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市教育体育局三年行动计划

2024-04-18

石首市教育体育局三年行动计划(通用6篇)

篇1:石首市教育体育局三年行动计划

石首市教育体育局“讲纪律、抓规范、转作风、促提质”三年行动计划

为了在“十三五”期间将石首打造成链接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域教育中心,根据《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精神,结合我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四个全面”统领全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发展高中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转变干部队伍作风的新常态,把规范各类管理制度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点,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提升教体形象的突破口,为把石首建设成为链接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总目标:教体系统风清气正,管理制度系统规范,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教育质量大幅提高,社会形象大为改善。

2016年,干部教师队伍的作风明显转变,教体系统风清气正;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党建工作、管理工作、评估工作等体系的管理制度。

2017年,管理队伍团结协作、尽职尽责、服务水平高、执行能力强;校长队伍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善管理;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好、师表形象佳、教学能力强、工作实绩优。各级学校过程管理规范、文化氛围浓厚、课改成效显著、质量稳步提升。

2018年,教育质量大幅提高,社会形象大为改善:学前教育等级提高,小学教育特色鲜明,特殊教育医教融合,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中考质量名列荆州市前茅,高考质量进入荆州市第一方阵;全民健身、群众性体育等活动蓬勃发展。

三、行动措施

(一)“严纪律、立规矩”行动。

(牵头科室:办公室,责任科室:人事科、监察室)

1.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生活纪律。政治纪律的核心是“服从”,组织纪律的核心是“一切行动听指挥”,生活纪律的核心是“洁身自爱”。要践行教体系统的“三严三实”要求,即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从教,教学要实、育人要实、做人要实。要把“守纪律、讲规矩、作表率”作为内心深处的一种坚定信念,外化成一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要弘扬内化于心的奉献精神、俭以养身的立德精神、勇攀高峰的勤学精神、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团结务实的合作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2.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要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对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制度。制度要形成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党建工作、管理工作、评估工作等体系。

(二)“转作风、树形象”行动。

(牵头科室:监察室,责任科室:办公室、人事科、后勤办)1.转局级领导作风。严格落实局领导包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局领导要深入联系学校调研指导工作,与联系学校班子成员开展谈心活动,要将所联系学校重点工作完成的情况纳入个人年度考核。联系点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校园安全出了问题,或联点学校发生了造成极其恶劣社会影响的事件,要追究联系局领导的连带责任。2.转机关工作作风。把机关定位为一个服务部门,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人员招聘、招生宣传、职称评定等方面当好参谋、疏通渠道、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开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思想大讨论,站稳群众立场,涵养为民情怀,树立务实作风;设立监督点、公布投诉电话,营造根除机关“中梗阻”的氛围;建立评议机制,强化内部考核,形成基层群众评议机关的长效机制;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对机关每个干部实行定岗定责,奖优罚劣。

3.转校级领导作风。强化校长“任期制”、“交流制”和“教育教学质量问责制”,造就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学校管理队伍,形成优胜劣汰的选拔任用机制。校级领导要代主科,走进课堂,参加教研活动,解决教学问题。要每天集体办公,及时交流、反馈并解决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结对一个中层干部和一个教师,帮他们解决教学工作、班级管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4.转教师队伍作风。打造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让学生尊重、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教师队伍。要把每年的9月份确定为师德师风教育宣传月,要利用教师节大力表彰一批“师德标兵”和“我最喜爱教师”的先进典型。开展明察暗访活动,对违规办班、推销教辅资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加大对违纪违规教师的惩处力度。不断优化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把师德师风情况纳入教师个人和学校绩效考核。

5.转后勤保障作风。坚持季度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后勤管理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抓好信息反馈制度,每月分片到学校召开学生代表会,开展问卷调查,切实掌握学校伙食质量和学生满意度情况。完善明察暗访制度,不定期对各学校食堂经营状况进行暗访,及时通报并限期整改。

(三)“抓培训、强素质”行动。

(牵头科室:人事科,责任科室:进修学校、教研室)1.开展校长培训,提升办学水平。对全市中小学校长、副校长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业务素质培训,提升校长的办学理念、课程执行力与课程建设能力;建立和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制度,采取校本研修、校际交流、集中培训、学习考察、远程培训、委托培训、挂职锻炼等形式,加快培养一批管理理念先进、业务素质较高的专家型、学者型校长。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依托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市教师实施全员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名师“坐诊”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多种形式拓展的教师业务学习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教师业务考试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基本功“大比武”活动,系统组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考试,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建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做好名师选拔、管理和使用工作,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名师论坛、名师博客、教学观摩、学术讲座、师徒结对、送教下乡等形式,加大“点对点”对口帮扶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重科研、促高效”行动。

(牵头科室:教研室,责任科室:基教科、电教馆)

1.发挥教研室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建立教研员学习培训制度、教研水平考核制度、教研成果奖励制度、学科教研活动规范制度、学科教学质量提升考核评价制度。实行蹲点式调研,为基层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把好脉、找对因、开好方。定期组织教研员上示范课、研讨课,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

2.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多种有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力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积极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改变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关注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和沟通;要改变过于“划一”“克隆式”的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和塑造;要改变过于强调考试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关注师生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关系。

3.抓好课题研究。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中心任务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教学研究,使之成为提高教育质量新的增长点。要强化中考、高考研究,整合校内外优秀教师资源,组建各学科的考研小组,准确把握课改的方向,适时调优复习策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全力实现中考、高考成绩新的突破。

(五)“强管理、提质量”行动。

(牵头科室:基教科,责任科室:教研室、督导办公室、电教馆)1.树立质量第一理念。积极营造重视教学、服务教学、狠抓教学的良好氛围,确保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配置上优先保障教学工作。学校和教师要站在对学生终生发展、健康成长负责的高度,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学方式、规范办学行为,以教学为中心,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

2.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围绕教学质量提升目标,分析现状,制定规划,落实措施,通过抓微观、抓具体、抓落实,强化集体备课制度的落实,建立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监控机制、激励机制,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强化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练习、有效辅导、有效考试等教学常规管理,实现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面、全程管理与监控,努力夯实质量提升的基础。

3.实施培优补差计划。积极实施优生培养计划,采取奖学、助学等办法留住优秀学生,小学要利用学科竞赛、技能大赛等平台发现优秀学生,初中要结合素质测评及毕业考试发现优秀学生,高中要建立培优留优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加强学法指导、开展课外辅导、实行跟踪指导、优化表彰奖励等举措培育优秀学生。同时,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结对子等形式来带动学困生,注重情感投入,强化反馈辅导等办法,提高学校整体学业成绩。

4.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全市中小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自测、抽测、统测的全面规范监测体系,定期开展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建立中小学教学监测数据库,强化监控结果的分析和运用,及时矫正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教师教学全程监控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作风、教学方法、教学常规、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等实施监控,对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及时纠正,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

5.构建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建立教育质量管理月例会制度,定期开展教学质量分析。建立教育督导团,加强督政、督学工作,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成立教学常规视导小组,坚持每月对全市中小学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和校长深入教学一线情况进行抽查通报,将检查结果纳入对学校和教师的绩效考核。在全市初、高中学校每个学科选拔一名骨干教师组成“毕业班导师团”,实现一线教师与专职教研员优势互补,形成最大合力,坚持对初、高中毕业班调研、视导制度,通过专题调研,随堂调研,提高复习环节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六)“创特色、树品牌”行动。

(牵头科室:督导办公室,责任科室:基教科、职成幼科、计财科、体育科、电教馆、后勤办)

1.打造名品校园文化。要根据自身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发展目标,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切实抓好校园环境美化、文化品位提升。要从校园生活、校园管理和校园文化标识系统及校园媒体设计等,构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实现“一校一景”、“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的名品校园文化。

2.开展特色品牌学校创建活动。通过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树特色、创新教育思想展特色、探索教研教改及师资培训立特色、优化校本管理创特色等路径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引导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因校制宜,办出特色。组织教育专家团队,对一批学校(园)进行“一对一”蹲点帮扶打造,用三年时间建设一批教育质量高、办学有特色的特色学校(园)、品牌学校(园)。

3.开展体育品牌创建活动。以每年的“8.8全民健身日”、“毛主席题词纪念日”、“十一”等为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全民健身竞赛活动。调动单项协会的积极性,以篮球、游泳、广场舞、门球为活动载体,创建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推动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规范化建设,新创建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工作,举办校园足球省级试点工作,创建青少年体育品牌。

四、行动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局长为组长,党组成员为副组长,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的指导。各单位也要相应成立“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本单位 “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的实施。

(二)制定行动计划。各中小学校(园)要根据“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制定本单位的“三年行动计划”,确定年度目标及行动措施,以保证行动计划的有序实施。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也要根据“三年行动计划”中涉及到的内容制定行动计划,确定目标和措施。

(三)定期督导检查。局工作领导小组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对各单位的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行动实施见效快的单位通报表扬,对行动慢、收效差的单位通报批评,并督促及时整改。

篇2:石首市教育体育局三年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工程。发展学前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青海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合理规划结构布局,推进城乡学前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切实解决目前我州学前教育布局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不健全,教育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力争在三年时期内,初步建成以乡(镇)为重点的中心幼儿园,构筑全州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格局,不断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切实提高学前教育整体水平,满足广大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推进全州学前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玉树地处三江源头,位于青海省西南边陲,平均海拔4200 米,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和不适应人类活动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冬季漫长,气候恶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全州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下辖6县46个乡(镇),总人口36万,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主体民族比例最高的州。群众居住分散、生活贫困是玉树的基本州情;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成本高、办学难度大是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截止2011年春季学期,全州有幼儿园4所(分别是:玉树州幼儿园、称多县幼儿园、治多县幼儿园、曲麻莱县幼儿园),所有学前教育机构均分布在城区内,布局结构十分不合理,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现有教职工52人,专任教师39人,建筑面积1093平方米。全州0-3岁幼儿总数为18512人,4—6岁为18596人,在园幼儿582人,其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3.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资源紧缺

全州6个县、46个乡镇,36万人口,只有4所公办幼儿园,分布在城区,农村学前教育尚未起步,管理体制不完善,幼儿师资匮乏,基本没有专业幼儿教师。各县财力困难,对现有的学前教育无力投入相关教育经费,学校收费又相对较低,办园经费紧缺,导致幼儿园办园条件简陋,没有足够 的学前教育教学场所和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全州幼儿入园需求。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全州只有52名幼儿教师,其中13名为临时聘用。目前全州学前教育在培养幼儿知识、技能以及活动开展方面无法按照现行相关标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符合从事学前教育学历专业的达标率不高,师资水平有待于提高和加强培训。专业知识缺乏,技能技巧水平不高。甚至部分幼儿园临聘教师的学历、技能技巧水平更差,多数为初高中毕业生。

3、办园理念传统、守旧,保教工作不够规范

幼儿园的办园目标、发展方向不够明确,管理评价体系不完整,考核机制不完善;教师缺乏竞争性、创新性和危机意识,管理模式程式化,教育理念传统、守旧。大多数园长和教师不能制订出规范、科学的幼儿教育没目标和任务,幼儿一日教育活动基本照搬小学教学模式,以语文、数学等为主、没有抓住游戏这一基本活动形式,小学化、灌输化、应试化的教育普遍存在。甚至给幼儿布臵书面作业、举行了文化考试。一方面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差,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学前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4、办园条件差

幼儿园在办园条件的改善上资金投入少。全州各幼儿园基础设施匮乏,教玩具和图书等保教设施严重短缺,幼儿园 保教功能不健全。

5、学前教育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

学前教育机构全部分布在城区,我州城区学前教育机构占全州比例100%,农牧区学前教育仍处于空白状态,农牧区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6、办学成本高

玉树是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被列为禁开发的地区,财政十分困难。是全省自然环境最恶劣、地方财力最薄弱、工作条件最艰苦的地区,人口分布分散、群众生态移民,入园幼儿需要随迁,造成各类教育教学机构办学成本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视学前教育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好入园、入好园、追求品质教育的需求,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委员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和《青海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精神为指导,促进我州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合理统筹、优化配臵原则,强化州级统筹,增 加财政投入,优化配臵学前教育资源,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到2013年实现乡镇中心园全部独立办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2、坚持规范管理、创新发展原则。以“爱生幼儿园”创建为抓手,通过规范办园行为,加强管理,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3、坚持立足实际、合理规划原则。结合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科学布局新增资源,构建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4、坚持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并重原则。在按规划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同时,以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水平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保教质量。

三、建设目标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

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以民办幼儿园为补充,以城区幼儿园为示范,以乡镇幼儿园为基础,公、民办协调发展的初步格局,提升整体保教质量,不断完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

到2013年,幼儿园建设总数及认定达标率达到73%,2011-2013三年内,重点规划完成全州57所(其中城镇13 所、农村44所)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任务,入园幼儿数达到13680名,教学班447个,教职工1402人。新(扩)建校舍建设面积达137249平方米,规划总投资51536万元。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3.6%。

(二)、目标 1、2011年,结合灾后重建计划,幼儿园布局调整的基本目标为:通过调整,全州建设26所中心幼儿园,其中县城9所,农村17所。新建校舍面积72324平方米,投资预算30798万元。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7.7%。幼儿教师配备到337名。2、2012年全州新建21所中心幼儿园,其中县城4所,农村17所。新建校舍面积46375平方米,投资预算14813万元。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42.2%。幼儿教师配备到804名。3、2013年全州新建10所(农牧区)中心幼儿园,新建校舍面积18550平方米,投资预算5925万元。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3.6%。幼儿教师配备1402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为了加强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成立由州政府统一领导,由教育、财政、国土、城建、人事、发改委等为成员单位的促进学前教育发展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指导、服务和管理。落实利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学前教育工作推进情况,协调解决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等问题。

(二)、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努力改善办园条件。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保证全州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大投入,建立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从2011年开始逐年加大学前教育经费在财政投入中所占的份额。逐步改善办园条件。落实学前教育公用经费,幼儿公用经费每学年100元/生,教师公用经费1500元/人,按时足额发放幼教工资。建立贫困家庭幼儿资助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免费提供教材,免收保教费,并给予一定的补助。鼓励玉树县进行“3+9+3”试点工作,并逐步在全州推广、扩大享受免费学前教育的覆盖面。

(三)、明确职责,完善管理体制。

努力建立“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办园机制,实行“以乡镇为主,政府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县级教育部门协调”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以城区幼儿园为示范,以乡镇幼儿园为基础的学前教育体系,积极鼓励民办幼儿园发展。

(四)、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

1、落实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和人员。根据幼儿园办园规模和定编标准,合理确定幼儿园教师编制,确保公办幼儿园教师配备到位。一是,可从学校布局调整后的富裕教师中选择符合幼儿园教师任职条件的人员,通过岗前培训,充实到幼儿园任教。二是,有计划的面向全州待业青年中招聘一批优秀人才充实到学前教育队伍。三是,从普通高校、中职招生中,定向委培部分幼儿教师。四是从全州中小学教师量化考核不合格教师中分流一部分愿意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员。加强幼儿园园长队伍建设,选派一批思想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公办教师到乡(镇)幼儿园任园长。

2、依据《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全面推进园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聘用制度,优化幼儿园教师队伍。幼儿园主办单位必须聘用具有任职资格的园长、教师,对不符合任职资格的园长、教师,由主办单位逐步予以调整。保健医生、保育员、食堂工作人员等须持相关资格证上岗。

3、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与培训体系。建立幼儿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制定符合实际的幼教师资建设规划。中短期脱岗培训与长期在岗培训相结合,逐步改善幼教师资学科结构,增加专业师资所占比例。根据学前教育对师资的需求,有计划地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并逐年扩大培养 数量。建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对从事学前教育的师资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加快学前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五)、科学保教,提高办园质量。

认真贯彻实施幼儿园教育工作相关法规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幼儿园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类幼儿园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积极向广大家长宣传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提高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正确认识。要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以省级和其他地区学前教育优良课题研究为抓手,积极开展以城区幼儿园为龙头,各类幼儿园普遍参与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加强对各类幼儿园教育实验和科研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六)、加强督导监管检测,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规范办园行为是实现幼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稳步提升全县学前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确保幼儿园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加强幼儿园监管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端正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思想,全面规范办园行为。首先,要以“爱 生幼儿园”创建为载体,从园务管理、课程设臵、队伍建设、办园水平等方面定期开展督查评估,促进我州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第二,将规范办园行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投入、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纳入“州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县、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的指标体系,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指导,切实规范办园行为,不断提高办园质量。同时对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第三,充实学前教育管理力量。健全学前教育管理网络,配足学前教育专职管理干部和专职教研员,承担本辖区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的职责。第四,强化幼儿园安全管理。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幼儿园房屋、活动场所、设施设备、饮食卫生、校车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定期开展安全工作检查,切实将各项安全防范工作落到实处,杜绝幼儿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五,严格执行收费管理制度。公办幼儿园和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由物价、教育、财政部门按生均教育成本与办园等级确定收费标准,实行收费许可的制度。幼儿园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等名义另外收取费用。

(七)、加强学前教育教研指导工作,积极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成长的“双语”教学模式。

篇3:石首市教育体育局三年行动计划

一、高度重视,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制

一是明确目标思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学前教育工作。2010年12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提出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的目标。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2011年年初,省、市、县各级政府建立了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省教育厅专设基础教育三处,部分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也设立了学前教育管理科室。

三是强化督促检查。省委、省政府把学前教育纳入市级党委、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分季度督办。省教育厅与各市教育行政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2011年3月和5月,连续两次开展调研督查。

二、统筹规划,构建广覆盖的服务体系

本着“立足省情、适度超前、尽力而为、逐步推进”的原则,我省普及学前教育分三步走:第一步,2011年至2013年,每个县城建1所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1 000所,推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第二步,到2015年,每个县城建2所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建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大村独办、小村联办,城市居民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建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第三步,到2020年,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2011年2月至3月,省政府及各市制订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至2013年,省财政安排学前教育专项资金6亿元,其中2011年2亿元;各市、县安排专项经费52亿元,其中2011年23.2亿元,西安、延安、咸阳、榆林4市2011年计划投入都超过了4亿元。2011年,全省规划建设幼儿园441所,任务全部分解到县,计划2012年春季学期投入使用。2011年5月,省教育厅召开现场会督促各地加快规划建设进度。

三、多措并举,完善保基本的入园条件

一是制定基本标准。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陕西省幼儿园办园标准》,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3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综合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的指导意见》,要求闲置校舍主要用于举办幼儿园。商洛市洛南县在这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为贫困山区普及学前教育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近期,我们制定了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幼儿园收费标准,力争秋季学期前实施。

二是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方针。6月,我们起草了《陕西省人民政府解决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若干问题的意见》,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兴办幼儿园,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同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村集体或个人举办幼儿园。西安市设立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奖励民办和企事业幼儿园。

三是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7月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方案,从2011年秋季起免除所有公办、民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幼儿保教费,按每生每年700元测算,省财政按需求总量的80%设立奖补资金,资金分配与市县人均财力、在园人数、毛入园率挂钩。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残疾幼儿、孤儿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天3元,所需资金50%由省财政承担。

四、科学保教,实施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通过“省考县选”公开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大专以上毕业生,经专业培训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实施全员培训,今年培训幼儿教师5000名,省上培训骨干教师800名、园长200名。

对学前教育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开展理顺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试点,加强对新建幼儿园的审批,规范办园行为、收费行为。坚持科学保教方法,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加强骨干体系建设,组织保教水平较高的幼儿园与农村幼儿园结对帮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篇4:石首市教育体育局三年行动计划

一、加大学前教育规划建设力度

杭州市政府制定的《杭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要求根据杭州儿童(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3年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加快幼儿园园舍建设,通过三年努力,基本解决幼儿园园舍不足问题。目前,各县(市、区)已根据本地居民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以及逐步推进“托幼一体化”的需要,结合所在地区住宅布局情况,基本完成学前教育布点专项规划。2011年初,市委市政府将“2011年底前新建改建100所幼儿园”列入为民办实事十件大事之一,分管副市长与分管县(市、区)长签定了2011年幼儿园建设任务书,将100所幼儿园建设任务分解到县(市、区)。各地幼儿园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力度空前。如江干区提出三年内实现“三个三”的目标,即投入建设资金3个亿,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以上,新增班级300个。富阳市政府2011年投资学前教育项目共18个(列入市政府建设任务书的有7个),计划总投资13421万元,总建筑面积达84134平方米。余杭区确定2011~2015年全区幼儿园新建、扩建项目共74个(其中2011~2013年完成36个),预计将新增建筑面积29.6万平方米,新增班级796个,总计投入建设资金约10.76亿元。

温州市“十二五”教育整体发展规划中将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同步规划。对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布局和总量进行了进一步规划,要求各县(市、区)根据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新农村建设任务,按照“1650”(指1个主中心,6个副中心,50个中心镇)城镇体系框架和村级组织“转并联”后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发展要求,并结合中小学校网布局调整科学规划空间布局。2011年3月制定并印发《等级幼儿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该项工程已经列入“十二五”温州教育重点发展工程,市、县两级同步实施。等级幼儿园建设工程主要以扩大等级幼儿园覆盖面为载体,加快学前教育上等级上水平。2011年全市共新建、改扩建公办等级幼儿园19所,创建等级幼儿园123所,新增优质资源惠及2.5万名幼儿。同时,抓住全市乡镇区划调整的契机,加强乡镇等级中心幼儿园建设,构建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指导网络体系,乡镇(街道)等级中心幼儿园建成率达到了90.71%。

台州市以县、乡镇为单位,分级制定《近、中期幼儿园布局规划》,城市根据“园随社区走,万人一园”原则,农村根据“一镇一中心,一村一园”原则,确定幼儿园的数量和布局。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鼓励民办幼儿园实行联合办园,举办上规模上档次的幼儿园。全市新建376所幼儿园,在2012年前确保每一个乡镇都拥有1所以上的公办幼儿园。

二、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

宁波市政府制定的《宁波市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11~2013)》中明确要求,到2013年各县(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力争达到8%以上,不举办高中段教育的县(市、区)达到12%以上。这一指标已纳入对各县(市、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考核,并分解到三年逐步实现。目前,各县(市、区)均大幅增加了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如鄞州区2011年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达1.1亿以上,较2008年增加了9000多万。宁波市市级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也从2008年的1000万增至2011年的3000万,2012年将增至5000万,主要用于全市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培养培训幼儿园教师和引导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湖州市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2011年湖州市财政落实500万元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奖励市级幼儿园升等级、教玩具配备补助、省等级幼儿园保教质量考核奖励、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等。长兴县2011年财政性学前教育事业费总投入3396万元,约占全县教育事业费总额的4.8%。德清县2011年学前教育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用于提高非在编教师待遇、幼儿园教师业务进修、幼儿园升等级奖励、学前教育先进乡镇奖励、民办幼儿园扶持等。安吉县每年按1%递增水平逐步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在总教育经费中的比例,2013年将达到8%以上。

绍兴市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全市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中“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幼儿园教师专项补助经费、幼儿园升等级创标准奖励机制、学前教育困难资助机制、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设立”实现五个全覆盖。如,越城区从2011年起,增设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对公办幼儿园和参照同等级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收费的民办等级幼儿园,经考核合格后,给予每年每生200元的补助。2011年对符合条件的幼儿园在职非公办教师每人补助13500元,2013年将达到15000元;对初始学历为大专及以上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类毕业生考核为优良等级的,每人每年再增加5000元的补助。

三、加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

宁波市通过政府督政、政府督园、社会督园三个层面加强学前教育监督和规范。(1)政府督政。全市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对当地政府教育事业考核的重要内容。2012年还将进一步完善各级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当地学前教育工作,启动宁波市学前教育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2)政府督园。各县(市、区)采取积极措施,整治无证园,规范民办小园,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督和规范。如宁海县通过说服教育、签订承诺书、现场督查、勒令停办等多种形式,在引导和治理无证幼儿园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北仑区采取重点扶持、限期整顿等办法提高个体幼儿园的办园质量。(3)社会督园。通过建立与广大家长沟通交流的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例如,海曙区创新幼儿园管理方式,成立由家长、社区工作人员、专业人员组成的“教育议事会”,对幼儿园办园重大事务进行咨询、审议和协调,强化民主决策和社会监督。

金华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金华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金华市学前教育先进和达标乡镇(街道)评估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11年开始,在全市开展学前教育先进乡镇(街道)和达标乡镇(街道)评估工作,力争到2015年全市学前教育先进和达标的乡镇(街道)数分别达到乡镇总数的40%和85%以上;至2020年,先进和达标的乡镇(街道)数分别达到85%和100%。义乌市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和动态监管,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市教育局新设行政审批科和学前教育科,对新设置的幼儿园进行严格的察看、审批,加强对已办幼儿园的日常监督。认真开展年检工作,对一些办园条件差、行为不规范的幼儿园通过年检手段促使其改进提高。对已评的等级幼儿园,严格按要求开展定期复查和日常监督,对有问题的幼儿园给予发放整改通知书、通报批评、暂时摘牌等处理,促使幼儿园始终保持相应等级标准要求。磐安县加强学前教育管理,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严格准入制度,严格学前教育机构的登记注册、审批、年度检查和评估制度,达不到办园标准的不予审批。二是鼓励幼儿园上等级,积极鼓励全县幼儿园以争创省等级幼儿园为目标,加大投入,提升品位。三是规范幼儿园保教行为,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四是规范幼儿园收费和财务管理,同一性质、同一等级的公办幼儿园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报物价部门审批后执行。民办幼儿园可根据办园成本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报物价部门备案后执行,并向社会公示。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杭州市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要求加快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核定和配备工作进度,提高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数量和比例;逐步提高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保障非事业编制教师合法权益;拓展幼儿园教师培养渠道,加强教师培养培训。2011年,全市共招聘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1271名,其中定向招聘在岗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800名,主城区还定向招聘民办幼儿园教师69名。各县(市、区)还根据提高非事业编制教师待遇的年度目标,按照差额部分政府补助为主的原则,先后制定了提高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年收入的补助方案,2011年全市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含民办幼儿园教师)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人均年收入的60%以上。其中,上城区民办幼儿园教师平均年收入已达到公办幼儿园教师的90%,部门企事业办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平均年收入已达到公办事业编制教师的73.5%;下城区非事业编制教师平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事业编制教师的64%;江干区根据职称分别给予非事业编制教师每人每月300~1500元不等的经费补助;拱墅区按年人均7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富阳市对公办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和教辅人员分别给予年人均1万元和5000元的补助。市教育局还下发了《杭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办法(试行)》,将幼儿园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系列,完善了有关幼儿园教师培训的课时要求、培训机构、培训经费保障等政策。

绍兴市增强保障,提高待遇,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一是增数量。2011年全市专任幼儿园教师比上年增加217名,其中公办教师数比上年增加89名,师幼比达到1∶17;全市农村幼儿园公办教师配备达到3﹢X(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公办教师配备标准为中心幼儿园3名及以上、每个中心村幼儿园1名及以上)的乡镇达69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0.4%。二是增待遇。幼儿园教师专项补助制度实现全覆盖。其中越城区、绍兴县2011年教师平均收入达到4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市非在编幼儿园教师的年平均收入为2.87万元,比上年增加4000元左右。三是增培训。各县(市、区)将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全部纳入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2011年全市用于幼儿园教师培训及学历奖励经费达263万元。

舟山市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工程,逐年增加事业编制教师比例,确保公办幼儿园教师配备到位,乡镇中心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达到每班不少于1名。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待遇,确保各类幼儿园聘用的符合资格的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舟山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两倍,并依法落实教职工的社会保险。把幼儿园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建立研训基地,有计划、分层次地实施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

衢州江山市优化配置、加强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通过政策倾斜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调配。一是对上等级的农村民办幼儿园公派教师。二是采取倾斜政策,对到农村幼儿园任教的在编教师给予一级浮动工资及农村任教津贴(约230元/月)。三是部分乡镇幼儿园和市职业学校签订协议,招收一定量的定向培养生,毕业后回到原乡镇幼儿园工作。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素质。龙游县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建设骨干教师队伍。“一下”:根据下属园区内部建设的需要,总园下派业务负责人到每个园区进行支教和对口支援;“二上”:各联盟园选派园长、教师到总园定期轮训或挂职锻炼;“三互动”:建立交流机制,双方互换教师交流。每月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总园每月选派骨干教师到联盟园开展一节示范课、一堂教学点评、一次家长开放活动、一场讲座等活动。

五、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温州市开展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升行动。深入贯彻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探索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幼儿保教内容,加强对幼儿园教材、教师指导用书、幼儿图书和玩教具的配备与选用指导,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根据《浙江省幼儿园等级管理评定办法(试行)》和《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努力做好幼儿园等级评定工作。为进一步落实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研制了《温州市幼儿园保教工作规范》,从保教管理和一日活动常规两个方面全面规范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办园行为。探索幼儿园全程化保教质量评价运作模式,建立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篇5:小学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2XXXX-2XXXXX)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印发XXXX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XXXX-2XXXX)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且末县托格拉克勒克乡小学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XXX—2XXX年)。

一、阳光体育运动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方面,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活动主题。阳光运动、健康成长

(三)实施对象。全校学生

(四)活动时间安排。

每天 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时间由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活动时间组成。

1、每天安排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时间。我校每天 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时间构成为:25-30分钟的大课间、40分钟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必须组织 1课时的课外体育活动)及眼保健操,共为每天 65-70分钟左右的体育活动时间。具体安排如下:

(1)大课间:每天上午第二和第三节课之间安排25-30分钟的课间操,即大课间体育活动。

(2)体育课:小学 1-2年级每周为 4节体育课,小学 3-6年级每周 3节体育课;

(3)课外体育活动:各学校组织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在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 1课时的体育活动。即:确保体育课时外,还必须组织每个班级每周开展1—2次课外体育活动;

(4)眼保健操: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之间,确保组织学生做好 1次眼保健操。

(五)活动内容安排。

每天 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组织广大青少年中小学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身体练习的方式,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其活动内容应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各学校实际进行,做到既有规定项目,又有各学校特色,同时,所开展的各种运动项目应达到一定的运动密度和强度,真正起到运动效果的作用。

1、活动内容。

(1)早操的活动内容:第二、套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或自编操、麦西来甫操等,以集体操为主;

(2)大课间活动内容:校园集体舞、第二、套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分班级特色体育活动,如(羽毛球、小足球、乒乓球,篮球,健美操、跳绳、麦西来甫等项目)等,(3)体育课内容:按照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4)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锻炼身体、达标争优”活动。以班级为组织开展篮球、排球、足球、踢毽子、跳绳、仰卧起坐、俯卧撑、引体向上、投垒球球、投沙包、立定跳远、短跑、中长跑等各种达标活动,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及“快乐体育活动”。在开展以上活动的同时积极参与且末县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

(六)活动的组织实施。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每天 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领导。我校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并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学校是每天 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开展的关键,我校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德育、少先队、后勤、体卫、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建立由学校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学校每天 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领导、协调、组织、监督和检查。

2、我校制定切实可行工作方案,确保每天 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我校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工作方案。一是要将本《方案》规定的每天 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时间纳入到学校的作息时间统一执行;二是要结合学校特色确定体育活动内容;三是要做好组织工作,确保活动时间和内容的落实;四是要加强对学校落实每天 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和检查。

3、明确工作责任制,确保每天 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不折不扣施行。我校学生每天 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实施者。学校按照本《方案》和确定的工作方案的要求具体、细致、周密的部署和安排,明确落实责任人,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工作责任制和保障机制,确保活动时间上课表、组织人明确、活动内容有安排、场地器材有保障、确保每天 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不折不扣的施行。学校校长是落实每天 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活动落实的统一领导、协调、保障。学校分管校长是落实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责任人,负责活动的组织、规划、监督、落实;学校教务、德育少先队、体卫、负责人是落实每天 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责任人,教务处负责活动时间的安排落实;体卫室负责活动内容、场地器材的安排和方案的制定;后勤负责活动器材设施的添置和维修管理等保障工作;德育处、少先队要发挥学生骨干作用积极协助做好活动的开展;卫生保健室负责活动的医务监督。我校全体班主任、体育教师是落实每天 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直接责任人,早操、大课间、眼保健操、课外体育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实施,体育教师负责指导;体育课教学由体育教师按照有关要求负责组织落实。

二、创建绿色运动特色学校

为了创建绿色运动特色学校,突出强调学校有体育特色,我校把“乒乓球,足球”作为我校教学体育特点。促进学校全面贯彻国家体育、教育方针,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适应我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开展绿色运动进校园活动,以校园活动为主,校外活动为辅,积极行动,力求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卓有成效。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逐步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点,努力打造学科品牌、提升学科地位,为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绿色运动特色学校的布局。

20XX-20XX、20XX-20XX学年把我校努力建立体育特色学校。(从足球、乒乓球等项目着手,结合实际建成特色学校)。

20XX-20XX年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成果,我校普及实现特色建设,形成每个学生都有艺术及体育特长。

(二)绿色运动特色学校的条件与要求。

1、学校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体学生必须学会一至二项体育健身技能和方法,初步掌握本校普及的特色项目运动技能。

2、学校有班级、年级、学校特色项目运动代表队,全校运动会形成制度,并将特色项目列为运动会比赛项目。

3、学校绿色运动特色项目代表队课余训练经费有保障,代表队每周训练不少于三次,每次训练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

(三)绿色运动特色学校的运动项目。

田径(中长跑等单项)、篮球、排球(含软式排球)、足球、乒乓球、毽球、棒球、跳绳、武术、棋类、健身操、腰鼓等运动项目。

(四)绿色运动特色学校的训练与竞赛。

1、绿色运动特色学校应当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并坚持群众性、广泛性、趣味性。

2、绿色运动特色学校特色项目课余训练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系统训练,严禁超负荷。

3、绿色运动特色学校竞赛应当坚持小型多样、就近比赛的原则,广泛组织班级、年级、校际之间的比赛,形成制度。学校绿色运动特色项目代表队要积极参加上一级体育、教育部门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

4、学校绿色运动特色项目代表队应当贯彻“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训练原则,认真抓好选材、育苗、启蒙和基础训练工作。

(五)绿色运动特色学校的经费扶持。

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每年给予各绿色运动特色学校专项经费补助。各学校应从本校经费中设立专门经费,保障活动的有序进行。

(六)绿色运动特色学校的管理。

1、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将健全绿色运动特色学校管理机构,加强对绿色运动特色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与检查。

2、绿色运动特色学校应当由一位副校长主管体育工作,在制定计划、总结工作、评选先进时,应当把体育工作列为重要内容。

3、绿色运动特色学校应建立相应的体育管理部门,配备专兼职干部和管理人员。班主任、辅导员应当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一项工作内容,教育和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学校的卫生室应当与体育管理部门互相配合,搞好体育卫生工作,加强医务监督。总务部门应当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后勤保障。

三、形成合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为进一步提升运动项目的训练和竞技水平,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将根据各学校绿色运动项目的开展情况,加强体育工作的力度,适时举办或者推荐参加上级有关项目培训班。

(一)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检查与测试制度。

各学校每年对全体学生开展 1次健康检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每名学生建立健康档案。按学生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学校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并向学生家长通报。

(二)健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学校主导、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风险管理机制与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机制,形成包括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管理、保险赔付等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制度,依法妥善处理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学校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制定体育安全管理工作方案,明确管理责任人,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对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使用管理,切实保证使用安全。

(三)加快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维修改造有关专项和教育费附加中,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和器材配备的支持力度,逐步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条件。

(四)推进体育场设施共建共享。

县文体、教育部门要密切合作,尽量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等公共体育设施安排在学校或周边。文广系统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对外开放,(五)推进学校体育场向社会开放。

学校有开放条件的室内外体育场所及其配套设施,在确保校园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及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锻炼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到 20XX年底前全部向社会公众开放,学校体育场向社会开放。开放学校在寒暑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等非教学时间争取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学校每天开放应不少于 2小时。对向社会开放体育场体育设施正常运行、维护和购买公众责任险给予经费补助。同时每年将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帮助开放学校添置和更新体育器材。开放学校要制定并完善开放公示、来校锻炼居民备案、安全保卫、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等制度。

(六)开展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

每年举办一届全校小学生运动会,学校每年至少举办 1次校运动会,因地制宜开展学生体育活动或竞赛。

(七)实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多渠道配备体育教师。要加快教师结构调整,多渠道配备好学校体育教师,到 20XX年逐步配齐体育教师。加大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培训和双向交流力度,教育部门要有计划安排承担训练任务的体育教师走进体育部门优秀运动队学习;体育部门要制定具体办法,定期选派优秀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完善体育教师保障政策。科学核定体育教师工作量,将体育活动课、课间操(早操)、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和管理等折算计入教师工作量。保障体育教师在职务评聘、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四、加强领导、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学校体育工作和深化体教相结合,学校体育和体教结合工作。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

(二)加大投入力度。要统筹教育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学校体育经费。合理保证学校公用经费中用于体育的支出,并随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而逐步增加。利用现有渠道,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并加大投入力度。牧区边远地区学校体育工作。

(三)实施评估制度。从 20XX年起,组织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实行学校体育报告公示制度,重点报告和公示创建绿色运动学校情况、学校体育开课率、阳光体育运动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县教科局和学校要向社会公布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基本要求和监督电话。

(四)强化督导检查。

学校体育工作和体教结合督导检查办法,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定期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项督导,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告。被督导单位要根据督导意见认真整改。

(五)健全奖惩机制。学校要把学校体育、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体教结合纳入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作为教育、体育等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

(六)营造良好环境。学校要认真宣传学校体育工作和体教结合的政策要求、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引导广大青少年、各中小学和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形成珍视健康、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篇6:市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 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 发〔2012〕53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化体教结合的意见》〔皖政办〔2013〕5号:),进一 步推动合肥市学校体育科学发展,全面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结合 我市实际,特制定《合肥市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 的理念,围绕“提升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目标,以中小学校为重点,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基本条件达标为切入点,以重普及、促提高为原则,着眼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基本情况

合肥市现辖肥东、肥西、长丰、庐江4个县,县级巢湖市,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行政区,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2一

14个省级开发区,全市总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52 万人。截止2012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118所,其中中等 职业学校86所,普通高中113所,普通初中250所,小学964 所,幼儿园698所,特殊教育学校6所,国防教育学校1所;中等及以下学校在校生114.8704万人,教职工1.67万人。

全市中小学基本能按照部颁标准开设体育课,基本开足体育课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组织开展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积极开展“体育、艺术2 + 1项目”试点工作和“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制定下发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规定的通知》,督 促全市中小学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和课外校外体育活动,积极开展大 课间体育活动,丰富学校大课间活动内容,把体育课、早操、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营造“人人踊跃参 加、班班积极组织、校校形成特色”的良好氛围。

2010年,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由市教育局、发改委、财政 局、人社局、卫生局、体育局、团市委、妇联等8部门联合制定的《合肥市加强青少年体育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 了政府、职能部门统领学校体育工作的机制。坚持组织开展初中 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不断调整优化测试项目和方式,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运动与健康”维度的实证材料,并计入升学录取总分。学校体育工作已作为对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之一。

我市学校体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仍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学校体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 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体育工作整体发展水平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要求不相适应,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还没有完全落实,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师资、场地、设施和器材等教学资源与《国家学校 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仍有差距,一定程度制约了青 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学校体育工作更加规范,城乡发展更加均衡;学生体质明显增强,体能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学生体 质健康监测制度更加完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更加完善,体教结 合机制更加健全;青少年体育竟赛活动日趋活跃,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涌现。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总体达到国家标准,逐步配齐体育教师,基本形成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 制。全面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到2015年,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不低 于 20、四、主要任务

(一)规范体育课程,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1、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课时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大课间活动 因校制宜,自主多样,全员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列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必须安排课外体育活动;严禁挤占体 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积极探索创新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 容、方式和载体。

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落实学生作息制度,保证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 小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充沛的精力参加体育锻炼。

3、精心组织开展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扎实开展“体育与艺术2+1”活动,致力于培养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4、开展中小学生体育竟赛活动。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共同组织实施中小学生竟赛计划。各级各类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 次以田径为主的学校综合性运动会,因校制宜组织开展体育节(周〕、专项体育竟赛,增设竟技体育项目外的健身、娱乐类运动项目,广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5、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通知》(体群字【2009】54号)精神,打造我市校园足球特色品牌,创建合肥市高中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建立完善小学、初中和高中足球联赛三级联赛体系,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 展健康成长。

(二)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中小学生体育学业水平纳入中小学生毕业综合素质评估体系中。将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体质 健康状况等记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及 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

2、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逐步增加初中毕业体育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权重,探索将学生曰 常体育活动的情况纳入体育考试总分之中。

3、将高中学生健康素质纳入教育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制度,发挥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 作用,促进和保证体育课教学,以及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的 开展,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发挥学校体育评价的重要作用,丰富高中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内容,实现857。以上的学生能 达到《标准》及格等级以上目标。

(三)推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1、科学合理规划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布局,做好我市体育运动项目小学、初中、高中训练衔接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申办校办运动队,体育部门对承担参赛省级比赛和省运会的校办运动队队员,给予市级训练单位队员的同等待遇。

2、完善体育特长生招生政策。按照《关于规范中小学体育特长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合教【2012】171号)要求,组织 体育特长生的招生工作。建立体育特长生“绿色通道”入学保障 机制;优化全市学校体育项目络布局,创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以上;国家及省级青少年体育倶乐部10所以上;省 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8所以上、体育专项特色学校2所以上;市 级单项训练基地10所以上。

(四)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1、落实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合政办【2013】11号)要求,多 渠道配齐配强专职体育教师,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到 2015年要对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一轮培训。2015年,配齐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

2、完善体育教师保障政策,切实提高体育教师待遇。按照同工同酬、按劳分配原则,科学核定体育教师工作量;将《国家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与数据上报工作、课外体育活动、体育 竟赛、外出学习培训、运动队训练和管理等纳入体育教师工作量和绩效考核范畴。保障体育教师在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 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五)加快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在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学校体育设施,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和器材配备的 支持力度,逐步改善中小学校体育设施条件。将农民体育健身工 程、全民健身路径等公共体育设施安排在中小学校或周边。2015年,全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初步达到国家标准;新建学校体育 场地、设施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六)大力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开放工作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佘和节假日坚持向学生开放,体育部门管理的体育场地设施和科研设备为学校课外活动、课佘体育 训练提供便利。全市〔区、县)公办中小学校符合开放条件的室 内外体育场所及其配套设施,在确保校园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及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佘锻炼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到2013 年底前全部向社会公众开放。各县(市〕、区政府将学校体育设 施向社会开放纳入当地公共服务体系,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参照市级学校体育设施 向社会开放经费保障办法,县(市〕、区政府设立专项经费,保 障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有序运行。体育部门每年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划拨专项资金资助开放学校添置和更新体育器材。

(七)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制度 和报告制度

1、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中小学校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公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分析、评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从2013年起,组织开展中小学体 育工作评估,各区、县级教育部门组织学校开展自评,市级教育 主管部门对评估结果进行复核检查与认定,评估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2、实行学校体育工作报告和公示制度。重点报告和公示学校体育开课率、阳光体育运动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 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监督电话等。各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逐级上报本行政区域学校体育工作情况,市教育主管部门对所报情况进行公示,定期通报学校体育工作情况。

(八)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健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对学校体育安全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风险管理机制与校园体育意外伤害事件的应 急机制,形成包括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管理、保险赔付等学 校体育风险管理制度,依法妥善处理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各学校要制定体育安全管理工作方案,明确管理责任人,落实安全 责任制。加强对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使用管理,切实保证使用 安全。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与分工

认真履行职责,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本级政府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牵头、体育部门参与,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教育部门完善相关政策,加强指导 和监管,将体育工作纳入各类教育规划;发展改革部门把提高青 少年身心健康水平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学校体育和体教结合工作;财政部门完善支持投入政策,并给予必要倾斜; 体育部门在技术、人才、场地和体育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 度。充分发挥市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布置、协调、检查学校体育工作落实与推进。

校长为学校体育工作第一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

(二)完善体质健康监测,建立学生体质公告制度

各学校每年分别对所有学生开展一次健康检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并以检查及测试结果为基础,给每名学生建 立健康档案。到2015年,学校普遍建有学生体质监测室。建立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公告制度,按学生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学校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并 向学生家长通报有关情况。加强管理,创造条件,保证学生体质 健康测试工作顺利开展。

(三)强化督导检查,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奖恁机制

教育督导机构研究制定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和体教结合督

导检查办法,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定期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项督导。

健全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和工作奖惩机制,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把学校体育、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体教结合纳入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作为教育、体育等有关部门和学校领 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对 体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区、学校、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评优 评先、学校主要领导的业绩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

上一篇:爱妈妈的作文450字下一篇:修试所轮岗实习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