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导入研究

2022-08-05

第一篇:初中历史课导入研究

《历史课导入设计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017—2018学第一学期)

奎山教育中心中学部 刘宝娟

一、课题界定:

有效的导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长经验为最终要素,关照到每个学生的过去、现实与未来,将知识纳入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更有利于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

课题研究对象: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导入的任务在于激发、形成并保持或发展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及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要完成此任务,必须对心理学的构成因素有清楚的认识。心理学认为: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经常是由无意注意引起来的,而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是客观刺激物的特点。适应于转化时教学的基本原理,要获得成功的开讲还必须遵循教育学原理,教育一定要适应教育对象的年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和智力状况。适应者便能成功,反之,便是失败。所以好的导入必须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入或开讲方法。当然,还不能忽视美学原理,注重情感转移,教师能使学生的爱恨喜怒在师生之间同步转移,且条理井然,内容丰富,深入简出,具有科学美的审美价值。

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了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认为新知识的形成乃是连续不断的构成的结果,认识过程存在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同化是个体(人)把客体(认识对象)纳入主体的图示(认识结构),它是认识的形成;顺应是主体的图示(认识结构)不能同化客体(未知对象),因而引起图示(认识结构)的质的变化,促进主体(人)调整原有图示(认识结构)或创立新的图示(认识结构),这是认识的提高。从儿童到成人,皮亚杰发现知识的获得不是传统的单向活动,而是同化和顺应的双向活动,从而产生对客体的新的认识。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对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并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设计情境,在旧知与新知衔接、认识结构与实际生活结合中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言说的导入呈现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整体构建中学历史课堂导入与课堂教学体系。新课导入犹如一首歌的前奏曲,它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一堂课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开头。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可见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犹如“凤头,小巧玲珑,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的情境中,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因此,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彩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心因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中,还能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好的课堂导入,必须方法得当,科学有效,避免为了导入而导入。导入应该和课堂浑然一体,而不是撕裂开来;导入应该和课堂互相交融,而不是泾渭分明。导入和课堂必须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融合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2.形成课堂导入形式多样化的有效策略。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起着组织教学、唤起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作用,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之始,教师更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环境,选用对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激励性的导入方式,让教师富有艺术性、激励性的导入语,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把握历史课堂的特点,创造多样并且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导入课堂。“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时间段也会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所以说,导入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教师选取恰当的导入方式,而恰当的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武器。

3.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探究。导入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导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取决于导得“巧”、导得“活”和导得“实”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课堂标准的阶段性要求精心设计导入环节。面对新课标下对教材的内容如何能提纲挈领,富有启发地导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其他环节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服务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在导入这个环节中做好“点,拨,提”的工作,铺路搭桥,领导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是探讨导入艺术的重要性所在。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位老师都应该根据自己授课的内容、课型、对象、场合以及客观条件随机应变地设计出各种形式的导入方法,切忌不能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要做到以“情”、“奇”、“疑”、“趣”入境。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究导入的艺术性,使课堂导入不流于形式,充分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促使课堂导入艺术上升到一个新台阶,这样的导入才能适应当今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的要求,才能使它在教师教学活动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现其无限魅力。

四、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而历史是基础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是起着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课教学导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个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历史教师学习和借鉴历史课堂导入的成功经验,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对课堂导入原则、功能、方法、类型、技巧性等的研究,积极探索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不断丰富自身经验,灵活运用技能技巧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容施教。也通过本课题研究,拓展教师的研究平台,提升历史老师教研层次,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带动并促进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引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研究》课题的规划下,拟分层次有计划的开展以下专题研究:

1. 中学历史课堂导入的功能 2.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问题 3.中学历史阅读教学导入艺术的研究 4.中学历史习作教学导入艺术的研究 5.中学历史口语交际教学导入艺术的研究 6.中学历史综合性学习专题教学艺术的研究

7.探讨中学历史阶段性教学课堂导入艺术的分层次问题 8.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 9.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有效性研究 10.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选择探讨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1.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1月):

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2.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8年1月) (1)第一阶段(2016年9月——2017年1月)

①方案的制定和修改,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类型和运用的基本要求。

②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深刻理解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意义和作用。

(2)第二阶段(2017年3月——2018年1月)

①在第一阶段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中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研究策略;

②课题参与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完成教学案例或反思。 (3)第三阶段(2018年3月----2018年8月)

积累有关研究资料和数据,形成初步研究成果。设计和编制合理有效地课堂的导入教案,并运用于课堂教学。

①分析优秀的案例,并在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结构和课程设置目的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导入。

② 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导入类型应用于教学之中。 3.总结阶段(2018年8月)

整理材料,分析个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整理材料,分析个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学术期刊网、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对课堂导入教学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教学情境的质量的角度行的研究。所以行动研究需要我们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深入课堂,观察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导入方式上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程度,分析课堂内容对导入方式的优化选择问题,记录和整理每一个导入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反复的案例实验分析,总结一般性普遍性的结论。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大量收集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4..问卷调查法:调查实施课堂导入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程度,学生对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等情况。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条件:

1.研究者热爱教育科研工作,是学校的史地教研组组长,从事多年年的历史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学生的喜爱,是学校的历史学科带头人,在学校的校本校研中作出很大的贡献。曾参加学校的多个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能力。

2.研究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比较强,经常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相当多的实践经验,并经常反思,每年都有案例。

3.问题教学法与我校教学特色“点题导学法” 研究密切相关,导学案的进一步优化是教研的重点,其中问题的设置成为研究的核心,通过组织大家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可以使问题教学法研究更加深入,现在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4.教学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操作性、可行性强。学生对问题教学的实验非常感兴趣,参与度强,参与率高。 预期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一份;相关论文一篇;教案集;课件;教学反思等。

第二篇:小议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是起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XX年举办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32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

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的作用。

四、叙家乡,引起热忱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比如在讲《动荡中发展的南朝》这一课时,我先投影出常建的著名诗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印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我作出简单解释后指出这首诗所描绘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常熟兴福寺,兴福寺初建于南朝齐代,名大慈寺,到梁代改名为兴福寺,因寺内正殿后有一块巨石上有着奇异的花纹,左看像“兴”字,右看像“福”字,故名兴福寺。它是在南朝齐梁年代修建的,那么齐梁年代是谁在何时建立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运用乡土历史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总之,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回归,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导入法的选择,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h.a多勃洛波夫也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第三篇: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龙岩一中分校 历史组 赖舒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课改目标要求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索,摸索出“导入法”这一符合学生认知需要规律的课堂教学方法。并从复习、插图、音乐、视频、故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导入法

一般意义上,进行新课改后,我们可以将一节课划分为几大部分:课堂导入环节、新课讲授环节、思维拓展环节、课堂总结环节、知识反馈环节。而笔者认为,这其中,课堂导入环节在一整堂课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有二: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合理设计与实施后所得到的良好效果将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堂随后的活动与学习内容。有人说,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是整台戏剧的序幕,也好像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如果开始的情节创设得好,构想得妙,就会出其不意,引人入胜,点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所以才会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之说。

2、课堂导入环节设置的成功,将使整堂课的学习效果得到改进与提升,有助于呈现出一堂完整的优质课。有调查显示,中学生在一堂课中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仅仅有20分钟左右,而由于历史课程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往往相差较远,过去以教师宣讲为主的历史课堂上,学生根本无法在持久而枯燥的龄听讲解的过程中,持久保持听讲的注意力,以及保持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教师想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参与者往往也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课堂面貌死气沉沉,整堂课将越来越走向沉闷和无趣。一堂课结束后进行的知识反馈也往往会暴露出因学生课上听讲投入度不高,走神、厌倦而导致的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识记率极低,课堂学习的吸收率极低的情况。

那么,怎样设计出新颖的历史课导语呢?笔者从以下五种方法进行阐述:

1、复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教师在各门学科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历史课运用这种方法更有必要,可以让学生把历史年代、历史朝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发展线索梳理清楚。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迅速转入新内容的学习。这种方法一般运用在单元内的课文中或知识点衔接紧密的单元之间。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时,我先重复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一统天下。对内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外修长城,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说到这儿,稍一停顿,提出问题:“可是,就这样一个显赫的秦王朝,却只存在了十几年的时间,它为什么短命而亡?它又是如何灭亡的呢?”然后导入新课。这样,既温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很快就会进入课堂情境中,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

2、插图直观导入法

利用图像,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的想像和情感。历史课中的插图多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比如,在讲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时,首先让学生对教材提供的朱元璋画像进行描述,接着出示朱元璋的另外一种画像,同时进行说明。朱元璋的相貌一说其方面大耳,慈眉善目,胡须稀疏,面白细润,身穿龙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一说其脸颊狭长,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须浓密,脸上长满了麻子,可以说五官不正,相貌丑陋。究竟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登上皇位,在位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这样通过利用教材的插图,简单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诱发了学生急切了解新课内容的求知欲望。

3、音乐激情导入

音乐,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语言,它能通过跃动的音符、抑扬的节奏行发出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能让龄听者萌发出感同身受的感动。音乐的渲染最能将人们内心平静的心绪激荡起来,将其转化为热烈、激昂的情绪,有情感渗透的课堂才是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的课堂。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以音乐形式导入新课的方法,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手段,组织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活动。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对于讲清香港、澳门回归的始末并不存在困难。但如何让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初就体会到港澳回归是中华民族亿万同胞众望所归,是经历无数困难和阻碍才得以实现的一件大事。成为了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所在。对于港澳被占领、国家进行艰难收复的史实,学生在过去的课程中己进行了部分内容的学习,但时至今日进行本课学习时,许多感受和情绪都已变得模糊而不深刻。因此,借用音乐《七子之歌——澳门》激情导入的方式设计本课导入环节,将更快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回忆起过去所学的知识,并使学生调动起更恰当的情绪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4、欣赏视频激发情感导入。

利用课堂导入环节所插入的影视作品的收视效果紧紧抓住学生,发挥影视、视听共鸣的强大震撼力的作用,使学生自然走入课堂,深情融入课堂,师生共同感动于课堂„„。比起让学生单一的接受历史教材所传递的书本知识,来自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更能让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教师如能在课前精选与教材内容相吻合,有助于学生把握课程重难点的视频材料,将不仅吸引学生更快的融入学习氛围,同时还能为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减轻负担,提供很好的教学手段的支持。例如讲授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体会到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实施的种种暴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是本课的重难点。但限于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成为不可能。因此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视频作品作为本课的导入内容,通过视觉冲击,为学生还原历史,帮助学生产生本课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情绪,可以顺利的完成了本课的后续学习。

5、故事典故导入法

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初中学生。当历史教师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沉湎于课间的某项活动,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眼光,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故事了。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地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仅是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时,通过传统直接切入主题形式,继而观察地图,梳理战争线索的方式进行本课教学时,学生往往在连续学习三场战争的不同过程和路线的整个过程的中前期就产生了厌烦心理。但导入的方式改为故事如扑克牌中“黑桃K”的人物故事,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战争题材的课程内容,因为一张小小的扑克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又了解了一些未知的历史知识,引发学生进一步探寻本课知识的主动性。在导入环节之后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主动列举亚历山大大帝的人物事迹,梳理战争发展过程及路线图。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人数增加,课堂面貌活跃。

导入新课的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只要紧扣教材,捕捉重点,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依据,力求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于妙趣横生时,点题新授;于己入佳境时, 破题而入,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大夏书系——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2】马友文:《拿什么打开思路——名师讲述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版

【3】中学历史教学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创新教育下的初中历史课教学导入法初探

论文所属科目:历史

创新教育下的初中历史课教学导入法初探湖南省娄底吉星小学姚海华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对一篇新教材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两、三分钟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成功的导语,如同深深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象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

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语,多是新旧联系式,即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尽管这种形式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并被历史教师普遍采用,但是千篇一律有时就显得平淡刻板,缺乏新意,既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常常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异,创新导语的设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中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则一定会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新颖的历史课导语呢?笔者就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归纳,现就如下几种设计方法来求得各位同仁的同感。

1、疑问悬念式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我们每年的五月四日都要过一天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那么,什么叫‘五四运动’呢?它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接着,板书课题,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

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2、猜谜式

在讲《秦末农民战争》一节时,先给学生出两个人物谜语:“捷报”和“太湖风光”。学生对猜谜一般兴趣较浓,教师出了这两个谜语之后,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很快答案就出来了:“捷报”是陈述胜利,谜底为“陈胜”;“太湖风光”是太湖(吴)风光一望无际,视野宽广,同时“湖”、“光”又是“吴”、“广”的谐音词,谜底为“吴广”。教师肯定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后引入课题:“大家知道陈胜、吴广是什么时期的人?他们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呢?这堂课我们就是要围绕这两个中心人物来学习《秦末农民战争》。”

这样的导语,集教师的揭示兴趣与学生的思考于一体,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教学相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3、故事传说式

学生喜欢听故事,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如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时,先讲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其母亲的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成汴梁,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国家和人们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母用针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打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激发学生想不想了解岳飞其他的故事,顺势引入新课的教学。

4、影视课件导入

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时,运用电教手段,制作一个影视课件,集中选取一些日本侵略者屠杀我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照片和视频,再配以著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黄河愤”。

这种方式的导语,最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

5、热门话题式

利用学生中流传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如在讲《三足鼎立》一节时,适逢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学生中正流传三国任务故事和战争故事,利用这一机会,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看《三国演义》,议论刘备、关羽、张飞等,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6、评论式

讲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把对这场战争的评论搬到了讲授新课前作为导语:“法国有个著名的作家叫雨果,他是一位正直的法国作家,他曾对英法侵略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侵略暴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形象的描绘:‘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抱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箱子装满。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的这些话,表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对英法等侵略者无比的愤怒和强烈的控诉!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场战争,去声讨英法侵略者的罪行,去总结它留给后人的教训吧!”

这种导语,不但使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这场战争,而且在上课一开始就使学生接受了爱国注意思想教育,达到了知识传授和德育渗透的双重效果。

7、图解式

讲授《美国独立战争》一节时,拿出一张美国星条旗图案,演示介绍说:“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美国的国旗是星条旗,它有十三道红白相间的条纹和五十颗白色的五角星,这五十颗星代表着美国现在的五十个州。但在美国最初的星条旗上,却只有十三颗白色的五角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美国独立前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这十三道条纹和十三颗星就代表着当初发动独立战争时的十三个殖民地,也就是美国东部的十三个州。因此,星条旗就与美国独立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记载着独立战争的光辉历史。”

由此导入新课,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谓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学生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住了,进入了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

总之,以上的几种导语设计方式,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自我感觉较成功的一些方式,当然,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而且“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式,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巧设历史课的导入语

如何巧设历史课的导入语

【内容摘要】历史课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给学生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它要求学生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讲边展开联想,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导入语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想谈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导入语历史现象热点问题诗词情境

历史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它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枯燥无味,因此,要求学生在听课时尤其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讲边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思考,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

如何让枯燥无味的历史课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我认为要精心设计每节课开课的导入语。如果导入语新奇、有趣而且符合学生的年级段和年龄段特点,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

我认为设计导入语没有固定模式,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年级,选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行了。

一节课的开课导入语能否作到新奇、有趣、吸引学生,要求历史教师应广泛搜集各种与本节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应该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内容特点,结合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学习基础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精心设计开课导入语。

一、再现当时历史现象进行导入。

学生喜欢看电视,在上课前三分钟,可利用多媒体放映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视频,再现当时历史画面,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我在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教室,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黄海战役”片段,看完片段后,教室非常安静,我开始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

1、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什么电影?学生回答:《甲午风云》。

2、它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

3、从刚才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学生回答:中国失败。我再设问:那么,中日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又是怎么样爆发的?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这场战争的失败又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学生就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以下子就集中起来了,他们急于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利用热点问题进行导入。

利用最新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方法。如: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节时,⒐11事件刚刚发生,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利用多媒体放映⒐11事件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当看到世贸大楼顷刻间化为乌有时,学生当时喊了起来,我问:相信大家都知道刚才看到的录象是什么事件,学生齐声回答:⒐11事件。我开始导入:当⒐11事件发生后,美国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人们都在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由此爆发?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在前两次世界大战,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导入就深深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诗词进行导入。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我在讲《中国古代著名的封建皇帝》这一专题时,我和学生一起朗诵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然后设问:毛泽东笔下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封建皇帝是不是象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究竟有哪些贡献?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分析《中国古代著名的封建皇帝》。由于学生被诗的意境感染了,听起课来聚精会神,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提出问题进行导入。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讲《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我这样讲;“同学们,我们每年的七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学生回答:是党的生日。那么,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 “中国共产党是那一年诞生的?她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与以往的党派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五、创设情境进行导入.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活跃大胆的思维和很强的表现欲。因此,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这一舞台的真正“演员”。

例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我先展示了一幅茫茫无际的大海的图景,让学生尝试,如果你处在当时,你要去做远洋航行,应准备或具备哪些条件呢?学生很活跃,有的说要有指南针,有的说要具备天文地理知识,有的说要有航海经验、造船技术等等。我及时对学生的想法做了肯定和总结。然后我设问:那么当时为什么要进行远洋航行?远洋航行究竟要具备那些条件?远洋航行会成功吗?又将对世界产生那些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就有了很大的兴趣。

总之,精心设计历史开课的导入语,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导入语的设计不是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年级特点来巧妙设计,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初中级组长述职报告下一篇:城镇化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