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易混易错知识

2022-07-16

第一篇:数学易混易错知识

九年级政治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类复习

一、“核心”“中心”类

1、一国两制的核心:祖国统一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4、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5、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7、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8、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9、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二、“主体”“主要”“主角”“主导”类

1、我国“一国两制”中的国家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4、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

5、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

6、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

7、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

三、“重要”类

1、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

2、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3、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

5、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增强诚信意识

7、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增强自身实力

四、“基本”类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3、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5、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6、我国的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8、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9、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五、“根本”类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最根本的一条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4、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8、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

9、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等。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11、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1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六、“基础”类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3、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工农联盟

4、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宪法

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教育

6、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

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自然

7、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七、“本质”“实质”“性质”类

1、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2、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

5、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八、“最”类

1、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2、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

3、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或最具权威的是:宪法

5、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

6、最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感情: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九、“集中”类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奉献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

3、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十、“决定”类

1、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是:教育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能力

4、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5、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基本经济制度 十

一、“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一国两制”中两种制度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十

二、“目的”“目标”类

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基本路线确定的根本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十

三、“原则”“原因”类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2、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一些地区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6、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集体经济 十

五、“前提”类

两种制度的前提:一个中国 十

六、“保证”“保障”类

1、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

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的基本路线 十

七、带有“一”的知识点

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十大类第2题

5、一个国家: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十

八、带有“二(两)”的知识点

1、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3、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4、公有制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5、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十

九、带有“三”的知识点

1、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2、维护民族团结要做到的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3、人口现状的三个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4、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5、公有制经济的三种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6、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二

十、带有“四大”类的知识点 四大基本国策:

A、面对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我们要坚持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 B、面对严重的人口问题,我们要坚持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C、面对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形势,我们要坚持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四大战略:

A、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国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此,我国实施的战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C、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实施的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 二十

一、带“总”类

国家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十

二、“理想”类

1、我们的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2、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十

三、“地位”类

1、我国各项工作中摆在首要地位:经济建设

2、我国各项工作中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

3、我国各项工作中放在突出的位置:保护环境 二十

四、“国之”类

1、我国的兴国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我国的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

4、我国的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十

五、“精神”类

1、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培养创新精神的意义: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3、团队精神的意义:社会发展需要个人的智慧,同时更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具备了团队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形成文明和谐、团结高效的集体,推动社会进步。

第二篇: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来源 哲学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不是凭空产生的。常见错误说法“哲学是哲学家头脑里自发产生的”。 2.哲学的定义 ①本意角度爱智慧。注意爱智慧≠智慧本身。哲学给人以智慧使人变聪明而不是等同于智慧本身。 ②世界观角度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注意从主体角度看——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是哲学家并非人人从特点角度看——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③方法论角度哲学是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的统一而不是仅包含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④具体科学角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常见错误说法 第一种情况颠倒二者的顺序如哲学是具体的基础或是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第二种情况乱加定语如“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直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从性质上来看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非科学的哲学不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而简单的说哲学能促进社会或是人的发展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第三种情况混淆关系误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际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此外常见错误说法还有夸大哲学的作用如哲学=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前提、没有哲学就没有具体的产生或发展等等。 ⑤时代精神角度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注意不是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神只有正确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但是任何哲学都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的反映。此外还要注意真正的哲学≠马哲在不同的时代真正的哲学是不同的而在当下马哲就是真正的哲学所以说“真正的哲学就是马哲”说法错误说“马哲是真正的哲学”说法正确。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常见错误将二者的位置颠倒注意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世界观也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所起的作用也是双重的正确的促进、错误的阻碍即正促错阻。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存在、物质——意识这两组词语是固定搭配不能混着用如“思维——物质、存在——意识”。 5.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观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第一方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的基本观点就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观点。 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关系问题包含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而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属于马哲的范畴其内容为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7.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唯物主义的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的都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世界本原复杂问题简单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但本质是正确的坚持了唯物主义这个大方向。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自然学科意义上的原子在历史观上犯了唯心主义错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总体来说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缺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自然观赏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在历史观上坚持实践的观点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综上所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本质正确同时也有缺陷不足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进行简单定性。 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

等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是世界的本原。 正确区分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关键在于理解这种精神是在人自身之内还是在人自身以外。对该部分知识的考察通常是通过古人的话来分析属于哪一种派别。常常容易犯错的如下 ①存在即被感知——某一事物存在与否取决于是否为人所感觉到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类似比如“我思故我在”、“心想事成”、“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等等。 ②未有此气先有此理——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里的“理”是客观精神。常见的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在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等。 ③气者理之依也——与“理在气先”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气”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类似举例如“形者有生之本”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等。 特别提醒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②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心主义全盘否定。 ③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 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④不能认为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8.马哲的基本特征三个统一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这三个统一是马哲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哲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哲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此处常见容易犯错如“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坚持了唯物主义”或是“坚持了辩证法”在马哲出现之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坚持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也不是马哲所特有的这些错误说法都不能构成马哲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标志。

第三篇:初中历史复习资料(易混易错知识点+各地中考题)

一、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

1、四大发明的顺序:造纸术(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中期)、指南针(北宋)。具体来说,西汉出现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用麻做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隋唐雕版印刷术,北宋毕生发明活字印刷术。唐中期有了火药的记载,唐末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军事并向外传播。指南针在北宋开始用于航海,南宋广泛用于航海并向外传播。

60年设置西域都护的,不是汉武帝,他在位是前140-前87年。

4、清朝与以往相比,其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何突出特点?

特点:一是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二是把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与加强民族联系和军事行政管理相结合。

(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的含义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留着封建剥削制度。《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形式上是独立国家,但其独立的政治开始受到外来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了外来资本主义冲击,已是不完整的封建社会。

直接: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工业文明成果进入中国,方便了人们出行、促进了商品流通、丰富了人们生活。

3、近代被迫开放和现代改革开放区别:近代开放和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是列强强迫中国开放的,主权受到损害,使便利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现代改革开放是主权在我,是为了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资金,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4、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而不是八国联军,时间是1860年不是1856年。但八国联军和英法联军都曾侵占过北京。

5、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辛丑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是“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6、洋务运动虽然向西方学习,但他只是学习技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所以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良运动,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其失败的根源。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我们现在改革开放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7、近代化和近代史的区别:近代化是指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这两大领域开启性事件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近代史是指现代史之前的历史,即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时间是1840年——1949年。

揭开中国教育近代化序幕是洋务运动的京师同文馆。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

8、近代化探索中,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探索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19世纪末,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9、孙中山先生没有亲身参与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0、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辛亥革命是第一次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另外两次巨变指: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近现代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三件大事是: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

11、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上的近代化探索,近代化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但中国近代化思想解放运动只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不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是:爱国的进步的运动,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挽救民族危亡,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戊戌变法主张“变法图强”。辛亥革命主张“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公车上书”的背景是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就其反封建性质来说的。

12、洋务派和维新派异同:

相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试图富国强兵。 不同: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辛亥革命最大功绩是结束了二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13、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4、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5、中国近代前期被迫与列强签订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误以为是《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条款,但巨额赔款以及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严格控制清政府的规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显然其危害比《马关条约》更为严重。

16、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不是彻底胜利。

18、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依据是工人阶级在斗争中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决定斗争最终结果的主力军。

20、历史转折:(1)党史上的转折: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其它转折: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俄国1861年

改革、日本明治维新。(3)社会性质改变的一定是重大转折,转折不一定改变社会性质。 23东思想(中共七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五大)。 24封。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内有腐朽的统治(长期闭关锁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外有列强的侵略。而根源在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5、新中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标志是三大改造。

26、土地改革是把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土地依然是从私——私,土地私有性质没有改变,所以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性质发生变化,由私有变公有;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一次创新。

27、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中国成立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土地改革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不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不是从1953年开始的,而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止于三大改造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即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8、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不是完成了工业化。即:一五计划的工业建设成就的最大意义是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9、“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党的历史上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导致了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得以解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及后来的最长的左倾错误——文革,导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差距,解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

30、1971年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不是加入,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31、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1979年中美建交。中日建交(1972年)早于中美建交(1979年)。

3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行的大的制度创新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立;国有企业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等,表明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进步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

2、 “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分别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3、英国《权利法案》的重要意义在于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事件是1688年宫廷政变成功。在这次政变中被赶下台的国王是詹姆士二世。

法国思想启蒙运动不会影响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会影响到英国宪章运动。

4、美国独立战争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大的特点是革命任务是推翻殖民统治。

5、美洲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7、规定华盛顿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不会写在《1787年宪法》中。华盛顿总统任期:1789-1797。

8、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和法国的要求”共同点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发展资本主义,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9、、法国《人权宣言》所体现的进步精神是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它的核心内容是阐明资产阶级的人权要求和依法治国的主张,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10、拿破仑帝国覆亡的主要原因是对外战争损害了许多国家人们的利益。

1

112、导致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要求。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大致顺序:欧洲大陆、北美、日本。

13、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标志是工业革命的完成。

14、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5、美国内战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进一步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美国内战中,林肯政府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北方战胜南方的根本原因是北方进行的战争具有正义性,人心向背有利于北方。

16、关于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都是由当时的美国总统领导的革命。

17、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措施中,动摇和瓦解幕府统治基础的是: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承认土地私有。在明治维新措施中,对社会进步和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发展近代教育。

18、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是事件是明治维新和新文化运动。

19、俄国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20、俄国二月革命没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其主要依据是使世界历史进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标志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1、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能表明苏维埃政府从国情出发,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

23、《凡尔赛和约》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的内容是有关殖民地问题。

2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第四篇: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单选题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纯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后天形成,并非先天;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注意“相对”不可缺少,因为文化虽然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是二者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有时先于有时落后。

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力和科技力。 4.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其中潜移默化强调的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或文化活动中,不知不觉、油然而生,有种润物细无声之感,是影响的过程;而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时间上的持续,不间断,如乡音难改。

5.文化对人活社会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因为文化从性质上讲,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相应起到的作用有阻碍和促进之分,所以,不能单纯的说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或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6.优秀文化因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7.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形象的理解为丰富人的头脑;增强精神力量,是给人做事情以动力,常见词语如“鼓舞、激励、力量倍增”等;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 健康素质等全面提高,而且不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同。 8.文化影响人生,而非决定人生。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9.区分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以名录的方式确立。

10.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并不是仅为一个民族所独享,而是共享。

1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是承认和保护一切文化,例如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2.注意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重要途径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手段包括: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其中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大众传媒的标志:以印刷媒体的推广。 13.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本人总结感悟:生活要细,不要糙,学习亦如此,擅于把握细节。 把枯燥的事整出乐趣来!14.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强调时间方面的延续,保留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因时而变(注意文化的时代性)。鲜明的民族性,注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

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题干当中常出现两岸、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侨等对祖国的强烈认同。

1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6.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发展史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孰先孰后之说。

1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思想运动

④教育

注意:①是外部因素,②③④是文化自身内部因素。其中决定因素是社会制度的更替。 18.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常见错误观点:文化创新是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或是文化创新来源于文艺工作者的聪明才智。

19.区分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渊源: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源泉:唯一,社会实践。

20.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注意:其中①是从古今文化角度来看,继承传统,注意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各自对待态度截然不同。②是从中外文化角度来看,对待外来文化不是全盘接受或是否定,有两个原则“优秀文化、有益成果”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1.错误倾向:对待本民族文化容易犯的错误是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对待外来文化容易犯的错误是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①源远流长

②博大精深

③包容性。

注意:①是从时间角度说明,强调绵延不绝;②是从空间角度说明,强调内容丰富 ③是①②的原因。如果是多选题的情况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是:汉字和史学典籍

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包容性都可。

23.文字不等于汉字。当强调人类文明或是世界文化时用文字,而仅局限于我国中华文化时是汉字,格外注意汉字是为我国各民族所通用,而不是各个民族只使用汉字,还有少数民族自己的文字。

2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

①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②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③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其中独特性反映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民族性注意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二者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个性是前提,各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共同熔铸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5.区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民族之根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之魂师中华民族精神。 26.区分中华文化的力量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或是中华名族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

27.中华民族精神没有优劣之分,因为从民族精神定义可知,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被称之为结晶的东西,一定是精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 28.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①爱国主义(核心);②团结统一(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③爱好和平(赢得世界赞誉)④勤劳勇敢(立业根基

常见语句):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勇者不惧)⑤自强不息(内在气质、精神力量

常见语句: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9.爱国主义:具体不抽象,有时代性,有共同要求,但也有不同具体内涵。

30“.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此类说法错误,一定要强调“在当代”。 31.“中华民族精神一经形成就不再改变。”,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历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注意区分各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如井冈山精神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庆精神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2.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们的我们生活色彩斑斓。注意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可喜变化;但是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带来忧的方面。

33.大众文化不等于先进文化。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注意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大众文化。)

34.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对待态度。其中落后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

来(注意传统习俗不全是落后文化,其中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关于对待二者的态度,腐朽文化态度坚决,是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而对待落后文化则是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35.发展先进文化:核心——社会主义;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本质上是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是一个立足于社会实践而不断进行文化创造的过程。

36.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注意各自对应关系)

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只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不包括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定主义限定词“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其中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常见错误说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9.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注意用词不能起决定作用。

40.精神文明不能起到奠定物质基础或是政治保障的作用。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只能是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基本内容:

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

重点——增强诚信意识; 基本要求——“五爱”;

着力点——“四德”

4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显著标志。

4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4.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

45.区分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二者之间的关系: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注意:有“良好的”词语限定;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注意:二者的发展不存在同步关系)

本人总结感悟:生活要细,不要糙,学习亦如此,擅于把握细节。 把枯燥的事整出乐趣来!

第 2 页 共 2 页

第五篇: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三单元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联系的特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常见错误说法:

①夸大联系的范围:如“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

②混淆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如“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认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或是“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社会性。”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二者都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出现之前便已存在,故不具有社会性,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③“联系是无条件的。”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有条件的。

④“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如人为事物的联系。(这里注意,人为事物的联系一旦形成,便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具有客观性。)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常见错误说法:“整体和部分相互决定”或“部分决定整体”。

更正:整体决定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 常见错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要强调“在一定意义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因为系统除了具有整体性,还具有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即层次性)等特性,所以当事物之间或一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呈现有序、优化组合的情况下,便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整体与部分功能之和存在下面三种情况:

①1+1>2

② 1+1<2

③1+1=2

所以说整体功能不一定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部分合理优化构成整体,才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常见错误:“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可能是前进,也可能是倒退;而发展一定是前进。

所以变化包含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而变化不一定就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是发展。 5. 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就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常见错误判断标志:

①时间先后

②力量强弱

③旗号名称 6.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常见错误:

①“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需要有量的积累,抓住时机才能促成事物质的飞跃。 ②“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质变开始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并非从质变开始。 ③“事物的变化发展就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④“质变是量变的总和。”质变是量变的一种飞跃。 7.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注意: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能仅仅理解成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常见错误:误认为“矛盾的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前提,或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基础,或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正确观点为: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事物矛盾不同;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常见错误:

①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9.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针对多个矛盾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针对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而言。做题过程中,判断题干当中包含几个矛盾,简单方法:首先看有没有反义词的存在,有,那就是一个矛盾,选择矛盾的主次方面;没有反义词的存在,那就看是否构成并列关系及侧重,有,那就是主次矛盾。 10.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与之相对立的形而上的否定观:

①认为否定是由外力引起的。

②把否定看成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 ③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11.创新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依据: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 发扬创新精神。

②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辩证法依据:

①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陈说,善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3)认识论依据: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上一篇:思想政治自查报告下一篇:实验电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