生进行了一场指法比赛,结果是我远远领先于学生,学生有些不服气,我告诉学生老师事先并没进行练习,而是老师掌握了键盘操作指法,如果你们掌握了键盘操作的指法,打字速度一定比老师快得多,我的话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学生们睁大眼睛,等待新知识的学习。

2、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教师只有爱学生、尊重学生、维护和承认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要多给一些关爱,让他们时刻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才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其次,注意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氛围。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异想天开的问题,也应该给予鼓励。肯定他们敢说、敢想的一面,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在所任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李楠的小女孩,在一次创作中以黑色为背景色画了一个房子,我发现后并没有阻止她,而是看她画下去,接下来她又画了星星和月亮,等她画完了我向她微笑着点点头,并在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她非常高兴,此后每次课上她都大胆创作,进步非常快。第三,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要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3、营造展示自己的氛围

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而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时期,天真活泼,这种欲望更为强烈,特别是在他们自己感到自己取得成功的时候,表现的十分突出,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每节课上,我都给学生足够的创作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

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创作后让学生展示作品,说明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作品,给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学习迁移,激发创新意识

迁移是指运用自己已经习得的概念、规律去解决新的问题或将已经习得的概念、规律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后继学习,在我教学退出画图板窗口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先让学生玩纸牌游戏,然后从纸牌游戏中退出来,并让学生说说怎样退出纸牌窗口,学生由此得到启发,并从中产生联想和创新的欲望,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退出纸牌窗口的方法。这种迁移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能够由于迁移而不断的掌握知识,这就为“教为不教”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知不觉的被激发出来。因此,作为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使学生通过参与、思考、迁移、创造获得新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四、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同一个问题,寻求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思考方法,教师要善于收集学生学习的各种信息。如我在教学图形的删除时,先出示一个画面,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想删掉其中的一个图形,怎么办?学生说出了四种答案:①用橡皮擦;②用放大的橡皮擦;③用清除图象的方法删掉;④先将要删除的图形选中,然后单击删除选定区域。答案出来后,不管对与错,我没有下结论,而是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上机操作逐一进行验证,第④答案比较简便,这样使那些疑惑的同学顿时思路开朗了。如果我只是拘泥于一种画法,势必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创新能力,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特见解。

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实施者,肩负着培养国家下一代的重任,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善于求异,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持之以恒,我们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第五篇:培英学校振兴初中行动计划

强化教育管理 提高教育质量

龙川县培英学校振兴行动计划方案(2014—201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促进我校可持续发展,根据《河源市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和《龙川县振兴初中行动计划》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研究制定了2014—2017学年落实教育振兴初中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强势推进教育振兴计划,办人民满意教育。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河源市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和《龙川县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实施意见要求,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平安、和谐、品牌学校。

二、目标任务

从2014年起,采取更有力措施提高办学水平,实现以下目标:

(一) 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我校为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育系统,并给每位教师配置了手提电脑,现已经投入使用。

(二) 加强队伍建设。我校将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传、帮、带,结对子,外派进修培训或“三个十佳”教师的评选活动等,发挥骨干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建设一支精良、高素质的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名教师与名班主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三)建立管理水平目标。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建立一个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的工作环境,引入“能者上、庸者让”的竞争机制,达到“人人参与学校管理”的工作氛围。

(四)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将每班每次考试成绩平均排列在倒数5名的学生划定为“学困生”,进行一对一帮扶,使得其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平均分、及格率、优良率有较大提高。基本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提高群众对办学质量满意度。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学校成立振兴初中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由邓伟国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部门主任为成员,统一领导学校建设的统筹、指导和推进。

(二)实施均衡发展工程。

1、努力消除“大班额”现象,力争2017年每班不超过50人。

2、不以考试或任何变相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

3、均衡分班,合理配备各年级任课教师,逐步实行循环教学。

4、配合县教师轮岗交流,推动教师在校际间流动。 (三)实施改善办学条件工程。

1、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与教育“创强”相结合,建设和配备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校舍、功能室、运动场地、体育设施及仪器设备、图书,落实设备运行、更新和维护经费,保持教育教学设备设施较高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2、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 “人人通”。

3、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争取资金及投入加强校园的环境绿化美化,为师生创造更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创建校园文化,创建文明和谐的学校氛围,让文明礼仪充满校园。

(四)实施示范带动工程。

努力创建成为龙川县初中学校的示范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继续办出特色和亮点。 (五)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1、推进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教师管理体制,完善教师考评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2、创新教师激励机制。继续评选“三个十佳”教师、“首席教师”、“金牌教师”,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每年9月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大力表彰师德师风的先进个人和集体,提高教师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并实施“一票否决”制度。

4、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提高教师“研读教材、撰写教案、备课上课、命题解题、讲普通话、写硬笔字”等基本功。实施初中教师读书计划,结合教师每周l小时学习制度,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心得交流会、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展示教师读书成果,激励教师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鼓励初中教师参与学科教研活动,开展学科优质课比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六)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推进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改革初中学校课堂教学“满堂灌”、“满堂问"、目标模糊、内容随意、方法简单的低效方法。通过“公开课和教学比赛”开展“有效课堂”研究与实施,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和进步。

2、推行四个“整体负责制,下级包班”管理模式。落实和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推行四个“整体负责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年级组长为核心的年级整体负责制,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整体负责制,以科组长为核心的学科教研组整体负责制,以教师个人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整体负责制)。开展年级、备课组、班级和教师个人教学质量评价,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级级过关、科科过关、班班过关,人人过关。

3、落实“学困生”目标,“留守儿少”帮扶措施。树立全员质量观,对 “学困生”、留守儿少进行结对帮扶,实施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4、加强校本教研研究,立足学校实际,从教学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有效推进教研工作。

6、完善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机制。学校根据学生学业水平情况制定教学三年规划。认真研究教学质量和检测的内容、方式、方法,提高检测质量。重视教学质量检测结果的运用,将检测数据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是学校办学的最终目标,我们在坚持基础学科的前提下,要以个性化发展为策略,确实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学生身上。

1、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确立“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人本”教育原则。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切实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及良好行为习惯,并建立学校德育常规工作评比制度,不断完善评比细则,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使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逐渐形成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2、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加强校风校纪建设。特别重视行为养成教育,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艺术。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按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学生每天l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以“跳绳”为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认真组织“大课间”活动;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4、完善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对音乐、美术、体育特长学生进行统一测试认定,测试成绩可作为特长生高中录取的依据之一,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档案。 我校将抓住“振兴初中行动”活动的契机,将学校建设成队伍精良、质量较优、管理优化、特色明显、校园优美的好学校。以“人文校园、和谐校园”为导向,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塑造高素质学生群体,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力争把学校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社会认可的教育特色学校。

龙川县培英学校

二○一四年十月二十日

上一篇:教育质量监测整改下一篇:军转干部培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