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统筹推进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我们统筹推进范文

统筹推进

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促进县域经济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3年以来,双流县从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解决“三农”问题入手,确立“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发展思路,加快了推进农村城市化、农业规模化、生产要素和农产品市场化的进程,带动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双流县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积累了新经验。

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双流县按照县城城镇总体规划要求,在全县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通过规划建设指导,已初步形成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为主的西南航空港工业基地;以东升镇为中心的机械制造及轻工产品加工基地;以九江镇为中心的四川外贸出口生产基地;以黄水镇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新型材料生产基地;以华阳镇为中心的电子电器生产基地等8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

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双流县紧紧抓住成都南部新城建设正式启动的历史性机遇,高起点、高标准编制160平方公里成都南部新城的发展规划。全力做好农民市民化文章,真正使双流县农民成为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采取集中承包、竞标承包、业主承包、股份合作等模式,加快土地社区内重组和社区外合理流转,使土地逐步向资本足、技术强、懂经营、善管理的规模业主集中,这是双流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重大举措。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向工厂化、企业化方向发展,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双流县。

双流县按照大统筹、大集中的原则,把县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谋划,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为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模式。

近年来,双流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川省委“三个转变”和成都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提出并实践了以“35223”为核心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

康发展。双流已连续11年荣登四川省“十强县”榜首,连续6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作为四川唯一一个县,连续6年名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并且在百强的排位由2000年的55位上升到2005年的43位,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统筹城乡抓发展

双流是西部的经济强县,同时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大县。境内山丘坝各占三分之一,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0%。为统筹城乡发展,双流县委在广泛学习、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并实践了“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2005年,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了“领跑西部,富民强县,构建和谐双流”的奋斗目标,提出了“35223”发展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县”、“三产富县”、“都市农业”、“人才兴县”五大战略,倾力打造“两区”(西航港经济开发区、航空物流园区),突出建设“两城”(东升分区、华阳分区),加快建设“三走廊”(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大道国际社区走廊),按照大统筹、大集中的原则,把全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谋划,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构筑了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宏伟框架,推动双流率先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推进集中抓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双流依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成功地甩掉了川西穷县的帽子。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实施,“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阶段的要求。双流县委及时转变发展思路,按照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要求,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规划,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在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方面,将全县6个工业园区整合为一个西航港开发区,创新调控政策,使全县新引进工业项目入园率达100%,工业集中度达38.5%。在鼓励农民打破地域界限,分层次向城市、场镇或中心村集中的同时,积极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加快农民转移转化。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全县农用地规模经营面积达29.9万亩,占全县农用地的近40.6%,居成都市第一。

三、创新举措抓发展

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双流县委顺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创新举措,创造性地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要”等发展难题。以市场运作广辟资金渠道。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五大融资平台,运用市场化手段融资19.7亿元用于建设和发展;通过精心策划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双流区域价值,破解发展资金难题。以全民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大力实施“全民创业+五统筹五联动”,激发全社会各阶层的创业热情,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充分就业。以集中发展促进土地集约利用。认真开展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综合试点工作,建立十多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综合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用地问题和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以产业联动促进农民增收。统筹一三产业发展,以“三走廊”建设为载体,每月办一节,带动观光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以综合措施妥善解决社会遗留问题。将盘活闲置土地和解决社会遗留问题结合起来,通过规划调整、市场运作和项目引进,盘活了万安韩婆岭2008亩闲置土地,妥善解决了华西、万盛非法集资案,促进了极地海洋公园重点项目的落实。

四、营造环境抓发展

建设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健全决策机制,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提高政府效能;继续加强“三中心”建设,促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向党群机关和人大、政协机关延伸,服务网络向农村、企业拓展,努力打造西部乃至全国一流投资软环境。建设优质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加快“诚信双流”建设;建立完善五大融资平台运作机制,积极探索经营城市、项目融资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努力探索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筹措资金新途径。建设一流的体制机制环境。健全以土地为核心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缓解要素矛盾,推动经济增长由线性增长向循环增长转变。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五、满怀“三情”抓发展

对发展满怀豪情。通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双流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这是一个产业转型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拐点,也是一个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经济跨越的关键时期。双流县委组织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深刻把握双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深入实施以

“35223”为核心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促进低水平的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型的科学发展转变;加快城郊型经济向城市型经济转变;推动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开创了双流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对人民满怀深情,双流县委始终坚持执政为民,造福群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大力实施扶农惠民“十大行动计划”。实施帮困助学工程,发放帮困助学金1096万元,资助困难学生2.5万人次。在中央、省市免除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免收农村初中生课本费。筹集资金近亿元,实施农村沼气化工程;筹集资金近3亿元,实施农村土坯房改造工程,切实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对工作满怀激情,坚持“用钢铁般的纪律管理队伍,用慈母般的爱心关怀干部”,建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和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使广大干部始终保持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良好状态。把全县工作分为

一、

二、三类重点,将四大班子领导科学分工,成立若干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排山倒海推进工作,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作者系:原中共四川省双流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 谢瑞武)

第二篇:统筹兼顾 稳步推进

统筹兼顾

稳步推进

实现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教育局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区教育局紧紧围绕区五届一次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的教育工作目标,全面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多举措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促进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全面提高我区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切实维护教育稳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一、多措并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做好了标准校规划、自查、整改工作。一是规划了2013——2020年基本均衡学校名单;二是下发了初步均衡2012年学校名单;三是协同相关部门和科室,做好2012年省级义务教育学校达标建设的自查,及时统计各中小学存在的缺口情况,同时不断跟踪调研指导,对学校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内涵发展、教育质量等做深入规范指导,这些学校在软件建设上已经达到省定标准,硬件建设发生很大改变;四是加强市级示范性中小学及优秀村级小学创建工作,深入基层学校,按照《松原市示范性中小学和优秀村级小学验收细则》,对拟建的三所示范性中小学和两所优秀村级小学进行了调研指导,和校长一道按照《细则》,逐条进行了细致自查,找准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几所学校均通过市里验收。

2、调整了学区。深入各校核查学籍,了解生源情况,核对并统计了全区中小学在校生情况。针对第二中学遗址重建及北师大宁江附小暑期开始招生情况,重新划定了学区,为北师大宁江附小招收新生及第二中学增加生源提供了保障。

3、做好了基建项目的规划、审批、开工建设工作。一是审核了各种报表及‚694‛规划,研究制定了《教育基本建设十二五规划》,对2012年基建项目进行安排部署;二是做好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情况总结工作,准备迎接国家验收,对第一中学教学楼工程、临江小学科技楼工程进行了验收,组织各校对校舍安全情况进行了自检,并对部分中小学校舍进行了复查;三是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了二中、北师大宁江附小教学楼建设工作,已经于暑期开学投入使用;四是完成了善友中学、朝阳中学、新城中小学教学楼的发改立项、土地规划、地勘、图纸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五是累计投资392万元完成了毛都中心校、新民中心校教室重建工作和民主小学教学楼维修加固工程;六是投资364万完成了长宁小学、第二中学、伯都乡新民井发小学等10所学校校园美化、硬化工作;七是对2009—2011年三年来的校舍安全工程进行了总结,调整规划制定了目标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制定了宁江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

4、不断提高新老三室装备水平。投入192万元购臵了科学实验室器材;投资33万元装备了13所学校多媒体教室;投资46.5万元购臵了图书设备;投资22万元购臵了体音美器材。使我区农村学校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基本达到省定义务教育标准校标准。

5、积极运作招聘补充教师工作。经过多方协调努力,招聘12名免费师范生、19名特岗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当中,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根据农村中小学开课需要,抽调了城区25名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同时,经请示区政府,同意再招聘50名师范院校大学毕业生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去。

二、统筹兼顾,引导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学前教育逐步规范发展。一是认真统计了辖区内0-6周岁儿童情况,为规划发展学前教育奠定了基础;二是规范学前教育办园行为,转发了松原市教育局《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并成立了检查组,利用一周时间,通过查资料、进课堂、访家长、问教师、听座谈等形式,对全区幼儿园小学化倾向问题进行了检查督促指导;三是迎接了松原市督导组对我区学前教育工作的专项检查,参加了省教育厅学前教育立法调研座谈会;四是开展了学前教育宣传活动,下发了宣传月活动方案;五是开展了幼儿园管理开放日活动,各幼儿园园长、乡镇幼儿教师代表,民办园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共计400余人参加了活动,为园际间、家园间提供了一个沟通合作、交流发展平台,同时对进一步规范幼儿园的管理,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六是开展了‚幼儿教师‘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学评比活动‛,评出12人。

2、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认真贯彻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进一步促进了普通高中教育教学与省深化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衔接,加强了对高中的管理与指导,2012年高考,我区北师大宁江附中理科重点大学上线人数比例、普通本科上线人数比例、文科普通本科上线人数比例较2011年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指标超出市实验高中。

3、职业、成人教育初见成效。一是加强了善友(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正规化建设中,指导善友(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帮助他们制定了人才培养培训的计划,在学校进行了农村经济作物种植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二是开展了中职招生的宣传工作,深入各中学面对面地向学生宣传中职招生的优惠政策,和大专院校联合,推荐学生去理想的学校就读,使很多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入上一级职业学校。

4、民办教育有序发展。一是组织召开了全区民办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在对各幼儿园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客观、透彻的刨析了幼儿园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两所民办幼儿园分别从幼儿园内部管理和保育教育方面进行经验交流;二是规范审批程序,严格审批办学机构。经实地考察后对12所符合办学条件的新开幼儿园建立档案,并依法进行审批。三是迎接了市督导对宁江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民办学前教育落实情况检查,并迎接了市教育局对我区12所民办学校《松原市标准化民办学校和幼儿园》验收工作;四是组织民办幼儿园园长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民办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组织民办幼儿园教师参加区进修学校组织的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

5、教育督导工作有效开展。一是下发了2011综合督导通报,表彰了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奖9所、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进步显著单位奖2所、教学工作先进单位2所;二是制定下发了宁江区教育督导室2012年工作计划和宁江区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评估指标体系;三是开展了专项督导工作,对学籍管理、8所中心园及所有村小学前班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并下发了督导通报;进行了29所中小学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状况专项督导检查,并下发了通报;认真做好市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的落实工作,迎接了市督导团对我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情况及目标管理责任书执行情况专项督导检查,得到好评;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工作。通过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全区教育工作日益规范。

三、质量立教,实现全区学生全面发展

1、深入推进打造高效课堂活动。一是召开了全区小学打造高效课堂研讨会,会上,各学科教研员针对自2009年至今三年的时间里,就如何探索、推进高效课堂、提升教师素质、积极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展开了研讨,校长代表汇报了学校打造高效课堂取得的成效和下步设想,教师代表结合自己的学科汇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辩证批判能力、洞察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主题研究方面的教学成果;二是开展了‚高效课堂‛评比活动,共有42位青年教师参加;三是开展了高效课堂精品课堂观摩活动,中小学各推选8节课进行观摩,观摩后,讲课教师所在学校的业务领导和进修学校教研员进行了点评;四是开展了高效课堂总结会。分别在实验小学、第一中学组织召开了‚宁江区打造高效课堂阶段总结会‛,会上表彰了42名获得优质课的教师,几所典型学校分别介绍了经验,王云松副局长对三年的打造高校课堂活动进行了客观地总结,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

2、着实德育。一是组织开展了第十九届‚建设幸福中国‛青少年读书教育系列活动,我区31所中小学、万余名学生陆续参加了优秀征文、绘画作品等活动,共有征文115篇、绘画作品93幅被推荐参加到市、省、国家级评选;二是召开了‚宁江区第十九届建设幸福中国‛演讲故事会,全区31所中小学校的选手参加比赛;三是开展了全区德育活动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大赛评选活动,全区31所学校共上报德育活动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文稿62篇,进行区内评比,评出区

一、

二、三等奖,并择优推荐35篇优秀设计教案参加市里评选;四是开展了‚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申报工作,对我区‚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进行了重新申报整理,全区共8所学校重新将课题进行深化的研究;五是开展了全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召开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座谈会;六是组织班主任参加‚魏书生思想报告会‛;七是组织进行了示范性家长学校创建工作,回族小学、新城小学被评为示范性家长学校;八是开展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暨第八届‚奥妙杯‛中小学科技实验创意大赛活动;九是开展了‚保护环境 绿色寄语环保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提高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了中小学德育队伍建设。

3、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一是质量评价逐步走向多元,本着积极引导学校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的原则。我区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在不断完善,评价方式在发生着变化,由以往的教育局统一评价,逐步发展到城乡联谊结对学校联合检测,学校自主检测。检测的学科由语文、数学扩展到检测英语等学科。既有书面检测,又有口头表达检测、还有学生动手能力检测;二是坚持对毕业班及非毕业班进行质量监测,对全区8所中心校的4年数学、5年的作文能力14所初中7年级英语进行了检测,对小学毕业生及初三学生进行了监测;三是严格组织了初二学生会考;四是学生英语素养得到快速提高,在松原市‚幸福松原‛电视外语大赛中,我区推选出1056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英语大赛,这些参赛选手在英语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辩、快速反应、丰富的语言积累等方面显示了较强的实力。在全市所有参赛单位中,我区入选率最高,我区英语教学水平得到评审组的一致肯定。在进入最后决赛的6名学生中,我区实验小学、长宁小学、第一小学占有5名学生,其中实验小学、第一小学两名学生分别获得小学A、B组冠军,其他学生也分获二三等奖,区教育局获优秀组织奖。

4、发展体育、艺术教育。一是艺术活动有序进行,组织参加了吉林省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艺术大赛,向上级推选440件优秀美术作品。组织20多名师生参加了松原市教育系统师生经典歌曲演唱会。举办了教育系统庆‚七一‛和全区中小学‚阳光下成长‛两次文艺汇演,文艺汇演参与学校多,学生参与面广,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收效良好,区教育局被省教育厅评为第四届‚阳光下成长‛文艺汇演最佳组织单位,北师大宁江附中在全市高中篮球比赛中再夺桂冠、第五中学男队、善友中学女队在全市中学生排球比赛中双双荣获亚军、实验小学、第一中学等四所学校参加全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均获得名次;二是卫生工作顺利开展,举办了全区中小学卫生主管领导和校医参加的传染病及食品卫生工作培训班,完成了对全区中小学麻诊疫苗强化和查漏补种对象进行摸底调查工作,并配合卫生部门对七千多名学生进行了麻诊疫苗接种,结合爱眼日开展防近宣传活动,免费发放二万分宣传彩页,举办了全区中小学近视眼防控工作培训班,组织全区中小学是进行预防性健康体检并完成了《国家学生体质将抗标砖》数据测试及上报工作;三是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如期完成,抽调专人担任评委,开展了全区小学体、音、美教学能手评选活动。

四、专业引领,促进教师队伍多元发展

1、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召开了区直教育系统党建、纪检、工会工作会,安排部署了2012年区直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对宁江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案件查处工作、政行风建设工作、执法监察工作、信访工作,维护教育稳定加强教育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做出了详实具体安排,并把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做到责任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二是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三是继续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区委活动要求,局党委对各基层党支部活动开展情况做了督导检查;四是开展了2012年学校春季收费工作检查;五是继续做好教师‚三乱‛治理工作。出台了《宁江区教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的治理‚三乱‛工作领导小组,局领导包片,各科室包学校,形成层层包保的工作格局,有效遏制了教师‚三乱‛的行为,形成了治理教师‚三乱‛的良好氛围;六是召开了全区教育系统惩防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做好权力运行机制建设工作;七是对2012年秋季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18所小学),实施了‚阳光分班‛。

2、校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加强中小学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举办了‚一讲三化‛策略教学法专题培训班,全区中小学校长及所有教学领导共130余人参加了培训;对我区中小学、幼儿园领导干部参加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统计,了解掌握校级领导校长任职资格证书持有情况,为即将进行的培训做好准备工作;对中小学领导干部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制定了《宁江区‚十二五‛中小学领导干部培训规划》;聘请海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关文信教授来我区讲学,全区中小学领导干部360余人接受了前沿高端的的培训;组织全区中学41名教学领导指导课堂教学能力训练校内实践活动;开展了全区中小学领导干部论坛活动。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策略研究‛为重点,对全区任课教师进行教材培训;召开全区中小学继续教育会议,布臵了2012年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作安排意见、公布宁江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作计划、宣读《宁江区‚十一五‛区级骨干教师动态管理办法》(根据骨干教师再提高工程)、解读了《宁江区骨干班主任培养对象动态管理办法》;进行了省市级骨干教师重新考核认定的工作;进行了班会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召开了全区小学主题班会观摩;根据名师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名师培养对象的课堂教学进行了验收,认定了23名名师;召开了区级骨干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经过努力,中小学领导干部及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3、教研、科研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研工作。以‚主题教研‛形式跟进高效课堂,对四所实验小学和两所实验中学进行跟踪指导;组织进行了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举行了全区初中青年教师综合能力竞赛活动;召开了‚面向全体、两课结合,着力提升师生整体素质‛研讨会;对主题教研活动情况进行了检查评比,并评选出优秀实验学校2所,优秀科组5个,优秀教师8人,优秀指导教师1人,并将评选结果上报了吉林省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所,实验小学、回族小学被评为全省优秀实验学校;邀请李元昌教授来我区就如何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及3个手册如何使用进行了专题讲座等。二是全力抓好科研工作。组织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和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立项的《校本科研引领和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的子课题11项,补报市规划课题5项;参加了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开题暨数学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宁江区第五中学杨德春作华师版《一次函数》同课异构,荣获一等奖;参加了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整合与策略创新研究》课题开题会暨骨干教师培训,实验小学、建设小学、回族小学做大会交流;进行了‚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培训;参加了‚2012年吉林省中小幼生命与安全教育暨长白县生命教育现场会‛,我区有26篇论文参评,8所课题研究学校及实验教师获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区教科所在2012年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获省教科院先进科研单位奖;参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第22次研讨会暨大连瓦房店市《敬世贤文歌》教育成果现场展示活动,我区建设小学在大会上交流,实验小学崔慧珠、邹立辉,建设小学奚望在大会上说课,有21篇论文参评;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优秀科研成果评选活动,经区初评,从申报的24节课中,优质课特等奖 4 节,一等奖12 节,二等奖 8 节;从申报的53项成果中,评出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15项,二等奖 20 项,三等奖18项。二是积极开展教育科普、宣传工作。认真编辑了《教育信息》3期;按要求完成了论坛的材料《回眸历程收硕果 改革创新促发展》。三是加强学前教育科研工作;四是积极参加开展校本科研成果评选和全国特色教育先进表彰推报工作,经过学校自荐,区教科所严格把关,认真指导,我区申报的学校均具有特色:实验中学---课本剧;新城中学—讲学案;实验小学—首创小学生消防操;建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回族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第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这些成果经省评比,实验中学---课本剧;实验小学—首创小学生消防操在全国科研会议上推广,这是松原地区的代表;评选了第三批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校长、名教师,我区有名校长6人、名教师15人。

五、依法治教,保障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1、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责任。3月上旬区教育局组织召开了全区教育系统安全工作会议,与全区学校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印发了《2012年安全与法制工作计划》,明确了学校安全工作责任。

2、以人为本,大力提高学生安全素质。区教育局组织全区学校开展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全生产月‛等教育活动。建立健全了‚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地震应急预案‛、‚踩踏事故应急预案‛等多种安全应急预案。绘制了‚紧急疏散图‛和‚紧急疏散标志‛,并张贴在醒目位臵。各学校针对火灾、地震、大型活动等容易造成重大损失、影响面大的事故应急预案进行了演练。组织全区师生进行‚深化法律进校园、服务教育科学发展‛主题征文活动。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大力开展了‚法律进学校‛活动。

3、定期排查,深入治理学校安全隐患。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区学校安全隐患进行了5次排查,对学校安全保卫专项检查3次,有效降低了校园及周边各种安全隐患发生机率。

4、加强安保,确保学生安全。先后选派15名公安民警派驻学校,协助学校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

5、配合区安委会、食安委进行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宣传。

6、依法治教,不断提高教育法治水平。积极开展了普法学习活动,做到了法制课的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对《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普及教育;对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的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进行了重新聘任;开展了‚深化法律进校园、服务教育科学发展‛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优秀征文382篇,经过省、市、区评选,有8人获省级奖项、18人获市级奖项、120人获区级奖项;加强教育风险化解体系建设,对全区中小学生进行了校方责任险投保工作,投保率达到100%。

六、关注民生,打造人民满意教育品牌

1、积极做好各类学生的资助工作。一是开展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检查工作;二是开展了寄宿生申报工作,2012年春季学期共上报寄宿生小学725人、中学728人,其中贫困寄宿生小学232人、中学234人;三是对贫困生电子档案信息进行了更新,共为1438名贫困生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电子档案;四是进行了高校毕业生入伍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审核,共审核通过18名2011年应征入伍的高校毕业生并将学生的相关资料全部寄到原就读高校;五是开展了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发放与管理,全年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共140.7万元,每人1500元,通过银行卡全部发放到938名贫困学生手中;利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雨润计划部分专项资金,共资助学生51人,资助金额共3.35万元;利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专项彩票公益金‚滋蕙计划‛—-奖励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额52名,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学年2000元。共计10.4万元,全部发放到贫困学生手中;通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资助,北师大附中接受市总工会资助2万元,资助学生10人,学校内部救助5万余元,个人救助2人,救助资金2000元,共救助资金7万余元,接受社会各界和政府资助8万余元,学校内部自救5万余元,帮助了贫困家庭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补助小学232人、中学234人共40.8万元;积极做好学前家庭困难儿童救助工作,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全区(公办、民办幼儿园)低保家庭和孤儿接受学前教育给与资助,资助标准为城镇每人每年2000元,农村每人每年1500元,正在统计符合资助条件的幼儿,12月末补助资金通过银行卡形式发放到补助幼儿手中。

2、成功组织完成了各类考试。一是通过严把考试报名关、严格执行保密制度、严格履行程序、净化考试环境、明确考试职责等措施,成功完成了2012年高考组织工作,实现了平安高考、满意高考的目标;二是完成了成人高考入学考试工作;三是完成了自学考试工作;四是完成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工作。

3、为农村中小学开通了校车。采取集团化经营,政府每年补贴400万的方式购臵了校车。首批20辆校车于5月7日投入运营,第二批20辆少林校车9月11日投入运营。40辆校车全部投入运营后可满足我区农村中小学学生上学学乘车需求。

4、加强了教育对外宣传。出版《宁江教育》6期,《宁江教育信息》10期,在松原教育信息网、吉林省教育信息网累计发表报道百余篇,通过自身网站建设,加大了与家长及社会的沟通,有效宣传了教育的政策、措施。

第三篇:央行统筹推进农村金融

开设村镇银行、推出农民工银行卡、信贷侧重“三农”领域,金融机构在近几年进村的积极举动背后,是监管部门的统筹推动

曾经备受机构冷眼的农村金融在近年来逐步回温。农行进行三农事业部改革;农发行形成 “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邮储行发力小额信贷。所有的一切都说明,金融机构进军农村来势凶猛。悄然的转变并非没有缘由,据观察,中国人民银行的全方位统筹推动,构成了这种变化的内在重要因素。

首先,人民银行在资金供给层面给予农村金融机构极大的支持。在过去的2010年,人民银行共上调6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对农村信用社等中小法人金融机构,仅上调3次。目前,农村信用社执行比大型商业银行低6个百分点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其中,涉农贷款比例较高、资产规模较小的农村信用社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商业银行低7个百分点。同时,镇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执行。

存款准备金率是调整信贷投放的一大闸门,而当前我国银行的盈利模式又较重依赖于存贷息差,因此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成为了推动银行下乡的动力源之一。各家银行在2010年踊跃开设村镇银行亦和此有着一定联系。

其次,人民银行在资金的投放面给予政策指导,促使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农村。按照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的原则,人民银行加强了对支农再贷款额度的地区间调剂。同时,将村镇银行纳入支农再贷款支持范围。这使得拥有涉农业务的各类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上

更有侧重。

在农信社改革方面,人民银行的支持则更为重要。据了解,正是在中央银行资金支持政策的激励下,地方政府积极出台配套政策,主动帮助农村信用社催收债务、进行产权改造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经过7年改革,农信社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就,长期积累的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缓解,部分农信社已经整改成为农商行、合作银行。去年12月,重庆农商行在香港上市,成为了我国农信社改革成果的典范。在产品方面,涉农票据优先办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等措施的适时出台,也给予了各家金融机构以指导意义,使其积极推出各类涉农产品。

此外,在解决具体问题上,人民银行还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台支持。例如,为解决农村金融机构 “支付结算难”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人民银行组建、推动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全国性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中心的成立。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共有27529家农村信用社、1231家农村合作银行、1066家农村商业银行、211家村镇银行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

第四篇:统筹城乡推进全面小康

能否如期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在农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滞后,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至今还没有改变。相对先进的城市经济与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在任何国家都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根本改变的。关键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在城乡之间实行了一系列

有明显差别的体制和政策,在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徙的同时,又通过农产品的统购制度从农村提取了大量用于工业化建设的资金。农村的积累能力下降了,而富余劳动力却转移不出来,这就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如果说,在当时那种被封闭的条件下,为了自主推进我国的工业化,除了让农民多做些贡献之外确无更多的选择,那么,如今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且城镇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等发展水平已明显高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因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条件显然已经具备。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端正对农业、农民问题的思想认识,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即使农业的比重降得再低,它在保障食品供给方面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农业人口只有随着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下降,农业才能逐步现代化,整个国家才能逐步现代化。因此,绝不能因为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忽视农业、忽视农民。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增强对农民的感情,增强法制和政策观念。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是我们党对待农民的基本准则。特别是在土地、税费和农民流动就业等直接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办事,加快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和做法,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尊重农户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推动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注重提高农民的实际生活质量。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更为滞后。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加快消除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制约因素。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使命。尽管人们对城镇化的概念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解,但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之所以必须加快城镇化,最基本的目的,就在于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因此,必须按照十六大精神,以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主要目标,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消除不利于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竞争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五篇:“三个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2007年11月,鹤壁市教育局举办了“首届全市中小学管理现场会”。该现场会是采取“走着开会,站着点评,坐下探讨”的方式进行的。记者跟随该现场会代表团参观了鹤壁市的15所中小学,这些学校有事先挑选的,也有随机抽取的,绝大多数是农村学校。记者看到,在这些农村学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学校管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房子变漂亮了,校园变美丽了,管理变规范了,教学手段变先进了,城乡教育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这是近年来,鹤壁市教育局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结果。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保障,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就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记者采访了鹤壁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谷朝众。据谷朝众局长介绍,近年来,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三个为本”,即教学以学生为本、发展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本、教育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在抓好教育统筹上做文章,坚持做好统筹新老城区教育、统筹城乡教育、统筹各类教育资源,有力地推进了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每一名适龄少年儿童创造了一个公平、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统筹新老区教育,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鹤壁老城区位于山区丘陵地带,地貌复杂,交通不便,很不利于城市的扩建和发展。1992年,鹤壁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筹建鹤壁新城区。“为了给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我们提出了‘巩固老区,发展新区’的原则,”谷朝众局长介绍说,“在新区教育发展上,高起点、高规格建设新学校,走特色办学之路;在老区教育发展上,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继续办好优质学校,实现弱者变强、优者更优。”

自1999年在新区打下第一根木桩,培上第一锨土,筹建鹤翔小学起,鹤壁市教育局便将新区学校建设列入了每年的工作重点,向社会公开承诺,自我加压。尤其是在2003年,他们在新区规划建成中小学5所,任务量大、时间紧、群众关注。为实现当年秋季招生,保证学校工程质量和进度,谷朝众局长每天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各个在建学校的工地查看一遍,每周召开一次协调会研究解决学校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局党委的密切关注中,5所学校全部在当年建成,实现了按时招生,在鹤壁学校建设史上创下了一个奇迹。

到目前为止,鹤壁新区已建成高等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小学10所,公办幼儿园1所,基本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到基础教育比较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基本满足了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为巩固老区教育发展,鹤壁市教育局在继续办好鹤壁高中、第二中学、第四中学、第四小学等优质学校的同时,实施薄弱学校更新改造工程。在资金投入、重点项目与教育设施配备安排等方面,市教育局按照基础办学标准与轻重缓急程度,重点向第六中学、第七中学、第十八中学等城郊薄弱学校倾斜,仅用3年时间,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老区5所薄弱学校的更新改造。

在教学教研上,该市教育局对薄弱学校进行倾斜,加强对这些学校的指导,市教研室教研人员蹲点包校,定期到这些学校听课评课,开展教研活动,并详细查看老师备课、批改作业情况,使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同步提升。

统筹城乡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在鹤壁,城乡教育差距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办学条件的差别。谷朝众局长告诉记者,为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鹤壁市以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为抓手,在资金投入上采取倾斜政策,针对农村中小学先后实施了“危房改造”“现代远程教育”“图书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四项工程,使农村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在鹤壁最偏远的姬家山乡国研学校(下称国研学校),记者看到一排标准化教学楼拔地而起,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数字卫星接收系统、标准化实验室等现代教育设备配备齐全,农村孩子在这里接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国研学校的前身是施家沟小学,校舍曾因年久失修,成为D级危房,学生只能借用民房上课,配备现代教育设备,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鹤壁市针对农村中小学实施的“四项工程”,使这所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研学校的变迁,只是鹤壁市均衡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底,鹤壁市农村中小学有D级危房10多万平方米,占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总面积的10.5%。为彻底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鹤壁市用3年时间,多方筹资5000万元,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235个,新建校舍11万平方米,消除了农村中小学所有的D级危房。

危房改造工程完成后,鹤壁市又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实验室建设工程。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资1554万元,668所农村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40多所农村中学新建改造了理化生实验室。

鹤壁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的一位工作人员,由于工作需要,跑遍了鹤壁市的每一所农村中小学。说起近年来鹤壁农村中小学的变化,他形象地用这样一句来概括:“如今走进鹤壁农村,学校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绝大部分村庄,出现了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的美好景观。”

为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2007年初,鹤壁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的意见》,启动了农村图书室建设工程。工程实施中,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过问工程进展情况,多方筹集资金,购买图书10余万册,在全市25个乡镇建立农村小学图书流动站。各县(区)每年要拿出教育费附加的8%作为图书专项经费,各农村中小学每年要把预算内公用经费的10%作为图书专项经费,用于补充学校图书资料,在全市建立了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建设长效机制。

统筹各类教育资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鹤壁山区丘陵地貌占50%,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2004年以前,学校在布点和设置上,存在布点多、规模小、重复建设的现象。如土门村教学点仅有3名学生,老望岩小学仅有5名学生。尽管这里的老师很认真,学生也很刻苦,但由于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不仅增加了教育成本,也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2005年,鹤壁市出台了《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的指导意见》,在全市大规模开展了教育资源整合工作。

针对市区、城区和矿区学校重复建设、交叉建设的现象,鹤壁市、县(区)二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企业分离学校,对城区学校进行了重组撤并。通过重组撤并,使这些学校的品牌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和扩展。

针对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的现象,鹤壁市大力开展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仅2005年以来,全市就撤销、合并农村中小学207所(含教学点)。通过撤并调整,鹤壁市农村初中校均规模达到了900人以上,山区初中校均规模达到了600人以上,农村小学校均规模达到了240人以上,彻底改变了原来“小而散、小而全”的办学格局。

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如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鹤壁市教育局通过改革教育人事分配制度、城乡教师互派、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基本实现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淇滨中学的黄凌云老师是鹤壁市实施城乡教师互派制度后,第一批到农村支教的教师。在浚县钜桥一中,黄凌云老师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当她看到农村教师教研能力较差、学生心理教育欠缺的问题后,又主动承担了该校语文学科的教研工作,并设立了“知心大姐信箱”,通过与学生通信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思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钜桥一中周校长深有感触地说:“黄老师来我们学校支教,不仅仅是给我们学校上了几节语文课,还给我们带来很多新东西。在她的帮助下,我们建立了规范的教科研制度。一直困扰我们的学生心理教育问题,我们也摸索出了新的途径。”

据了解,仅2005~2006年,鹤壁市就选派了500多名城镇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这些教师在完成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上示范课6417节,开展教研活动近1.2万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教师分配和待遇上,他们还提出了“三个优先”,即新教师分配时优先考虑往薄弱学校及农村边远学校分配;素质高、能力强的新教师优先往薄弱学校及农村边远学校分配;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优先考虑薄弱学校及农村边远学校的教师。“三个优先”政策的落实,不仅使薄弱学校及农村边远学校的师资得到了有效补充,而且能够留得住,为这些学校的快速发展添足了后劲。

在谈到统筹各类教育发展时,谷朝众局长说:“鹤壁以优化教育结构为重点,努力做到各类教育兼顾协调发展。如在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上,我们以‘普及’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着力点,加强示范性学校建设,中招人数和高招上线人连年攀升。高中阶段招生人数由2001年的9788人增加到2007年的22666人,翻了一番还要多;普通高招上线人数由2001年的1994人增加到2007年的8128人,增长了4倍;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付诸努力的。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今年鹤壁市教育局将着力实施“信息化建设”“名师进万家”“图书馆(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农村教师素质提高”五项工程,以此缩小城乡间、区域内、校校间的办学差距,较大限度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上一篇:网上信访方法范文下一篇:卫生标语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