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数学活动作业

2023-02-09

第一篇:如何进行数学活动作业

如何进行作业设计

如何进行作业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常常为作业而伤脑筋。很多学生不喜欢老师布置太多的作业,少写作文和日记是学生对语文老师最大的希望。目前小学语文作业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单调,枯燥,量多而脱离实践,与新课程的理念显得格格不入。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尝试,努力创新,从作业形式,内容评价等方面着手,在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在评价上倡导参与激励,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认为作业设计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作业内容体现差异性,生活化

1、作业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语文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作业仅仅封闭在课本内,一切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比如学了《大瀑布的葬礼》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是否被污染,应该怎样制止人们任意污染环境的现象,怎样提高人们环保的意识?布置学生写一份观察报告或合理化建议。其次组织学生搞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到所在小区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生活中,用生活中鲜明的例子来教育学生,不是比机械的作业更有效吗?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缺乏交际能力,理事能力,不懂得为他人着想,目光停留于家庭,学校中。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可以有目的地精心安排语文作业内容,利用作业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利用“三八妇女节”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过节日,可以为妈妈献一首歌儿,可以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写一首小诗或做一张货卡献给妈妈。教师节,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小制作,或画一副画写上最喜欢的话,献给敬爱的老师。重阳节,布置学生为家里的老人过节,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受到关心他人,尊敬老人的教育。再如让学生定时看电视,看时事新闻,然后谈感受。真正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看身边的人和事,关注他人,关注社会。不仅利用作业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2、作业内容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陈旧的语文课程理念中,总是认为语文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让知识升华的单一过程。在布置作业时,不是让学生学词语,就是让学生背课文,要么,就是把学生作业捆在练习上不肯放松,学生对这类单一枯燥的作业毫无兴趣,只是机械的乱做一气,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素提倡的多元化教学,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意义。 因此,我认为老师在布置作业时,除了写一些必要的词语,背一些该背的课文外,不妨腾出一点空间,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园地。 另外,改写课文,续编故事,表演剧本等都是学生乐于接受,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很好的语文作业形式。

3、作业内容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有快慢。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中,有意识地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命令式,强制式的方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设计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因此,我往往在一个大题目后面设计几类作业,让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

二、作业形式追求活泼多样

实践证明,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我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将作业融于游戏,制作,观察,调查,画画,表演之中;将文学,科技,美术,环保融为一体,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愿学,乐学,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1、自主性作业,尊重学生个体发展

这一类型的作业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自定作业,培养其特长,发展其个性,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如在学习完《三亚落日》一课后,我布置学生观察落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观察到的落日记录下来。结果,孩子们兴致高昂,有的画成画,有的用相机照下落日的形态,还有的写成了简单的作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最后,在班级搞了作业展评,学生们很高兴。通过这次作业,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走进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

2、时间型作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布置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唱一唱,查一查等不同形式的作业,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海洋,充分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启发了思维,激发了想象。

如学了《学会合作》后,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做逃生的实验;学完《最大的麦穗一课后,让学生小组表演课本剧,帮助孩子树立勇于克服自己弱点的信心和勇气,懂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上完《长江之歌》这篇课文以后,让学生课外学唱这首歌曲。

3、合作型作业,促进学生多向交流

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已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往往不够,因此作业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作业已不在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所以,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形式。

4、创编型作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他们对课本的理解和运用也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创编型作业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改,说,唱等形式再现,拓展,延伸课文内容,或加工,整理,采集,剪贴,展评与课文有关的图文资料,办手抄报,黑板报,或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书法,绘画创作等。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第二篇:论文《如何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

如何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

东兴市华侨学校 蔡诚

【摘要】有效的作业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效的作业设计,针对具体的学生,才能发挥最佳训练效果。有效的作业设计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关键词】少而精 形式多样 高质 高效

有效的作业设计,针对具体的学生,才能发挥最佳训练效果。因此,有效的作业设计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我认为有效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有效的作业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学以致用的学科作业观,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人格得以尊重,使每位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一、层次性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成绩中下学生认真听课但如果作业太难,中下生仍不会做,布臵作业太易,优生轻而易举就能完成,会使其有"吃不饱"的感觉。因此,需要分层次布臵作业,使后进生通过做一些相对较易的作业,获取成功的体验和自信,从而使他们更认真地投入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将成绩逐步提高;高层次学生的作业要有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能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作业一般应分三个层次,即基础作业、提高作业和拔尖作业。后进生做基础作业,可选做提高作业;中等生做基础作业和提高作业,可选做拔尖作业;优生三类作业都要做。作业要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教师不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统一作业内容,统一作业量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我们应当承认差异,并在布臵作业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这样,可使A类学生“吃得饱”,B类学生“跳一跳,够得着”,C类学生“低起点,小坡度”消化得了。

二、针对性

但要注意层次性的作业设计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需要教师持之以恒,要求教师关心并认真调查学生,找到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广泛收集题目并有针对性的出题。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通过这一系列作业的练习有效地巩固知识,优等生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中等生有了奋斗的目标;落后生也可以体验成功。从而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布臵作业要“精”,要有针对性。耍针对教材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习达到大纲的要求。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提倡布臵弹性作业,使上中下学生各有所得。

三、适度性

学生的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这对于当前泡在作业堆中的学生来说更有现实意义。单纯强调多练是不行的,只有练得准,练得巧,练得及时,练在刀口上,才会有效果。

内容精当、适度、适量。作业内容精当,就是说通过做作业,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且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因为大部分作业要在家庭完成,学生要克服做作业与吃、喝、休息、玩等业余活动和爱好的矛盾,难度太大量太多就会使学生有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有的学生会养成应付的习惯,自己不愿动脑,问别人怎么做,或抄作业,以完成作业为目的草草了事。相反,作业太容易,量太少,不会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适度、适量,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是很大的。

内容搭配、形式多样、力求新意。这就是说布臵作业,不仅要考虑到对课上知识的巩固和延伸,还要考虑到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简单的重复。重复,虽能达到使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但长期的简单重复,也易使学生产生腻烦心理,以至应付、凑数,不肯动脑,这种习惯对以后的学习很不利。为此,布臵作业不妨使之形式多样,有新意,尽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语数英等自然科学科目内容更易和生活相结合,布臵作业不妨适当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培养了学习兴趣,增长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以后深入学习。

适当安排固定作业或自选作业。很多老师的成功经验是给学生留固定的作业。固定作业是每天必做的,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习惯。自选作业的内容一般是自主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设计,选择作业的内容,这样既有固定性,又有自主权,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却自学能力。

学生在作业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反映了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在接受知识及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需及时地分析总结,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纠正和弥补。

四、实践性

实践题要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要么是社会热点。它在潜意识里给学生一种渗透,将来他们也会逐渐关注这些问题。此种设计旨在让学生体验政治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心理学表明,合适的学习情景能使学生全心地投入,从而挖掘其学习潜力和创造力。而且实践是知识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学习的本领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因此教师要注意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实践的机会。教师可设计一些小调查、小研究等实践性的作业,让他们将动手动脑的过程有序的记录下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的经历,还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归纳和整理能力。这种作业不一定要求当天完成,可以给他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将很多知识运用其中,在完成调查报告的时候还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此种作业要注意让学生力所能及。

五、开放性

开放式作业的实施,变教师的统一布臵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的知识复习为知、能、创的综合训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变完成任务的苦涩为在探索与创新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开放性的问题是大受学生欢迎的,尤其是平常教学成绩教差的学生。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开放性问题会给教学带来生机,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当然在问题的难度上要适当控制,以求得广大学生的参与。在作业设臵上要选择有用、有趣、学生较熟悉的问题情境,使不同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最佳发展,有自己特有的收获。在新教材的实施中,我们可以经常布臵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

六、创造性

创造是人类生活的源泉,在布臵给学生基础知识巩固练习以外,设计一些能让学生有自我发挥余地的、具有创造性答案的作业。为学生提供充裕的自由想象空间,让学生在乐学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面,从而在作业上全面、深入地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七、综合性

课程整合的特点,一是试图打破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将知识与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综合题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多学科知识,多种方法与能力的,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景作业。

总之,在作业设计时务必少而精,形式多样,高质、高效,富有启发性,这样的作业设计才符合新课程素质教育的精神,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进行创造活动,让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并生动活泼的发展。作业设计的变革创新与教师的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紧密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驾御、把握能力,才能设计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才能真正让减负增效的目的落到实处。

东兴市华侨学校 蔡诚 2014年5月23日

第三篇: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之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提问

王波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线全体教师思考的问题,探索的问题,更是一个数学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今的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的今天。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这中间,课堂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从课堂提问这个自己角度来谈谈自己的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是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善于发问,那么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学习也会很积极很主动,学习效果就会很好;反之呢,如果教师不善于发问,或问得不得法,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相对就差一些。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是为提问而提问,提的是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低效提问、无效提问。那怎样的课堂提问才是有效提问呢?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呢?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课堂有效提问的特征

1、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是一种最原始,却又是最有效的提问方法。教师精心设计的有目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问题提出后,适当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又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提问启发,重在“善诱”,要启发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所以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为重要。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

2、开放性,广泛性

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尽可能使所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其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进而答案也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第二,提问对象的开放性,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成绩一般的学生,或学有困难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更要在我们的提问范畴内,如果这部分学生没有被调动起来,我们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失败的。

3、适度性,梯度性 对难点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梯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我们很常见的,如“对不对”之类的无效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这样的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投教师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真正的课堂效果,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

4、反馈性

教师适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是课堂提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选择恰当的回应方式会引起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及时正确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既可以纠正错误,强化学习动机,又可以激发更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评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批评、训斥等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而肯定、赞扬的积极反馈方式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二、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这就要教师主动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提问理念,掌握促进有效提问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要想进行有效提问,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和谐的氛围中提问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在提问时能神态要自然安祥,以亲切的眼神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也许,学生思维正确,也许学生思维出错,无论怎样的答案,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而是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提问的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这样,可以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只有创设出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氛围,才能使师生间情感交流畅通,才能消除学生的诸多心理障碍,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参与

2、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

课堂上低效重复的提问制约了我们教学效率的提高。我觉得要尽量减少问题的量,努力提高问题质,让问题少,让问题精,这才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理由是什么?与其他同学的回答比你要怎么改?你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如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课前提问时只设计一个问题,那就是“通过前几课对三角形的研究,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我想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只要是在认真听课的学生就都会自觉地在脑中搜寻他所掌握的关于三角形方面的知识。就是这样短短的一句话的问题,却能很有效地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课的旧知,这的确值得我们学习。问题很简单,方式很简单,达到的效果却很不一般。长时间的教学,使自己深刻感觉:问题设计的如何,课堂质量真是不一样啊!,看来问题的设计还真需要我们老师下一番工夫啊!

3、掌握提问的言语策略

提问的言语特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课堂内师生间交往的主要形式就是言语交往,其中教师提问的言语是传达信息,刺激学生思想的主要工具。教师提问的言语既有在对话言语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即谈话双方互为听众,互相支持的情景性言语的特点,又具有独白言语所特有的严谨性、系统性和节奏性的特点,从而避免对话言语的随意性、间断性。教师提问的语言要具有一定的准确性、间接性、形象性、情感性和节奏性。而提问与陈述、祈使相比是一种更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如果教师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进行引问.往往容易被学生所忽略或者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但是,如果教师以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引问加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提问的话,可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景,使得他必须集中精神来进行思考,并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质量,提高课堂质量。

4、要善于使用等候策略

在教师的提问前、在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在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评价之间,教师要有意识的停顿,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就是所谓的等候策略。等待对激活学生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当教师学会把等候时间从1秒钟增加到3-5秒钟(特别是对于高水平的问题)时,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将出现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迸发出的思维火花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收获。当然,等待的时间并不是机械固定的,也并不是越长越好,等待的时间与问题的思维水平层级相关。思维水平层级越低,所需要的等候时间就越少;反之,需要的等候时间就越长。教师应根据自己的问题水平确定自己的等候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时能正确把握住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心理,并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与粗暴地打断沉默,急不可耐地寻求学生的答案相比,在从容的沉默后,教师更可能获得预期的结果,更可能与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因为在这个“时间差”里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

精心设计问题,是课堂的“灵魂”。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有效教学。我想:这也应该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极有意义的课题。也需要我们作数学教师的要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思维,问出学生的情趣,也问出学生的创造。

第四篇:如何进行有效作业的设计检查与反馈

---听自治区教研室马兰老师《作业的设计、批改与检查反馈》的反思”

瞿靖中心小学雷志琴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老先生说过“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获最大的效果。”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中就是告诉我们在教学时如何去把握好这“四最”,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对于作业的设计则是告诉我们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如何去检查与反馈才是最有效的。今天听了马兰老师的《作业的设计、批改与检查反馈》讲座之后,我对课堂的有效作业设计又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又一次走出了有效作业设计、批改与反馈的误区。

那我们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批改与反馈,走出作业设计的误区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设计有效的作业,进行灵活多样的批改形式和多样化的反馈形式。作业的设计要回归简约化,回归目的。提倡作业设计“倡简”增效,力争作业练习进课堂。从而减去课堂的低效臃肿的作用,为作业留出时间与空间。

二、作业设计的形式应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的作业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苏教版教材创造性作业设计空间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边听边写感悟或批注。布置作业要讲究策略,克服盲目重复抄写的做法,建议教师多布置一些如词语接龙、找“看”的有关词语等趣味性作业,同时布置作业还要与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孩子们才愿意做,才会做得好。此外我们可以就课外阅读作业不防这样设计:如将读书策略贴在教室四周供学生阅读参考,引导学生制作阅读卡,统计阅读量等,并且每周专门安排一次课外阅读课,让学生们阅读、交流、展示等,课后练习不可丢弃,将课后练习有机的整合到课堂教学中 。

三、精心设计,体现作业的有效性

激发学生兴趣,变机械重复作业为实践型作业。实践性作业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沟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实践性作业能够让作业成为学生发展的一个生长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素质。如:对课文进行再创造 、制作 、续写 、搜

集材料 、做资料卡、收听广播或收看电视节目、讲课文故事、编复习测试题、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等。比如我在教学时就采用让学生自编单元测试题得方法,有些优生根据我平时测试的内容尽能编出内容不错的试卷 ,有时可以通过激励的方法发动全班同学一起编写,这样既减轻了我的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教材、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作业设计人文性,增强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课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考虑作业的人文性,力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现今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伟人的故事,这些既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名篇,也是学生做人的镜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灵活起来,多与课外校外书本外的知识相结合,陶冶学生课外知识的情操。如教师可以设计《寻找名人的足迹》,制作《名人录》等活动,让学生收集伟人、名人、英雄的故事、图片、个人简介,还可以以"小报、班会"的形式"话英雄,赞名人",这样,就能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得到鼓舞,找到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路标",又能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五、尊重差异,设计分层作业

尊重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作业布置。针对学生的整体能力可将作业分层进行设计,例如A.B.C三个等级设计。作业量的分层。对于学习能力强、智力发展好、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作业量;作业难度的分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层次差异把作业设计成难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享受到做作业主人的快乐。如在学了《爬山虎的脚》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1)摘抄本课生字各三个,词语两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文章中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3)你也试着模仿课文,续写两句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你可以从中选取两个进行做题。这样的作业布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可满足优等生的要求,又可使中下等生练有所得,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当然,作业的设计,还要注意一些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如布置作业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1.作业的内容布置有目标、值得做吗?教师对这项作业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和背景有较充分的了解吗?2. 对学生来说,它值得完成吗?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学生了解做这个作业的真正意义吗?3. 作业要求清晰吗?作业任务具体吗?学生知道怎样去完成它吗?课堂教给的方法和教材能被有效地利用吗?4. 作业的数量和难度恰当吗?

作业是一种最为直接而频繁的通道,所以,学生做作业和教师批作业就成了一种互动的人文活动。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师者的学识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使作业活动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优秀的作业设计要及时批改,并给予激励性的批符与批语。课后作业要按时检查,适当的进行一些奖惩措施。对于作文教学可采取学生自改、她改后相互交流反馈的形式,教师也可也将学生的作业不定时的下发给家长来相互反馈

综上所述,作业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增强目标意识,把握文本特色能使作业具有针对性,借助课堂练习,使作业与教学相得益彰,学生兴趣盎然,课余实践性作业使学生从“题海”里解脱出来,真正享受语文作业的乐趣。教师应该时刻关注作业的有效性,让我们的孩子做得有兴趣,让我们的老师教得轻松自如,让每个人都能说“作业,想说爱你也容易!”

第五篇: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从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摸一摸,拼一拼,移一移,折一折,减一减等形式的动手操作活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大脑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地辩论分析,发现其中的奥秘,总结出规律,逐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 1 先让学生把画好的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32份······然后剪下来,再把剪好的扇形拼在一起,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的操作,使学生感受到分得越多,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接近。然后用16份的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拼看还能拼成那些学过的平面图形。由此,学生可以把圆面积推导公式转化为已学过的五种平面图形,根据圆与五种平面图形的关系,自己探索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利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学生的思维在兴趣驱使下,不断升华,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体会。

3、概念教学中的类比迁移

概念教学是枯燥的,有些概念往往是课上掌握很好,综合在一起就出现了概念的混淆现象;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多年来教学实践的体会: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思想有几点好处:(1)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4、概念在小组合作中拓展。

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要多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并分享他人的成果,在心与心得交流,思维之间的碰撞中进行思维的拓展与整合,从而找到探究的最优方法,归纳、总结并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师要根据编者意图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在教学“有余数除法”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供学生交流学习。30人的旅游团乘车到机场,面包车每辆限坐7人,的士每辆限座4人。小组讨论:若是你,你要怎样租车?学生列式为30÷7=4„„2,要租5辆面包车;30÷4=7„„2,要租8辆的士。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大家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租车?”分组讨论,学生又列出各种租车方案。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2 二让学生兴趣中学习枯燥的数学概念,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热情,把数学概念教学根植于一个现实需要的问题情境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迫不及待的探究热情,从而真正达到“我要学”的目的,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如何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下一篇:如何提高窗口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