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易混易错点

2022-08-16

第一篇:经济生活易混易错点

2016年高考政治复习 专题12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易混易错点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易混易错点

主标题:唯物辩证法发展观

副标题:剖析考点规律,明确高考考查重点,为学生备考提供简洁有效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量变与质变 难度:3 重要程度:3 内容:熟记易混易错点。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存在如下易混易错点: 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不是所有的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能称之为发展;新事物不是指新出现的事物,不是指力量强的事物,而是指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的事物;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或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发展一定是一种质变,要通过质变实现,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是准备,质变是结果,但不能简单认为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1.(2015海南20)“逆水行舟,一篱不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量变不会引起质变 B.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改变事物变化的必然趋势 C.没有渐进的量的积累,任何质变都不可能发生 D.任何事物的量变引起的质变都是前进上升运动 【答案】C

【解析】量变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引起质变,A错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无法改变的,B错误;不是任何事物的量变引起的质变都是前进上升的运动,也可能是倒退的运动,D错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没有量的积累,就一定不会有质变的发生,故C正确。

2.(2015广东34④)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

1 提示: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的才是新事物,才有远大发展前景,而不是形式是否新颖。 3.(2015广东34②)质变是由事物的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

提示: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或由量的变化达到一种程度而引起,或由事物的内部结构变化引起。

4.(2015浙江文综合30②)发展的实质是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 提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等于新出现的事物。 5.(2015天津文科综合7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提示: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发展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2015江苏单科33③)新事物的力量总是强大的(×)

提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往往一开始新事物力量比较弱小。

第二篇:政治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原创人教版)

政治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

2、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3、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4、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就越多。

5、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

6、公民应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7、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

8、中国共产党能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

9、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10、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加强立法工作。政府属于立法机关。 11.政府坚持依法执政,公正司法

1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13、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4、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也是立法机关。

15、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

16我国的民主是全民的民主。

17、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18、政治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19、对人民的民主是对少数敌对分子的专政的保障。 20、权利和义务都是不能放弃的。

21、直接选举容易造成贿选。

22、公民可以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23、居委会干部是官,是国家机关最基层的干部。

24、基层民主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5、政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履行立法职能。

26、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无所不能的政府。

27、政府是为公民服务的国家机关。

28、我国政府的宗旨是对人民负责。

29、政府应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态度。 30、政府应该坚持依法执政,科学管理。

3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32、民主制国家是不存在专政的、

33、社会主义民主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政治基石。

34、直接选举毕间接选举好。

35、居委会是我国的基层政权机关。

36、政府可以选派社区干部。

37、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学习好、宣传好十八大精神的通知》是政府在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3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利率是政府在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9、政府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法律授予的。

40、政府依法行政的根本目的是树立政府的威信。

41、政府必须做到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法律。

42、政府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民主性。

43、中国国家预防腐败局的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

44、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政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

45、迄今为止,属于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46、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47、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48、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49、我国政府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

50、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坚持依法行政,是区别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

第三篇: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单选题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纯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后天形成,并非先天;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注意“相对”不可缺少,因为文化虽然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是二者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有时先于有时落后。

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力和科技力。 4.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其中潜移默化强调的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或文化活动中,不知不觉、油然而生,有种润物细无声之感,是影响的过程;而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时间上的持续,不间断,如乡音难改。

5.文化对人活社会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因为文化从性质上讲,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相应起到的作用有阻碍和促进之分,所以,不能单纯的说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或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6.优秀文化因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7.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形象的理解为丰富人的头脑;增强精神力量,是给人做事情以动力,常见词语如“鼓舞、激励、力量倍增”等;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 健康素质等全面提高,而且不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同。 8.文化影响人生,而非决定人生。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9.区分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以名录的方式确立。

10.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并不是仅为一个民族所独享,而是共享。

1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是承认和保护一切文化,例如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2.注意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重要途径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手段包括: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其中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大众传媒的标志:以印刷媒体的推广。 13.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本人总结感悟:生活要细,不要糙,学习亦如此,擅于把握细节。 把枯燥的事整出乐趣来!14.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强调时间方面的延续,保留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因时而变(注意文化的时代性)。鲜明的民族性,注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

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题干当中常出现两岸、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侨等对祖国的强烈认同。

1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6.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发展史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孰先孰后之说。

1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思想运动

④教育

注意:①是外部因素,②③④是文化自身内部因素。其中决定因素是社会制度的更替。 18.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常见错误观点:文化创新是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或是文化创新来源于文艺工作者的聪明才智。

19.区分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渊源: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源泉:唯一,社会实践。

20.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注意:其中①是从古今文化角度来看,继承传统,注意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各自对待态度截然不同。②是从中外文化角度来看,对待外来文化不是全盘接受或是否定,有两个原则“优秀文化、有益成果”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1.错误倾向:对待本民族文化容易犯的错误是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对待外来文化容易犯的错误是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①源远流长

②博大精深

③包容性。

注意:①是从时间角度说明,强调绵延不绝;②是从空间角度说明,强调内容丰富 ③是①②的原因。如果是多选题的情况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是:汉字和史学典籍

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包容性都可。

23.文字不等于汉字。当强调人类文明或是世界文化时用文字,而仅局限于我国中华文化时是汉字,格外注意汉字是为我国各民族所通用,而不是各个民族只使用汉字,还有少数民族自己的文字。

2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

①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②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③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其中独特性反映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民族性注意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二者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个性是前提,各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共同熔铸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5.区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民族之根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之魂师中华民族精神。 26.区分中华文化的力量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或是中华名族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

27.中华民族精神没有优劣之分,因为从民族精神定义可知,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被称之为结晶的东西,一定是精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 28.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①爱国主义(核心);②团结统一(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③爱好和平(赢得世界赞誉)④勤劳勇敢(立业根基

常见语句):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勇者不惧)⑤自强不息(内在气质、精神力量

常见语句: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9.爱国主义:具体不抽象,有时代性,有共同要求,但也有不同具体内涵。

30“.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此类说法错误,一定要强调“在当代”。 31.“中华民族精神一经形成就不再改变。”,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历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注意区分各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如井冈山精神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庆精神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2.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们的我们生活色彩斑斓。注意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可喜变化;但是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带来忧的方面。

33.大众文化不等于先进文化。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注意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大众文化。)

34.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对待态度。其中落后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

来(注意传统习俗不全是落后文化,其中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关于对待二者的态度,腐朽文化态度坚决,是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而对待落后文化则是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35.发展先进文化:核心——社会主义;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本质上是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是一个立足于社会实践而不断进行文化创造的过程。

36.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注意各自对应关系)

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只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不包括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定主义限定词“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其中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常见错误说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9.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注意用词不能起决定作用。

40.精神文明不能起到奠定物质基础或是政治保障的作用。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只能是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基本内容:

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

重点——增强诚信意识; 基本要求——“五爱”;

着力点——“四德”

4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显著标志。

4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4.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

45.区分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二者之间的关系: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注意:有“良好的”词语限定;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注意:二者的发展不存在同步关系)

本人总结感悟:生活要细,不要糙,学习亦如此,擅于把握细节。 把枯燥的事整出乐趣来!

第 2 页 共 2 页

第四篇:《经济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财政、税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错)

(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 资源配置基本手段:计划与市场。市场规则的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

范,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规范市场的治本之策是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对)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发挥宏

观调控的总体功能。(错)

(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4.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错)

(是基本标志,根本目标是坚持共同富裕。)

5. 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错)

(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6.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下调存贷款利率,是实施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促进投资与消费。

(错)

(不是财政政策,是货币政策。)

7. 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错)

(前者侧重数量,后者侧重质量。)

8. 我国现在已达到全面小康的水平。(错)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才实现,目前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

9.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错)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10. 一个国家在某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比其他国家高,表明这个国家拥有生产该产品的相对优势。(错)

(是拥有绝对优势。)

11. 对外依存度越高越好。(错)

(对外依存度越高越容易受到别国的牵制。)

12.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技术全球化。(错)(将技术全球化改为资本全球化。)

13. 经济全球化是主要通过生产全球化来实现的。(错)

(是通过跨国公司来实现的,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14.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的经济运动。(错)

(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15. 世界贸易组织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错) (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16.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错)

(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17.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错)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国策是对外开放,基本战略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基本原则即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第五篇: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三单元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联系的特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常见错误说法:

①夸大联系的范围:如“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

②混淆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如“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认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或是“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社会性。”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二者都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出现之前便已存在,故不具有社会性,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③“联系是无条件的。”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有条件的。

④“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如人为事物的联系。(这里注意,人为事物的联系一旦形成,便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具有客观性。)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常见错误说法:“整体和部分相互决定”或“部分决定整体”。

更正:整体决定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 常见错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要强调“在一定意义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因为系统除了具有整体性,还具有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即层次性)等特性,所以当事物之间或一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呈现有序、优化组合的情况下,便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整体与部分功能之和存在下面三种情况:

①1+1>2

② 1+1<2

③1+1=2

所以说整体功能不一定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部分合理优化构成整体,才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常见错误:“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可能是前进,也可能是倒退;而发展一定是前进。

所以变化包含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而变化不一定就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是发展。 5. 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就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常见错误判断标志:

①时间先后

②力量强弱

③旗号名称 6.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常见错误:

①“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需要有量的积累,抓住时机才能促成事物质的飞跃。 ②“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质变开始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并非从质变开始。 ③“事物的变化发展就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④“质变是量变的总和。”质变是量变的一种飞跃。 7.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注意: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能仅仅理解成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常见错误:误认为“矛盾的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前提,或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基础,或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正确观点为: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事物矛盾不同;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常见错误:

①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9.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针对多个矛盾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针对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而言。做题过程中,判断题干当中包含几个矛盾,简单方法:首先看有没有反义词的存在,有,那就是一个矛盾,选择矛盾的主次方面;没有反义词的存在,那就看是否构成并列关系及侧重,有,那就是主次矛盾。 10.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与之相对立的形而上的否定观:

①认为否定是由外力引起的。

②把否定看成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 ③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11.创新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依据: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 发扬创新精神。

②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辩证法依据:

①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陈说,善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3)认识论依据: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上一篇:计划专员试用期小结下一篇:解决难题与破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