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22-12-30

时光荏苒,一项工作总是在不知不觉间结束,我们又迎来新的任务与挑战,在开始新的任务前,我们要学会撰写计划,那么该如何拟定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的决策部署,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特制定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二、目标任务

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师德教育显著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方式不断优化,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

——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将学习贯彻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教师师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细化落实到教师教育课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提升培养规格层次,夯实国民教育保障基础。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根据各地实际,为义务教育学校培养更多接受过高质量教师教育的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普通高中培养更多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为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大幅增加培养具有精湛实践技能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为幼儿园培养一大批关爱幼儿、擅长保教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教师,教师培养规格层次满足保障国民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改善教师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培养,重点为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师资保障。支持中西部地区提升师范专业办学能力。推进本土化培养,面向师资补充困难地区逐步扩大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规模,为乡村学校培养 “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合格教师。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成长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高质量开展乡村教师全员培训,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师范生生源质量显著提高,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注重协同育人,注重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教学,注重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教育新形态基本形成。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发挥师范院校主体作用,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基本形成以国家教师教育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三、主要措施

(一)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研制出台在教师培养培训中加强师德教育的文件和师德修养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作为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课程的必修模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师全面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制订教师法治培训大纲,开展法治教育,提升教师法治素养和依法执教能力。在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中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通过经典诵读、开设专门课程、组织专题培训等形式,汲取文化精髓,传承中华师道。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校长请进课堂,采取组织公益支教、志愿服务等方式,着力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借助新闻媒体平台,组织开展师范生“师德第一课”系列活动。每年利用教师节后一周时间开展“师德活动周”活动。发掘师德先进典型,弘扬当代教师风采,大力宣传阳光美丽、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新时代优秀教师形象。

(二)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引导支持办好师范类本科专业,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本科层次教师培养力度。按照有关程序办法,增加一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硕士招生规模, 对教师教育院校研究生推免指标予以统筹支持。支持探索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适当增加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博士招生规模,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校长,完善教育博士选拔培养方案。办好一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各地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扩大专科以上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规模。支持师范院校扩大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加大特殊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力度。

(三)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各地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通过公费定向培养、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科教师,为乡村初中培养补充“一专多能”教师,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补充需要。加大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县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在培训乡村教师方面的作用。培训内容针对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注重新课标新教材和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培训,赋予乡村教师更多选择权,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推进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鼓励引导师范生到乡村学校进行教育实践。“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

(四)师范生生源质量改善行动。依法保障和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推进地方积极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工作。积极推行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高校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加大入校后二次选拔力度,鼓励设立面试考核环节,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从教潜质,招收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专业。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类专业,招收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具有教育情怀的学生,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建立健全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畅通优秀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

(五)“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启动实施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遴选认定200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共享。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引领带动中小学教师校长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研究制定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依托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

(六)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支持建设一批由地方政府统筹,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等部门密切配合,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职前与职后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带动区域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和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发挥“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诊断,优化培训内容,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实施新一周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军人才。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统筹规划,推行集中培训和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新教师入职教育模式。

(七)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行动。综合考虑区域布局、层次结构、师范生招生规模、校内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办学水平等因素,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发挥高水平、有特色教师教育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师教育院校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建设。国家和地方有关重大项目充分考虑教师教育院校特色,在规划建设方面予以倾斜。推动高校有效整合校内资源,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实体化的教师教育学院。制定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以优质市县教师发展机构为引领,推动整合教师培训机构、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原则建设研训一体的市县教师发展机构,更好地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服务。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托优质中小学,开展师范生见习实习、教师跟岗培训和教研教改工作。

(八)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优化行动。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教师教育师资国内外访学支持力度。引导支持高校加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培养力度。高校对教师教育师资的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等评价与管理,应充分体现教师教育工作特点。在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实行倾斜政策。推进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共享师资,允许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导师特设岗位计划。推进高校与中小学教师、企业人员双向交流。高校与中小学、高校与企业采取双向挂职、兼职等方式,建立教师教育师资共同体。实施骨干培训者队伍建设工程,开展万名专兼职教师培训者培训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组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企业导师人才库,充分发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技能人才在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常态化研修中的重要作用。

(九)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行动。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本专科和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体系。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设置“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国家定期公布高校在教育学一级学科设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情况,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明确教育实践的目标任务,构建全方位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相衔接,强化“三字一话”等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或精选推荐一批主干课教材和精品课程资源。发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开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和特殊教育课程资源。鼓励高校针对有从教意愿的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协助参加必要的教育实践。建设公益性教师教育在线学习中心,提供教师教育核心课程资源,供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及社会人士修习。

(十)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动。建设全国教师教育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监测机制,发布《中国教师教育质量报告》。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启动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将认证结果作为师范类专业准入、质量评价和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建立高校教师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育专业学位认证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完善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聚焦中小学教师培养,逐步实现教育硕士培养与教师资格认定相衔接。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质量评估制度。高校教学、学科评估要考虑教师教育院校的实际,将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纳入评估体系,体现激励导向。

四、组织实施

(一)明确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振兴教师教育作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将计划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和指导,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部门要密切配合、主动履职尽责,共同为教师教育振兴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和政策环境。成立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为教师教育重大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强经费保障。要加大教师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提升教师教育保障水平。根据教师教育发展以及财力状况,适时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教师培训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中央财政通过现行政策和资金渠道对教师教育加大支持力度。在相关重大教育发展项目中将教师培养培训作为资金使用的重要方向。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

(三)开展督导检查。建立教师教育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督导机制。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对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奖励,对实施不到位、敷衍塞责的,要追究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因地制宜提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办法,将本计划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二篇: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民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但是,教育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整体水平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顺利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今后几年,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强教育同科技与经济、同文化与社会的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一、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1

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1.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3.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4.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5.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6.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

二、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对于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今后五年要充分集成各方面资源,统筹协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工作,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使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水平显著提高,带动全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7.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

8.加大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力度。

9.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10.启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

11.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三、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2.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13.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4.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15.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6.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

17.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优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环境。

四、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

18.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

19.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转变办学模式。 20.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五、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21.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22.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

六、实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

23.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24.面向就业需求,深化教育系统内外的各项改革。

七、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25.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 26.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

八、实施“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

27.全面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28.完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提高教师和管理队伍素质。 29.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全员聘任制度。

九、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

30.加强和改善教育立法工作,完善中国特色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3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依法行政,促进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32.健全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保障教育发展与改革目标的实现。

33.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4.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十、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35.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36.注重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多种形式发展民办教育。 十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37.加强全方位、高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38.深化留学工作制度改革,扩大国际间高层次学生、学者交流。

39.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积极开拓国际教育服务市场。 十

二、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

40.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保证经费持续稳定增长。

41.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建立社会投资、出资和捐资办学的有效激励机制。

42.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

43.严格管理,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十三、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44.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工作。

45.实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建设计划。 46.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47.抓好党风廉政及行风建设,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

四、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48.努力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49.加大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教育支持力度,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教育协调发展。

50.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研究制定《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

第三篇:勐省完小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二)

(2013.9—2014.7)

本学年是勐省完小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第二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创办“窗口”特色学校,优化育人环境;为振兴勐省完小教育,实现教育的伟大复兴,重振昔日辉煌,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的目标是:

利用三年时间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到本学年结束时,学校教学质量在去年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开展以种植业为主的勤工俭学基地(大棚蔬菜),办好学生食堂,提高学生饮食伙食标准;学校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创办“绿色窗口学校”;转变和更新教师思想观念,做进取型的教育工作者,让好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为重振勐省往昔雄风,再创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学年度工作回顾

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学年度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抓了一下一些工作:

(1)解决了师生饮水问题;

(2)安装了监控设施;

(3)常规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风、班风、校风、师风有所好转;

(4)学校教学质量同上学年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年末全乡检测情况:一年级语文、数学排名第一,二年级语文排名第

二、数学排名第三,三年级语文、数学排名第三,四年级一班语文排名第

五、数学排名第三,四年级二 1

班语文、数学排名第二,五年级语文排名第

四、数学排名第二,六年级语文

排名第

七、数学排名第一。三个第一,四个第二,三个第三,一个第四,一

个第七,教学质量上升较为突出,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二年级数学出现了100分,六年级出现了语文、数学、

科学三颗总分271分的高分(陈诚),平均分达到90.3分,243分1人(李云),平均分为81分,这是一本的好苗子,三科达到及格分的还有5人,是二本的

苗子。六年级这个班级及格的孩子相比较转到民小的孩子而言,原先成绩在

班上不算最好的,但是本学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5)解决了升旗场地问题。

二、本学年学校重点将做好以下几件事:

(1)安全首位

学校工作首重安全,加强安全管理,树立安全意识,层层签订安全协议

书,防患于未然,让安全为教学保驾护航。

(2)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

加强学校、家长、孩子之间的管理,实施“校安通”工程,提升管理水

平,为教学服务,同时减轻学校管理安全上的压力。“校安通”工程的实施将

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的空间。每天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必须将学生作业完成情

况、家庭作业、在校表现通过信息发送给家长,加强教师同家长(监护人)

之间的交流、沟通,强迫监护人关心孩子的成长,强化责任意识,为孩子的

健康茁壮成长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监护人可以监控孩子每天到校、离校时

间,防止孩子翻围墙进出校门。

(3)继续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坚持教学质量首位不变,结合学校实际,抓好教

研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振兴学校教育质量。转变和更新教师思想

观念,自觉接受、传播“以学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做进取型的人,做终生

学习的人,让好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为重振勐省往昔质量,打下坚实的基

础。本学年将继续执行单元检测、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此外还将进行期

初考(放暑假时各年级已经安排,期初考内容以学年末全县统测科目为主),

检测学生在假期里是否放松了学习。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作为学校管

理者,除了会上课,还要会管理,必须有经营的理念、服务意识,善于挖掘

学校资源,开发教师、学生潜力,学校工作必须始终紧紧围绕质量进行,简

政放权,将权力下放给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听

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教学合力,增强凝聚力。最近三年,勐

省完小学生考上大学的不断出现,2011年2人,2012年1人,2013年3人,

这是个良好的开端,相信在未来还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大学生。

(4)加强图书管理,设立管理岗位,使之为教学服务

(5)坚持德育首位,继续加强常规管理,树立良好的师风、班风、学风

和校风。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用“师德八条”严格要求自己。

加强班级管理,树立良好班风,自觉爱护学校公物。

抓好少队工作,举办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转变学风和校风。

(6)建立激励机制

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将根据现有的资金财力,设立奖励机制,具体方

案如下:

勐省完小教师评优方案。

科任教师成绩奖励方案。

学生成绩奖励方案。

方案的建立健全将在实行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我们始终奉行:要想

马儿跑得快,得给马儿添加食料的原则。

(7)发展种植业,改善食堂物质供给

开展以种植业为主的勤工俭学基地(大棚蔬菜),办好学生食堂,提高

学生伙食标准,增加班级创收。

办好学校“勤工俭学”服务部,为师生提供便利,为师生服务。

(8)加强学校管理,使之为教学服务

学生午休管理,值周教师同班主任配合。

加强寄宿制学生管理,设立管理岗位。

设立“勤工俭学”服务部,管理岗位。

(9)创办“绿色窗口学校”

加大绿化投入,与此同时,因地制宜种植花草树木,绿化校园,美化环

境。

(10)优化环境,改善办学条件

 学校大门及进校门水泥路面的修建势在必行。

解决施工计量箱用电安全:报贺派供电所解决。

(11)食堂工作亟待改进

由于食堂工作的重要性,需要加强管理,本学期需要增加食堂后勤工作

人员一人,应对日趋严峻的安全工作,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

耿马县四排山乡勐省完小

二〇一三年八月十八日

第四篇: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鼓励质疑,形成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想法,提供多思独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我都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Windows画图板作图技巧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生同时上机画出八个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并比一比看谁画的又快又好。学生迅速而认真地画着,屏息凝神地注视着显示器上的图形,生怕不符合要求,尽管学生非常仔细认真,但所画出的三角形还是大小不一,比赛结果是我领先于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学生感到很惊讶,这时我告诉学生:我先画好一个三角形,然后运用复制的方法完成了另外七个三角形的绘画工作。于是学生提出了质疑:能不能用移动的方法删除图形呢,我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给予了表扬,但并没有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组织学生上机操作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得出了结论:可以运用移动的方法删除图形。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深化了知识,又引导了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解决问题,启迪创造性思维,孕育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孕育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1、创设兴趣情境,激发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思维的动力,人的情绪高涨时的思维水平明显高于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情绪高涨取决于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据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唤起他们的强烈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

如:我在教学指法时,一上课,我就和学生进行了一场指法比赛,结果是我远远领先于学生,学生有些不服气,我告诉学生老师事先并没进行练习,而是老师掌握了键盘操作指法,如果你们掌握了键盘操作的指法,打字速度一定比老师快得多,我的话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学生们睁大眼睛,等待新知识的学习。

2、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教师只有爱学生、尊重学生、维护和承认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要多给一些关爱,让他们时刻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才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其次,注意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氛围。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异想天开的问题,也应该给予鼓励。肯定他们敢说、敢想的一面,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在所任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李楠的小女孩,在一次创作中以黑色为背景色画了一个房子,我发现后并没有阻止她,而是看她画下去,接下来她又画了星星和月亮,等她画完了我向她微笑着点点头,并在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她非常高兴,此后每次课上她都大胆创作,进步非常快。第三,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要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3、营造展示自己的氛围

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而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时期,天真活泼,这种欲望更为强烈,特别是在他们自己感到自己取得成功的时候,表现的十分突出,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每节课上,我都给学生足够的创作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

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创作后让学生展示作品,说明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作品,给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学习迁移,激发创新意识

迁移是指运用自己已经习得的概念、规律去解决新的问题或将已经习得的概念、规律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后继学习,在我教学退出画图板窗口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先让学生玩纸牌游戏,然后从纸牌游戏中退出来,并让学生说说怎样退出纸牌窗口,学生由此得到启发,并从中产生联想和创新的欲望,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退出纸牌窗口的方法。这种迁移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能够由于迁移而不断的掌握知识,这就为“教为不教”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知不觉的被激发出来。因此,作为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使学生通过参与、思考、迁移、创造获得新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四、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同一个问题,寻求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思考方法,教师要善于收集学生学习的各种信息。如我在教学图形的删除时,先出示一个画面,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想删掉其中的一个图形,怎么办?学生说出了四种答案:①用橡皮擦;②用放大的橡皮擦;③用清除图象的方法删掉;④先将要删除的图形选中,然后单击删除选定区域。答案出来后,不管对与错,我没有下结论,而是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上机操作逐一进行验证,第④答案比较简便,这样使那些疑惑的同学顿时思路开朗了。如果我只是拘泥于一种画法,势必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创新能力,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特见解。

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实施者,肩负着培养国家下一代的重任,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善于求异,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持之以恒,我们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第五篇:培英学校振兴初中行动计划

强化教育管理 提高教育质量

龙川县培英学校振兴行动计划方案(2014—201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促进我校可持续发展,根据《河源市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和《龙川县振兴初中行动计划》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研究制定了2014—2017学年落实教育振兴初中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强势推进教育振兴计划,办人民满意教育。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河源市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和《龙川县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实施意见要求,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平安、和谐、品牌学校。

二、目标任务

从2014年起,采取更有力措施提高办学水平,实现以下目标:

(一) 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我校为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育系统,并给每位教师配置了手提电脑,现已经投入使用。

(二) 加强队伍建设。我校将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传、帮、带,结对子,外派进修培训或“三个十佳”教师的评选活动等,发挥骨干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建设一支精良、高素质的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名教师与名班主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三)建立管理水平目标。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建立一个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的工作环境,引入“能者上、庸者让”的竞争机制,达到“人人参与学校管理”的工作氛围。

(四)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将每班每次考试成绩平均排列在倒数5名的学生划定为“学困生”,进行一对一帮扶,使得其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平均分、及格率、优良率有较大提高。基本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提高群众对办学质量满意度。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学校成立振兴初中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由邓伟国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部门主任为成员,统一领导学校建设的统筹、指导和推进。

(二)实施均衡发展工程。

1、努力消除“大班额”现象,力争2017年每班不超过50人。

2、不以考试或任何变相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

3、均衡分班,合理配备各年级任课教师,逐步实行循环教学。

4、配合县教师轮岗交流,推动教师在校际间流动。 (三)实施改善办学条件工程。

1、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与教育“创强”相结合,建设和配备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校舍、功能室、运动场地、体育设施及仪器设备、图书,落实设备运行、更新和维护经费,保持教育教学设备设施较高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2、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 “人人通”。

3、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争取资金及投入加强校园的环境绿化美化,为师生创造更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创建校园文化,创建文明和谐的学校氛围,让文明礼仪充满校园。

(四)实施示范带动工程。

努力创建成为龙川县初中学校的示范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继续办出特色和亮点。 (五)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1、推进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教师管理体制,完善教师考评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2、创新教师激励机制。继续评选“三个十佳”教师、“首席教师”、“金牌教师”,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每年9月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大力表彰师德师风的先进个人和集体,提高教师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并实施“一票否决”制度。

4、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提高教师“研读教材、撰写教案、备课上课、命题解题、讲普通话、写硬笔字”等基本功。实施初中教师读书计划,结合教师每周l小时学习制度,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心得交流会、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展示教师读书成果,激励教师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鼓励初中教师参与学科教研活动,开展学科优质课比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六)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推进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改革初中学校课堂教学“满堂灌”、“满堂问"、目标模糊、内容随意、方法简单的低效方法。通过“公开课和教学比赛”开展“有效课堂”研究与实施,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和进步。

2、推行四个“整体负责制,下级包班”管理模式。落实和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推行四个“整体负责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年级组长为核心的年级整体负责制,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整体负责制,以科组长为核心的学科教研组整体负责制,以教师个人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整体负责制)。开展年级、备课组、班级和教师个人教学质量评价,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级级过关、科科过关、班班过关,人人过关。

3、落实“学困生”目标,“留守儿少”帮扶措施。树立全员质量观,对 “学困生”、留守儿少进行结对帮扶,实施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4、加强校本教研研究,立足学校实际,从教学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有效推进教研工作。

6、完善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机制。学校根据学生学业水平情况制定教学三年规划。认真研究教学质量和检测的内容、方式、方法,提高检测质量。重视教学质量检测结果的运用,将检测数据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是学校办学的最终目标,我们在坚持基础学科的前提下,要以个性化发展为策略,确实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学生身上。

1、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确立“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人本”教育原则。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切实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及良好行为习惯,并建立学校德育常规工作评比制度,不断完善评比细则,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使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逐渐形成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2、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加强校风校纪建设。特别重视行为养成教育,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艺术。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按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学生每天l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以“跳绳”为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认真组织“大课间”活动;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4、完善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对音乐、美术、体育特长学生进行统一测试认定,测试成绩可作为特长生高中录取的依据之一,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档案。 我校将抓住“振兴初中行动”活动的契机,将学校建设成队伍精良、质量较优、管理优化、特色明显、校园优美的好学校。以“人文校园、和谐校园”为导向,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塑造高素质学生群体,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力争把学校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社会认可的教育特色学校。

龙川县培英学校

二○一四年十月二十日

上一篇:教师节优秀校长发言稿下一篇:教师培训后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