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院法庭审判中法官的语言转化和调控能力

2022-09-12

一、基层法院法官在庭审中使用语言的特点

在我国基层法院的庭审中, 法官是庭审的组织者, 更是控制庭审进程的主导者, 但实践中基层法院法官与当事人之间文化程度和教育背景的差异较大, 如此背景下有效的沟通对形成公正的审判至关重要。总体而言, 基层法院的庭审语言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以查清案件基本事实为核心价值

一般来讲, 基层法院审理案件重在查明案件事实, 从而正确、合理地解决纠纷, 作出公正裁决。在庭审中, 各方参与者主要围绕法官总结的案件争议焦点展开辩论, 一旦其争论焦点偏离基本事实, 法官便会及时纠正并引导其对事实展开陈述, 这一点有效地提高了庭审的效率。对于双方均表示没有异议的事实, 一般直接审查认定。而对于双方有争议的焦点问题, 则更加注重证据。在毫无证据支撑或者其提供的现有证据无法支撑其所要证明的事实的情况下, 法院通常不予认定。实践中的举证质证阶段, 法官给当事人的提醒最多的就是“您提交的这份证据不能证明这一事实, 是否仍然要求提交?”此外, 庭审的双方当事人由于各自的利益诉求的矛盾, 情绪大多比较激动, 审理过程中多出现过激言论, 其中少有基本事实, 但是对于其提出的观点, 大部分法官还是能够进行系统总结并记录在案, 这也集中体现了基层法院法官审理案件时侧重查清基本事实的价值取向。

(二) 使用语言简洁明了, 多用总结性语言

基层法院法官审理案件时, 所使用的语言多简洁明了, 清晰明确, 较少使用含糊其词的表达方式。在充当庭审过程的主导者和案件是非真相的判断者时, 法官多用尽可能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原被告各方询问自己认为对案件定性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些问题, 继而认真倾听各方的回答或辩解。这一点更符合基层法院受理案件的实际情况, 便于当事人理解和庭审的高效进行。所以, 简洁、明了、决断性、不容置疑是庭审中法官语言最基本的特征, 这也是基层法院法官在未来庭审中应当坚持并娴熟运用的。

(三) 法官语言呈现较强的主动性

现阶段我国审判制度采用职权主义, 虽然我国法院审理模式早已从纠问式转变为对抗式, 但在基层法院的实际操作中, 仍然是由法官统一控制和主持法庭进程。法官在审理中所用的语言也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特征。例如:审判长提问:“你对***这一事实有无异议?”被告人答:“没有异议。”类似这样的问答式审理方式可以最直接地理清案件事实, 把握关键证据, 避免当事人无意义的争论。

二、基层法院法官加强庭审用语转化和调控能力的必要性

庭审语言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 它直接关系到参加诉讼的当事人的利益。基层法院所管辖的区域范围内, 庭审双方当事人受教育程度、专业水平与工作生活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致使其对法官所使用的语言的具体含义必然存在不同的理解程度, 即便有律师的帮助也很可能无法理解清楚法官所使用的专业术语。据了解, 基层法院审理案件中当事人聘请专业律师为其代理的比例不足40%, 这种现实情况对于法官语言转化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他们需要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向当事人说明清楚专业语言的具体含义,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法言法语。

此外, 当前基层法院案件数量多, 案由复杂, 法官数量不足等现状, 以及对于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 都促使法官能在最短时间内审理清楚案件的基本事实, 这对于法官对庭审的把握和调控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使得基层法院法官需要及时引导和推动庭审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基层法院法官加强庭审用语转化和调控能力的基本方向

(一) 实现语言大众化与专业化的协调

法官的语言力不仅来源于其身份和人格魅力, 也来自于其使用庭审语言的方式和技巧, 故在基层审判实践中特别要注重调和法官在与当事人之间沟通语言大众化和专业化的协调, 增强法官将当事人陈述转化为法言法语的能力以及将专业词汇以直观便于理解的方式进行阐述和解释的能力, 要努力做到用大众化的语言向当事人传递专业的法理。在维护法官权威和法律威严的同时, 让法律更加“接地气”, 更让人民群众感到亲切。

(二) 建立程序化的语言使用规范

由于同种类诉讼所需要的程序大体是一致的, 故基层法院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庭审经验和具体情况, 总结建立起一套适合当地的程序化语言使用规范, 并在各法院实践中监督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对其加以补充和完善, 这样也便于不同法院对于类似案件有基本一致的处理。

(三) 驾驭庭审过程中自我控制与对外控制的统一

法官应当在审理中保持对庭审较高的控制能力, 关键就在于实现自我控制和对外控制的统一。其中, 自我控制是要求法官在庭审中保持思维专一和独立, 运用法言法语准确专业, 庭审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行为举止得体, 以自身的形象和行为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对外控制则是法官对于庭审进程、双方当事人论辩程度、庭审秩序的综合控制。两者都需要法官具有较高的语言控制能力, 来实现自我控制与对外控制的有机统一。

四、对基层法院法官加强庭审用语转化和调控能力方法的建议

(一) 制定详尽的庭审语言规范

当前,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法官行为规范 (试行) 》以及诸如法律出版社发行的《审判工作规范手册》一类的文件、书籍等已经涵盖了部分有关法官语言行为规范的相关规定, 但是这些规定都是在原则上给出一定的非规范性指引, 很多内容并不明确具体, 也难以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本次调研中, 有相当多的法官反映, 如果有一套明确、清晰的庭审语言规范, 无论对法官本身, 还是对诉讼当事人, 都是有利的, 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庭审的有序进行, 提高庭审效率。对此, 笔者建议应当由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法律和语言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基层法官, 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和审判经验, 制订和落实本省庭审的语言规范。

(二) 法官统一定期语言培训

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庭审语言培训, 加强语言技能的训练, 或者组织观摩学习其他法院其他法官成功运用庭审语言的典范, 可以有效提高法官的语言能力。这样的培训应当形成长效机制, 提高基层法官不断学习, 加强专业技术水平的意识, 提高审判中驾驭语言的能力。

(三) 法官之间定期交流

由于不同法官在实践中会面临不同的案件, 相应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不同的经验, 故法官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交换彼此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 在提高司法效率的同时, 也更能提高法官对不同案件的应对能力以及对庭审语言的转化和驾驭能力。而在当前, 从本次调研情况来看, 基层法院之间的交流并不频繁, 由于案多人少, 基层法院法官主体工作均为审判一线工作, 庭外交流甚少。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未来基层法院仍需要在此方面加强, 鼓励法官之间内部交流和对外交流。

五、结语

培根曾经说过:“法官既然坐在上帝的座位上, 就应当效法上帝, 而上帝是抑狂妄而扶温良的”, 放在社会主义法治的今天, 其中的上帝更应该理解为法律, 法官既然处于审判岗位, 就应当符合在法律要求的同时, 更加注重自己在庭审中的语言掌控能力, 正确运用法言法语并且能够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针对不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进行阐释, 会是整个庭审更加顺畅和协调, 更有利于法官在庭审中查明案件事实, 准确适用法律、科学合理裁判。

摘要:庭审是当事人语言的争锋, 也是法官借助语言表达完成对事实的查明的过程, 由于审理后整理书面庭审记录的要求, 就需要完成从不同当事人不同话语体系到法院书面语言体系的转化, 也需要合理地纠正当事人无意义的争论, 控制庭审的进度。它除了对法官自身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外, 也让法官有效的语言转化能力和调控能力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在笔者在吉林市基层法院的调研为基础, 结合当地相关人民群众、社会媒体对参与庭审的反映, 对基层法院的庭审中法官的语言技巧进行系统总结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庭审语言,语言调控,语言转化

参考文献

[1] 谢云参, 王禹.法官语言的平民化和专业化[N].江苏经济报, 2012-11-7.

[2] 唐明.法官法庭用语需要四个体现[J].山东审判, 2007 (5) :35.

[3] 王冷.法庭审判中法官的语言调控[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4) :117.

[4] 薛剑祥.略论法官沟通能力的养成与实现[J].法律适用, 2013 (3) :90.

上一篇: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对比研究下一篇:基于数据挖掘的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分析

本站热搜